朝花夕拾二十四孝圖心得50字
導語:《二十四孝圖》曾經是封建主義社會孝道的典范,也是當下經常尊奉的模板。
關于《二十四孝圖》的精華與糟粕,一直是爭論不斷的。
魯迅看孝道,他本人對于《二十四孝圖》是表示質疑并極力抨擊的。
在講究孝道之前,更應該看看是否符合人倫道德。
下面由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朝花夕拾二十四孝圖讀后感,歡迎大家閱讀與借鑒
? 《朝花夕拾二十四孝圖讀后感》篇一 我一直以為《二十四孝》里的那些人好偉大,讀了魯迅的《二十四孝圖》后,我才發覺那些人太虛偽了。
比如春秋末期楚國人,老菜,他七十歲時穿五色彩衣詐跌“娛親”的故事,有那個必要嗎
一個老頭子……實在侮辱了孩子,再者說一個七十歲的老頭兒無論身體再怎么健康,都應該好好養老,都不應該…… 我跟魯迅有共同的觀點,那個《臥冰求鯉》,真是的,做個孝子那么難啊,大冬天爬在冰上,把冰融化了。
別說捉鯉魚而鯉魚沒求著,自己反掉進了河里,丟了小命…… 實在讓人氣憤的是那郭巨,這人真是的,我懷疑他是生出來就那么大,沒當過小孩,為了他娘親,竟然要埋了他親生兒子,還說什么“貧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掩埋此子
”真是惡母。
封建時代的“孝”在我看來,純粹瞎說
傷天害理
《朝花夕拾二十四孝圖讀后感》篇二 捧著魯迅先生那本《朝花夕拾》,翻了好一會兒,半天沒憋出一句話來。
雖說作者是中國現代文壇當之無愧的巨匠,但我總覺得他的文筆太過深沉晦澀。
也許是我的覺悟低了些吧,連思想也有些不同的,就像那篇《二十四孝圖》。
“百善孝為先”是古人的基本道德思想,《二十四孝圖》本是一本宣揚儒家“孝”的觀念的兒童傳統讀物。
而魯迅 ......
孝敬、感恩父母的作文(100字左右)要多寫些感受
孝”是儒家倫理思想的核心,是千百年來中國社會維系家庭關系的道德準則,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我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之精髓。
元代郭居敬輯錄古代24個孝子的故事,編成《二十四孝》,成為宣揚孝道的通俗讀物。
01 孝感動天舜,傳說中的遠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華,號有虞氏,史稱虞舜。
相傳他的父親瞽叟及繼母、異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讓舜修補谷倉倉頂時,從谷倉下縱火,舜手持兩個斗笠跳下逃脫;讓舜掘井時,瞽叟與象卻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脫。
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對父親恭順,對弟弟慈愛。
他的孝行感動了天帝。
舜在厲山耕種,大象替他耕地,鳥代他鋤草。
帝堯聽說舜非常孝順,有處理政事的才干,把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他;經過多年觀察和考驗,選定舜做他的繼承人。
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親,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為諸侯。
02 親嘗湯藥漢文帝劉恒,漢高祖第三子,為薄太后所生。
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
他以仁孝之名,聞于天下,侍奉母親從不懈怠。
母親臥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母親所服的湯藥,他親口嘗過后才放心讓母親服用。
他在位24年,重德治,興禮儀,注意發展農業,使西漢社會穩定,人丁興旺,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他與漢景帝的統治時期被譽為“文景之治”。
03 嚙指痛心曾參,字子輿,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稱“曾子”,以孝著稱。
少年時家貧,常入山打柴。
一天,家里來了客人,母親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
曾參忽然覺得心疼,知道母親在呼喚自己,便背著柴迅速返回家中,跪問緣故。
母親說:“有客人忽然到來,我咬手指盼你回來。
”曾參于是接見客人,以禮相待。
曾參學識淵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論語·學而》)的修養方法,相傳他著述有《大學》、《孝經》等儒家經典,后世儒家尊他為“宗圣”。
04 百里負米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順。
早年家中貧窮,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飯食,卻從百里之外負米回家侍奉雙親。
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國去,隨從的車馬有百乘之眾,所積的糧食有萬鐘之多。
坐在壘疊的錦褥上,吃著豐盛的筵席,他常常懷念雙親,慨嘆說:“即使我想吃野菜,為父母親去負米,哪里能夠再得呢
”孔子贊揚說:“你侍奉父母,可以說是生時盡力,死后思念哪
”(《孔子家語·致思》) 05 蘆衣順母閔損,字子騫,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門中以德行與顏淵并稱。
孔子曾贊揚他說:“孝哉,閔子騫
”(《論語·先進》)。
他生母早死,父親娶了后妻,又生了兩個兒子。
繼母經常虐待他,冬天,兩個弟弟穿著用棉花做的冬衣,卻給他穿用蘆花做的“棉衣”。
一天,父親出門,閔損牽車時因寒冷打顫,將繩子掉落地上,遭到父親的斥責和鞭打,蘆花隨著打破的衣縫飛了出來,父親方知閔損受到虐待。
父親返回家,要休逐后妻。
閔損跪求父親饒恕繼母,說:“留下母親只是我一個人受冷,休了母親三個孩子都要挨凍。
”父親十分感動,就依了他。
繼母聽說,悔恨知錯,從此對待他如親子。
06 鹿乳奉親郯子,春秋時期人。
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飲鹿乳療治。
他便披鹿皮進入深山,鉆進鹿群中,擠取鹿乳,供奉雙親。
一次取乳時,看見獵人正要射殺一只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現身走出,將擠取鹿乳為雙親醫病的實情告知獵人,獵人敬他孝順,以鹿乳相贈,護送他出山。
07 戲彩娛親老萊子,春秋時期楚國隱士,為躲避世亂,自耕于蒙山南麓。
他孝順父母,盡揀美味供奉雙親,70歲尚不言老,常穿著五色彩衣,手持撥浪鼓如小孩子般戲耍,以博父母開懷。
一次為雙親送水,進屋時跌了一跤,他怕父母傷心,索性躺在地上學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08 賣身葬父董永,相傳為東漢時期千乘(今山東高青縣北)人,少年喪母,因避兵亂遷居安陸(今屬湖北)。
其后父親亡故,董永賣身至一富家為奴,換取喪葬費用。
上工路上,于槐蔭下遇一女子,自言無家可歸,二人結為夫婦。
女子以一月時間織成三百匹錦緞,為董永抵債贖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蔭,女子告訴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幫助董永還債。
言畢凌空而去。
因此,槐蔭改名為孝感。
09 刻木事親丁蘭,相傳為東漢時期河內(今河南黃河北)人,幼年父母雙亡,他經常思念父母的養育之恩,于是用木頭刻成雙親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議,每日三餐敬過雙親后自己方才食用,出門前一定稟告,回家后一定面見,從不懈怠。
久之,其妻對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針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
丁蘭回家見木像眼中垂淚,問知實情,遂將妻子休棄。
10 行傭供母江革,東漢時齊國臨淄人,少年喪父,侍奉母親極為孝順。
戰亂中,江革背著母親逃難,幾次遇到匪盜,賊人欲殺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邁,無人奉養,賊人見他孝順,不忍殺他。
后來,他遷居江蘇下邳,做雇工供養母親,自己貧窮赤腳,而母親所需甚豐。
明帝時被推舉為孝廉,章帝時被推舉為賢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將。
11 懷橘遺親陸績,三國時期吳國吳縣華亭(今上海市松江)人,科學家。
六歲時,隨父親陸康到九江謁見袁術,袁術拿出橘子招待,陸績往懷里藏了兩個橘子。
臨行時,橘子滾落地上,袁術嘲笑道:“陸郎來我家作客,走的時候還要懷藏主人的橘子嗎
”陸績回答說:“母親喜歡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給母親嘗嘗。
”袁術見他小小年紀就懂得孝順母親,十分驚奇。
陸績成年后,博學多識,通曉天文、歷算,曾作《渾天圖》,注《易經》,撰寫《太玄經注》。
12 埋兒奉母郭巨,晉代隆慮(今河南林縣)人,一說河內溫縣(今河南溫縣西南)人,原本家道殷實。
父親死后,他把家產分作兩份,給了兩個弟弟,自己獨取母親供養,對母極孝。
后家境逐漸貧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擔心,養這個孩子,必然影響供養母親,遂和妻子商議:“兒子可以再有,母親死了不能復活,不如埋掉兒子,節省些糧食供養母親。
”當他們挖坑時,在地下二尺處忽見一壇黃金,上書“天賜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奪”。
夫妻得到黃金,回家孝敬母親,并得以兼養孩子。
13 扇枕溫衾黃香,東漢江夏安陸人,九歲喪母,事父極孝。
酷夏時為父親扇涼枕席;寒冬時用身體為父親溫暖被褥。
少年時即博通經典,文采飛揚,京師廣泛流傳“天下無雙,江夏黃童”。
安帝(107-125年)時任魏郡(今屬河北)太守,魏郡遭受水災,黃香盡其所有賑濟災民。
著有《九宮賦》、《天子冠頌》等。
14 拾葚異器蔡順,漢代汝南(今屬河南)人,少年喪父,事母甚孝。
當時正值王莽之亂,又遇饑荒,柴米昂貴,只得拾桑葚母子充饑。
一天,巧遇赤眉軍,義軍士兵厲聲問道:“為什么把紅色的桑葚和黑色的桑葚分開裝在兩個簍子里
”蔡順回答說:“黑色的桑葚供老母食用,紅色的桑葚留給自己吃。
” 赤眉軍憐憫他的孝心,送給他三斗白米,一頭牛,帶回去供奉他的母親,以示敬意。
15 涌泉躍鯉姜詩,東漢四川廣漢人,娶龐氏為妻。
夫妻孝順,其家距長江六七里之遙,龐氏常到江邊取婆婆喜喝的長江水。
婆婆愛吃魚,夫妻就常做魚給她吃,婆婆不愿意獨自吃,他們又請來鄰居老婆婆一起吃。
一次因風大,龐氏取水晚歸,姜詩懷疑她怠慢母親,將她逐出家門。
龐氏寄居在鄰居家中,晝夜辛勤紡紗織布,將積蓄所得托鄰居送回家中孝敬婆婆。
其后,婆婆知道了龐氏被逐之事,令姜詩將其請回。
龐氏回家這天,院中忽然噴涌出泉水,口味與長江水相同,每天還有兩條鯉魚躍出。
從此,龐氏便用這些供奉婆婆,不必遠走江邊了。
16 聞雷泣墓王裒,魏晉時期營陵(今山東昌樂東南)人,博學多能。
父親王儀被司馬昭殺害,他隱居以教書為業,終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晉臣。
其母在世時怕雷,死后埋葬在山林中。
每當風雨天氣,聽到雷聲,他就跑到母親墳前,跪拜安慰母親說:“裒兒在這里,母親不要害怕。
”他教書時,每當讀到《蓼莪》篇,就常常淚流滿面,思念父母。
17 乳姑不怠崔山南,名,唐代博陵(今屬河北)人,官至山南西道節度使,人稱“山南”。
當年,崔山南的曾祖母長孫夫人,年事已高,牙齒脫落,祖母唐夫人十分孝順,每天盥洗后,都上堂用自己的乳汁喂養婆婆,如此數年,長孫夫人不再吃其他飯食,身體依然健康。
長孫夫人病重時,將全家大小召集在一起,說:“我無以報答新婦之恩,但愿新婦的子孫媳婦也像她孝敬我一樣孝敬她。
”后來崔山南做了高官,果然像長孫夫人所囑,孝敬祖母唐夫人。
18 臥冰求鯉王祥,瑯琊人,生母早喪,繼母朱氏多次在他父親面前說他的壞話,使他失去父愛。
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帶侍候,繼母想吃活鯉魚,適值天寒地凍,他解開衣服臥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躍出兩條鯉魚。
繼母食后,果然病愈。
王祥隱居二十余年,后從溫縣縣令做到大司農、司空、太尉。
19 恣蚊飽血吳猛,晉朝濮陽人,八歲時就懂得孝敬父母。
家里貧窮,沒有蚊帳,蚊蟲叮咬使父親不能安睡。
每到夏夜,吳猛總是赤身坐在父親床前,任蚊蟲叮咬而不驅趕,擔心蚊蟲離開自己去叮咬父親。
20 扼虎救父楊香,晉朝人。
十四歲時隨父親到田間割稻,忽然跑來一只猛虎,把父親撲倒叼走,楊香手無寸鐵,為救父親,全然不顧自己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盡全身氣力扼住猛虎的咽喉。
猛虎終于放下父親跑掉了。
21 哭竹生筍孟宗,三國時江夏人,少年時父亡,母親年老病重,醫生囑用鮮竹筍做湯。
適值嚴冬,沒有鮮筍,孟宗無計可施,獨自一人跑到竹林里,扶竹哭泣。
少頃,他忽然聽到地裂聲,只見地上長出數莖嫩筍。
孟宗大喜,采回做湯,母親喝了后果然病愈。
后來他官至司空。
22 嘗糞憂心庾黔婁,南齊高士,任孱陵縣令。
赴任不滿十天,忽覺心驚流汗,預感家中有事,當即辭官返鄉。
回到家中,知父親已病重兩日。
醫生囑咐說:“要知道病情吉兇,只要嘗一嘗病人糞便的味道,味苦就好。
” 黔婁于是就去嘗父親的糞便,發現味甜,內心十分憂慮,夜里跪拜北斗星,乞求以身代父去死。
幾天后父親死去,黔婁安葬了父親,并守制三年。
23 棄官尋母朱壽昌,宋代天長人,七歲時,生母劉氏被嫡母(父親的正妻)嫉妒,不得不改嫁他人,五十年母子音信不通。
神宗時,朱壽昌在朝做官,曾經刺血書寫《金剛經》,行四方尋找生母,得到線索后,決心棄官到陜西尋找生母,發誓不見母親永不返回。
終于在陜州遇到生母和兩個弟弟,母子歡聚,一起返回,這時母親已經七十多歲了。
24 滌親溺器黃庭堅,北宋分寧(今江西修水)人,著名詩人、書法家。
雖身居高位,侍奉母親卻竭盡孝誠,每天晚上,都親自為母親洗滌溺器(便桶),沒有一天忘記兒子應盡的職責。
關于愛父母的演講串詞
有一種愛,即使我們付出所有也報答不了,那就是父母的愛。
我們每一個人的生命,都是父母給予的。
從我們出生的那一刻起,父母就把他們最真摯的愛,無私地奉獻給我們。
同學們,我們從哪里來
聽到這個問題,大家肯定都會說,是父母把我們帶到世界上來的。
是啊,十多年前的某一天,我們的父母用淚水和幸福的笑容迎接了我們的到來。
但當我們來到世上的那一刻起,父母們卻多了一項繁重的工作——照顧我們。
盡管這是一種沉重的負擔,但父母們卻毫無怨言地撫養我長大。
為了給我們一個舒適的生活環境,他們總是那么辛苦,那么努力。
小的時候,我總把這當作天經地義,因為我不了解,也不知道父母的辛苦。
現在,我長大了,我知道該懷著一顆感恩之心去體諒父母,應該擔當起,照顧、孝敬父母的責任 古語說:“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
”我們一點一滴的成長都離不開父母的幫助,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因此,我們應該懂得感恩,懂得感謝父母。
我們第一次喊爸爸媽媽的時候,第一次獨立邁開一步的時候,第一次歪歪扭扭地寫出一個字的時候……是父母在身邊耐心地教導我們。
父母,是上蒼賜予我們不需要任何修飾的心靈的寄托。
當我們遇到困難,能傾注所有一切來幫助我們的人,是父母。
當我們受到委屈,能耐心聽我們哭訴的人,是父母。
當我們犯錯誤時,能毫不猶豫地原諒我們的人,是父母。
當我們取得成功,會衷心為我們慶祝,與我們分享喜悅的,是父母。
遠在外地學習,依然牽掛著我們還是父母。
你是否注意到父母的額頭又多了幾道皺紋,你是否注意到父母又多了幾絲白發,你是否感覺到父母有時的力不從心,畢竟歲月不饒人,但他們的愛沒有變,他們的愛依然是那樣的無私而不求回報。
父母是黑暗中的明燈,給你光明;父母是沙漠中的泉水,給你甘甜,父母是大海中的航標,為你指明前進的方向……我們有句古語說得好:“百善孝為先。
”意思是說,孝敬父母是我們人類各種美好品德中最為重要和占第一位的品德。
它是做兒女的必做的天經地義的事情。
我們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就一直具有這種尊老敬老的優良傳統。
古代埋兒奉母,棄官尋母的故事,足以讓人們唏噓不已,而當今捐腎救母,退學為母的故事,更是令我們感動萬分。
不一樣的時代,演繹著相同的主題,那就是孝敬父母,回報父母。
生活并非想象那樣完美,父母的辛勤是我們無法體會的,我們雖不能與父母分擔生活的艱辛、創業的艱難,但我們在生活上可以少讓父母為自己操心。
當父母生病時,我們是否應擔起責任,照顧父母
要知道,哪怕一句關心的話語,哪怕一碗自己做好的方便面,都會慰藉父母曾為我們百般焦慮的心。
感恩父母,并不難做到。
別辜負了你的父母,讓他們少一滴汗水而多一分健康,少一絲憂愁而多一分歡笑;少一分付出而多一分回報,少一分失望而多一分安慰……我們也許會記得感謝在人生道路上幫助過我們的朋友,也許會記得感謝辛勤培育我們的老師……是的,他們當然是我們要感謝的,可同時,我們更不應該忘記,父母,永遠是我們最值得感謝的人
孝敬父母的小故事50字!
一,恣蚊飽血: 吳猛,濮,八歲時就懂得孝敬父母。
家里,沒有蚊帳,蚊蟲叮父親不能安睡。
每到夏夜,吳猛總是赤身坐在父親床前,任蚊蟲叮咬而不驅趕,擔心蚊蟲離開自己去叮咬父親。
二,扼虎救父:楊香,晉朝人。
十四歲時隨父親到田間割稻,忽然跑來一只猛虎,把父親撲倒叼走,楊香手無寸鐵,為救父親,全然不顧自己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盡全身氣力扼住猛虎的咽喉。
猛虎終于放下父親跑掉。
三,哭竹生筍:孟宗,三國時江夏人,少年時父亡,母親年老病重,醫生囑用鮮竹筍做湯。
適值嚴冬,沒有鮮筍,孟宗無計可施,獨自一人跑到竹林里,扶竹哭泣。
少頃,他忽然聽到地裂聲,只見地上長出數莖嫩筍。
孟宗大喜,采回做湯,母親喝了后果然病愈。
四,嘗糞憂心:庾黔婁,任縣令時赴任不滿十天,忽心驚流汗,預感家中有事,當即辭官返鄉。
回到家中,知父親已病重。
醫生囑咐說:“要知道病情吉兇,要嘗病人糞便的味道,味苦就好。
” 黔婁于是就去嘗父親的糞便,發現味甜,內心十分憂慮,夜里跪拜北斗星,乞求以身代父去死。
幾天后父親死去,黔婁安葬了父親,并守制三年。
五,棄官尋母:朱壽昌,七歲時,生母劉氏被嫡母嫉妒,改嫁他人,五十年母子音信不通。
神宗時,朱壽昌在朝做官,曾經刺血書寫《金剛經》,行四方尋找生母,得到線索后,決心棄官到陜西尋找生母,發誓不見母親永不返回。
終于在陜州遇到生母和兩個弟弟,母子歡聚,一起返回,這時母親已經七十多歲了。
六,滌親溺器:黃庭堅,北宋分寧(今江西修水)人,著名詩人、書法家。
雖身居高位,侍奉母親卻竭盡孝誠,每天晚上,都親自為母親洗滌溺器(便桶),沒有一天忘記兒子應盡的職責。
七,扇枕溫衾:黃香,東漢江夏安陸人,九歲喪母,事父極孝。
酷夏時為父親扇涼枕席;寒冬時用身體為父親溫暖被褥。
八,拾葚異器:蔡順,事母甚孝,當時正值王莽之亂,柴米昂貴,只得拾桑葚充饑。
一天,巧遇赤眉軍,義軍士兵問:“為什么把紅色的桑葚和黑色的桑葚分開裝在兩個簍子里
”蔡順回答說:“黑色的桑葚供老母食用,紅色的桑葚留給自己吃。
” 赤眉軍憐憫他的孝心,送給他三斗白米,一頭牛,帶回去供奉他的母親,以示敬意。
九,涌泉躍鯉:姜詩,娶龐氏為妻。
夫妻孝順,其家距長江六七里之遙,龐氏常到江邊取婆婆喜喝的長江水。
婆婆愛吃魚,夫妻就常做魚給她吃,后來他家院中忽然噴涌出泉水,口味與長江水相同,每天還有兩條鯉魚躍出。
從此,龐氏便用這些供奉婆婆,不必遠走江邊了。
十,聞雷泣墓:王裒,博學多能,父親王儀被司馬昭殺害,他隱居以教書為業,終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晉臣。
其母在世時怕雷,死后埋葬在山林中。
每當風雨天氣,聽到雷聲,他就跑到母親墳前,跪拜安慰母親說:“裒兒在這里,母親不要害怕。
”他教書時,每當讀到《蓼莪》篇,就常常淚流滿面,思念父母。
十一,乳姑不怠:崔山南的曾祖母長孫夫人,年事已高,牙齒脫落,祖母唐夫人每天都用自己的乳汁喂養婆婆,后來長孫夫人不再吃其他飯食,身體依然健康。
長孫夫人病重時,將全家召集在一起,說:“我無以報答新婦之恩,但愿新婦的子孫媳婦也像她孝敬我一樣孝敬她。
”后來崔山南做了高官,果然像長孫夫人所囑,孝敬祖母唐夫人。
十二,臥冰求鯉:王祥,生母早喪,繼母朱氏多次在他父親面前說他的壞話,使他失去父愛。
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帶侍候,繼母想吃活鯉魚,適值天寒地凍,他解開衣服臥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躍出兩條鯉魚。
繼母食后,果然病愈。
十三,戲彩娛親:老萊子,春秋時期楚國隱士,為躲避世亂,自耕于蒙山南麓。
他孝順父母,盡揀美味供奉雙親,70歲尚不言老,常穿著五色彩衣,手持撥浪鼓如小孩子般戲耍,以博父母開懷。
一次為雙親送水,進屋時跌了一跤,他怕父母傷心,索性躺在地上學小孩子哭,二老大笑.十四,賣身葬父:董永,少年喪母,其后父親亡故,董永賣身至一富家為奴,換取喪葬費用。
上工路上,于槐蔭下遇一女子,自言無家可歸,二人結為夫婦。
女子以一月時間織成三百匹錦緞,為董永抵債贖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蔭,女子告訴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幫助董永還債。
言畢凌空而去。
因此,槐蔭改名為孝感。
十五,刻木事親:丁蘭,幼年父母雙亡,他經常思念父母的養育之恩,用木頭刻成雙親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議,每日三餐敬過雙親后自己方才食用,出門前稟告,回家后面見,從不懈怠。
久之,其妻好奇地用針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
丁蘭回家見木像眼中垂淚,問知實情,遂將妻子休棄。
十六,行傭供母:江革,少年喪父,侍奉母親極為孝順。
戰亂中,江革背著母親逃難,幾次遇到匪盜,賊人欲殺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邁,無人奉養,賊人見他孝順,不忍殺他。
后來,他遷居江蘇下邳,做雇工供養母親,自己貧窮赤腳,而母親所需甚豐。
十七,懷橘遺親:陸績,三國時期吳國人。
六歲時,隨父親陸康到九江謁見袁術,袁術拿出橘子招待,陸績往懷里藏了兩個橘子。
臨行時,橘子滾落地上,袁術嘲笑道:“陸郎來我家作客,走的時候還要懷藏主人的橘子嗎
”陸績回答說:“母親喜歡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給母親嘗嘗。
”十八,埋兒奉母:郭巨,獨自供養母親,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擔心,養這個孩子,必然影響供養母親,遂和妻子商議:“兒子可以再有,母親死了不能復活,不如埋掉兒子,節省些糧食供養母親。
”當他們挖坑時,在地下二尺處忽見一壇黃金,上書“天賜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奪”。
夫妻得到黃金,回家孝敬母親,并得以兼養孩子。
十九,孝感動天:舜,傳說中的遠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華,號有虞氏,史稱虞舜。
相傳他的父親瞽叟及繼母、異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讓舜修補谷倉倉頂時,從谷倉下縱火,舜手持兩個斗笠跳下逃脫;讓舜掘井時,瞽叟與象卻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脫。
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對父親恭順,對弟弟慈愛。
二十,親嘗湯藥:漢文帝劉恒,漢高祖第三子,為薄太后所生。
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
他以仁孝之名,聞于天下,侍奉母親從不懈怠。
母親臥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母親所服的湯藥,他親口嘗過后才放心讓母親服用。
二十一,嚙指痛心:曾參,世稱“曾子”,以孝著稱。
少年時家貧,常入山打柴。
一天,家里來了客人,母親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
曾參忽然覺得心疼,知道母親在呼喚自己,便背著柴迅速返回家中,跪問緣故。
母親說:“有客人忽然到來,我咬手指盼你回來。
”曾參于是接見客人,以禮相待。
二十二,百里負米: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順。
早年家中貧窮,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飯食,卻從百里之外負米回家侍奉雙親。
二十三,蘆衣順母:閔損,孔子的弟子,生母死后父親娶后妻,又生了兩個兒子。
繼母經常虐待他,冬天只給他穿用蘆花做的“棉衣”。
父親知閔損受到虐待后要休逐后妻。
閔損跪求父親饒恕繼母,說:“留下母親只是我一個人受冷,休了母親三個孩子都要挨凍。
”父親十分感動,就依了他。
繼母聽說,悔恨知錯,從此對待他如親子。
二十四:鹿乳奉親:郯子,春秋時期人。
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飲鹿乳療治。
他便披鹿皮進入深山,鉆進鹿群中,擠取鹿乳,供奉雙親。
一次取乳時,看見獵人正要射殺一只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現身走出,將擠取鹿乳為雙親醫病的實情告知獵人,獵人敬他孝順,以鹿乳相贈,護送他出山。
二十四孝故事每一孝故事用三、四句話簡潔介紹
以“首孝悌,次見聞”為題,將“首孝悌”三字放大些,“次見聞”寫小些。
一· 欄目名稱:(1)孝悌格言 (2)名人事跡 (3)孝悌感言 二·欄目類容: (內容自選) (1) 孝悌格言: 司馬遷:父母者,人之本也。
父母是人的根本,孝敬父母是做人的根本。
《孝經》: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
對父母盡孝,是天經地義的事情。
《增廣賢文》:千萬經典,孝義為先。
世上有成千上萬部教育人的經典著作,但孝和義都是首先提倡應當做到的。
《孝經》: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后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
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
人的身體來源于父母,因此要珍惜自己的健康與生命,這是孝的開始。
立身揚名,光宗耀祖,為父母爭光是孝的最終目的。
所以說,孝從侍奉父母開始,報效君王和國家是孝的途徑,能夠自立于社會,讓父母放心才真正是孝。
孟子:無父無君,是禽獸也。
子女心中沒有父母,臣子心中沒有君王,和禽獸沒有什么不同。
《禮記》:孝子之養也,樂其心,不違其志。
孝敬父母就是讓其安度晚年,讓父母開心,不違背父母的心愿。
孔子:色難。
晚輩對長輩長期保持恭敬和悅的神色是最難做到的。
孔子:孝,無違。
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孝就是不違背父母的心愿。
父母在世要按照禮節孝順,父母亡后要按照禮節安埋、祭奠。
孟子: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
即孝順父母最重要的就是尊敬父母。
摯虞:事親以敬,美過三牲。
尊敬父母勝過給父母豐盛的飲食。
(2)名人事跡 :raoju118 | 三級
【第1句】: 孝感動天 舜,傳說中的遠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華,號有虞氏,史稱虞舜。
相傳他的父親瞽叟及繼母、異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讓舜修補谷倉倉頂時,從谷倉下縱火,舜手持兩個斗笠跳下逃脫;讓舜掘井時,瞽叟與象卻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脫。
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對父親恭順,對弟弟慈愛。
他的孝行感動了天帝。
舜在厲山耕種,大象替他耕地,鳥代他鋤草。
帝堯聽說舜非常孝順,有處理政事的才干,把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他;經過多年觀察和考驗,選定舜做他的繼承人。
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親,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為諸侯
【第2句】: 親嘗湯藥 漢文帝劉恒,漢高祖第三子,為薄太后所生。
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
他以仁孝之名,聞于天下,侍奉母親從不懈怠。
母親臥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母親所服的湯藥,他親口嘗過后才放心讓母親服用。
他在位24年,重德治,興禮儀,注意發展農業,使西漢社會穩定,人丁興旺,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他與漢景帝的統治時期被譽為“文景之治”。
【第3句】: 嚙指痛心 曾參,字子輿,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稱“曾子”,以孝著稱。
少年時家貧,常入山打柴。
一天,家里來了客人,母親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
曾參忽然覺得心疼,知道母親在呼喚自己,便背著柴迅速返回家中,跪問緣故。
母親說:“有客人忽然到來,我咬手指盼你回來。
”曾參于是接見客人,以禮相待。
曾參學識淵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論語·學而》)的修養方法,相傳他著述有《大學》、《孝經》等儒家經典,后世儒家尊他為“宗圣”。
【第4句】: 百里負米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順。
早年家中貧窮,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飯食,卻從百里之外負米回家侍奉雙親。
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國去,隨從的車馬有百乘之眾,所積的糧食有萬鐘之多。
坐在壘疊的錦褥上,吃著豐盛的筵席,他常常懷念雙親,慨嘆說:“即使我想吃野菜,為父母親去負米,哪里能夠再得呢
”孔子贊揚說:“你侍奉父母,可以說是生時盡力,死后思念哪
”(《孔子家語·致思》)
【第5句】: 蘆衣順母 閔損,字子騫,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門中以德行與顏淵并稱。
孔子曾贊揚他說:“孝哉,閔子騫
”(《論語·先進》)。
他生母早死,父親娶了后妻,又生了兩個兒子。
繼母經常虐待他,冬天,兩個弟弟穿著用棉花做的冬衣,卻給他穿用蘆花做的“棉衣”。
一天,父親出門,閔損牽車時因寒冷打顫,將繩子掉落地上,遭到父親的斥責和鞭打,蘆花隨著打破的衣縫飛了出來,父親方知閔損受到虐待。
父親返回家,要休逐后妻。
閔損跪求父親饒恕繼母,說:“留下母親只是我一個人受冷,休了母親三個孩子都要挨凍。
”父親十分感動,就依了他。
繼母聽說,悔恨知錯,從此對待他如親子。
【第6句】: 鹿乳奉親 郯子,春秋時期人。
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飲鹿乳療治。
他便披鹿皮進入深山,鉆進鹿群中,擠取鹿乳,供奉雙親。
一次取乳時,看見獵人正要射殺一只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現身走出,將擠取鹿乳為雙親醫病的實情告知獵人,獵人敬他孝順,以鹿乳相贈,護送他出山
【第7句】: 戲彩娛親 老萊子,春秋時期楚國隱士,為躲避世亂,自耕于蒙山南麓。
他孝順父母,盡揀美味供奉雙親,70歲尚不言老,常穿著五色彩衣,手持撥浪鼓如小孩子般戲耍,以博父母開懷。
一次為雙親送水,進屋時跌了一跤,他怕父母傷心,索性躺在地上學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第8句】: 賣身葬父 董永,相傳為東漢時期千乘(今山東高青縣北)人,少年喪母,因避兵亂遷居安陸(今屬湖北)。
其后父親亡故,董永賣身至一富家為奴,換取喪葬費用。
上工路上,于槐蔭下遇一女子,自言無家可歸,二人結為夫婦。
女子以一月時間織成三百匹錦緞,為董永抵債贖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蔭,女子告訴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幫助董永還債。
言畢凌空而去。
因此,槐蔭改名為孝感。
【第9句】: 刻木事親 丁蘭,相傳為東漢時期河內(今河南黃河北)人,幼年父母雙亡,他經常思念父母的養育之恩,于是用木頭刻成雙親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議,每日三餐敬過雙親后自己方才食用,出門前一定稟告,回家后一定面見,從不懈怠。
久之,其妻對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針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
丁蘭回家見木像眼中垂淚,問知實情,遂將妻子休棄。
【第10句】: 行傭供母 江革,東漢時齊國臨淄人,少年喪父,侍奉母親極為孝順。
戰亂中,江革背著母親逃難,幾次遇到匪盜,賊人欲殺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邁,無人奉養,賊人見他孝順,不忍殺他。
后來,他遷居江蘇下邳,做雇工供養母親,自己貧窮赤腳,而母親所需甚豐。
明帝時被推舉為孝廉,章帝時被推舉為賢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將
【第11句】: 懷橘遺親 陸績,三國時期吳國吳縣華亭(今上海市松江)人,科學家。
六歲時,隨父親陸康到九江謁見袁術,袁術拿出橘子招待,陸績往懷里藏了兩個橘子。
臨行時,橘子滾落地上,袁術嘲笑道:“陸郎來我家作客,走的時候還要懷藏主人的橘子嗎
”陸績回答說:“母親喜歡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給母親嘗嘗。
”袁術見他小小年紀就懂得孝順母親,十分驚奇。
陸績成年后,博學多識,通曉天文、歷算,曾作《渾天圖》,注《易經》,撰寫《太玄經注
【第12句】: 埋兒奉母 郭巨,晉代隆慮(今河南林縣)人,一說河內溫縣(今河南溫縣西南)人,原本家道殷實。
父親死后,他把家產分作兩份,給了兩個弟弟,自己獨取母親供養,對母極孝。
后家境逐漸貧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擔心,養這個孩子,必然影響供養母親,遂和妻子商議:“兒子可以再有,母親死了不能復活,不如埋掉兒子,節省些糧食供養母親。
”當他們挖坑時,在地下二尺處忽見一壇黃金,上書“天賜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奪”。
夫妻得到黃金,回家孝敬母親,并得以兼養孩子。
【第13句】: 扇枕溫衾 黃香,東漢江夏安陸人,九歲喪母,事父極孝。
酷夏時為父親扇涼枕席;寒冬時用身體為父親溫暖被褥。
少年時即博通經典,文采飛揚,京師廣泛流傳“天下無雙,江夏黃童”。
安帝(107-125年)時任魏郡(今屬河北)太守,魏郡遭受水災,黃香盡其所有賑濟災民。
著有《九宮賦》、《天子冠頌》等。
【第14句】: 拾葚異器 蔡順,漢代汝南(今屬河南)人,少年喪父,事母甚孝。
當時正值王莽之亂,又遇饑荒,柴米昂貴,只得拾桑葚母子充饑。
一天,巧遇赤眉軍,義軍士兵厲聲問道:“為什么把紅色的桑葚和黑色的桑葚分開裝在兩個簍子里
”蔡順回答說:“黑色的桑葚供老母食用,紅色的桑葚留給自己吃。
” 赤眉軍憐憫他的孝心,送給他三斗白米,一頭牛,帶回去供奉他的母親,以示敬意
【第15句】: 涌泉躍鯉 姜詩,東漢四川廣漢人,娶龐氏為妻。
夫妻孝順,其家距長江六七里之遙,龐氏常到江邊取婆婆喜喝的長江水。
婆婆愛吃魚,夫妻就常做魚給她吃,婆婆不愿意獨自吃,他們又請來鄰居老婆婆一起吃。
一次因風大,龐氏取水晚歸,姜詩懷疑她怠慢母親,將她逐出家門。
龐氏寄居在鄰居家中,晝夜辛勤紡紗織布,將積蓄所得托鄰居送回家中孝敬婆婆。
其后,婆婆知道了龐氏被逐之事,令姜詩將其請回。
龐氏回家這天,院中忽然噴涌出泉水,口味與長江水相同,每天還有兩條鯉魚躍出。
從此,龐氏便用這些供奉婆婆,不必遠走江邊了 (3)孝悌感言: 《弟子規》開篇說“首孝悌,次見聞,知某數,識某文”。
它的意思是:做人第一重要的是孝順父母和兄弟友愛,其次才是學習知識,增廣見聞,明白數理的變化,研讀古今圣人賢士的文章。
孝順父母是中華民族的美德。
古人孝順父母的例子很多。
如“香九齡,能溫席,孝于親,所當執。
融四歲,能讓梨,悌于長,宜先知。
” 我不小了,從小到大,長輩們為我付出了很多。
每天接送我上學、放學、輔導學習,我生病了,父母比自己生病還緊張……我的成長離不開他們的關懷和愛護。
今后,我要從生活中的點滴小事做起,發揚光大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歷史上的孝敬父母的故事(20字)
一、孝敬父母的故事事例一 子路借米孝敬父母的故事 中國有句古語:“百善孝為先”。
意思是說,孝敬父母是各種美德中占第一位的。
一個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難想象他會熱愛祖國和人民。
古人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我們不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還應該尊敬別的老人,愛護年幼的孩子,在全社會造成尊老愛幼的淳厚民風,這是我們新時代學生的責任。
子路,春秋末魯國人。
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稱。
尤其以勇敢聞名。
但子路小的時候家里很窮,長年靠吃粗糧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飯,可是家里一點米也沒有,怎么辦
子路想到要是翻過幾道山到親戚家借點米,不就可以滿足父母的這點要求了嗎
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嶺走了十幾里路,從親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噴噴的米飯,子路忘記了疲勞。
鄰居們都夸子路是一個勇敢孝順的好孩子。
事例二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親包儀,曾任朝散大夫,死后追贈刑部侍郎。
包公少年時便以孝而聞名,性直敦厚。
在宋仁宗天圣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進士,當時28歲。
先任大理寺評事,后來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縣,因為父母年老不愿隨他到他鄉去,包公便馬上辭去了官職,回家照顧父母。
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們的叫口稱頌。
幾年后,父母相繼辭世,包公這才重新踏入仕途。
這也是在鄉親們的苦苦勸說下才去的。
在封建社會,如果父母只有一個兒子,那么這個兒子不能扔下父母不管,只顧自己去外地做官。
這是違背封建法律規定的。
一般情況下,父母為了兒子的前程,都會跟隨去的。
或者兒子和本家族的其他人規勸。
父母不愿意隨兒子去做官的地方養老,這在封建時代是很少見的,因為這意味著兒子要遵守封建禮教的約束--辭去官職照料自己。
歷史書上并沒有說明具體原因,可能是父母有病,無法承受路上的顛簸,包公這才辭去了官職。
不管情況如何,包公能主動地辭去官職,還是說明他并不是那種迷戀官場的人。
對父母的孝敬也堪為當今一些素質底下的人的表率。
以前的故事講的最多的是包公的鐵面無私,把包公孝敬父母的事情給忽視了。
事例三 東漢時的黃香,是歷史上公認的“孝親”的典范。
黃香小時候,家境困難,10歲失去母親,父親多病。
悶熱的夏天,他在睡前用扇子趕打蚊子,扇涼父親睡覺的床和枕頭,以便讓父親早一點入睡;寒冷的冬夜,他先鉆進冰冷的被窩,用自己的身體暖熱被窩后才讓父親睡下;冬天,他穿不起棉襖,為了不讓父親傷心,他從不叫冷,表現出歡呼雀躍的樣子,努力在家中造成一種歡樂的氣氛,好讓父親寬心,早日康復。
事例四老一輩革命家朱德著文,以無限的深情贊頌了母親無比的愛和高尚的品質。
毛澤東接到母親病危的家信,星夜上路,晝夜兼程,他撫摸著母親的棺木放聲慟哭,悲痛之中揮筆寫下:“吾母高風,首推博愛”。
宋慶齡孝心至誠,在母親靈前“飲泣不已”。
陳毅探母,執意要給癱瘓在床的母親洗衣服。
李鵬事母至孝,每逢假日,李鵬夫婦總要帶上母親喜愛的食物,到母親處請安問好。
事例五在全國以實施“跨世紀教育工程”而著稱的上海建平中學,一個13歲少年的題為的發言,使全國女市長考察團的26位成員潸然淚下。
這位同學9歲時,母親雙目失明,他幼小的肩膀過早地承受了家庭的較多責任和義務,為了買一盤母親喜歡的滬劇磁帶,他利用休息日在上海的街頭整整跑了6個小時
湯姆索亞歷險記 讀書筆記,每章100字,每張也要感受,,,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第1集 林黛父進京都空空道經大荒山,驚見孤石鑿刻前生:“無才補天,幻形,蒙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攜入紅塵,歷盡離合悲歡炎涼世態的傳奇”。
據石偈墜落之鄉,追述至姑蘇城里鄉宦甄士隱之身世,演義一生榮枯。
更有甄士隱受神靈旨意,夢中和幻化巨石為玉的僧道相遇,驗證天地之精華,投胎前生之真身,好不一般。
第2集 寶黛釵初會榮慶堂十余年后,表妹林黛玉來投親,寶黛初見,寶玉覺得是天上掉下個林妹妹,十分好感。
聞知黛玉無玉,他便摔玉于地,此舉驚壞了黛玉。
二嫂子鳳姐給他戴上玉,說這富貴家業就指望你這個命根子呢
第3集 劉姥姥一進榮國府談及“窮人攀富”,引出劉姥姥進榮國府攀親求財。
鳳姐趾高氣揚地在劉姥姥面前做足貴族架子,恩賜了不在乎的一點銀子,卻是劉姥姥的救命錢。
薛姨媽處有精美的宮花,周瑞家的將宮花送給各人,只有黛玉不愿接受。
第4集 探寶釵黛玉半含酸寶玉想起寶釵小病,前去探望,兩人拿出寶玉和金瓔珞,互相比看,其刻的詩句竟是一對的,不料黛玉來了,打趣他們。
寶玉喝醉回房,趁酒意大罵李嬤嬤。
第5集 王熙鳳毒設相思局賈瑞想打鳳姐的主意,鳳姐就故意勾引他。
王熙鳳定下時間地點讓賈瑞等他,其實是故意把兩邊的門關上,故意讓賈瑞受凍了一夜。
第二次,賈瑞還不死心有又去找鳳姐,鳳姐又定個地點讓他等,還派了賈蓉賈薔去抓他,賈蓉賈薔就威脅他,讓他拿錢給他們,最后還被糞水澆了一頭。
經過這兩次的折騰,賈瑞身心都受創,病倒了。
第6集 王熙鳳協理寧國府因尤氏有病,賈珍請出鳳姐協理寧府,而鳳姐毫不徇私,雖然是有頭有臉的人物也照罰不誤。
將寧國府整肅的非常嚴謹,大喪期間毫無差錯。
第7集 大觀圓試才提對額賈政率眾清客巡園題匾,撞見寶玉,喝令相隨。
寶玉一路忤逆不屑頂撞父親,賈政顏面掃地、積怨怒斥。
好不容易出得園來,黛玉卻又誤會寶玉將她所贈荷包送于小廝,急怒之下鉸壞為寶玉所做香囊。
寶玉使盡渾身解數討好黛玉,兩人情意更深。
第8集 榮國府歸省慶元宵為迎接元妃省親,賈府大肆鋪張,建造豪華的大觀園。
上頭靠著皇帝親,腳下踩著莊稼人。
烏莊頭進獻地租和山珍海味堆滿院子,賈珍仍不滿足。
鳳姐派賈蓉、賈薔采辦金銀器皿、戲班女子,自撈好處。
鋪金淌銀鼎盛時,那知日后災禍至。
元宵節元妃省親歸來,骨肉相見,千言萬語,化作辛酸淚。
寶玉見了闊別七年的大姐,灑淚痛訴思念情,牽衣頓足不讓走。
第9集 意綿綿靜日玉生香襲人回家探親。
寶玉赴寧府看戲,茗煙陪寶玉偷偷去襲人家探望。
李嬤嬤大鬧寶玉房。
襲人哄騙寶玉,稱其母兄定欲將其贖身,寶玉信以為真。
襲人趁機提出“留府條件”,勸誡寶玉不可再任性恣情,不喜務正。
第10集 聽曲文寶玉悟禪機賈璉病時偷腥,平兒拿到證據,瞞著鳳姐,和賈璉調了一回情。
寶釵十五歲生日,賈母給她做生日,聽戲后,湘云戲說一個戲子像黛玉,寶玉勸慰不成,反而得罪了黛玉。
賈政猜燈謎,發現家里眾位兒女做的燈謎十分不祥。
第11集 為爭寵姐弟遭魔魘寶玉被賈環使壞燙傷。
趙姨娘設計陷害,寶玉鳳姐發瘋,僧道前來救助。
黛玉擔憂寶玉,深夜探望,被拒門外,感時傷情。
第12集 埋香冢飛燕泣殘紅芒種節,眾姐妹在園中送花神,獨缺黛玉。
寶釵在滴翠亭聽到小紅私情,使計脫身,小紅疑到黛玉身上。
寶玉聽到葬花吟,感時傷懷,哭倒在地。
第13集 享福人福深還祈福娘娘頒布賞賜,獨寶釵、寶玉相同,黛玉不快,更看見寶玉望著寶釵發呆,黛玉心酸。
賈府全部出動前往清虛觀打醮,張道士給寶玉提親,寶玉不快,回家和黛玉吵架,驚動了老太太。
第14集 含恥辱情烈死金釧寶玉去找黛玉和好,在賈母處,寶黛釵三人暗語相加,氣氛緊張,寶玉到王夫人處,因為他的事,金釧被王夫人趕出去。
寶玉回怡紅院錯踢了襲人。
寶玉晴雯發生口角,為討晴雯歡心,寶玉讓她撕扇。
黛玉在窗外聽到寶玉湘云討論時對自己的贊揚,感慨沒有認錯知己。
寶玉誤將襲人當黛玉訴肺腑,引發襲人的擔心。
第15集 弄唇舌寶玉遭笞撻長史官來找琪官,加之賈環誹謗寶玉,賈政棒打寶玉。
驚動了賈府眾人。
寶釵去看寶玉,寶玉夢見黛玉來看他,晚上送帕給黛玉試探,黛玉在帕上題詩。
襲人道王夫人出訴說對寶玉的擔憂,王夫人很贊賞,給了她妾的許諾。
第16集 劉姥姥嬉游大觀園劉姥姥再進賈府,胡諏了故事引得寶玉發癡,受到黛玉奚落。
賈母帶著劉姥姥游大觀園,并要求惜春給劉姥姥畫大觀園圖。
第17集 變生不測鳳姐潑醋寶釵借黛玉行白天酒令之事,深情勸誡“女子不可看雜書”,黛玉深深感激。
劉姥姥為巧姐驅邪治病,并為其取名巧姐兒。
眾姊妹及寶玉于稻香村商議惜春作畫告假事宜,黛玉頑心戲笑劉姥姥“母蝗蟲”。
黛釵互相激辯,各顯出眾本色,反愈發情比姊妹深。
寶釵更大展丹青才華,眾皆心悅誠服。
第18集 鴛鴦女誓絕鴛鴦偶賈赦欲將鴛鴦納妾,邢夫人因找鳳姐商議。
賈赦、邢夫人百般威逼利誘鴛鴦,更搬來鴛鴦兄嫂加壓脅迫,鴛鴦以死相挾,誓不從命。
賈母得聞真相,勃然大怒,厲斥賈赦及王夫人。
第19集 琉璃世界白雪紅梅下雪了,詩社在蘆雪廣即景聯句,湘云、寶玉平兒等先忙著燒鹿肉吃,吃完后平兒發現丟了一只金鐲子。
聯句時寶釵、黛玉、寶琴三人合力斗湘云,最后湘云第一。
寶玉排名最后,被罰去櫳翠庵找妙玉討紅梅。
第20集 勇晴雯病補雀金裘夜晚寶玉與晴雯、麝月嬉鬧,晴雯著涼生病。
胡庸醫亂用虎狼藥,寶玉不識斤兩。
平兒情掩蝦須鐲,晴雯知道墜兒偷竊,痛罵墜兒。
賈母送寶玉雀金裘,卻被寶玉燒壞,晴雯病補雀金裘。
第21集 榮國府元宵開夜宴元宵晚宴上,黛玉不顧體統,眾目睽睽之下讓寶玉代其喝酒。
因女先兒的一出《鳳求凰》,賈母掰謊,批才子佳人。
鳳姐連說兩個“散了”的笑話,預示著盛宴必散的結局。
第22集 判冤決獄平兒行權司棋率領小丫頭大鬧廚房和廚房政變未遂事件,寶玉瞞贓,為丫鬟承擔責任,平兒行權,公平妥善地化解矛盾,息事寧人。
第23集 慧紫鵑情辭試忙玉為了試探寶玉的心意,紫鵑撒謊說黛玉要回蘇州,寶玉大哭大鬧,紫鵑雖探得寶玉心意,又悲不知誰來為寶玉做主。
寶玉發下毒誓。
第24集 壽怡紅群芳開夜宴眾姐妹與寶玉玩了一種新酒令,即用骰子擲點定人,由那個人從簡里抽簽,簽上畫著一種花,又題著評價這種花的一句成語,最后是吟詠這種花的一句舊詩。
第25集 賈二舍偷娶尤二姨賈璉偷娶了尤二姐,將二尤安置在外宅中。
尤三姐與賈珍有舊,卻不愿給賈珍做小,自言有心上人,是柳湘蓮。
賈璉巧遇柳湘蓮,說成了婚事,柳湘蓮送給尤三姐鴛鴦劍作為證物。
柳湘蓮誤說尤三姐與賈府有染,上門要悔婚,尤三姐還劍自刎。
柳湘蓮后悔不及,斷發出家。
第26集 酸鳳姐大鬧寧國府賈璉走后,鳳姐親自把尤二姐帶回大觀園來,一面做盡好人,一面暗中唆使張華告官。
得了這個由頭,鳳姐大鬧寧國府,狠狠羞辱了尤氏和賈蓉。
第27集 嫌隙人有心生嫌隙賈政回家后,賈母過壽,大宴賓客,南安太妃借此機會看中探春。
尤氏理家受婆子輕慢,邢夫人趁勢令鳳姐在眾人面前難堪。
鴛鴦在大觀園中撞見司棋與表哥偷情,賈府陷入經濟困境,賈璉求鴛鴦幫忙。
鳳姐為了挽回聲望幫助親信強娶彩云。
第28集 開夜宴異兆發悲音惜春與尤氏決裂,寶釵搬出大觀園,賈母吃飯,賈府已經現出捉襟見肘的跡象。
尤氏回到家,發現賈珍薛蟠等人等人在重孝之下淫亂取樂胡鬧,祖宗祠堂因之發出悲音。
中秋之夜,賈府闔家賞月,但人丁凋落,各懷惆悵,只有賈母強撐大局。
第29集 癡公子杜撰芙蓉誄寶玉偷偷到了晴雯家,見到她已奄奄一息。
晴雯含淚訴冤屈,早知如此,何必空擔勾引虛名
她剪下指甲,脫下貼身小襖,贈與寶玉,以表相親相近之情。
寶玉終被家里找了回去。
寶玉夢見晴雯向他決別。
當他再探晴雯時,門已上鎖,晴雯已慘死。
第30集 大觀園諸芳流散寶蟾、金桂引誘薛蝌,碰壁。
賈母辦消寒會,寶釵未到,寶玉疑惑。
司棋為情而死。
第31集 家宅亂誤竊通靈老爺升遷,要給老爺踐行。
怡紅院枯死的海棠重新開花。
老太太建議酒席散了前去賞花。
第32集 傷離別探春遠嫁寶玉用桃花搗胭脂,三妹妹探春前來。
寶玉憶起二姐姐快要回娘家了,自己給姐姐做的胭脂也快要用完了。
探春思心事,寶玉把泥塑送給探春。
南安郡王戰敗,南安太妃為和親認探春做義女,最終探春遠嫁番夷。
第33集 驚噩耗黛玉魂歸黛玉病情日漸加重,紫鵑忙來找賈母,里面鴛鴦出來傳來迎春的壞消息。
黛玉思念寶玉老做噩夢,寶釵來探望黛玉,紫鵑提出讓寶釵去說情。
黛玉來到當日葬花之處,思憶過去,偏聽見丫頭們說寶玉失蹤、金玉聯姻的話來,頓時昏了過去。
醒后忙趕到怡紅院來,被紫鵑趕來勸了回去,黛玉心灰意冷,懷著對寶玉的思念焚稿淚盡而逝,寶玉回來空余落葉蕭蕭、寒煙漠漠。
第34集 強英雄鳳姐知命寶玉和寶釵喜成大禮 突然又有人來報元春薨。
老太太暈倒。
賈家頓時慌了,紫娟帶黛玉的骨灰回南,臨別前來辭寶玉,寶釵見寶玉念念不忘黛玉,墨出黛玉的《十獨吟》,寶玉始信姻緣前定。
鳳姐害死尤二姐事發,賈璉據理決定休妻,鳳姐求告無門,昏了過去。
第35集 大廈傾公府末路賈家將被抄,賈政忙來找昔日救助過的賈雨村,賈雨村信誓旦旦保賈府無事.鳳姐命小紅將巧姐送往舅舅王仁家。
賈府被奉旨查抄。
在賈璉房中,抄出兩箱房契、地契和高利貸借票。
賈赦、賈政、賈珍、賈璉被押走。
賈母驚嚇而死,全家主仆被關進了羈押所。
由于賈環的出賣,賈寶玉藏在身上的燈被看守的搜走,鴛鴦在獄中上吊自殺,小紅被王短腿所買,被醉金剛救了下來,賈蕓來到獄中與寶玉對酒談心,憶起舊事,幾許感慨。
小紅來到獄中告訴鳳姐巧姐被王仁賣了,趕來探監的劉姥姥因王熙鳳哀求決定救出巧姐。
第36集 白茫茫厚地高天劉姥姥赴瓜洲尋找巧姐,路遇已遁入空門的惜春,全力從妓院救出巧姐回鄉度日。
賈赦、賈珍、賈璉被定死罪,王熙鳳病死于獄中,尸體在雪地中被拖走。
賈政父子免死,賈寶玉出獄后在畫舫邊遇到墮入青樓的史湘云,又在官轎儀仗的毆打中摔碎了林黛玉送的玻璃繡球燈。
寶玉在流浪中見到囚車中的賈雨村,仰天狂笑。
寶玉巧遇娶了襲人的蔣玉函,夫婦二人想讓寶玉與薛寶釵團聚,但寶玉已心如死灰。
寶釵趕到,只見到被丟下的金鎖。
白茫茫大地中響起踏雪聲,寶玉消失在天際……摘自百度百科
邱少云的愛國故事
1952年10月中旬,在抗美援朝一次戰斗中,邱少云所在營奉命擔負潛伏任務。
潛伏前,邱少云向黨支部遞交了入黨申請書,寫道:“寧愿自己犧牲,決不暴露目標,為了整體,為了勝利,為了中朝人民和全人類的解放事業,愿獻出自己的一切。
”執行任務中,邱少云在距敵前沿陣地60多米的草叢中潛伏時,敵人突然向潛伏區逼近,為了掩護潛伏部隊,指揮所命令炮兵對敵進行打擊。
敵人遭到打擊后出動飛機偵察,并盲目發射偵察燃燒彈,一顆燃燒彈正好落在邱少云身邊,飛迸的火星濺落在他的左腿上,燒著了他的棉衣、頭發和皮肉。
他身旁就是水溝,只要往水溝里一滾,就可以把火撲滅。
但為了不暴露潛伏部隊,他嚴守紀律,咬緊牙關,雙手深深插進泥土中,以驚人的毅力忍受著劇痛,一聲不吭、一動不動,直至壯烈犧牲,年僅26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