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的感受和收獲
在美麗的渤海之濱,屹立著一座像巨大的海貝含著一顆明亮珍珠的建筑,這就是天津自然博物館。
它不但外型新穎,里面的館藏也非常豐富。
博物館里有八個展廳,收藏了很多動物、植物和古生物的化石和標本,還有很多模擬的生態環境和現代珍稀動植物。
讓我來帶你參觀一下吧。
走進博物館,首先展現在我們眼前的是一幅長長的銅雕畫卷,只見畫卷上河水清澈見底,天空湛藍深遠,樹木郁郁蔥蔥,各種動物悠然自得地覓食繁衍生息。
這一畫卷告訴我們陽光、空氣、水是生命形成的三大要素,稱它們為生命之源。
來到古生物一廳,有許多恐龍骨架,它們展示著恐龍生前的雄姿和風采。
可惜在6500萬年前恐龍就告別了自然界,成為一個永遠的謎,這個謎等著我們去探索和發現。
中生代恐龍絕跡后,取而代之的是哺乳動物的崛起。
在古生物二廳里,我們看到了一頭體形碩大的師氏劍齒象的骨架、古野驢的骨架和三趾馬的頭骨等,它們在生存的斗爭中有的滅亡了,有的進化成了現代的哺乳動物,通過這些歷史遺留下來的化石,再現了遠古生物的真實狀況,讓我們更了解古代哺乳動物的演化過程。
動物生態展示廳是按生態地理形式陳列的爬行、鳥獸動物群:在東北浩瀚的林海中,棲息著東北虎、駝鹿、猞猁、棕熊、松鼠、雪兔等珍稀動物;遼闊的塞北草原上,奔跑著黃羊、狼、布氏田鼠,還有草原雕;亞熱帶的高山林灌有體態憨厚的大熊貓、機靈的金絲猴等等;熱帶雨林是動植物種類最豐富的地區,大象、云豹、啄木鳥都生活在這里。
最后我們看到一組犀牛瀕臨絕跡的場景,犀牛在泥潭中的陣陣呻吟聲,提醒著我們要保護動、植物、保護自然生態環境,與大自然和諧共處,人類的生活才能是美好的。
在自然博物館水生生物廳,展示有上千種魚類。
有晶瑩剔透的水母,有五彩斑斕的熱帶魚和聰明機智的海豹。
在模擬海底世界的隧道中,鯊魚、海龜、魔鬼魚等各種各樣的海洋魚類在我們頭頂上自在地游來游去,我們好像潛入到海底和魚兒們歡聚在一起。
當我們走出婀娜多姿的水生世界,進入兩棲爬行動物廳時,就會看到一條大蟒盤曲門上,讓人心驚膽顫。
在這里我們看到了娃娃魚、烏龜、眼鏡蛇、金環蛇、銀環蛇、竹葉青蛇、巨蜥、鱷魚等兩棲爬行動物,真是讓我大開眼界。
在自然界中,還有一類體形較小、種類繁多、形態各異、生機勃勃的動物-昆蟲。
在昆蟲展廳有上千種色彩斑斕的蝴蝶標本,還有披著堅硬盔甲的甲蟲和各種善于偽裝、千奇百怪的昆蟲。
夏秋季節,百蟲爭鳴,像是給大自然奏響一曲美妙的樂章。
在浩瀚的海洋中,軟體動物是其中的一大門類,一般分為單殼類、雙殼類、頭足類、掘足類四部分。
在海洋貝類廳,展示了很多漂亮的貝殼,黃金寶貝和琥珀寶貝讓人驚嘆不已,這里還展示了天津滄海變桑田的演變過程,呼喚人們保護自然環境。
博物館中每個展廳都顯示了大自然的千變萬化、妙趣橫生。
通過參觀自然博物館,喚醒人們保護環境、保護生態的意識。
人類也是大自然的一分子,我們要愛護、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人類、動物、植物都要成為好朋友,這個地球才會更加美好。
參觀廣東省博物館的體會
觀廣東省博物館有感廣東省博物館,那是一個收藏著大量珍品,蘊含著豐富知識的地方。
那是一個游學圣地,既可以讓人大飽眼福,又可以汲取知識,豐富我們的“內存”。
這次六年級的春游——我們的最后一次春游,就是來到了這里。
游覽了省博后,我有許多感觸。
一嘆祖國資源豐富。
在廣東省博物館里,我們參觀了自然資源館。
館內,石油、礦石等自然資源的樣本應有盡有。
說到石油,那是一樣寶貝。
汽車行駛要石油、飛機上天要石油、平時用的塑料袋也是用石油做的。
哪個國家有大量的石油,那個國家就富有。
那些石油,連最強大的國家——美國都會眼紅。
可是再想一想,正是因為石油的有用,大家都拼命開采,哪怕國家資源再豐富,那些石油、礦產也遲早會撒手不干的。
在這些自然資源中,我最難以忘懷的就數那些寶石了。
看著那些閃閃發光、晶瑩剔透、美麗無雙的寶石,我真的難以想象它們曾經躺在石頭堆里。
那樣美麗耀眼的寶石,就連大大咧咧的男生看到都會由衷地發出贊嘆。
二嘆廣東歷史底蘊深厚。
“廣東歷史文化陳列”共四篇,以時間順序為主線,分別是南粵源流、揚帆世界、繼往開來和粵海烽火。
第一篇“南粵源流”追溯了廣東人的來源、民族融合的過程以及廣東三大民系的形成和民俗文化特色。
第二篇“揚帆世界”帶我們進入海上絲綢之路,體驗廣東對外開放與交流的精彩歷程。
當然還有第三篇“繼往開來”和第四篇“粵海烽火”都同樣精彩。
展覽的結束部分展現的是一望無際的南海。
海納百川,奔流不息,承載了千年文明的廣東人民滿懷希望走向世界,擁抱未來
三嘆恐龍化石震撼。
恐龍化石是廣東省博物館的主打。
那里的恐龍化石震撼無比。
馬門溪龍的體型龐大,特別是它長長的脖子,已經伸到了夾層上。
那里還展出了霸王龍的頭骨,那張開的血盆大口,好像要一口把我們都吞進肚子里去??那樣巨大的恐龍,要是生活在現代,該會是怎么樣呢
最后,懷著依依不舍的心情,我們走出了廣東省博物館的大門。
想起里面看到的一切,我又陷入了沉思,中華五千年的歷史,地球億萬年的光景,浩瀚無邊的宇宙??這一切的未知數,知識無垠的領域,到底有多少我們不曾認知、不曾接近、不曾了解的事物,我們到底還有多少不懂的東西呢
正是因為不懂,所以才要學;正是因為不懂,所以才更有動力去學;正是因為不懂,所以才會勇于發現更多??
去了關中民俗博物館后的感想
有著“地上兵馬俑”之稱的民俗藝術博物館占地500畝,突出明、清園林建筑風格,規劃建設了包括古鎮游覽區、民俗文化展示區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演示區等各具特色的功能區。
主要建設有40院遷復建明清古民居、文物庫房、戲樓和民俗展覽館等。
自上世紀80年代中后期至今,已收集、搶救保護周、秦、漢、唐以來歷代的石雕、木雕、磚雕、關中古民居及人民生產、生活、習俗、風情等各類遺物和名人字畫共33600余件,征集保護了40院近千間明、清古民居,還收集整理了大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從不同側面集中地反映了關中地區各族人民在不同歷史時期的藝術、審美、勞動、居住、習俗風情等民俗、民藝、民風、民情的歷史風貌。
尤其以享有“地上兵馬俑”美譽的8600多根精美的栓馬樁最引人注目,極大的豐富了我國民間石雕石刻藝術寶庫,代表著中國歷史民間文化與美的化身,是中國北方數千年來多民族生存和文化交流融合的歷史見證。
湖南省博物館觀后感1篇
游記位于長沙市開福區,館藏文物豐富,特別以馬王堆漢墓文物、商周青銅器、楚文物、歷代陶瓷、書畫和近現代文物等最具特色。
內綠樹成蔭,環境幽雅,歷年修建的老陳列樓、辦公樓和新陳列大樓等建筑古樸典雅,各具時代特點。
大樓通過空調和保持溫度和濕度的恒定,設備先進。
樓內設有陳列展室等,展示、接待功能齊全。
、、、、等常設陳列及臨時展覽在這里展出。
從宏偉而精致的外觀上看這座湖南第一,全國前列,世界著名的博物館就深深的勾起了我的好奇心和對祖國的燦爛的文明的崇拜和自豪。
馬王堆漢墓陳列是該館的基本陳列。
有薄如蟬翼的素紗單衣、完好無損的印花敷彩絲綿袍、精巧絢料的刺繡、光亮如新的彩繪帛畫和雕刻精致的木傭等等。
馬王堆漢墓中出土了這么多的絲織品和刺繡作品,難怪古代的中國被世界公認為“絲綢發源地”了。
我想,現在豐富多彩的美麗湘繡大概是絲綢大國的耀眼光輝的一種繼承和復興吧。
在里面看到這些數不清的無價之寶,我的好奇心和渴望知道得更多的心情就更加強烈了。
博物館還給我們安排了一個講解員,我們跟在他后面一路聽著,學到了不少關于館藏文物的知識。
而最叫人驚嘆的是一具深埋地下2100多年而保存完好全身潤澤的女尸,也就是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她的尸體到現在已經保存了兩千多年。
她被保存得相當好,就像是剛剛死去不久的新鮮尸體,這種技術甚至超過了古埃及聞名世界的干尸。
由于我的時間有限,沒能看到更多文物,如果有機會的話,我肯定還會再來的。
參觀完了以后,我和許多其他游客一樣,買了一些紀念品,我選的是“”的復制品,我國最著名的青銅器之一。
看到馬王堆漢墓文物,總有說不完的話,因為這里蘊藏著太多神奇的傳說與動人的故事。
駐足于這批精美絕倫的文物中,愉悅的不僅是我們的眼睛,還有心靈。
當我們步入這歷史與藝術的殿堂,就開始不停地追尋著2100年前的神奇與輝煌。
湖南省博物館薈萃了湖湘大地的文物遺珍,展現了湘楚文明的來龍去脈,在當今喧囂日甚的都市內,不失為優雅寧靜的文化休閑去處,是了解湖湘文化的最佳窗口。
求一篇長沙市博物館觀后感作文
歷史,一直是一個厚重的話題,不是指史料文物的厚重,更是人們心情的厚重。
泱泱中華五千年,歷史的纖繩在一代人有一代人手中傳遞,然后,勒進那些稚嫩的肩膀,拉動著歷史之船,向前,向前…… 和風拂面的春日,我校志愿工作服務站和思政部共同組織了的主題參觀活動,讓我們這群生長在和平年代的大學生得以有機會重溫歷史。
驅車一個半小時之后,我們到達了。
站在的正門口,雖然不似想象中那般氣勢恢宏,卻也自有一種莊嚴肅穆的氣勢,令人忘記了嬉笑追打,以鄭重之心、肅穆之情傾聽歷史的聲音。
建川博物館多是展現近代歷史,尤其是以前后的歷史為主。
遠離了金戈鐵馬的戰場,黯淡了刀光劍影的鋒芒,遠逝了馬嘶鼓鳴的砍殺,吹散了狼煙滾滾的塵埃。
那曾經驚天動地的抗爭,已化為無聲的圖像,化為冰冷的文字,定格于展覽窗口中,融化于殘劍折戟中,靜靜的呈現于我們的眼前,重現著歷史的恢宏和殘忍。
一遭走過,就仿佛經歷了那一段艱苦的歲月,體驗了那如火如荼的抗爭。
我想,不論哪一個民族,定然都有過那么一段血和淚融成的不堪回首的過往。
在危難面前,那些奮起抗爭、眾志成城的民族一舉擊潰了來犯的敵人,逐漸崛起、強大,載入了歷史的華章。
而那些畏懼不前、臨難自保的民族,怕早已銷聲匿跡,被歷史所遺忘。
在中流砥柱館,在川軍抗戰館,在飛虎奇兵館……一張張圖片定格了那時的艱苦環境,一段段文字訴說了那時的不屈抗爭。
,浪花淘盡英雄。
歷史從來都不缺乏英雄,正是有了這些鐵骨錚錚的漢子,有了這些柔韌堅強的女子,那刻板而又艱澀的歷史才變得如此鮮活,如此生機勃勃。
歲月蒼老了他們的容顏,卻帶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
在群雕廣場,200多位全民族抗日將士英雄群體形象昂首挺立于天地之間,縱貫九州,氣宇軒昂,仿佛建立了歷史的他們,仍然守護在他們曾拋頭顱、灑熱血的地方。
曾幾何時,我們也進入了歷史的畫卷中。
依然記得那一日的天旋地轉,記得那驚天動地的哭喊,眨眼間,天翻地覆,生命的家園遭遇了史無前例的巨大沖擊:高樓大廈夷為平地,鮮活的生命在廢墟之中殘喘。
那里有母親,有孩子,有丈夫,有妻子,有鶴發童顏的老夫妻,也有剛剛步入結婚殿堂的新人……在汶川地震館的展區中,生命從未向那時那樣脆弱,也從未向那時那樣頑強。
生的意志支持者災民奮力自救,也為搜救人員贏來了時間。
一幕幕感人的畫面不斷的上演著,牽動了億萬人民的心。
多難興邦,在災難面前,中國人民再一次展現了民族的力量,向世界宣告著,災難壓不垮我們,更打不倒我們
澎湃的熱血在靜心池邊得以沉淀。
歷史不僅是要向我們展示它曾經的艱難困苦,更是要我們在這幸福的時代銘記先輩們曾經的苦難,勿忘過往,開拓明天
參觀日記,記錄你參加博物館的經歷及感受,150字以上。
上海博物館觀后感上海博物館是一個大型古代藝術博物館,館內珍藏文物12萬其中一尤為青銅器、雕塑、書法和繪畫為特色。
我今天來到上海博物館參觀展覽。
第一個展覽是中國古代青銅器展。
我一走進展廳,就看到了琳瑯滿目、五花八門的青銅器。
中國青銅器時代約始于公元前2000年。
青銅器種類繁多,紋飾精美,鑄造技術非常完善。
我在欣賞時,展覽館內的一名管理員對我說:“青銅器有五大類,分為:酒器、兵器、石器、水器、樂器。
它們雖然只有五大類,可這五大類里卻有三十六個小類,數目極多。
”我一邊參觀一邊聽著管理員說的話,想:這些青銅器里只有幾個是歷史老師講過的,還有許多是老師沒有講的,在這里卻應有盡有。
青銅器的紋飾主要有三種,有獸面紋、鳳鳥紋和龍紋等。
參觀完了青銅器展后,我又參觀了雕塑展、書法展等展覽,想:展覽館里的物品可是我國古代的博大精深,藝術和智慧的結晶啊!然而,取得如此大的成果是和我國古代人民的勤奮勞動是離不開的。
博物館既把我國古代的文物收集起來,展示給現代觀眾們看,讓現代的人民了解古代的文化,又陶冶了我們青少年對于古代文物產生的興趣。
博物館文化的產生與發展,標志著人類文化的發展和成熟。
我今天覺得收獲很大。
因為我學習到了在學校里學不到的知識,使我印象深刻,也使我更加熱愛祖國,更加敬佩古代的勞動人民。
既了解到了各式各樣的的青銅器和雕塑陶瓷,又見識到了絢麗多彩的繪畫和書法,讓我大開眼界。
求一篇參觀魯迅博物館的觀后感,600字以上吧,謝謝啦
參觀魯迅博物館的心得體 今年十月十九日,國文化巨迅先生逝世七十周年紀念日。
這周三系分團委組織05級各支部成員參觀了魯迅博物館。
博物館坐落于阜城門內大街,是國家文物局直屬的國家級博物館。
是魯迅在北京四處故居中唯一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保存得最完整的一處遺址。
步入館內,首先進入眼簾的是魯迅先生的雕像,魯迅先生的臉上依然是那堅毅的表情,他的手中依然握著那只戰斗用的鋼筆。
館中按時間順序以手跡、照片、 圖片形象地展現了魯迅不朽的-生。
其中有新發現的魯迅地質佚文手稿,也有與我們熟悉的作品密切相關的文物。
如《阿Q正傳》的唯一一篇殘稿、魯迅20多歲時所寫《自題小像》手稿、魯迅在仙臺醫專時的解剖學筆記等等,都是十分珍貴、難得一見的珍品。
站在仿真的三味書屋前, 我仿佛看到了那碧綠的菜畦,光滑的市井欄,高大得皂莢樹,紫紅的桑椹,又仿佛聽到了油蛉低唱,蟋蟀們的琴聲。
站在魯迅先生的照片前,注視著他始終堅定犀利的目光,我仿佛看到了魯迅先生眉頭緊鎖,奮筆疾書的“戰斗”場面,仿佛聽到了他“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钡纳畛羺群?。
走出展廳,我們又參觀了魯迅先生的故居,七十年時光流逝,這座故居中的一切卻都保存完好。
在那間有名的“老虎尾巴”--不足九平方米的魯迅工作室內:一張普通的三屜桌上,高腳煤油燈、“金不換”毛筆、硯臺、文具……擺放如昔,令觀者睹物思人。
庭院中,兩株魯迅當年親手栽種的白丁香樹,雖已年近古稀仍然枝繁葉茂。
時至四月,丁香花開,清香縷縷,分外宜人。
參觀結束,雖然我離開了博物館,但魯迅先生的執著和堅毅將一直鞭策著我
參觀魯迅博物館有感 魯迅博物館坐落在白塔寺附近。
(刪)我們(刪)踏著春天的腳步,我們走進了坐落在白塔寺附近的魯迅博物館。
首先我們參觀了魯迅的故居,導游告訴我們:魯迅做過什么,住在(那)哪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記住人們對他的評價,(刪)他的精神(。
魯迅是)他作為一位偉大的文學家、偉大的思想家和偉大的革命家的精神。
在魯迅書房的東墻上掛著一幅畫《三個士兵和一個婦女》,他時時刻刻用這幅畫來激勵自己拯救人民。
(刪)隨后我們進了展覽廳。
這里記錄著魯迅的一生,這里陳列著關于魯迅的一切,這里充滿了人們對魯迅的思念。
隨著導游一字一句的解說,我們在慢慢走進魯迅的世界。
魯迅出生于破落士大夫家庭,1898年到南京求學,1902年留學日本學以后痛感于醫治麻木的國民精神更重于醫治軀體病痛,便改行提倡文藝運動。
1909年回國以后在北京廈門廣州人國教,并參加了新文化運動。
1926年定居上海,從事文學寫作。
1936年去世。
魯迅用他畢生的精力來寫作來拯救中國麻木不仁的國民。
參觀完魯迅博物館后,我回想著自己看到的一切(,)。
那深深(的)地刻在課桌上的“早”字已深深的刻在我心里。
魯迅用一個字來勉勵自己。
然而外因是事物的條件和環境,是靠內因起作用。
內因是事物發展的根據和動力。
即使外界施加多大的壓力,只要你決心不改,沒有人能改變你。
(刪)一個字不能使人怎么樣,但是這個字早已刻在魯迅心里了。
他的決心令人感嘆不已。
我們也應該這樣。
面對自己的缺點,自己的壞習慣,找個克服的辦法,把它銘記在心,一天天把缺點克服掉。
魯迅的決心真令人感嘆不已——自那以后魯迅再也沒有遲到過(刪)。
魯迅對瞿秋白的感情感動了我。
他對瞿秋白的友誼是 兄弟般的。
魯迅不光說到了,而且做到了。
在瞿秋白被追捕時,魯迅不怕被連累毅然讓瞿秋白住在自己家里。
在瞿秋白的追悼會上,魯迅不顧朋友家人的勸阻,不僅來了,還作了演說。
這種感人至深的(感)友情,這種為了朋友把自己置身度外的精神,這種說到做到的(原則)氣度,(不知道)值得我們去體會、去揣摩、去學習。
嗎
天地間的海誓山盟多了,誰又能說到做到呢
(刪)魯迅為了事業拼搏的精神更值得我們學習。
魯迅為文學事業不畏國民黨迫害,這一點就足夠我們去學習了。
當我們在學習上遇到難題,我們就退縮;當我們的學習成績不如意時,我們就灰心;當我們學習道路上,出現了荊棘,我們不敢去披荊斬棘。
而魯迅為了事業,為了國民,不管荊棘冰山,他都跨了過去。
我們也應該這樣,為了學習,不管前面是荊棘還是冰山,都應該去拼搏去努力。
這些就是我參觀魯迅博物館的心得吧
凝望魯迅——參觀魯迅博物館有感靜靜地走在魯迅博物館的展覽廳里,站立在先生的遺像面前,用心去體驗那個血與火的年代,去感受先生偉大的人格魅力和個人勇氣,看著用實物和圖片記述的魯迅戰斗的歷程:從紹興到南京,再到東京......到最后的逝世地上海,先生戰斗的足跡在我面前展現出來,我思潮起伏,心緒難平,不禁為先生不平凡的一生所嘆服。
魯迅筆耕一生,戰斗一生,始終為人民,為民族,為真理而戰,他是一面鮮艷的戰斗旗幟,他是那個時代的“另類”、“叛逆”,一個屬于那個時代的人卻擁有了不屬于那個時代的思想。
魯迅,注定是孤獨和寂寞。
中國文化和中國士大夫向來有著“恕道” 和“中庸”的傳統。
而深受中國文化浸染的魯迅,卻大大出格于那個時代,他一反傳統文人的形象。
以獨特的眼光發現了中國封建上社會幾千年來吃人的本質。
他終其一生不停地批判,論戰,反擊。
對封建就禮教
上一篇:世界經典童話故事讀后感言
下一篇:十二星座個性標語匯編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