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名人的故事與感想
魯迅嚼辣椒驅寒 魯迅先生從小認真學習。
少年時,在江南水師學堂讀書,第一學期成績優異,學校獎給他一枚金質獎章。
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樓街頭賣掉,然后買了幾本書,又買了一串紅辣椒。
每當晚上寒冷時,夜讀難耐,他便摘下一顆辣椒,放在嘴里嚼著,直辣得額頭冒汗。
他就用這種辦法驅寒堅持讀書。
由于苦讀書,后來終于成為我國著名的文學家。
是當國王還是讀書
著名歷史學家麥考萊曾給一個小女孩寫信說,如果有人要我當最偉大的國王,一輩子住在宮殿里,有花園、佳肴、美酒、大馬車、華麗的衣服和成百的仆人,條件是不允許我讀書,那么我決不當國王。
我寧愿做一個窮人,住在藏書很多的閣樓里,也不愿當一個不能讀書的國王。
王亞南睡三腳床 王亞南小時候胸有大志,酷愛讀書。
他在讀中學時,為了爭取更多的時間讀書,特意把自己睡的木板床的一條腳鋸短半尺,成為三腳床。
每天讀到深夜,疲勞時上床去睡一覺后迷糊中一翻身,床向短腳方向傾斜過去,他一下子被驚醒過來,便立刻下床,伏案夜讀。
天天如此,從未間斷。
結果他年年都取得優異的成績,被譽為班內的“三杰”之一。
他由于少年時勤奮刻苦讀書,后來,終于成為我國杰出的經濟學家 ②名人讀書法 恩格斯的讀書法 恩格斯的讀書方法之一是重視讀原著,一般不輕易使用第二手、第三手材料。
1884年8月6日,德國社會民主黨人格奧爾格·享利希·福爾馬爾給恩格斯寫了一封,說有一位女士對社會主義感興趣并打算研究社會科學,但不知進哪一所高等學校才。
恩格斯復信道,這個問題很難回答,因為大學里每一門科學尤其是經濟學被糟蹋得很厲害,關鍵是要自學,并掌握有效的自學方法。
恩格斯在信中說:“從真正古典的書籍學起,而不是從那些最要不得的德國經濟學簡述讀物或這些讀物的作者的講稿學起。
”“最主要的是,認真學習從重農學派到斯密和李嘉圖及其他學派的古典經濟學,還有空想社會主義圣西門、傅立葉和歐文的著作,以及馬克思著作,同時要不斷的努力得出自己的見解。
”也就是說,要系統地讀原著,因為“研究原著本身,不會讓一些簡述讀物和別的第二手資料引入迷途。
” 從其閱讀過的書目來看,他雖然也讀過大量的通俗小冊子,報刊等,但花功夫最大,讀得最多的還是那些經典原著。
他認為,系統讀原著是從事研究的一種正確的讀書方法。
這樣,可以了解一個理論的產生、發展和完善的過程,不僅可以全面系統地掌握基本原理,而且可以掌握其發展過程,了解這一理論的全貌。
杰克·倫敦的“餓狼式”讀書法 美國作家杰克·倫敦經過苦難磨練,十分珍視讀書機會。
他遇到一本書時,不是用小巧橇子偷偷撬開它的鎖,然后盜取點滴內容,而是像一頭餓狼,把牙齒沒進書的咽喉,兇暴的吮盡它的血,吞掉它的肉,咬碎它的骨頭
直到那本書的所有纖維和筋肉成為他的一部分。
楊振寧的“滲透”讀書法 楊振寧教授認為:既然知識是互相滲透和擴展的,掌握知識的方法也應該與此相適應。
當我們專心學習一門課程或潛心鉆研一個課題時,如果有意識地把智慧的觸角伸向鄰近的知識領域,必然別有一番意境。
在那些熟悉的知識鏈條中的一環,則很有可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新發現。
對于那些相關專業的書籍,如果時間和精力允許,不妨拿來讀一讀,暫弄不懂也沒關系,一些有價值的啟示,也許正產生于半通之中。
采用滲透性學習方法,會使我們的視野開闊,思路活躍,大力提高學習的效率。
毛姆的“樂趣”讀書法 英國作家毛姆提出“為樂趣而讀書”的主張,他說:“我也不勸你一定要讀完一本再讀一本。
就我自己而言,我發覺同時讀五、六本書反而更合理。
因為,我們無法每一天都有保持不變的心情,而且,即使在一天之內也不見得會對一本書具有同樣的熱情。
” 愛因斯坦的“總、分、合”三步讀書法 所謂總,就是先對全書形成總體印象。
在瀏覽前言、后記、編后等總述性東西的基礎上,認真地閱讀目錄,概括了解全書的結構、體系、線索內容和要點等。
所謂分,就是在“總”體了解基礎上,逐頁卻不是逐字地掠讀全文。
在掠讀中,要特別注意書中的重點、要點以及與自己需要密切相關的內容。
所謂合,就是在掠讀全書后,把已經獲得的印象條理化、系統化,使觀點與材料有機結合。
經過認真思考、綜合,弄清全書的內在聯系,以達到總結、深化、提高的目的。
余秋雨的“畏友”讀書法 散文家余秋雨提出:“應該著力尋找高于自己的‘畏友’,使閱讀成為一種既親切又需花費不少腦力的進取性活動。
盡量減少與自己已有水平基本相同的閱讀層面,樂于接受好書對自己的塑造。
我們的書架里可能有各種不同等級的書,適于選作精讀對象的,不應是那些我們可以俯視、平視的書,而應該是我們需要仰視的書。
”
名人故事加感悟
【第1句】:宋代范仲淹有志于天下,他兩歲便失去父親,母親貧困無依,就改嫁到長山一位姓朱的人家。
范仲淹稍微懂事之后,知道了自己的家世,泣別了慈母,到南都學舍不分晝夜地苦讀,5年中間竟沒有解開衣服好好地睡過覺。
有時困倦已極,便用冷水沖洗一下頭臉。
他連稠粥都不夠吃,所以常常忍饑挨餓熬到下午才吃飯。
就這樣,他勤奮地學習,《詩》《書》《禮》《易》《春秋》這五經之旨,便都領會并精通了,從而慷慨激昂地表達了以天下為己任的偉大志向,不僅提出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偉大抱負,而且成為宋代有名的政治家、文學家。
感悟:志向,是人生的導航,是事業的基石,是前進路上的指南針。
一個沒有志向的人就像斷了線的風箏,只會在空中東搖西擺,找不到自己的方向。
有了志向而不去努力也是不行的。
一個人想要成功,關鍵是確立了志向以后,要像范仲淹一樣堅持不懈,勤奮不已。
無數事實還表明:一個人確立的志向越高,那么他的才能就發展得越快。
【第2句】:居里夫人曾獲得過許多令世人羨慕不已的榮譽,但她卻從不因此而陶醉。
居里夫人的一位朋友曾應邀到她家里做客,走進屋里竟看見她的小女兒正在玩弄英國皇家協會剛剛授予她的一枚金質獎章,不禁大吃一驚,馬上對居里夫人說:“現在能夠得到一枚英國皇家協會的金質獎章,是極高也是非常難得的榮譽,你怎么能給孩子玩呢
”居里夫人笑了笑說:“我就想讓孩子們從小知道,榮譽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決不能永遠守著它,否則就會一事無成。
”守著成績,會使自己一事無成,能看到這一點實在是很重要。
感悟:淡泊是一種豁達的人生態度。
能夠淡泊的人會視身外之物為草芥,并在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之間保持一種平衡。
淡泊,不是無所作為,不是不思進取,而是以純凈的心靈面對人生,以從容的心境品嘗榮譽。
也許正是這個原因,居里夫人才成為當今世界上惟一兩次獲得諾貝爾獎的女科學家。
【第3句】:陳毅元帥的父母回四川安家時,他給負責陪送的同志約法三章:一、把兩位老人直接送到妹妹家,不要驚動省委。
二、找普通民房住,不向機關要房子。
三、安家事宜,自行解決。
感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 陳毅知道律己才能律人,律己還要抵制各方面的誘惑。
當今的社會有太多的誘惑,那么如何才能做到遇誘而不動,遇惑而不迷呢
主要的是要懷律己之心,把握好自己。
【第4句】: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發表之后,有人曾炮制了一本《百人駁相對論》,網羅了一批所謂名流對這一理論進行聲勢浩大的撻伐。
可是,愛因斯坦自信自己的理論必然勝利,對噠伐不屑一顧。
他說:“假如我的理論是錯的,一個人反駁就夠了,一百個零加起來還是零。
”他堅定了必勝的信念,堅持研究,終于使“相對論”成為20世紀的偉大理論,為世人所矚目。
感悟:自信,是建筑在對前途充滿必勝心理基礎之上的優秀心理素質。
沒有自信,就沒有成功。
愛因斯坦獲得了巨大成功,首先是因為他自信。
不過,光自信,不行動也不行。
我們都知道,自信只是成功的一半,它畢竟還不是成功。
【第5句】:著名學者童第周在國外留學時,與他同住的俄國人皮諾挑釁地說:“童先生,真辛苦呀,我一見你,就想到了你的國家、東亞病夫……” 童第周拍案而起:“不許你侮辱我的祖國
你可以代表你的國家,我就代表我的祖國,從明天起,看我們倆誰先取得學位
”4年之后,童第周取得了博士學位,受到了歐洲生物界的贊揚。
他為自己爭了光,也爭了氣,皮諾不得不佩服。
感悟:自尊是做人的基礎,也是愛國的基礎;自尊是做人的靈魂,也是一個民族的靈魂。
維護自尊是人的本能和天性。
一個人只有自尊,才能不被邪惡引誘,不被歧視擊垮。
自尊需要自己捍衛。
只有在自尊的基礎上,憑借自己的努力創造出來的東西,才是最有價值的東西。
名人名言的感言 急 要短
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心似平原走馬,易放難收。
. . 這是一副勸諫人們用心學習的對聯。
但是,其中的內涵,卻遠遠超出了學習的范疇,在現實社會生活中,差不多要時時事事處處都要用到。
常用的原因,我想也不外乎這里包含的深刻哲理。
. . 不是嗎
我們每天都在向前走,但是,路上坎坷與荊棘、狂風和暴雨,甚至有時還會遇到冰雹以及鋪天蓋地的暴風雪。
有時,人在大自然的面前是十分渺小的,在不可抗力面前,不得不做出退讓或者避讓,那都是為了“保存自己”,以期待來日走得更好走得更遠。
在實踐中摔打和磨練,實際上就是體會順水行舟與逆水行舟的區別.
名人名言的感悟
【第1句】:我喜歡的名言很多,其中我最喜歡的是魯迅先生寫的“時間就像海綿里的水,只要擠,總還有的。
” 感悟:我可是有名的時間浪費“大王”,以前,我無論做什么事情總是今天拖明天,明天拖后天,到頭來什么也沒做成。
當我讀了魯迅先生的故事后,我才恍然大悟,我才知道我是在做時間的奴隸,在浪費時間哪
【第2句】:“才華是刀刃,辛苦是磨刀石,很鋒利的刀刃若日久不磨,也會生銹,成為廢物
”感悟:今天,我又一次情不自禁地讀起了這句的名言。
是它讓我在即將退縮的那一刻,鼓起了勇氣,去面對困難;是它讓我在困難面前充滿自信。
雖然時間在流逝,但它在我腦海中卻像金子般閃閃發光。
沒錯,在生活中,的確有很多充滿潛力的人才,他們就是一把把鋒利的刀刃,他們都有基礎和條件成為“天才”,但為什么真正的天才卻那么寥寥無幾呢
關鍵在于吃苦。
雖然他們知識淵博,頭腦精明,但人生的道路不是一帆風順的,總有很多挫折與坎坷在等著他們,在它們面前,只有經得起磨練的勇者,真正鋒利的刀刃,才能披荊斬棘,到達勝利的頂峰。
而那些經不起風吹雨打的,虛有才華的人,只能被困難淘汰。
【第3句】:學習永遠不晚.____ 感悟:這句話是為了告訴我們,不要整天把時間花在玩樂上,要好好學習,不管是學課堂上的內容還是自己的愛好。
不要說一些廢話,要好好努力 。
【第4句】: 多少年以來,人們總習慣用的名言:“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來鼓勵一代又一代人。
正因為這句名言,喚醒了無數貪于玩耍的孩子們的心,它讓人們學會了勤能補拙,九十九的勤奮能彌補百分之一的聰明。
我也深信這句話的魅力。
可是就在前幾天,我看到了的原話:“天才就是1%的靈感加上99%的汗水,但那1%的靈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99%的汗水都要重要。
”難道我們這么多年一直在斷章取義的應用這句話嗎
漏掉后面的一句,這句話的意義就完全改變了。
勤能補拙,但是一定情況下那百分之一的靈感會顯得更重要。
這是否就是我們現在倡導的創新
多少年來我們的教育培養出無數缺少創新的書呆子,是否就是愛迪生前半句話的產物呢
天才需要努力,靈感的產生必須有勤奮的長期積累,否則哪來厚積薄發的創新靈感
我想今后的教育如果能用愛迪生完整的一句話、來鼓勵學生,可能我們教育出來的學生會更勤奮,同時更有創新
名人故事帶感想
昨天,我讀了一個故事,名叫《蘇秦刺股苦讀書》。
內容是:“頭懸梁,錐刺骨。
彼不教,自勤苦。
”這是《三字經》中膾炙人口的語句,說的是古人對付打瞌睡的辦法。
蘇秦,字季子,戰國時東周洛陽人 。
他早年十分好學,想當個謀士,但由于家境貧寒,不僅沒錢買書,而且連吃穿都解決不了。
為了讀書,他為別人工作,把頭發剪下去賣掉,換取微薄的收入,維持自己的學業和生活。
蘇秦覺得自己很了不起,拜別了老師,自己去闖江湖。
他給秦惠王寫了一封信,但并沒成功,他只好打道回府,家人都不理他,他為了更好的學習,晚上不睡覺,用錐子深深刺自己的腿,蘇秦這樣做是因為不忘記過去的恥辱,促使他刻苦讀書。
經過一年的熬苦,他成為名傳天下的大縱橫家。
我明白了:勤奮就是不懈怠,好學就是愛學習。
這是古人極力贊美的一種學習態度。
孔子之后的儒家都很重視學習的作用。
學習是人類的需要和現在社會生活途徑。
在現代社會,勤奮好學是人們走向成功的保證,世人不可或缺的終身事業。
雖然先人“懸梁刺股”的學習方法已經喪失必要性,但是這種勤奮好學的精神,永遠值得我們學習
蘇秦是東周雒陽人,他曾向東到齊國拜師求學,在鬼谷子先生門下學習。
外出游歷多年,弄得窮困潦倒,狼狽地回到家里。
兄嫂、弟妹、妻妾都私下譏笑他,說:“周國人的習俗,人們都治理產業,努力從事工商,追求那十分之二的盈利為事業。
如今您丟掉本行而去干耍嘴皮子的事,窮困潦倒,不也應該嘛
”蘇秦聽了這些話,暗自慚愧、傷感,就閉門不出,把自己的藏書全部閱讀了一遍。
說:“一個讀書人既然已經從師受教,埋頭讀書,可又不能憑借它獲得榮華富貴,即使讀書再多,又有什么用呢
”于是找到一本周書《陰符》,伏案而鉆研它。
急求一篇有關采訪名人的收獲與感悟
嗯。
。
。
這些對明星的采訪,傾注了我的心血,也都有我自己獨到的角度,是我們黑龍江臺獨家的報道。
他們不像明星誹聞那樣爭得人們一時的關注,成為某一階段的熱點,但是,他們卻有長期保留的價值,不溫、不火、不過時。
這種探索是我的追求,我的喜好,也是社會和人們的需要。
后來,我突然發現在采訪明星的過程中,我又創造了一個獨特,那就是高級記者進入娛樂界報道大概為數不多,甚至僅有我一人的可能。
因為我分析過,所有達到正高級職稱的不是做領導就是搞重大報道;娛樂采訪幾乎都是年輕的小記者,而且好多都是聘任制的臨時工。
安排一個具有采、攝、編、播、主持全能的、具有30年實踐經驗的正高級記者去做追星節目,這在全國恐怕也可能很少見了,不知道我們的領導是怎么想的,起碼我覺得是很不合適的。
同時,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很獨特的現象,也是一種絕妙的現象。
記得當我聯系做訪問時,他說,他幾乎不接受任何新聞單位的采訪,因為他認為們的提問,關注的話題太沒檔次。
我告訴他,我是一名高級記者,在娛樂報道中絕對是少之又少的,我相信他會對我的采訪話題感興趣的,也會對我的采訪滿意的。
當時他不好拒絕,只是了一句,我考慮一下吧。
結果還是不了了之。
我相信,相當一部分資深演員對,對八卦采訪是反感的,是不感興趣的。
而像我這樣的老記者、資深記者,對他們那種探討人生,探討藝術,探討角色的采訪,在演藝圈,在明星中會大受歡迎的。
比如對我提問的贊揚,;比如對我采訪準備充分的欣賞;比如對我采訪角度的高度評價,比如與我交流中回憶往事的淚水都是最好的例子。
做了兩年的追星記者,一方面我及不情愿,是一種無奈之舉;一方面我又從中得到了許多樂趣和收獲。
當初我絕對是感覺大材小用,亂點鴛鴦譜,可是我的一貫作風又是服從組織安排,黨叫干啥就干啥,干啥就要干好啥。
那是的作用,把自己作為一顆螺絲釘,釘在那里,就要在哪里閃光。
不管內心有多大的矛盾、困惑,不能拿工作開玩笑。
于是我老老實實、認認真真的做了兩年的追星記者。
以上記載的就是我兩年的采訪收獲,之后,我主動要求退居二線,當我真正離開欄目的時候,當我如今回首兩年的追星歷程時,我才發現,自己對明星采訪的過程,是一種建立在對人生的反思,對事業熱愛的追述,對愛情婚姻的感悟,對性格愛好的抒發,對藝術升華的基礎之上的采訪。
所以這兩年的追星是我做記者探索人性最深的兩年,是最動腦子思考的兩年,是最不浮躁的兩年,是收獲最大的兩年,是感慨最多的兩年,是值得記憶和驕傲的兩年。
為此我再也不會有牢騷,不會覺得是小用,而是實用了,不會覺得是亂點,而是點到的幸運,是冥冥之中與那些明星們的緣分,讓我同他們共同分享了成功者的快樂、感悟、藝術和人生。
追星也讓我和女兒、和更多的年輕人有了共同語言,讓我更靠近時代,靠近時尚,讓我的心更加年輕,更富有朝氣。
追星還讓我感受到明星光環背后的艱辛、努力、付出、喜悅、收獲、享受等等普通人難以接觸難以想象的故事和細節。
追星更讓我了解和走進了演藝界成功人士的,去觸動、開啟、探望他們那顆心靈之窗。
這份收獲是最讓我動心、動情、感慨和難忘的。
你曾注意過那咖啡色或黑色的泥土嗎
每天,您上學時,腳下踩的就是泥土。
它雖然被無數人踩著,但沒有向人類要過報酬,只是默默地承受著一切。
每當您出去游覽時,是不是只注意那翠綠挺拔的參天大樹
是不是只欣賞那嬌美清香的花朵,贊美那生機勃勃的小草
你注意過那藏著植物根基的泥土嗎
你也許不會注意它,因為它是那么平凡,那么沒有吸引力。
但是如果沒有泥土,哪來樹木花草,哪來人類生物呢
所以,泥土是一切之源。
它把自己的身體乃至體內的一切養料都供給了大樹、鮮花、小草……它無私地默默無聞地為人類奉獻著自己。
人類也正是這樣,哪位英雄與先進人物的背后,沒有眾多的默默無聞地支持他們工作的人們
就說奧運會得獎牌的運動員吧,他們頑強拼搏獲得了獎牌,為祖國爭得榮譽,他們的名字家喻戶曉。
可是你注意了他們的周圍的醫務人員和帶著殷切希望的教練、領隊沒有呢
是他們平時陪練、指導,無微不至地關懷運動員,每次參賽時,站在臺下最緊張的也是他們。
這些默默工作的醫務人員、教練、領隊,他們不都是泥土嗎
是他們用自己的身心和全部精力培養著這朵朵鮮花…… 我想,這些為人類做出無私奉獻的人,不也同樣偉大嗎
不也同鮮花樹木一樣值得稱贊嗎
讓世界多一些這樣的泥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