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育兒的親子互動與感想…
究竟什么是真正的愛
今天我們應該怎樣愛孩子
第一是愛的目光——注視孩子,用賞識的神情告訴孩子:“太好了
你讓我驕傲
” 對孩子,你愛的目光足夠了嗎
愛的目光是孩子成長的營養源。
與孩子交流時,成人愛的目光,往往勝過語言。
93歲高齡的日本小兒科醫生內藤壽七郎先生,也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
愛哭鬧的孩子只要一見到內藤博士就會停止哭泣。
有一天,一位媽媽帶著兩歲男孩前來找內藤先生看病。
媽媽說,一升裝的牛奶,這孩子一口氣就能喝光。
因為喝牛奶超量患了牛奶癬,皮膚刺癢睡不著覺,舉止焦躁不安。
內藤先生不慌不忙地將白大褂脫下,然后跪在那個男孩面前,看著對方的眼睛。
“你喜歡喝牛奶嗎
”內藤先生溫和地問道。
男孩點點頭。
內藤先生仍然目不轉睛地看著他說:“如果不讓你喝你特別喜歡喝的牛奶,你能忍得住嗎
”男孩顯出一副煩躁和不滿的神色,并且把臉扭向一邊。
內藤先生跟著轉到孩子面前蹲下身子說:“你可以不喝牛奶的,是嗎
”不管男孩怎樣不耐煩,拒絕回答,內藤先生的目光一直充滿著信賴,口氣也十分誠懇。
終于,男孩輕輕地點了點頭。
奇跡發生了。
男孩回家后不喝牛奶了,濕疹癥狀很快消失。
一年半以后,他的母親認為可以少喝點兒牛奶了,可男孩說:“大夫說能喝我才喝。
”母親只好請內藤先生來幫忙。
這一次,內藤先生仍然是看著男孩的眼睛,微笑著說:“你現在可以放心地喝牛奶了。
”從那天起,男孩真的又開始喝牛奶了。
內藤先生通過這件事總結出:哪怕是才兩歲的孩子,只要他明白了道理,就能控制自己。
于是,他提出了一個響亮的口號:“愛的目光足夠嗎
”這個口號提出至今已經半個多世紀了,現在聽起來仍然覺得十分親切。
因為,今天的孩子仍然渴望愛的目光
假如你的孩子變得煩躁不安,你可以想一想,是不是孩子缺少了愛的目光
假如你的孩子變得孤獨寡言,你是不是捫心自問,對孩子愛的目光足夠嗎
第二是愛的微笑——面對孩子,傳遞給孩子的信息是:“我愛你,孩子
” 愛迪生從小就特別愛問“為什么”,喜歡對一個問題追根究底問個明白。
有一次老師講一位數的加法,同學們都認真聽講,愛迪生突然舉手問老師:“二加二為什么等于四
”老師被問得張口結舌,一時難以回答他的問題。
父親也常常被他問得無言以對,只好拍拍兒子的腦袋瓜說:“去,問你媽去
”只有媽媽能夠回答他那些奇怪的問題。
有一天,媽媽正在廚房忙著,愛迪生好像有了個驚人發現似的跑來,睜大眼睛問:“媽媽,咱們家的那只母雞真奇怪,它把雞蛋放在屁股底下坐著,為什么
”媽媽呵呵笑了,她放下手里的活,認真地對愛迪生說:“雞媽媽那是在孵小寶貝呢
她把那些蛋暖熱后,就會有小雞從里面爬出來。
你看咱家那些毛茸茸的小雞,它們都是被雞媽媽這樣暖出來的。
”小愛迪生聽了,覺得真神奇。
他認真想了一會兒,抬頭問道:“難道把蛋放在屁股底下暖和暖和小雞就能出來
” “對啊,就是這么回事
”媽媽微笑著點頭。
等到飯做好了,媽媽忽然發現小愛迪生不見了,哪兒都找不到,媽媽急了,大聲喊兒子的名字。
這時,聽到從庫房里傳來他的答應聲。
媽媽覺得很奇怪,過去一看,原來愛迪生在那兒做了個“窩”,里面放了好多雞蛋,他正一本正經地蹲在上面。
媽媽更奇怪了,問道:“你在干什么啊
”愛迪生說:“媽媽,你不知道嗎
我在孵小雞啊
” 就這樣,在這個不怕被問“為什么”,充滿愛的微笑的母親教育下,愛迪生雖然沒有在學校讀過幾年書,卻搞出許多偉大的發明,為人類社會的發展做出了極大的貢獻。
生活中像愛迪生一樣喜歡問問題的孩子其實有很多,他們的小腦瓜總是裝滿了“為什么”,就看父母是不是能夠帶著愛的微笑分享孩子的“異想天開”了。
第三是愛的語言——鼓勵孩子。
父母常常對孩子說:“孩子,你真棒
”孩子會自豪地回答:“媽媽爸爸,我能行
”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卡瑟拉博士曾經頗富成效地幫助過許多人,使他們走出低谷,步入佳境。
有人問道:“卡瑟拉博士,你幫助別人,你最倚重的是什么
”卡瑟拉博士毫無遮掩地公開了她的秘訣:“我使用一種奇妙無比的方法,它具有一種神奇的力量,使我能夠讓啞巴講出話來,讓灰心失望的人展露笑容,讓婚姻遭遇不幸的夫妻重新和睦。
接受我診治的人,無論是精神分裂癥患者還是正常人,這種力量都是我所知道的所有力量中最富效果的。
我把這種力量叫做‘真誠鼓勵的力量’。
” 真的有那么神奇嗎
讓我們看看亨利福特,這位將人類帶進汽車時代的汽車工業巨擘的一段終生難忘的經歷吧。
在亨利福特汽車事業的開端,年輕的福特以他超人的智慧和眼光,歷經辛苦,繪制出一幅新型發動機的草圖。
但在那個時代,絕大多數的業內人士都一致認為并堅信,電氣車輛才是未來車輛的流行潮流。
為此,企圖改良汽車發動機的福特遭受到了無數的白眼和嘲諷。
得不到理解和支持的福特為此煩惱不已,幾欲放棄。
但一次晚宴上的幸遇,給了福特以巨大的鼓舞,使他以堅定的信心堅持下來,并最終成為引領汽車行業前行的帶頭人。
在那次晚宴上,大名鼎鼎的大發明家愛迪生也應邀參加了。
福特在餐桌上向距離他最近的一位出席者苦口婆心地詳細講解著自己的發動機設想,在此過程中,福特注意到,距離幾把椅子以外的愛迪生也在側耳傾聽,并不斷挪動椅子向福特這邊靠近。
最后,這位大發明家索性直接走到福特身邊,請他畫出他所設計的發動機的草圖。
面對名滿世界的大發明家,福特既緊張又興奮,但他很快就鎮定下來,匆匆幾筆便畫出了簡略的發動機草圖,愛迪生全神貫注地研究著這張草圖,突然,愛迪生將拳頭在餐桌上重重一擊。
“年輕人
”大發明家顯得格外興奮,他雙眼緊盯著草圖,用異常堅定的語氣對福特說道,“就是它了,你已經得到它了
” 多年以后,功成名就的福特感慨萬千地回憶道:“愛迪生先生擊在餐桌上的那重重一拳,對我而言,它的價值等同整個世界。
” 看來,真誠的鼓勵的確具有一種神奇的力量。
一個堅定的手勢,一個肯定的眼神,幾句簡短的話語,便足足能夠改變一個人的一生。
第四是愛的渴望——調動孩子,使他們明白:幸福不會從天降,你要尋找快樂嗎
自己去努力
著名畫家達·芬奇的父親彼特羅是一位令人稱道的好父親,他培養孩子的信條就是:給孩子最大的自由,讓孩子發展自己的興趣。
6歲那年,達·芬奇上學了,在學校里學了很多知識,但對繪畫最感興趣。
一天,他上課不專心聽講,還給老師畫了一幅速寫。
回家后,達·芬奇把速寫給父親看,父親不僅沒有生氣,反而夸獎他畫得很好,決定培養他在這方面的才華。
正是因為父親如此開明,達·芬奇全身心投入到自己喜愛的繪畫中,甚至敢專門畫畫恐嚇老爸。
一次,他花了一個月時間,在盾牌上畫了一個兩眼冒火、鼻孔生煙,看起來十分可怕的女妖頭。
為了把父親嚇一跳,他還關緊窗戶,只讓一縷光線照到女妖頭的臉上。
后來,父親一進家就被盾牌上的畫嚇壞了,可是等達·芬奇哈哈大笑地解釋完,他竟然也沒有責備兒子。
16歲那年,父親把達·芬奇帶到畫家維羅奇奧那里學畫畫。
在維羅奇奧的指導下,達·芬奇刻苦學習,掌握了很多繪畫技巧,終于成為一代大畫家。
第五是愛的細節——感染孩子,細節最能使人心動,要讓孩子從生活的細節中學會發現愛、感受愛。
俄國文學家列夫·托爾斯泰十分注意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他常常抽時間給孩子們講故事、教授繪畫,回答他們提出的各種問題。
托爾斯泰從不給孩子強行灌輸知識,而是根據孩子們的愛好和興趣為他們服務。
有一段時間,孩子們對作家儒勒·凡爾納的作品很感興趣,托爾斯泰就一本又一本地講給他們聽。
后來,托爾斯泰發現《環球旅游80天》這本書沒有插圖,為了幫助孩子們理解故事情節,他竟然每天晚上用鵝毛筆親自為該書描制插圖。
托爾斯泰的時間是寶貴的,但是他認為,把時間花在提高孩子的學習興趣、激發孩子的求知欲方面是值得的。
第六是愛的管教——約束孩子,讓他們從小懂得,每個人都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要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著名作家、畫家、教育家劉墉有一雙兒女,兒子叫劉軒,已獲得哈佛大學博士學位,并出版了四本書,女兒叫劉倚帆,才貌雙全,14歲便以優異成績獲得美國“總統獎”。
雖是同胞兄妹,可劉墉對兒女的教育方式卻明顯不同。
他對兒子承襲了中國傳統的教育方式,告誡兒子:“你必須成功,不能失敗。
” 兒子小時候種花,不敢用手和泥,劉墉就和了一堆稀泥,強迫兒子把手伸進去;兒子看電視他要管,兒子打電話他要限制。
為了鍛煉兒子的膽量,他把兒子送到曼哈頓“毒蛇猛獸出沒”的地方上中學,每天路上要花3個小時。
兒子考上哈佛大學,他帶著兒子跪在爺爺墳前說,你的孫子考上了哈佛大學
教育孩子沒有現成的模式可套,對于這一點,劉墉有著切身的體會。
兒子雖是哈佛博士,可經常不務正業,到動物園給獅子、老虎照相。
一天,劉墉去看舞臺劇,發現那個忽而辣妹、忽而扮小丑的演員竟是兒子,他氣不打一處來,回家跟妻子說養了個“沒用”的兒子。
朋友開導他:“這有什么奇怪的
你年輕時不就很調皮嗎
”劉墉想,還真是的。
時代不同了,做父母的應該“與時俱進”。
后來,他對兒子放寬了,給他自由,效果反而更好。
兒子跑到阿拉斯加拍立體電影,又出書又做公司,事業做得很成功。
所以,劉墉是真正懂得了“約束”是為了孩子獲得更好的“自由”這一道理的父母。
第七是愛的胸懷——包容孩子,讓他們有重新開始的機會。
1800年,德國哈勒附近的一個叫洛赫的村莊,出生了一個被認為是癡呆的嬰兒,他的名字叫威特。
威特的父親卡爾·威特曾悲傷地嘆息:“我究竟有何罪孽,上帝給了我這樣一個傻孩子
”威特的母親也說:“這樣的孩子教育他也不會有什么出息,只是白費力氣。
”鄰居們盡管在口頭上都勸慰他們要“想開點”,但背地里也都認為威特是個白癡。
然而,卡爾·威特畢竟是個有著驚人、獨特見解的人,他認為父母必須學會包容孩子的一切缺陷,并從孩子的嬰幼兒時期開始教育,若是這樣,一般的孩子都能成為不平凡的人。
于是,卡爾·威特踏踏實實地按照自己的計劃,對威特進行教育,結果這個被人嫌棄的傻孩子不久就讓鄰居都刮目相看了。
經過早期教育,威特8歲到9歲時已能夠自如地運用德、法、意、拉丁、英和希臘等6國語言,通曉動物學、植物學、物理學、化學和數學。
9歲那年,威特又獲法學博士學位,14歲不到就被授予哲學博士學位,兩年之后又獲法學博士學位,被柏林大學聘為法學教授,在其一生的職業生涯中成績顯赫。
第八是愛的機會——還給孩子,讓他們體驗到:索取可以使人滿足,但付出才是真正的快樂。
美國作家馬克·吐溫是一個有鮮明個性的文學家,他的小說語言簡練生動,風格幽默詼諧,他對孩子的教育就像他寫的小說一樣,也充滿了幽默、輕松的情趣。
馬克·吐溫有3個女兒,他對她們無限慈愛,家庭中充滿了溫馨。
從女兒開始懂事那一天起,他就讓她們坐在自己就座的椅子的扶手上給她們講故事。
故事的題目由女兒選擇,她們常不假思索地拿起畫冊,讓父親根據上面畫的人或動物即興編故事。
馬克·吐溫雖然可以毫不費力地編出一段生動的故事來,但是每次他都非常認真,從不敷衍。
在這個家庭里,父母和女兒之間始終保持著一種平等、民主和相互尊重的關系,洋溢著和睦融洽的氣氛。
父親從來不擺出一副做長輩的架子,從不訓斥女兒。
如果孩子有了過失,馬克·吐溫也決不姑息,讓她們記住教訓,不再重犯,只是馬克·吐溫懲罰女兒的方式也與眾不同。
一次,馬克·吐溫夫婦想帶著孩子到農莊度假,一家人坐在堆滿干草的大車上,顫悠悠地向郊外駛去,一跑上飽覽著美麗的田園風光,這是女兒們向往已久的事了。
可是就在大車出發前,大女兒蘇西動手打了妹妹克拉拉,盡管事后是蘇西主動向母親承認錯誤的,但是按照馬克·吐溫制定的家規,蘇西必須受到懲罰。
懲罰的方式由女兒自己提出,經由母親同意并付諸實施。
蘇西提出幾種受懲的辦法,包括她最不情愿受到的懲罰——不坐干草車旅行。
猶豫了老半天,蘇西終于下了決心對母親說:“今天我不坐干草車了,它會讓我永遠記住,不再重犯今天的錯誤。
”馬克·吐溫非常理解女兒為自己決定的受罰方式對她究竟有多大的分量,他后來在回憶這件事時說:“并不是我讓蘇西做這件事的,可想起可憐的蘇西失去了坐干草車的機會,至今仍讓我感到痛苦——在26年后的今天。
” 馬克·吐溫給予女兒的是友好、接納和民主的家庭生活環境,女兒在尚未成年的時候就對父母充滿了愛與尊敬。
所以,我們今天有幸成為父母,就不能忘記父母的責任是在孩子心中播種愛、培養愛、傳播愛;我們今天有幸培育孩子,就要讓孩子明白,他們的責任是發現愛、感受愛、發揚愛。
真正愛孩子的父母,要在孩子面前表現得弱一點兒,給孩子一點愛他人的機會,別總把自己看成是高山,視孩子為小草,讓孩子靠著你、仰視你、懼怕你;更不要當大傘,為孩子遮風擋雨,讓孩子弱不禁風。
換個位置、換個形象吧
讓孩子做高山,孩子就會長成山;讓孩子當大傘,孩子就能頂天立地。
我們留給孩子最寶貴的東西,就是教會孩子怎樣做人。
摘自《讀懂孩子的說明書》
育兒親子手冊的全部文章
人生漫漫,就像去遠足——走一條,長路。
路有寬有窄,有平有曲折,甚至有荊棘。
我們的起點有兩個,在目之所及的土地上,一個是寬闊的大路,通往遠處的平原;一個則是彎曲狹窄的小路,通往一片未知的地方,最初的選擇權,在我們的手上,我偏好幽然的意境,選擇了那條小路。
光有路,還不夠,食物可以沿路尋找,但水源卻無從得來。
所以夢想,化成了一條河,彎彎曲曲地,順著路的方向流去。
就這樣,人生起始于徒步旅行。
走著走著,我遇到了水的源頭;一邊飲水,一邊繼續行走。
我知道我的路通往在哪里,也知道我的河將流經哪里;但是這條路上,岔路很多,還有斷路的地方;河網錯綜復雜,有些能幫我渡過斷路之處,有些只能引我誤入歧途。
河與路一起,幾乎鋪滿了整片大地,小河偶爾會擋住我的路,我便涉水而過;水深了,便乘船而過;水急了,便順河而行,直到河與路再次交匯的地方——我的路和河流最后的一次交匯,是在一片湖前的空地上:那里人生和夢想最終交織在一起——那是我一生的目的地,那湖,在一座森林里;那森,正是我的路通往,河流經的——霜之森。
育兒心得怎么寫:我的育兒心得
幼兒園老師說,要寫育兒心得。
說起育兒心得,還真總結不出個一二。
芊芊是我經歷了五年三次保胎后流產,最后一次保胎躺床上四個月才保來的小福寶,所以從出生開始,我可能比其他的媽媽對寶寶投入了更多的溺愛。
每天下班回家,我都會要求能和芊芊擁抱一下,靜靜的抱著,我對她的母愛在泛濫,她對我的感情在增加。
芊芊經常在抱好后會“吧唧”一聲給我一個吻,那時感覺自己真是最幸福的媽媽。
我對芊芊的要求并不高,健康、快樂就行。
所以報名參加的那些早教課、培訓課都是以玩為主的內容,如創意手工、烹飪、畫畫等。
這方面我和他爸也產生過一定的矛盾,因為他爸覺得應該多學點圍棋、國際象棋等,可以培養分析及綜合判斷的能力、思維能力,芊芊卻沒有多少耐心去學,所以我并不強求。
所幸的是,芊芊很喜歡看書。
繪本、童話,小知識書,從8 個多月還不會說話不會走路開始,就喜歡一個人翻著書看了。
我很開心,和她那擅長理科的老爸說,“不能培養成理科高手,培養成文科高手也不錯啊”。
于是我經常買書,有時間就親子閱讀,其樂無窮啊。
閱讀能培養她的想象能力、語言能力,這些好處從小就在她身上反映了出來,比一般小孩子說話早,會用些意想不到的詞語,想象力豐富,讓她講故事能脫口而出一個自編故事,絕對有條有理有情節。
當然好像閱讀也產生了點副作用。
比如吵架、辯解之類的,反應靈敏,反駁有力,有時連她奶奶都辯不過她。
這些就忽略不計拉。
千呼萬喚,上天終于送給我一個可愛的小天使,帶來了無數的歡聲笑語,我又何必去要求她成為一個小天才呢
我心足矣
所以我的小芊芊,媽媽不希望你樣樣都很棒,只愿你每天都很開心
親子共寫讀書心得
我們這個家庭是一個伴著濃濃書香的快樂之家,我們崇尚快樂讀書。
我們的讀書口號是“在讀書中感悟人生,在讀書中學會思考,在讀書中快樂成長。
”這次學校開展親子讀書活動以來,我們家長把學校推薦的必讀書目進行了認真研究,還抽空學習了許多家教方面的書籍。
在親子閱讀中,我們不斷總結讀書的經驗,形成了一些適合我們家庭的讀書方法。
一是固定讀書時間。
我們把晚上八點半至九點作為親子閱讀的固定時間,在這個時段里,孩子已完成當日的作業、預習完功課,家長做完了家里的雜務,關閉電視和電腦,全家一起漫步在書中,享受讀書的快樂。
二是選擇讀書姿勢。
我們采取了“依偎”的親子方式,在舒適的床上或沙發上,讓孩子依偎著家長,家長用手攬著孩子,不時摸摸孩子的頭,拍拍孩子的小臉蛋,營造具有濃郁親情的讀書氛圍。
三是注意讀書的語調。
我們在為孩子讀書時,避免平和的語調,注意富有表情地朗讀,放慢閱讀節奏。
四是做好導讀準備。
根據孩子的讀書水平,將全書劃分精讀、選讀、略讀的不同區域,重點為孩子閱讀書中的精華內容,因為閱讀時間不長,還要注意編排,閱讀時不妨找一個留有懸念的地方停下來。
吊足孩子的胃口,增加讀書的趣味性。
“行萬里路,讀萬卷書。
”讀書就是和智者對話,讀書是心靈的旅行。
我們在親子閱讀中從被動讀書慢慢轉變為主動讀書,親子閱讀正在成為我們一家人良好的習慣。
以后我們會不斷改進方式方法,進一步激發孩子們讀書、求索和創造的熱情,使孩子們與書為友,與書為伴,在讀書中健康快樂地成長。
親子共讀心得(2):讀書使人明智,讀書使人聰慧,讀書使人高尚,讀書使人文明,讀書使人明理,讀書使人善辯。
由于工作原因,平時對孩子關心的很少,但是自從一小發出親子共讀倡議以來,我發覺我也能擠出時間和女兒一起讀書,在充滿父子、母子親情的氛圍中,和孩子一起陶醉在書的世界里,一起享受讀書帶來的快樂與幸福。
以下是我對親子共讀的幾點體會與大家共勉:一、順應孩子的心理特點,選好孩子“愛看”的第一批書,使孩子對書產生好感。
孩子愛不愛看書,與父母的培養技巧很有關系。
在孩子閱讀的初期,父母一定要對提供給孩子的書刊進行精心地挑選,盡量給孩子提供一些印刷美觀漂亮、內容豐富有趣、情節發展符合兒童想象和思維特點的圖畫書,如動物畫冊等。
二、不易對孩子的閱讀過程管得太死。
好奇、好動、缺乏耐心和持久力是孩子普遍的心理特點。
他們喜歡的閱讀方式是一會兒翻翻這本,一會兒翻翻那本。
對此,家長不必過多地去管它。
通常,在這一階段,只要是孩子愿意把一本書拿在手上津津有味地翻看,家長就應該感到心滿意足了。
因為,這類表現完全符合孩子的早期閱讀心理,是孩子在閱讀求知的道路上邁開重要一步的標志。
三、把閱讀選擇的權利交給孩子,盡可能為孩子提供輕松自由的閱讀環境。
閱讀是一種求知行為,也是一種享受。
因此,家長除了需要對真正有害于孩子的書刊進行控制外,不應對孩子所讀書刊的內容、類型和范圍進行人為的約束和控制。
通常,孩子所讀書刊的內容范圍越廣越好。
一般來說,從上小學開始,大部分孩子在閱讀內容的選擇方面已逐漸形成自己的愛好和興趣。
對此,家長應注意觀察、了解和引導,不宜過多地干涉。
美國圖書館學教師蘇珊羅森韋格有一句名言:“如果你想要孩子完全按照你的計劃閱讀,那注定不會長久。
”
親子共同閱讀后,孩子的心得,家長對孩子的評價是什么
在親子閱讀的過程中,孩子學的多與少無所謂,關鍵是親子閱讀讓孩子從小養成愛讀書的習慣。
大家都知道多讀書有好處,但是卻有不少人不愛讀書或讀不進書。
是因為這些人從小就沒有愛上讀書,沒有找到讀書的感覺。
很多人說自己沒有考上大學是因為沒有好好讀書,這個沒錯,但沒有好好讀書之前可能還有一個原因:一開始沒有讀進去,越讀越不想讀,所以最后就不好好讀了,也讀不好了。
人們都喜歡經營自己的長處,籃球打得好的愛打籃球,足球踢得好的愛踢足球,紙牌打得好的愛打紙牌,麻將玩的好的愛打麻將。
從小喜歡上讀書,善于讀書,上學后就會愛上讀書,愛上學習,學習成績就不會差。
一個人學習不好,往往都是因為開始時他就沒有把書讀好,讀書不是自己的長處所以越讀越不愛讀了。
因此小孩從小愛上讀書,善于讀書對于他今后的學習是起決定作用的。
育兒經典:應與孩子建立怎樣的親子關系
親子關系是一個世紀話題。
中國未成年人的高自殺率都可以追溯到親子關系,簡而言之,總而言之,良好的親子關系幾乎決定孩子的一生。
建立好的親子關系:
【第1句】:父母趕緊補課,學習育兒常識,除了看護養育,更重要的是心理學常識。
【第2句】:父母趕緊做自我成長,提升情商,為言傳身教打好基礎。
【第3句】:學習溝通技巧,提升溝通能力。
【第4句】:學會跟孩子共情。
【第5句】:讓家庭里的愛流動,給孩子一個健康溫馨輕松的的成長環境。
【第6句】:讓孩子在犯錯中長大。
不代替不控制,教育、鼓勵、約束、疏導、呵護兼備,潤物細無聲。
上一篇:親子讀書體會感言心得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