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丘印象散文
大文豪蘇軾曰:“到蘇州不游虎丘,乃憾事也。”我到蘇州四五年,曾先后兩次游虎丘,也算是不枉東坡先生這句名言佳句了。
虎丘位于蘇州城西北郊,原名海涌山,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和蘇州城的歷史一樣悠久。據《史記》載,春秋時期,吳王闔閭在吳越大戰后死去,其子夫差將其葬于此,當時征調十萬軍民穿土鑿池,積壤為丘,并將闔閭生前喜愛的“扁諸”、“魚腸”等三千柄寶劍一同秘藏池水深處,據說葬經三日,金精化為白虎踞其上,遂將海涌山更名為虎丘山。宋代研究者朱長文認為,虎丘因形似蹲虎而得名,清乾隆帝弘歷也贊同此說:“本來巖壑擅天成,虎踞偏稱金氣精。”相傳吳亡后數百年間,越王勾踐、秦始皇、東吳孫權等先后來此探寶尋劍,均無獲而返。
第一次游虎丘,大體是在五年前的三月,具體的行跡至今已全然模糊,向來我到什么地方,都只是即景遣興,除了一些浮光掠影的感受,總不能有條理清晰的印象。只記得那時滿山的花都開了,陣勢最大的便是玉蘭和櫻花。雪白的玉蘭宛如冰肌玉骨的仙子,真正的純潔無瑕,美到極致,又仿佛一群白鳥棲落枝頭,隨時會振翅而飛。虎丘塔附近洶涌的櫻花,更是美得令人有朝圣之嘆,走近看時,一樹一樹玲瓏的花枝,在陽光的映照下,如同簇擁的瓊英碎玉。想若是趕上櫻花凋謝,“飛紅萬點愁如海”的景致必是美得無法言說。我因此想到《紅樓夢》里的林黛玉,那天生的一段憂愁也應是得自她父親的名字林如海。林黛玉原是姑蘇人士,在這里想起這樁也是很自然的事了。虎丘春季的花卉,除玉蘭和櫻花之外,值得一說的還有隨處可見的茶花,白的、紅的手掌般大小,一叢一叢地,小家碧玉般安靜而散漫地開著,自有一種溫婉可人的模樣。再記得的便是山坡上藍紫色的二月蘭,成片成片地開得嚶嚶嗡嗡,仿佛一個樂隊的低聲部,不搶眼然又不可或缺。此時節的虎丘,“鳥兒拼命地唱,花兒任憑地開”,參差錯落的亭閣軒榭,行人在林木間穿山回廊,可謂是人間仙境。
第二次游虎丘,是在今年的一月,因為有朋自遠方來。去的前一天本來預報有雨,我那時還很慶幸,想著下雨天定是別有一番景致,而且壞天氣或能有意外的體驗,可能使出行變得更有意思,不想第二天卻是個晴天。也罷。
此番重游,對各處的景致比先前略多幾分留意,而且因為季節的變化,雖說仍只有一些片段的印象,感受卻大有不同了。其時正值寒冬臘月,四處的臘梅花開得正盛,一路上屢屢為花香吸引,陶醉之余,忽而有魂往神馳之念,如林黛玉一般,“香魂一縷隨風散,愁緒三更入夢遙”。當然,此乃是自傷自嘆的囈語,還是看眼前大好的光景為是。
那天到虎丘已過正午,一下車,先看到一塊巨石上刻著“海涌”兩個大字,這就是虎丘的原名了。從這里舉目望去,便看到樹木掩映中巍巍聳立的云巖寺塔,即是著名的虎丘塔。虎丘塔建于公元959年(后周顯德六年),落成于公元961年(北宋建隆二年),比意大利比薩斜塔早建200多年,是江南現存唯一始建于五代的多層建筑。塔身殘高48米,為八角仿木結構樓閣式七層磚塔,現塔頂軸心向北偏東傾斜約【第2句】:34米,被稱為中國的“比薩斜塔”。往虎丘塔方向前行,過山塘河即是虎丘山門,山門上橫一幅“古吳攬勝”的匾額,左右側門額上又分別題有“清山”“秀水”字樣,正應著虎丘乃“吳中第一名勝”的美譽。再行數步,便來到二山門。二山門為元代遺留下來的建筑,其結構承襲了宋代建筑的特色。脊桁為兩段圓木相接而成,故俗稱“斷梁殿”,相傳是一位名叫“賽魯班”的工匠設計修建,其門扉、連楹、屋瓦及部分斗拱雖經后世修補,但仍保持了元代風格。
穿過斷梁殿,經山路往上,沿途有“憨憨泉”及“試劍石”。關于“憨憨泉”的由來,有幾種版本不一的說法,其一為,相傳梁代僧人憨憨法師原是廟里的挑水和尚,自小患有眼疾,一日他上山挑水,感覺累了就在此地睡著了,迷迷糊糊中聽見有櫓聲,又聽見船上的人說此山有泉眼通向大海,猛然驚醒,不小心在地上摔了一跤,伸手去摸時發現滿地是青苔,便想到下面可能有泉水,于是就在此挖土尋找泉眼。這時一村夫正好經過,見他發癡的樣子就譏笑他說:“要是你能挖出泉水,我就變成一只青蛙守在這里。”話音未落,地上瞬時冒出一股清泉,噴在憨憨法師的臉上,憨憨頓覺眼前一陣清涼,雙眼驟然間復明了,看見那個村夫果然變成了一只青蛙守在泉水旁。后來為紀念這位法師,便在此砌了一口井,取名為“憨憨泉”。
過憨憨泉繼續上行,路邊右側即見“試劍石”。關于“試劍石”,有一個頗為浪漫的傳說。相傳吳王闔閭為爭霸天下,找來當時最有名的鑄劍高手干將、莫邪夫婦,命其百日內鑄造出獨絕天下的寶劍。干將二人來到蘇州當時的相門外晝夜煉劍,然歷經三月仍未爐火純青,緊要關頭,莫邪飛身躍入爐中,化作一縷青煙,于是鑄成一對雌雄寶劍。干將如期至海涌山,將雌劍莫邪獻予吳王。吳王揮劍試刃,將身旁一塊大石頭一劈為二,此石便被稱為“試劍石”。其時吳王為保此劍舉世無雙,竟然舉劍欲殺干將,早有預料的干將拔出雄劍,只見那雄劍突然間化為青龍,干將乘青龍升入云霄,成為劍神。不過此傳說與干寶《搜神記》中所志之事截然不同。
經“試劍石”,前行數步,就來到一處較平坦開闊的所在。這里是虎丘的中心景區,著名的千人石、劍池、云巖寺塔等均集于此處。唐賈島有《虎丘千人坐》詩:“上陟千人坐,低窺百尺松。碧池藏寶劍,寒澗宿潛龍。”可說是對此處景觀的高度概括。千人石即在劍池邊上,相傳南朝時期梁代高僧“生公”(竺道生)說法于此。唐代陸廣微《吳地記》:“(虎丘山)池(劍池)邊有石可坐千人,號‘千人石’。”宋代葉廷珪《海錄碎事·政事·冢墓門》:“虎丘澗側有平石,可容千人坐,謂之‘千人石’。俗傳因生公講法於此。”關于千人石的來歷還有另外兩種傳說,不過我看到“千人石”三個字,想到的卻是另外一個有趣的掌故。明末清初與錢謙益、龔鼎孳并稱“江左三大家”的著名詩人吳偉業(梅村)明亡后被迫出仕大清,“沖冠一怒為紅顏”即是其作《圓圓曲》中的名句。清順治十年,吳偉業召集三吳士大夫虎丘集會,會上忽有一少年投函梅村,啟之,得絕句云:“千人石上坐千人,一半清朝一半明。寄語婁東吳學士,兩朝天子一朝臣。”舉座皆默然。對此次屈節,吳晚年作詩云:“忍死偷生廿載余,而今罪孽怎消除,受恩欠債須填補,縱比鴻毛也不如。”可謂痛心疾首之至。
從千人石往北看,見“別有洞天”月洞門旁刻有“虎丘劍池”四個渾厚遒勁的'大字,相傳原為顏真卿之子顏頵所書。入月洞門,左邊石壁上刻有篆文“劍池”二字,傳為大書法家王羲之所書。右邊石壁上則題有“風壑云泉”四字,傳為宋代書法家米芾所書。劍池下面即是吳王闔閭埋葬之處。劍池寬約45米,深約6米,終年不干,清澈見底,可以汲飲。唐代李秀卿曾品為“天下第五泉”。
我素來于書法不甚了然,于劍于石亦無甚興致,加之此處寒氣陰森,遂與友人拾級而上,過雙井橋,至虎丘塔。近距離觀看虎丘塔,比之在山下遠眺時所觀,更見一種古樸雄渾的氣象。站在塔下以東的位置,可見塔身明顯傾斜。虎丘塔整體七級八面,屋檐為仿木斗拱,飛檐起翹。其斑駁陳舊的門壁回廊,一磚一瓦無不透出歷史的煙塵滄桑。
由虎丘塔往東,大約記得有“望蘇臺”、“萬家煙火”等幾處景點。“望蘇臺”是一塊長方形的平臺,處于虎丘山頂東面,可俯瞰整個蘇州城的美景,這里視野開闊,臺上有風聲鳥語,臺下有萬木幽深,實令人心曠神怡。“萬家煙火”由廊和方廳組成,里面擺設著美人靠,古時候人們從這里眺望煙火萬家的蘇州夜景。我和朋友雖然行程匆促,卻也在這美人靠上小憩,擺了擺pose。
此時時間已不早,因為還惦記著去山塘街,后面的幾處景地便只是走馬觀花,隱約記得經過“通幽軒”、“小武當”、“玉蘭山房”等,便開始下山,一路上又經過幾處亭閣軒榭,到了“冷香閣”,匆匆進去繞了一圈,倒是十分的幽靜清雅,而庭內的三百株梅花尚沒到開放的時候。
出“冷香閣”,順山道南下,便行至“擁翠山莊”。“擁翠山莊”是山中的一個獨特的小小園林,總面積約一畝馀,自南往北依山勢而建,格局有“抱甕軒”、“問泉廳”、“靈瀾精舍”和“月駕軒”四層,規模不大,但結構精巧。擁翠山莊的興建,與清末蘇州狀元洪鈞有關。洪鈞(1839-1893年),字陶士,號文卿,吳縣人,同治七年(1868年)中狀元,歷官學政、兵部左侍郎,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光緒年間,曾出使俄、德、荷、奧四國,是一位出色的外交家。據說當年,洪鈞與好友同游虎丘,飲憨憨泉,覺水質甘美,為弘揚此泉,便集資建了這座莊園。因為在建造格局上,將山上的花樹林木聯成一體,莊內綠樹相擁,蒼翠欲滴,因此取名“擁翠山莊”。洪鈞還因當年娶名妓“賽金花”而名噪一時,清末小說《蘗海花》即是以他二人為原型創作。“擁翠山莊”南門前的白壁上,嵌有“龍虎豹熊”四個大字,據載為清咸豐八年(1858年)十月桂林陶茂森所書。四字高約丈余,蒼勁磅礴,卻是好威武的門神。
出了“擁翠山莊”便不再逗留,一徑順山路而下,此時是下午四點來鐘,離天黑還有些時間,便急步轉入虎丘東南面的山塘街。
山塘街始建于唐代寶歷年間,據江蘇省地方志載:“山塘街,是唐代大詩人白居易任蘇州刺史期間,在吳中主持疏浚塘河堆土修筑的一條長堤,后人稱之為‘白公堤’。山塘街呈‘水陸并行,河街相鄰’格局,因此既指山塘街,又指山塘河。”
山塘街東西偏北走向,東起閶門渡僧橋附近,西至虎丘望山橋,長約7里,俗稱“七里山塘到虎丘”。《紅樓夢》第一回稱“閶門外有個十里街,街內有個仁清巷”,這里的十里街就是指山塘街。山塘街文物古跡薈萃,古橋、會館、故居、牌坊鱗次櫛比,漫步在這條長街上,經行于古樸的頹垣舊壁,竟恍覺有一種穿越的意味——不定在某個街角或樓閣會遇見幾個明清的雅士,或者與峨冠博帶的白居易突然打個照面。
我與朋友一路行一路看,走到星橋時天色已近傍晚。這里是山塘街最繁華熱鬧的所在,正所謂“煙柳繁華地,溫柔富貴鄉”。從星橋頂上朝東西河面望去,兩邊的風貌卻很是大相徑庭。東面兩岸的房屋一例的粉墻黛瓦、高低錯落,看上去寧靜古雅,純然是典型的江南水墨風韻;西面河段的建筑卻是一派熱鬧的景象,幾乎每個屋檐下都掛著幾串大紅燈籠,房屋的格調亦較東面的更多雕飾,呈現濃郁商埠氣息。
從星橋下來,又繼續東行了一段,至通貴橋。站在通貴橋向西面眺望,只見一輪斜陽映照在霧靄沉沉的河上,一時間,一種莫名的孤獨襲來,正似有陳子昂《登幽州臺歌》里的況味:“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此時天色將闌,燈火初上,虎丘及山塘街之游到此結束,一天的光陰又要打烊了。
印象春天散文
一
千年的《涼州詞》“春風不度玉門關”把關外邊疆西域的遼遠與荒涼刻畫的分外出彩,可謂神來之筆。因為一首唐詩,千百年來,在人們眼里,本就蠻荒陌生的新疆,幾乎成了不毛之地,平添了許多的不測,不知阻隔了多少西去的夢想。除非親眼所見,許許多多的人,做夢也不會想到,春風不僅過了玉門關,也越過了成百上千里的戈壁、沙漠,翻山越嶺,來到了昆侖、天山的故鄉。年復一年,春風帶著春意傳著希望,綠著小草的尖,綠著柳的枝頭,在高山與大漠之間,幻化出一串串翡翠一般的綠洲,就像歌里唱的那樣——野百合也有春天,即便是世界的角落,神奇的春,無所不在,不遺忘任何的地方。
二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而新疆知心的柳,綠上枝頭的時節須待陽歷的三月中旬之后。在新疆,每年春節,雖不全是冰天雪地,但滿是天寒地凍。除了年的氣氛,幾乎感受不到來自大自然春的氣息。新疆人知道,雖然春的節日已經到來,但離真正的春天還有許多的時日。
春節過后,仍然是寒氣逼人,人們裹著厚厚的冬衣想象著春的和煦。直到驚蟄前后,天山以北大部地區,溫度仍在5度~-5度左右;天山以南,白天氣溫十幾度,夜晚卻在0度上下。寒風凜冽,但不再刺骨。
不知不覺中,忽然有一天,發現地面上的積雪不見了,河里厚厚的冰變成了一河盈盈的春水。再幾日,遠遠望見成排高高的楊樹泛出青色,柳樹長長的細枝透出綠意。三月下旬,或者是四月初的一天,杏花終于按耐不住興奮,露著粉粉的笑臉,率先報春——新疆的春到了——露著春的明亮的眼,含情顧盼,像猶抱琵琶半遮面的美人,姍姍來遲。
三
因為多了許多的期待,遲到的春天尤顯珍貴。不知為什么,在對春的期待中,遠方挺拔泛青的高楊常常會引起我的注意,不經意會多看兩眼,隨著呼吸的加深,感覺整個身體有一種卸去負擔的輕松感,腰也直了許多,人仿佛變年輕了,心中涌出不少的沖動,有了想干事情的'愿望。
我望著青楊,想著春天,突然聯想到了“青春”這個詞,恍然大悟,然后是對古人用詞精妙的拜服。青和春連在一起,是何其準確和恰當啊!也許是幾百年,或是上千年前,某個古人,與我一樣,也感受到了青與春的聯系,感受到了萬物的復蘇,感受到了生機與活力,感受到了青與春的無限可能——“青春”誕生了。青春,一個躍躍欲試年輕的心,一個呼之欲出的希望和期待。
四
對所有的中國人來說,“春”帶給人們的喜悅和期待是從春節開始的。春節的記憶,對每個人來說,都是一生中最美好的事物之一,會伴隨每個人的一生。每個人,每個時代,對春節的記憶各有不同。對于六零后,小時候的春節記憶也許就是幾頓餃子、一小把糖果、一雙新鞋、一件新衣、一幅對聯、一小串鞭炮。
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這些都可以歸入奢侈品。每年的大年初一,大清早被父母喊醒,離開溫暖的被窩,領著弟妹,幾乎是挨家挨戶給上了年紀的老人家拜年。雖沒有壓歲錢,但夸獎是少不了的,長輩的夸獎讓我們相當興奮和滿足。大年初二以后,在大人的帶領下,好像都是些沒完沒了的走親訪友——當然這是稍大以后的事情。
五
在所有對春的記憶中,印象最深最期待的還是遠方的包裹。
每年春節前,家里都會收到一個粗白布縫制的長圓形的小包裹,包裹扎扎實實,上面有醒目的收信人和寄信人的信息——那是來自遠方山東舅舅寄來的兩三公斤花生米。淺紅色包衣的花生米,顆粒飽滿,干干凈凈,帶著清香。每年,小包裹如約而至。每年,小包裹里的花生米,都會令我們激動不已。每年的春節因此而有了新的意義,有了更多的歡樂。如此郵寄持續了多年,直到全國糧食好轉。
當今的物資極大豐富,今人是無法想象和體會當年全國糧食十分緊缺的那個年代,當時的新疆,花生米是極稀罕之物,難得一見。想必,當年的山東老家,花生米也極其珍貴。從包裹布、密致的針線以及端端正正的筆跡上,能夠感受到來自遠方的親情,能夠感受到遠方親情的真切。
六
一年之計在于春,經過一冬的休整,養精蓄銳的萬物開始了新的征程。處處在萌動,處處呈現出匆匆忙忙的景象。此時,動植物體內的液體流動一定會加速,脈搏一定會加快。如果,有一個儀器,能夠測量我們居住的地球,量化地球的“血壓、脈搏”,一定也有明顯的變化。這是一個伸展的季節,一個心動的季節,一個懷春的季節。河流在想著一往無前,河邊的小草在想著茁壯成長,蒲公英在想著遠方,挺拔的青楊在想著登高遠望,知心的柳在想著依依不舍,林間的小鳥在想著自由自在,大地在想著豐收,蒼天在想著風調雨順,少女在想著心上人,心上人在想著自立自強,所有的所有都在想著更美好的生活。有一個詞,叫“少女懷春”,其實,在春天,萬物都在懷春。
印象溪頭散文
文友掛職從化呂良鎮溪頭村,多次邀我去這個“最美山村”體驗體驗。而我就因公務在身,至今未能成行。
然而,溪頭村就像住進了我的心房,就如同初戀的男人想念他遠方的心上人似的,腦海里浮現的、心里念叨的、紙上寫著的,都是她純樸的、微笑的、柔柔的、詩情的等等模樣……
其實,我曾3次去過溪頭村,兩次是公務,一次是徒步。公務里腦海中記下的是狹義的小溪頭,而徒步穿越留下的是廣義的大溪頭,認識不一,內涵與外延就大不一樣。
印象里的狹義溪頭,是一個四面翠竹圍繞和一條小溪環抱著的小村,樓高最多也不過三層。村里有一條古巷,青石板鋪就的路,雖還保持著純樸的原味,但巷內的店鋪林立,已充滿了濃厚的商業氛圍。而掛有“農家樂”字樣的那一棟棟靠近公路旁的獨門小院,小樓前和學校籃球場上停滿的轎車,還有村委會門上懸掛的榮譽牌,似乎在告知人們這個村已成旅游村,而且不是一般旅游村,是冠有“廣東省”三字的“最美麗的'鄉村”。
我原以為溪頭村被冠上“廣東省最美麗的鄉村”的名頭,不就是占有了流溪河的源頭資源?不就是有一片像蘇家圍那樣歷經百年的小建筑群?
然而,當我徒步穿越了從化的影村、橋頭、茅坪、錦村、瑤老社、阿婆【第6句】:溪頭村、下溪村、古田村等村后,我才知道自己認識出錯了,才知道廣義上的從化影古星溪線步道的風景如此般美麗。于是,我帶著認錯的歉意一路在感悟她的味道……
進入溪頭,溪水透亮,竹海青翠,走在清凈的羊腸小道的山路,讓我觸景生情,想起了周賓演唱的那首巜鄉間的小路》,想起了楊鈺瑩演唱的《林中的小路》。從而由此想起兒時在苗家山寨大山里放牛的日子,想起了那對對情侶在羊腸山道上對山歌的情景,那愜意、那況味仿佛就發生在昨天……
置身海拔600米的阿婆六村,才知道這是廣州人居海拔最高的自然村。那天在山上的農莊里,品了一味叫本地冬筍炒臘肉的菜,既讓我品到了泥土的芳香,又讓我體驗到了原生態賜予大自然的美,那香、那脆、那純樸的味道,讓我在沿途翻越多個小山頭后還回味不止,這也許是我懷舊意識太強了,也許是農民的根在我腦海扎得太深……
風穿過樹林、穿過竹林,讓我想起了當年沒有公路,靠肩膀把自家種植的山貨挑出去換回生活用品的前輩們:讓我仿佛看到了他們汗流如雨注的臉頰,快步如兔的腳步;看到他們挑著沉重擔子攀越山坡、穿過山路、走出大山的自信;看到他們換回了鹽、糖、米、肉等生活用品的微笑……。而今公路通了,素有“高山村”、“李花村”、“三華李村”、“翠竹村”多重美譽的這大溪頭概念里的農產品,一成熟就成了商販緊追的“香餑餑”,讓大溪頭的農民不僅修起了洋樓,而且出山門也開上了屁股冒煙的汽車。只是這條過去農民出山的山路,如今就成為城里人休閑徒步的好去處,那沿途的村莊、果園、菜地、山林和屋前屋后的走地雞鴨,也成為休閑徒步人們眼里的一道獨特風景線……
徒步影古線,尋一路小橋流水人家,品一路漫山遍野的竹海,享一路山村古樸的生態,聽一路土雞吟唱的歌謠,唱著《鄉間的小路》,我仿佛醉在了大溪頭的山水風情里……
印象旬陽散文
娶親的人家,離蜀河鎮子只有幾公里遠,娶親的物品都是在蜀河鎮子上采購的,娶親哪天還準備的有儀式,也是在蜀河鎮子上請的婚慶,而新娘在娶親的時候,還要在蜀河鎮子上中轉,在蜀河的鎮子上居住一夜。所以,娶親的人家,雖然不屬于蜀河鎮子管轄,但是,卻依托著蜀河鎮子而生活。
娶親的人家,從蜀河鎮子間的蜀河上過了橋,依著一條狹窄的水泥路繞過去,伴隨著漢江行駛幾公里,進入一個溝兒里,在溝口,就是娶親人家所居住的地方了。這溝兒,叫仙河,溝兒里邊還有比較大的鎮子,這溝口的村莊,就叫仙河口。
村莊就分布在仙河的兩邊,人家的房屋,都是樓房,居住的地勢也比較高,相對于河道來說,就在半坡上了。因為河道兩邊,沒有平坦的地方,后來,聽當地的人說,別看這仙河在這冬天的季節里,水比較小,在夏天里,發了山洪,洪水就能到這半坡上人家的房屋面前。我看著寬闊的河道,看著居住地勢比較高的人家,感到這冬天里看似柔順,枯瘦的仙河,一旦漲了水,竟然是那么的兇猛,而那滿意了河道的洪水,讓仙河變得不像一條河,而像一條江了。就感到,柔順的仙河,也有兇猛的一面,而在兇猛之后,也有柔順。
娶親的人家,在仙河的那邊,需要過了仙河上的橋,依著一條更為狹窄,只能容一輛車過去的彎曲的小路繞過去。
聽村里人說,這橋,這路,是村莊里在外打工,后來成為老板的人投資修建的。他們還告訴我,村莊里留下都是些老弱病殘,能出門的人,都出門打工了,許多的打工仔,最后就成了老板。娶親的這家人,也是常年在外打工,在建筑行業里,有了名氣,成為包工頭級別的角色。
看著河兩邊的村莊,村莊人家的房屋,都是樓房,在翠竹的掩映中,很是漂亮,洋氣,就明白進入旬陽后,沿途見到的村莊人家的房屋,都是樓房,已經沒有了我家鄉那樣的土墻黑瓦的房屋,覺得,除了旬陽這地方有豐腴的水,滋潤出的良田外,更主要的是,這地方人的勤勞,才讓這個地方變得如此的富庶。
去的時候,離娶親的日子還有幾天,娶親的人家,還顯得冷清,沒有那喜慶熱鬧的場面,娶親的人家,只是自己的人,在籌備著娶親的事情,采購著物品,準備著一些事情。
就在這時,我了解到,娶親的小伙,和即將成為他新娘的女孩子,是同學倆。我就打心里滿是羨慕了,覺得他們將來,一定是最幸福的一對。總在心里覺得,青梅竹馬的愛情婚姻,和同床共同的同學之間的戀情,是有深厚的感情基礎的,或者有相同的成長生活環境,或者有共同的志趣,彼此了解,有了深深的愛情,最后走入婚姻,一定幸福。但是,在這個虛浮的時代,這樣的情感,日益被世俗擊潰,變得稀少了。所以,就很是羨慕這即將走入婚姻的同學戀人,他們將來一定幸福。
而也知道,這女孩子,就是依著漢江逆流而上,漢中一個縣里的人,也居住在漢江旁。就想到了一首詩,居住漢江頭,我居漢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一江水。男孩子,和女孩子,真的是有緣分的,是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有了同學間彼此了解的深厚情感,有了這前世修來的機緣,將來他們一定幸福。
娶親的人家,是很熱情的,早晨起來,就蒸了饅頭,醪糟煮了甜酒,他們稱為早茶的,讓我們吃。夜里,要弄一桌子豐盛的菜,溫熱了自己家釀造的甜桿酒,請我們吃喝,還要我們坐上席的八仙椅子上,看著那些年齡比我大的老者,不好意思坐,他們就說,他們這上席,不是根據年齡輩分的大小,遠方來的客才能坐上席,坐在上席上,心里就想到這里人的盛情可見一斑。邊吃喝,邊聊,和他們聊娶親的一些事情,和他們聊這地方的風俗,也和他們聊這山水的奇特,與我家鄉的不同,他們就給我介紹這地形來,并告訴我不遠處就是湖北的地界了,我的腦子里就想著長江,武昌魚了。最后,不知道是被酒醉了,還是醉倒在了他們的熱情里。
白天里,沒有事情的時候,我或者在娶親的人家玩,和他們聊天,或者就在村莊里逛著玩,欣賞村莊四周奇特的山了,有的山像一條飛舞的龍,在仙河里汲水,有的山,像幾個擁抱在一塊的人,有的山,像帽子。山很高大,山水都長著喬木,有的山水,明晃晃的都是巖石。
這村莊,從村莊的房屋,規模來說,比一些鎮子都還大。在村莊間的河邊,長著竹子,竹子茂密,高大,翠綠,翠綠的,掩映著村莊,加上流淌的仙河,讓村莊富有韻致了。
只是,村莊里雖然樓房林立,規模也比較大,但是,人卻稀少,有許多的房屋,人家都關門閉戶的,他們就告訴我,村莊里的人,常年都在外邊打工,只在過年的時候回來,過年的時候,是村莊里最熱鬧的時候。
這里山大,水多,而去如此富庶,是人們的勤勞,打工經濟,刺激了一個地方經濟的發展。
在村莊中有一所學校,進入校門,里邊是一個小院,地面水泥硬化了,在場院的四周,長著許多翠柏,讓小院顯得幽靜。
學校的房子,粉刷一新,很是漂亮。聽人說,這學校只有三四個孩子,一個老師。下午,老師在和村莊里的人在跳舞,我沒有打擾,就在門口看了看里邊的情景,一下就讓我驚嘆了,在黑板旁,掛著很大的液晶電視,電視下,放著電腦。教師的住房,里邊也粉刷一新,寬敞明亮。廁所也是水廁,鋪了地板,還有太陽能,洗澡間。這樣雅致的小院,這樣舒適的環境,怎么能不讓人安下心來,認真的工作呢!想著自己工作的小院,就感到凄涼,自卑了。覺得,這是一個很重視教育的`縣,難怪旬陽人,在各行各業出了那么多的人才呢!我又感到,旬陽為什么給人的印象,如此的富庶,除了山水的滋潤,人的勤勞外,還有他們對教育的重視,一個重視文化,人才的地方,才是最有前途,希望的地方,變得文明,而告別荒蠻愚昧。
在娶親人家的盛情下,娶親的日子終于來了,娶親的人家,把婚房布置了,婚房里本來就飄亮,在用氣球彩帶裝飾下,更加的溫馨,就讓人感受到了這對新人將來的幸福生活。
門上,也貼了對聯,掛了彩帶氣球,充滿了喜氣。屋子里,人忽然就多了起來,有請來幫忙的,借來的桌子,凳子,就擺放在屋子里了。屋子的門上,墻上,貼著紅紅的喜字。
一切安排好了,第二天一早,就根據安排,開車去蜀河鎮上迎娶新娘。娶親的人家,認識的人還寬廣,一塊迎親的車,都是他們在外邊打工時認識的人,開的都是好車,我就跟在車隊的后邊,一塊往鎮子上趕。
車都被氣球,彩帶,紅紅的喜字裝飾,在清新的空氣中,讓人感受到了喜慶。
那高高的山,默默流淌的漢江水,也仿佛在祝福這對新人。
去鎮子上,行駛的比較快,迎娶了新娘后,往回走的時候,因為他們有到了時辰才能到家的風俗,所以,為了等時間,車就像螞蟻一樣往緩慢行駛。但是,,卻充滿了喜慶的氣氛。
挨到了時辰,迎娶了新娘到了家,一時鞭炮齊鳴。我們一像完成了任務一樣的輕松。停好了車,就去看迎娶的儀式,是在鎮子上請的婚慶主持,穿了婚紗,盤了頭,化了妝的新娘很漂亮,而穿了西服的新郎,也格外的帥氣。
儀式,是按照城里人的儀式舉行的,新郎新娘牽手走過紅地毯,到了舞臺上,主持人,就一個步驟,一個步驟的主持,我就感到,這天,是新郎和新娘,最幸福的時候,而也從今天開始,兩個人不僅僅有愛,也有責任,就像他們的誓言所說,個人不再是屬于個人,而是是屬于對方,家庭。
儀式結束后,酒席開始了,來的客人就在管事的人安排下入座了。來的客人很多,在我入席后,在家鄉之外喝喜酒,感受到了相同,也有不同。相同的是,都一樣的充滿了喜氣,不同的是,這里的酒席,與家鄉的不一樣,他們第一道菜,是幾個兩盤,最后,都倒入一個大盤子里,倒入調好的湯汁,然后吃。然后,就一個,一個的上菜,有炒菜,湯菜最多。那湯菜的味道,都特別的美。
在酒席的中間,新郎新娘來發煙,倒酒,我喝了,感到是那么的香甜,就如他們的愛情,心里滿是祝賀。
夜里,在新房里,管事的人安排我們去陪新郎新娘聊天,去的都是年輕人,就我年齡大些,我知道,這是讓鬧洞房,不過,我們去了之后,沒有人胡鬧,胡說,而是邊吃水果,邊聊天,喝酒,想著一些地方那粗俗的鬧房,我感到我們這是屬于文明的,就像白天他們結婚的儀式一樣,在村莊里有這樣的儀式,讓人開了眼界,也感受到了文明和愛情的純潔。夜深了,我才去睡,第二天,娶親的人家還要留我們玩,但是,因為有事,就急著走了。
新郎和新娘,走到了一塊,我和村莊里的人,他們的親人見證了他們的婚禮,我們一樣在內心深處祝福,但愿他們將來幸福。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