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青春派》觀后感
提到“青春”這一個詞,人們首先想到的是“個性”、“活力”、“張揚”。其實,青春是一條叛逆與穩重相互交織的成長之路。一味叛逆,不是青春,是愚昧無知;一味穩重,亦不是青春,是死氣沉沉。當我們終于告別最初的任性茫然,練就一身成穩從容,我們亦告別了青春。歡迎大家閱讀,更多相關信息請關注相關欄目!
【篇一:影片《青春派》觀后感】
《青春派》的導演劉杰此前一直致力于小成本文藝片的拍攝,本片之前他拍攝的三部作品都是典型的文藝片,題材多集中于偏遠地域和小人物身上,更注重人性的挖掘與刻畫。《青春派》是他的首部商業片,而且是以他“60后”的身份來拍攝一部反映“90后”的電影,具有較強挑戰性。
不過,從影片的整體效果來說,這部《青春派》在時代感并無多少脫節之處。重要的是,這部影片是真正從片中的那些學生的角度出發,真實的再現他們歷經高考前后那段日子的生活。而對于很多觀眾來說,觀看本片的過程則更像是一次重溫自己學生生涯的過程。尤其是對于我們這個“高考”具有特別意義和地位的國家來說,高考前后的經歷幾乎都會成為每個當事人心目中永遠難以磨滅的記憶。《青春派》中出現的大量學習氣氛緊張的教室、宿舍學習場景以及嚴師、口號、決心等等元素都在這一段記憶中具有特別的象征意義,甚至影響到了每一個參加過高考的人的一生。這些熟悉場景的再現無形中使得影片貼近真實生活,顯得自然親切,更具說服力。
除了高考,影片涉及的一個比較敏感的話題就是“早戀”。片中的男主角居然在畢業之前當著全校師生的面向自己心儀的女生表白,結果引來了軒然大波,導致高考失敗,不得不復讀一年。在復讀過程中,這段感情成為支撐他堅持下去的動力,而也正是這段感情的失敗,是他真正走向成熟,最終做出了自己的選擇。影片真實的再現了這一特殊年齡段的感情的懵懂與沖動,客觀反映了這一代人對于愛情的態度,同樣對于有著高中經歷的觀眾而言,有一種熟悉的親切感。在記憶中,即使在那學業高度緊張的日子里,幾乎每一個心目中都有著自己喜歡的“那一個”,只不過是很少有人有片中居然這樣的勇氣而已。居然的感情經歷不一定是每個人都具備的,但卻有著每一個從這個年齡段走過的人的影子。
雖然是一部表現高考壓力的電影,導演劉杰也未刻意將影片變得過于沉重,而是為影片加入了不少喜劇元素。因為對于很多人而言,這一段時期的經歷往往是痛苦與快樂并存。重要的是,這段經歷對于成長具有極強重要的意義。除了學習,影片還在很多細節上再現了這個時期的很多美好的東西:戀情、信任、友情和熱情,更有成長過程中進步帶來喜悅。在這部影片中,沒有單純的對于高考制度的所謂“控訴”,更沒有板起臉來對于“幼稚”的指責與批判。有的是每一個經歷過高考的人的熟悉的場景與經歷,甚至連片中那陪讀的老媽和讓人“又愛又恨”班主任都看來是如此熟悉而親切。可以說,這一部《青春派》,既不僅僅是“長的漂亮的人”的青春,更不是“有錢人的青春”,而更像是每一個從學生時代走過來的普通人的青春。也正因為如此,這部影片才會顯得如此親切,讓人感動。
【篇二:電影《青春派》觀后感】
青春是稀里糊涂的,橫沖直撞的,口號的,口號的`,口號的,經歷過高考的青春更是。那時候總懵懂卻覺得前路很清晰,那時候總迷茫卻覺得有夢想就有無限可能,那時候還是暗戀不敢說出口卻再也不會有那樣的單純,那時候高三,殘酷,高壓,沉悶,卻在愣頭愣腦的青春面孔中透露著一股子鮮活。這樣多美好,可惜沒有這樣美好的電影,拍過的幾部關于高考的青春片,實在不敢恭維。直到《青春派》——這實在不是一個討巧的片名。
《青春派》之所以成為第一部高考青春的美好影片,完全因為它建立在童話的云端上,盡量少地去描寫那些壓抑的存在,將更多視角放在了青春的情感上,并且這種情感美好而剔透,完全不像在中國高三所想象的那般,所以,美好出現了。當一種你想象中的美好突然襲擊到你,而你潛意識中一直期待這種美好,那么火花就這么倏忽而至。
今天夏天北京很熱,全國也很熱,青春片也跟著熱。我是盼著像《青春派》這樣的小成本影片走紅的,不僅是因為它這樣如童話一樣美好,還因為它是中小成本影片的典范。如果走打斗路線,中等成本的電影《激戰》應該是一個標本。但小清新的,唯《青春派》。這部片子的檔期不咋地,前有狼后有虎,對于中國院線經理而言,沒有大明星的《青春派》不會討他們的喜歡。但我說的正是明星這塊。該片成功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選角成功。雖然秦海璐貢獻了這兩年她最棒的配角演出,但男一號董子健才是亮點。這個據說是某大牌經紀人公子的90后演員,一出道就風華正茂。客觀地說,很不錯。無論是那股子青澀勁兒還是生猛的眼神,甚至有時候你都會想,這樣的沉穩,像一個93年生的孩子嘛。前途無量。片中的幾個女學生選得特別像高三生,很有代入感,而男一號周邊的幾個小伙伴,則各有性格,很好的調動了觀眾情緒,讓人墜入其中,重回高三。嗯,多美好的高三啊。
青春電影能讓人回到自己的青春,那便是最基本的成功了。《青春派》做到了。想起我高三時,跟同學在宿舍說著臟話說著理想,在課間休息時對著走過的女生吹口哨,跟同桌看到喜歡的女孩經過,她的小腿像蔥白一樣干凈,想起那年4月1日逝去的張國榮,想起自己的愛情和友情,眼淚飄灑而至。看之前并沒有對這部影片抱多少期待,拭去眼角淚的剎那扭頭看了下四周,正有與我一樣的動作在想念著各自的青春。
【篇三:《青春派》觀后感】
早幾天,媽媽帶我去看了一部電影《青春派》,這部電影寫了在高考前一些學生的表現,同時我也看出努力和不努力的差距……
我對電影里周強這一人物印象非常深刻,周強家里條件并不好,家里傾其所有只能送他一個人出來讀書,父母寄予他的期望很高,因此他特別刻苦他不想讓他們失望,每當深夜別人已經進入了夢鄉,他就會帶上書本去廁所利用那微弱的燈光看書,有時看到凌晨兩三點才會拖著疲憊的身子會寢室,就這樣日復一日,堅持不懈,功夫不負有心人,他的成績越來越好,最后遙遙領先,考上了夢寐以求的大學——清華大學,我們看到了他燦爛的笑容。
而另外一個角色齊明智家里條件也不好,他是家里唯一的兒子,父母親很溺愛,從小沒好好教育他,讓他養成了許多壞習慣,他不愛學習,每次考試都落在最后,以致他讀書越來越沒興趣,越來越自暴自棄,發展到后來他和老師對著干,老師也對他慢慢的失去了信心,他破罐子破摔,覺得這世界沒有一個人愛他,關心他,最后發展到逃學,這讓老師氣憤不已,拿他一點辦法也沒有,高考他只考了343分,只能去最差的學校,這時他幡然醒悟了,但已太晚,他只好選擇了復讀,打算從頭再來。
在這部影片里我還看到了一群偉大的媽媽,周強的媽媽省吃儉用為了他能讀好書,再苦再累也不說,我覺得是愛的力量讓周強勤奮讀書,讓他的人生劃過了一道美麗的弧線,周強是我學習的榜樣,想想我的物質條件比他好多了,我也有愛我的父母,我沒有理由不努力。
齊明智學習不好,不是他不聰明而是他認真,我們不能做第二個齊明智,不能讓自己的人生留下遺憾,一定要做個拼搏的孩子,讓自己的人生絢麗多彩!
【篇四:《青春派》觀后感】
當年是因為對一個女孩的承諾而支撐著我熬過了暗無天日的高補生活,后來也是因為那個女孩我選擇了生活四年的那座城市和那所大學,盡管后來終究沒在一起,但是每想起高中生涯,那段故事總是會占據很大的空間,所以,當看到《青春派》里居然在高補生活中被黃晶晶的一舉一動所左右,看到居然為了對方一條若有似無的短信而欣喜若狂,為對方一個小小的謊言而坐立不安時,我認定,這里面講述的才是我的青春故事。
不是每一個人都有勇氣像居然那樣在拍畢業照的時候,站出來向心儀的女孩表白,也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夠單純到只為少年懷春而放棄高考,放棄那樣一個改變命運的機會,居然展現的是一個肆無忌憚的青春。看著座位前后無數次的傳卷子的場景,仿佛把我帶回到那個只會低頭做題無暇抬頭望遠的年代。上大學遵循“及格萬歲,多一分浪費”的宗旨,而高三卻是永遠在為自己沒能多考一分而捶胸頓足。你身邊的死黨總有一個是老師常常拿來教育別人的反面教材“你想學XXX么?人家又不用高考,人家老爸是誰誰誰,人家將來又不愁餓死……你行么?你們行么”在那個既樸實卻已經開始拼爹的年代,好像只有全身心備戰高考才是唯一正經的事情。
一年以后,同樣的畢業典禮,同樣的居然喊停了正要準備拍照的全體師生,同樣的泰戈爾,卻講出了不同的話。居然對撒老師說,我們不會忘記你,因為我們是真的恨你,我們不會忘記你,因為我們是真的愛你。相較一年前,居然和他的小伙伴們長大了,成熟了,如果說一年前的表白,是為自己無處安放的青春畫了一個激動的感嘆號,那么一年后的告白,則是為自己的高中生涯畫上了一個平靜的句號。句號沒有感嘆號那么感情強烈,可是那句歌詞怎么唱來著:平平淡淡才是真。而且,一年后的泰戈爾名言,居然沒有抄到手上,也在說明,或許,第二次的告白才是刻骨銘心的記憶。
劉杰導演很好的把握住了影片的節奏,既沒有讓高潮來得太早而讓影片慢慢歸于平庸,也沒有刻意的設置煽情的臺詞和橋段賺取觀眾的眼淚。一切就那樣自然而然的發生了,居然是每一個有過高中或者高四生活的男孩子的縮影,有那么一個暗戀著的清純女孩,有幾個總能一拍即合的狐朋狗友,有那么一個讓人恨之入骨的班主任老師,有一間恨過也想念過的教室……然后很多年之后,當你懷念這段生活的時候,也許不會記得那個清純女孩的樣子,卻能清晰的憶起當時心跳加速的感覺,狐朋狗友們不再常常聯系,可是想起來卻還是暖暖的感覺,也許忘記了班主任老師姓什么,可他(她)當時站在講臺上怒不可遏的情形卻恍如昨日,那間讓人恨之入骨的教室,卻好像再回去看看,看看曾經坐過的位置如今是坐著學弟還是學妹?
這樣的青春故事不靠意淫,而是切切實實,但卻并不讓人覺得滿眼盡是苦楚。《青春派》讓人感慨,感慨完之后還會潛藏在內心里久久不能釋懷,因為這里講述的正是這一代人的青春故事,試問,誰能輕易釋懷自己切實經歷過的青春?
【篇五:《青春派》觀后感】
幾日前,受崔瑜琢老師邀請,在金棕櫚的懊怡影城提前觀看了電影《青春派》。觀影結束后,崔老師問我,怎么回?我說,坐公交。但下樓之后,我便決定走著回去。這部電影,是有讓人走路去思考的沖動的。從觀影到今天我寫文章分析這部電影,已經過去幾天,這幾日的沉靜,讓我更能理性而非感性地去贊譽該片了。
我在最近的一期一周酣的解說詞里邊說,當下的青年,缺少真正屬于自己的青春電影,《陽關燦爛的日子》是上世紀北京大院的,《那些年》是臺灣青年的,《致青春》是70后的,《小時代》是閉目塞聽自我意淫的……我們為什么沒有真正屬于自己的青春電影呢?因為“高考”這個帶著血痕的明刀在暗地里抹殺我們的青春。如果青春電影對這種刀光劍影避而不談的話,那電影也不過是另一種形式的“小時代”。
當然,在院線可以看到的電影中,也曾出現過一部反映高中生高考事情的電影,叫《全城高考》,也有戀愛,也有一點青春叛逆,當然,少不了一些孩子的“問題家庭”,少不了一個一心一意的班主任等等。但該部電影,將我們的高考青春寫的過于輕松,把真實的“蹂躪”感弱化了,因此,于觀眾的審美評斷中,失去現實性,屬于意淫作品。不可以弱化高考對我們高考一代的蹂躪感,是該類型電影必須要面對的。《青春派》正好直面了這種要求。
該部電影之所以能感染我們,應該有以下幾個情感優勢。
撩撥初戀
《青春派》與《那些年》近似,塑造一個初戀的人物形象,作為觀影者的感情寄托,從而造成一種既定事實——我們在觀看劇中的主人公羞澀戀愛經歷,同時懷舊自己的曾經美好。這種移情效果,于“干干凈凈”的戀愛方式上,最為有效。當然,我并不認為發生肉體關系的戀愛便是不干凈的。只是從人的審美角度上講,意淫的羞澀總是美好于真刀真槍的戰斗。抓住了影迷的這種心理訴求,《青春派》通過展示一段高四悲催戀愛經歷的方式,來完成了讓觀影者去自覺體驗的藝術展現方式。
這種對初戀的撩撥,又是現實主義的。男一號與女神的神交,首先面對“高考”二字的折磨——老師給母親打小報告;母親當面諷刺女神姐弟戀;男一號神魂顛倒,致使考場失利,重新回歸到一種惡魔般的復讀中去……經歷高考的一代都很清楚,我們一邊渴望戀愛,一邊又對“戀愛”這兩個字懼怕的要死。因為我們總覺得,戀愛簡直是高考的死對頭了。當然,我們這種感覺,是高壓的環境強加給我們的。
在高考高壓下的戀愛,哪怕是失戀,單相思,于大陸學生看來,都是既帶著叛逆氣質又有著唯美精神的。所以,在這種壞境下,“撩撥初戀”,無疑可以撩撥到每個有高考經歷的人心尖子上去的。
直逼高考
在“高考”這個主題面前說真話、講真故事,才算是及格作品,不然,便是創作者的自我意淫。“高考”是每個經歷者的情感點,害怕被提及,但又潛意識中期望被提及——這是一種有傷的快感。《青春派》無疑能夠帶給過來人這種快感。它沒有弱化高考對參與者造成的精神傷害,也沒有美化任何的“努力學習”,與之相對的,更沒有丑化高考,否定高考有可能(我說的是有可能)帶來的命運的改變。這種一碗水端平的敘述方式,是現實主義的優秀技法。
現實主義,帶來了事件還原的真實感。戀愛的沖動、叛逆的躁熱,與“高考”這個活動要求正好針鋒相對,一個巨大的故事矛盾擺在面前,且這個矛盾,每個參與過的人都直面過——基于此,《青春派》取得了題材上的親近性,與觀影者有關。
但是,《青春派》的敘事角度,又最終超越了高考,沒有讓這兩個字一直重壓在主人公的故事起伏之上。走出高考,一片豁然。其實,人生除了“高考”兩個字的重壓之外,我們會發現還有各種各樣的“兩個字”重壓我們,讓我們喪失愛情、喪失青春……但是,在重壓之下的超越,無疑是很重要的。不能著急否定什么,但一定要試圖去超越什么。這便是該部電影的好處。
《青春派》觀后感
昨晚看了好久以前一直想看的《青春派》。
這部電影是四五年前的了,在我初中畢業的時候上映的。一直沒機會去看,當時要會員又找不到資源,久而久之也便忘了。之前和現在觀看的這兩個時間段都挺尷尬的。如果在那時候看,一只腳還沒踏進高中可能還不能感同身受,而現在呢另一只腳已經離開高中一年了,更多的成了回憶與念舊。
影片以泰戈爾說開始,以泰戈爾說結尾。講述的是一個高三畢業生因早戀而高考失利,重新走上復讀的道路,再次經歷了一次艱辛充實瘋狂的高三生活的一個故事。這個故事相比其他的一系列青春片,我在里面感受到了現實中你我最真實的高中樣子。董子健憑電影一炮而紅,不覺得他長的帥,但是卻舒服的平易近人,感覺就像是身邊的同學,盡管他現在快當爹了。
看完電影,想起了我的高中班主任,和電影里的撒老師很像。有著一頭刻板的短發、凌厲的目光、利落的動作和說一不二的'威嚴。說實話,很多時候很怕她,但在心里又很佩服她,因為她說的每句話都很在理。在過去的讀書生涯里遇見過很多的好老師,有兩類不會忘記。一類是相處時就如同朋友,沒有高高在上,在那時便喜歡畢業后還是會懷念他對我們好的那種;另一類便是相處時不喜歡不理解甚至是厭惡,到畢業后才會漸漸發現讀書時他對我們的付出與愛。而撒老師和我高中時的班主任是屬于后者,就像男主結尾時對老師表達愛意時所說“我們永遠不會忘了您,說恨您,但也很愛您。”
我們用一個6月進行高考,卻在以后的每個6月里來懷念這場考試。但是,我并不喜歡中國的高考制度,不喜歡一考定終生的說辭,甚至不喜歡高考。什么“不苦不累,人生無味,不拼不博,高三白活”“拼一載春秋,搏一生無悔”這些誓言太為夸大。就在今年的浙江新高考改革中,看到落榜生的數量大大增加,那些原本是二本的考生到最后卻只能走上專科與復讀的道路,真的挺唏噓,實力的較量里最終卻成了憑運氣所決定去留。寒窗苦讀十二年,不注重結果是假的,即使到最后懷念的是過程,那也是在考上大學以后。
影片的另一個關鍵詞是早戀。早戀害男主成了班里唯一的落榜生,同時早戀也蛻變了男主,讓他逐步成熟,之后考上了名牌大學。早戀是好是壞?很多青春片告訴我們,青春是用來追憶的,早戀是沒有結果的,但是沒有早戀的青春是會后悔的。看過關于早戀的所有影片中,最喜歡的是來自泰國的《初戀這件小事》,里面的女主為了靠近優秀的男主,努力讓自己成為了更好的自己,用同樣優秀的自己去吸引了優秀的他。這種正能量的喜歡在青春里才顯得有意義。
青春派觀后感
當品味完一部影視作品后,能夠給我們不少啟示,這時我們很有必要寫一篇觀后感了。但是觀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青春派觀后感,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青春派觀后感1
《青春派》的導演劉杰此前一直致力于小成本文藝片的拍攝,本片之前他拍攝的三部作品都是典型的文藝片,題材多集中于偏遠地域和小人物身上,更注重人性的挖掘與刻畫。《青春派》是他的首部商業片,而且是以他“60后”的身份來拍攝一部反映“90后”的電影,具有較強挑戰性。
不過,從影片的整體效果來說,這部《青春派》在時代感并無多少脫節之處。重要的是,這部影片是真正從片中的那些學生的角度出發,真實的再現他們歷經高考前后那段日子的生活。而對于很多觀眾來說,觀看本片的過程則更像是一次重溫自己學生生涯的過程。尤其是對于我們這個“高考”具有特別意義和地位的國家來說,高考前后的經歷幾乎都會成為每個當事人心目中永遠難以磨滅的記憶。《青春派》中出現的大量學習氣氛緊張的教室、宿舍學習場景以及嚴師、口號、決心等等元素都在這一段記憶中具有特別的象征意義,甚至影響到了每一個參加過高考的人的一生。這些熟悉場景的再現無形中使得影片貼近真實生活,顯得自然親切,更具說服力。
除了高考,影片涉及的一個比較敏感的話題就是“早戀”。片中的男主角居然在畢業之前當著全校師生的面向自己心儀的女生表白,結果引來了軒然大波,導致高考失敗,不得不復讀一年。在復讀過程中,這段感情成為支撐他堅持下去的動力,而也正是這段感情的失敗,是他真正走向成熟,最終做出了自己的選擇。影片真實的再現了這一特殊年齡段的感情的懵懂與沖動,客觀反映了這一代人對于愛情的態度,同樣對于有著高中經歷的觀眾而言,有一種熟悉的親切感。在記憶中,即使在那學業高度緊張的日子里,幾乎每一個心目中都有著自己喜歡的“那一個”,只不過是很少有人有片中居然這樣的勇氣而已。居然的感情經歷不一定是每個人都具備的,但卻有著每一個從這個年齡段走過的人的影子。
雖然是一部表現高考壓力的電影,導演劉杰也未刻意將影片變得過于沉重,而是為影片加入了不少喜劇元素。因為對于很多人而言,這一段時期的經歷往往是痛苦與快樂并存。重要的是,這段經歷對于成長具有極強重要的意義。除了學習,影片還在很多細節上再現了這個時期的很多美好的東西:戀情、信任、友情和熱情,更有成長過程中進步帶來喜悅。在這部影片中,沒有單純的對于高考制度的所謂“控訴”,更沒有板起臉來對于“幼稚”的指責與批判。有的是每一個經歷過高考的人的熟悉的場景與經歷,甚至連片中那陪讀的老媽和讓人“又愛又恨”班主任都看來是如此熟悉而親切。可以說,這一部《青春派》,既不僅僅是“長的漂亮的人”的青春,更不是“有錢人的青春”,而更像是每一個從學生時代走過來的普通人的青春。也正因為如此,這部影片才會顯得如此親切,讓人感動。
青春派觀后感2
青春是稀里糊涂的,橫沖直撞的,口號的,口號的,口號的,經歷過高考的青春更是。那時候總懵懂卻覺得前路很清晰,那時候總迷茫卻覺得有夢想就有無限可能,那時候還是暗戀不敢說出口卻再也不會有那樣的單純,那時候高三,殘酷,高壓,沉悶,卻在愣頭愣腦的`青春面孔中透露著一股子鮮活。這樣多美好,可惜沒有這樣美好的電影,拍過的幾部關于高考的青春片,實在不敢恭維。直到《青春派》——這實在不是一個討巧的片名。
《青春派》之所以成為第一部高考青春的美好影片,完全因為它建立在童話的云端上,盡量少地去描寫那些壓抑的存在,將更多視角放在了青春的情感上,并且這種情感美好而剔透,完全不像在中國高三所想象的那般,所以,美好出現了。當一種你想象中的美好突然襲擊到你,而你潛意識中一直期待這種美好,那么火花就這么倏忽而至。
今天夏天北京很熱,全國也很熱,青春片也跟著熱。我是盼著像《青春派》這樣的小成本影片走紅的,不僅是因為它這樣如童話一樣美好,還因為它是中小成本影片的典范。如果走打斗路線,中等成本的電影《激戰》應該是一個標本。但小清新的,唯《青春派》。這部片子的檔期不咋地,前有狼后有虎,對于中國院線經理而言,沒有大明星的《青春派》不會討他們的喜歡。但我說的正是明星這塊。該片成功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選角成功。雖然秦海璐貢獻了這兩年她最棒的配角演出,但男一號董子健才是亮點。這個據說是某大牌經紀人公子的90后演員,一出道就風華正茂。客觀地說,很不錯。無論是那股子青澀勁兒還是生猛的眼神,甚至有時候你都會想,這樣的沉穩,像一個93年生的孩子嘛。前途無量。片中的幾個女學生選得特別像高三生,很有代入感,而男一號周邊的幾個小伙伴,則各有性格,很好的調動了觀眾情緒,讓人墜入其中,重回高三。嗯,多美好的高三啊。
青春電影能讓人回到自己的青春,那便是最基本的成功了。《青春派》做到了。想起我高三時,跟同學在宿舍說著臟話說著理想,在課間休息時對著走過的女生吹口哨,跟同桌看到喜歡的女孩經過,她的小腿像蔥白一樣干凈,想起那年4月1日逝去的張國榮,想起自己的愛情和友情,眼淚飄灑而至。看之前并沒有對這部影片抱多少期待,拭去眼角淚的剎那扭頭看了下四周,正有與我一樣的動作在想念著各自的青春。
青春派觀后感3
“姹紫嫣紅開遍,也不過是斷壁殘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青春告訴我們唯有耐得住寂寞,才能等到花開。
電影《青春派》講述了一位高三學子居然在高考前五天拍畢業照時,當著全校師生的面,大聲地用泰戈爾的詩句向暗戀了三年的女同學黃晶晶表白,展示了年少青春的張狂。然而初戀的甜蜜很快被匆匆前來的媽媽破壞了,初戀很快就結束了,高考卻大受影響失利,最后居然選擇了復讀。
也許在居然長大之后會為那次的瘋狂而后悔不已,可是在那時,居然一定是不想讓自己的青春留下不唯美的遺憾才做出那樣瘋狂的舉動。居然在第二次照畢業照時,他用泰戈爾的話來總結過往:“盡管走下去,不必逗留著,去采鮮花來保存,花自然會繼續開放。”
但我卻并不贊成居然的想法,青春就像是路邊絢爛一時的野花,綻放時紛紛擾擾,凋零時落英繽紛,短暫而凄美!“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試看春殘花盡落,便是紅顏老死時。”青春,我們需要堅定地往前走,因為我們辜負不起。
我認為人的一生也許會邂逅許多美麗,但只有適時而開的那朵花才是屬于自己的,過早采擷只會加速她的凋零。也正是因為如此,影片的最后,并沒有交代居然的愛是否修成了正果。我想,應該是沒有吧!或許在未來的某一天,居然看著騎著單車的男孩,也會心中一動,
想起那充滿活力的青春,追憶那些瘋狂的往事。回想起曾經喜歡的那個女孩,但卻發現自己已記不清的她的輪廓,記不清她的面容。
《青春派》中撒老師說過這樣一句話,“破釜沉舟,拼他個日出日落,背水一戰,干它個無怨無悔。”而青春最需要的也正是這樣的無怨無悔。
只有不間斷地追求不停止的奮斗,不消失的夢想,才能創造青春之輝煌,才能擁有無悔的青春。但這種無悔的青春并不是要把人間的酸甜苦辣嘗遍,也不是要把不屬于這個時期的事都經歷一遍。所謂無悔應當是平靜淡然的姿態,完美地走在青春路上,不盲目慌張,最終也不后悔。
記得有哲人說過:“若花不開在路上,就一定會開在路的盡頭。”我說,在青春的這條路上,我們不必過早地追求不屬于我們這個年齡段的東西,只要我們努力了,奮斗了,青春之花就一定會開放在路的盡頭,所以此時,我們要做的就是一路向前,靜待花開!
【教師點評】本文由居然的初戀故事展開,聯想到對待情感與人生的正確態度,觀點鮮明,見解獨到。情感真摯,感受深刻。文筆優美,語言流暢。(指導教師:吳愛兵)
青春派觀后感4
中國人向來有悠久的考試歷史,長達1300多年的漫長科舉制度為我們提供了無數考試的素材。時至今日,范進中舉時的瘋狂或許已經不再呈現,但對于考試本身的熱衷卻仍然有過之而無不及。從小學到大學再到工作,初考、中考、高考、考研、考博、托福、雅思、考公務員……中國人可謂活到老考到老。
當然,在眾多的考試中,高考依然是最重要的一環。每逢六月則各種奇招倍出,紛紛為之讓道,所謂天大地大高考最大,全民關注的目光每年都讓原本就悶熱的六月更加熱浪滾滾。說到底,在這個沒有更多驚奇的年代,高考已經是一道另類的奇觀,讓我們體驗著不同平常的感覺。
在這種氛圍之下,由劉杰執導的《青春派》的出現或許不算突兀。相對于前段時間那部在黃岡中學拍攝的《全城高考》,這部由黃岡廣電出品的作品更關注高考者的內心自我,于是本片觀眾也會注意到出品方里面的黃岡要素。說起來,黃岡作為高考的神跡之一,全國百分之九十的同學大概都曾經咬牙切齒地做著他們的試卷復習高考。只是不知道兩部關于高考話題的作品都跟它有關,到底是巧合還是故意。
作為一個喜歡邊緣題材的導演,劉杰選擇高考這一熱門話題確實有些一反常態。然而,相對于國內娛樂氛圍中高考近乎被禁忌的現狀,或許拍攝高考題材其實才是一種真正的另類。而且,雖然是拍攝這樣相當嚴肅的話題,他也試圖以一種非主流非官方的方式來詮釋。
高考是一大群人陪著一個人在受罪,哦,或者也可以說是在成長。漫長卻又煎熬的時間里考驗的不光是自己,董子健飾演的居然,就在表白失敗、高四復讀重新開始高考沖刺,此間的利害關系,父母、老師、老師和同學都會給予壓力,當然更為緊要的是自我對個人的認知。
世界從來都不是我內心的世界,雖然叔本華、尼采都以為世界是他們的意志,但至少不是我們的意志,當然也不是居然的意志。其實,從某種意義上講,高考更像是一個加速器,它讓那些稚嫩的心靈在煎熬中迅速成熟。或許,只有在復讀的過程中,居然才看到黃晶晶(安悅溪飾演)之外的世界。
如今的世界早已經不是當初的蒙昧年代,所以也不會再有那種天真到一無所知的女生。其實就生理發育而言,女生要比男生成熟的更早。在一個不再有各種強制限制的年代,十七八歲的女生事實上已經遠非同齡的男生所能理解。對于剛剛開始的戀愛感覺來說,青春其實就是一場錯位的故事,而在這其中誰先成熟誰掌握著主動。于是,本片與《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一樣,又明顯處在內心世界女強男弱的局面,即便電影中的戀愛不能成功,事實上也會給一些觀眾以某種自我認可式的期待。
青春派觀后感5
昨晚看了好久以前一直想看的《青春派》。
這部電影是四五年前的了,在我初中畢業的時候上映的。一直沒機會去看,當時要會員又找不到資源,久而久之也便忘了。之前和現在觀看的這兩個時間段都挺尷尬的。如果在那時候看,一只腳還沒踏進高中可能還不能感同身受,而現在呢另一只腳已經離開高中一年了,更多的成了回憶與念舊。
影片以泰戈爾說開始,以泰戈爾說結尾。講述的是一個高三畢業生因早戀而高考失利,重新走上復讀的道路,再次經歷了一次艱辛充實瘋狂的高三生活的一個故事。這個故事相比其他的一系列青春片,我在里面感受到了現實中你我最真實的高中樣子。董子健憑電影一炮而紅,不覺得他長的帥,但是卻舒服的平易近人,感覺就像是身邊的同學,盡管他現在快當爹了。
看完電影,想起了我的高中班主任,和電影里的撒老師很像。有著一頭刻板的短發、凌厲的目光、利落的動作和說一不二的威嚴。說實話,很多時候很怕她,但在心里又很佩服她,因為她說的每句話都很在理。在過去的讀書生涯里遇見過很多的好老師,有兩類不會忘記。一類是相處時就如同朋友,沒有高高在上,在那時便喜歡畢業后還是會懷念他對我們好的那種;另一類便是相處時不喜歡不理解甚至是厭惡,到畢業后才會漸漸發現讀書時他對我們的付出與愛。而撒老師和我高中時的班主任是屬于后者,就像男主結尾時對老師表達愛意時所說“我們永遠不會忘了您,說恨您,但也很愛您。”
我們用一個6月進行高考,卻在以后的每個6月里來懷念這場考試。但是,我并不喜歡中國的高考制度,不喜歡一考定終生的說辭,甚至不喜歡高考。什么“不苦不累,人生無味,不拼不博,高三白活”“拼一載春秋,搏一生無悔”這些誓言太為夸大。就在今年的浙江新高考改革中,看到落榜生的數量大大增加,那些原本是二本的考生到最后卻只能走上專科與復讀的道路,真的挺唏噓,實力的較量里最終卻成了憑運氣所決定去留。寒窗苦讀十二年,不注重結果是假的,即使到最后懷念的是過程,那也是在考上大學以后。
影片的另一個關鍵詞是早戀。早戀害男主成了班里唯一的落榜生,同時早戀也蛻變了男主,讓他逐步成熟,之后考上了名牌大學。早戀是好是壞?很多青春片告訴我們,青春是用來追憶的,早戀是沒有結果的,但是沒有早戀的青春是會后悔的。看過關于早戀的所有影片中,最喜歡的是來自泰國的《初戀這件小事》,里面的女主為了靠近優秀的男主,努力讓自己成為了更好的自己,用同樣優秀的自己去吸引了優秀的他。這種正能量的喜歡在青春里才顯得有意義。
電影青春派觀后感
青春是什么?青春是傲嬌?是得瑟?是其他?
是席慕容詩歌里的《青春》?是伍佰的《青春》?是陶子(陶晶瑩)、紅孩兒、黃鶯鶯、李志……的歌?是謝晉的電影?還是韓寒寫的《青春》?
又或者,青春是沈慶,他的歌里這樣唱道的:“沒有誰暗示年少的我那想家的苦澀滋味/每一片金黃的落霞我都想去緊緊依偎/每一顆透明的露珠洗去我沉淀的傷悲/在那悠遠的春色里我遇到了盛開的她/洋溢著眩目的光華像一個美麗童話/允許我為你高歌吧以后夜夜我不能入睡/允許我為你哭泣吧在眼淚里我能自由地飛/夢里的天空很大我就躺在你睫毛下/夢里的日子很多我卻開始想要回家/在那片青色的山坡我要埋下我所有的歌/等待著終于有一天它們在世間傳說”
……
在所有中國作家、詩人及藝術家的作品里,我以為只有劉杰導演的電影《青春派》和沈慶有著同工異曲的意向,當然,還有情懷。拋開青春乃至情懷的表達,我從影片看到的,還有對于現實教育體制的反諷和思考,這一點并未出現在片方或是藝人的宣傳里面,這其中的緣由,我不說出來大家自然也很清楚。
如果想說簡單和直白一點,《青春派》就是一部關于中國高考現形記,同時也是一部如何謀殺中國少年早戀的思考,在沒有明文規定和記錄的禁忌里的青春禁忌是非常可怕的,這是一張沒有邊際的道德法網,同時束縛著你的還有千軍萬馬都只能通過這一條才可能有機會改變命運的高考獨木橋,等等,等等,組建并構成了中國青少年們共同的回憶。
這樣的回憶不是影片的主題,卻是無數人共同的記憶,更是命運的轉折點。
這看似公平的競技背后,是各種不堪、各種扭曲乃至各種變態,無奈的是這樣的`情形還將持續下去。我想說的是,如果沈慶的歌聲里還有很多是值得我們記憶的部分,而中國現行的高考,恰好是殺死創造力和天才的絕佳道場,要么是噩夢要么就根本不想記起。
影片中,董子健、秦海璐的表演和角色設定則完完全全驗證我前面沒有直接明說這是一部現實主義題材電影的事實。有人會因此留戀回憶曾經的同樣的不堪,也有人會因此溫故而知新般假裝想象曾經風華正茂時的意氣風發…我更想說,那都是我們的假嗨意yin,無論是與電影中主角的同齡人或過來人,我們應該看到的應該遠遠不止這些,那才是真正希望的開始。
謝謝劉杰,我不知道是否曲解了你的本意,但我讀到的這些潛在足夠讓我表達自己的激賞。最后,必須要說明一句,這是部值得看的國產佳作,比那個什么“致青春”“合伙人”什么的,值得你去看一場,無論你最終感受到的是否和我的完全相異。
上一篇:諷刺朋友虛偽的名言-經典名人名言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