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人才的名言警句
【第1句】: 【一目之視也。不若二目之視也;一耳之聽也,不若二耳之聽也】出處:《墨子.尚同下》。意思是:一只眼睛不如兩只眼睛看得明白;一只耳朵不如兩只耳朵聽得清楚。比喻國君應有賢臣輔佐。
【第2句】: 【人心無算處,國手有輸時】出處:唐代裴說詩《棋》。國手:一國里最好的棋手。意思是:任何人都會有考慮不周全的時候,即使是全國最好的棋手,也會偶爾輸給別人。
【第3句】: 【人惟求舊。器非求舊。惟新】出處:《尚書•盤庚上》。意思是:用人要選用熟悉的臣子,不要像選用器具那樣只要新的,不要舊的。(關于人才的名言警句)
【第4句】: 【力弱者勿任其厚負,才卑者勿尸其隆位】出處:宋代黃唏《聱隅子.三王上篇》。厚負:沉重的東西。尸:空占著位子而不做事。隆位:高位。意思是:力量小的人,不要讓他背負太沉重的東西,才能低的人不要讓他空占著高位而不做事情。
【第5句】: 【萬碩之鼎,不可滿以盂水;一鈞之鐘,不可容于泉流】出處:北齊劉晝《劉子。均任》。碩:同“石”,古代容量單位,萬碩,形容極多。鈞:古代重量單位,一鈞等于15公斤。鐘:一種圓形的壺。意思是:能夠盛下萬石的大鼎,只用一小盂水是無法將其灌滿的;只能盛一鈞的小鐘,也盛不下不斷流下的泉水。比喻用人要量才授任。
【第6句】: 【與其位。勿奪其職;任以事,勿間以言】出處:宋代陳亮《論開誠之道》。意思是:既然將官位給了他,就不要干涉他的職權;既然將事物交給了他,就不要總是指手畫腳。
【第7句】: 【千鈞之弩,不以鼷鼠發機;萬石之鐘,不為尺梃成晌】出處:明代張居正《辛未會試程策》。鼷鼠:鼠中最小的一類。發機:拔動弩牙。梃:木棒;尺梃,一尺長的木棒。
【第8句】: 【小材雖累日,不離于小官;賢材雖未久,不害為輔佐】出處:《漢書.董仲舒傳》。不害:不妨。意思是:才華不出眾的人,不管任職多久,還是只能做個小官;才華卓越的人,即使任職的時間不長,一樣可以作為輔佐之臣。說明用人不應論資排輩。
【第9句】: 【天下安。注意相;天下危,注意將】出處:《漢書•陸賈傳》。意思是:國家太平時,應注意發揮宰相的作用,讓國家繁榮昌盛;國家危亂的時候,應注意發揮大將的作用,使國家免于危難。
【第10句】: 【無德不貴。無能不官】出處:《茍子•王制》。意思是:沒有德行操守的人不能使之成為尊貴之人;沒有才能的人不能使其為官。說明不能重用那些沒有德行沒有才華的人。
【第11句】: 【不以一眚掩大德】出處:《左傳•僖公三十三年》。眚:原指眼翳,引申為過失。
【第12句】: 意思是:不能因為一點小過錯就抹殺了一個人的大功德。
【第13句】: 【不責人所不及,不強人所不能,不苦人所不好】出處:隋代王通《文中子•魏相》。好:喜好。意思是:不苛求屬下做其做不到的事情,不強迫屬下做其不擅長的事情,不逼迫屬下做其不愿意做的事情。
【第14句】: 【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出處:《史記。李斯列傳》。讓:辭讓。擇:剔除。意思是:泰山不辭讓每一塊微小的土壤,所以才能夠那樣巍峨壯觀;河海不拒絕每一條細小的水流,所以才那樣深不可測。
【第15句】: 【牛驥以并駕而俱疲。工拙以混吹而莫辨】出處:明代張居正《陳六事疏》。驥:駿馬。工:技藝高的人。意思是:牛和駿馬共拉一輛車,結果都被拖疲了j善吹的和不善吹的樂工一起吹奏,就無法分辨優劣。用來比喻不分能力高低一同使用,就看不出其才能高下。
【第16句】: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出處:(五代.后晉)劉晌《后唐書•魏徵傳》。意思是:拿銅鏡來對照自己,可以使衣帽整齊;拿古代的事當作鏡子來對照自己,可以知道國家興衰的原因;拿人當作鏡子來對照自己,可以知道自己韻正確與錯誤。(關于人才的名言警句)
【第17句】: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出處:漢代班固《漢書’東方朔傳》。察:苛察。徒:同伙,朋友。意思是:水太過清澈,就沒有魚在里面生長了;人太過苛察,就沒有朋友了。
【第18句】: 【歸國寶,不若獻賢而進士】出處:《墨子•親土》。歸:同“饋”,贈送。意思是:給國君獻上稀世珍寶,不如給國君推薦有才之士。
【第19句】: 【用人之術,任之必專。信之必篤。然后能盡其材而可共成事】出處:宋代歐陽修《為君難論上》。篤:篤實。意思是:用人之法在于,任用他必須專一,信任他必須堅定,這樣才能讓他的才干充分發揮出來,和他共同做好事情。
【第20句】: 【用得正人,為善者皆勸;誤用惡人,不善者競進】出處:唐代吳兢《貞觀政要.擇官》。勸:勸勉、鼓勵。意思是:任用的是正直的人,良善之人就會受到鼓勵;而誤用了邪惡之人,壞人就會紛紛混進來。
【第21句】: 【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龍泉壁上鳴】出處:近代秋瑾詞《鷓鴣天》。龍泉:寶劍名,泛指寶劍。意思是:不要說女子不能成為英杰人物,我墻上的寶劍每天夜里都在發出響聲!說明女子也同樣可以有所作為。
【第22句】: 【并驥而走者,五里而罷;乘驥而御之,不倦而取道多】出處:《戰國策•趙策三》。驥:駿馬。走:跑。罷:同“疲”,疲憊。意思是:與駿馬一同奔跑,五里路就會感到疲憊;而騎著駿馬跑,不但自己不累,跑的路還要多。比喻領導者如能很好地使用人才,既可以讓自己輕松,又可以將事情做好。
【第23句】: 【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出處:《論語•衛靈公》。以:因為。意思是:君子不因為有別人說其好話就舉薦他,也不因為一個人犯了錯誤,就連他所說的正確的話也舍棄掉。
【第24句】: 【其計乃可用,不羞其位;其言可行,而不責其辯】出處:《淮南子•豐術訓》。羞:同“丑”,以為恥。意思是:如果一個人的計策高明可用,就不要因為他的地位低下而恥于采納;如果一個人的話正確可行,就不要責怪他巧言善辯。
【第25句】: 【賢能,不待次而舉;罷不能,不待須而廢】出處:《荀子•王制》。次:停留;不待次,就是不稍耽擱。罷:同“疲”,軟弱無能。須:片刻。意思是:對于有德有才之人,應當立即提拔;對于無德無才的人,則應當立即罷免。(關于人才的名言警句)
【第26句】: 【國有賢士而不用,非士之過,有國者之恥】出處:漢代桓寬《鹽鐵論•國病》。
【第27句】: 意思是:國家有賢德之士而不任用,不是賢德之士的過失,而應該是擁有這個國家的君主的羞恥。
【第28句】: 【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出處:(三國•魏)曹操《短歌行》。周公:姓姬,名旦,西周時政治家,一心輔佐周朝。哺:嘴里的食物。相傳周公“一沐三握發,一飯三吐哺,起以待士”,形容其虛心熱情地接待賢人。意思是:只要能像周公那樣禮賢下士,就會得到天下人的擁護和愛戴。.
【第29句】: 【官在得人。不在員多】出處:《資治通鑒•唐太宗貞觀元年》。意思是:選擇官員的要點不在多,而在于能真正得到賢能。
【第30句】: 【都蔗雖甘,殆不可杖;佞人悅己,亦不可棺】出處:漢代劉向《杖銘》。意思是:甘蔗雖然甘甜,但卻不能用來做手杖;奸佞小人雖然能讓自己高興,但卻不能讓他做宰相。說明領導應警惕那些巧言諂媚之人。
【第31句】: 【非我而當者。吾師也;是我而當者,吾友也;諂諛我者,吾賊也】出處:《荀子•修身》。非:批評。當:恰當。是:肯定。意思是:對我的過錯批評得正確的,是我的老師;對我的優點給予恰當的肯定的,是我的朋友;而阿諛奉承我的,則是害我的人。
【第32句】: 【教之、養之、取之、任之,有有非其道,則足以敗亂天下之人才】出處:宋代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書》。意思是:教育、培養、選拔、任用,只要其中一個關節出了問題,就足以敗壞天下所有的人才。
【第33句】: 【中原莫道無麟鳳,自是皇家結網疏】出處:唐代陳陶詩《閑居雜興》。麟鳳:比喻杰出的人才。意思是:不要說中國沒有杰出的人才,那是因為皇家搜求人才的網結得還不夠密。說明并不是缺乏人才,關鍵是執政者要勤于采擇。
【第34句】: 【內稱不避親,外舉不避怨】出處:《禮記•儒行》。稱:舉薦。怨:仇家。意思是:舉薦人才,要內部不回避親屬,外部不埋沒仇家。說明舉薦者應胸懷寬廣,以客觀實際為準則。
【第35句】: 【身賢者賢也,能進賢者亦賢也】出處:漢代徐干《中論•審大臣》。意思是:本身賢能的是賢人,能夠舉薦賢人的也是賢人。說明舉薦人也很重要。
【第36句】: 【非有獨見之明,專任眾人之譽,不以己察,不以事考。亦何由獲大賢哉】出處:漢代徐干《中論•審大臣》。意思是:沒有自己獨到的眼光,專門任用眾人的贊譽之人,不親自了解,不用事實考察,怎么能夠獲得那些大賢之才呢?
【第37句】: 【峻極之山,非一石所成;凌云之榭,非一木所構】出處:北齊劉晝《劉子•薦賢》。榭:建筑在臺上的房屋。意思是:至為高峻的大山,不是由一塊石頭所壘成的;高入云霄的臺榭,也不是用一根木頭建成的。比喻僅靠個別的賢才是不能將國家治理好的。
【第38句】: 【人之才,成于專而毀于雜】出處:宋代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書》。專:工作穩定。雜:不穩定。意思是:人的才能,只有在相對穩定的使用中才能形成和表現出來,而在反復多變隨意調遣中消磨掉。(青樹林文案館www.qingshulin.com)
【第39句】: 【干將不可以縫線,巨象不可以捕鼠】出處:晉代葛洪《抱樸子•用刑》。干將:寶劍名,后泛指寶劍。意思是:寶劍雖好,但卻不能用來縫制衣物;大象雖大,但卻不能用來捕捉老鼠。比喻人才各有其擅長的一面,也各有其不擅長的一面。
【第40句】: 【不知人之短。不知人之長。不知人長中之短。不知人短中之長。則不可以用人,不可以教人】出處:清代魏源《默觚下•治篇七》。意思是:不了解人的缺點,不了解人的優點,不了解人優點中的缺點,不了解人缺點中的優點,就不可以隨便用人,不可以隨便教人。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