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騎馬不撞著親家公,騎牛便就撞著親家公】(慣)比喻體面的時候沒能讓人看見,不光彩不體面時偏偏讓人看見了。也比喻想讓人知道的事沒能讓人知道,不想讓人知道的事別人偏偏知道了。 也作騎馬遇不著親家,騎牛反要遇著。 騎馬沒碰到親家,騎牛反碰到了。
【第2句】:【山高自有客行路,水深自有渡船人】 釋義:比喻山再高,水再深,總有路可通。 例句:行者笑道:“師父說哪里話。自古道:‘山高自有客行路,水深自有渡船人。’豈無通達之理?可放心前去。”
【第3句】:【有男不娶老生囡】(諺)老生囡:父母年老時生下的女兒;老生女兒容易被溺愛、嬌慣,養成任性、懶惰等不良習性。指有兒子的話,不可讓他娶老生女兒。
【第4句】:【木匠戴枷——自作自受】(歇)枷:舊時套在犯人脖子上的一種刑具,用木料制成。木匠做了枷,又戴在自己脖子上。指自己做的事情自己承受后果。 也作“木匠戴大枷——自作自受”。
【第5句】:【生在蜜罐里】見“落在蜜缸里”。
【第6句】:【賊口出圣旨】(諺)被犯案賊供為同黨的話,如同圣旨一般。指被盜賊誣陷的人很難洗刷罪名。
【第7句】:【秀才靠筆桿,當兵的靠槍桿】 釋義:說明文人靠筆桿子戰勝對方,軍人靠武力征服敵人。 例句:我早就講過,“秀才靠筆桿,當兵的靠槍桿。”照現在這個勁兒,別說收復龍崗,弄不好,連金牛山也得丟掉。
【第8句】:【病從口入,禍從口出】(諺)疾病往往是由于飲食無節制、不衛生引起的,災禍往往是由于出口傷人或泄漏機密引起的。指人必須節食慎言,以免生病惹禍。
【第9句】:【猛犬不吠,吠犬不猛】 釋義:比喻有心計的人,不顯露自己。 例句:小峰,要替你爸爸報仇不要掛在嘴上,要記在心里。“猛犬不吠,吠犬不猛”,你知道嗎?
【第10句】:【不以為恥,反以為榮】 釋義:把恥辱當光榮。 例句:“哈哈哈!”幾個小青年不以為恥,反以為榮,竟張著嘴樂開了。
【第11句】:【做了和尚不撞鐘】(慣)比喻占著職位不干實事。
【第12句】:【涼水澆頭】見“冷水澆頭懷抱冰”。
【第13句】:【有理不在高聲】(諺)理由充足自然就能說服人,不在于聲音大、嗓門高。指辯勝對方靠的是擺事實、講道理,不能憑氣勢壓人。
【第14句】:【往槍頭上碰】(慣)比喻自己找死。
【第15句】:【老頭吃糖——越扯越長】(歇)糖:指麥芽糖,能拉長。扯:本指拉,轉指漫無邊際地閑談。形容說話漫無邊際,越說越多,沒完沒了。
【第16句】:【賣不了的秫秸——戳那兒了】(歇)秫秸:去掉穗的高梁稈。戳:本指豎立放置,轉指站。形容人受到冷遇,晾在那兒或愣在那兒。
【第17句】:【沒包彈】(慣)包彈:批評,指責。 指沒有缺點,無可挑剔。
【第18句】:一正辟三邪,人正辟百邪。
【第19句】:【錢財如流水,流去還流回】(諺)錢財如同水流一般,能流出去,也能流回來。指錢財本是流通之物,流進來別喜,流失了別愁。
【第20句】:【三國歸司馬】 釋義:司馬:指司馬懿,原為曹魏政權的掌握軍權的大臣,后來發動了一次政變,誅滅了政敵,獨掌曹魏政權。比喻東西落在一個人手中。 例句:這樣,兩個弟婦一改嫁,阿獅三碗倒成一鍋,“三國歸司馬”了。
【第21句】:【告人死罪得死罪】(諺)誣告別人犯死罪的,自身就得判死刑。指平白無故誣陷別人,在法律上就要承擔相應的罪名。 也作“告人徒得徒,告人死得死”。 徒:古代五刑之一,即徒刑。
【第22句】:一馬換雙象,必是英雄將。
【第23句】:【新郎、新娘】在婚禮上,一對新人叫“新郎、新娘”,這個美麗的稱呼源自于一個美麗的傳說。 相傳,有三個非常聰明而心腸又極好的皮匠,他們遇到一位家境貧寒但有才學的小伙子,名叫新郎。皮匠們想試試新郎的才學。一個說,請你給做一個太陽大的饃;一個說,請你裝像海洋大的一缸油;一個說,請你織像路一樣長的一匹布。聰明的新郎不慌不忙地說:“請把太陽摘下來,我好比著做饃;請把海水稱一下看看有多少斤,我好裝油;請把路的尺碼量出來,我好量布。”結果,三個皮匠非但沒有難倒新郎,反倒給新郎難住了。輪到新郎向皮匠提問了,新郎說,我只想要“六證”。“六證”是什么,三個皮匠誰也不知道,就走鄉串戶訪向了許多人,還是沒搞明白。一天,他們遇到了一位在溪旁洗衣服的妙齡少女,忍不住問道:“請問姑娘叫什么名字,能幫個忙嗎?” 少女笑道:“我叫新娘,有事就說吧!”聽說要找“六證”,姑娘就從家里取來一個升、一把剪、一把尺、一面鏡、一桿秤、一算盤,說:“要知道糧有多少,以升為證;衣服裁得好壞,以剪刀為證;布有多少,以尺為證;容貌如何,以鏡為證;東西的重量,以秤為證;賬目是否清,以算盤為證。這就是‘六證’。”皮匠找到了“六證”,新郎知道天底下還有更聰明的人,非常傾慕新娘的才學,就請皮匠做媒說親。新娘也很愿意,但有一個條件,就是必須在三天之內蓋一幢“不用門來不用窗,無柱無瓦又無梁。上上下下不沾木,天生地長石頭墻”的結實房子,想難為新郎一下。結果,聰明的新郎就上山找了一處“洞外百花飄香,洞內冬暖夏涼,方向坐北朝南,氣候避風朝陽”的巖洞作新房。新娘很滿意,他們成了一對幸福的伉儷。于是,人們就把新婚夫婦稱作新郎、新娘,把結婚用房稱為洞房。
【第24句】:【開一道口子,毀一座堤壩】(諺)堤壩:防水攔水的建筑物。指堤壩上如果開了口,水就會沖潰整個堤壩。比喻事情一旦開了先例,就會發展到不可收拾。
【第25句】:【借梯子下樓】(慣)比喻利用機會擺脫困境。 也作借梯子下臺。 借臺階下去。
【第26句】:【千粒米,不成滴;千粒麥,不成白】(諺)釀酒是用米做原料的,一千粒米也難釀出一滴酒;磨面是用麥做原料的,一千粒麥也磨不出一撮面。指釀酒、磨面要用很多糧食。
【第27句】:【先長的眉毛,比不上后長的胡子】(諺)眉毛是人一生下來就有的,胡須是年長以后才生的;人敬重的是后生胡須的長者,而不是先長眉毛的少年。借指有作為的人,往往是后來者居上。
【第28句】:【雪獅子向火——酥了半邊】(歇)酥:本指融化,轉形容肢體軟弱無力。多形容感情沖動,不能自持。 也作雪獅子向火——軟癱了半邊。 雪獅子向火——酥了一半。
【第29句】:【半個秀才】“半個秀才”指有一定的文化,但屬于低層次的。在使用上根據文章語言環境,有時用于褒獎,有時用于嘲諷。如通過參加掃盲班,王大叔也能頂半個秀才了。再如,《孔乙己》里有句嘲諷孔乙己的話:“你怎得連半個秀才也撈不到呢?”那么科舉考試真有“半個秀才”的稱謂嗎? “半個秀才”源自民間。按清朝科舉考試制度,童生方有資格參加秀才考試。先經縣考初試,再府考復試;復試通過者,可參加由學政主持的院考;院考選上的稱為生員,生員亦即秀才。而那些沒有考取秀才的童生,也還是有出路的,經學政擇優錄為佾生。佾生即朝廷和孔廟中任佾舞的歌生、舞生。 這樣看來,佾生只是童生到秀才的“一半”。所以民間把佾生俗稱為“半個秀才”。
【第30句】:【放空炮】(慣)比喻光說空話,不做實事。
【第31句】:【失賊遭官】(諺)失賊:失盜,家中被盜。遭官:報案到官府,又遭官府勒索。指舊時官盜雖名分不同,但害民擾民是一樣的。 也作失賊追贓,余財未盡。 失賊經官,破財不盡。
【第32句】:【三寸不爛之舌】“三寸不爛之舌”,是指能說會道,伶牙俐齒,嘴上功夫過硬。這個俗語出自兩個典故。 “三寸不爛之舌”,本作“三寸舌”,出自《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強于百萬之師。”這出自有名的“毛遂自薦”的故事。 周赧王五十八年(前257年),秦軍包圍了趙國的都城邯鄲,趙國危在旦夕,趙王急命平原君赴楚國去請援兵,并簽訂聯楚抗秦條約,任務十分艱巨,平原君立即挑選赴楚隨員。一個名叫毛遂的門客找上門來,自薦前往。經面試,平原君同意毛遂前去。 到了楚國后,經雙方艱苦談判,楚王還是不想出兵。毛遂見狀,手提佩劍,闖到楚王面前,逼楚王出兵,楚王想躲已來不及了,只好服軟。毛遂便義正詞嚴地分析楚秦兩國的利害關系,坦陳趙楚兩國締約的重要意義,楚王覺得毛遂說得有理,遂即締約,并出兵解了邯鄲之圍。平原君回到趙國之后,感慨地對別人說:“毛先生這次使楚,辦成這么大的事情,他的‘三寸舌’真是厲害,勝這百萬之師啊!” 那么,為何“三寸舌”又成了“三寸不爛之舌”呢?原來這跟佛教有關。相傳和尚只要將《法華經》誦讀千遍,死后舌頭不爛。而且還有例證,《法苑珠林》卷十八記載,一個名叫釋道裕的和尚死后“至十一年,依言發之,身肉都盡,唯舌不朽。” 《史記》中的“三寸舌”和佛教的“不爛舌”聯系在一起,就成了“三寸不爛之舌”了。
【第33句】:【娘好囡好,秧好稻好】(諺)囡:小孩。母親的素質好,生養的孩子就好,就像秧苗好,長成的稻子就好一樣。 也作“秧好稻好,娘好囡好”。
【第34句】:伶俐人一撥三轉,糊涂人棒打不回.
【第35句】:馬老腿慢,人老嘴慢。
【第36句】:【擠破了門】(慣)形容人來得非常多。 也作“擠破了門框”。
【第37句】:【黃山歸來不看山】(諺)黃山:在今安徽黃山市內,景色秀麗,奇觀甚多,囊括了眾山的特色。指黃山游覽過后,其他的山就不值一看了。 也作“五岳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五岳:東岳泰山,西岳華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第38句】:【巧媳婦不怕挑剔婆】(諺)指媳婦心靈手巧,就不怕婆婆百般挑剔。常比喻商場或服務行業,只要服務周到,就能使顧客滿意,無可挑剔。
【第39句】:【騎瞎馬走黑道】(慣)比喻盲目行動,走錯了路。
【第40句】:【周瑜打黃蓋——一個愿打,一個愿挨】(歇)周瑜:東漢末孫權手下主將,任前部大都督,曾率孫權軍大破曹操軍于赤壁。黃蓋:孫權手下老將。《三國演義》中描寫,黃蓋獻苦肉計,讓周瑜痛打他一頓,然后詐降曹操,取得曹操信任,配合火燒赤壁,大敗曹兵。指打人和挨打都是自愿的。也泛指所做的事情是雙方情愿的。 也作周瑜打黃蓋——一家愿打,一家愿挨。 周瑜打黃蓋——愿打愿挨。 周瑜打黃蓋——打的愿打,挨的愿挨。
【第41句】:【雷同】“雷同”現在指兩個東西極為相似。一般指抄襲現象。 “雷同”最早出處是《禮記》。《禮記·曲禮》上記載:“毋剿說,毋雷同。”漢代鄭玄注:“雷之發生,物無不同時應者。人之言當各由已,不當然也。”意思是說,打雷的時候,萬物同時都響應。人應該用自己的心去斷其是非,不要他人之說以為己語,像萬物聞聲而應那樣。所以,雷同還有“隨聲附和”的意思。《漢書·劉欲傳》:“或懷妒忌,不考情實,雷同相從,隨聲是非。”就是指隨聲附和。但,“隨聲附和”今已不取其義。后“雷同”引申為抄襲現象。
【第42句】:【虎瘦雄心在】(諺)瘦:瘦弱。比喻志向高遠的人,縱然年老體弱或遭遇坎坷,銳氣不會減退。 也作“虎瘦雄心在,身死骨不倒”。
【第43句】:【拿斧的得柴禾,張網的得魚蝦】 釋義:比喻在哪方面出了力就會在哪方面得到收獲。 例句:反正學堂當局有本賬:凡是為學堂立過功出過力的,都不會被漏掉。拿斧的得柴禾,張網的得魚蝦。
【第44句】:【醉翁之意不在酒】 釋義:比喻行動另有用意,別有企圖。語出歐陽修《醉翁亭記》。 例句:看上去他很是悠閑自得,可仔細端詳,就可從他那流動的眼神中發現,他并沒有沉浸在這聲色之樂,而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好像另有,心事。
【第45句】:【棉襖改被窩——兩頭兒苫不過來】(歇)兩頭兒:本指頭和腳,轉指兩邊、兩個方面。苫(shan):用席、布等遮蓋。比喻顧此失彼,兩邊都照應不過來。
【第46句】:【打皮科兒】(慣)指開玩笑,逗笑。
【第47句】:【背后罵皇上】(慣)指背地里責罵強有力的人。 也作“背地里罵皇上”。
【第48句】:【會嫁的嫁對頭,不會嫁的嫁門樓】(諺)對頭:合適的男子。門樓:高門樓,有錢有勢的門第。指給女兒選擇婆家,要選個合適的女婿,不要著眼于有錢有勢。 也作會嫁的嫁兒郎,不會嫁的嫁家當。 會選的選兒郎,不會選的選田莊。
【第49句】:【擔雪填井——沒個滿的日子】(歇)本指填不滿水井,轉指人的欲望永無滿足的時候。
【第50句】:【有志者事競成】指有堅強意志的人事業終究能夠成功。 典出《后漢書·耿弁傳》。東漢初年,山東豪強張步占據青州十二郡,勢力強大而且氣焰十分囂張,光武帝劉秀派大將耿弁前去討伐。耿弁頑強作戰,接連獲勝。在戰斗中,耿弁被箭射中大腿,他強忍劇痛,悄悄拔刀把箭截斷后繼續戰斗,耿終擊潰張步。劉秀大喜,親自到臨淄慰勞軍隊,并夸贊耿弁說:“將軍從前在南陽時曾主動請戰,當時我擔心難以成功,便沒答應。現在看來,將軍是有志者事競成啊!”從此留下這句名言。
【第51句】:【擰成一股繩】(慣)比喻眾人齊心協力,勁兒往一處使。
【第52句】:【粗茶淡飯保平安】(諺)粗茶淡飯:平平常常的家作茶飯。指少吃肉脂類食物,常吃粗茶淡飯,可以常保身體健康。
【第53句】:【裝龍似龍,裝虎似虎】(慣)指善于模仿或表演,裝扮什么像什么。
【第54句】:【一錘子買賣】 釋義:比喻不管好壞,反正就是一次。“錘子”又作“杵子”。 例句:行不行,就得看我的本事昨樣了。一錘子買賣,行,啥都好說;不行,不行也得行!
【第55句】:【吃飯不知饑飽,睡覺不知顛倒】 釋義:借指缺乏生活經驗,不知道為人處世的艱難。 例句:“你從小沒爹,渾拙猛愣的,吃飯不知饑飽,睡覺不知顛倒,說話不知深淺,咱家的日子又這么窮,你干啥,啥不行,一個錢也掙不來,將來可怎么辦呢?”
【第56句】:【官不容針,私通車馬】(諺)按官法,連針一樣的違法小事也通不過;若徇私情,像車馬一樣大的非法之舉也能通融。指舊時私情大于公法。
【第57句】:【獵狗的鼻子藥農的眼】(諺)獵狗的鼻子最靈,任何異味一嗅便知;藥農的眼睛最亮,在紛繁的草叢中一眼能認出要找的草藥。指具有專業技能的專門人才是無可替代的。
【第58句】:【一跺腳四街亂顫】(慣)形容人勢力大,威風八面,稱霸一方。
【第59句】:【天地之大,無所不有】(諺)指世界是非常廣大的,什么稀奇古怪的事情都會發生,什么稀奇古怪的人與物都會出現。 也作天下之大,無奇不有。 天下事無奇不有。
【第60句】:【碰了一鼻子灰】(慣)1比喻遭到拒絕或斥責,感到尷尬、沒趣。2比喻受到打擊。 也作抹一鼻子灰。 撞了一鼻子灰。 惹了一鼻子灰。
【第61句】:【天方夜譚】“天方夜譚”是用來比喻虛妄荒誕的言論。它來自阿拉伯古代民間故事集,又名《一千零一夜》,內容富于神話色彩。 相傳,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島國,國王仙魯熱爾勤政愛民,人民勤勞,國泰民安。后來,由于王后的荒淫,使原本性情溫和的國王變得殘暴成性,把對王后的怨恨移到所有女人身上,處心積慮地對女人進行報復。他每晚要娶一個“新娘”,但第二天一早便把她殺掉。連續三年,百姓們都過著惶恐不安的生活,無奈之下紛紛帶著女兒遠走他鄉。一天,沒能為國王找到女人的宰相回到家中,愁眉不展。賢淑美麗、聰明過人的宰相女兒舍哈拉查德了解到事情的真相后,為拯救全國婦女的悲慘命運,她說服父親,主動進宮去做國王的“新娘”。舍哈拉查德進宮當晚就給國王講故事,一直講到第二天早晨還沒講完,但故事卻恰好講到最吸引人的地方。國王還想往下聽,于是決定讓她活下來,等故事講完了再殺她也不遲。就這樣,一夜接著一夜,舍哈拉查德一個故事接著一個故事講,一共講了一千零一夜,終于用真情感動了國王。國王仙魯熱爾不但沒有把她殺掉,還立她為后。從此這些故事流傳下來,被稱為《一千零一夜》,成世界上最著名的阿拉伯文學作品。這部作品的中譯名又叫《天方夜譚》。這個叫法的來歷有兩種說法:一說“天方”是“天房”的訛傳,因為我國對阿拉伯的舊稱為“天房”,指麥加的克爾白廟;一說我國在明末稱阿拉伯為“天方國”。夜間講故事就稱為“天方夜譚”。
【第62句】:【家貧不是貧,路貧貧煞人】(諺)在家過的貧困日子還容易對付,出門在外的貧困,才真正叫人為難。 也作家貧猶自可,路貧愁煞人。 家貧不是貧,路貧愁煞人。
【第63句】:【岸上修船易,到得江中徹底沉】(諺)比喻問題要趁容易解決時及早解決,拖延會釀成災禍。
【第64句】:【寧吃天上二兩,不吃地上一斤】見“能吃飛禽一口,不吃走獸半斤”。
【第65句】:【七十二個心眼兒,九十六個轉軸兒】(慣)形容人心眼多,頭腦靈活。
【第66句】:運動在身,用意在心。
【第67句】:【壓不住臺】(慣)比喻控制不住局面。
【第68句】:【暗室虧心,神目如電】(諺)虧心:指對不起良心。指人即使在暗處偷偷做了昧良心的事,神靈的眼睛也會看得很清楚。勸人在任何情況下不要做壞事,不然,必將受到應有的懲處。
【第69句】:【嘴上抹石灰——白吃】(歇)白:本指白色,轉指無代價。指吃喝后不付錢。
【第70句】:【爛板凳——高談闊論】(歇)板凳爛了,是因為有人長久坐著“高談闊論”。指只會空發議論,不干實事正事。
【第71句】:【知識就是力量】(諺)指知識是一種偉大的力量,它能開拓事業,創造財富,克服困難,戰勝敵人;人類離開了知識,就會失去文明,失去進步,甚至失去生存的條件。
【第72句】:【若要佛法興,除非僧贊僧】(諺)要想讓佛法興盛,除非佛門信徒能做到彼此敬重。指佛門信徒不互相拆臺,佛法自然興盛。比喻行內的成員能彼此尊重,該行業就必定興旺。
【第73句】:【窮時不走親戚家,餓時不進蘿卜園】(諺)人窮時到親戚家,會讓親戚以為是來求助,受親戚小看;蘿卜通氣開胃,消積食,人餓時吃蘿卜,會越吃越餓。指人貴識趣。
【第74句】:【國正天心順,官清民自安】(諺)見“法正天心順,官清民自安”。
【第75句】:【醉漢嘴里出真言】見“酒后吐真言”。
【第76句】:【以貧求富,農不如工,工不如商】(諺)要想改變貧窮現狀,發財致富,務農不如做工,做工不如經商。 指迅速致富的途徑是經商。
【第77句】:【三過家門而不入】 釋義:語出《孟子·離婁下》。傳說夏禹為了治水,多年在外,他曾三次經過自己家門口都沒有進去。形容一心工作,公而忘私。 例句:老蔫并不懂得“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掌故,但在行動上超過了古人。他參軍六個年頭,十次二十次路過紅家峪,始終沒有回去過一遭。
【第78句】:【怕摔跤先躺倒】(慣)比喻怕受挫折而事先采取預防措施。
【第79句】:【難兄難弟】“難兄難弟”指共過患難的人或彼此處于同樣困境的人。可它的原意并非如此,是指兄弟同樣優秀,難分高下。 此典出自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德行》:“陳元方子長文,有英才,與季方子孝先,各論其父功德,爭之不能決。咨之太丘,太丘日:‘元方難為兄,季方難為弟’。” 這段話說的是東漢時期,陳太丘陳寔廉潔奉公,具有高潔的品性,深受百姓愛戴。他有兩個兒子,分別叫陳紀(字元方)陳諶(字季方),也是功業有成,尊長愛幼,德行甚佳。一次元方的兒子陳群(字長文)與季方的兒子陳忠(字孝先),兩個小孩子談論各自父親的功德。兩個孩子都認為自己的父親品德高尚,為此爭論得不可開交。 為了爭出高低,這兩個小孩子找到祖父陳寔評判。陳寔聽完兩個孫子的陳述,回想元方、季方的成長,覺得兩個孩子都是好樣的,于是感嘆道:“元方難為兄,季方難為弟!”意思是說,元方是哥哥,但很難說勝過弟弟;季方是弟弟,但也很難說超過哥哥。也就是說兄弟二人品德才華俱佳。兩個孩子聽了祖父的話,都滿意地回去了。 后來,人們就利用“難為兄,難為弟”的諧音,變成了“難兄難弟”,詞義也發生了一百八十度大轉彎,由兄弟優秀變成了兄弟落難。
【第80句】:【捏著鼻子哄眼睛】(慣)比喻自己欺騙自己。
【第81句】:【腦袋破了用扇子扇】見“打破腦袋用扇子扇”。
【第82句】:【耳根不得清靜】(慣)形容經常被別人批評、嘮叨或指責。也指外界聲音嘈雜,使人不得清靜。
【第83句】:【幼而學,壯而行】(諺)少年時學習知識,壯年時躬行實踐。指少年學習,是為壯年社會實踐打基礎的。
【第84句】:【一斗米養個恩人,一石米養個仇人】(諺)石(dan):容量單位,一石等于十斗。一斗米救濟及時,別人把你當恩人尊敬;一石米救濟不當,別人反而對你懷恨在心。指救濟人只可救濟窘困,長期救濟,恩反成仇。
【第85句】:【近視眼看匾】(慣)近視眼看不清匾上的字。比喻看不清、抓不準問題的實質。
【第86句】:【睡不著覺埋怨枕頭】(慣)比喻自己有問題,卻責怪埋怨別人。
【第87句】:【專咬硌牙的鐵核桃】(慣)比喻專門整治態度強硬或難對付的。
【第88句】:【韭菜地——割了一茬起一茬】(歇)比喻一班人馬失敗了又有另一班挺身而出。
【第89句】:【屬蛐蛐兒的——土里生土里長】(歇)土:本指泥土,轉指本地。指人生在當地又在當地長大。
【第90句】:字是門樓書是房。
【第91句】:【日頭打西出來】(慣)比喻絕不可能有的事情。也指事有反常。 也作日頭從西天出來。 日頭從西山出。 太陽從西邊出來。
【第92句】:【來得易,去得易】(諺)得來容易,失去也容易。多指財物不是通過正道取得的,往往不知心疼,隨意揮霍浪費。 也作來得容易去得快。 來時容易去時快。
【第93句】:【三棱子扁擔尖底子桶】(慣)三棱子扁擔硌肩膀,尖底子桶放不穩。形容待人刻薄。
【第94句】:【分開八片頂陽骨,傾下半桶冰雪水】(慣)比喻突然聽到或遇到令人震驚的事情而驚恐萬狀。 也作“劈開兩片頂陽骨,傾下一盆冰雪來”。
【第95句】:【五毒】“五毒”現在指蝎、蛇、蜈蚣、壁虎、蟾蜍五種有毒的動物。比喻大惡之人,如說某某五毒俱全。其原意并非如此,指五種主治外傷的藥性猛烈之藥,其源出《周禮·天官》。 據《周禮·天官》載:“凡療傷,以五毒攻之。”這里的“五毒”指石膽、丹砂、雄黃、礬石、慈石這五種藥材,其中石膽主金創、諸邪毒氣;丹砂主身體五臟百病;雄黃主鼠痿;慈石主麻痹風濕。所謂“五毒”并不是每種藥材都有劇毒,但是五種藥材通過加工之后合成,其藥性就極其酷烈,有救人性命的功效,屬良藥。 其實,蝎、蛇、蜈蚣、壁虎、蟾蜍也可人藥,以毒攻毒,救人性命。舊五毒新五毒皆是良藥,殊途同歸,異曲同工。
【第96句】:【丁對丁,鐵對鐵】(慣)丁:指兵丁。鐵:指兵器。比喻針鋒相對,互不相讓。
【第97句】:【方木頭不滾,圓木頭不穩】 釋義:比喻人或物有長處就會有短處,不可能是完美無缺的。 例句:周松山一口擔保說:“這個沒問題,我了解他。這個人雖有些偏激情緒,但革命的堅定性無可懷疑。”大老劉笑起來說:“方木頭不滾,圓木頭不穩。那就讓他去。”
【第98句】:【遠怕水,近怕鬼】(諺)舊指人逃離險境時,最怕大河擋道和暗鬼跟蹤。
【第99句】:【山河容易改,秉性最難移】見“江山易改,稟性難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