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外好里丫槎】(慣)丫槎:樹枝歧出的樣子。形容人表面上隨和寬厚,內心卻復雜,讓人捉摸不透。 也比喻對外人好,對自己人苛求。
【第2句】:【沒吃鮮魚口不腥,沒做壞事心不驚】(諺)不吃魚,嘴上就不會沾上腥味;不做虧心事,自然就不會心驚肉跳。指人不做虧心事,就會心安理得。 也作“不吃魚,口不腥”。
【第3句】:【仨核桃倆棗】(慣)形容很少或很小。 也作“三個核桃兩個棗”。
【第4句】:【成龍的上天,成蛇的入地】 釋義:比喻各奔前程,互不相干。 例句:余家富連連點頭,“成龍的上天,成蛇的入地,各種各的,又怎會你跟我生氣,我跟你吵嘴?”
【第5句】:【君教臣死,臣不死不忠:父教子亡,子不亡不孝】(諺)舊時封建禮教認為臣對君、子對父必須絕對服從,乃至死而無怨。
【第6句】:【中暗箭】(慣)中:受到。比喻被別人暗中傷害。
【第7句】:【死店活人開】(諺)店是死的,開店的人是活的。指會做生意的人,會把生意做得很活、很興旺。也泛指凡事貴在靈活處理,不死守成規。
【第8句】:【凈水澤必深】 釋義:比喻人知識淵博,謙虛謹慎,不顯示自己。 例句:凌雪春問:“說我什么?”夏小云道:“凈水澤必深,滿瓶搖不響,精工出細活。”
【第9句】:【屁眼里栽蔥——倒蒜】(歇)倒蒜:倒長著的蒜。蒜:諧“算”。指反過來算計別人的錢物。
【第10句】:【一根腸子閑半截】(慣)形容人吃不飽。
【第11句】:【一富敗三村】(諺)一家升官發財或暴富,周圍村莊人家都會因為受到剝削而貧窮衰敗。指舊時富人的發家是建筑在窮人破產的基礎之上。
【第12句】:【請神請到鬼】(慣)比喻本想請人幫忙,結果請來了壞人。
【第13句】:【姜桂之性,到老愈辣】(諺)姜桂:生姜和肉桂。指生姜和肉桂越老越辛辣。借指老年人閱歷廣,經驗豐富,待人處世越發精明老練。 也作“姜是老的辣,醋是陳的酸”。
【第14句】:【債有主,冤有頭】見“冤有頭,債有主”。
【第15句】:【打小報告】(慣)指背地里向領導或長輩夸大或無中生有地反映別人的所謂問題或缺點錯誤。
【第16句】:【人未傷心不得死,花殘葉落是根枯】(諺)指人如果沒傷害到心臟,還不至于死去,就像花根未枯,花瓣花葉不會凋落一樣。
【第17句】:【垂簾聽政】在中國歷史上“垂簾聽政”的皇后、太后屢見不鮮。但垂簾聽政時間最長、危害最大的,當屬清朝的慈禧太后,她實際掌控清朝的大權達48年之久,她死后三年清朝滅亡。那么,“垂簾聽政”始于何時,是誰的“發明”呢? 歷史上國君或皇帝因種種原因無力親政時,權力旁落王(皇)后或太后手中的情況,早在春秋戰國時就有。但,真正垂簾聽政則始于武則天。《舊唐,書,高宗紀下》記載:“時帝(唐高宗)風疹,不能聽朝,政事皆決于后(武則天)……上每視朝,天后垂簾于御座后,政事大小,皆預聞之,內外稱為‘二圣’。” 自此,多有皇后、太后效法,但都未稱帝,中國的女皇,只有武則天一人。
【第18句】:【撕破臉】(慣)1指徹底決裂。 2指翻臉,一點兒情意也不講。 也作撕破臉皮。 撕破面皮。 撕破情面。
【第19句】:【直巷趕狗,回頭一口】(諺)直巷:沒出路的死巷。將狗趕到死胡同,狗無處逃,只得咬人奪路。比喻壞人沒了出路,就會死命頑抗。
【第20句】:【兩邊倒】(慣)指沒有主見,對兩邊的意見都隨聲附和。
【第21句】:【只要青山在,不怕沒柴燒】見“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第22句】:【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諺)熟讀:讀得精熟,朗朗上口。唐詩:唐代詩歌。指能熟讀詩歌名篇干百首,自會摸出寫詩的門道而學會寫詩。 也作熟讀古詩千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謅。
【第23句】:【諸葛一生唯謹慎】 釋義:諸葛:指諸葛亮,三國時蜀漢丞相,很有智謀。無論怎樣高明的人,做事也要小心謹慎。 例句:人們不是常說:諸葛一生唯謹慎嘛。依我看,咱們小心點也好。
【第24句】:【新米粥,醬蘿卜,郎中先生見了哭】(諺)郎中:中醫醫生。新米熬的粥,有營養,易消化;醬腌的蘿卜,化食利胃。指常吃新米粥和醬蘿卜,身體康健不生病,就不必去找醫生。
【第25句】:【不因漁父引,怎得見波濤】(諺)漁父:也稱漁夫,以打魚為職業的人。指沒有漁夫的指引,怎能見識大海中的波濤。比喻從事某種活動,離不開知情人的指引。
【第26句】:【不是冤家不聚頭】 釋義:冤家:仇人;也用于對親人的昵稱。在一起生活,矛盾不可避免,所以有矛盾的人總要聚在一起。 例句:偏偏兒的遇見了這么兩個不懂事的小冤家兒,沒有——天不叫我操心!真正是俗話兒說的,不是冤家不聚頭了。
【第27句】:【貓兒見了魚鮮飯】(慣)貓兒喜歡吃魚,見魚就要吃。比喻見了所愛的人或物,一心想得到、占有。 也作“貓兒聞到魚腥味”。
【第28句】:【挨著大樹不長苗】(諺)植物的幼苗在大樹之下,上缺陽光,下缺水分,自然難以生長。比喻在強大勢力的壓制之下,弱勢的人難以生存與發展。
【第29句】:【鵓鳩樹上鳴,意在麻子地】(諺)鵓鳩:又名勃鴣,鳥名。鵓鴣鳥身在樹上嗚叫,心卻想的是吃麻地里的麻子。比喻人表面做作往往是假,心里暗打主意才是真。
【第30句】:【癩蛤蟆上腳面,不咬人膈應人】 釋義:腳面:腳背。膈應:厭煩。比喻人行為讓人惡心、厭煩。“上腳面”又作“爬到腳背上”。 例句:小瑩一甩辮子沖了過去:“癩蝓蟆上腳面,不咬人膈應人!”說完,唾了一口,扭頭走了。
【第31句】:【要磨刀,得磨刀石】 釋義:比喻要在實踐中鍛煉、考驗。 例句:橋隆飆道:“要磨刀,得磨刀石。要試真金,得烈火。這些東西,不能光聽他嘴上說,要看看他的實力。”
【第32句】:【脖子里割癭袋——殺人的勾當】(歇)癭袋:指生長在頸部的一種囊狀瘤,包括甲狀腺腫大等。指危及生命的行為。
【第33句】:【船到碼頭車到站】(慣)比喻止步不前。
【第34句】:【八個麻雀抬轎,擔當不起】 釋義:比喻沒有資格或沒有力量承擔。 例句:凡人遇患小疾,豈敢驚動妙手神醫?八個麻雀抬轎,擔當不起!算了,我知道你是在警告我哩。
【第35句】:【草多不燒灶,虱多不壓秤】(諺)指野草再多也不能燒灶煮飯,虱子再多也增添不了人的體重。比喻無足輕重的人說話做事當不了家也作不了主。
【第36句】:【入深水者得蛟龍,入淺水者得魚蝦】(諺)比喻敢冒風險、下大苦的,才有可能獲得大的成就;怕付出大的代價,就只能有小收獲。
【第37句】:【窮怕親戚富怕賊】(諺)窮人怕的是親戚來了招待不起,富人怕的是賊來偷盜,遭受損失。指窮家富家,都有擔心的事。
【第38句】:【重賞之下,必有勇夫】(諺)指只要舍得金錢,就能招得勇士為你賣命。 也作重賞之下,必有死夫。死夫:不要命的勇士。 重賞之下出勇夫。 重賞之下無懦夫。
【第39句】:【賊人的腿,藝人的嘴】(諺)賊人怕捉,腿跑得快;藝人嘴巧,能說會道。指不同營生的人,都根據需要,發展著自己的特長。
【第40句】:【耳朵軟】(慣)指沒有自己的主見,容易相信別人的話。 也作耳根子軟。 耳朵是棉花做的。 耳皮軟。
【第41句】:【疾雷不及掩耳】見“迅雷不及掩耳”。
【第42句】:【太歲頭上動土】 釋義:太歲,指木星。舊時迷信認為太歲某一年在某一地方,這一地方就不能動工搞建筑,否則就會遭受災難。比喻觸犯忌諱或某個有權勢的人物。 例句:“看著你不錯,賞你臉,你敢在太歲頭上動土,我是干什么的,你也不打聽打聽,滾!”
【第43句】:【木偶能跳動,自有提線人】(諺)木偶:木頭做的人像。木偶戲中木偶人像能跳能舞,是有人在幕后牽線操縱。比喻有人出面鬧事,是后臺人物在指使。 也作“木偶不會自己跳,幕后定有牽線人”。
【第44句】:【男的是耙子,女的是匣子】(諺)夫妻二人居家過日子,丈夫要像摟錢的耙子,妻子要像裝錢的匣子。 指丈夫要善于創收,妻子要善于積蓄。 也作男的是摟錢的耙子,女的是盛錢的匣子。 男的是耙耙,女的是匣匣;不怕耙耙齒少,只怕匣匣沒底。
【第45句】:【鐘在寺院聲在外】 釋義:比喻名聲在外,人人都知道。“聲”又作“音”。 例句:你還不知道我這個人是錢到手飯到口,鐘在寺院聲在外,開費大著哩。
【第46句】:【吃皇糧】(慣)皇糧:舊指朝廷發下的糧食。比喻吃公家的飯,靠工資生活。 也作“端公家飯碗子”。
【第47句】:【蔫牛不下磨,快牛門前臥】(諺)蔫(nian)牛:慢慢騰騰不起性的牛。同樣拉磨,蔫牛拉得慢,下不了套;快牛早早拉完,臥在門前歇息。比喻干活利落的人,總顯得輕松;干活不起性的人,什么時候都顯得忙碌。 也作“快牛門前臥,蔫牛不下套”。
【第48句】:【撿到筐里就是菜】見“搭在籃里便是菜,提在籃里便是蟹”。
【第49句】:【行不愧影,寢不愧衾】(慣)衾:被子。走路沒有對不起影子,睡覺沒有對不起被子。指做任何事情都問心無愧。
【第50句】:【鳳凰飛在梧桐樹】(慣)比喻英雄或有功之人,地位得到提升。也比喻漂亮的女子找到了好歸宿。 也作鳳凰飛在梧桐上。 鳳凰落在梧桐樹。
【第51句】:【天上下雨地下滑,自己跌倒自己爬】 釋義:困難要靠自己解決,不能依賴別人。 例句:你說得對,天上下雨地下滑,自己跌倒自己爬,要翻身得靠自己。
【第52句】:【狗咬狗,兩嘴毛】 釋義:比喻爭斗的雙方都不好,是一路貨色。“兩嘴毛”又作“一嘴毛”。 例句:另一個人說:“狗咬狗,兩嘴毛,誰也不用說誰。穿子里邊作滿月,還不都是他媽婊子養哩。”
【第53句】:【拆東墻,補西墻】(慣)拆掉東墻用來修補破損的西墻。比喻經濟拮據,只能臨時應付眼前的困難,沒有能力徹底擺脫窘境。
【第54句】:【問誰毀之,小人譽之】(諺)要問是誰毀了你的名聲,那是邪佞小人對你的阿諛奉承,對你無休止的親近與利用。指邪佞小人對你獻殷勤,是給你幫倒忙。
【第55句】:【豆芽子長一房高,也是嫩菜】 釋義:譏諷人的話,表示對人輕蔑,看不起。“嫩菜”又作“菜貨”。 例句:你這個人雖高,豆芽子長一房高。也是嫩菜;這個人雖小,她去站崗放哨也起點作用。
【第56句】:【插翅也飛不出去】(慣)形容封鎖極其嚴密,無法逃脫困境。 也作“插翅也難飛”。
【第57句】:【丑婦免不得見公婆】(諺)指再丑陋的媳婦,終究要見公婆的面,這是免不了的事。泛指無論怎樣為難的事,總得要出面解決。 也作丑婦終須見姑嫜。姑嫜:公婆。 丑媳婦總躲不過公婆的面。
【第58句】:【飯來張口,水來伸手】 釋義:形容不勞而獲,坐享其成或懶惰。“伸手”又作“濕手”。 例句:你想想:喜兒要來了,還不是享福來了,這以后,吃好的穿好的,飯來張口,水來伸手,不比在你家少吃沒穿強多啦!
【第59句】:行為不正經,舌頭短三分.
【第60句】:【肚子里裝著二十五只小耗子——百爪撓心】(歇)百爪:二十五只耗子共一百個爪子。形容人心煩意亂,心神不定。
【第61句】:【油梭子發白——短煉】(歇)油梭子:油渣。短:缺少。煉:本指煉油,轉指磨煉。指人缺乏實際鍛煉。
【第62句】:【喝粥要等豆兒熟】(諺)要喝粥,必須等到粥里的豆子煮熟方可。 比喻做事不能性急,必須耐心等到條件具備、時機成熟。
【第63句】:【送瘟神】(慣)瘟神:傳說中會散播瘟疫的惡神。比喻送走了令人厭惡或給人帶來災難的人。
【第64句】:【人言可畏】 釋義:流言飛語令人生畏。 例句:大興營是個二百多戶人家的大村,可不是小事。常言說‘人言可畏’,…一
【第65句】:生人不生膽,力大也枉然.
【第66句】:【臘月里蘿卜——凍了心】(歇)臘月:農歷十二月,一般是一年里天氣最冷的時候。凍:諧“動”。 心:本指中心部分,轉指心思、志向。指思想、感情發生波動,產生新的念頭。
【第67句】:【糞坑里的攪屎棍——聞不得,舞不得】(歇)聞:諧“文”。舞:諧“武”。指既不能文,又不能武,哪一個行當都干不了。
【第68句】:【蘿卜快了不洗泥】 釋義:比喻產品暢銷就不講求質量。 例句:錢字當頭,是最容易出現蘿卜快了不洗泥、偷工減料的質量問題。
【第69句】:【惡作劇】“惡作劇”的意思是故意捉弄他人,使他人難堪的行為。 “惡作劇”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唐代。唐段成式《酉陽雜俎·盜俠》:“僧始捫中處,徐日:‘郎君莫惡作劇’。”講的是唐德宗建中初年,有個叫韋生的人搬家到汝州,在搬家途中遇到一個僧人。韋生與這個僧人交談甚歡,感覺非常投機。僧人問韋生:“我住的寺院就在前邊不遠的地方,到我那里坐坐,怎么樣?”韋生爽快答應了。韋生跟著僧人走了十多里地,還沒有走到。他懷疑僧人是盜賊,就偷偷地從鞋子里取出彈弓,彈射僧人的腦袋。開始時僧人好像沒有感覺,韋生一連射了五次,他才摸著被射中的地方慢聲說道:“郎君莫惡作劇(你不要這樣開玩笑)。” 惡作劇之風一開,至今還有人變著法效仿,甚至還走出國門,專門設了一個“愚人節”。
【第70句】:【厚者不毀人以自益,仁者不危人以要名】(諺)要名:博取美名。忠厚的人不會誹謗別人以求自利,仁慈的人不會危害別人以求美名。 指忠厚仁慈者絕不會做出損人利己的事。 也作“厚者不損人以自益,仁者不危軀以要名”。
【第71句】:【就熱鍋炒熱菜——一勺兒燴】(歇)就:趁……之便。比喻一網打盡。
【第72句】:【水火不相容】 釋義:比喻矛盾沖突,無法調和。 例句:他絕不使自己的家業接近仇人姚士杰,那和他的“政治性兒”水火不相容。
【第73句】:【無梁桶——枉提】(歇)梁:提把。本指沒有梁的桶,想提也提不起來;轉指話說了也是白說。
【第74句】:【老實的終須在】(諺)為人老實厚道,最終會有個好結局。指人要老實,才能長久。 也作“老實常常在,奸狡是禍害”。 奸狡:為人奸詐狡猾。
【第75句】:【三年不漱口——一張臭嘴】(歇)指說臟話或傷害人的話。含責罵意。
【第76句】:【強龍壓不過地頭蛇】這一俗語比喻即使是強有力者,也難以對付盤踞當地的惡勢力。此典出自《西游記》第四十五回。 孫悟空、沙僧、豬八戒一行,歷經千辛萬苦,保護唐僧到西天取經。一天,路過車遲國,本要進見國王倒換關文,卻與國王的假國師發生了沖突。 正當國王疑惑的時候,忽然殿前來了三四十名鄉佬,朝上磕頭道:“萬歲,今年整個春夏都無雨,莊稼受旱,特來啟奏,請哪位國師爺爺祈一場甘雨,普濟黎民。”國王應允,并對悟空說:“你今遠來,冒犯國師,如你敢與國師賭勝求雨,勝了,饒你罪名,倒換關文,放你西去;不勝,就將汝等沙場典刑。”悟空笑著答應了。 那位假國師原是虎力大仙,準備登壇求雨。孫悟空說道:“你也太自以為是了,對我這個遠方僧人一點也不謙讓,不過也難怪,這正是‘強龍不壓地頭蛇’。”虎力大仙搶先一步,祈雨去了。孫悟空隨后施展威力,讓虎力大仙一敗涂地。而他自己倒是祈來了瓢潑大雨,為當地老百姓解除了燃眉之急。 “強龍不壓地頭蛇”,話雖那么說,只要正義在手,神龍沒有斗不過地頭蛇的。
【第77句】:【靠著大樹好乘涼】(諺)指有了大樹遮蔭,乘涼就很方便。比喻晚輩在長輩的庇護下,得益很大。也比喻靠著某種權勢,做事就有靠山。
【第78句】:【下雨往屋里跑——淋不到】(歇)淋:諧“輪”。指輪不到。
【第79句】:【提著影戲人子上場兒——好歹別戳破這層紙兒】(歇)影戲人子:皮影戲中的人物。提醒人做事不要太露骨,免得被戳穿。
【第80句】:不怕怒目金剛,只怕瞇眼菩薩。
【第81句】:【郎中】“郎中”現指醫生,南方多此稱呼。如現代京劇《沙家浜》中有地下黨聯絡員假扮郎中為沙四龍看病傳遞情報的情節。 郎中,古代是一種官職。始于戰國,漢代沿置,屬光實祿勛,管理車騎、門戶,并充內侍衛,外從作戰。初分為車郎、戶郎、騎郎三類,長官設有車、戶、騎三將,其后類別逐漸泯除。晉至南北朝,為尚書曹司的長官。自隋朝自清,各部皆沿置郎中,分管各司事務,為尚書、侍郎、丞相以下的高級部員。范曄《張衡傳》:“公車特征拜郎中”,指漢朝的官職。宋代始設醫官,最高級的是大夫,其次為郎,又稱郎中,以下便稱醫效、祗侯等。后人因之稱醫生為大夫或郎中。顯然是為抬高醫生地位而有意奉承之,說穿了是官本位在作怪。既然長期稱醫生為郎中,也就習以為常了。
【第82句】:【管閑事,落不是】(諺)閑事:跟自己無關的事;無關緊要的事。指插手管閑事,往往會落得是非纏身,受人指責。 也作管閑事,落閑事。 管閑事,生閑氣。
【第83句】:【春三月,不圓夢】(諺)春三月:春天的總稱。圓夢:迷信根據夢境來推斷吉兇。指春天的夢虛幻多變,沒有準頭,無法推斷。
【第84句】:【看火候】(慣)叱喻觀察時機是否成熟。 也作看火色。 看風色火候。
【第85句】:【窮人無災即是福】(諺)指對窮人來說,無災無病,平平安安,就是最大的福氣了。
【第86句】:【得便宜翻做落便宜】(慣)便宜:利益,好處。翻:反。落:失去。 指討了便宜,最后反倒吃了虧。
【第87句】:【逆子頑妻,無藥可治】見“蠻妻拗子,無法可治”。
【第88句】:【去年的皇歷看不得】見“隔年的黃歷不管用”。
【第89句】:【貓哭老鼠假慈悲】 降義:偽裝好人,假裝慈悲。 例句:他聲嘶力竭地狂叫一通,稍停,又貓哭老鼠假慈悲地說:“我知道大家日子不好過。親幫親,鄰幫鄰嘛!今天我做件積德事,每人發糧五斤。……”
【第90句】:【不出門的聰明漢,不如周游的愚笨人】(諺)周游:游遍各地。聰明人不出家門,反倒不如到處游覽的愚笨人有見識。指出外游覽能增長人的智慧,開闊人的眼界。
【第91句】:【一扇籬笆——兩面倒的貨】(歇)一扇籬笆立不穩。比喻沒有主見,左右搖擺的人。
【第92句】:【秋后問斬】在影視劇或者小說當中,我們往經常看到,對死刑犯人宣判之后,多數都要加上一句“秋后問斬”。這是為什么呢? 古代處決犯人一般都在秋后問斬,為什么不在其他季節執行死刑呢?這與古人的自然神權觀念有關,順應天意。春夏是萬物生長的季節,而秋冬是樹木凋零的季節,象征肅殺。人的行為包括政治活動都要順應天時,否則要受到天神的懲罰。因此執行死刑也是選在肅殺的季節里,認為萬物都要在這個季節面臨死亡,所以處死犯人也是順應了天意。到漢朝時,將死刑的執行以及重要訴訟活動限制在秋冬舉行,不僅僅是一種觀念,而且已經被人們普遍接受了。
【第93句】:【子虛烏有】現在我們常用“子虛烏有”來形容根本就不存在的東西。那么,它來自何處呢? 漢武帝時,有一位大才子叫司馬相如,蜀郡成都人。他的名字本來叫“犬子”,十分不雅,后來有了學問,因為佩服戰國時名臣藺相如而改名相如。 有一天,武帝讀到一篇《子虛賦》,非常欣賞,但又覺得很遺憾,因為他以為這是古代人所作,所以嘆道:“朕獨不得與此人同時哉!”武帝手下有一位養狗的楊得意,也是蜀人,稟告武帝說:“臣邑人司馬相如自言為此賦。” 武帝大驚,將司馬相如召來一問,相如說:“有是,然此乃諸侯之事,未足觀,請為天子游獵之賦。”于是接著《子虛賦》的意思又作了《上林賦》,兩篇大賦形成了一個渾然的整體,既有文采,又含勸諫,“奏之天子,天子大悅”。 《子虛賦》的內容是假托兩人的問答,這兩個人一個是楚國派往齊國的使臣子虛,另一個是齊國人烏有先生。子虛來到齊國,齊王與他田獵,子虛趁機向齊王吹噓了一番楚國的園林如何如何廣大、繁茂,楚王田獵又如何如何威風。烏有先生對他的這番渲染很不以為然,批評子虛言過其實。 在接下來的《上林賦》中,司馬相如借同時在座的亡是公之口,指出“楚則失矣,而齊亦未得也”,說他們只不過是諸侯園囿,而與天子的上林相差甚遠。作者極力描寫了上林苑的巨麗之美,極盡鋪張渲染之能事,寫出了大一統帝國的氣勢與富足。但筆鋒一轉,把重點移到天子身上。說天子極樂之時,茫然若失,嘆道:“嗟呼,此太奢侈!”于是“解酒罷獵”,命將上林辟為農田,解除山澤之禁,然后“出德號,省刑罰,改制度,易服色,革正朔,與天下為始”。 正如班固所言:“相如雖多虛辭濫說,然要其歸引之于節儉。”這篇賦的前面是鄭、衛之音,但是“曲終而奏雅”,其目的還是為了勸諫。 子,是古人對男子的尊稱,“子虛”也就是“虛先生”的意思;烏有先生,也就是“沒有先生”;亡是公,也就是“沒有這位先生。”三個人的名字雖然不同,意思都是一樣的。所以,后來也就專用“子虛烏有”來指代根本就不存在的事物了。
【第94句】:【不三不四】稱不正派、行為不端正的人為“不三不四”。顯然,人們對三與四這兩個數字有很大的好感。它源于古人對三和四的認識,古代,人們對三和四的解釋有著特殊的意義。 據史料記載,古代將天看做“一”,將地看做“二”(水陸合計為二),“天地相加為三”。“三”不僅作為一個數,而且還作為事物整體象征,有的甚至把三看做事物的本源。由于三的這個特性,常把事物的約數用三來表示,如“三軍”、“三思”等。漢字的構成也有一個特殊現象,三人成眾、三木成森、三金成鑫、三土成真、三日成晶、三口成品,三火成焱,三牛成舞、三水成淼等,組成的新字都與本字有關,且字義更深刻。此外,還有許多名言、名劇與三有關,如“三十而立”、“三人行,必有我師”、“三省吾身”、“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三光日月星”等。名劇有“三打”、“三氣”、“三顧”、“三讓”等。細細品味,其味無窮,含義深遠。古人認為“天地相加成三”,“三”自然是美好事物的象征。 而對于四.則另有一番說法,謂之“周全”、“稱心”。故古詩原以四式為主;西天如來佛旁必是“四大金剛”;《西游記》中“唐僧、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四人為伍,西天取經;文房四寶:筆、墨、紙、硯;古之文人操四世:琴、棋、書、畫;漢字有四體:真、草、隸、篆;楷書有四大家: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趙孟頻;唐初四杰:王勃、盧照鄰、楊炯、駱賓王;北宋文壇有四大家:歐陽修、王安石、蘇軾、黃庭堅。至于其他方面,如春、夏、秋、冬四季,東、南、西、北四方之類,舉不勝舉。縱觀“四”,可以發現,人們把“四”視為吉祥,取“四”而呼之,成為習俗。 古代文化中的“三”與“四”,集中了勞動人民的智慧,是古代文化的結晶,“三”與“四”的用法,寄托了人們對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贊譽。好與壞只差一個字——“不”,不好就是壞,不壞就是好(如這東西不賴),而形容行為不端的人為“不三不四”,大概就是這個緣由。
【第95句】:【三畝棉花三畝稻,晴也好,澇也好】 釋義:一半地種棉,一半地種稻,晴收棉花雨收稻。比喻做事穩當,不冒風險。 例句:三畝棉花三畝稻,睛也好,澇也好。花宜晴,稻宜雨,平分三畝,必有一得。故日:“晴也好,落也好。”計圖人定勝天,不思不便宜處,亦必居其一。
【第96句】:【樹高千丈,葉落歸根】 釋義:長期生活在外,最后總希望回到家鄉。 例句:“常言道,樹高干丈,葉落歸根。這小廝怕養不大;若還長大了,少不得尋根問蒂,怕不認我做外公么?”
【第97句】:【接人要一世,怪人只一次】(諺)接濟別人要接濟一輩子,得罪人讓人見怪也就只是一次。舊指別人求助于自己時,寧可一口回絕,得罪于他,也不要答應接濟,長久惹麻煩。
【第98句】:路有千條,理只一條.
【第99句】:【蒙在鼓里】(慣)比喻受蒙蔽,不明真相。 也作蒙在鼓肚里。 蒙到鼓里邊。
上一篇:B站小視頻上比較火的歇后語文案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