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牛鼻上穿繩,哪里情愿】釋義:指很不愿意。例句:大阿哥性好游狎,要他靜心讀書,好像牛鼻上穿繩,哪里情愿?
【第2句】:【在小算盤上打】見“打小算盤”。
【第3句】:媽媽讓我下地干活,我謊稱自己肚子痛,讓姐姐去。姐姐看透了我的鬼把戲,說我是“錐子上抹油,又尖(奸)又滑”。(河北·巨鹿)
【第4句】:【做了幾天和尚,連肉味也忘了】指忘記過去的經歷。汪幸 福《浪跡臺灣島》:“過去,你男人為升官想方設法巴結我。 今天,我浪跡到這里,你卻忘恩負義拒我于門外,做了幾天 和尚,連肉味也忘了。”
【第5句】:【賣慣了私鹽走慣了硝】(慣)比喻做慣了違法的事。
【第6句】:這天上午,我把自己寫的一幅很好的毛筆字拿給爸爸看,爸爸說:“學得多,知識增多;寫得多,筆下生花。”(安徽·長豐)
【第7句】:聽見風就是雨——瞎猜
【第8句】:【 男兒當自強】男人自己要振作,奮發圖強,不能依靠別 人。明代《二刻拍案驚奇》:“朝為田舍郎,獻燈忠義堂。寨 主本無種,男兒當自強。”
【第9句】:【前有車,后有轍】釋義:前面有車走過,后面便留下車轍印痕。比喻前人的經驗教訓,后人可作為借鑒。例句:萬一碰上鬼子偽軍跟他在一塊兒,也是一樣辦法,反正跑不了就光榮犧牲。前有車,后有轍,雙喜就是我的榜樣!
【第10句】:哥哥近來貪玩、講穿、愛打扮,學習成績卻急劇下降。爸爸說他是驢糞蛋外面光,媽媽說他是繡花枕頭一包糠。爺爺教訓哥哥:“馬好不在鞍,人美不在衫;鳥靠的是羽毛,人靠的是學問。只有好好學習,有真本領,大家才看得起。”(新疆·烏魯木齊)
【第11句】:【真桐油不晃蕩,真財主不露相】(諺)指真正的財主不露富,就像真正的桐油不會晃動一樣。
【第12句】:【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原指作戰的后勤工作,也指做事要 有充分準備。兵馬,也說:軍馬。余杰《火與冰》:“看來,他 是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早把小舟準備好了。”
【第13句】:【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比喻不冒風險,就不會取得好結果。它源自班超。班超字仲升,扶風平陵(今陜西扶風)人。班家一門名人輩出,尤其是班超兄妹三人,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濃重的一筆,堪比“三蘇”(蘇軾父子)。班超的哥哥班固,專心治史,完成了一部偉大的歷史巨著《漢書》;班超的妹妹班昭,是歷史上著名的才女與歷史學家。班超是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軍事家。成語“投筆從戎”的典故就出自班超。班超投筆從戎后,決心在外交和軍事上建功立業。漢明帝十六年,班超隨郭恂出使西域,為漢匈之間的戰爭尋找盟友和支持者。當時的西域各國多數位于今天我國的新疆地區,小國林立,漢朝與匈奴的勢力犬牙交錯,各國在兩大勢力之間來回搖擺不定。作為使者,班超他們來到鄯善,鄯善國王對他們很尊敬,招待很好。然而突然間又變得很疏遠,不太搭理他們。班超斷定是匈奴的使者到了,國王狐疑不定,才會這樣前熱后冷。于是,他探明了匈奴使者的駐地,秘密召集自己的隨從三十多人,激勵大家說:“我們從故鄉而來,想著能夠完成任務,建功立業,而如今匈奴的使者才來幾天,鄯善王就已經對我們疏遠了,再多等些時日,我們一定會被他送給匈奴人,尸骨被豺狼啃食。如今的局勢危急萬分,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我們只能冒險出擊,半夜火攻突襲匈奴使節,一舉消滅他們,到時候鄯善王一定會害怕被匈奴報復,也會懼怕我們的決心。”于是,夜襲成功。第二天會見鄯善國王,將匈奴使者的頭顱出示給他,鄯善王大驚失色,從此成為漢朝在西域的主要支持者。
【第14句】:【撐死膽大的,餓死膽小的】釋義:誰敢干誰就得利。多指壞人得便宜,好人吃虧。例句:懶蟲說:“你用不著害怕。這年頭就是撐死膽大的,餓死膽小的。…。’
【第15句】:【報喜不報憂】(慣)只報告喜慶的消息,不報告壞消息。指隱瞞真實情況。
【第16句】:一串銅錢九百九——不成吊(調)
【第17句】:老師在黑板上寫字的時候,我心不在焉。老師說:“你要往秤上看,不要往肉上看。”(陜西·宜川)
【第18句】:啄木鳥——嘴硬心軟
【第19句】:【因禍得福,只在人為】(諺)本來是災禍臨頭,卻轉而獲得好運,這只靠著人為的努力。指人經過主觀努力,可以變被動力主動,變不利為有利。
【第20句】:【萬事俱備,只欠東風】諸葛亮與周瑜聯合用火攻曹操水 軍,一切準備停當,就缺少東風吹火,諸葛亮便設壇臺借東 風。事出《三國演義》。此句表示只缺少一個必要的關鍵條 件。韓志君等《籬笆·女人和狗》:“叫我看,你這事兒,現在 是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第21句】:江灘上的石頭——有的是
【第22句】:【男兒膝下有黃金】見“大丈夫膝下有黃金”。
【第23句】:鯉魚蹦在灰堆里——越跳越糊涂
【第24句】:【石臼里的泥鰍——無路鉆】(歇)比喻人陷入困境,逃脫不了。
【第25句】:人出生在哪里,哪里就最珍貴。
【第26句】:【大象口里拔生牙】釋義:比喻做事冒險,或觸犯強者。例句:那官員每(們)手里東西,有進無出。“老虎喉中討脆骨”,“大象口里拔生牙”,都不是好惹的,不要思想到手了。
【第27句】:叔叔老愛吹他本領高,爸爸一聽就不耐煩,說:“你吃一個豆子,屙兩個豆瓣,也叫本事?”(河南·湯陰)
【第28句】:爸爸是中學教師。一次,他和學生們談起了“團結友愛”這個話題,大哥哥大姐姐有的說“團結就是力量”,有的說“眾人拾柴火焰高”,還有的說“眾人劃槳開大船”……爸爸笑了,邊點頭邊說:“水里魚多掀大浪,岸上人多有力量啊!”(四川·宣漢)
【第29句】:【好物不賤,賤物不好】(諺)好貨物價錢就不會便宜,價錢便宜的貨物必定不好。指貨物的質量和價格成正比,要買好貨就不要圖便宜。 也作好貨不便宜,便宜無好貨。 便宜沒好貨,好貨不便宜。
【第30句】:丈夫因舍不得花錢修車,不幸把髕骨磕碎了,到醫院治療,花了幾千元。他妻子逢人就說:“他啊,沒見過他省那幾個錢,小窟窿掏出了個大螃蟹。”(河南·正陽)
【第31句】:書記把暖瓶碰掉在地上,卻怪公務員放的不是地方。公務員背地里說:“唉!只有丫環的不是,沒有姑娘的不是。”(安徽·利辛)
【第32句】:【巧媳婦不怕挑剔婆】(諺)指媳婦心靈手巧,就不怕婆婆百般挑剔。常比喻商場或服務行業,只要服務周到,就能使顧客滿意,無可挑剔。
【第33句】:【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釋義:道:僧道修煉的工夫。魔:魔鬼,鬼怪。比喻反面力量超過正面力量,無法制伏。舊社會統治者把自己的反動統治比作“道”,把人民的反抗比作“魔”。現在比喻革命力量勝過反動勢力。例句:正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冤業隨身,終須還賬。
【第34句】:【不到西天不識佛】(諺)西天:傳說中阿彌陀佛所居的國土。佛:佛祖。指不到西天去朝拜,就不認識佛祖的形象。比喻不親歷其境就不知事情的真相。也比喻不使出強硬手段對方就不知道厲害。 也作“不到西天,不知佛大小”。
【第35句】:【誰養孩子誰當娘,誰種土地誰收糧】(諺)指誰出力經營,成果理當歸誰所有。
【第36句】:【騎馬撞不見親家,騎牛撞到親家】指體面時人家不知道,難 堪時讓人碰見。類似的:騎馬坐轎遇不著熟人,穿草鞋遇見 熟人。沙汀《淘金記》:“真是騎牛偏偏碰到親家,我早一步 就好了!”
【第37句】:吃棗子不吐核——囫圇吞棗
【第38句】:【 戲臺里喝彩】指自己贊揚自己。成語:自吹自擂。胡適 《嘗試集》自序:“你這篇再版自序又犯了你們徽州人說的 ‘戲臺里喝彩’的毛病,你自己說你自己哪幾首詩好,哪幾首 詩不好,未免太不謙虛了。”
【第39句】:【得人一牛,還人一馬】(諺)馬的價值,遠比牛高。比喻受人的恩惠,要加倍還報。
【第40句】:【錢無耳,可暗使】(諺)錢沒有耳朵,但使用起來卻很聽話,什么事情它都能辦成。舊指錢財魔力無窮,可以暗中運動,能役鬼,能通神。 也作錢無耳,可使鬼。 錢無耳,鬼可使。
【第41句】:有一天,我正在寫作業,聽見鄰居家的阿姨對我爺爺說:“注意小花貓,別讓它抓了小雞!”爺爺說:“不怕。雞怕狐貍,貓捕鼠;草怕嚴霜,霜怕日。一物降一物。”(河南·林州)
【第42句】:姐姐在房里哭哭啼啼,媽媽問她為什么,姐姐說不為什么。媽媽說:“做夢是心中想,打噴嚏是鼻子癢。人不傷心不掉淚,你到底為什么難過?”(甘肅·武威)
【第43句】:一塊塊磚頭砌起墻,一條條小河匯大江。
【第44句】:【你一言,我一語】(慣)指兩人或眾人交談、討論或爭辯。 也作你一言,我一句。 你一句,我一句。 你一舌,我一嘴。
【第45句】:大木匠鋸板——推來推去
【第46句】:《三字經》橫著念——人性茍(狗)
【第47句】:【人無橫財不富,馬無野草不肥】見“馬無夜草不肥,人無外財不富”。
【第48句】:天上無云地下旱,大河無水小河干。
【第49句】:【 要風得風,要雨得雨】能滿足一切要求,要什么有什么。 類似的:要東有東,要西有西。香港梁鳳儀《千堆雪》:“自出 娘胎,就錦衣玉食,穿金戴銀……自懂性以來,就要風得風, 要雨得雨。”
【第50句】:【洞小不補,洞大叫苦】要及時補救。《北京日報》(1982,4, 2):“今日偷根針,明日敢偷金;千里之堤,潰于螻蟻之穴;洞 小不補,洞大叫苦……有不少這樣的警句格言、民諺俗語告 誡人們:要自覺防微杜漸,勿以小惡而為之。”
【第51句】:黃河決了口——滔滔不絕
【第52句】:【舌頭是扁的,說話是圓的】話可以說得很圓滿,很圓滑。 君等《古船·女人和網》:“你舌頭是扁的,說話是圓的, 能把狗屎吹出花兒來。”
【第53句】:【樹高干丈,葉落歸根】釋義:比喻人最終總希望回到故鄉;也比喻事情終究要歸結到某處。“千丈” 又作“干尺”。“葉落”又作“落葉”。例句:兀術道:“古人有言:‘樹高干丈,葉落歸根。’卿家若然思念家鄉,某家差人送你回國。”
【第54句】:我們生產組選組長時,大家選上了“科技迷”有道哥。有道哥站起來說:“我可不行,哈巴狗攆兔子——憑跑哩,憑咬哩?”(河南·孟津)
【第55句】:【八仙過海,各顯其能】民間傳說:漢鐘離、張果老、韓湘子、 李鐵拐、呂洞賓、曹國舅、藍采和、何仙姑為八個得道的仙 人,他們各有特殊的本領。指各自發揮自己的能力。或說: 八仙過海,各顯神通。韓志君等《籬笆·女人和狗》:“分開 了,我們哥兒幾個,可以八仙過海,各顯其能,總比這么吃大 鍋飯強!”
【第56句】:【寧叫人打死,別叫人嚇死】強調要有斗爭精神,不能懦弱 自棄。蔣子龍《喬廠長上任記》:“怎么把牙都咬碎了,不值 得。在我們民族的老俗話中,我喜愛這一句:寧叫人打死, 別叫人嚇死!”
【第57句】:【 風馬牛干部】即刮共產風、拍馬屁、吹牛的干部。張濤之 《中華人民共和國演義》:“這幾年提拔了一批刮風、拍馬、吹 牛的干部——風馬牛干部,不但自己說假話,還逼著群眾大 說假話。”
【第58句】:蟻多推山山也倒,人多戽海海也干。
【第59句】:爸爸正在給我輔導看圖說話,忽然發現門縫里又鉆進來一張廣告紙。爸爸拿過來看了看說:“又是閻王爺貼告示,鬼話連篇。”(山東·汶上)
【第60句】:【吃奶像三分】(諺)指新生嬰兒吃誰的奶,在長相和性格上就有幾分像誰。
【第61句】:【黃泥巴糊褲襠——不是屎來也是屎】(歇)黃泥巳:黃色的泥,外表上像人糞。屎:諧“事”或“死”。 指蒙受冤屈,無法申辯,或性命難保,必死無疑。
【第62句】:【為人莫作婦人身,百年苦樂由他人】(諺)百年:一輩子。做人不要做婦女,婦女一生的命運由別人操縱,苦樂不由自身。指舊時婦女被壓在最底層,受盡屈辱。 也作為人莫作婦人身,百般苦樂由他人。 為人莫作婦人身,百年苦樂由人定。 為人莫作婦人身,一生苦樂由他人。
【第63句】:爸爸總告誡我,要和伙伴們搞好關系。他說:“吃不得虧,打不攏堆。”(四川·涪陵)
【第64句】:【嫩扁擔難壓千斤】(諺)嫩扁擔:尚未經受過打熬的扁擔。比喻年輕人沒有社會經驗,難以承擔重任。
【第65句】:【癟三】《現代漢語詞典》對“癟三”的注釋是“上海人稱城市中無正常職業而以乞討或偷竊為生的游民為癟三,他們通常是極瘦的。” 到底“癟三”一詞從何而來?近年國內有些學者找出了根據,原來是較早接觸洋文化的滬人,以英語拿來再創造的杰作。英文Penniless是“一分錢也沒有”,清末被上海人音譯成“畢的生”,后又將“畢的生”改稱為中國風味的“癟三”了。上海人形容此類干癟流浪男童,或辱罵猥瑣偷摸之人,說聲“癟三”等于描繪了他的形態相貌,譏諷之意頓可意會,呼之欲出,妙不可言。在上海風行幾年后,民國二十五年便被語言學家黎錦熙編纂的《國語詞典》收入詞條了。毛澤東在《反對黨八股》一文中,批評有些干部喜歡寫誰都不愛看的蹩腳文章,稱其謂“語言無味,像個癟三”,加速了此詞推廣。
【第66句】:【指親戚,靠知己,不如自己立志氣】釋義:不能依靠別人,得靠自己長志氣。例句:“你說我說的是啥話?我說的是千年老實話。貸款!咱壓根就沒貸過款。俗話說:‘指親戚,靠知己,不如自己立志氣。’咱不沾它,它也別沾咱。”
【第67句】:【拼得自己,贏得他人】(諺)原指在賭博場上,只有不怕輸了自己的,才能贏得別人的。泛指凡事總得自己舍得下本錢,才有希望取得預期的收獲。
【第68句】:【中暗箭】(慣)中:受到。比喻被別人暗中傷害。
【第69句】:【日長無好飯,客長無笑臉】(諺)指客居久了,主人就很難天天熱情相待。
【第70句】:人留子孫草留根。
【第71句】:【學得薄技在手,勝似腰纏萬貫】(諺)薄技:小的技藝。貫:古時錢制,一貫千文。只要能掌握一門薄技,也比擁有萬貫錢財強。指維持家計,靠積存的錢財,不如靠技藝的收入。
【第72句】:英雄熱愛人民,人民熱愛祖國。
【第73句】:【眼淚泡著心】(慣)比喻生活中有太多的痛苦和悲傷。
【第74句】:【家有萬貫,不如出個硬漢】(諺)貫:舊時錢制,用繩子穿上,每一千為一貫。指縱然擁有萬貫家財,也不如有個能頂門立戶的硬漢子。
【第75句】:【饅頭】“饅頭”是中國人的主食,特別是中原地區和北方。現在商品流通快捷方便,南方人也吃饅頭,北方人照吃大米。中國人吃饅頭的歷史,至少可追溯到戰國,《事物紺珠》記載“秦昭王作蒸餅”。蕭子顯在《齊書》中記載,朝廷規定太廟祭祀時用“面起餅”,即“人酵面中,令松松然也”。可見“發面”古已有之。有了發酵的面起餅,不愁沒有饅頭。但饅頭的來歷卻出自《三國演義》。諸葛亮平蠻回到瀘水,忽然陰云布合,狂風驟起,兵不能渡,回報孔明。孔明問孟獲,獲日:“瀘水原有猖神為禍,用七七四十九顆人頭并黑牛白羊祭之,自然風平浪靜,境內豐熟。”孔明日:“我今班師,安可妄殺?吾有主意。”遂命行廚宰殺牛羊,和面為劑,塑成人頭,眉目皆具,內以牛羊肉代之,為言“饅頭”奠瀘水,岸上孔明祭之。祭罷,云收霧卷,波浪平息,軍獲渡焉。后明人郎英《七修類稿》記:“饅頭本名蠻頭,蠻地以人頭祭神,諸葛之征孟獲,命以面包肉為人頭以祭,謂之‘蠻頭’,今訛而為饅頭也。” 至清代,饅頭的叫法發生了變化。北方把沒有餡的稱為饅頭,有餡的稱為包子。而南方則把有餡的稱為饅頭,無餡者也叫做“大包子”的。《清稗類鈔》辨饅頭:“饅頭,一日饅首,屑面發酵,蒸熟隆起成圓形者。無餡,食時必以肴佐之。”“南方之所謂饅頭者,亦屑面發酵蒸熟,隆起成圓形,然實為包子。包子者,宋已有之。” 直到現在,饅頭都沒有一個統一的叫法。在北方,對沒有餡的饅頭,有稱作“饃”、“卷子”的。在南方,對有餡的饅頭,也有稱作“面兜子”、“湯包”的。但,“饅頭”之稱南北皆通,而“饃”、“卷子”、“面兜子”、“湯包”都是地方性稱謂。
【第76句】:小王想與他們廠的一個女青年交朋友,可約過女青年幾次,人家都說不得閑,小王很是生氣。媽媽說:“有好漢沒好妻,賴漢娶了個花顏妻。這就叫人對脾氣客對貨,老牛對住麥秸垛。”(河南·輝縣)
【第77句】:【士為知己者死】此語的意思是好男兒可以替知己的朋友去死,可用它形容人品剛直無私;也可形容為人有俠肝義膽,勇于為朋友赴湯蹈火,即便犧牲自己也在所不惜。此典出自《說苑·復恩》,講述了“士為知己者死”的來歷:春秋戰國時期,齊國大夫鮑叔牙與管仲是好朋友,鮑叔牙死的時候管仲扎上衣襟,失聲痛哭,淚如雨下。侍從問道:“他不是你的父親,也不是你的兒子,您這樣傷心或許有什么原因吧?”管仲說:“這不是你們所能理解的。我曾與鮑叔牙到南陽(齊國的城邑,在今山東鄒縣)做生意,那時我在市場上多次受到羞辱,但鮑叔牙并不認為我怯懦,卻說我將有揚名于世的時候。鮑叔牙曾與我一起游說君主,但君主不愿接納我,而鮑叔牙也不認為我無能,卻說是因為我沒有遇到英明君主。鮑叔牙曾與我分取錢財,我自己經常多拿一份,鮑叔牙也不認為我貪心,而是知道因為我經濟拮據。生養我的是父母,理解我的是鮑叔牙。士為知己者死,何況為他盡哀呢?” 為此,人們總結出一個成語“鮑管之交”,成為后世結交的榜樣。
【第78句】:臨近考試了,復習很緊張。我對媽媽說:“要是不用復習就能考試好,那就好了!”媽媽說:“想吃爛肉又不愿多燒柴,那怎么行呢?”(河南·林州)
【第79句】:【吃秤砣,鐵了心】釋義:比喻下了決心,毫不動搖。例句:二朵大嬸將杜秋葵喊價一半,只跟安天寶要五百塊的孝心錢,但是杜秋葵吃下秤砣鐵了心,死活也不肯再嫁人……
【第80句】:【不是強龍不過江】(諺)比喻沒有高強的本領,就不敢承擔重任。
【第81句】:【紅軍】建軍初期,共產黨領導的軍隊并不叫“紅軍”,1927年八月的南昌起義和九月的秋收起義,都不叫紅軍。毛澤東詞《西江月·秋收起義》開頭兩句為證:“軍叫工農革命,旗號鐮刀斧頭。”只點明了軍隊的性質,共產黨領導下的工農革命軍,沒有出現紅軍字樣。最早稱“紅軍”的是之后的廣州起義,起義領導機關發布《紅旗號外》,公開宣稱組織工農紅軍,“工農紅軍總司令葉挺,工農紅軍總參謀徐光英。”此次起義失敗后,根據廣東省委指示,改編為工農革命軍第一師。 1928年5月25日,中央發布《中央通告第五十一號——軍事工作大綱》明確指出:“可正式命名為紅軍,取消以前工農革命(軍)的名義。”6月4日,中央在給井岡山前委的信中,又具體指示四軍:“關于你們的軍隊,你們可以正式改為紅軍。”從此,“紅軍”這一名稱正式成為我黨領導的革命武裝的稱號,各地工農革命軍也相繼改稱為紅軍。
【第82句】:【有個葉便添梗】(慣)比喻敘事時隨意夸大渲染,增添內容。
【第83句】:穿了短褲套襪子——差一大截
【第84句】:【油髻上封官,粉鼻凹里受宣——裙帶頭衣食】(歇)髻:假發盤成的髻。鼻凹:鼻翼兩旁凹下去的地方。受宣:接受皇帝的宣召。指靠裙帶關系當上高官。含譏諷意味。
【第85句】:爸爸說我的洗臉毛巾臟,夸他的干凈。媽媽在一旁聽了說:“沒有老人夸孝順,沒有孩子夸干凈。”(甘肅·靜寧)
【第86句】:【百日床前無孝子】(諺)百日:指日久天長。指人長期臥病在床,服侍的子女再有耐心,也會產生厭煩情緒而照顧不周。 也作常病無孝子。 久病床前沒孝子。
【第87句】:【好合不如好散】不能在一起共事或生活,也不必成為仇 人。趙樹理《李家莊的變遷》:“不要講了!咱們上場來都是 朋友,好合不如好散!”
【第88句】:過了正午的日頭——偏西了;寒潮消息
【第89句】:【八月十五大過年】釋義:指中秋節比過年還重要。例句:至于姑娘們,這一天則是無論窮富,外表上看來總是比平時快活的,其原因是她們都忙著拜月。有句俗話:“八月十五大過年。”
【第90句】:我們村有位七十多歲的老大爺,子女都怕自己吃虧,不愿贍養他,老人過得很凄涼。媽媽對我說:“他老人家是壁上掛團魚——四腳無靠的喲,你長大了可不能學那些不孝之子啊!”(湖南·邵陽)
【第91句】:【氣不打一處來】(慣)指心中所有的怒氣一起爆發出來。
【第92句】:清早起來,外邊的霧很大,天空像被一張濃濃的網罩住似的。奶奶以為要變天了,讓我加一件衣服,爺爺卻笑著說:“下霧是晴天,不用問神仙。”(河南·正陽)
【第93句】:【趕鴨子上樹,難】釋義:形容事情極難辦到。例句:趕鴨子上樹,難呀。眼眉毛底下的事還搞不清,哪想得那么遠。
【第94句】:【狗窩里落不下剩饅頭】(諺)比喻好吃懶做、揮霍成性的人,不會有積蓄。
【第95句】:我去姥姥家吃飯,姥姥說:“今天我們做魚吃。”從來不做飯的舅舅說:“今天我給你們來個老鼠掀簾子——露一手。”(河南·焦作)
【第96句】:【小洞不堵,大洞吃苦】(諺)比喻問題要及時發現和解決,一旦造成大的禍患,就會無法收拾,后悔不及。 也作小洞不補,大窟窿難堵。 小孔不堵,大孔冤苦。 小眼不補,大來叫苦。
【第97句】:【老壽星】我國自古以來都把長壽老人尊稱為“老壽星”。民間有一“壽星圖”,形成了老壽星的固定像:長額突出,美髯長須,容光煥發,精神矍鑠,手托鮮紅的壽桃,懷抱一根龍頭拐杖,慈祥和善,笑瞇瞇地出現在青松、鹿群、桃林之中。現在,老人做壽,兒孫獻上壽桃,應該來自壽星圖。那么,“老壽星”源自哪里呢?據古書記載,“壽星”本是一種星座的名字,又名“南極老人星”。由于它的“壽”字應了人的年歲長久,而星星猶如日月經天,永不泯滅,所以人們愛把“三壽”老人(即上壽100歲、中壽80歲、下壽60歲)統稱為“老壽星”。
【第98句】:鵝卵石放雞窩——渾蛋
【第99句】:有兩個婦女,人稱“尖薄溜能”。有一次,為一元錢發生了糾紛。媽媽說:“這兩個人是尖對尖,能對能,皂角刺對住葫蘆蜂。”(河南·淅川)
上一篇:財富號文章經典的諺語俗語的文案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