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貓不在家,耗子造了反】 釋義:比喻主管的人不在家,下屬無人管束,就會胡亂行動。 例句:這時,就聽見屋里三人拉扯的聲音,接上又是撲通一下響。燕西嚷道:“呵唷!貓不在家,耗子造了反了。”
【第2句】:【房東】“房東”義為出租或出借房屋的主人,與“房客”相對。 那么,為什么叫房東不叫房西?因為中國自古以來,以東為上、為大,所以,東房就是上房。中國的老式房屋,一般都是一座南朝向的主屋,主屋的前面兩側再造東西向的廂房。主屋的東首房間就是上房,而上房定是主人或家中最有權威人的住房。上房晚輩和下人都不能住,就更不要說出租或借給外人住了。所謂的房東就是住在東首上房的人。可見,房東、東家都表示主人的意思。 至于為何以東為主,在《禮記》中的《曲禮篇》記載:“主人就東階,客就西階,客若降等,就主人之階。主人固辭,然后客復就西階。”這句話說的是,有關主客之間禮儀的規定。從文中可以看到,“東”位就是代表主人。 我們平常所說的“做東”、“東道主”中也包含了這個意思。
【第3句】:【翻臉不認人】(慣)形容態度突然改變,不講一點兒情義或情面。 也作“翻臉不認親”。
【第4句】:麻雀落田要吃谷,狐貍進屋要偷雞。
【第5句】:【蒺藜子拌草——不是好料】(歇)蒺藜子:蒺藜的果實,有毒,皮上有尖刺,俗稱蒺藜狗子。料:本指飼料,轉指材料。指人不是好東西。常含責罵意。
【第6句】:【抓條岔道跑到底】(慣)比喻堅持走錯誤的道路而不悔改。
【第7句】:【好貓兒不吃雞,好男兒不欺妻】(諺)就像好貓兒不吃雛雞一樣,好漢子絕不欺凌自己的妻子。指丈夫對妻子,只應有愛護的義務,不應有壓迫的特權。 也作“好狗不咬雞,好漢不打妻”。
【第8句】:【遠親近鄰,不如對門】(諺)指對門人家比遠親和近鄰更便于相互照應。 也作遠親不如近鄰。 遠親不如近鄰,近鄰不如對門。
【第9句】:【躲得了和尚躲不了寺】見“藏了和尚藏不了寺”。
【第10句】:【沒有彎彎肚子,不敢吃鐮刀頭】 釋義:沒有某種本領,就不敢承擔某種風險。 例句:“于隊長既然敢把火點起來,他就敢負責任。俗說話:沒有彎彎肚子,不敢吃鐮刀頭。”
【第11句】:【上門買賣好做】(諺)找上門來愿意和你做交易的,這種生意最容易成交。指送上門來的事容易辦成。
【第12句】:【鋼梁磨繡針,功到自然成】見“拼得功夫深,鐵杵磨成針”。
【第13句】:【浪子回頭金不換】此俗語形容調皮搗亂的孩子一般都聰明,一旦改邪歸正,肯定是好樣的。 它源自北宋時期。“浪子”源于一個人名,北宋才子李邦彥。李邦彥是北宋大臣,才華出眾,性情豪爽,風流瀟灑,一表人才,寫起文章來思路敏捷,文筆精巧。他生長在民間,熟悉庸俗猥瑣的事情,待人接物也有一套辦法,善于應對,反應也快。他善于唱曲逗樂,常把街頭巷尾流傳的俗語編綴成詞曲,供人們傳唱。他給自己取名為“李浪子”。 李邦彥擔任宰相時,沒有什么建樹,只是阿諛奉承、巴結諂媚,占個官位而已。京城里的人都把他稱為“浪子宰相”。 后來,人們就用“浪子”來指那些不務正業的游蕩子弟。當然,浪子一回頭,還愁不是良相,還怕不露才能,金銀不換嗎?
【第14句】:【提著頭過日子】(慣)比喻時時處于危險的境地。
【第15句】:【救寒莫如重裘,止謗莫如修身】(諺)重裘:加料的皮毛衣裳。謗:誹謗。指解救寒冷的有效辦法,最好是穿上加料的皮毛衣裳;抵御誹謗的有效辦法,最好是加強自身的道德修養。 也作救寒莫如重裘,止謗莫如自修。 止寒莫若重裘,止謗莫若自修。 御寒莫如重裘,止謗莫如自修。
【第16句】:【姜太公八十遇文王,海水不能用斗量】 釋義:姜太公:即呂尚,字子牙,八十歲遇周文王,文王拜他為相,后助武王伐紂,有功,封于齊。 例句:姜太公八十遇文王,海水不能用斗量,我老八有我乖乖的好眼光!
【第17句】:【恨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諺)對仇敵或丑類要是恨得不深,不是疾惡如仇,就算不得大丈夫。指真正的好男兒是愛憎分明的。
【第18句】:【又吃紂王水土,又說紂王無道】(慣)紂王:商朝最后一個君主,荒淫無道,是有名的暴君。比喻既要靠人養活,又說人壞話。
【第19句】:【剪彩】現在,剪彩之風大時興,小到店鋪開張,大到國家重點工程奠基,都要剪彩;下到店鋪老板,上到國家領導人,持刀剪彩。那么,它源自哪里呢? 剪彩起源于20世紀的美國。美國商人有一種古老的習俗:新店開張前,清晨打開店門并橫系一條布帶。這樣既可防止開張前被閑人闖入,又可引人注目,招徠顧客。布條取走,宣告商店正式開張。1912年有個叫威爾新的商人在美國圣安東尼奧市的華狄密鎮開了一家大百貨公司。按照傳統風俗,清早便在門前橫系一條布帶,等待正式開張的時刻。威爾斯十歲的小女孩牽著一條狗匆匆走出店門,無意中碰斷了布條。顧客以為公司已經開張,于是蜂擁而人,爭先恐后地購買貨物,給開張之日迎來了大吉大利。后來竟在第二家百貨公司開張時,有意讓其幼女碰斷布帶,果然開張大吉。于是人們互相仿效,大為推廣。后來,布條被五彩繽紛的彩帶取而代之,人們在開張時刻用剪刀鄭重地剪斷彩帶,“剪彩”因而得名。
【第20句】:【扛起竹竿進城——不曉得轉彎】(歇)比喻人不知道變通。
【第21句】:【喜時之言多失信,怒時之言多失體】(諺)大喜中說的話,往往過后兌現不了;大怒中說的話,往往過火沒分寸。戒人在感情沖動時說話要有理智。
【第22句】:【不怕官,只怕管】 釋義:大官不可怕,怕的是頂頭上司來管。 例句:他今日發跡,得做殿帥府太尉,正待要報仇,我不想正屬他管。自古道:“不怕官,只怕管。”俺如何與他急得?
【第23句】:【撅撅尾巴就知道他拉什么屎】(慣)比喻對某人的底細了解得非常清楚,他一有舉功就知道他要干什么事情。 也作“撅屁股就知道拉什么屎”。
【第24句】:【急用賣得堂前地】(諺)堂前地:正屋前面的地。人在急用時,就連堂屋前的地也舍得賣掉。指人到窘困不得已時,任什么都舍得割愛。
【第25句】:【誰的黑鍋誰背】 釋義:誰辦錯了事,誰負責任。 例句:遲大冰得意地說:“誰的黑鍋誰背,想把黑鍋煙子往別人臉上抹呀!那叫缺德。”
【第26句】:【人有三分怕虎,虎有七分怕人】(諺)人怕虎只有三分,虎怕人卻有七分。指人怕老虎,其實老虎更怕人。也比喻善良的人害怕惡人,惡人更怕善良的人。
【第27句】:【萬事皆從急中錯】(諺)任何事情,如果急躁慌忙,就容易出錯。 指處事貴在從容鎮靜,越在緊急時越不能慌亂。
【第28句】:【十八般武藝】“十八般武藝”源自十八般兵器,多出自文學作品,形容某人武藝高強。最早見于南宋永嘉戲文《張協狀元》:“十八般武藝都不會,只有白廝打。”元代關漢卿雜劇《五侯宴》:“孩兒十八歲也,學成十八般武藝。”可見最遲到元代,南北都已通用“十八般武藝”一詞。但其包括的內容有各種說法。《水滸傳》稱十八般兵器是:矛、錘、棒、弓、努、銃、鞭、簡、劍、鏈、撾、斧、鉞、戈、戟、牌、槍、權。明代朱國楨《涌幢小品》說是:弓、弩、槍、刃、劍、矛、盾、斧、鉞、戟、鞭、簡、撾、殳、叉、爬頭、錦繩套索、白打(徒手搏斗)。清代有兩種并存的說法,一說為矛、錘、弓、銃、弩、鞭、锏、劍、鏈、撾、斧、鉞、戈、戟、牌、棒、槍、扒:一說為弓、弩、槍、刀、劍、矛、盾、斧、鉞、戟、鞭、锏、錘、殳、叉、爬頭、錦繩套索、白打。 還有九長九短的說法。九長是:槍、戟、棍、鉞、叉、鉤、槊、環;九短是:刀、劍、拐、斧、鞭、锏、錘、棒、杵。 皆因出自小說家之口,可謂五花八門,沒有定說,以上諸說,可互相參照。也可理解為武藝精通,樣樣皆能。
【第29句】:【有理不送禮,送禮必短理】(諺)指凡事占理的,就不會給當事人送財物禮品;送財物禮品,必定是缺理的。
【第30句】:【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此語的意思是同類的物種常聚在一起,志同道合的人相聚成群。 此語出自《周易·系辭上》。春秋戰國時期,齊國有一位著名的學者叫淳于髡,他博學多才,能言善辯,被任命為齊國的大夫。齊宣王喜歡招賢納士,于是讓淳于髡舉薦人才。淳于髡一天之內接連向齊宣王推薦了七位賢能之士。 齊宣王很驚訝,就問淳于髡說:“寡人聽說,人才是很難得的,如果一千年之內能找到一位賢人,那賢人就好像多得肩并肩站著一樣;如果一百年能出現一個圣人,那圣人就像腳跟挨著腳跟來到一樣,現在,你一天之內就推薦了七個賢士,那賢士不是太多了?” 淳于髡回答說:“大王此言差矣。要知道,同類的鳥兒總是聚在一起飛翔,同類的野獸總是聚在一起行動。人們要找柴胡、桔梗這類藥材,如果到水澤洼地去找,恐怕永遠也找不到;要是到梁文山的背面去找,那就可以成車地找到,這是因為天下同類的事物,總是要相聚在一起的。我淳于髡大致也算個賢士,所以讓我舉薦賢士,就如同在黃河里取水,在燧石里取火一樣容易,我還要給您再推薦一些賢士,何止這七個!” 這句話是至理名言,當年,革命青年冒著生命危險從全國各地跋山涉水涌向革命中心——延安。延安聚集著一大批國家的棟梁之才。
【第31句】:【會看的看門道,不會看的看熱鬧】(諺)門道:事物內部的規律與訣竅。指會看的,著眼于事物的內在聯系;不會看的,只滿足于表面的熱熱鬧鬧。 也作會聽的聽門道,不會聽的湊熱鬧。 不會看的看熱鬧,會看的看門道。
【第32句】:【睜著眼做,合著眼受】(慣)指自作自受,不怕受罰。 也作“開著眼做,合著眼受”。
【第33句】:【到哪個山頭唱哪個歌】 釋義:比喻根據實際情況,采取靈活方法辦事。 例句:有些甚至采用“不跟你耍”的辦法與自己原來的未婚夫一刀兩斷,如果這個未婚夫依然是個農民的話。這種“到哪個山頭唱哪個歌”的風習,真是“實際”得不能再實際了。
【第34句】:【吃筍子剝皮——一層層來】(歇)比喻做事不慌忙,一步步來。
【第35句】:【跛象扯雙車——總沒一邊兒安穩】(歇)瘸腿的大象拉兩個車,總有一個車不安穩。比喻雙方總有一方有所偏頗。
【第36句】:【好漢識好漢,英雄識英雄】(諺)英雄好漢獨具慧眼,他們最能認準誰是英雄好漢。指杰出人物能鑒別人才。
【第37句】:【寺老佛多,人老話多】(諺)寺廟古老,廟里的佛像就排得多;人到老年,說起話來就會沒完沒了。指老年人說話嘮叨,有著生理上的原因。
【第38句】:【狗還向主人三分】 釋義:罵人不知向著主人,不如狗。 例句:他媽的,狗還向主人三分。你們端著掌柜的碗,掌柜的遭了難,一點都不著急,簡直是沒良心。
【第39句】:【擺門面】(慣)門面:商店房屋沿街的一面,比喻外表。指講究排場,過于追求外表的體面。
【第40句】:【城隍老爺上了小鬼的當】 釋義:城隍:迷信傳說指主管某個城的神。比喻被手下人欺騙了。 例句:我看看鎖著房門,我才明白城隍老爺上了小鬼的當了!他媽的,他在沒走以前,還同老子表示得很好,這個家伙倒干得好!
【第41句】:【力貴突,智貴卒】(諺)突:迅猛。 卒:通“猝”,急遽。用力貴在迅猛,用智貴在快速。指用力也好,用智也好,全在一個“快”字上。 也作“力貴疾,智貴卒”。
【第42句】:【掉鏈子】“掉鏈子”用于調侃人們做事情正在興頭上或關鍵時候,突然卡殼做不下去了,導致事情失敗或無法進行。 “掉鏈子”源于北京口語,具有調侃意味。對喜歡玩單車(自行車)的人來說,都知道車行半路掉鏈子的尷尬。假期三五知己輕裝短打,太陽鏡一戴,單車徑上風馳電掣競技,絕對是賞心樂事,大家爭先恐后踩動腳踏,鏈條拉動車輪飛車之時,突然“喀嚓”一聲,腳丫子再也蹬不動了,那沾滿油污的鏈子突然掉將下來,眼見驢友們載著歡聲笑語遠去,自己卻要下來掛鏈條,本來高昂的情緒頓時一落千丈,像泄了氣的皮球。 北京的自行車是上百萬人每日上班上學的主要交通工具,對腳下“私家車”掉鏈子的掃興、尷尬、著急、無奈,體會更加深切。于是北京人展開聯想,發明了“掉鏈子”一詞,真是形象之至。
【第43句】:【是禍躲不脫,躲脫不是禍】見“躲脫不是禍,是禍躲不脫”。
【第44句】:【一時貓臉,一時狗臉】(慣)貓臉:指善相。狗臉:指兇相。形容態度一會兒好,一會兒壞,對人又哄騙又威脅。
【第45句】:【蜂背雖花不稱虎,蝸牛有角不是牛】 釋義:比喻名實不符,徒有其名。 例句:普映山只淺淺一笑,不冷不熱地說道:“過獎了,書記同志!蜂背雖花不稱虎,蝸牛有角不是牛!我這個人,不過是徒有虛名而已。”
【第46句】:【瓜兒只揀軟處捏】(慣)比喻專門挑軟弱者欺負。
【第47句】:【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釋義:比喻事物小而齊全,可以作為典型代表。 例句:那小飯館可以說是北京市最基層最不起眼,甚而會被某些自命高雅的人視為最低級最不屑一顧的社會細胞。但“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其實整個北京城的陰睛風雨、喜怒悲樂,都能從那小小的飯館中找到清晰而深刻的回響。
【第48句】:【千里之堤,潰于蟻穴】 釋義:潰:潰決。蟻穴:螞蟻洞。比喻小處不注意,就會釀成大禍。 例句:“找教導處,退回去。這樣的人,我們不歡迎!”……“高見!古人云:‘千里之堤,潰于蟻穴。’我們不能開這個耗子洞。”
【第49句】:【棋逢敵手難相勝,將遇良才不敢驕】(諺)下棋要是遇著棋藝不相上下的對手,想贏對方很不容易;打仗時良將相遇,彼此都不敢掉以輕心。指在競爭中兩強相逢,誰也不敢輕視對方。 也作棋逢對手難藏幸,將遇良材好用功。藏幸:心存僥幸。 棋分對手無上下,將遇良材各逞能。
【第50句】:【池里爬出來,再掉到井里】(慣)比喻剛擺脫災難,又陷入另一場災難之中。
【第51句】:【老壽星上吊——活膩了】(歇)老壽星:傳說中長壽的仙人。指活得厭倦了,自己尋死。含責罵意。 也作“老壽星上吊——嫌命長了”。
【第52句】:【狗拿耗子,多管閑事】這個俗語形容不受歡迎的多管閑事的人。捉老鼠是貓的職責,狗的職責是看門。可在古代,卻有狗捉老鼠的記載。 在四川三臺縣郊江鎮金鐘山一區一號漢墓中,考古工作者發現了一幅“狗咬耗子”石刻畫像,圖中有一只蹲坐的狗,此狗耳豎、嘴長、牙尖,四肢肌肉發達,雙眼炯炯有神,口中還叼著一只長尾巴老鼠。戰國末年成書的《呂氏春秋》中就記載了一則狗捉老鼠的故事。故事內容是:“齊有善相狗者,其鄰假以買取鼠之狗,期年乃得之,日:‘是良狗也。’其鄰畜之數年,而不取鼠,以告相者。相者日:‘此良狗也,其志在獐麇豕鹿,不在鼠。欲其取鼠也則桎之。’其鄰桎其后足,狗乃取鼠。”《魏略》記載曹操手下典軍校尉丁斐貪財好利,一次因私易官牛事發被捕,可曹操念他們的同鄉之誼不想處罰他,就對人說道:“我之有斐,譬如人家有盜狗而善捕鼠,盜雖有小損,而完我囊貯。”又西晉時,東海王司馬越還洛,有童謠日:“洛中大鼠長尺二,若不早去大狗至。”看來魏晉時狗鼠還是兩個死對頭。 由此可見,狗拿耗子在魏晉以前并不算多管閑事,從此以后,貓和狗的分工逐漸清楚了,分工更細了,各司其職,狗再拿耗子就有多管閑事之嫌了。
【第53句】:【泥多佛大】(慣)佛像是用泥土塑的,泥土用得多,佛像就高大。比喻依附者眾多,根基深厚。
【第54句】:【鐵樹也有硬蟲攢】(諺)即使是鐵樹,也會有硬蟲鉆得進。指再堅硬的東西也有蟲能咬。
【第55句】:【豆子不榨不出油,石頭不砸不裂縫】(諺)指豆子要壓榨才能出油,石頭要猛砸才能開裂。比喻對罪犯不施加壓力,就很難使他交代罪行,老實認罪。
【第56句】:【花為腸肚,雪作肌膚】(慣)形容女子美麗、嬌嫩。
【第57句】:【近視眼看匾】(慣)近視眼看不清匾上的字。比喻看不清、抓不準問題的實質。
【第58句】:【會行船的,不怕大風大浪】 釋義:比喻有本事,有信心,什么危險也不怕。 例句:斗就跟他們斗!怕什么?真金不怕烈火,會行船的,不怕大風大浪!
【第59句】:【長壽面】中國人過生日總要吃“翻運餅、長壽面”。那么,“長壽面”是怎么來的呢?這一習俗源自西漢。 據說,西漢時期漢武帝跟文武百官閑聊天,他說:“《相書》上講,人中(人的上唇正中凹痕,即人中穴位)長一寸,能活一百歲。”這時,侍中東方朔笑出了聲,大臣們都嗔怪他嘲笑皇上,真是太無理了。東方朔辯解說:“我哪里敢嘲笑陛下,我是笑彭祖的臉呀。‘人中長一寸,能活一百歲,彭祖活了八百歲,人中得長八寸,大伙想想,那他的臉該有多長啊!”漢武帝和文武百官都被逗樂了。古人稱臉為面,臉長就叫“面長”,彭祖“面長”活了八百。 人們想長壽,于是就流傳下來過生口吃面條的習俗。
【第60句】:【拉屎攥拳——暗里使勁】(歇)攥:握。指悄悄地下功夫。
【第61句】:【老怕喪子,少怕喪母】(諺)年老人最怕喪了兒子,落得老無人養;年幼人最怕喪了母親,落得無人疼愛。指老年喪子、幼年喪母是人生最大的不幸。
【第62句】:【衙門口,向南開,有理沒錢是白來】見“八字衙門朝南開,有理無錢莫進來”。
【第63句】:【與人不睦,勸人蓋屋】(諺)睦:和睦。與別人有思想隔閡,就勸說他蓋新房。指蓋新房最能使人勞累傷財,不得安生。
【第64句】:【上斷頭臺】(慣)斷頭臺:執行斬刑的臺,18世紀末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時期用過。比喻被判處死刑或受到最嚴厲的處罰。
【第65句】:【除夜犬不吠,新年無疫癘】 釋義:除夜:除夕的夜晚。疫癘:流行傳染病。舊謂除夕夜里狗不叫,過了年就沒疫病。 例句:歲時雜占:“除夜犬不吠,新年無疫癘。”
【第66句】:【君子動口,小人動手】(諺)指發生爭端后,修養好的人講道理,沒有修養的人往往會動武。 也作君子動口不動手。 君子動言,小人動拳。
【第67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釋義:善:做好。利:鋒利,精良。器:器具,工具。工匠要做好活,必須事先把工具磨鋒利。比喻要想做好工作,事先一定要把所用的工具準備好。 例句:常言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可見工具之利否,同工作效果是大有關系了。
【第68句】:【白吃蘿卜還嫌辣】(慣)比喻白白地得了好處還挑剔。
【第69句】:【假大空】(慣)指虛假、夸大、空洞的內容。
【第70句】:【吃定心丸】(慣)定心丸:想象中的能使人心神安定的藥丸。比喻因得到某種許諾,而心緒安寧。 也作吃鎮心丸。 吃安心丸。
【第71句】:【大丈夫能屈能伸】 釋義:屈:彎曲,指忍受委屈。伸:伸展,指施展抱負。意謂受挫折時要能忍耐。 例句:張無忌道:“大丈夫能屈能伸,咱們暫且避禍,待傷愈之后,再和敵人決一雌雄,也不算是墮了威風。”
【第72句】:【足球】“足球”,在當今世界體育運功項目中觀眾最多、影響最大,足球球星的榮譽和知名度最高。可惜,中國足球的水平卻讓國人失望。然而,足球原來起源于中國。 1958年7月,時任國際足聯主席的阿維蘭熱博士來中國時曾表示:足球起源于中國。中國古代的蹴鞠就是現代足球的雛形。當時蹴鞠活功水平世界領先,高俅就是當時的“國腳”,在與高句麗的比賽中,一人連進三球,轉敗為勝,受到宋徽宗的稱贊,高俅因此“踢而優則仕”,可惜是個奸臣。 那么,現代足球何時誕生的呢?人們公認1863年10月26日,即英格蘭足球協會成立之日為現代足球的誕生日。 現代足球傳人我國,是在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最初是由英國人帶人香港,1908年在香港成立了中國現代足球運動的第一個組織——南華足球隊。1910~1948年,舊中國舉行的七屆全國運動會,足球均被列入正式比賽項目01913~1934年間,我國共參加過十屆遠東運動會,獲得八次足球比賽的冠軍。看來,不是中國人的素質問題,而是人為的思想觀念因素,思想問題不解決,足球水平不可能趕上世界先進水平。不過,經過堅持不懈的奮斗,趕超世界水平是大有可能的。
【第73句】:【有腿沒褲子】(慣)形容人非常窮困。
【第74句】:【過五關斬六將】(慣)小說《三國演義》描寫,蜀國大將關羽單騎連闖五道關口,斬殺曹操六員守關將領而沖出曹營。比喻克服重重困難,建立卓越功勛。也比喻不平凡的經歷。
【第75句】:【小兒放紙炮——又愛又怕】(歇)小兒:小孩兒。形容心情復雜,又喜歡又害怕。
【第76句】:【順情說好話,干直惹人嫌】干直:沖撞直言。順著情面說對方愛聽的話,就討人喜歡;直言不諱沖著人說話,就討人厭。指說話要考慮效果。
【第77句】:【一分錢掰成兩半花】(慣)形容過日子非常節儉。
【第78句】:【懶婆娘的裹腳——又長又臭】(歇)裹腳:指裹腳布,舊時婦女用來裹腳的長布條。本指懶婆娘的裹腳布既長又臭,轉譏人文章或講話等很長卻又空洞無物,令人厭惡。 也作懶婆娘的裹腳布——又臭又長。 裹腳布——又臭又長。
【第79句】:【吃了秤砣——鐵了心】(歇)本指心變成鐵打的,轉指人拿定了主意,下定了決心。 也作“吞下秤砣——鐵了心”。
【第80句】:【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 釋義:形容疾病發作得快,好得慢。 例句:麝月笑勸他道:“你太性急了,俗語說:‘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 又不是老君的仙丹,哪有這樣靈藥!你只靜養幾天,自然好了。”
【第81句】:【玉不琢,不成器】 釋義:玉不經過雕琢,不會成為器物。比喻人不經過教育、學習,不會成材。 例句:“是你不懂道理!”玉姑惱了,“玉不琢,不成器;幼不學,老何為?”
【第82句】:【蓮花出于污泥】 釋義:比喻極差的條件、環境中會產生品格高尚的人物。 例句:老殘道:“空谷幽蘭,真想不到這種地方,會有這樣高人,而且又是年輕的尼姑,外像仿佛跟妓女一樣。古人說:‘蓮花出于污泥。’真是不錯的!”
【第83句】:【萬事俱備,只欠東風】這句俗語現在用來比喻辦事情一切準備就緒,只欠一個條件或只等一個命令。它源自《三國演義》。 赤壁之戰發生于建安十三年末,即公元208年12月25日到209年1月23日之間,正值冬季,按照中國人特別是北方人的常識,這個季節絕對不會有東風。但天有不測風云,裴松之注《三國志》說:“……凱風自南,用成焚如之勢。天實為之,豈人事哉。”這就告訴我們,赤壁之戰,確實起了南風。 當時,曹操與孫劉聯盟一個在江北,一個在江南,兩軍對峙。曹軍不習水戰,船在江中不穩,一則暈船嘔吐,二則站不穩不利作戰。龐統獻計“將船用鐵釘連接,如履平地”,實則為孫劉火燒戰船做準備。曹操不知是計,大喜,采納。 周瑜與孔明不謀而合計劃采用火攻,一切準備妥當,只是東風不來。周瑜因此急火攻心,病倒不出。孔明前去探視,屏退左右,開出藥方,密書十六字“欲破曹公,宜用火攻,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周瑜看過藥方,愁眉立展,病競痊愈。這才引出“諸葛亮借東風”這出好戲,創造了赤壁火燒戰船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
【第84句】:【不怕稠吃,就怕稀化】(諺)稠吃:吃得多。稀化:零星花錢。指在經濟開支方面,不怕有計劃的整堆開支,就怕無節制的零星花錢。
【第85句】:【挑大梁】(慣)挑:本指用竹竿等的一頭支起,比喻承擔。指擔負重要的起支柱作用的工作。 也作“挑正梁”。
【第86句】:【青菜蘿卜一鍋煮】 釋義:比喻不加區別,同樣對待。 例句:李春山過去攔住,想緩和他,被他觸了一鼻子的灰:“噢!青菜蘿卜一鍋煮,黃鱔泥鰍一簍裝!沒有那么安逸!”
【第87句】:【墳墓】“墳墓”是埋葬死人的穴和上面的封土堆。墳墓源自戰國以后,中國最大的墳墓當屬秦始皇陵。為什么墳墓源自戰國以后?原來,“不封不樹”是春秋時期的墓葬制度,也就是說當時喪葬只有埋在地下的墓,而沒有出現高出地面的墳,也不在墓前種樹。這是為什么呢? 這種制度和當時的靈魂信仰有直接的關系。春秋時期,當時的中原人認為人死后其靈魂不是在墓中,而是附在尸上。這個尸不是尸體的意思,其本意是指死去的祖先或者神靈。人死后,靈魂直奔祖先。人們祭拜“尸”,就相當于祭拜祖先。唐代杜佑《通典》卷四十八《禮八·沿革八·吉禮七》記載:“尸,神像也。……”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中釋“尸”為“祭祀之尸,本象神而陳之,而祭者因主之。”即用一塊木牌即神主牌來象征靈位,象征死去的祖先。正因為有尸祭民俗的存在,所以,不封不樹就成了當時墓葬的主流,即有墓無墳頭。因為祖先的靈魂不在墓中,就沒有必要再封土為墳,并種樹以示標志了。戰國以后,逐漸興起了封樹之風,而且越封越大,到秦始皇陵墓達到了頂峰。而后,封土植樹成為喪葬的風俗,延續至今。
【第88句】:【敲開場鑼鼓】見“打開場鑼鼓”。
【第89句】:【死板】“死板”指一個人做事不靈活,不知變通。它源于古代鑄錢技術。 錢糧臺是古代官府鑄造錢幣的地方,那時的錢都是銅水、銀水倒進一個一個的模子鑄造出來的。而這種造錢的模子,每板都是六十四枚。這種鑄錢技術始于宋代,清代翟灝的《通俗編》里面講到宋代規定鑄錢的時候,每一模板是六十四文,這說明定制“板板六十四”的模子始于宋代。為防止盜版貪污錢,規定“板板六卜四”不得變更。而最早解釋這一俗語的是清代范寅所著的《越諺·數目之諺》:“板板六十四,鑄錢定例也,喻不活。”不活,即死也,這是“死板”一詞的直接來源。
【第90句】:【舍命吃河豚】(慣)河豚:一種味道非常鮮美的魚,有劇毒。l指拼出性命品嘗河豚。2指為了得到美好的東西而不惜舍棄生命。
【第91句】:【三媒六證】舊時男女訂婚,往往不止一個媒人作證,還要有婚書、彩禮等物證,所以叫“三媒六證”。 “三媒六證”源自一個民間故事。相傳,有三個非常聰明而心腸又極好的皮匠,他們遇到一位家境貧寒但有才學的小伙子,名叫新郎。皮匠們想試試新郎的才學。一個說,請你給做一個太陽大的饃;一個說,請你裝像海洋大的一缸油;一個說,請你織像路一樣長的一匹布。聰明的新郎不慌不忙地說:“請把太陽摘下來,我好比著做饃;請把海水稱一下看看有多少斤,我好裝油;請把路的尺碼量出來,再來量布”。結果,三個皮匠非但沒有難住新郎,反倒被新郎難住了。輪到新郎向皮匠提問了,新郎說:“我只想要‘六證…。 “六證”是什么,三個皮匠誰也不知道,就走鄉串戶訪問了許多人,還是沒搞明白。一天,他們遇到了一位在溪旁洗衣服的妙齡少女,忍不住問道:“請問姑娘叫什么名字,能幫個忙嗎?”少女笑道:“我叫新娘,有事就說吧!”聽說要問“六證”,姑娘就從家里取來一個升、一把剪、一把尺、一面鏡子、一桿秤、一個算盤,說:“要知糧有多少,以升為證;衣服裁得好壞,以剪子為證;布有多少,以尺為證;容貌如何,以鏡為證;東西的重量,以秤為證;賬目是否清,以算盤為證。這就是‘六證”’。皮匠找到了“六證”,新郎知道天下還有更聰明的人,非常傾慕新娘的才學,就請皮匠做媒說親。新娘也很愿意,但有一個條件,就是必須在三天之內蓋一幢“不用門來不用窗,無柱無瓦又無梁,上上下下不沾木,天生地長石頭墻”的房子,想難為新郎一下。結果,聰明的新郎就上山找了一處“洞外百花飄香,洞內冬暖夏涼,方向坐北朝南,氣候避風朝陽”的巖洞作新房。新娘很滿意,他們幸福地成了伉儷。于是,人們就把新婚夫婦稱作新郎、新娘,把三個皮匠叫做“三媒”,把新房叫洞房。舉行婚禮時,桌子上要擺設尺、剪、升、鏡、秤、算盤,稱為“六證”。“三媒六證”遂成一種婚俗。
【第92句】:【窮人的孩子早當家】(諺)窮人家的孩子經受的磨煉多,懂事早,小小年紀就知道為家計操心。指比起富家子弟,窮家孩子成熟早。
【第93句】:【白發故人稀】(諺)故人:老友。 指人到老年,老朋友就越來越稀少了。
【第94句】:【笑破不笑補】(諺)指人們嘲笑的是衣服破了不補的懶人,而不是穿補丁衣服的窮人。
【第95句】:【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釋義:君子懂得的是義,小人只懂得利。 例句:為了給寶成再加把勁兒,他立即想起了孔老二那“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的屁話,于是又說:“我這個人,一向救人救到底,送人送到家。老梁呵,等你大功告成之后,我再跟二爺文案,讓他賞給你十畝好地,你也甭扛活了,回家過個舒貼日子去吧。”
【第96句】:【腳下泥皮——滿不要緊】(歇)指事情無關緊要,不放在心上。
【第97句】:【瓜兒不離秧,孩兒不離娘】 釋義:比喻彼此存在依附關系,離不開。“秧”又作“藤”。 例句:“瓜兒不離秧,孩兒不離娘呀!”連陰天老虎掛念珠兒,假充善人,“蓑嫂,我把你留下吧!”
【第98句】:【吃二遍苦,受二茬罪】(慣)指重新遭受苦難。
【第99句】:【交杯酒】這是現代婚禮中的一個重要必備的程序,即新郎新娘舉杯交臂互請對方飲酒。其實這是我國婚禮程序中的一個傳統儀式,在古代稱為“合巹”(巹的意思本來是一個瓠分成兩個瓢),古語有“合巹而醑”,孔穎達解釋道:“以一瓠分為二瓢謂之巹,婿之與婦各執一片以醑。”(即以酒漱口),合巹又引申為結婚的意思。 據傳,這一習俗源于先秦時期。《禮記·昏義》載:新郎、新娘各執一片一剖為二的瓢飲酒。其意是象征一對新人自此合二為一,夫妻間享有同等地位,婚后相親相愛,百事和諧。到了唐代,除了沿用瓢作酒器外,亦可以杯替代。到了宋代,以杯代瓢已經普及,延續至今。“交杯酒”為婚禮平添了喜慶的氣氛。
上一篇:B站小視頻流行的諺語俗語的文案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