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入深水者得蛟龍,入淺水者得魚蝦】(諺)比喻敢冒風險、下大苦的,才有可能獲得大的成就;怕付出大的代價,就只能有小收獲。
【第2句】:【鞋子合腳走得快】(諺)比喻做事彼此間合力配套,進展自然就順利。
【第3句】:【籠中之鳥,網中之魚】 釋義:關在籠子里的鳥,進入網內的魚,比喻很難逃走。 例句:求你老人家,念著與我們員外八拜之情,如今既住在這里,就如籠中之鳥,網內之魚,若要報仇,不費吹灰之力,要錯過這個機會,可就無處去找了。
【第4句】:【勤能補拙,儉可養廉】(諺)勤勞能彌補自己笨拙的缺點,儉樸能培養自己廉潔的品德。指勤和儉不僅可以使人擺脫貧困,更可以培養人的美德。 也作“勤能致富,儉能養廉”。
【第5句】:【不為五斗米折腰】此語比喻為人清高,有骨氣,不為利祿所動,不向惡勢力低頭,有強烈的正義感。典出唐房玄齡等著的《晉書·陶潛傳》:“潛嘆日:‘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邪!”’“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發生在東晉著名詩人、文學家陶淵明身上。公元405年秋,陶淵明為了養家糊口,來到離鄉不遠的彭澤縣當縣令。這年冬天,潯陽郡派遣督郵劉云到彭澤縣來督察。督郵劉云是一個貪婪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澤的驛館,就差縣吏去叫縣令來見他。陶淵明素來蔑視功名富貴,不肯趨炎附勢,對這種假借上司名義發號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鑒于上司的面子,也不得不去見一見,于是馬上動身。不料縣吏攔住陶淵明說:“大人,參見督郵要穿官服,并且束上大帶,不然有失體統,督郵要乘機大做文章,會對大人不利的!”這時陶淵明再也忍不下去了,他長嘆一聲說:“我不能為五斗米向鄉里小人折腰!” 說罷,索性取出官印,把它封好,并且馬上寫了一封辭職信,隨即離開只當了八十多天縣令的彭澤,從此隱居南山,終身不仕。才有了“種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山水田園詩。 后人很欣賞陶淵明這種不向小人低頭的品質,于是陶淵明的“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名言便流傳開來。
【第6句】:【屋里點火外頭亮】(諺)比喻避著人在自己家里做事,四鄰八舍的人其實知道得一清二楚。
【第7句】:【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釋義:顧了小的丟了大的,或指抓住了次要的,丟掉了主要的。 例句:這種負責精神很好,可是光你一個人總忙不過來啊!搞不好,撿了芝麻反倒丟了西瓜。
【第8句】:【貓兒頭差事】(慣)貓兒頭:元代民間指勾結官府、稱霸一方的人,轉指訛索錢財的人。差事:被人派遣而去做的事情。比喻有利可圖的差事。
【第9句】:【風不吹,樹不搖】 釋義:風要是不吹,樹不會搖動。比喻事出有因。 例句:馬長勝說:“風不吹樹不搖,說你有缺點,也不是平白無故的。”
【第10句】:【不求有功,但求無過】 釋義:不要求進取,只求保持現狀。 例句:“岳父大人如此關懷這批苦力,中央軍知道了一定感激不盡的。……” “唉,老夫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就是了!”
【第11句】:【先道斷,后不亂】(諺)道:說。 指凡事先把條件講清楚,事后就不會發生麻煩,糾纏不清。
【第12句】:【東不成,西不就】(慣)指擇偶或擇業不順利,總是不成功。也泛指事情總是辦不成。
【第13句】:【皇帝不急,急死太監】(慣)指當事人不急,其他人卻非常著急。譏諷人瞎操心。 也作“皇帝不急太監急”。
【第14句】:【不知者不作罪】(諺)指不了解情況而誤犯了別人,應當得到別人的原諒與寬恕。 也作不知者不怪。 不知者莫怪罪。 不知者不為過。
【第15句】:【客去主人安】(諺)指赴宴的賓客及時離去,主人家才得安歇。
【第16句】:【躲過了初一,躲不過十五】 釋義:遲早逃脫不了,總會找到。 例句:“……躲過了初一,也躲不過十五,將來總有抓住他的機會哩!”
【第17句】:【半夜吃黃瓜——不知頭尾】(歇)指不知道事情的底細或經過。 也作半夜吃黃瓜——摸不著頭腦。 半夜摸黃瓜——不知頭尾。
【第18句】:【軍無媒,中道回】(諺)媒:向導。 軍隊行軍如果沒有向導,就無法前進,只好中途返回。指行軍離不開好向導。
【第19句】:【桂冠】在各種各樣的比賽中奪得第一名的人,常常被人們稱為奪得“桂冠”。“桂冠”這個詞是怎么來的呢? 它是個舶來品,源自古希臘。古希臘人認為月桂樹是太陽神阿波羅的神木,他們用月桂樹的枝葉編成冠,授給在祭祀太陽神阿波羅的節日賽跑中的勝利者。戴桂冠者有極高的榮譽。后來,人們用月桂樹的枝葉編成冠冕,獻給最有才華的詩人和各種比賽中的勝利者,成為一種慣例,流傳下來。特別是古希臘又是奧林匹克運動會的發祥地,奧運會的勝利者也會得到一頂“桂冠”,于是“桂冠”一詞隨著奧運會傳向世界。大家對2004年第28屆雅典奧運會記憶猶新,在那屆奧運會上,獲獎者除得到金、銀、銅獎牌外,發獎官員還將桂枝編的花冠戴在他們頭上。 無獨有偶,在中國還有一個和“桂冠”詞義相近的詞,叫“折桂”,也來自一個和桂樹有關的美麗神話故事,在這個故事中稱科舉考試登科為“蟾宮折桂”,又引申為各種考試與比賽的第一名叫“折桂”。“桂冠”和“折桂”,這兩者同義不同源,一個為“西”,一個為“中”,中西合璧,珠聯璧合。
【第20句】:【清酒紅人面,黃金黑世心】(諺)清酒能使人面色發紅,黃金能激起人的貪欲。指金錢的引誘力極大。 也作清酒紅人面,黃金動道心。 清酒紅人面,財寶動人心。
【第21句】:【同甘苦,共患難】(慣)指共同分享幸福,共同承受困苦與災難。
【第22句】:【擺龍門陣】(慣)指聊天或講故事。
【第23句】:【人心隔肚皮】(諺)人的心隔著一層肚皮,誰也看不到、摸不準是在謀算著什么。指人心最難猜測,更不要說認得清、識得真了。 也作人心隔肚皮,里外不相覷。 人心隔肚皮,做事兩不知。 人心隔肚皮,對面兩不知。
【第24句】:【螳螂捕蟬,黃雀隨后】(諺)螳螂一意捕蟬,不防身后的黃雀又來捕它。比喻人往往只圖眼前的利益,而不顧身后的禍患。 也作螳螂捕蟬,黃雀伺后。 螳螂捕蟬,不顧身后。
【第25句】:【燈紅酒綠】人們在形容奢侈或繁華時常說“燈紅酒綠”,“燈紅”很容易理解,那么,“酒綠”該怎么解釋呢?這源于古代酒的釀造過程。 起初,由于釀造技術落后,人們喝的是濁酒。所謂濁酒,是指將一定的糧食例如麥、黍、秫、稻、曲、蘗等加熱煮熟后,加上酒藥(酒曲),短暫發酵而釀成,這樣釀出來的酒其酒精濃度很低。至今,江南民間的很多地方還保持著這樣的釀酒風俗。最初的濁酒由于含雜質會略顯渾濁,但仍是無色液體:在發酵過程中,由于尚未撇出酒糟,酒面上會浮起一層淡綠色糟沫。這種淡綠色泡沫很細碎,《釋名》日:“酒有沉齊,浮蟻在上,沉。L然如萍之多者。”就是說酒上的這層浮沫。這本是酒在釀造過程中的一個很自然的現象,但,因為愛酒,文人墨客們愛屋及烏,開始用一些美好的詞語形容這種浮沫,稱其為“綠蟻”或“浮蟻”,并逐漸演變成為對酒的昵稱。南朝謝眺在《郡臥病呈沈尚書詩》中就有“嘉魴聊可薦,綠蟻方獨持”之句。最著名的還有唐代白居易的《問劉十九》:“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也有直接稱酒為“綠酒”的,如陶淵明“清歌散新聲,綠酒開芳顏”之句。杜甫有“燈花何太喜,酒綠正相親。”晏殊有“勸君綠酒金杯,莫嫌絲管聲催”等句。只是把“燈紅”與“酒綠”挪到一起,鋪張開來,用來形容尋歡作樂的腐化生活。
【第26句】:【天上九頭鳥,地下湖北佬】為什么會用“九頭鳥”來形容湖北人呢?這得追溯到明朝的張居正,并且需要首先弄明白“九頭鳥”是什么樣的鳥類。 九頭鳥是傳說中的一種神鳥,本來有十個頭,日夜嗚叫,人們厭惡它的聲音,遂驅趕獵殺,后來天狗也來助戰,咬下了它的一個頭,于是就剩下九個頭了。它晝伏夜出,畏懼火光,血滴誰家,誰家遭殃。因此在最早的傳說中,九頭鳥是不祥之物。那么九頭鳥又是怎么跟湖北佬聯系起來呢? 這得從張居正說起。張居正,字叔大,少名白圭,號太岳,湖北江陵人,明神宗時官至內閣首輔。在位期間,推行了一條鞭法,改革了稅賦制度,使得明朝的財政收入有所改善,并且任用賢臣,在加強北方邊防和整飭東南沿海地區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好的成就。深得神宗皇帝的信任,成為皇帝面前的“大紅人”,紅的時間長了也就免不了遭人嫉妒。據說當時有九大御史聯合參奏陷害張居正,結果,他不僅未被參倒,九大御史反被一一整肅,都被打人大牢。因此民間便生出“天上九頭鳥,地下湖北佬”之謠,用來諷刺九大御史再厲害,也抵不過湖北出身的張居正一人。 就這樣,將“九頭鳥”按到湖北人的頭上。隨著時間的推移,“九頭鳥”的含義也跟著發生了質的變化,如今的九頭鳥已成了頭腦靈活、聰明多智、敢拼敢搏的代名詞,象征著湖北人的智慧和優良品質。偶有貶損之意,形容湖北人狡猾的一面。
【第27句】:【經還沒念,就先打起和尚來了】(慣)比喻事情還沒辦成,就先懲罰辦事的人。
【第28句】:【吃了冬至飯,巧女兒多做一條線】(諺)冬至:二十四節氣之一,在農歷十一月,從這天起,白晝漸長。指從冬至起,白天可以多做點活了。
【第29句】:【合家歡,老人安】(諺)全家人和睦歡快,老人自然就會安康。指一家安樂過活,是老年人無憂無慮的重要因素。
【第30句】:【隔行如隔山】 釋義:比喻行業不同,互不了解。 例句:參謀長雖然是日本帝國大學畢業,可是隔行如隔山,和土匪們取聯絡便不如小喜,況且小喜又是與秘書長那個系統有關系的,因此參謀長便得讓他幾分。
【第31句】:【打打鬧鬧,白頭到老】(諺)指夫妻之間發生沖突爭吵,是正常現象。 也作“吵吵鬧鬧到白頭”。
【第32句】:【軍無糧自亂】(諺)指行軍打仗,最要緊的是保證糧草的供給。 也作“軍無糧草,不戰自亂”。
【第33句】:【宰相回鄉拜四鄰】(諺)宰相作為當朝青樹林大員,回到家鄉,還去拜訪鄰居。指官位再大也不壓鄉親。
【第34句】:【家家有本難念的經】 釋義:比喻各家有各家的難處。 例句:俗話說:“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我的家也不例外,也存在著矛盾。
【第35句】:【翻老底】見“揭老底”。
【第36句】:【又要馬兒好,又要馬兒不吃草】(慣)比喻既要人好或事情做得好,又不愿付出相應的代價。
【第37句】:【竹籃打水一場空】 釋義:比喻愿望落空,一無所獲。“打水”又作“提水”。 例句:這主席團落在好人手里,人們分房分地,有好日子過了。要是落在壞人手里,竹籃打水一場空啊!
【第38句】:【白紙寫黑字】(慣)指有了可靠的文字憑證。 也作白紙上畫著黑字兒。 白紙黑字。
【第39句】:【小人無罪,懷璧其罪】見“匹夫無罪,懷璧其罪”。
【第40句】:【樹老根多,人老話多】 釋義:樹老了樹根多,人老了說話噦唆。 例句:你可不要嫌恩翁爺爺的嘴太碎。樹老根多,人老話多,更何況像恩翁爺爺常說的,花蕾般的娥瑪是他身邊唯一的親人呢!
【第41句】:冷死花旦,熱死武生。
【第42句】:【樹上十鳥,不如手握一只】見“兩鳥在林,不如一鳥在手”。
【第43句】:【抓著葫蘆當瓢打】(慣)比喻打擊錯了對象。
【第44句】:【兒女情長,英雄氣短】 釋義:沉溺于男女私情,英雄的壯志就會消磨掉。 例句:這平生的大志,都被這嬌妻美妾消磨盡了。常言道:“兒女情長,英雄氣短。”
【第45句】:【醬鍋里煮元宵——混蛋】(歇)本指渾濁的球形東西,轉指不懂道理或不明事理的人。含責罵意。
【第46句】:路不常走草成窩,坐立不直背變駝。
【第47句】:【打蛇先打頭】(諺)打蛇要先打它的頭部。比喻打擊敵人,要先打他的首腦機關。也比喻除惡要先除首惡。 也作打蛇打頭,擒賊擒王。 打蛇要打頭,擒賊要擒王。
【第48句】:【拋在東洋大海里】見“丟去東洋大海”。
【第49句】:【家人犯法,罪及家長】(諺)家里的下人觸犯了法律,家長要受罪罰。指家長對子孫后代及傭人不但負有教養責任,還要承擔法律責任。 也作“家奴犯罪,罪坐家主”。
【第50句】:【入圈套】見“落在圈套里”。
【第51句】:【吃人家碗半,被人家使喚】(諺)哪怕是吃了人家半碗飯,也必須服從人家的指使。指得了人家的一點好處,就得為人效力。 也作吃人一碗,聽人使喚。 吃誰家的飯,歸誰家管。 吃人茶飯,與人擔擔。
【第52句】:【少不舍力,老不舍心】見“老不舍心,少不舍力”。
【第53句】:【烏之將死,其嗚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釋義:鳥快死了,嗚聲是悲哀的;人快死了,說出來的話是善良而有價值的。 例句:曾子有疾,孟敬子問之。曾子言日:“鳥之將死,其嗚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第54句】:【喊倒好】見“喝倒彩”。
【第55句】:【舍著金鐘撞破盆】(慣)比喻不惜任何代價,甚至豁出性命去拼搏。
【第56句】:【朝臉上抹黑】見“往臉上抹黑”。
【第57句】:【錢有磨盤大,膽比綠豆小】(慣)形容人既貪財又膽小怕事。
【第58句】:【井里沒水四處討】(諺)井里沒有小時要到處去找,不能坐等著渴死。指遇到困窘的事,要積極想辦法,尋出路,不能坐以待斃。
【第59句】:【良藥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諺)好藥入口很苦,但有利于治病;忠誠的勸告聽起來刺耳,但有利于行為。指直言忠告是有益的,但不容易被人接受。 也作忠言逆耳利于行,毒藥苦口利于病。 苦藥利病,苦口利用。
【第60句】:【閉著眼睛說瞎話】(慣)指不顧事實地胡說。 也作“閉著眼睛胡說”。
【第61句】:【親者痛,仇者快】(慣)指所做的事使親人痛心,仇人高興。
【第62句】:【兵來將迎,水來土堰】(諺)堰:攔水的土壩,此謂阻攔。指交戰時要針鋒相對地采取措施,對付敵方。也泛指做事要有針對性。 也作兵來將擋,水來土掩。 兵來將擋,火來水滅。
【第63句】:【把禿尾巴母雞當成鳳凰】 釋義:比喻過高估價或過分重用。 例句:只見賈有富猛地跳起來,嘩啦一聲,把桌上的酒杯、酒瓶和盤子、碟子一掃落地,咆哮如雷:“什么施工員,把禿尾巴母雞當成鳳凰!”
【第64句】:【打破飯碗】(慣)比喻失業。
【第65句】:【姥姥不疼,舅舅不愛】(慣)指沒人疼愛或喜歡。
【第66句】:寧給好漢拉馬,不給懶漢作爺。
【第67句】:【破罐子破摔】 釋義:比喻橫下心,不顧后果,任憑事態惡化。 例句:好些年來,他自輕自賤,成了習慣,破罐子破摔,不想學好了。
【第68句】:【散了骨頭架】(慣)形容非常疲憊,渾身酸困。 也作“散了架”。
【第69句】:【摔碟子摔碗】(慣)形容摔摔打打,亂發脾氣。 也作摔盆子砸碗。 摔桌子砸板凳。 摔盆子摜碗。
【第70句】:怒畫竹,喜畫蘭,不喜不怒畫牡丹。
【第71句】:【拍馬屁】(慣)舊時稱贊馬好時常拍馬的屁股。比喻極力討好、奉承人。
【第72句】:【一個女婿半拉兒】民間有一俗語,叫“一個女婿半拉兒”,它源自唐朝。 在中國古代,朝廷為了鞏固其統治,常采用“和親”的辦法,即把公主遠嫁番邦,結為親家,以避戰爭。唐朝尤為突出。唐朝前期是我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大唐帝國經濟文化繁榮,為邊疆各族人民所仰慕。開明的唐太宗又實行正確的民族政策,被全國各族人民擁戴為“天可汗”。當時,少數民族酋長都以娶唐朝公主為榮,唐太宗也以許配公主作為密切民族關系的紐帶。 公元788年,唐德宗以咸安公主嫁回紇可汗。回紇可汗恭敬地回信說:“昔為兄弟,今婿稱半子也。陛正若西戌,子請以兵除之。” “婿稱半子”說法一出,立刻被人們接受。不久,劉禹錫作文引用說:“乃命長嗣,為君半子。”“一個女婿半拉兒”的俗語原來是歷史上民族團結的產物。 不過,時至今日,此說有些過時,國家提倡計劃生育,獨生子女已占到家庭的絕大多數,生兒生女已不再計較了。
【第73句】:【棺材出了,才討挽歌郎錢】(慣)挽歌郎:舊時在喪家送葬時,受雇為死者唱挽歌的人。比喻事情辦成了才去討要報酬。也比喻辦事錯過了時機。
【第74句】:【啄木鳥得了傷寒病——身子壞了嘴還硬】(歇)啄木鳥:一種益鳥,嘴堅而直,能啄開木頭,捕食樹洞里的蟲,尾羽粗硬,啄木時支撐著身體。嘴:本指嘴巴,轉指說話。 硬:本指堅硬,轉指強硬。指人內心怯懦或處境困難,而說話卻還很強硬。含譏諷或責罵意。
【第75句】:【好漢做事好漢當】(諺)指好漢敢做敢為,更敢承擔責任。 也作好漢做事,一人承當。 好漢做事,敢做敢當。 漢子做事漢子當。
【第76句】:【不讀哪家書,不識哪家字】 釋義:沒有學習過,不知道其中的知識。 例句:“這里面有個原因,不讀哪家書,不識哪家字。現在興的這號洋碼字,我就不會寫。”
【第77句】:【年好過,月好過,日子難過】(諺)指年節的交接,月份的交接,好在都是短暫的一天,容易混過;只有這一天接一天無盡頭的困苦日子,最是難熬。
【第78句】:【亮牌子】(慣)比喻明確告訴人自己是干什么的。
【第79句】:【甘蔗沒有兩頭甜】 釋義:比喻不能兩方面好處都占。“沒有”又作“不能”。 例句:人們常說:甘蔗沒有兩頭甜。要發財,就得擔干系呵。
【第80句】:【身在福中不知福】見“人在福中不知福”。
【第81句】:【單絲不成線,孤樹不成林】(諺)指一根絲合不成線,獨株樹成不了林。比喻成大事需要有群體的努力,只憑個別人是成不了氣候的。 也作單絲不成線,獨木不成林。 獨木不成林,單絲不成線。 孤樹不成林,獨木不成橋。
【第82句】:【三更半夜】“三更半夜”指人靜夜半之時,按現在的時間是夜里十二點鐘左右。這個詞起源于宋代。宋太宗時陳象輿、胡旦、董儼、趙昌言是好友,四人志趣相投,常聚在一起談論至深夜:“日夕會昌言之第,京師為之語日:‘陳三更,董半夜’。”“三更半夜”一詞由此形成。 古人說時間,白天與黑夜各不相同,白天說“鐘”,黑夜說“鼓”或“更”,所以有“晨鐘暮鼓”之說。古時,城鎮多設鐘鼓樓,晨起(辰時,今之七點)撞鐘報時,所以白天說“幾點鐘”;暮起(酉時,今之十九點)擊鼓報時,故夜晚說時間又說是“幾鼓天”。夜晚還說“幾更天”,這是由于巡夜人邊巡行邊打擊梆子,以點數報時。舊時一夜分為五更,中國有副傳統春聯:“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這里就是用“五更”代指除夕一夜。第三更是子時,就是現在夜間十二時左右,已是深夜時分了。 “三更半夜”成為俗語,是與宋朝城市人民擁有夜生活分不開的。唐朝城市實行宵禁,北宋初年就完全解除了宵禁,宋人的夜生活開始豐富起來,改變了“日落而息,日出而作”的生活習慣,“三更半夜”也開始成為人類活動的重要時刻。可見,宋朝開夜禁是明智之舉,也是社會的一大進步,不然,就不會出現“陳三更、董半夜”了。
【第83句】:先撒魚食后釣魚。
【第84句】:【狐貍打不成,倒惹了一屁股臊】(慣)比喻沒得到好處倒惹了一身的麻煩。 也作“狐子沒打著,倒落一身騷”。
【第85句】:【三磚打不透】(慣)形容人非常愚笨,點不醒。
【第86句】:【敲竹杠】“敲竹杠”比喻利用別人的弱點或借某種口實抬高價格或索取錢財。“敲竹杠”是怎么產生的呢?有以下幾種說法。 一說是清朝末年,各水陸要沖設置關卡,查禁煙土,但禁而不絕。煙販挖空心思把煙土藏在竹制的船篙里,隨船從水路運往各地。一天,一艘商船駛至浙江紹興碼頭時,緝私官帶人上船檢查,查遍船艙每個角落,未發現煙土。這時,一個老師爺吸著長煙袋,緩步走到船艄,信手在船篙上敲敲煙灰,煙袋鍋兒敲得竹篙“篤篤”直響。船上商販心中有鬼,嚇得面如土色,以為師爺已經看透了秘密,慌忙掏出大把銀子悄悄塞給他,請求包涵。他這一舉動,倒把師爺鬧糊涂了,還是師爺腦筋轉得快,看了看竹杠,這才笑納了銀子,將船放行。從此,“敲竹杠”就成了訛詐財物的代名詞。 二說是清代末年,市上小額交易都是用銅錢,店家接錢便丟在用竹杠做的錢筒中,晚上結賬時倒出來盤點。當時上海有家店鋪,老板很滑頭,對待陌生主顧常常隨意提價。每當伙計接待陌生顧客時,店主以敲竹杠為暗號,敲一下提價一成,坑騙顧客。 三說是鴉片戰爭以后,上海成為對外通商碼頭,中外客商云集。當時外灘的十六鋪碼頭是國內各路客商的交匯地,一些外埠的小商販,白天經商,夜晚為了節省開支就在碼頭附近路邊屋檐下打地鋪過夜。這就為警察局的巡捕和一些地痞流氓提供了“生財”的機會。他們以維護治安為由,向小商販勒索錢財。小商販就動腦筋把銅板、銀元、紙幣藏在挑運貨物的抬杠里。可時間一長,被巡捕和地痞流氓知道了內情,不交所謂的保護費就敲敲商販的竹杠或抬棒。小商販們惹不起這些歹人,破財免災,就從杠棒中倒出些銀兩來“開路”。從此“敲竹杠”成了強行勒索的代稱。
【第87句】:【爭一日之短長】(慣)短長:指勝敗、對錯、高低等。比喻決出一時的勝敗、對錯。
【第88句】:【穩坐吃三注】(慣)三注:賭場用語,指押在上門、下門和天門三個位置上的賭注。指不費氣力穩得多方錢財。也比喻坐享其成,不勞而獲。
【第89句】:【瓜甜瓜苦,不在皮兒上】 釋義:比喻不能從表面看問題。 例句:這會兒又一口咬定他們不會學懶。瓜甜瓜苦,不在皮兒上,嘴巴兩層皮,說話不費力。懶不懶,要看實踐哩!
【第90句】:【拒人于千里之外】(慣)形容態度傲慢、冷淡,使人難以接近。
【第91句】:【蛇咬一口,見了黃鱔都怕】 釋義:黃鱔:魚類,生長在水邊泥洞里,形似蛇。比喻受到一次傷害,心有余悸,碰到類似的情況就害怕。 例句:“這個人就是這樣,啥事都鈍刀割肉,很不爽快。過去苦日子過多了,人又老實,蛇咬一口,見了黃鱔都怕。”
【第92句】:【旦角】“旦角”指戲劇里女性角色,有正旦(青衣)、老旦、花旦、武旦等區別。在京劇界有著名的“四大名旦”梅、尚、程、荀。那么旦角是怎么來的呢? 西漢桓寬的《鹽鐵論》里,就提到“今民間……奇蟲胡妲戲娼舞像。” 方以智在《通雅》中釋為:“胡妲,即漢飾女伎,今之裝旦也。”可見在漢代,已出現了旦角演員,盡管當時還沒有完整形態的戲劇。 胡妲,在“妲”之前冠一“胡”字,為我們點明了它的淵源所自。原來我國歷史上,習慣把來自西域的各種事物冠以“胡”字。比如胡笳、胡琴、胡桃、胡床等,舉不勝舉。 胡妲的“妲”字,任半塘先生作了正確的詮釋,他在《唐戲弄》里指出:“可能乃用一漢字足以表示女性者,以錄胡語之音。”(可能是用一個足以表示女性的漢字,來記錄胡語之音),由于是音譯,就不必拘于某字。所以唐人敦煌寫本又作“黑旦”,宋人《樂府混成集》又寫作“笪”和“旦”。 至于“旦”(或“黑旦”、“笪”)在胡語中的本義,《燕樂考源》作了解釋:“又有五旦之名,旦作七調。以華言譯之,‘旦’者則謂韻也。其聲亦應黃鐘、太蔟、林鐘、南呂、姑洗。”可見五旦就是五音,與宮、商、角、徵、羽相當,本是西域兄弟民族的音樂術語。漢以后,隨著西域藝術的內傳,“胡妲”被作為表演歌舞的女性的代稱。“胡妲主歌而胡旋主舞”。《唐書禮樂志》說:“胡旋舞者,立毯上旋轉如風。”主歌主舞應和現在的歌伴舞差不多。而伴隨著戲曲的興起,旦則演變為唱工很重的女角的代稱。如宋代時有“裝旦”。 元朝是我國戲曲大發展時期,雜劇中已出現了正旦、小旦、搽旦等各類旦角角色,為現在齊全的旦角名稱打下了基礎。
【第93句】:【遍地是黃金,缺少有心人】(諺)指發財致富的機會隨時隨地都有,就看人們有沒有生財的眼光和心計。
【第94句】:【拉不下臉來】(慣)指不好意思,難為情,或礙于情面。 也作拉不開臉來。 拉不下臉皮。
【第95句】:【二踢腳上天——兩頭晌】(歇)二踢腳:雙響的爆竹,點燃下端的藥捻子后響一聲,升到空中后上截爆炸,又響一聲。比喻兩件事情同時進行。一說,響諧“想”,指兩件事情都想做。
【第96句】:【一夜夫妻百夜恩】(諺)夫妻之間,哪怕只有一夜同床共枕的生活,恩情也是很深的。指夫妻感情不比其他,必須珍惜。 也作一夜夫妻,百日恩義。 一日夫妻百日恩,百日夫妻似海深。
【第97句】:【飯前飯后一碗湯】(諺)指飯前喝湯,可以潤腸;飯后喝湯,可以化食:都是身體健康的需要。
【第98句】:【戲法人人都會,各有巧妙不同】(諺)指人人都會變戲法,但巧拙不同,自然效果兩樣。常比喻處事。 也作戲法人人會變,各自巧妙不同。 戲法人人會變,巧妙各有不同。
【第99句】:【人到事中迷】(諺)指人在事件變故中最容易陷入迷惘,亟需旁人提醒。 也作人到事中迷,就怕沒人提。 人到事中迷,就怕不聽勸。 人在事中迷,只要有人提。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