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紅爐片雪片雪投入燒得通紅的火爐之中,立刻融化,無影無蹤,佛教常用來比喻般若空慧能夠當下消除一切執著之見和虛妄之情,相傳佛菩薩在地獄中開示緣生性空的道理,無數地獄眾生聽到偈語,地獄之相立即化為烏有,如片雪人紅爐中,由此得到解脫。在禪宗公案中,也經常用到“紅爐片雪”.
【第2句】:【蠹眾木折,隙大墻壞】(諺)蠹(du):蛀蟲。折:斷。指蠹蟲多了,能把樹木蛀折;縫隙大了,能使墻壁倒塌。比喻貪污腐化的惡風不煞,法律制度的漏洞不補,定會釀成無可挽回的大禍。
【第3句】:【蛤蟆跳在戥子上,自稱自站】戥子,用小圓盤載重的小秤。 站、贊諧音,借指自己稱贊自己。類似的:耗子爬秤鉤,自己 稱自己。成語:自我吹噓。清代《負曝閑談》:“尹仁道:.我 這腦袋還推扳嗎?’胡麗井在旁插嘴道:‘這可成了蝦蟆跳在 戥子里,自稱自贊了!”’
【第4句】:【忍為高,和為貴】(諺)指忍讓是處事的高招,和氣是為人的法寶。 也作“忍為寶,和為貴”。
【第5句】:【百無一有,百巧百窮】(諺)百無一有:技藝上樣樣都想學得的人,結果是一樣也學不到手。百巧百窮:各種技藝都會,但不能精通一門,總不免受窮。指掌握技藝貴在專精,不可貪求全面。
【第6句】:【求人不如求己】宋代詩人蘇東坡曾與方外交佛印禪師同游杭州寺院。東坡見大殿上的觀世音菩薩手持數珠,東坡覺得奇怪,便問道:“彼自是觀音,自誦其號,未審何謂?”佛印答道:“求人不如求己。”見宋·蘇軾《問答錄》。本來,觀世音菩薩是人們求拜的對象。佛印就“自誦其號”而借題發揮,答了一句頗含機鋒的話:“求人不如求己”,體現了禪宗“自力自度”的特色。后用“求人不如求己”謂求別人幫忙還不如靠自己努力。如清·曹庭棟《老老恒言》卷二:“世情世態,閱歷久,看應爛熟。心衰面改,老更奚求。諺云:求人不如求己。”又如陳登科《風雷》第一部三十章:“何老九又略加沉思一下,發狠道:‘求人不如求己,俺去找素云問問清楚。’”(李明權)
【第7句】:【三更半夜】“三更半夜”指人靜夜半之時,按現在的時間是夜里十二點鐘左右。這個詞起源于宋代。宋太宗時陳象輿、胡旦、董儼、趙昌言是好友,四人志趣相投,常聚在一起談論至深夜:“日夕會昌言之第,京師為之語日:‘陳三更,董半夜’。”“三更半夜”一詞由此形成。 古人說時間,白天與黑夜各不相同,白天說“鐘”,黑夜說“鼓”或“更”,所以有“晨鐘暮鼓”之說。古時,城鎮多設鐘鼓樓,晨起(辰時,今之七點)撞鐘報時,所以白天說“幾點鐘”;暮起(酉時,今之十九點)擊鼓報時,故夜晚說時間又說是“幾鼓天”。夜晚還說“幾更天”,這是由于巡夜人邊巡行邊打擊梆子,以點數報時。舊時一夜分為五更,中國有副傳統春聯:“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這里就是用“五更”代指除夕一夜。第三更是子時,就是現在夜間十二時左右,已是深夜時分了。 “三更半夜”成為俗語,是與宋朝城市人民擁有夜生活分不開的。唐朝城市實行宵禁,北宋初年就完全解除了宵禁,宋人的夜生活開始豐富起來,改變了“日落而息,日出而作”的生活習慣,“三更半夜”也開始成為人類活動的重要時刻。可見,宋朝開夜禁是明智之舉,也是社會的一大進步,不然,就不會出現“陳三更、董半夜”了。
【第8句】:【 泥人禁不起雨打】指禁不起考驗。韓志君等《古船·女人 和網》:“棉花架不住風吹,泥人禁不起雨打。我只擔心,往 后豆腐房辦紅火了,他挎兜兒里有了錢,再去走歪歪道兒!”
【第9句】:【窮媳婦知米貴】(諺)指窮家婦女最懂得儉省節約。
【第10句】:【火到豬頭爛,錢到公事辦】(諺)火候到了,難蒸的豬頭也能蒸爛;錢花到了,難辦的公事也能辦好。 指只要舍得花錢就能辦好事。也指舊時官場中只要行賄就能打通關節。 也作火大蒸的豬頭爛,錢多買的公事辦。 錢到公事辦,火到豬頭爛。
【第11句】:【有大量者,必有大福】見“量大福大”。
【第12句】:【不知道哪塊云彩有雨】情況不好判斷。浩然《艷陽天》: “滿天的云彩,你知道哪一塊云彩有雨呢?不給自己留個退 腳的地方,將來不是自找苦吃嗎?”
【第13句】:【打油詩】“打油詩”指內容和詞句通俗詼諧而不拘平仄韻律的舊體詩。 打油詩的起源與打油活動無關,“打油”是一人名,姓張,當然,打油詩源自張打油。 據宋代錢易《南部新書》載,在唐代,南陽有個讀書人名叫張打油,平時很喜歡民間俚曲,雖然文字俚俗,登不上大雅之堂,但由于它明白如話,卻也受到了村民的歡迎。有一年冬天,村里下起了鵝毛大雪,村民們很高興,便請張打油寫首詠雪詩。張打油望著紛紛揚揚的大雪,吟了一首詩:“江山一籠統,井上黑窟窿。黃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腫。” 又有一次,張打油在一個衙門的墻上也寫了一首詠雪詩:“六出飄飄降九霄,街前街后盡瓊瑤。有朝一日天晴了,使掃帚的使掃帚,使鍬的使鍬。”縣官一見大怒,立刻派人把他抓來。張打油說,他可以寫出更好的詩。縣官便以當時南陽被圍為題,命他作詩。張打油當即吟道:“天兵百萬下南陽”。縣令一聽,大喜道:“有氣魄!”張打油接著吟道:“也無救援也無糧,有朝一日城破了,哭爺的哭爺,哭娘的哭娘。”從此,張打油遠近聞名。 當然,這些都是趣談,詠雪詩才是張打油的代表作,整首詩沒有一個“雪”字,卻把雪景寫得活靈活現,生動活潑,有動有靜,看得見,摸得著,如臨其境。不然也不會流傳至今。張打油為我們創造的這種“打油體”,至今為人們喜愛和模仿。
【第14句】:【敲門磚,不值錢】 釋義:用來敲門的磚頭,門敲開,磚便丟棄了。比喻借以謀求名利的工具,目的達到后就沒有價值了。 例句:他知道,到胡老大那里去,求他給說情,那只是敲門磚,不值錢。而以后到高大干那里取批條,才是目的。
【第15句】:【膽大有官做】(諺)舊指敢于冒風險、善于鉆營的人才能做上官。
【第16句】:早睡早起,清爽歡喜;遲睡遲起,強拉眼皮。
【第17句】:【上山八條路,下山路八條】(諺)指有多少去的路,也就有多少回來的路。常比喻有多少問題,就會有多少解決問題的辦法,用不著發愁。
【第18句】:一理通,百理融。
【第19句】:【不尋仙方覓睡方】睡眠良好,有益于健康。醫藥圖書: “俗話說:不尋仙方覓睡方。說明良好的睡眠對治療神經衰 弱十分重要。”
【第20句】:【春風得意馬蹄疾】 釋義:這是孟郊《登科后》詩句。原形容封建時代文人科舉及第的歡快心情。 現用來形容人心情愉快,動作敏捷。 例句:春風得意馬蹄疾。王一民邁著輕快的腳步,順著霽虹橋往道里走去。
【第21句】:【迅雷不及掩耳】 釋義:形容特別快,措手不及。 例句:顯然,敵人為了迅雷不及掩耳地破壞他們的組織、破壞政治犯們堅持下來的絕食斗爭,要把他或者還有其他的同志突然弄走,
【第22句】:【結為秦晉之好】這句話的意思是兩家聯姻,結為親家。此俗語出自春秋時期。 春秋時期,秦晉一直交好,而且以婚姻來促進秦晉之間的關系。那個時候,秦國與晉國不僅是相交之邦、禮儀之邦,也是婚姻走得最頻繁的兩個國家,兩國王室之間常會出現秦晉聯姻事件,后來秦晉就被稱為親人關系,一直沿用到今天。結秦晉就是促成男女雙方,使之交好,暗含結婚之意。
【第23句】:摘花切忌撅花莖,說話不要傷人心
【第24句】:【龍多乃旱】(諺)龍多了,互相推諉,誰也不管下雨的事,天就干旱了。比喻做事,人多誰也不負責,反把事情耽擱了。 也作龍多不治水。 龍多旱,人多亂。
【第25句】:【念經】念誦或背誦佛經。一般用特殊的音調吟誦,稱為“海潮音”、“唄經”,有時也用木魚等控制音節。僧眾舉行法會或做早晚課時集體“念經”,信徒個別修持時亦可單獨“念經”。“念經”可以高聲念,也可以低聲念,可以出聲念,也可以默念。中國佛教徒常念的經有《阿彌陀經》、《金剛經》、《法華經》、《地藏經》等。唐·慧能禪師指出,念經重在“心念”,“得其經意……一念心開,是為開佛知見”。《壇經·機緣品》載,有僧名法達,常誦《法華經》,未解經義。慧能批評他;“汝名法達,何曾達法?”并說:“口誦心行,即是轉經;口誦心不行,即是被經轉。”法達于言下大悟。慧能說:“汝今后方可名念經僧也。”俗語中運用之例,如《水滸傳》第四回:“老僧自慢慢地教他念經誦咒,辦道參禪。”又如張天翼《兒女們》:“走過佛堂的時候他瞟了那邊一眼,瞥見五姨太太在敲著木魚念經。”(李明權)
【第26句】:【癩蛤蟆爬香爐,觸一鼻子灰】 釋義:比喻做事不順利、碰釘子,或想討好卻落得沒趣。 例句:李春山的手腳卻舞不開,接二連三地癩蛤蟆爬香爐,觸一鼻子的灰,又一鼻子的灰。
【第27句】:念念指極短的時間,起滅連續不斷。在佛教中,“念”是梵語“剎那”的意譯,指一動心念的短暫時間,念念,猶言剎那、剎那(參見“一剎那”條)。佛典中有“念念不住”、“念念生滅”、“念念相續”、“念念無常”等說法。《維摩詰經·方便品》:“是身如電,念念不住。”《無量義經》:“諸法本來空寂,代謝不住,念念生滅。”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歸心》:“若有天眼,鑒其念念隨滅,生生不斷,豈可不怖畏耶?”俗語中則有“念念不忘”等。謂時時刻刻念想著。
【第28句】:【花開花謝自有時】 釋義:花開、花落都有一定的時間。舊喻人走運或背時都是命中注定的。 例句:花開花謝自有時。……來此應舉,不想時乖命蹇,差過黃榜限期,試官不容入試,教我無可奈何。
【第29句】:【山不轉路轉】(諺)山是固定的,不會轉動,但圍繞著山轉的路卻是可以隨意鋪修的。比喻任何事物都不是固定不變的。 也作山不轉路轉,石頭不轉磨轉。 山不轉路轉,河不轉水流。
【第30句】:群雁無首不成行,羊群出圈看頭羊。
【第31句】:【放冷箭】 釋義:比喻乘人不備,暗中耍手段加害于人。 例句:自己做了一世人,又怎么樣呢?未曾“跳到半天空么?沒有放冷箭么?”
【第32句】:【樹不成林怕大風】(諺)樹木如果不能形成森林,孤孤單單,就最怕狂風襲擊。比喻人如果不團結成堅強的群體,就無力抗擊天災人禍。
【第33句】:【人過三十不學藝】人應在年輕時學習,三十歲以后不容 易專心。馬烽西戎《呂梁英雄傳》:“人過三十不學藝,老了, 手腳也不靈便了,叫人家年輕人們鬧吧。”
【第34句】:【五十五,出山虎】人到五十五歲,最為成熟,能有所作為。 或說:人到四十五,正是出山虎。戴厚英《人啊人》:“再說你 還年輕。俗話說,五十五,出山虎,正當壯年啊!”
【第35句】:【靠大樹草不沾霜】見“大樹之下,草不沾霜”。
【第36句】:【船到江心補漏遲】(諺)漏船行到江心才去修補,已經無濟于事。借指凡事必須預先防范,已經造成的錯誤臨時補救便來不及。 也作船到江心補漏遲,懸崖勒馬才收騎。 臨崖立馬收韁晚,船到江心補漏遲。 馬到崖頭收韁晚,船到江心補漏遲。
【第37句】:【天不收,地不留】(慣)指無人收留,無處容身。
【第38句】:千日胡琴百日簫,當日橫笛亂哨哨
【第39句】:諦聽謂一心聽取,思維義理。真實不虛謂之“諦”,佛教有“真諦”、“俗諦”、“空諦”、“假諦”、“二諦”、“四諦”諸說。佛菩薩說法時,常對聽眾說:“諦聽諦聽,善思惟之。”如《楞嚴經》卷二:“汝應諦聽,今當示汝。”俗語中用此間,謂仔細聆聽。如唐代白居易《霓裳羽衣歌和微之》詩:“當時乍見驚心目,凝視諦聽殊未足。”又如曹禺《日出》第一幕:“這大客廳里聽見陳奶媽邁步進來,放聲說話,思懿連忙諦聽。”《西游記》第五八回中,提到地藏菩薩有個神獸,名喚“諦聽”。諦聽“若伏在地下,一霎時,將四大部洲、山川社稷、洞天福地之間,贏蟲,鱗蟲、毛蟲、羽蟲、昆蟲、天仙、地仙、神仙、人仙、鬼仙,可以照鑒善惡、察聽賢愚”。
【第40句】:【浪子回頭金不換】見“敗子回頭金不換”。
【第41句】:妄語佛教以“殺、盜、淫、妄”為“四根本性罪”,《大智度論》卷十_二廣說其義。關于“妄語”,《大智度論》云:“妄語者,不凈心欲誑他,覆隱實,出異語,生口業,是名妄語……妄語之人,先自誑身,然后誑人。以實為虛,以虛為實,虛實顛倒,不受善法,譬如覆瓶,水不得入。妄語之人,心無慚愧,閉塞天道、涅粲之門。……實語之人,其心端直。其心端直,易得免苦,譬如稠林曳木,直者易Jm。”后沿用其義,指說假話,胡說。如《梁書·何遠傳》:“每戲語人云:‘卿能得我一妄語,則謝卿以一縑。’眾共伺之,不能記也。”
【第42句】:【狡兔死,走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諺)兔子打光,追捕兔子的獵狗就被煮熟吃了;飛鳥射盡,射殺飛鳥的弓箭就擱起不用了;敵國消滅,出生入死的功臣良將就被殺戮了。舊指江山穩固之后,國君就會殘害功臣。
【第43句】:【囍】“囍”又稱雙喜。我國男女青年結婚時,有個習俗,都喜歡在新房內外乃至家具上貼著大紅“囍”字,以示吉利。現在,更有甚者,結婚時將斗大的囍字貼于巷口兩側或住宅小區門口的兩側,以示隆重或迎親路標。 說到這個“囍”字的來歷,傳說源自北宋宰相王安石。傳說王安石20歲那年進京趕考,路過馬家鎮時,剛好碰到馬員外之女出聯擇婿,在走馬燈上寫著“走馬燈,燈走馬,燈熄馬停步”的上聯。這時王安石正忙于趕考,未及細想,便上京去了。 王安石在科場中順利通過筆試。面試時,主考官指著廳前的飛虎旗說:“飛虎旗,旗飛虎,旗卷虎藏身。”王安石不覺心里一亮,便以馬員外之女招婿的上聯作對。主考官見對得珠聯璧合,遂贊嘆不已。 考試完畢,王安石在歸途中喜氣洋洋,躊躇滿志。途經馬家鎮時,見那懸聯仍無人對出下聯。此時,王安石便把主考大人出的上聯作下聯以對。馬員外一看十分滿意,當下即以女相許,并擇吉日在馬府完婚。 新婚之日,正當新郎新娘歡歡喜喜拜天地時,忽有探馬來報:“恭喜王大人金榜題名,明日請赴瓊林宴。”馬員外聽后高興萬分,遂命重開酒宴,以示慶賀。王安石雙喜臨門,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豪興大發,便在洞房雪白的墻上,并排而工整地書寫了兩個大紅的喜字。雙喜(囍)一出,更加喜慶,效果絕佳。 從此,結婚貼紅“囍”字的習俗,就在民間流行開了。
【第44句】:【死狗——扶不上墻】(歇)比喻人素質太差或沒有志氣,別人想扶持也扶持不起來。 也作“死狗——扶不到墻上”。
【第45句】:【牛皮不是吹的,火車不是推的】見“火車不是人推的,牛皮不是人吹的”。
【第46句】:【沒有好果子吃】(慣)比喻沒有好的結果。
【第47句】:【宰相家人七品官】(諺)宰相家的奴仆,也相當于七品官。舊指主子顯貴,奴仆也跟著抬高地位。 也作宰相門前七品官。 宰相家奴七品官。
【第48句】:【飽漢不知餓漢饑】 釋義:比喻得到安樂、滿足的人不知道別人的困難,不關心別人的疾苦。 例句:蕭大爺亦勸他慢些,“我同錢太爺還有句話說”。小爺們等不及,只是跺腳,說:“誤了差使,釘子是我碰。你飽漢不知餓漢饑,我勸你快走罷!”
【第49句】:不戀故鄉生處好,受恩深處便為家
【第50句】:不在被中睡,不知被兒寬。
【第51句】:千了百當禪門語,謂參悟后大事了當。如《五燈會元·五祖演禪師法嗣》:“不道你不是千了百當底人,此語只似先師下底語。”亦泛指一切了結、妥貼。《朱子語類》卷三四:“圣人發憤便忘食,樂便忘憂,直是一刀兩段,千了百當。”又作“千了萬當”,同上書卷九七:“直是一刀兩段,千了萬當!”
【第52句】:不怕學問淺,就怕志氣短.
【第53句】:【騎著馬找馬】(慣)比喻一邊干,一邊尋找新的出路。也比喻占有舊的,同時物色新的。
【第54句】:【水激石則鳴,人激志則宏】 釋義:比喻人受到激勵,才能樹大志,奮發向上。 例句:這說明,做思想政治工作,必須把著眼點放在改造人的思想上,古語說,水激石則嗚,人激志則宏。
【第55句】:在劫難逃佛教上說,一大劫中包括“成住壞空”四劫,反映世界經歷一次自形成至毀滅的大過程(佛家認為這一大過程是周而復始的)。在世界相對穩定的“住劫”中,有饑饉、疾疫和刀兵這“小三災”;在世界迅速崩潰的“壞劫”中,有火、水、風這“大三災”。“劫”原表示宏觀的時間。因為“劫”中有這些注定的災難;因此,“劫”又有劫難、災難之意。俗語“在劫難逃”本此,謂注定要遭受災禍,難以幸免。如巴金《序跋集》跋:“那么重的包袱!那么多的辮子!我從小熟悉一句話:‘在劫難逃。’卻始終不相信。”(參見“浩劫”條)回光返照指太陽剛落到水平線下時,由于光線反射作用,天空中又短時發亮的白然現象。禪宗文案中多見此語,如《鎮州臨濟慧照禪師文案》(唐代臨濟義玄禪師謚慧照):“你言下便自回光返照,更不別求,知身心與祖佛不別,當下無事,方名得法……據我見處,實無許多般道理,要用便用,不用便休。”宋代延壽《宗鏡錄》卷二三:“若舍己徇塵,是名違背。能回光返照,隨順真知,境智冥合,是真供養。…‘光”指智光或心光,“返照”即契如理之心。后多用“回光返照”比喻人臨死前神志忽然清醒或興奮,也用以比喻舊事物滅亡前表面上短暫的興旺。如《紅樓夢》第九八回:“黛玉白日已經昏暈過去,卻心頭口中一絲微氣不斷……此時李紈見黛玉略緩,明知是回光返照的光景。”又郭沫若《十批判書·呂不韋與秦王政的批判》:“他形成了那樣一個短時期的中央集權的奴隸社會,由奴隸制而言,可以比為回光返照。”
【第56句】:【一壺難裝兩樣酒】招待客人用同樣的酒,謂對人不能有 厚薄。韓志君等《古船·女人和網》:“手心手背都是肉,一壺 咋還偏裝兩樣酒?自個兒的閨女媳婦不讓進,別人呢,倒讓 進了!”
【第57句】:【有愁皆苦海,無病即神仙】(諺)人只要愁煩不斷,那就是陷入了苦海;只要健康無病,那就是過上了神仙生活。指人生最苦的是憂愁,最樂的是健康。
【第58句】:【 —條腸子八下扯】心中同時掛念幾個親近的人。《1978 年作品集》:“一條腸子八下扯,媽媽想你們都快想瘋了。”
【第59句】:恍然大悟《觀無量壽經》:“心生歡喜,嘆未曾有,廓然大悟,得無生忍。”
【第60句】:【好話一句三冬暖,惡言出唇六月寒】(諺)和氣的、體貼人心的話,即使在嚴寒之中也會讓人感到渾身暖和;傷人的惡語,即使在炎熱的夏天也會讓人感到心寒。指好言能給人溫暖,惡語只能煽動起仇恨情緒。 也作好話一句三冬暖。 一句好話三分暖。
【第61句】:【石頭也焐熱了】形容熱情感人。韓志君等《古船·女人和 網》:“你的心就是塊石頭,我也該把它焐熱了;就是生鐵,我 也該把它化成汁兒了!”
【第62句】:【世上萬般哀苦事,無非死別與生離】(諺)指人世間各種各樣的悲苦事情中,生離和死別是最令人難以承受的。 也作世上萬般哀苦事,除非死別共生離。 世上萬般哀苦事,無過死別與生離。 世上傷心無限事,最難死別與生離。
【第63句】:【習氣】猶言習慣,系長期養成的難以改變的行為、語言和意向。如宋·蘇軾《再和潛師》詩:“東坡習氣除未盡,時復長篇書小草。”陸游《抄書詩》:“書生習氣重,見書喜欲狂。”“習氣”多含貶義。如謂“官僚習氣”、“流氓習氣”等。“習氣”一詞出于梵語Vasana,謂現行的煩惱歷久而形成的種種積習,包括“名言習氣”、“我執習氣”等。正如唐·窺基《成唯識論述記》卷二所說:“言習氣者,心現行氣分重習所成。”習氣相續到成熟時,能招生死果報。法相宗認為:斷除了煩惱的“種子”,伏除了煩惱的“現行”之后,還存在煩惱的“習氣”。“習氣”在煩惱中程度較輕微,但是難以斷除。隋·智顗《四教儀》卷八謂:“十佛地者,大功德力資智慧,一念相應慧觀真諦,習氣究竟盡也。”這就是說,二乘羅漢還有“習氣”,只有佛才能完全斷除“習氣”。(李明權)
【第64句】:【開會馬拉松,發言長而空】馬拉松,原指長距離賽跑。借 指會議時間拖得太長,不解決實際問題。《人民日報》 (1991,12,29):“最近,江蘇省南通市領導對開會發言實行 限時發言的新招,有效的整治了開會馬拉松,發言長而空的 會風。”
【第65句】:【強盜收心做好人】壞人改惡從善,改過自新。成語:洗心 革面。《漁海怒濤》:“狼走千里吃人,狗到天邊吃屎,我知道 你決不會強盜收心做好人。”
【第66句】:【木邊之目,田下之心——相思】(歇)“木”邊加“目”為“相”,“田”下加“心”為“思”,合為“相思”。原是一種拆字格,不出后語。指男女相愛慕卻又無法接近而引起的思念。 也作木邊目,心上田——相思。 木旁目,田下心——相思。 目邊之木,田下之心——相思。
【第67句】:【刀尖上過日子】(慣)形容在極其危險的環境中生活。 也作“在刀子刃上過日月”。
【第68句】:【二十四只烏鴉亂張口——不知聽誰的是】(歇)指眾說紛紜,使人無所適從。
【第69句】:【文不文,武不武】(慣)文不能文,武不能武。形容人沒有一點兒本事。 也作文不能安邦,武不能定國。 文不能提筆,武不能捉刀。
【第70句】:【上不巴天,下不著地】 釋義:形容沒有著落,沒有依靠。 例句:咱們頂好是各走各的路。這地方上不巴天,下不著地,你要是不識好歹,咱倆免不了同歸于盡!
【第71句】:【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能夠生活在一起的人,人品也 差不多。浩然《艷陽天》:“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這兩口 子又都比較膽子小,最怕惹是非。”
【第72句】:藥補不如食補,食補不如動骨
【第73句】:【撅嘴騾子賣個驢價錢】嘲笑人生氣撅嘴。又指說話惹事, 嘴頭子吃虧。李準《大河奔流》:“嘿!我這個人就是歪嘴騾 子賣個驢價錢,都吃嘴上的虧了。”
【第74句】:【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釋義:原是佛教語,比喻因果報應關系。指種什么就能收獲什么。后比喻做了什么事情,就會得到什么結果。 例句:古人有篇偈子說得好,道是:“朝看釋伽經,暮念華嚴咒,種瓜還得瓜,種豆還得豆。”
【第75句】:谷要自長,人要自強.
【第76句】:知足得安寧,貪心易招禍.
【第77句】:【一沒有殺父之仇,二沒有奪妻之恨】沒有深仇大恨。言外 之意:不應該作對。《小說月報》(1980,2):“可是,自己和別 人一沒有殺父之仇,二沒有奪妻之恨。誰和他結這么大的 冤仇?”
【第78句】:《法華經·普門品》云:“悲觀及慈觀,常愿常瞻仰。”注日:“以大悲觀人觀眾生苦,拔其苦難,名日悲觀。”今指消極失望之意,與“樂觀相對”。如馮雪峰《上饒集中營》第三部:“不是面對著屠殺而悲觀,而是進行有準備的、有希望的戰斗:”又如巴金《隨想錄》五:“我絕不悲觀,我要爭取多活,我要為我們社會主義祖國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息。’臘八粥南朝定農歷十二月初八為臘日,見《荊楚歲時記》二我國佛教徒認為,佛祖釋迦牟尼是在十二月初八成道的,謂之“臘八節”。印度人善于煮粥,尤以乳糜為上。關于臘八粥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釋迦牟尼成道前夕?
【第79句】:【天堂有路你不走,地獄無門闖進來】謂自找倒霉。或說:天 堂有路無人到,牢門緊閉有人敲。清代《小五義》:“我不去 找你,你自來找我,分明是天堂有路你不去,地府無門闖進 來。”
【第80句】:【三年不上門,當親也不親】(諺)三年不上親戚朋友處走動,該當是關系親密的,也會疏遠起來。指親友之間,貴在經常聯系,增進情誼。
【第81句】:一言驚醒夢中人
【第82句】:【小孩嘴里掏實話】見“孩子嘴里討實話”。
【第83句】:【懶花貓吃死耗子】指做省力的事,不思進取。莫應豐《將 軍吟》:“但范子愚認為那是懶花貓吃死耗子,沒有搞頭。”
【第84句】:【壓不住臺】(慣)比喻控制不住局面。
【第85句】:【蜜罐里長大的】 釋義:比喻一直生活在幸福中,沒受過苦。 例句:舊社會的勞動人民,是怎么從三座大山底下過來的?你們可真是蜜罐里長大的呀,有些人動不動鬧情緒,尥蹶子,想干啥就要干啥,世界上的事那么容易嗎!
【第86句】:【陰一套陽一套】(慣)指人耍兩面派,當面和背后不一樣。
【第87句】:【大將無能,累死三軍】(諺)三軍:軍隊的總稱。指將領如果無能,三軍就會跟著倒霉。也借指領導人物缺德少才,下屬就會跟著白受苦。 也作“將帥無才,累死三軍”。
【第88句】:【作筏子】見“扎筏子”。
【第89句】:【十年九不收】經常鬧災,莊稼沒有收成。西戎《一個年輕 人》:“咱這里是什么土地,十年九不收,有機器抵什么用?”
【第90句】:【殺人一萬,自損三千】(諺)兩軍對戰,即使打了勝仗,殺死敵方一萬人,己方也得損傷三干。指打仗就得有犧牲,縱然是戰勝的一方,也免不了要付出傷亡代價。 也作殺人一千,自損八百。 殺人三干,自損八百。
【第91句】:謊話講不得,莊稼荒不得.
【第92句】:有理贏,無理輸.
【第93句】:好花要有綠葉扶,好漢要有眾人幫
【第94句】:【衙門錢,一燧煙;生意錢,六十年;種田錢,萬萬年】(諺)一燧煙:一股煙。衙門內掙的錢像一股煙,頃刻消逝;生意賺的錢,可享受一輩子;種田掙的汗水錢,可世代享用。指靠辛勤勞動掙的錢最踏實,最長遠。
【第95句】:【官大青樹林壓死人】(諺)品:舊時官員共分九品,青樹林為一級。指官員間只要高一個等級,就能壓得下一級抬不起頭。 也作“官高一級壓死人”。
【第96句】:【一娘生九子,九子各不同】(諺)指一個娘胎里出生的幾個兒子,各有各的長相,各有各的脾性和志趣。也泛指人與人、事物與事物都是相類而不盡相同的。 也作一娘生九種。 一娘生九子,九子九般形。
【第97句】:【一竅通,百竅通】(諺)竅:竅門,事情的關鍵。指遇事能抓住關鍵與要害,就能觸類旁通,舉一反三。
【第98句】:【除死無大災】(諺)指人如果橫下一條心,連死都不怕,就不怕有更大的災禍。
【第99句】:【臘月天賣涼粉——不趕個時候】(歇)涼粉:一種用綠豆粉等制作的涼拌食品,一般在夏季食用。指某人、某事物或某種現象出現的時間不適宜。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