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佛學(xué)經(jīng)典文案金句】佛說:今天已經(jīng)過去了,生命也減少了一天,應(yīng)當(dāng)勤奮努力,千萬別貪圖安逸。
【第2句】: 每一個對手都是最好的老師,對手教的東西比朋友多。為什 么我們反而要朋友不要對手?因為崇尚簡單,厭惡復(fù)雜。對手教的是 復(fù)雜,而朋友教的則是簡單。復(fù)雜緣于彼此提防,簡單緣于相互信 任。人生如此短暫,沒有人真正愿意當(dāng)對手的好學(xué)生,人心又如此難 測,多數(shù)人還是不得不將學(xué)費交給對手。
【第3句】:雖然并不是每一個人都有錢,但有錢的人也不一定都快樂。很多人為獲取金錢付出了一生的努力,到頭來卻發(fā)現(xiàn)金錢換不來多一分一秒的時間。
【第4句】:心如流水不暫住,心如飄風(fēng)過國土,亦如猿猴依樹戲,亦如幻事依幻成,如空飛鳥無所礙,如空聚落人奔走。如是心法本非有,凡夫執(zhí)迷謂非無。若能觀心體性空,惑障不生便解脫。《心地觀經(jīng)》卷八,觀心品
【第5句】:凈佛世界者,有二種凈:一者菩薩自凈其身,二者凈眾生心令行清凈道。以彼我因緣清凈故,隨所愿得清凈世界。(古印度)《大智度論》卷五十
【第6句】:在現(xiàn)實生活中,如果我們總是刻意地去模仿別人,那么到后來迷失的還 是自己。莎士比亞曾說:“你是獨一無二的。”人成長的過程是一個逐步認(rèn)識 自我、確定自我的過程,形成并保持自己個性是不容易的。
【第7句】:人若不能克己行事,持清定之心,那勢必早晚都會成為盲心人。行存于世悲哀度日卻全然不知。知足,知愛,才能知生命的樸質(zhì)本源。
【第8句】:人性本明,為物欲情塵知所昏蔽,故于日用而不自知,故日:性相近,習(xí)相遠(yuǎn)也。——《憨山老人夢游全集》
【第9句】:因緣果抱都不是固定不變的,都不是靜止的,都不是注定的。因緣果抱都是隨生命主體的作用而變化。
【第10句】:如來所轉(zhuǎn)妙法輪,一切皆是菩提分,若能聞已悟法性,如是之人常見佛。《華嚴(yán)經(jīng)》卷十三,光明覺品
【第11句】:恰似松樹針葉,待沸水沖泡,只見熱氣繞碗邊轉(zhuǎn)了一圈,然后自碗中心升起,約莫二尺來高時,又在空中轉(zhuǎn)一圓圈,變成一朵白色的芙蓉花,少頃,白芙蓉又慢慢上升化成一團(tuán)云霧,最后散成一縷熱氣飄蕩開來。頓時,幽雅清香充滿禪房。
【第12句】:人生來都是平等的。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個體,沒有必要和別人比較。俗話說,人比人,氣死人。總是和別人比來比去,就會丟失自己。即使自己某一方面比別人差,也要學(xué)會從別的方面找到平衡——也許在另一方面,我比別人要優(yōu)秀。
【第13句】:對別人寬容一點,其實也是給自己留有余地。你生活的世界有多大,取決于你的心有多寬。懂得寬容,人生就會天高地闊,生活就會鳥語花香。保持一種淡然,是人生最美的姿態(tài)。
【第14句】:即使是有人一時糊涂,說錯了話,做錯了事,提醒一下,總比提刀弄槍好,拉一把比推一下來得更好。究竟是采取慈悲態(tài)度還是采取敵視的態(tài)度,這是區(qū)別一個人是好心還是壞心的標(biāo)準(zhǔn)。
【第15句】:那種極其困難的環(huán)境中,人生樂趣仍然是有的。在任何情況下,人生也絕不會只有痛苦。這就是我悟出的禪機。
【第16句】:在生命的點與點之間,快如迅雷,沒有一點空隙,甚至容不下思考,就有如狐追兔,兔子奔越逃命一樣,我每想起這個禪的故事,就想到:兔子假如能逃過狐口,在喘息的時候,一定能見及生命的真意吧。
【第17句】: 人生就是畫圓,畫大大小小的圓,可到頭來卻沒有一個人能 夠真正將人生畫圓。
【第18句】:釋迦不出世,達(dá)摩不西來。佛法遍天下,談玄口不開。——《舒州法華山舉和尚語要》
【第19句】:常尊重父母,恭敬而供養(yǎng)。《華嚴(yán)經(jīng)》卷七十一,入法界品是佛弟子修行孝順者,應(yīng)念念中常記父母。《佛說孟蘭盆經(jīng)》
【第20句】:吉祥,就是一切災(zāi)患惡事不近身,凡事都能大事化小、小事化無;吉祥就是福。
【第21句】:福人眼里看不到不好的東西,一旦看見就要懺悔要反省,為明天后天我們要看到好的東西做準(zhǔn)備!這就是了凡因語的全部心法!
【第22句】:此土初祖云:心有所是,必有所非。若貴一物,即被一物惑;若重一物,則被一物惑。信被信惑,不信又成謗。(唐)百丈懷海禪師《百丈懷海禪師文案》
【第23句】:諸蘊本空,由心所生,心法滅已,諸蘊無作。如是了知,即正解脫。正解脫已,離諸知見,是名空解脫門。《佛說法印經(jīng)》
【第24句】:關(guān)懷生命并不僅僅指關(guān)懷人類自身,而是關(guān)懷世間一切具有生命的生物,甚至螻蟻、草根,都是慈悲的對象。
【第25句】:有多少東西即便占有了,也未必真的屬于我們,還可能因為占有而讓自己失去太多。很多時候,我們舍不得放棄一個有之無益、棄之可惜的工作,舍不得放棄已經(jīng)逝去很遠(yuǎn)的往事,舍不得放棄對權(quán)力和金錢的角逐……于是,我們只能用生命作為代價,透支著健康與年華。
【第26句】: 棗樹掛果了,棗農(nóng)喜出望外,接著又開始蹙眉:這棗樹怎么在 不該掉葉子的時候老掉葉子呢?于是合作社趕緊請來專家把脈。專家 在棗園現(xiàn)場的一番解惑,又令棗農(nóng)轉(zhuǎn)憂為喜。棗農(nóng)們因此感慨:要是 身邊就有這樣的農(nóng)民專家多好!農(nóng)村很需要專家型農(nóng)民。可他們的后 代要么跳出了農(nóng)門,要么務(wù)工進(jìn)了城。
【第27句】:人人應(yīng)時時“居安思危”,莫等“危時方思安”。修行人更要時時下功夫,以備四大不調(diào)時能安然度過。
【第28句】:得到摩尼寶珠的人,不會留意碎銀;在陽光下行走的人,見不到燈燭的光;深信名號功德的念佛人,見不到諸善萬行的功德。
【第29句】: 生活中的挫折是在所難免的,重要的不是絕對避免挫折,而是要在挫 折面前采取積極進(jìn)取的態(tài)度。勇敢面對艱險,不怕挫折,這是一種積極的 心態(tài),更是人生的必修課。
【第30句】:人生中,簡單的越顯珍貴,那不妨就陽光下看光明,綠蔭中來乘涼,大樹下依樹休。寬處看世界,煩惱自會消。
【第31句】:境隨心轉(zhuǎn),我們一思一念決定著我們的成功與失敗,決定著我今生會遇見什么人、做什么事、吃什么飯、掙多少錢、住什么樣的房子,走什么樣的路,這一切都是由我們自己決定的。
【第32句】:法常禪師可謂是個淡泊功名利祿,清凈悟道的僧人。他任遠(yuǎn)自然,甘守寂寞,甚至不愿讓人知道他的住處,以免塵世干擾。顯示了一種超然于俗世的清高。作為現(xiàn)代人,當(dāng)然不可能像他那樣避世隱居,遠(yuǎn)離社會,消極人生。但在物欲的橫流中,能夠安定自心,潔身自好,也是彌足珍貴的呀!
【第33句】:佛說,保持平常心得快樂之福報。保持平常心,不以物喜,不以己 悲,坦然面對人生中的坎坎坷坷、是是非非、悲歡離合,自能遠(yuǎn)離煩惱與 痛苦。
【第34句】:雖說你富貴得勢時前呼后應(yīng),好不威風(fēng),可一旦樹倒下,卻是鳥獸猢猻各散去。當(dāng)然也不是只有出家修行,才是唯一解決問題的方法,所謂好花不常開,好景不長在,因此勸世人莫貪戀那盛世繁華,那些轉(zhuǎn)眼成煙云的東西,若只一味迷戀,只會枉自費了神,傷了心。
【第35句】:有情不是罪過,癡愛才生煩惱,在自己感覺幸福的時刻,就要認(rèn)真享受它,這樣才能在情愛適度的狀態(tài)下平靜生活,不起煩惱。
【第36句】:控制好自己的情緒,注意對方的情緒。一個人脾氣上來了,可能毫無理性地做任何事,豈止?fàn)幊扯选R虼耍龅揭庖姏_突時,要保持頭腦冷靜,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尤其不要發(fā)怒。同時,重視對方的情緒,假設(shè)對方情緒激動,那么第一件事是設(shè)法讓對方冷靜下來,而不是忙于“講道理”。
【第37句】:“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如果能在這個問題上,不存任何疑惑,直下承當(dāng),然后念茲在茲地保任,人生的問題就解決了。
【第38句】:阿彌陀佛是善種的老農(nóng),一句名號是佛下的種子,我們的心便是佛下種的土地。佛不僅下種,還以光明來催熟,以法水來滋潤,又挖出我們煩惱的污泥來做肥料;菩提靈苗便日日生長,到了日子,必豐收菩提的果實。
【第39句】:對別人的挑釁,不必反應(yīng)過激怎樣應(yīng)對“惡人”的挑釁?佛日:惡人聞善,故來擾亂者,汝自禁息,當(dāng)無嗔責(zé)。彼來惡者,而自惡之。——《佛說四十二章經(jīng)》
【第40句】: 困難和挫折總是出現(xiàn)在前行的征途,是希望和成功的前奏。沒有繭, 就體會不到破繭而出的快樂;怕掉落,就永遠(yuǎn)不能展現(xiàn)飛翔的美麗。
【第41句】: 其實“包容”歸根結(jié)底就是愛和理解。只有心中有愛,才能以同情的 態(tài)度對待他人,才能充分體諒、尊重他人的立場和見解。只有愛,才能消 除彼此的敵視、猜忌、誤解,讓不同民族、不同國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 們在這個世界上和諧共存。
【第42句】:無量諸眾生,悉發(fā)菩提心,彼心令剎海,住劫恒清凈。《華嚴(yán)經(jīng)》卷七,世界成就品
【第43句】:順其自然并不是消極地去等待,并不是聽從命運的安排,順其自然是尋求生命的平衡。
【第44句】:猶如深淵水,澄清無瑕穢,如是聞法人,清凈心樂受。亦如大方石,風(fēng)所不能動,如是得毀譽,心無有傾動。《增一阿含經(jīng)》卷三十一,力品
【第45句】:仰止在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此名真現(xiàn)實。(民國)太虛《人生佛教》
【第46句】:統(tǒng)唯一真法界,謂總該萬有,即是一心。然心融萬有,便成四種法界:一事法界,界是分義,一一差別,有分齊故。二理法界,界是性義,無盡事法,同一性故。三理事無礙法界,具性、分義,性、分無礙故。四事事無礙法界,一切分齊事法,一一如性融通,重重?zé)o盡故。(唐)澄觀《華嚴(yán)經(jīng)疏》卷一
【第47句】: 父母尚健在,兒女未成人,你就沒有權(quán)力揮霍生命。因為你 揮霍的不僅僅是生命,同時還揮霍了對父母應(yīng)盡的孝,對兒女要擔(dān)的 責(zé)。每個人都有來處,每個人都有歸期,不必也不能逃避。即使你是 獨身,同樣不能。可以不去探求生活、生命和人生的意義,但必須敬 畏自己的生命,因為它不僅僅屬于你自己。
【第48句】:善良是心理養(yǎng)生的營養(yǎng)素。心存善良,就會以他人之樂為樂,扶貧幫困;心存善良,就會與人為善,樂于友好相處,心中就常有愉悅之感;心存善良,就會光明磊落,樂于對人敞開心扉,心中輕松。心存善良的人,就會始終保持泰然自若的心理狀態(tài)。
【第49句】:一一剎土中,各有佛興世,一切剎中佛,億數(shù)不思議。《華嚴(yán)經(jīng)》卷七,世界成就品
【第50句】:嘗觀世之百工技藝之精,而造乎妙者,不可以言傳。效之者,亦不可以言得。況大道之妙,可以口耳授受,語言文字而致哉?蓋在心悟之妙耳。——《憨山老人夢游全集》
【第51句】:若定心作善惡等業(yè),作已深生信心歡喜,若發(fā)誓愿供養(yǎng)三寶,是名定業(yè)。善男子,智者善根深固難動,是故能令重業(yè)為輕;愚癡之人不善深厚,能令輕業(yè)而作重報。以是義故,一切諸業(yè)不名決定。《大般涅槃經(jīng)》卷三十一,獅子吼菩薩品
【第52句】:眾生有煩惱,是因為我執(zhí)的關(guān)系。以“我”的自私心理為中心,不但使自己痛苦,也會影響周圍的人跟著痛苦。忘我,才能于修身養(yǎng)性中,造就健康、幸福的人生。
【第53句】:社會是群體的,只有一個人好或只有一個人向善還不夠;希望擁有一個好家庭、好社會,就必須人人行善、彼此感恩。
【第54句】:很欣賞一種人,痛而不言,笑而不語。在他們身上,你可以看到一個人的厚實涵養(yǎng),不由得產(chǎn)生敬意。好的人緣,若茶香,清水明鏡;更是禪趣里的一種靜,恍若空山虛懷若谷,恬淡寧心。
【第55句】:一段春風(fēng)有兩般,南枝向暖北向寒;現(xiàn)前一段西來意,一片西飛一片東。一無德禪師
【第56句】:隨在何處,念佛第一,好心情第二,好身體第三,其余任何重要之事皆在第四、第五……
【第57句】:【松柏后凋誠可貴,千錘萬鑿始成佛之成敗錘煉】1.自古英雄多磨難。2.樂觀是幸福的源泉。3.自己做自己的主人。4.天行健,君子當(dāng)自強不息。
【第58句】:人們一直在追求真理,卻不知真理就在自己的內(nèi)心,在自己的生命深 處。不知去建立自己的真正主體性,就只能永遠(yuǎn)被外境所決定,而不能決定 外境,只能轉(zhuǎn)于物而不能轉(zhuǎn)物。
【第59句】:普賢法身遍一切,能為世間自在主,無始無終無生滅,性相常住等虛空。《金剛頂經(jīng)》
【第60句】:和人相比,我自慶運氣好,因為遇到南無阿彌陀佛。就像一只售貨攤上的泥鰍,遇到了放生的人,就能活命。
【第61句】:物質(zhì)富有、地位崇高,都是空虛的架構(gòu);真正的富有是心的富有——富有愛、富有慈悲。真正的動力是心力;擁有這分愛心動力作基礎(chǔ),還有什么不能改革、不能引導(dǎo)的呢?
【第62句】:思想家盧梭說:“你要宣揚你的一切,不必用你的言語,要用你的本來面目。”人存活于世間,應(yīng)以本色天性面世,不費盡心機。過分客氣是虛假的表現(xiàn),繁瑣禮儀是多余的形式。坦率真誠才是做人的本色。自然真實,怡然自得,就能活出一個真實的自己。
【第63句】:“小”不可忽視:腳下開始,毫末做起,有做小事的精神,就能產(chǎn)生做大事的氣魄。
【第64句】:寧舍身命,終不為惡。不為養(yǎng)身,邪命自活。寧舍身命,不惱于他。《集一切福德三昧經(jīng)》卷上
【第65句】:當(dāng)你幸福時,若將幸福建立在他人痛苦之上,這不叫幸福,而是造業(yè);當(dāng)你快樂時,若那快樂會導(dǎo)致痛苦,這不叫快樂,而是痛苦尚未成熟;當(dāng)你富有時,若那財富源于不正當(dāng)行業(yè),這不叫富裕,而是累債;當(dāng)你自感聰明,若那聰明用于自私,這不叫聰明,而是愚昧。真正的幸福和快樂,因為不立于惡,所以不生苦。
【第66句】:縱觀人生百年,恰似三更夢現(xiàn)。來時一絲不掛,去時一縷青煙。遠(yuǎn)觀帝王將相,近看黎民萬千。無一永久在世,皆要撒手人寰。閻王三更拿你,不留五更半天。長壽三萬多日,命短曇花一現(xiàn)。人生曠劫難遇,何不念佛修禪,善利短暫一生,成就永劫光鮮。
【第67句】:我們絲毫沒有為彌陀做事時,彌陀尚且不虧待我,全力救度我;我能為彌陀做一點點事,彌陀豈不更要大大地犒賞我嗎?平靜的心、喜樂的心、利他的心,這些都是彌陀的犒賞。
【第68句】:忍字心上一把刀。能忍,就能納受人間一切的缺點——對任何人沒有一點怨恨,做任何事也沒有一個難字。
【第69句】:做一個云水禪心的人,在紛繁的塵世中,承受花開的美麗,承受凋零的凄涼。縱算人世冷暖,天高地遠(yuǎn),我幺們依舊可以讓日子過的清凈簡單。日子如行云流水,我們卻可以烹一杯世味熬煮的茶,于老舊的軒窗下,看一朵白云飄過,一滴雨水滑落。
【第70句】:禪,如山中的清泉,可以洗滌我們心靈上的塵埃;如天上的白云,讓人可以漂流十方,任性逍遙。禪是不離開人間的,禪是幫助吾人在人間獲得解脫的不二法門。
【第71句】:參禪用功,并非只是坐禪觀靜,對于看話禪法門,能夠?qū)⑿囊庾R與話頭 時時廝磨,做到萬緣頓息,又不于頓息處有所住,一句干屎橛提持不放, 方能趣入覺悟之徑。此時,放下萬緣而不落空,提起萬緣而不著有,提 放自如,堪稱大自在。
【第72句】:回首,青春猶如一場盛大的演出,來不及揮手,早已匆匆落下了帷幕。靜坐紅塵,喜歡盈盈碧天上飄逸的白云,喜歡臨窗聽雨,聆聽心之禪意,讓雨洗盡塵埃,也純凈了心靈。
【第73句】:有人說,每個人都是一塊田,這塊田的耕夫只能是自己。一個懶惰的、抱怨的耕夫,其田地將滿是荒草蛀蟲;而一個充滿希望、辛勤勞作的耕夫,會把田地耕種得豐收連連。
【第74句】:心變得簡單了,世界也就簡單了,快樂便會生成。學(xué)會簡單可以擺脫世事喧囂,任潮起潮落,世事煩擾,我自安然。簡單,是清水滌心的純凈;是心素如簡的恬淡;是隨遇而安的人生態(tài)度,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簡單似禪。
【第75句】:人站直之前,一定要學(xué)會隱忍趴下。伸張不一定就是正義,有時只是嘩眾取寵,同樣,反抗也不代表勇敢,懦弱到極致,有時也會貌似站直地“暴跳如雷”。絢爛之后才能安于平淡,真正趴下才能勇敢站起。
【第76句】:佛為歸依之大師,法為正所歸依,僧為歸依修行之助伴。(明)宗喀巴《菩提道次第略論》卷四
【第77句】:和諧自他關(guān)系,就是要用佛法的智慧,處理好家庭關(guān)系、人際關(guān)系、團(tuán)隊關(guān)系、民族關(guān)系、國家關(guān)系、宗教關(guān)系乃至人與自然的關(guān)系等等。
【第78句】:猶如“伊”字三點,若并則不成“伊”,縱亦不成;如摩醯首羅面上三目,乃得成“伊”,三點若別亦不得成。我亦如是,解脫之法亦非涅槃,如來之身亦非涅槃,摩訶般若亦非涅槃。三法各異亦非涅槃。我今安住如是三法,為眾生故,名人涅槃,如世‘伊”字。南本《涅槃經(jīng)》卷二,哀嘆品
【第79句】:在這個世界上,成就的機會最高的是人類,墮落的可能性最大的也是人類;對社會奉獻(xiàn)最大的是人類,對社會破壞最強的也是人類;對眾生利益最大的是人類,對眾生傷害最慘的也是人類。想成為什么樣的人,完全取決于自己的心。心善人便善,心惡人便惡;心正人便正,心邪人便邪。人類既偉大,又可怕。
【第80句】: 最大的浪費是大好時光正虛度,最悲催的事情是出師未捷身 先死。后一句為一位新近離世的朋友感慨,前一句替自己的渾渾噩噩 羞愧。
【第81句】: 被一些不相干卻必須完成的事情綁架,你只能眼巴巴地看著 時光大片大片溜走。這些時光完全應(yīng)該屬于另外一些想做而沒有完成 的事情,那些真正屬于你的事情。為了生命運轉(zhuǎn)必須的成本,不得不 大把地付出時光,剩下的時光甚至不夠發(fā)一發(fā)呆的長度。生命與生俱 來的缺陷,常常就這樣使心靈變得荒蕪。
【第82句】:愛是人間的一分力量,但是只有愛還不夠,必須還要有個“忍”——忍辱、忍讓、忍耐,能忍則能安。
【第83句】:一個人如果能時常想到自己的言行是否傷害他人,并謹(jǐn)小慎微地提防可能的傷害,已經(jīng)算一個很好的人了!
【第84句】:‘我們的快樂源于我們一直都祈望他人得到快樂,我們的痛苦源于我們一直只祈望自己得到快樂。
【第85句】:若欲報佛恩,一念在禪定,勝活三千界,滿中一切人。《大通方廣懺悔滅罪莊嚴(yán)成佛經(jīng)》卷下
【第86句】:習(xí)禪者,要在念起之細(xì)微處用功,深知起心動念皆是業(yè)因。大風(fēng)起于青 萍之末,欲不被利、衰、毀、譽、稱、譏、苦、樂之八風(fēng)所轉(zhuǎn),且時時 覺照、念念明了。
【第87句】:如何達(dá)到生死自在的境界?唯有靠平常多培養(yǎng)“能舍”之心,方達(dá)提得起、放得下之境界。
【第88句】:諸法如芭蕉,一切從心生,若知法無實,是心亦復(fù)空。(古印度)龍樹《大智度論》卷八
【第89句】:品一盞茶,洗去塵埃,洗去世間的虛情假意,然后,在一盞禪茶時間里,獲得清歡。我等你,與我共一場禪茶之約。你若來,我定與你聽雪品茗,談世情、聊古今,共度清寧時光。
【第90句】:能夠根據(jù)自己的身份,受持相對應(yīng)的戒條,如法行持、成就律儀、無所毀犯,就有相應(yīng)的解脫自在。
【第91句】:愛心、慈心、悲心是女性的優(yōu)點,如何引導(dǎo)先生做好事、走好路,是做太太的責(zé)任。
【第92句】:假如你想化敵為友,就得邁出第一步。否則,不會有任何進(jìn)展。當(dāng)你和 別人發(fā)生矛盾的時候,要主動示好,采取尋求和解的行動,這樣才能贏得和 諧的人際關(guān)系,享受幸福的人生。懂得一切的人,才能擁有一切;舍棄一 個,就是舍棄一切,而舍棄了一切,人生還擁有什么?
【第93句】:應(yīng)機說法,普利人天;萬法唯識,三界唯心。一個人內(nèi)心擁有愛的寶藏,才是取之不盡的財富,一個人心量有多大,擁有的世界就有多大。真正的修行是心中有眾生的存在,尊重與包容眾生,并且肯為眾生服務(wù),協(xié)助眾生離苦得樂。 人格信譽是自身寶貴的無形資產(chǎn),是每個人的立身之本。
【第94句】:見解名悟,聞解名信。信解非真,悟發(fā)信謝。理數(shù)自然,如果熟自零。(東晉)竺道生《注維摩經(jīng)》
【第95句】:只看眼前利益的人,受人性所限,只會陷入庸人自擾的無邊煩惱;唯有立足長遠(yuǎn)的人,才能突破人性的瓶頸,活出智慧的人生。
【第96句】:真正的“名”是實際行為成果的一個附屬品。如果一個人真的有道德,做出了貢獻(xiàn),獲得了獎賞,就是實至名歸;如果他什么有意義的事都沒做而只有名聲,那就是徒有虛名。
【第97句】:生活中,當(dāng)我們有些東西拿不準(zhǔn),分不清時,最客觀的辦法就是始終堅持正確的發(fā)心,不管有多么艱難,我們都要力所能及地去幫助身邊的每一個人。要不了多長時間,事物都會由陰轉(zhuǎn)陽,呈現(xiàn)本來面目,花開見佛!這是事物的本質(zhì)規(guī)律。
【第98句】:無畏布施:無畏布施并不只是解救生命,而且能生起對生命的愛心。對生命生起愛心而解救生命,才是真正的無畏布施。如果具備慈悲心的前提下,能做到長期吃素,這是最好的無畏布施。大寶法王說:“最好的放生就是做到吃素。”
【第99句】:名能否放得下?高智商的人,患心理障礙的概率相對較高。原因在于他們一般都喜歡爭強好勝,對名看得較重,有的甚至愛名如命,累得死去活來。倘若能對名放得下,就可稱得上是超脫的“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