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不會打仗不吃糧,不會唱歌不賣糖】 釋義:既吃軍糧就得會打仗,既來賣糖就得會唱歌。指干一行要掌握一行的本領。 例句:農婦:咦,你還會唱嗎?大學生丙:怎么能不會呢?常言道:“不會打仗不吃糧,不會唱歌不賣糖。”
【第2句】:偷來錢,兩三天;血汗錢,萬萬年.
【第3句】:【把眼藥吃到肚里】 釋義:眼藥不能吃,比喻把事情搞錯了。 例句:“有人說咱張獻忠服輸了,真想投降,這可是把眼藥吃到肚里啦。”
【第4句】:【哈巴狗帶咕冬鈴,充大牲口】 釋義:諷刺人本事不大,卻裝作有很大本事的樣子。 例句:說你是哈巴狗帶咕冬鈴,充大牲口,你說這是咒你哩。看,八字沒一撇,就哼呀嗨呀,你給誰夸功哩!
【第5句】:豐收靠勞動,健身靠運動。
【第6句】:【炒下豆子眾人吃,打爛炒鍋讓人賠】 釋義:比喻好處大家分享,禍事一人承擔。 例句:再說又是這種年月,公家的事是好辦的?炒下豆子眾人吃,打爛炒鍋讓人賠,
【第7句】:【財去身安樂】(諺)去:失去。失去了錢財可以換來自身的平安康樂。舊時對失去錢財的安慰語。 也作“財去人平安”。j
【第8句】:【拉閑篇兒】見“磕閑牙”。
【第9句】:百聞不如一見,百見不如一干.
【第10句】:【舉手不打無娘子,開口不罵賠禮人】 釋義:不打沒母親的孩子,不罵賠禮道歉的人。 例句:舉手不打無娘子,開口不罵賠禮人。賠禮人偷眼看她說話的效果,發現家喜嫂雖然沒有用言語回答她,但喬蘭弟從她烈性的面孔上看到圓滿的答案。
【第11句】:【十個指頭連著心】多指父母關懷兒女。或說:十個指頭 都是肉。韓志君等《古船·女人和網》:“十個指頭,哪個不連 心?這么多兒子、媳婦還沒疼過來,干嘛去疼人家棗花?”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父母盼望子女成才。《中國婦女》 (1999,4):“在我國望子成龍望女成風的背景下,家庭教育 投資正在成為每個家庭的必要項目。”
【第12句】:【大丈夫能屈能伸】(諺)指有志氣有作為的男子漢既能受得了委屈,忍辱負重,也能在得志時施展抱負才華。勸人暫作退讓之話。
【第13句】:【鉆牛犄角】(慣)比喻人固執地研究不值得研究且無法解決的問題。 也形容人心眼死,遇事過于較真。 也作鉆牛角尖。 鉆牛角。
【第14句】:無私才能無畏,大公才能大勇
【第15句】:上乘乘,即交通工具的意思,比喻能將眾生從煩惱的此岸運載到覺悟的彼岸的教法而言。上乘,梵語Mahayana(摩訶衍那)的意譯,大乘的異名,亦稱“大衍”,與“小乘”相對。世親《攝大乘論》卷一:“如是三藏,下乘上乘有差別故,則成二藏。”俗指上品、上等的人或事理、物品。如《花月痕》第十五回:“采秋說道:‘人之相知,貴相知心,落了言詮,已非上乘。”’口頭禪禪宗以“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為宗旨,提倡直截了當的“頓悟”,甚至說:“道個佛字,拖泥帶水;道個禪字,滿面慚惶。”(《碧巖錄》第二則)禪宗還認為“動念即乖,開口使錯”(《趙州禪師文案》),“等爾開口,堪作什么!”
【第16句】:【砍了頭也只有碗口大的疤】(諺)指世上沒有什么了不起的事,即使被砍頭,也只不過在頭頸上留塊大傷疤而已。 也作砍了腦袋去,不過碗大個疤。 腦袋砍了碗大個疤。 割頭不過碗大個疤。
【第17句】:【人哭天沒淚】(慣)指陷入困境,無人同情、幫助。
【第18句】:【抱蜜罐子】(慣)比喻享福。
【第19句】:【描不成,畫不就】(慣)形容容貌美麗非凡,難以描繪。
【第20句】:【憂能傷人】(諺)指憂愁煩悶,容易使疾病發生。
【第21句】:你上來!這高處,腳踏實地好打!”許杰《旅途小記》:“而這一只腳之所以能夠腳踏實地,而且又正好踏在這一地點的原因,卻又因為另一只腳踏穩了地面。”通常比喻做事認真踏實。宋代邵伯溫《聞見前錄》卷十八:“公嘗問康節日:‘某何如人?’日:‘君實腳踏實地人也。…嚴復《救亡決論》:“今夫生人之計慮智識,其開也,必由粗以入精,由顯以至奧,層累階級,腳踏實地,而后能機慮通達,審辨是非。”語出《祖堂集》卷七“雪峰和尚”條:“僧卻歸雪峰,舉似玄沙語。師云:‘漢俱隱也。’其僧卻歸玄沙舉此語,玄沙云:‘中和尚腳跟不踏實地。'又時玄沙上雪峰,師收一腳而行。沙問:‘和尚作什么?’師云:‘腳跟不踏實地婆。…禪家主張㈠晤后牧牛行”,認為見性后仍要踏踏實實地在事上磨練。又有“腳跟點地”之說,意義近似。
【第22句】:【一失足成千古恨】 釋義:犯了嚴重錯誤,終身悔恨。 例句:一失足成千古恨。年輕時候的一次并不十分看重的失誤,卻沒想到竟會改變自己一輩子的感情生活,乃至一生的命運……
【第23句】:樹老根子深,人老骨頭硬.
【第24句】:放生“不殺生”居佛教戒律之首。殺生的人,當墮落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中,受無量苦;僥幸為人,亦受短命等惡報。戒分“止持”與“作持”。就止持而言,殺生為最大的惡業;從作持而言,則放生為最大的功德。放生典出《金光明經·流水長者子品》。謂釋迦佛過去世為流水長者子。一次.長者子經一空澤,見池水涸竭,萬魚被曝曬將死。長者子先取樹葉遮住陽光。后來發現,惡人為了捕魚,在源頭處截斷了水流。長者子即向國王借了象隊,到上流用皮囊盛水,運到空澤,傾瀉池中,救活了萬魚。巾國行放生,當始于隋代天臺大師智顗。《佛祖統記》卷二三載,智顗“買斷簏梁,悉罷江上采捕”,讓漁人放生在天臺山海隅。唐肅宗乾元二年,詔令天下置放生池八十一所,顏真卿作《天下放生池碑銘》。宋代周烽《清波雜志》載:宋哲宗“與輔臣言及放生,云‘天地大德日生’,后苑故事有釣魚荷苞會,比令罷之”。放生成為朝野的風氣。且舉杭州為例:宋代灌圃耐得翁《都城紀勝·社會》載,“西湖每歲四月放生會,其余諸寺經會各有方所日分。”清代趙翼《陔余叢考》卷三j記載,四月八日佛誕日,杭州數萬人會集西湖放生,縱魚鳥以百萬計。可見放生歷久不衰。后來俗語亦稱把人放掉為放生。如《海上花列傳》第i八回:“耐膽倒大哚,放生仔俚轉來哉!”
【第25句】:【瞌困撞著枕頭——正是貨】(歇)瞌困:瞌睡。是貨:諧“適合”。指正合心意。 也作“瞌睡碰枕頭——對路”。
【第26句】:【日落云里走,雨在半夜后】 釋義:指太陽落在云層里,后半夜一般要下雨。 例句:看來,今天是不該走了。諺語說:“日落云里走,雨在半夜后”,這也是天意呀!
【第27句】:【舌頭磨剃刀——好險】(歇)指好危險或好厲害。
【第28句】:【陽溝里翻船】(慣)陽溝:露在地面上的排水溝。比喻在不該出問題的地方出了問題。
【第29句】:“生公說法,頑石點頭”的故事,就是由他的闡提也有佛性的主張引起的。后來大本《涅檗經》流傳到南方,證明道生的見解不誤。一場爭論才平息下來,從而道生的聲望也就更高了。佛性一詞在小說中也有引用,如《水滸傳》第四五回:“那眾僧都在法壇上看見了這婦人.自不覺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一時間愚迷了佛性禪心,拴不定心猿意馬。”
【第30句】:出勁長勁,歇著沒勁。
【第31句】:【躲了雷公,遇了霹靂】(慣)雷公:神話傳說中管打雷的神。霹靂:云和地面之間發生的一種強烈雷電現象,對人、畜、莊稼、建筑物等會造成很大危害。比喻躲過一場災難,又遇上了另一場災難。
【第32句】:【書中自有黃金屋】此語一般兩句連用:“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在過去封建時代,用來激勵人們上進好學,形容讀書的重要性和好處。那么,它源自何處呢? 它源自宋真宗的《勸學詩》,詩中寫道:“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千鐘粟。”使他沒有想到的是,后來人們受其啟發,又續貂一句“書中自有顏如玉。”也不知道人們是有意逢迎皇帝,還是寒磣皇帝,反正“顏如玉”不如“黃金屋、千鐘粟”格調高雅。不管怎么說,為后世留下了一句俗語:“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倒把皇帝的杰作給冷落了。 以上三句詩,無非是說明讀書學習的重要性,讀了書,有錢花;讀了書,有飯吃;讀了書,有嬌娘。有的少年為此追逐名利享受,誤入歧途。毛澤東也曾向少兒勸學:“好好學習,天天向上”,這才是正道。
【第33句】:閑時做下忙時田
【第34句】:【真空】《大般若經》卷五六七謂,般若波羅密多(大智慧到彼岸)“亦名真空,及一切智、一切相智不二法界”。常人見佛家多談“空”,便以為否定一切存在。這是一種誤解。其實,佛家要否定的只是妄心所生的妄相,并不否定一切事物現象。從這個意義上說,“真空”也就是“妙有”,所謂“真空不空,妙有非有”。學佛而未理解,偏執于“空”論,甚至于否定因果,便成了“頑空”。正如唐·慧能《壇經·般若品》所就:“念念說空,不識真空”。佛家言“空”,是說事物都是由因緣相待而產生的,沒有獨立不變的“自性”,并不是否認事物的存在。清·王夫之指出,佛家“但見來無所從,去無所歸,遂謂性本真空,天地皆緣幻立”。今謂沒有空氣或只有極少量空氣處為“真空”,如謂真空管,真空包裝。亦引申指不受任何勢力侵占、不受任何思想影響的地方。如冰心《晚晴集·從“五四”到“四五”》:“一個人不是生活在真空里,生活的圈子無論多么狹小,也總會受到周圍氣流的沖擊和激蕩。”(李明權)
【第35句】:【蠟燭不點不亮】(諺)比喻不使用硬的手段就沒有效果,或不指點提醒就不會明白。 也作蠟不點不明,燈不撥不亮。 蠟燭不點不亮,鑼鼓不敲不響。
【第36句】:【水豆腐——不經打】(歇)打:本指拍打,轉指打擊。形容虛弱,經不住打擊。
【第37句】:【對牛彈琴】(慣)比喻對著愚蠢的人講深奧的道理。譏笑人聽不懂別人的話,或譏諷人說話不看對象。
【第38句】:群眾當中老師多。
【第39句】:【墜入五里霧中】見“墮入五里霧中”。
【第40句】:知過不難改過難,言善不難行善難。
【第41句】:【忍得一時忿,終身無惱悶】(諺)指人如果能克制一時的惱怒,冷靜理智地應對各種事端變故,就可免去一生的苦惱和遺憾。 也作忍得一日氣,免得百日憂。 忍得一時氣,能消百日災。 忍得一時之氣,免得千日之憂。
【第42句】:【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亦農亦禪、農禪結合是佛門僧侶的一個優良傳統。僧侶們在禮佛、坐禪之余,不但參加耕種、收割、植樹等農林勞動,還要從事砍柴、挑水等日常勞作。六祖慧能就曾在碓房內干過雜活。正式創立農禪制度的是唐代百丈山懷海(720年·814年)禪師。懷海,福州長樂人,出家后師從馬祖道一,在江西弘揚禪宗二十多年。他制定了禪寺中的集體勞動制度,稱為“普請”法。懷海以身作則,帶領僧眾參加勞動。執事僧見他年老,心中不忍,暗中藏了他的農具,請他歇息。懷海一時找不到他的農具,竟然不肯吃飯。“故有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之語,流播寰宇矣。”事見《五燈會元》卷三。懷海之后,農禪之風盛行禪林。禪宗認為,穿衣吃飯、砍柴挑水,日常勞動,都是佛法。實行農禪,可使得心境溶為一體,佛法、世法打成一片。也有利于寺院經濟的自給自足,增強僧侶的勤勞習慣。此外,勞動能夠活動筋骨,益壽延年。懷海本人活到九十五歲的高齡,便是明證。(李明權)
【第43句】: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第44句】:【碾盤上洗澡——淺得很】(歇)淺:本指不深,轉指淺薄。形容人學識淺薄或見識膚淺。
【第45句】:不敢同冠軍較量,就永遠爭不到冠軍
【第46句】:【雞腳高來鴨腳低】 釋義:比喻人心下齊,步調不一致。 例句:俗話說:“猛火烤不出好燒餅。”綠竹村這一陣風搭起來的互助組,合作沒多久,雞腳高來鴨腳低,組里就發生矛盾了。
【第47句】:【花對花,柳對柳,破畚箕對折笤帚】 釋義:比喻男女雙方十分相配。 例句:“揀一個日子,便好過門,這方是田莊小家禮數,有何不可。”正是:“花對花,柳對柳,破畚箕對折笤帚。”
【第48句】:【水過地皮濕】 釋義:比喻搞得不深不透,走過場。也指從中撈取好處。 例句:再說,咱這游擊運動,應該是從零星的行動,到大規模的軍事運動,再全面地起義。不能一下子轟起來,一下子又散了,水過地皮濕。
【第49句】:一根鐵絲容易折,十根筷子拗不彎。
【第50句】:雷聲大,雨點小原為禪語。《景德傳燈錄·大法眼文益禪師》載:“有僧問:-從上宗乘事如何履踐?’文益答道:‘雷聲甚大,雨點全無。”’這句機鋒話的含意是說,該僧提出了一個大問題,來勢很大,但是完全沒有“見性”。文益主張“佛法現成,一切具足”,“不著他求,盡由心造”。提出“如何履踐”之類問題,就不免涉于“他求”而不“現成”了。后俗語衍為“雷聲大,雨點小”,謂虛張聲勢,說得多,做得少。如魯迅《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寫完題目,就有些躊躇,怕空話多于本文,就是俗語之所謂‘雷聲大,雨點小’。”
【第51句】:【螞蟻啃骨頭】(慣)比喻靠一點一點不斷苦干來完成大的任務。
【第52句】:知識來自實踐,智慧來自群眾
【第53句】:【律師】佛教稱善解戒律者為律師,一如稱善解經、論的人為法師。《像法決疑經》和《觀心經》都說三師(律師、禪師、法師),謂善于審察判別持戒或犯戒的為律師。《涅槃經》:“如果能知佛法所作,善能解說,是名律師。”唐·道宣《四分律行事鈔資持記》卷下:“‘一’字者,律字;以律訓法總合大、小、開、遮、輕、重,故雖通博,指歸一字”。戒律儀規,本為佛教各宗所必須修持,但佛教在傳入中土以前的印度,小乘各部戒律繁多,而且分歧各異,要抉擇修習,非專家不可。到了唐代道宣遂開創律宗,從而培養專門傳授戒法的僧材——律師。今指受訴訟當事人之委托或法院的指派,在法庭執行法定職務的人稱為律師。(無名氏)
【第54句】:【吃藥不瞞郎中】(諺)郎中:醫生。指求醫治病,必須訴以真情,不得隱瞞病情。比喻請求別人辦事,必須把事情的來龍去脈說清楚,不可造假。
【第55句】:杖錫即執持錫杖。錫杖是僧人所用的法器之一,上有鐵棬,棬上有環,木柄,振動時“錫錫”作響,因而得名,并非錫杖一定要用錫來制作不可。在古代,僧人出門云游,手持錫杖。南朝梁代慧皎《高僧傳·康僧會》:“僧會欲使道(指佛法)振江左,興立圖寺,乃杖錫東游。”唐代杜甫亦有“杖錫何來此”的詩句。由于僧人手持錫杖云游,故又稱為“杖錫客”。錫杖又名“智杖”或“德杖”。古時僧人持錫杖云游,有兩種用處:一是乞食時不說話,振動錫杖作響,使施主知道有僧乞食;二是作防衛武器,驅趕牛、犬,以免傷害自己。但是錫杖傳人中國之后,卻完全神圣化了,使其成為宗教儀式上的陳設品。現在只在極其隆重的儀式上,主法僧人才使用它,這就完全失去了錫杖原來的意義。錫杖的形式,也與原來印度的錫杖不一樣。唐代義凈《南海寄歸內法傳》卷四說:“西方所持錫杖,頭上唯有一股鐵棬,……其環或圓或扁,屈合中間,可容大指,或六或八穿安股上,銅鐵任情。”中國的錫杖,是“頭安四股”,義凈認為這與本制不合。用于古詩中,如清代孫枝蔚《勸酒歌》一:“正逢老僧錫杖來,見我相勸學參禪。”
【第56句】:【天上一個,地下一個】(慣)形容兩人德才或相貌相差懸殊。
【第57句】:【饅頭】“饅頭”是中國人的主食,特別是中原地區和北方。現在商品流通快捷方便,南方人也吃饅頭,北方人照吃大米。 中國人吃饅頭的歷史,至少可追溯到戰國,《事物紺珠》記載“秦昭王作蒸餅”。蕭子顯在《齊書》中記載,朝廷規定太廟祭祀時用“面起餅”,即“人酵面中,令松松然也”。可見“發面”古已有之。有了發酵的面起餅,不愁沒有饅頭。 但饅頭的來歷卻出自《三國演義》。諸葛亮平蠻回到瀘水,忽然陰云布合,狂風驟起,兵不能渡,回報孔明。孔明問孟獲,獲日:“瀘水原有猖神為禍,用七七四十九顆人頭并黑牛白羊祭之,自然風平浪靜,境內豐熟。”孔明日:“我今班師,安可妄殺?吾有主意。”遂命行廚宰殺牛羊,和面為劑,塑成人頭,眉目皆具,內以牛羊肉代之,為言“饅頭”奠瀘水,岸上孔明祭之。 祭罷,云收霧卷,波浪平息,軍獲渡焉。后明人郎英《七修類稿》記:“饅頭本名蠻頭,蠻地以人頭祭神,諸葛之征孟獲,命以面包肉為人頭以祭,謂之‘蠻頭’,今訛而為饅頭也。” 至清代,饅頭的叫法發生了變化。北方把沒有餡的稱為饅頭,有餡的稱為包子。而南方則把有餡的稱為饅頭,無餡者也叫做“大包子”的。《清稗類鈔》辨饅頭:“饅頭,一日饅首,屑面發酵,蒸熟隆起成圓形者。無餡,食時必以肴佐之。”“南方之所謂饅頭者,亦屑面發酵蒸熟,隆起成圓形,然實為包子。包子者,宋已有之。” 直到現在,饅頭都沒有一個統一的叫法。在北方,對沒有餡的饅頭,有稱作“饃”、“卷子”的。在南方,對有餡的饅頭,也有稱作“面兜子”、“湯包”的。但,“饅頭”之稱南北皆通,而“饃”、“卷子”、“面兜子”、“湯包”都是地方性稱謂。
【第58句】:【鹽緊好賣,賊緊好偷】(諺)鹽在緊缺時容易賣出,賊在人們緊張忙亂中容易行竊。偏指人應當從容謹慎做事,不要匆忙慌亂,給竊賊留下可乘之機。
【第59句】:【先生】“先生”一詞作為一種稱呼,在我國已經使用了3000多年,其間有若干變化,但總趨勢是使用范圍越來越廣。 在先秦文獻中,“先生”之稱,最早見于《論語》。“先生”的含義較多,然其最主要最基本的含義是“古者稱師日先生”(《初學記》卷十八引《釋名》)。自先秦以來,“先生”是一個使用范圍很大的稱謂。不僅一般人使用,皇帝對臣下也以“先生”稱之,如漢武帝稱東方朔。不僅尊稱別人,文士們還用作自稱。“先生”成為文人別號中常見之稱,如“五柳先生”。 唐宋以后,“先生”之稱愈用愈廣。清人王應奎在《柳南隨筆》卷一有如下感嘆:“古者師日‘先生’……未嘗混施也。今則不然,同輩而先生之矣,后進而先生之矣,醫卜而先生之矣,商賈而先生之矣,甚則輿臺皂隸而亦先生之矣。”清代末年,“上海高等妓女,世俗所稱之‘書寓長三’是也,亦稱先生而不稱小姐。”實是指責“先生”之稱越用越濫。 總之,十多種稱呼謂“先生”:古代老師稱先生,知識分子和有一定身份的成年男子稱先生,醫生稱先生,管賬的稱賬房先生,文人學士自稱先生,老成之人稱先生,算命、看風水的人稱先生,商賈稱先生,工匠稱先生,現在連婦女稱自己的丈夫也稱先生了。 現在,“先生”稱謂發生了很大變化。經常使用先生稱謂的是禮儀之詞“女士們,先生們”。還有對知名人士特別是無黨派民主人士稱先生。而老師和醫生反而很少使用先生一詞了。
【第60句】:【把人踩到泥里】(慣)比喻貶損和壓制他人。
【第61句】:【一蟹不如一蟹】(慣)比喻一個不如一個。
【第62句】:【給臉上貼金】見“往臉上貼金”。
【第63句】:【臟唐亂宋,都怪朝廷老兒不正】(諺)臟唐:唐王朝統治階級生活奢侈糜爛。亂宋:宋朝戰爭不斷,朝政混亂,忠奸不辨。指唐、宋臟亂,都怨皇帝自身不正。
【第64句】:【失晨之雞,思補更鳴】(諺)失晨:誤了啼鳴報曉。誤了報曉的公雞,很想再有個準時報曉的機會,以彌補失晨的過失。比喻犯了錯誤的人,很想有機會立功補過。
【第65句】:學問高深不滿足,過失雖小不疏忽
【第66句】:如《楞嚴經》卷二說:“佛興慈悲,哀憫阿難及諸大眾,發海潮音,便告諸善男子。”“海潮音”也可以專指觀世音菩薩的“法音”。《法華經·普門品》說:“妙音觀世音,梵音海潮音,勝彼世間音。”中國佛教界把浙江普陀山視為“觀音道場”。普陀山是個海島,島上有潮音洞,傳為觀世音菩薩現身說法之處。
【第67句】:【根不動,梢不搖】(慣)形容主意已定,毫不動搖。
【第68句】:【春耕宜遲,秋耕宜早】 釋義:春耕應該晚些,等土地徹底解凍;秋耕應早,爭取在封凍前耕完。 例句:語云:“春耕宜遲,秋耕宜早。”宜遲者,凍漸解,地氣始通,雖堅硬土亦可耕;宜早者,乘天地未寒,將陽和之氣掩在地中,來春宜苗也。
【第69句】:歲寒知松柏,患難是交情
【第70句】:【有錢男子漢,無錢漢子難】(諺)有了錢可以像像樣樣做個人,沒了錢任憑是英雄好漢也低頭為難。 指錢財能左右人的行為。
【第71句】:【破家值萬貫】 釋義:說明置家不容易,舍不得離開。 例句:“大哥,破家值萬貫,你還是鎖上門,我們娘兒倆就坐在房檐下。”
【第72句】:【光砍樹,不造林】 釋義:比喻只耗費,不建立基業。 例句:第二件,飆字軍需要有個家,戰士們說得對,不能“光捉魚,不建船”,不能“光砍樹,不造林”。
【第73句】:【前人田土后人收】(諺)前輩人開墾或購置田地,后輩人獲得田地的收益。指前人創業,后人繼承,歷來如此。 也作前人田地后人收。 前人田土,后人收留。
【第74句】:【皇帝不使病人】(諺)皇帝也不派遣有病的人去公干。指病人休養治療,是任何人不得干涉的。
【第75句】:宿慧從前世而來的智慧。佛教認為,“宿慧”在今生遇到機緣,就會顯發出來。如《景德傳燈錄‘鳩摩羅多》:“閣者夜多承言領旨,即發宿慧,懇求出家。”此謂今生…家,是前世信佛之慧的顯發。后俗語“宿慧”指天資、與生俱來的智慧稟賦。如清代馬位《秋窗隨筆》:“此等句無一點煙火氣,非學力能到,宿慧人遇境即便道出。”
【第76句】:【餓出來的見識,窮出來的聰明】(諺)饑餓能使人增長見識,窮困能使人變得聰明。指忍饑受餓的貧困生活往往迫使人明察是非,升華智慧。
【第77句】:【一根篙竿壓倒一船人】 釋義:比喻不分青紅皂白,傷害好人。 例句:咱把話扯明白,今天不是誰跟誰過不去,掃大伙兒臉的是你!你“一根篙竿壓倒一船人”!
【第78句】:【護國】公元1915年,袁世凱偽造民意,準備稱帝,改“民國”為“洪憲”,激起了全國人民的憤怒。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黨人積極發起倒袁運動,稱為“護國運動”,所謂“護國”,就是護持或保衛民國。此“護國”一詞,來源于佛教。公元四世紀,從西域來華的鳩摩羅什(Kumarajiva)翻譯有《仁王護國般若波羅密經》二卷,唐·不空(Amoghavajra)三藏重譯此經。史稱前者為舊本,后者為新本。經的內容大意是說佛在世時,印度有十六國。所謂“仁王”,指十六國國王。為了使這些國王各護其國,平安穩定,故佛為他們說此經。傳說受持講說此經,即可“七難(日月失度難、星宿失度難、災火難、雨水難、惡風難、亢陽難、惡賊難)不起,災害不生,萬民豐樂。”故自古以來,稱此經為護國三經之一。佛教徒以宗教形式表示愛國之心,常常舉行護國息災法會。在法會期間,就是念誦這本經。又佛教寺院中,一般有四天王(護國、增長、廣目、多聞),傳說此四天王居須彌山腰四方,護持四方的天下,故稱護世,又名護國。唐·袁稹《大云寺二十韻》詩有“現身千佛國,護世四王軍”句。此外,佛經中還有護國尊者,護國菩薩等。(無名氏)
【第79句】:【白酒紅人面,黃金黑世心】 釋義:金錢能使人壞掉良心。 例句:原來人心本好,見財即變。自古道得好:“白酒紅人面,黃金黑世心。”丁戍見盧疆傾心付托時,也自實心應承,無有虛謬。及依他到所說的某處取得干金在手,卻就轉了念頭。
【第80句】:【狗窩里落不下剩饅頭】 釋義:比喻人貪婪,有便宜必貪。 例句:舍不得羊羔,逮不住狼;舍不得姑娘,能逮住和尚?這常二光是狗窩里落不下剩饅頭的人,他能不就范?
【第81句】:【孩兒不嫌娘丑】見“兒不嫌母丑”。
【第82句】:【千賣萬賣,折本不賣】(諺)折本:虧本。指做買賣的宗旨是要賺錢,虧本買賣誰也不會做。
【第83句】: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第84句】:【福如東海,壽比南山】(慣)南山:終南山,在陜西省西安市南邊。 指福運就像東海一樣無邊,壽命就像終南山一樣綿長。多用于祝壽。 也作“福如東海長流水,壽比南山不老松”。
【第85句】:來得不善,去得也易;來得不明,去得糊涂
【第86句】:【自在不成人,成人不自在】見“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
【第87句】:【大廈千間,不過身眠七尺】(諺)高大的房屋縱然有成百上千間,一個人睡眠也不過只需七尺的地面。 指人在世問,物質的享用應當知足知止,多貪多占毫無意義。
【第88句】:窮有好時,富有倒時
【第89句】:【一家人臭嘴不臭心】(諺)臭嘴:斗嘴,說出些難聽的罵人話。指一家人過日子,免不了要頂嘴鬧別扭,但總是一心一意過日子的。
【第90句】:天無一月雨,人無一世窮。
【第91句】:如南唐劉崇遠《(金華子)雜編序》:“凡為文章,略知宗旨,最嗜吟詠,而所得亦不出流輩。”
【第92句】:謬論用一只腿站立,真理用兩條腿走路
【第93句】:【百能百巧百受窮】(諺)在技藝上樣樣能樣樣巧的工匠,沒有不受窮困的。指技藝貴在精一,不在多能。
【第94句】:【女大不由娘】(諺)指女兒長大了,自有主見,很多事就不聽母親的了。 也作女大不由娘作主。 女大不由母,兒大不由父。
【第95句】:【喝水的別忘了掏井的】(諺)喝上水的人不要忘記挖井人的恩情。 泛指人在享受生活時不能忘記開創人的功勞。 也作“吃水不忘打井人”。
【第96句】:【一客不煩二主】(諺)指求人辦事,應一家求到底,不要再去麻煩其他人。 也作一客不犯二主。 一事不煩二主。
【第97句】:沒錢時挨餓,有錢時耀闊.
【第98句】:【肥皂泡——吹得再大也要破】(歇)指吹噓得再厲害,最終也要破滅。
【第99句】:【年糕】“年糕”是春節必備食品,進入臘月二十幾,家家戶戶蒸年糕。 “年糕”又稱“年年糕”,與“年年高”諧音。寓意人們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 說起年糕,這里面還有一個既美麗又凄楚的傳說。春秋時期,伍子胥從楚國逃到吳國,幫助吳王強兵富國,稱霸一方。國家強盛起來以后的吳王產生了驕奢輕敵思想,開始大興土木。吳王闔閭命伍子胥筑“闔閭大城”,建成后,大宴眾將群臣。唯有伍子胥悶悶不樂,他料吳王驕奢不防備越王勾踐和范蠡,國家遲早將亡。回營后他密囑身邊隨從說:“我死后,如果國家遭難,民饑無食,可往相門(蘇州六個主要城門之一)城下掘地三尺得食。”果如所料,伍子胥遭誣陷身亡,吳國被越國橫掃而滅。這時都城糧斷,餓殍遍野。 隨從們帶領百姓前往相門拆城掘地,這才發現原來相門的城磚不是泥土做的,而是用糯米磨成粉做成的。從此,人們為了銘記伍子胥的功績與忠烈,就在春節這一天家家吃年糕。
上一篇:新華網上比較火的座右銘的文案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