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惡魔佛典巾常以佛與魔相對而區別正邪。“八相成道”巾有“降魔”一項。
【第2句】:【羚羊掛角】禪宗語。比喻不涉理路、不落言筌的“妙語”。如《景德傳燈錄》卷十六載義存禪師示眾語謂:“我若東道西道,汝則尋言逐句;我若羚羊掛角,你向什么處捫摸?”又如卷十七載道膺禪師示眾語謂:“如好獵狗,只解尋得有蹤跡底。忽遇羚羊掛角,莫道跡,氣亦不識。”關于羚羊掛角的出典,《埤雅·釋獸》說:羚羊夜眠以角懸樹,足不著地,不留痕跡,以防敵患。宋·嚴宇《滄浪詩話·詩辨》說:“詩者,吟詠情性也。盛唐諸人,惟在興趣,羚羊掛角,無跡可求。故其妙處,透徹玲瓏,不可湊泊。”他還用“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鏡中之像”來形容這種“言有盡而意無窮”的空靈玄遠的詩境。(李明權)
【第3句】:【一世破婚三世窮】(諺)指破壞他人婚姻的人,必遭三代受窮的報應。
【第4句】:貧病知朋友,離亂識愛情
【第5句】:【刀鈍石上磨;人鈍世上磨】(諺)鈍刀要在砥石上磨礪,才能鋒利;笨人要在社會上磨煉,才能開化。 指社會實踐最能使人增長才干。
【第6句】:【百足之蟲,死而不僵】 釋義:百足之蟲:指馬陸、蜈蚣一類節肢動物,身體圓長,由很多環節構成,切斷后還能蠕動。僵:僵硬(yipinjuzi.com)。比喻人雖死或家境敗落,但其勢力或影響仍然存在。 例句:“百足之蟲,死而不僵。”憑劉湘庭這樣的財主,拔一根汗毛比窮人的腰都粗,稍微能再摳摸出點什么來,就比到小戶人家斂掠那些破衣爛衫值錢。
【第7句】:【籮里揀瓜——揀得眼花】(歇)指可供選擇的對象太多,使人眼花繚亂,拿不定主意該選哪個。
【第8句】:【狗肉滾三滾,神仙站不穩】(諺)狗肉煮熟了,發出的香味連神仙都忍不住想吃。指狗肉在肉類里是非常美味的。也泛指美味佳肴對人極有誘惑力。
【第9句】:【新來和尚好撞鐘】比喻新來乍到的人手腳總是比較勤快。如《歧路燈》第八回:“果然‘新來和尚好撞鐘’,鎮日不出園門,將譚紹文舊日所讀之書,苦于點明句讀,都叫丟卻。自己到書店購了兩部課幼時文,課誦起來。”(參見“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鐘”條)(李明權)
【第10句】:上肩容易下肩難
【第11句】:【熱鍋上的螞蟻】 釋義:形容焦急不安,慌亂不寧。 例句:瑞宣在院中走來走去,像個熱鍋上的螞蟻。
【第12句】:金子埋得再深不會生銹,偉人逝世再久不會磨滅。
【第13句】:【老鴇子死了粉頭——沒指望】(歇)老鴇子:開設妓院的女人,也叫鴇兒、鴇母、老鴇。粉頭:妓女。 指失去了所指望的人,沒有盼頭。 含譏諷意味。
【第14句】:【生佛萬家】在這句俗語中,“生佛”指化生之佛,生佛比喻德澤廣披的清官、好官,故稱“生佛萬家”或“萬家生佛”。如宋·戴翼《賀陳待制啟》:“福星一路之歌謠,生佛萬家之香火。”又如吳唅《海瑞罷官·罷官》:“海父南歸留不住,萬家生佛把香燒。”(李明權)
【第15句】:【打虎要力,捉猴要智】(諺)老虎兇猛,打虎須有力氣;猴子靈活,捉猴須用智謀。指處理不同性質的事情,要采取有針對性的不同策略。
【第16句】:凈土“土”即國土、世界。佛教認為,“土”是由“心”而現的,心穢則現“穢土”,心凈則現“凈土”。一類業報相類似的眾生共同感現一個國土,稱為“依報”。眾生的心識和業報千差萬別,困此,國土、世界也是形形色色,無窮無盡。凈土相對于穢土而言,其間沒有生死煩惱、污濁痛苦。也稱為佛土、清凈世界。經上說到的凈土很多,如西方凈土、彌勒凈土、靈山凈土、密嚴凈七、琉璃凈土等。影響最大的是西方凈土,也就是西方極樂世界。
【第17句】:【吃官飯,打官鼓,官鼓打破有人補】(諺)官:公家的。舊時指干公家事不必過分認真,對公物也不必仔細愛護。
【第18句】:只要自己上進,不怕人家看輕。
【第19句】:不要極饑而食,不要極渴而飲
【第20句】: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
【第21句】:【緊火粥,慢火肉】(諺)熬粥要用快火,火慢了容易焦鍋;燉肉要用慢火,火快了很難燉爛。指熬粥與燉肉,火力大小快慢各有不同。 也作“緊鍋粥,慢鍋肉”。
【第22句】:蟲憑蠕動尋食,人憑勞動養身。
【第23句】:只怕不勤,不怕不精;只怕無恒,不怕無成.
【第24句】:【藍靛染白布——一物降一物】(歇)藍靛:靛藍的通稱,深藍色的有機染料,用來染布,顏色經久不退。降:降伏,制服。本指一種東西制服另一種東西,轉指某人或某事物專門制服另一人或另一事物,或某人、某事物專由另一人、另一事物來制服。
【第25句】:【硬捏脖往下灌】(慣)比喻強迫別人接受。
【第26句】:【瓜熟自落蒂,水到自成川】(諺)川:河流。瓜熟了,瓜蒂自然就掉落;水涌來,水流自然就成川。比喻時機到來、條件成熟,事情就會順利辦成。 也作“瓜熟蒂自落,渠開水自流”。
【第27句】:【天上下雨地下流,小倆口打架不記仇】(諺)指年輕夫妻吵架很平常,彼此很快就會忘記,也作天上下雨地下流,倆口子吵架不記仇。 天上下雨地下流,夫妻打架不記仇。
【第28句】:馬到灘,不加鞭。
【第29句】:【滿招損,謙受益】此俗語淺顯易懂,自滿會招來損害,謙遜會有諸多益處。 此俗語源自《尚書·大禹謨》。相傳遠古時代,“苗”這一偏遠部族不服中原統治,舜帝命禹率軍征戰。禹雖然極力鼓舞士氣,但三旬之后,苗部族仍然未被征服。一個名叫益的人提建議說:“只有德行才能感動上天,天運是不可違逆的。滿招損,謙受益,這是天道。至誠可以感神,更何況一個苗部族!”禹表示贊同,接著就班師回朝了。 正是由于堅持“滿招損,謙受益”的信條,堯舜禹三代成為中國社會形態的典范。毛澤東的“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化用了“滿招損、謙受益”,并賦予它全新的內涵,也成了至理名言。
【第30句】:【精明一世,糊涂一時】見“聰明一世,懵懂一時”。
【第31句】:【家和萬事興】家庭和睦才能興旺。清代《二十年目睹之 怪現狀》:“大凡一家人過日子,總得要和和氣氣,從來說家 和萬事興,何況媳婦又沒犯什么事!”
【第32句】:【一根腸子閑半截】(慣)形容人吃不飽。
【第33句】:【狀元】“狀元”指古代科舉考試殿試第一名。它源于隋代。中國古代的科舉制度在隋煬帝統治時期便已開始,在當時,并沒有殿試,但參加科考的各地士子到達京城后,在應試前需要向有關部門遞送“投狀”,考試結束后,成績最優異者的“投狀”便被放在全部“投狀”最前面,稱作“狀頭”。因古代以魁為首,以元為開始,故也以“魁甲”和“狀元”的名號稱呼第一名。從唐代開始,有了殿試,殿試的第一名仍舊稱狀元。到了宋代,殿試制度化之后,發榜之時,狀元總是排在首位,故又稱榜首。“狀元”稱號伴隨著科舉制度的始終,使用時間最長。 若從殿試開始,中國歷史上的第一位狀元是唐武德五年(622年)壬午科狀元孫伏咖,最后一位狀元是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甲辰科狀元劉春霖。中國的科舉考試延續了一千多年,共產生狀元551人,’其中唐139人,五代十國11人,宋118人,遼18人,金15人,元32人,明89人,清114人。另外,張獻忠的大順政權狀元1人,太平天國有狀元14人。
【第34句】:家無主心骨,掃帚顛倒豎.
【第35句】:大樹一倒,猢猻亂跑
【第36句】:小時偷針,大了偷金.
【第37句】:【恨鐵不成鋼】(慣)比喻恨所期望的人不長進、不成材。 也作“恨木不成梁,恨鐵不成鋼”。
【第38句】:《百喻經·人謂故屋中有惡鬼喻》:“然諸眾生橫計是非,強生爭訟,如彼二人等無差別。”在佛學上,“差別”主要是針對“平等”而言的,指的是在現象上,一事物區別于其他事物的“自相”。佛教認為,世間種種差別相都是由眾生“業力”的不同而造成的。如《俱舍論》卷十三謂:“有情世間及器世間各多差別,如是差別由誰而生?……但是有情(眾生)業差別起。”也可以說,差別是妄念的反映。《華嚴妄盡還源觀》指出:“是心即攝世間出世間法,即是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唯依妄念而有差別。若離妄念,唯一真如。”舍離差別之見,才能達到開悟的境界。比如說,佛菩薩度眾生,本著“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對于或人或畜、或怨或親,都是一視同仁的。又如真正實行“布施”的,要做到不見己、不見人、不見能施物,也是一種平等觀。說到底,“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一切平等。當然,所謂“平等”,并不是抹煞現象上的種種差別,而是不去執著這種差別(參見“平等”)。今在一些文章中會經常用到,如消滅三大差別(即工農差別、城鄉差別、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差別);又如馬克思主義認為,只有消滅階級和階級差別,才能實現真正的實質上的平等。
【第39句】:【酒逢知己千盅少,話不投機半句多】(諺)和知心朋友喝酒,喝多少也不夠;和說不到一起的人談,一句半句也嫌多。指飲灑與交談,貴在情投意合。 也作“灑逢知己頻添少,話若投機不厭多”。
【第40句】:常將有日思無日,莫待無時思有時
【第41句】:廣結善緣“緣起性空”是佛教的基本理論之一,認為一切事物都由“因緣假合”而成。因此,佛家很重視“緣”,即事物彼此間的聯系和影響。“緣”有“塵緣”、“惡緣”和“善緣”等。佛家主張“廣結善緣”,如修習佛法、結交善友、利益眾生等,以為將來得度的因緣。“廣結善緣”亦簡稱結緣、有緣。隋代智顗《法華經文句》卷二謂:“結緣者……過去根淺,復漏污雜,三慧不生,現世雖見佛聞法,無四悉檀益,但作未來得度因緣,此名結緣眾。”如代梁簡文帝《相官寺碑》:“皇太子蕭緯,自昔藩邸,便結善緣。”即指學佛。又如唐代司空圖《贈信美寺岑上人》詩:“巡禮諸方遍,湘南頻有緣。”指與僧人結交。
【第42句】:【眼中釘,肉中刺】這一俗語用來比喻最可恨、最痛惡、非除去不可的人和事。它源自五代時期。 據《新五代史·趙在禮傳》記載,后唐明宗時,趙在禮在宋州(今河南商丘)任節度使。他為官貪婪,橫征暴斂,巧取豪奪,見錢就取。宋州百姓苦不堪言,對其恨之入骨,將其比作眼中釘子,一刻也不能容忍。正巧,朝廷下圣旨調趙在禮去鎮守永州(今湖南零陵),消息傳開后,宋州百姓拍手稱快,大家奔走相告:“眼中拔釘,樂哉樂哉!”這家伙終于走了。不料,這話傳到趙在禮耳中,他不禁火冒三丈,惱羞成怒,決定對宋州百姓實施報復,馬上給后唐明宗寫了一個奏折,講了一大通理由,請求繼續留任宋州,不去永州履新,明宗不明就里,同意了他的請求。 趙在禮的計劃得逞以后,立馬發出一道告示:凡屬宋州百姓,每戶繳納一千文錢,自號“拔釘錢”。百姓見了哭笑不得,知道這是趙大人報復,懼于他的權勢,只好繳納“拔釘錢”。“眼中釘”由此而來。 不知道誰還嫌“眼中釘”不夠分量,又把“肉中刺”拿來與“眼中釘”合用,成了對句,說起來上口,進一步加重了這一比喻的分量和程度。以后,“眼中釘”、“肉中刺”常常并在一塊使用。
【第43句】:【無記名投票】現在,我國選舉制度規定采用無記名投票方式進行選舉。 本來是將寫好的選票輕輕放入投票箱內,為什么非要“投票”呢? 原來,“無記名投票”是舶來品,出自意大利語“球”。公元五世紀,古希臘、羅馬在選舉時,人們用“球”代替選票進行投票。投票時選民將小球投入一個特別的箱內,并事先約定球分兩色,白色表示同意,黑色表示反對。 1884年后,美國也采取這種投票方式,但并不限于小球,有時也用蠶豆或玉米粒代替。這種選舉方式,自然要投。后來逐漸演變成現在的無記名投票。 如今又產生了電子表決器,仍舊叫投票表決。
【第44句】:忍渴上床,起身健康。
【第45句】:【曹操諸葛亮——脾氣不一樣】(歇)曹操:東漢末期魏王,善于權謀。諸葛亮:字孔明,三國時期蜀國丞相,足智多謀。指曹操和諸葛亮是截然不同的兩種聰慧人物。 泛指人的性格、志趣等各不相同。
【第46句】:【狼上狗不上】(慣)形容人心不齊,步調不一致。
【第47句】:修功所得,故名功德也。”常用以指佛事、法會、道場等(參見“功德”條)。俗以“做功德”謂延請僧人誦經念佛,超度亡靈,祈禱冥福。如《水滸傳》第六十回:“寨內揚起長幡,請附近寺院僧眾上山做功德,追薦晁天王。”也引申指講好話、行好事。如瞿秋白《論文學革命及語言文字問題》:“更要有替大人老爺結善緣做功德講講人道主義的清客。”
【第48句】:人即至哲,必不能掩己之短,以兼人之長
【第49句】:【有錢的王八大三輩】(諺)王八:烏龜,罵人語。舊指卑劣的小人只要有了錢,在鄉鄰的眼中就被抬高三輩,受世俗的恭維。
【第50句】:【不怕年災,就怕連災】 釋義:指連年的災害最為可怕。 例句:今年接著去年的大澇,又來了一個大旱,正如俗話所說:“不怕年災,就怕連災。”
【第51句】:【山高遮不住太陽,水大漫不過船去】 釋義:比喻高的上頭還有高的;也比喻邪不侵正,真理不可戰勝。 例句:老劉婆:“小蘭!山高遮不住太陽,水大漫不過船去,胳膊還能扭過大腿啦:不是二嬸排擠你,你真做得太過分了。”
【第52句】:【方丈】佛教原用以指禪寺的長老或住持所居之處。如《維摩詰經》載,身為菩薩的維摩詰居士,其臥室一丈見方,但能廣容大眾。禪寺比附此說,故名。至唐代,懷海(720-814)建立住持制度后,方丈專指住持的居室,并用為一般寺院內主持僧的尊稱。《景德傳燈錄》卷六載懷海所制《禪門規式》:“既為化主,即處于方丈,同凈名(即維摩詰譯名)之室,非私寢之室也。”《西游記》第四四回:“打掃干凈方丈,安寢一宿。”以后道教全真派亦采用此名,指道院的主持人和他居住的靜室。(常正)
【第53句】:憂民之溺,由己之溺,憂民之憂,由己之饑
【第54句】:食人者口軟,受人者手軟
【第55句】:【爬出苦井,又跳火坑】(慣)比喻剛脫離苦難的地方,又陷入更兇險的處境。
【第56句】:【十八般武藝】“十八般武藝”源自十八般兵器,多出自文學作品,形容某人武藝高強。最早見于南宋永嘉戲文《張協狀元》:“十八般武藝都不會,只有白廝打。”元代關漢卿雜劇《五侯宴》:“孩兒十八歲也,學成十八般武藝。”可見最遲到元代,南北都已通用“十八般武藝”一詞。但其包括的內容有各種說法。《水滸傳》稱十八般兵器是:矛、錘、棒、弓、努、銃、鞭、簡、劍、鏈、撾、斧、鉞、戈、戟、牌、槍、權。明代朱國楨《涌幢小品》說是:弓、弩、槍、刃、劍、矛、盾、斧、鉞、戟、鞭、簡、撾、殳、叉、爬頭、錦繩套索、白打(徒手搏斗)。清代有兩種并存的說法,一說為矛、錘、弓、銃、弩、鞭、锏、劍、鏈、撾、斧、鉞、戈、戟、牌、棒、槍、扒:一說為弓、弩、槍、刀、劍、矛、盾、斧、鉞、戟、鞭、锏、錘、殳、叉、爬頭、錦繩套索、白打。 還有九長九短的說法。九長是:槍、戟、棍、鉞、叉、鉤、槊、環;九短是:刀、劍、拐、斧、鞭、锏、錘、棒、杵。 皆因出自小說家之口,可謂五花八門,沒有定說,以上諸說,可互相參照。也可理解為武藝精通,樣樣皆能。
【第57句】:【彈指】原指印度的習俗。其法,彎曲食指,再用大拇指捻彈作聲。印度人用彈指表示喜悅、贊嘆等意思。如《法華經·如來神力品》:“釋迦牟尼佛及寶樹下諸佛現神力時,滿百千歲,然后還攝舌相。一時聲欬,俱共彈指。”智顗注:“彈指者,隨喜也。”在古代,中國人已熟悉印度人的這個習俗。如《世說新語·政事》載:“公因便還到過任邊,云:‘君出,臨海便復無人。’任大喜悅,因過胡人前彈指云:‘蘭阇,蘭阇!’”后在詩文中,多用“彈指”表示激憤。如宋·文天祥《與湖南大帥江丞相論秦寇事宜札子》:“凡懷忠憤,無不彈指!”不過,今天人們用“彈指”一詞,多表示短暫易逝的時間。如毛澤東《水調歌頭·重上井岡山》:“三十八年過去,彈指一揮間。”又如郭沫若《北上紀行》詩之五:“彈指人將老,回頭憾苦多。”亦作“一彈指頃”。如趙樸初《滿庭芳·為人民大會堂作》詞:“一彈指頃恒沙涌,樓殿重重。”此比喻意亦出于佛經。《無量壽經》謂:一心念佛的人,臨命終時蒙佛接引,“如彈指頃,即生彼國(西方凈土)”。“一彈指頃”有多長呢?或說“心九百六十轉”康僧會《大安般守意經》序),或說“二十念為一瞬,二十瞬名一彈指”(《翻譯名義集·時分》)等。可見,“彈指”之間雖很短暫,但已有許多念頭在生生滅滅了。(李明權)
【第58句】:泉水不息,井水不枯.
【第59句】:【把別人的棺材抬到自家哭】 釋義:沒有事找事,自找煩惱。 例句:八戒近前道:“你是怎的起哩?專把別人棺材抬在自家里哭!不要煩惱!……他傷的是他的子民,與你何干!”
【第60句】:【黃牛過河——各顧各】(歇)指各人只顧自己,不顧他人。 也作“黃牛過水——各顧各”。
【第61句】:【地獄】這個概念是隨佛教傳入中國,而為民間所熟知的。在梵文中,“地獄”有兩種名稱。一是“泥梨”(niraya),意為“無有”,即沒有喜樂;一是“捺洛迦”(naraka),意為“苦具”,即不得自在。“地獄”這個詞是按漢語習慣意譯的。“地”有“底下”的意思,“獄”有“拘困”的意思;在六道輪回中,地獄最下劣、最慘苦,列為“三惡道”(地獄、餓鬼、畜生)之首。據說,造五逆十惡的人,死后將受地獄報應。地獄名目很多,如阿鼻地獄、十八地獄、火車地獄、八大地獄……今山西蒲縣柏山寺保存有唐代塑造的“十八地獄”,其中有閻羅、鬼卒,還有刀山、鑊湯、鐵床、鐵磨等,形象逼真,陰森可怖。(李明權)
【第62句】:心地以大地來比喻心,謂心如大地,能產生世間、出世間和善惡等法。《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八:“三界之中以心為主,能觀心者,究竟解脫;不能觀者,究竟沉淪。眾生之心猶如大地,五谷五果從大地生,如是心法,生世出世善惡五趣,有學無學,獨覺、菩薩及于如來,以此因緣,三界唯心,心名為地。”
【第63句】:【不見棺材不下淚】(慣)比喻不到窮途末路就不死心,不后悔。
【第64句】:【燒野火】(慣)指到處告狀、說壞話。
【第65句】:人怕理,馬怕鞭。
【第66句】:【駿馬卻馱癡漢走,美妻常伴拙夫眠】(諺)拙夫:笨拙的丈夫。俊美的馬往往馱著個癡呆的漢子,美貌的女子常常嫁得個蠢笨的丈夫。 指在婚配問題上,遺憾的是好女總嫁不上好男。 也作駿馬每馱村漢走,嬌妻常伴拙夫眠。村漢:粗俗鄙野的漢子。 好馬卻馱癡漢走,巧妻偏伴拙夫眠。
【第67句】:【各有各的牢籠計,各有各的跳墻法】(諺)牢籠計:嚴防固守的計謀。跳墻法:越墻進入的辦法。指你有你的守法,我有我的攻法,各有各的手段和計謀。 也作“你有你的關門計,我有我的跳墻法”。
【第68句】:【墨守】“墨守”意為固執不知改變,如“墨守成規”。現在“墨守”一般用作貶義,而在當初,可具有積極意義。 “墨守”原意指戰國時的墨翟守城術,后因稱牢固防守為“墨翟之守”。 源出戰國時期《墨子·公輸》。 戰國時期,公輸盤(魯班)應邀赴楚國幫其作戰,楚國因為公輸盤(魯班)會制造攻城云梯,能在戰爭中取勝,決定攻打宋國。著名思想家墨翟聽到這一消息,馬上從齊國趕到楚國去勸阻,楚王于是讓墨翟與公輸盤做攻守演習。墨翟解下衣帶作城墻,用木片做武器,作為守城一方。“公輸盤九設攻城之機變,子墨子九拒之。公輸盤之攻械盡,子墨子守圍有余”(《墨子·公輸》)。意思是說,公輸盤多次作攻城的機巧變化,被墨翟多次戳穿給擋回去了;公輸盤攻城的器械已盡,而墨翟的守城計策還沒有用完。也就是說墨翟更勝一籌。楚王看到沒有取勝的把握,便改變了攻打宋國的計劃。 由此,后人遂把牢守、固守稱為“墨守”,是對墨翟的肯定和贊揚。不過,“墨守”今天已不再指守城,而多借此喻固執己見,不肯改進,不求進取。
【第69句】:【對待失意人,別說得意事】(諺)面對事不遂心或者倒運的人,不要談說稱心如意的事。指說話要看對象,不要觸及別人的痛處,惹人生厭。
【第70句】: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佛寺,在梵語中叫做僧伽藍(Sangharama),亦省為伽藍,意譯為眾園、僧院。佛教傳人中國后,借用中國古代官署鴻臚寺、太常寺等名稱,稱為寺、佛寺。民間又借用祭神祭祖的祠廟,稱為廟,或連稱為寺廟。和尚住在寺廟里,以寺廟為家。俗語“跑了和尚跑不了廟”,比喻無論如何都躲不過,逃不了。如周立波《暴風驟雨》第一部六:“他一家子在這兒,他的房子地在這兒,他跑?跑了和尚跑不了廟。”較早見于《儒林外史》第五四同,作“躲得和尚躲不得寺”:“你不要慌,躲得和尚躲不得寺,我自然有個料理,你明日到我寓所來。”這句俗語變式較多,不再一一舉例。
【第71句】:【叫化雞】“叫化雞”是一道江蘇常熟名菜,又稱“黃泥煨雞”。“叫化雞”的來源,果然與叫化有關。 清朝,在虞山有一個叫化子討飯討得一只雞,可惜既無炊具又無調料,沒辦法吃,于是只能用土法來做了。他先將雞殺了,去了內臟,帶毛涂滿黃泥,撿了一些樹枝爛葉隨意將雞烘烤上,自己躺到一旁睡覺去了。一覺醒來,看到泥團表面有些裂縫,便往地上一損,泥殼脫落后,卻露出香氣四溢的雞肉,令人饞涎欲滴。 隱居在虞山的大學士錢牧齋正好路過此地,聞到香味就嘗了一下,覺得味道獨特,回家命其家人稍加調料如法炮制,味道更是鮮美無比。后來,這種烹制方法就在民間流傳開來,大家把這種方法烹制出來的雞叫“叫化雞”。 “叫化雞”產生后,很多人對其工藝進行改良,使其色、香、味俱全,因此長盛不衰。二十世紀初,山景園朱阿二對叫化子煨泥的方法略作改進,除去內臟后,涂上佐料,并將鮮肉、生蝦仁、雞肫、火腿、香菇、香料等什錦配料塞入雞肚,用荷葉、高溫紙包扎,涂上泥,然后煨雞。這樣煨出來的雞,雞肉酥爛異香,味透而嫩,上筷骨肉脫離,原汁原味,風味獨特,此后山景園靠叫化雞等菜名聲譽鵲起,名滿江南。 如今“叫化雞”的品種有山景園叫化雞、王四叫化雞、虞山牌叫化雞等,已列入《江蘇菜譜》和《中國名菜譜》。古老的菜肴正煥發出新的美味。
【第72句】:拋磚引玉《五燈會元·趙州東院從諗禪師》:“大眾晚參,師云:‘今夜答話玄也,有解問者出來。’時有一僧便出,禮拜,諗日:‘比來拋磚引玉,卻引得個墼子。”’意謂原來自己拋出一塊磚是想引出一塊玉,卻不料引出一塊磚坯。
【第73句】:【螞蟻啃骨頭】(慣)比喻靠一點一點不斷苦干來完成大的任務。
【第74句】:【前有虎后有豹】(慣)形容處境十分危險。
【第75句】:志愿佛門很重視“發愿”。人的處境是由其行為、語言造成的,而人的行為、語言又是由其思想決定的。愿從心起,并能產生一種主宰語言、行為的力量,故稱“愿心”、“愿力”。佛教所說的發愿,是一種向上的善愿,如普度眾生、志求解脫,乃至成就一件利國利民的善事等.“愿”有“總愿”和“別愿”。
【第76句】:【瓜兒戀秧,孩兒戀娘】(諺)就像瓜離不開瓜蔓一樣,孩子離不開生身的娘親。指孩子離不開娘親是天性。也借指游子戀著故土完全出于真情。
【第77句】:在語詞中,塔亦泛指高聳細長的建筑物,如燈塔、鐘塔等。
【第78句】:又《龍樹傳》載,龍樹比丘曾隨大龍菩薩人海,在龍宮巾發匕寶華函,獲得《華嚴經》、民間有關于“龍宮”的傳說。如《西游記》中有孫悟空到東海龍宮向龍王借寶的故事;《封神演義》巾有哪吒與小龍乇搏斗,抽出龍筋,作為腰帶的故事。再如唐代杜甫《贈秘書監江夏李公邕》詩:“龍宮塔廟涌,浩劫浮云衛。”宋代趙彥衛《云麓漫抄》指出:“古祭水神日河伯。自釋氏書入,中土有龍王之說,而河伯無聞矣。”
【第79句】:人有志,竹有節。
【第80句】:【大姑娘十八變】(諺)十八變:一說女子長到十八歲變化較大;一說由幼女到少女再到成年,面貌在不斷變化。指女孩子隨著年齡漸長,會越變越俊美。
【第81句】:【傷元氣】(慣)元氣:維持人體生理功能的基本物質和能力。比喻人或國家、組織的生命力受到損害。
【第82句】:【省錢易飽,吃了還饑】(諺)易:換來。圖省錢吃不耐饑餓的飯食,一會兒就餓了,還得吃。比喻做事只在表面上應付,最終解決不了問題。
【第83句】:【看戲問名角,吃飯問名廚】(諺)名角演戲,會吸引眾多的觀眾;名廚掌勺,會招徠眾多的食客。指無論哪個行業,要想繁榮昌盛,必須提高知名度。
【第84句】:【被窩里不見了針——不是婆婆就是孫】(歇)婆婆:祖母。指祖孫二人睡在一起,針在被窩里不見了,不會是外人拿走。比喻內部出了事,一定是內部人干的。
【第85句】:【轉世】根據佛教的因果報應和生死輪回的理論,死亡并不意味著生命的徹底結束,而是意味轉化作為另一種生命狀態。佛教所說的生命的輪回狀態大致有六種,即地獄、餓鬼、畜生、天、人和修羅。眾生依其前世與今生的善惡業力,而不斷轉化其生命形態。這種現象稱為轉世或轉生,是民間極為熟悉的。如元·秦簡夫《剪發待賓》第一折:“你常存這立身夫子信,休戀這轉世鄧通錢。”又如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三》:“凡為國捐生者,雖下至仆隸,生前茍無過惡,幽冥必與一職事;原有過惡者,亦消除前罪,向人道轉生。”此外,藏傳佛教亦采用轉世制度來解決其宗教領袖的繼承問題。通過特定的宗教儀式選出“轉世靈童”承繼達賴、班禪等名號,統稱活佛。(李明權)
【第86句】:【騎驢看唱本——走著瞧】(歇)唱本:記錄曲藝或戲曲唱詞的小冊子。本指邊走邊看唱本,轉指事情結局如何,等著看以后的發展變化。 也作騎在毛驢上看唱本——走著瞧。 騎著毛驢看書——走著瞧。
【第87句】:【法門】《華嚴經·方便品》謂:佛“以種種法門,宣示佛道”。佛的教化方式和內容,稱為法門。唐·黃蘗《傳心要法》說,佛用“八萬四千法門對八萬四千煩惱”,以便使不同根機的眾生從適合自己的法門而入,除煩惱,了生死。“八萬四千”極言其多,可作無盡無量解釋。如大乘、小乘、頓悟、漸悟、理門、事門等等,都是種種“法門”。又如《維摩詰經》高唱“不二法門”。禪宗五祖弘忍闡揚“東山法門”。法門一詞又可隨文生訓。如《舊唐書·蕭瑀傳》:“梁武帝窮心于釋氏,銳意于法門。”此指佛法。八指頭陀《十二疊韻呈笠云本師》詩:“法門望重比昆侖,法海波瀾滿腹吞。”此指佛門。又如唐·楊炯《和旻上人傷果禪師》詩:“法門摧棟宇,覺海破舟船。”此指寺門,佛寺。亦有專用法門為寺名者,如陜西省扶風縣法門寺。后亦泛指某家某派的獨傳之秘。明·高攀龍《困學記》:“嚴立規程,以半日靜坐、半日讀書,靜坐中不帖處,只將程朱所示法門參求。”在小說中運用如茅盾《子夜》八:“我得了一個翻本的法門,特地來和你商量。”此指方法、訣竅。(李明權)
【第88句】:【諸天】佛寺中的護法天神像,通常供奉在大雄寶殿的東西兩壁間。據《金光明經·鬼神品》說,有“二十諸天”,依次為:功德天、辯才天、大梵天、帝釋天、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四方廣目天王、北方多聞天王、日天、月天、金剛密跡力士、摩醯首羅天、散脂大將、韋馱天、堅牢地神、菩提樹神、鬼子母、摩利支天、婆羯羅龍王、閻摩羅王。后又增入道教四神緊那羅王、紫微大帝、東岳大帝和雷神,為“二十四天”。如今,在南方佛寺中多有“齋天”的儀式。如清·李斗《揚州畫舫錄·新城北錄中》:“造鐵塔高丈許,仿正覺寺式,結庌塔頂,黃綠琉璃寶珠,塔燈、復盂、仰盂,諸天、韋馱、四門佛像皆合。”(李明權)
【第89句】:牛頭不對馬面系從地獄鬼卒“牛頭馬面”衍化而成,其意義渭毫不相干,對不上號。源于《景德傳燈錄·福州雪峰義存禪師法嗣下》:“驢唇馬嘴夸我解問。”義例如《文明小史》第二四回:“盡其所有寫上,都是牛頭不對馬面。”
【第90句】:【肚臍上長茵子——心花兒都開了】(歇)茵子:茵陳蒿,別稱茵陳,多年生草本,秋季開黃花。指開心,高興。
【第91句】:臨財不茍得,臨難不茍免
【第92句】:【癩蛤蟆躲端午,躲得了初一躲不了十五】 釋義:端午:我國傳統節日,農歷五月初五,舊時有在這天早上逮癩蛤蟆做藥的習俗。比喻遲早逃脫不了。 例句:癩蛤蟆躲端午,躲得了初一躲不了十五。砸了你們的骨頭熬成油,也得清賬。
【第93句】:不挑擔子不知重,不走長路不知遠.
【第94句】:【出乎其類,拔乎其萃】 釋義:拔:超出,高出。萃:聚在一起的人或事物。形容人品德才能出眾。 例句:不為習俗所移,不為貧窮所詘,其乎其類,拔乎其萃。
【第95句】:【打免的不嫌兔多,吃魚的不怕魚腥】 釋義:比喻自己喜歡的東西,不會嫌多、嫌不好。 例句:以前,咱是避著他們走;往后,就得迎著他們走,不然,到哪搭去弄槍?打兔的不嫌兔多,吃魚的不怕魚腥,瞅準了,得下手時就下手,槍不就到了咱的手里么?
【第96句】:【買金須問識金家】(諺)要買金子,就要讓辨識金子的專家來鑒定,這才不至于買來假貨。指不識真金的人,會把真金當假金。比喻寶物在外行眼里,顯不出它的真價值。
【第97句】:人在福中不知福,船在水中不知流。
【第98句】:【兒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貧】 釋義:比喻對母親之愛,也比喻對祖國之愛。 例句:俗話說,子不嫌母丑,祖國再窮,家鄉再落后,但總是生我養我的親娘、故土,我怎能不眷戀!
【第99句】:【懷里揣著兔子】 釋義:形容心跳不已,十分驚慌。 例句:怪不得這幾天救濟糧沒人敢要了,怪不得老鄉突然對我們“客氣”起來……原來鄉親們懷里還揣著兔子哩!
上一篇:座右銘的文案,女生超愛!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