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徐遲《哥德巴赫猜想》:“且讓我們稍稍窺視一下彼岸彼土,那里似有美麗多姿的白鶴在飛翔舞蹈。”林子《給親愛的孩子·寶寶睡了》詩:“闖過急流險灘,駛向那光輝的彼岸。”
【第2句】:【打幌子】(慣)幌子:店鋪門外面表明所賣商品的標志。1比喻某種跡象顯露在外面。2比喻打著某種旗號,暗中卻做著另外的事情。
【第3句】:【冷處理】(慣)比喻事情發(fā)生后暫不解決,等有了合適的時機再作處理。
【第4句】:【樹上十鳥,不如手握一只】見“兩鳥在林,不如一鳥在手”。
【第5句】:【彎鐮刀碰個葫蘆菜】(慣)比喻兩個有缺點的人在一起,正好相配。
【第6句】:【渾身是刀,沒一把是快的】(慣)形容人掌握的東西雖多,卻沒有一樣是精通的。
【第7句】:【餓狼不吃獵人的羊】 釋義:比喻對有特殊關(guān)系的人特殊對待。 例句:漢族有一句話:“打狗還得看主人。”蒙古人也有一句諺語:“餓狼不吃獵人的羊。”他穆天飛這不有意往自己臉上撒尿,欺人太甚嗎?
【第8句】:【駿馬跟前,小馬打蹄難;老鷹跟前,鳥兒唱歌難】 釋義:比喻在威嚴的大人物面前不容小人物自由隨便行動。 例句:拉莫,“駿馬跟前,小馬打蹄難;老鷹跟前,鳥兒唱歌難。”你趕快出來投降,我不殺你!
【第9句】:【三朝媳婦,月里孩兒】(諺)三朝(zha。):三天。剛?cè)⑦^門三天的新媳婦,就要抓緊引導(dǎo);剛生下一個月的小嬰兒,就要進行教育。指家庭教育,貴在及早。 也作三朝的新婦,月子的孩兒。 三朝新婦婆引壞,月里孩兒娘引壞。
【第10句】:智者順時而謀,愚者逆理而動
【第11句】:【打醮水】(慣)醮(jia。)水:做道場的布施。指強迫人出錢。
【第12句】:【主人翁】“主人翁”一詞現(xiàn)在的含義是指當家作主的人。 據(jù)載,漢朝有個叫董偃的人,他母親是個珠寶販子,常年出入館陶公主家做生意。館陶公主是漢武帝劉徹的姑母兼岳母。董偃十三歲隨其到館陶公主家賣珠寶,館陶公主見這小孩長得白皮嫩肉,人見人愛,就喜歡上他了,把他留下來做養(yǎng)子,請人教他騎馬射箭,讀書算術(shù),音樂書法等。 館陶公主五十歲那年死了丈夫,董偃十八歲。日久生情,兩個年齡懸殊的養(yǎng)母子,終于發(fā)生了“不倫之戀”,非法同居了。 館陶公主不是一般的有錢,小情人一天花銷只要不超過一百斤金子、一百萬錢、一千匹帛的上限,就不必上報,任由他去。 如此金錢鋪路,上流社會的酒席上總少不了帥哥董偃的身影,許多公卿名人都樂于和他交往,全城都尊稱他為“董君”。 后來,連漢武帝劉徹也知道了這事,有一天他找借口去看望姑姑館陶公主,其實是想看看這個“新姑父”到底長得什么樣,所以一進門,就單刀直人地對館陶公主說:“我想看看主人翁呢!”這就是“主人翁”最早的出處,這個詞算是漢武帝的一大發(fā)明。 館陶公主一聽皇上稱董偃為“主人翁”,不知是諷刺還是玩笑,嚇得直冒冷汗,渾身像扎了鋼針一樣不自在。急忙向劉徹磕頭請罪:“臣妾做事不成體統(tǒng),辜負了皇上的好意,罪該萬死,請皇上治罪吧!”劉徹笑道:“姑媽不必如此,且請主人翁出來說話。”館陶公主急忙把董偃領(lǐng)出來與皇上見面,嚇得他戰(zhàn)戰(zhàn)就就,跪著不敢出聲。還是公主代他說道:“館陶公主庖人偃,冒死拜謁。” 漢武帝親手將他扶起來,不僅沒有責(zé)怪,還賜他衣冠,而且又一次親熱地稱他為“主人翁”,特許他和館陶公主一起陪自己飲酒。 連天子都叫董偃“主人翁”,還有誰再敢輕視。大才子?xùn)|方朔就敢.他對皇上說:“董偃應(yīng)該砍頭,理由有三:一是以家臣的身份私通主人;二是不婚而居敗壞風(fēng)氣;三是蠱惑陛下沉迷聲色犬馬,這樣的人是國之大賊,死有余辜!”這番話說得劉徹心服口服,賞了東方朔三十兩黃金。 從此,劉徹就慢慢冷落了董偃,董偃老擔心劉徹會找岔子殺了他,不到三十歲就抑郁而死。 如此猥瑣的“主人翁”,怎么脫胎換骨轉(zhuǎn)義成為光明磊落的褒義詞,這要歸功于梁啟超先生,是他于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在《教告留學(xué)生諸君》一書中首先使貶義轉(zhuǎn)換成褒義,開頭即稱“中國將來主人翁留學(xué)生諸君閣下。”可謂對留學(xué)生期許甚高,寄望甚切。
【第13句】:【日久知人心,路遠知馬力】見“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
【第14句】:【臭豬頭,自有爛鼻子聞】 釋義:比喻人品雖然不好,但總有人欣賞。 例句:趙雄上任偵緝處長那天,竟然親自“登門求賢”,請金鱷出來當大隊長,這正如俗語說的:“臭豬頭,自有爛鼻子聞。”
【第15句】:【雞市鴨市——鴿子另一市】(歇)鴿子:諧“各自”。市:市場,第三個“市”諧“事”。指各人有各人的事。
【第16句】:又如清代程趾祥《此中人語》卷三:“三足癩蟆;可知天地之大,無所不有,人但少所見、多所怪爾。”
【第17句】:【撒迷魂藥】(慣)迷魂藥:迷信指能迷失人本性的藥物。比喻用花言巧語迷惑人。
【第18句】:【死板】“死板”指一個人做事不靈活,不知變通。它源于古代鑄錢技術(shù)。 錢糧臺是古代官府鑄造錢幣的地方,那時的錢都是銅水、銀水倒進一個一個的模子鑄造出來的。而這種造錢的模子,每板都是六十四枚。這種鑄錢技術(shù)始于宋代,清代翟灝的《通俗編》里面講到宋代規(guī)定鑄錢的時候,每一模板是六十四文,這說明定制“板板六十四”的模子始于宋代。為防止盜版貪污錢,規(guī)定“板板六卜四”不得變更。而最早解釋這一俗語的是清代范寅所著的《越諺·數(shù)目之諺》:“板板六十四,鑄錢定例也,喻不活。”不活,即死也,這是“死板”一詞的直接來源。
【第19句】:前言不對后語指說話前后不照應(yīng),漏洞百出。原為禪語。《續(xù)傳燈錄·云居舜禪師法嗣》:“日:‘向上宗乘又且如何舉唱?’師日:‘前言不及后語。…“向上宗乘”又稱“向上一路”,即禪宗直指人心的特別法門。“前言不及后語”就是說語言是無法充分表達“向上宗乘”的,只能靠內(nèi)心的證悟。后俗語中也有引用,或作“前言不搭后語”。如《官場現(xiàn)形記》第六回:“這位王協(xié)臺一臉煙氣,問他營里的事情,多是前言不對后語。”又如袁靜等《新兒女英雄傳》第二回:“大水下決心發(fā)言,憋出一身汗,前言不搭后語,結(jié)結(jié)巴巴的說了一潑灘。”
【第20句】:不怕路長,只怕志短.
【第21句】:【拔了蘿卜栽上蔥,一茬比一茬辣】 釋義:比喻一個比一個厲害。 例句:年輕輕的,成了這個樣子!唉,真是拔了蘿卜栽上蔥,—茬比一茬辣。
【第22句】:【豬羊走入屠宰家,一腳腳來尋死路】 釋義:屠宰家:以宰殺牲畜為業(yè)的人家。比喻自尋死路。 例句:冒著雨又行了數(shù)十步,見一個小小竹門樓,王七三官人道:“且在這里躲一躲。”不是來門樓下躲雨,卻是:豬羊走入屠宰家,一腳腳來尋死路。
【第23句】:【躲過初一,躲不過十五】(諺)指躲得了今天躲不了明天,終歸躲不過去。
【第24句】:民之所欲,天必從之。
【第25句】:【根子不正苗子歪】 釋義:長輩不好,教育不出好后代。 例句:“我什么話也說到了,心也使碎了,可是他‘根子不正苗子歪’,跟咱們走不到一條道兒上,我要求和他離婚!”
【第26句】:【用人血染紅頂子】(慣)頂子:清朝官員裝在帽頂正中的飾物,用寶石、水晶、珊瑚、金屬制成,以其質(zhì)料和顏色表示一定的品級。比喻靠害人來謀取官職。 也作“拿人血染紅頂子”。
【第27句】:【受人之托,必當終人之事】(諺)指受到別人的委托,一定要盡心盡力,把事情辦好。 也作受人之托,必當忠人之事。 受人之托,忠人之事。 受人之托當終事。
【第28句】:【各打各的算盤】 釋義:各人作各人的打算。 例句:擾你們五十四個大包子,就算手工錢。哎,倒也罷了,各有各的想法,各打各的算盤。
【第29句】:不愛人民的人,什么也不愛。
【第30句】:【橫挑鼻子豎挑眼】 釋義:挑:挑剔,找毛病。比喻百般挑剔。 例句:這樣一來,冷鐵冰的很多行為,都不受胡區(qū)干的喜歡,他覺著有冷鐵冰這么個說直理又認死理、橫挑鼻子豎挑眼的人,給工作帶來許多麻煩。
【第31句】:真金不怕火煉,好漢不怕考驗
【第32句】:【管丈母娘叫大嫂子——沒話找話】(歇)指本來無話可說,硬要找些話來說。常含譏諷意味。 也作“見了丈母娘叫大嫂子——沒話搭拉話”。搭拉:方言,閑談,閑扯。
【第33句】:【在肚皮里打官司】(慣)比喻有想法不直說,而是在心里琢磨、盤算。
【第34句】:【一個時節(jié)一個令】(諺)指一年四季隨著氣候的變化,節(jié)令也各自不同。也比喻不同的歷史時期有著不同的政治氣候,必須分別看待。
【第35句】:【從小離娘,到大話長】(諺)指從小就離了娘親,長大以后就有說不完的苦楚。也泛指人經(jīng)過的事多而且雜,不是一時說得完的。 也作從小沒娘,說來話長。 孩子沒娘,說來話長。
【第36句】:愛情是感情的融洽,不是金錢的交換
【第37句】:【井底蛤蟆——沒見什么天日】(歇)生活在深井里的蛤蟆,沒見過天,不知天有多大。形容人眼界窄,沒見過大世面。 也作井底的青蛙——只看見碟子大的天。 井里的青蛙——沒見過簸箕大個天。
【第38句】:【律師】佛教稱善解戒律者為律師,一如稱善解經(jīng)、論的人為法師。《像法決疑經(jīng)》和《觀心經(jīng)》都說三師(律師、禪師、法師),謂善于審察判別持戒或犯戒的為律師。《涅槃經(jīng)》:“如果能知佛法所作,善能解說,是名律師。”唐·道宣《四分律行事鈔資持記》卷下:“‘一’字者,律字;以律訓(xùn)法總合大、小、開、遮、輕、重,故雖通博,指歸一字”。戒律儀規(guī),本為佛教各宗所必須修持,但佛教在傳入中土以前的印度,小乘各部戒律繁多,而且分歧各異,要抉擇修習(xí),非專家不可。到了唐代道宣遂開創(chuàng)律宗,從而培養(yǎng)專門傳授戒法的僧材——律師。今指受訴訟當事人之委托或法院的指派,在法庭執(zhí)行法定職務(wù)的人稱為律師。(無名氏)
【第39句】:【老貓不在家,耗子上房巴】(諺)耗子:老鼠。貓離開了家,老鼠就張狂得緣墻上房。比喻主管的人不在,下屬人員就失去管束。也指內(nèi)部失防,就會招來里憂外患。 也作老貓不在家,耗子上屋爬。 老貓不在家,耗子造了反。
【第40句】:【狗尾巴熬西葫蘆——越吧嗒越不是滋味】(歇)吧嗒:本指品味“狗尾巴熬西葫蘆”時發(fā)出的聲音,轉(zhuǎn)指人自言自語時發(fā)出的聲音。 滋味:本指味道,轉(zhuǎn)喻某種感受。 指人越琢磨心里越感到不好受,不愉快。
【第41句】:大匠手中無棄材
【第42句】:【勝者王侯敗者賊】見“成則為王,敗則為虜”。
【第43句】:【馬勺子吊起來當鑼打——窮得叮哩當啷晌】(歇)叮哩當啷:擬聲詞,本擬敲打馬勺的聲音,轉(zhuǎn)以形容人窮得一無所有。
【第44句】:【閻王爺貼告示——鬼話連篇】(歇)鬼話:本指鬼說的話,轉(zhuǎn)指不真實或沒道理的話。指說的全是謊話,胡說八道。含責(zé)罵意。 也作閻王出告示——鬼話連篇。 閻羅王出告示——凈是鬼話。
【第45句】:鋼鐵怕火煉,困難怕志堅
【第46句】:豎起脊梁骨原為禪宗語。《五燈會元》卷十二載:有個叫狄三的人出家了,禪師給他起了個法名稱“道川”,并教誨他說:“汝舊呼狄三,今名道川,川即三耳。汝能豎起脊梁,了辦個事,其道如川之增;若放倒,則依舊狄三也。”
【第47句】:【晚娘的拳頭,云里的日頭】(諺)晚娘:繼母。日頭:太陽。云里的日頭,看起來不紅,但暴曬力很強;晚娘的拳頭,看起來不重,但打起來很毒。指舊時繼母對前妻的子女往往十分狠毒。 也作“云里的日頭最毒,晚娘的拳頭最狠”。
【第48句】:【香火因緣】“香火”指香燭或指香與燈火,泛指一切供佛之物。同信佛法,同在佛門,彼此往來的契合者,稱為香火因緣。如唐·白居易《祭中書韋相公文》:“長慶初,俱為中書舍人,日尋詣普濟寺宗律師所,同受八戒,各持十齋,由是香火因緣,漸相親近。”也可省為“香火緣”。如清·袁枚《子不語·王莽時蛇冤》:“先生辭光武之聘,早登仙道,與吾有香火緣,故來相救。”至于佛門道友共同結(jié)合而成的念佛修持團體,則稱為“香火社”。如白居易在“會昌中,請罷太子少傅,以刑部尚書致仕,與香山僧如滿結(jié)香火社”,自稱“香山居士”(見《舊唐書》本傳)。(李明權(quán))
【第49句】:不怕千著巧,就怕一著錯。
【第50句】:【風(fēng)是風(fēng)火是火】(慣)形容著急、慌張或冒失的樣子。
【第51句】:祖國是理想之本
【第52句】:【冒涼腔】(慣)指說話冒失或不切實際。
【第53句】:【另打鑼鼓重開張】見“重打鼓,另開張”。
【第54句】:【新官上任三把火】(諺)指新上任的官員,往往一上任先抓幾件緊要的事,以樹立自己的威信。也泛指事情的開頭往往雷厲風(fēng)行,之后就風(fēng)平浪靜。
【第55句】:【走不到一條道兒上】(慣)比喻不是一條心,合不來。 也作“走不到一條路上去”。
【第56句】:【好郎沒好妻,瘌痢配花枝】(諺)郎:男子。瘌痢:黃癬,長滿黃癬的頭,形容形象丑陋。俊美的男子娶不到嬌妻,丑陋的男子偏配上美女。指男女婚配往往不相稱。 也作好漢無好妻,賴漢娶嬌枝。 好漢無好妻,賴漢娶仙女。
【第57句】:【耍死狗】(慣)指使用無賴手段,放刁、撒潑,故意搗亂。 也作耍無賴。 耍賴皮。
【第58句】:【走東路】這句俗語本于“達摩東來”。達摩,即菩提達摩(bodhidharma),南天竺僧人,梁武帝時航海來華,后至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達摩被尊為中國禪宗初祖。關(guān)于走東路的民間傳說,見清·王有光《吳下諺聯(lián)》卷一:“西天佛國清凈真誠,東土眾生奸狡百出。于是佛說度化眾生,議何佛東行。諸佛瞑目打坐,坐前各置一鐵樹,以先開花者往。如來面前一株,夜半先開。達摩祖師現(xiàn)出三昧神光,化出空中神手,取面前未開之樹,與如來交換。令揭謗神擊清磬一聲,佛眼齊開,見達摩前鐵樹花放滿足,奕奕有光,天香繚繞,是該達摩啟教東方。如來謂達摩曰:“可憐眾生,百劫難度。速離西方,快走東路。”今不滿其人而愿其速行者,多作此語。(李明權(quán))
【第59句】:【宿命】宿指宿世、過去世;命指生命。宿命的意思是:一切眾生在過去無數(shù)次的輪回中,曾經(jīng)歷的各式各樣的生命形態(tài)。這種生命形態(tài)就是“六道”:地獄、餓鬼、畜生、天、人、阿修羅。能夠了解宿命情況的,謂之“宿命通”,屬于“六通”之一。這種了解達到完全明白的程度,謂之“宿命明”,屬于“三明”之一。“宿命”見于《四十二章經(jīng)》:“沙門問佛:以何因緣,得知宿命,會其至道?”據(jù)小說《嫏嬛記》載:南方有一種“比翼鳳”,“能通宿命,死而復(fù)生,必在一處”。現(xiàn)在“宿命論”一詞,屬于唯心論。持此論者認為生死、貧富、壽夭等均由命運乃至天命所預(yù)先決定,與佛教的本義完全不同。(李明權(quán))
【第60句】:【分開八片頂陽骨,傾下半桶冰雪水】(慣)比喻突然聽到或遇到令人震驚的事情而驚恐萬狀。 也作“劈開兩片頂陽骨,傾下一盆冰雪來”。
【第61句】:【好莊稼長不到好土上】(慣)比喻好孩子沒有生在條件好的家庭。
【第62句】:【寒食節(jié)】現(xiàn)在寒食節(jié)是一個為故去的親人(特別是父母)燒紙錢的節(jié)日,是一個全國性重大的民俗節(jié)日。唐代大詩人杜牧有首描寫清明節(jié)的詩:“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魄……”后來,清明節(jié)與寒食節(jié)混為一談,甚至有些年輕人只知清明,誤把寒食當十月一(與故去的親人燒紙送寒衣)。 “寒食節(jié)”始于春秋時期晉國的一個歷史事件。寒食節(jié)本是個禁忌性的節(jié)日,也是一個紀念性節(jié)日。所謂禁忌,寒食節(jié)也叫禁火節(jié)、禁煙節(jié),是在節(jié)日不準生火做飯,而要冷吃事前做好的飯或水果之類,所以叫寒食節(jié)。所謂紀念,是相傳這個節(jié)日起源于紀念介子推。 兩千六百多年前,晉獻公的兒子重耳為了躲避后母驪姬的陷害,在國外流亡多年。一次路過衛(wèi)國的時候,重耳和他的隨從被人追擊,慌不擇路,逃到一個渺無人煙的地方,甚是饑餓。這時重耳發(fā)現(xiàn)大臣介子推不見了,別人說他乘危逃脫,重耳相信介子推不是那種人。果然過了一會兒,介子推給公子端來了一碗肉湯。重耳饑不擇食,狼吞虎咽,一飲而盡。這湯原來是介子推從自己腿上割下來的肉熬的。公子得知此情,表示即位之日,一定重加封賞。后來重耳真的即位成了晉文公,并成為春秋五霸之一,在犒賞功臣時卻唯獨忘了介子推。介子推不愿邀功請賞,悄悄地到山林里躲了起來。人們贊賞介子推的這種行為,同時也對晉文公不滿,于是,有人在他的門上掛了封信。晉文公見到信,猛然想起介子推,遂派人去請介子推出山,介子推不從。 有人給晉文公出主意放火燒山攆他出來。不想,介子推在大火中抱樹而死。晉文公有感于此,下令以后每年介子推被燒死的這天,全國禁火,吃干糧、冷飯。 關(guān)于禁火的日期,也就是寒食節(jié)的節(jié)期,歷來說法不一。它不是固定在一年的某月某日,而是給出一個相對的參照點推算。參照點有兩個,一是清明,一是冬至。一般說法是清明前一天或兩天為寒食節(jié)。另一種說法是以上年的冬至為基準,冬至后的第一百零五或一百零六天為寒食,所以寒食節(jié)又叫“百五節(jié)”、“百六節(jié)”。《荊楚歲時記》云:“去冬節(jié)一百五日,即有疾風(fēng)甚雨,謂之寒食,禁火三日……”兩種推算方法都與清明相鄰,所以,現(xiàn)在無論是給親人燒紙還是給英烈掃墓都在清明前或清明進行。俗諺有“早寒食,晚十月一”之說。
【第63句】:【明者睹未然】(諺)明者:有遠見卓識的人。未然:未成為事實。指明者能夠察微知著,預(yù)見到尚未發(fā)生的事故。
【第64句】:【連襟】姐、妹的丈夫間互稱“連襟”。連襟這個詞有個發(fā)展過程,最早是自唐初駱賓王的《秋日與群公宴序》,其中記載:“既而誓敦交道,俱忘白首之情;款而連襟,共挹青田之酒。”這里連襟比喻的是朋友。 之后見于中唐大詩人杜甫,杜甫晚年寓居川東,結(jié)識當?shù)匾晃恍绽畹睦项^,交情甚篤,序論起來,兩家還是拐彎抹角的親戚。后杜甫離開川東,離別時寫了一首《送李十五丈別》的詩,回憶結(jié)交經(jīng)過,有幾句是:“弧陋忝末親,等級敢比肩。人生意氣合,相與襟袂連。”襟是衣襟,袂是袖。這是形容彼此關(guān)系密切,它還沒有后來的那種關(guān)系。但為“連襟”一詞的產(chǎn)生作了鋪墊。 北宋末年,洪邁有個堂兄在泉州做幕賓,不很得意。其妻的姐夫在江淮一帶做節(jié)度使,得知此事后,便寫了一封薦書,薦洪邁的堂兄去京城供職。 洪邁這位堂兄很感激,托洪邁寫了一份謝啟,寄予妻子的姐夫,里邊幾句是:“襟袂相連,夙愧末親之孤陋;云泥懸望,分無通貴之哀憐。”這里的“襟袂相連”簡化為“連襟”,顯然是從杜甫的詩中化來。洪邁把自己和妻子的姐夫稱為“連襟”,開創(chuàng)了把姐、妹的丈夫互稱“連襟”的首例,這是“連襟”現(xiàn)義一詞的直接出處。
【第65句】:燈不亮,要人撥;事不明,要人說。
【第66句】:【上什么山,打什么柴;進什么廟,念什么經(jīng)】(諺)到了哪座山,就砍哪座山上的柴;進了哪座廟,就念哪座廟里的經(jīng)。指人遇到什么情況就作什么打算,不可死守成規(guī)。
【第67句】:【只看見賊吃肉,沒看見賊挨打】(慣)比喻只看見別人享受,沒看見別人付出的代價。
【第68句】:【夢是心頭想】(諺)睡覺所夢到的種種情景,往往是人清醒時心頭想到的。指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夢幻是人的心理作用。 也作夢從想中來。 夢現(xiàn)心頭事。
【第69句】:【藝不壓身】(諺)技藝只會給人提供方便,不會給人造成負擔。指掌握了一門技藝,可到處自食其力。 也作“藝多不壓身”。
【第70句】:現(xiàn)行佛教唯識宗謂八識中阿賴耶識有生一切法之功能,渭之種子,白此種子生現(xiàn)前的色心之法謂之“現(xiàn)行”,也指所生之法而謂之“現(xiàn)行”。現(xiàn)實生活中把現(xiàn)在施行的、現(xiàn)在有效的均稱為現(xiàn)行,把正在進行和不久前曾進行的活動稱為現(xiàn)行活動。如鄒韜奮《經(jīng)歷》十:“即偶有微細失檢之處,亦可按現(xiàn)有的出版法及其關(guān)于言論出版的現(xiàn)行法規(guī),在出版后加以糾正或禁止。”
【第71句】:【看哈哈笑】(慣)比喻見別人出了事而幸災(zāi)樂禍。 也作看哈哈。 看笑話。
【第72句】:好漢做事干到底,好馬登程跑到頭。
【第73句】:【善豬惡拿】(諺)指無論怎樣馴服的豬,擒拿時都必須心狠手重,不可粗疏大意。比喻擒拿敵手必須高度警覺,不可心慈手軟。
【第74句】:【膽小如鼠,狡猾如狐】 釋義:形容人膽小、狡猾。 例句:“膽小如鼠,狡猾如狐。”這句話,大致可以概括周拐子的閏倒寺征了。
【第75句】:有理的想著說,沒理的搶著說.
【第76句】:【牛鼻上穿繩,哪里情愿】 釋義:指很不愿意。 例句:大阿哥性好游狎,要他靜心讀書,好像牛鼻上穿繩,哪里情愿?
【第77句】:【繳白卷】見“交白卷”。
【第78句】:【竹籃打水——一場空】(歇)竹籃用竹篾編制成,有許多小孔,盛不住水。指所作的努力到頭來都沒有結(jié)果,或所抱的希望都落了空。 也作竹筐打水——只落了空。 竹籃子打水——落場空。
【第79句】:【背后是石巖——靠得住】(歇)指可以依靠或可以相信。
【第80句】:【有智不在年高】(諺)有智謀不在于年齡大小。指拔尖的人才往往出于青年人中。
【第81句】:【深山藏虎豹,曠野隱麒麟】 釋義:說明荒僻之地隱藏著出眾的人。 例句:鄭懷連躥帶蹦,汗都下來啦,也打不著小將。牛皋想:這真是深山藏虎豹,曠野隱麒麟。
【第82句】:【躲在后邊搖鵝毛扇子】 釋義:比喻在背后操縱、出主意。 例句:潘漢饕道:“不管什么人,我要把躲在后邊搖鵝毛扇子的人,統(tǒng)統(tǒng)抓起來。不在紀家村殺他幾個,我就不姓潘了。關(guān)照宋小犬帶路,即刻行動。”
【第83句】:寸鐵殺人語本宋代宗杲《大慧普覺禪師文案》:“譬如人載一車兵器,弄了一件,又取出一件來弄,便不是殺人手段。我則只有寸鐵,便可殺人。”猶言一發(fā)中的,一針見血,片言只語便可使學(xué)人頓悟自性。禪宗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故有此喻。直到明代,“寸鐵殺人”這句話還流行在禪林中。“蓋近日叢林議論,崇尚宗門,主于單刀人陣,寸鐵殺人。”(明代沈德符《野獲編·釋道·禪林諸名宿》)宋代朱熹很欣賞“寸鐵殺人”之喻,《朱子語類》卷一一五說:“因舉禪語云:‘寸鐵可殺人。“無殺人手段,則載一車槍刀,逐件弄過,畢竟無益。”’一味搬弄許多經(jīng)義文句,未從自性悟出,畢竟不能切實受用。以此援禪人儒的,還有宋代羅大經(jīng)《鶴林玉露》乙篇卷一:“蓋自吾儒言之,若子貢之多聞,弄一車兵器者也;曾子之守約,寸鐵殺人者也。”
【第84句】:【生就的骨頭長就的肉】(慣)指生下來就是這樣,難以改變。 也作生就了的骨頭長就了的肉。 生就的骨頭。
【第85句】:【盡聽拉拉蛄叫,別種莊稼了】見“光聽拉拉蛄叫,就別種地了”。
【第86句】:窮人不攀高親,落雨不爬高墩.
【第87句】:【駿馬卻馱癡漢走,美妻常伴拙夫眠】(諺)拙夫:笨拙的丈夫。俊美的馬往往馱著個癡呆的漢子,美貌的女子常常嫁得個蠢笨的丈夫。 指在婚配問題上,遺憾的是好女總嫁不上好男。 也作駿馬每馱村漢走,嬌妻常伴拙夫眠。村漢:粗俗鄙野的漢子。 好馬卻馱癡漢走,巧妻偏伴拙夫眠。
【第88句】:兄弟合力山成玉,父子同心土變金。
【第89句】:【久在江邊站,沒有不濕的鞋】見“常在河邊走,哪能不濕鞋”。
【第90句】:迷頭認影這是《楞嚴經(jīng)》里所說的寶羅城狂人演若達多的一則故事。故事的大意是:演若達多是個從來不愛梳洗的人,蓬頭垢面。古代沒有鏡子,他也無法認識自己的面目。一天,他口渴了,走到河邊喝水,河水清澈見底,當他俯下身子的時候,看見水里有一蓬頭垢面、猙獰可怕的影像,演若達多轉(zhuǎn)身就跑,逢人便說:河里有一鬼魅,是如何丑惡的形象。他哪里知道,水里的“鬼魅”便是他自己的“尊容”。故事用以比喻迷失本性,不見自己的本來面目。《五燈會元·泐潭洪英禪師》說:“諸祖相繼,至于達摩西來,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不立文字語言,豈不是先圣方便之道?自是當人不信,卻自迷頭認影,奔逐狂途,致使竛竮,流浪生死。”同書卷六說:“不識家珍,迷頭認影。”后來用“迷頭認影”形容忘卻根本,十分糊涂。
【第91句】:不挑擔子不知重,不走長路不知遠。
【第92句】:【木魚】可供打擊而發(fā)聲的東西,印度人稱為Ghanta(犍槌),意為聲鳴、打木等。在寺院中,犍槌用于集眾、報時等。晉代法顯謂,他在于闐瞿摩帝大乘寺見“三千僧共犍槌食”(《佛國記》)。“木魚”應(yīng)是一種中國化的犍槌。《隋書》和《唐律疏議》中提到的“木魚”是一種魚形的木質(zhì)符信,作用類似于虎符。唐·司空圖《上陌梯寺懷舊僧》詩云:“松日明金像,山風(fēng)向木魚。”可見至遲在唐代,寺院中已普遍使用木魚了。原先的木魚是刻木為長條形的“直魚”,又稱“長版”或“梆”,懸于庫堂之側(cè),用于集僧、報時。《敕修百丈清規(guī)》謂:“木魚,齋粥之時長擊二通”,又謂“木魚,報更則隨更次第擊之”,即指“直魚”而言。稍后又產(chǎn)生一種刻木中空的“團魚”,唐人亦稱為“魚鼓”。相傳魚晝夜常醒。作魚形,是為警覺信眾,防止昏惰。“團魚”形制較多,用于念佛誦經(jīng)時調(diào)整音節(jié),一般為深紅色或涂金,還有龍形或雙魚形的。吃齋、敲木魚念佛的形象,民間是熟悉的。如張?zhí)煲怼秲号畟儭罚骸八┝四沁呉谎郏骋娢逡烫弥爵~念經(jīng)。”后來,僧人亦有敲木魚報曉或化緣的。如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載:“每日交五更,諸寺院行者打鐵牌子或木魚,循門報曉,”又如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二》:“一日,有游僧乞食于塾外,木魚瑯瑯,自辰逮午不肯息。”明代以后,木魚又逐漸發(fā)展為戲曲、曲藝和民樂中的打擊樂器之一。(李明權(quán))
【第93句】:【豆腐嘴,刀子心】(慣)指嘴上說得綿軟動聽,內(nèi)心卻十分狠毒。
【第94句】:走東路這句俗語本于“達摩東來”。達摩,即菩提達摩(Bodhidha,ma),南天竺僧人,梁武帝時航海來華,后至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達摩被尊為中國禪宗初祖。關(guān)于“走東路”的民間傳說,見清代王有光《吳下諺聯(lián)》卷一:“西天佛國清凈真誠,東土眾生奸狡百出。于是佛說度化眾生,議何佛東行。
【第95句】:【拉牛皮糖】(慣)牛皮糖:一種粘牙而嚼不動的糖。比喻事情很難辦。
【第96句】:【雜種】“雜種”是罵人的話。它起初是指東漢到北朝時的少數(shù)民族混血兒,并非罵人之語,如同現(xiàn)在的混血兒一樣。后來逐漸轉(zhuǎn)為罵人的話兒。如南梁人庾肩吾《亂后行經(jīng)吳御亭詩》有“雜種亂軒轅”之語;杜甫詩也有“雜種雖高壘”之句。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在老百姓看來,“種類禽獸也,禽獸交配,多不避親,且產(chǎn)生雜種。”用以罵人,解恨,既狠且傷。
【第97句】:【淺水藏不得蛟龍】(諺)蛟龍:傳說中龍的一種,能在海洋里興風(fēng)作浪。淺水中無法藏住蛟龍。比喻條件差、地方小,留不住有大才的人。 也作“淺水里面難養(yǎng)龍”。
【第98句】:【東方不亮西方亮】 釋義:比喻這里行不通,還可以到別的地方去,希望總是有的。 例句:中國是一個大國——東方不亮西方亮,不愁沒有回旋的余地。
【第99句】:【騎著馬找馬】(慣)比喻一邊干,一邊尋找新的出路。也比喻占有舊的,同時物色新的。
上一篇:座右銘的文案,句句溫心!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