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古人說,“三天不讀圣賢書,面目可憎”,現在人處今天這個社會,一天不聽經,就被境界所轉,這是真的。惡人回頭,他的心力勇猛,我們學都學不到。所以佛在《八大人覺經》里面告誡我們,教我們“不憎惡人”,不要輕慢惡人。人會回頭的,他一回頭,成佛了,將來是我們的老師,怎么可以輕慢?
【第2句】:【中華圣賢經典文案218】擊石生火,激人成禍。是魚死,就是網破。將相不和,國必有禍。水行船,見風使舵。苦日難熬,歡時易過。酒學仙,無酒學佛。做牛要拖,做人要磨。非圣賢,孰能無過。
【第3句】:【禪語智慧】一個人除了工作之外,還應有:【第1句】:功德、做多少善事,講多少好話,解決多少困難。天下人盡管都不知道。【第2句】:慈悲,在工作中除依法依理外,還肯予人體諒、關懷、鼓勵等。【第3句】:修身,每個人心要有所洗滌,從行為、風度、儀表、溫暖、親切、禮貌、莊嚴中來冶煉自我的行為。
【第4句】:工作繁忙,生活壓力日增,忽遇閑靜便以為解脫之境,靜緣了罷,直面紅塵中事,心又熱躁。靜鬧皆是緣,誰在應緣?誰在感受緣生緣滅而隨之輪轉?
【第5句】:【禪心佛語】聽一曲梵音,訴一段心經,超然物外,置身自然,心靈倍感舒暢;飲一杯茶,思一段情,茶香飄遠,故事走遠,心靈若釋重負。念其心,思其心,梵音超凡脫俗,茶香淡然飄塵,還是難掩心之寂然,靜處的物,遠走的人,依如昨日事,時隱時現在眼前。
【第6句】:【禪語感悟人生的文案】大家知道,一切眾生皆具佛性,皆能成佛。佛教追求的是宇宙間徹底的平等,全面的平等,不但說人與人的平等,佛與佛的平等,人與佛、人與動物、人與法界眾生都平等,有情無情無不平等,包括一山一水、一草一木。
【第7句】:【禪語感悟人生的文案】這個世界至少有兩樣東西你不能嘲笑:一是出身,二是夢想。什么樣的出身不重要,重要的是將來成為什么樣的人;出生在哪里不重要,未來在哪里才重要;生來貧窮不可怕,將來貧窮才可怕;起點低不重要,重要的是現在的轉折點與未來的終點在哪里。只要有夢想,就會了不起。
【第8句】:我們不能因為別人跟我們的價值觀不一樣就認為他是錯的,有此認識,就不會時時想到要論出一個是非曲直——世上很多事情并無是非,根本沒有分辨是非的必要。
【第9句】:【禪心佛語】大道至簡,直指人心,當自己放下了私心雜念,當超出了自我欲望的牢籠,當真正忘記了自己的思想,忘記了自己的意識,在此刻就真正進入了忘我忘物的狀態,就會立刻能夠溝通宇宙間的超常能量,達到宇宙在我心中,我在宇宙中,我與宇宙同體,息息相通,和超常信息交流共振共鳴。。
【第10句】:【心理提示】有一位心理學家說過這樣一句意味深長的話:“一個人畢其一生的努力就是在整合他自童年時代起就已形成的性格。”這句話的意思是:一個人成年以后在性格上的種種不足,大都可以在童年找到原因。他的童年經歷,已經為他長大以后的心理發展埋下了一顆種子,決定了他的走向。童年很重要。(人生指南)
【第11句】:【石天基快樂銘】有書真富貴,無事小神仙。花常留我賞,月不放人眠。狂歌性卓矣,把酒意陶然。隨時皆好日,到處是桃源。栽培心上地,涵養性中天,癡頑學兒戲,喜極舞瘋癲。松陰張亭蓋,鳥聲奏管弦。情思猶夢幻,塵世等云煙。瀟灑因知足,寬平為聽緣。以此銘肺腑,福增壽更延。
【第12句】:【佛心禪語】春節即將結束,大家歡聚的情形仿佛昨夜一夢,轉瞬即逝。開心被留在回憶里,美食只能成為回味,五彩煙花也只曾是天空的一瞬而已。除了業力,沒有什么能跟隨我們到永遠。孝敬父母,關愛生命,懷有善念地度過春節,還是煩惱多多,大魚大肉,自私自利地享受假日,都將會產生不同的善惡果報。
【第13句】:【佛家禪語】現在的不愉快,是過去的執著所致。日的執著,又會造成明日的麻煩。間上的任何東西,得到是偶然,最終消失是必然。我們失去這些東西的時候,我們對它的執著越大,它給我們帶來的煩惱越多,痛苦也越大。
【第14句】:【禪心佛語】沒有煩惱,何來幸福?沒有痛苦,豈見快樂?生活命題很簡單,別把它復雜化,生病了,才知道珍惜健康;悲苦了,才懂得回味平凡。命運就如琴鍵,唯有黑白合奏,方能彈出美妙的音符。經過挫、受過傷,淚水權作洗禮,生命堪稱完整。是你的,管它好與壞,莫挑剔,少抱怨,積極面對,樂觀改變,雨天亦有艷陽。
【第15句】:有一些不會處理煩惱的人,到處自找煩惱,總覺得生活在一種大家都對他有意見的氣氛當中,這實際上是一種心理作用,他不知道怎樣要求自己和怎樣諒解他人。
【第16句】:金錢能夠儲蓄,而時間不能儲蓄。金錢可以從別人那里借,而時間不能借。人生這個銀行里還剩下多少時間也無從知道。因此,時間更重要。
【第17句】:有些東西一定要讓它產業化,有些東西則一定不能。因為有些東西本來就是無價的,譬如文化、教育和人的靈魂。這些東西一旦標價會產生何種后果,用腳后跟都可以想明白。
【第18句】:這個世界,苦樂自尋,哭笑由人。若想快樂,并非無苦,而是苦中作樂,樂從苦來;若欲燦笑,不懼悲聲,有時笑當哭,有時哭為笑。倘覺得苦,叫做歷練,隱忍不言,樂將終至;深諳樂道,此乃智慧,淡看繁華,樂生其中。眾人前笑,可能戴著面具;孤寂里哭,或許只因放不下。苦樂哭笑,原是心間長的花或草。
【第19句】:人生這一路思考,也許會產生許多疲憊,也會存在許多欣喜,生命可以失落,但不可以暗淡,生命可以承擔,但不可以悲觀,我們每個人往往給別人提出很多建議,卻忽略了給自己幾分提醒,讓生命充滿一份豁達的開朗,調整自己的心態去看待人生和事物的方式,人生許多苦和樂,不妨換個角度去看看。
【第20句】:【佛心禪語】《圓覺經》說:“譬如銷金,金非銷故有;雖復本來金,終以銷成就;一成真金體,不復重為礦。”吾人學佛,亦如開采金礦一般,雖然佛性本具,但不經修行,則如金礦未經開采,終不能得。所以,學佛首先要肯定自己佛性具足,同時要知精進修行,果能如此,則所謂“情與無情,同圓種智”。
【第21句】:【禪心佛語】當逆境不幸降臨到自己頭上時,抱怨不是辦法,忍受也非上策,畏縮不前更是有害而無利,唯一的出路是泰然處之,知難而上,矢志不移。
【第22句】:【禪語悟道】低調,取舍間,必有得失。人生,可以痛苦,更要懂得追求快樂。欣賞別人其實是少一點挑剔,多一點信任;多一點熱情,少一點冷漠;多一點仰視,少一點鄙夷。欣賞多一點,矛盾和誤解定會少一點,人與人的距離才會更近一點。
【第23句】:【心靈禪語】欣賞這眼前的生活,用智慧的觀照去化解對命運的偏執和偏激,風風雨雨,歲歲年年,哪里得失,哪里悲歡,用一種客觀的清醒,直面世間的一切,虛幻莫測,做好自己應該做的事情,歲月四季自流轉,榮辱窮通當看淡,且由他人說與笑,活好自心有當無。
【第24句】:現代的人好象特別脆弱,報紙上天天報道眾多名人得抑郁癥,這些人一定是從一個極端走向別一個極端。正因為躊躇滿志,才堅信自己是完美的,是無所不能的,如果受到一點挫折,就會變得極度自卑,甚至失去繼續生活的勇氣。為自己找一個準確的定位,享受生活樂趣。
【第25句】:【佛心禪語】修行人如果有看不慣的、看不起的、看不上的、看不順眼的,說明修行還沒有修好。學佛沒有什么,就是單刀直入,改毛病、改習氣。——賢書法師
【第26句】:真正的財富,是在自己的心中。心里的滿足,宇宙三千都是我們的;你如果不滿足,一味地貪財好利,就是擁有再多,也是不夠的。《星云大師講演集》(一),第266頁
【第27句】:【禪語人生】智慧:不是知識、不是經驗、不是思辨,而是超越自我中心的態度。境界:不是書本、不是經歷、不是哲理,而是穿透紅塵之象的感悟。胸襟:不是退讓、不是權衡、不是機謀,而是放下榮辱之心的自在。智慧超越自我,胸襟放下榮辱。
【第28句】:由唯識智,無境智生;由無境智生,復舍唯識智。境既非有,識亦是無。。謂如兩木。由相鉆截而能生火,火既生已,還燒兩木。(古印度)彌勒《辨中邊論》卷下
【第29句】:我們樂觀向上地對待生活,生活就給我們充滿陽光的回報;我們消極慵懶地打發日子,日子就會讓我們無聊和平庸。生活要有安排,不能沒有節奏,人要有理想,有理想才有目標。有目標的生活是快樂的,無所事事的日子必定枯燥無味。
【第30句】:【禪心佛語】佛說:年復一年你看破了多少,日復一日你放下了多少,千方百計你得到了多少,精打細算你失去了多少,求而不得你煩惱了多少,斤斤計較你結怨了多少,貪心不滅你造惡了多少,人生在世你享受了多少,臨命終時你帶走了多少。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一笑笑世上可笑之人。
【第31句】:【禪語人生】我們之所以活得累,往往是“面子”在作怪。所謂“生活”,就是生下來、活下去。生活,不是活給別人看,也不是為別人而活,而是過自己的生活——但是我們常常顛倒過來,在虛榮心的驅使下,把欲望當作目標,把虛榮視為成就,漸漸迷失了自我。把虛榮的面具摘下來吧,人生只有一次,要為自己而活。
【第32句】:【禪心佛語】慧海之光:心中坦然,所以自在。自在是一種舒適的感覺。人生的大自在,是心無拘絆,身無藩籬。活得坦然,就活得自在。坦然是一種瀟灑,一種淡然。活得坦然的人,凡事但求無愧我心,盡心盡力就好。事,成與不成隨天意;人,聚還是散看緣分。少計較,少爭執,因果循環,誰是誰的誰,人在做,天在看。
【第33句】:【每日一禪語凈美心靈】當你知道了許多真實、虛假的東西,就沒有那么多酸情了。你越來越沉默,越來越不想說。該得到的要付出努力抓到手,不該得到的想也不要去想。沒有到手的東西,總是比到手的稀奇,但不一定比到手的更好。
【第34句】:【禪心佛語】快樂,是人的思想處于愉悅時的一種心理狀態,它是一種積極的情緒。要想得到快樂,我們必須要培養一種樂觀的生活習慣,要想讓快樂與自己相伴,首先要學會調整自己的頭腦中一些消極思維方式,用積極樂觀的態度看待身邊發生的一切,對生活環境中的一切多欣賞,少抱怨,用寬容平和的心態對待生活。
【第35句】:【禪心佛語】為了最廣大、最圓滿、最徹底的利他,我們現在是以往生西方凈土作為殊勝方便。因為蓮花一開見了佛,得到佛加持很快就證悟無生法性,這以后就會出現極廣大的智慧、神通、陀羅尼、三摩地等等。由于功德迅速地增長,也就使得度生能力迅速地增長。
【第36句】:須知國破家無寄,豈有舟沉櫓獨浮。學問多深不滿足,過失再小別疏忽。訓子須從胎教始,端蒙必自小學初。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要想人前顯富貴,須在人后遭活罪。
【第37句】:【洗滌心靈的禪語】不要去恨一個你愛過的人,不要追問分手的理由,不要懇求復合的可能。無論生活得多么艱難,最后你總會找到一個讓你心甘情愿傻傻相伴的人。沒人能為你承擔所有的傷悲,人總有那么一段時間要學會自己長大。轉個身,讓自己快樂那才是最真的。我以為我害怕的是告別的時刻,原來,我同樣害怕重逢。
【第38句】:【禪心佛語】放棄其實也是一種美,它并不代表逃避,因為這只是一種選擇,是另一種美麗。生命給了我們無盡的悲歡,也給了我們選擇的權力。于是,安然一份放棄,固守一份超脫,不管紅塵世俗生活如何變遷,不管選擇的結果是錯是對,我們雖逃避但也勇敢,雖傷感卻也美麗。因為,生活本無常,前路更精彩。
【第39句】:忘記是很痛苦的,從前如是,今天也如是。不過,以前的痛苦是因為記不起,今天的痛苦,卻是怕自己無法忘記。今天,是一個新的開始,你可能因為某個理由而傷心難過,但你卻能找個理由讓自己快樂。人越往上走,心應該越能往下沉,心里踏實了,腳下的路才能走得安穩。
【第40句】:【早安禪語】感謝對你好的人,他們原本可以不對你好。原諒對你不好的人,他們原本可以對你更壞。感謝,是一種修養。原諒,更是一種修為。做有修養的人,修為有價值的人生。
【第41句】:【禪語感悟人生的文案】生活永遠是一種教育,而不是教訓,在生活里去實踐那些曾經的疑問,或者是來修正從前的誤差與偏激,減少那些盲目茫然和盲從,就像這歷史,從來是以動態的方式前進,所以從來也不適合那些僵硬的理論,生活就是現實的具體,知之不如行之。
【第42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不可一時之失墜志,不可一時之得稱雄。不論白貓還是黑貓,逮到耗子就是好貓。不使良善者受冤枉,不使奸惡者得逃脫。當時的貍貓猛如虎,背時的鳳凰不如雞。
【第43句】:佛教微博經典:有一天你會明白,善良比聰明更難,聰明是一種天賦,善良卻是一種選擇。越炫耀什么,越缺什么。反過來說,越缺什么,越覺得別人炫耀什么。當脾氣來的時候,你的福氣就走了。用嘴巴傷人,是最愚蠢的行為。水深則緩流,語遲則人貴。說,是種能力;不說,是種智慧。
【第44句】:【禪語感悟人生的文案】用心處,皆是虛話。無心處,并非虛無。用心處違背了佛法的清凈,無心處又背離了佛法的從無而有。用心恰恰無,無心恰恰用。人生是一場突圍,是一場路過,是一場擁有,同樣,人生也是一場放手。到手了,一定要記住放手,有心獲得,一定要準備好哪一天失去。
【第45句】:【禪語人生】一味忍讓,意味著喪失原則;一味忍讓,意味著沒有人格;一味忍讓,意味著軟弱可欺;一味忍讓,意味著面臨步步進逼的危險;一味忍讓,意味著將走入絕路。有時候挺身而起、奮力反抗效果更好,得寸進尺是愚人常采用的計策,一再忍讓反而助長其囂張氣焰。該出手時就出手,給點厲害也是不得已而為之。
【第46句】:孟子說過:“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現在我們的社會上,特別是年輕人的生活方式大多是推崇享樂型,他們鄙視“憂患”地生活,僅僅希望有安逸的環境。可是,有了生路,有了安逸,人們卻往往不能很好地把握。
【第47句】:【道家禪語】生活總是悲喜交織,哭笑摻雜,我們不必為一時之失而愧怍,為一事之敗而沮喪。走低的時候,不要看輕了自己,你放棄了尊嚴的底線,就遺棄了攀爬的階梯;處高的時候,無須過多的得意,早晚有一天,你還得下來。唯有心靈的平和寧靜,才能壘起我們快樂幸福的高臺。花開花落,云卷云舒,我們都應淡然地走過。
【第48句】:當我們放眼這個世界的時候,如果以自我為中心,很可能會以為自己了不起,可一旦我們把心歇下來,用赤子之心來觀察,就會發現我們是多么渺小。我們什么時候都能看清自己不如人的地方,那就是對生命有真正信心的時候。
【第49句】:一世界即是不可說世界,不可說世界即是一世界;不可說世界人一世界,一世界入不可說世界;穢世界即是凈世界,凈世界即是穢世界。《華嚴經》卷十七,初發心功德品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