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抓著葫蘆當瓢打】(慣)比喻打擊錯了對象。
【第2句】:【之乎者也】“之乎者也”原來是古代漢語文言文的四個虛詞助語(有時做代詞用),四個字連在一起詞義就發(fā)生了變化,有了新義,用以諷刺那些咬文嚼字無助于解決實際問題的情形,或形容文理不通半文半白的話或一般含有識刺意味。它源自哪里呢? 將“之乎者也”撮合到一塊,是宋太祖趙匡胤的一大發(fā)明。據(jù)宋代僧人《湘山野錄》載:宋太祖趙匡胤巡游朱雀門,見門額上寫著“朱雀之四個大字,便問陪同他出游的宰相趙普道:“為何不只寫‘朱雀門’,加‘之’字做什么?”趙普解釋道:“‘之’是助語氣的。”太祖大笑道:之乎者也,助得甚事?” 自此以后,便產(chǎn)生了一個新詞語,而且使用頻率頗高,如《紅樓夢》中有:“石頭說:更可厭者,之乎者也,非理即文,不大近情,自相矛盾。” 有,魯迅《孔乙己》云:“他對人說話,總是滿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現(xiàn)實生活當中也常用到,如:某人好轉(zhuǎn)(音Zhuai)兩句古文,張口之乎者也,酸溜溜的。
【第3句】:【把貓說成虎】(慣)比喻夸大事實。
【第4句】:【愛叫的麻雀不長肉】(諺)比喻輕浮而不務(wù)實的人,不會有什么作為。
【第5句】:【通關(guān)節(jié)】見“打關(guān)節(jié)”。
【第6句】:【鐵打衙門流水官】(諺)衙門:官署,官員辦公的地方。指衙門像鐵鑄的一樣原處不動,官員卻像流水一樣,一任去了一任來。 也作“鐵打的衙門流水的官”。
【第7句】:【無錢吃酒,妒人面赤】(諺)自己沒錢買不起酒喝,卻嫉妒別人臉面發(fā)紅。借指人自身無能.卻往往對別人多疑善妒。
【第8句】:【明里一套,暗里一套】(慣)比喻耍兩面派手法。 也作“明著一套,暗著一套”。
【第9句】:【嬰兒眼里有天堂】(諺)天堂:最理想的美好境界。在嬰兒的眼里,世上一切都是美好的。指天真無邪的小生命,不知人世間會有邪惡。
【第10句】:【傻子看到晚,乖人看一眼】(諺)看人時,頭腦簡單的蠢人,不眨眼地一直看;聰明乖覺的人,只看一眼就夠了。指死盯住不停地看人,是粗野愚蠢的表現(xiàn)。
【第11句】:【亂離的人,不如太平的狗】見“寧作治世犬,莫作亂離人”。
【第12句】:【人無利己,誰肯早起】(諺)人如果不是為了自己的私利,誰肯摸黑趕早下苦辛。舊指只有在名和利的驅(qū)使下,人才會辛勤拼搏。 也作人不利己,誰肯早起。 人無利息,誰肯早起。
【第13句】:【難家不會,會家不難】(諺)同一件事,讓外行去做,就很犯難;讓內(nèi)行去做,就得心應(yīng)手。指做事的難易不是絕對的,關(guān)鍵在于懂行。 也作難者不會,會者不難。 難了不會,會了不難。 會家不難,難家不會。
【第14句】:【打獵的不說魚網(wǎng),賣騾馬的不說豬羊】(諺)指各行各業(yè)的人不會談?wù)撆c本行業(yè)無關(guān)的話。
【第15句】:【人沒了人群找,羊丟了羊群找】(諺)要找人,就到人群中去找;要找羊,就到羊群里去找。指尋人找物必須對路,不能漫無目標。
【第16句】:【凡事留一線,他日好相見】 釋義:做事留下一些情面,以便后來見面日寸好交往。 例句:有的人就是世故:“凡事留一線,他日好相見”,不肯抓破臉,不愿說。
【第17句】:【起腳餃子落腳面】(諺)起腳:人出遠門,離家時稱“起腳”。落腳:從遠方歸來,腳進家門稱“落腳”。 指民俗講究遠出離家前吃餃子,歸來時吃面條。
【第18句】:【百藝百窮,九十九藝空】 釋義:百藝:各種技藝。窮:尋根窮底。百種技藝都想學,九十九種落空。比喻學不專一,必無所成。 例句:百藝百窮,九十九藝空。言多則不精也。鄙語雖小,比喻大。
【第19句】:【魚幫水,水幫魚】(慣)比喻人與人互相幫助。
【第20句】:【鞭炮兩頭點——晌到一塊兒】(歇)響:諧“想”。指所想的不謀而合。
【第21句】:【羊上狼不上,馬跳猴不跳】(慣)形容心不齊,步調(diào)不一致。
【第22句】:【飽食終日,無所用心】(慣)成天吃飽了飯,什么心也不操。指人沒有上進心,只是混日子。
【第23句】:【狼多肉少,神仙也苦惱】(諺)比喻人多物少,供不應(yīng)求,事情很難辦。
【第24句】:【小蔥拌豆腐,一清二白】 釋義:小蔥是青的,豆腐是白的。“青”與“清”諧音。比喻清楚明白,沒有差錯。也比喻彼此關(guān)系清白。 例句:隊委會還沒來得及宣布這件事,她已經(jīng)把保管室里的賬目、實物清點得小蔥拌豆腐,一清二白。
【第25句】:【拾進籃子里就是菜】見“搭在籃里便是菜,捉在籃里便是蟹”。
【第26句】:【三只手】“三只手”是小偷的代稱。這一稱呼怎樣來的呢? “三只手”是個外來詞。古羅馬有位劇作家叫普圖斯,據(jù)說它寫過一百多部喜劇,如《一壇金子》、《孿生兄弟》等。這些作品曾在羅馬舞臺上風行一時,風格幽默,情節(jié)生動。“三只手”便和《一壇金子》有關(guān)。 劇中的老爸吝嗇鬼尤克里奧丟了一壇金子,他懷疑是家里的奴才拿了,便要奴才伸出手來給他看有沒有拿黃金。看了一只,沒有,又看一只,還是沒有,最后要奴才給他看“第三只手”。從此“三只手”便成了小偷的代稱。
【第27句】:【既生瑜,何生亮】 釋義:瑜:周瑜。三國時東吳大將,氣量小,忌妒諸葛亮的才干。亮:諸葛亮,三國時蜀漢丞相,很有才干。既然生了周瑜,何必又生諸葛亮!比喻把某人視為仇敵。語出《三國演義》。 例句:徐徐又醒,仰天長嘆日:“既生瑜,何生亮?”連叫數(shù)聲而亡。
【第28句】:【夫人】“夫人”這一稱呼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現(xiàn)在仍在使用。 先秦時,諸侯妻子、帝王妃子均稱夫人,《禮記·曲禮》:“天子之妃日后,諸侯日夫人。”《論語·季氏》:“邦君之妻,君稱之日夫人,夫人自稱日小童。”夫人這一稱呼含有尊貴之意。在古代,只有封爵是公、侯、伯的妻子和一、二品大員的妻子,才有資格稱“夫人”。到了漢代開始普及,凡達官貴人、頭面人物的妻子均可享受這一尊號了。至于老百姓或布衣之妻是不能隨便稱呼“夫人”的。 如今,“夫人”這一稱號雖然常用于日常生活,平民之妻也偶或有用,但在人們的潛意識中,仍然和為官者緊密相連而與百姓或布衣無太大瓜葛。
【第29句】:【舌頭帶鉤子】(慣)譏諷人說話帶刺或話里帶著不滿、挑拔的意味。 也作舌尖帶刺兒。 舌尖子蜇人。
【第30句】:【隨風倒】(慣)形容沒有自己的主見,哪邊勢力大就倒向哪邊。
【第31句】:【金簪兒掉在井里頭——有你的只是有你的】(歇)簪兒:別住發(fā)髻用的條狀物,一端略尖,用金屬、玉石等制成。只是:就是。指屬于你的終歸是你的。 也作“金簪兒掉在井里——是你的就有你的”。
【第32句】:【橫的怕愣的,愣的怕不要命的】(諺)橫:蠻橫不講理。愣:傻呆,反應(yīng)遲鈍。蠻橫的人害怕不懂事的人,不懂事的人又怕拼命不怕死的人。指只有不怕死的人是最惹不起的。
【第33句】:【有天沒日頭】(慣)天空沒有太陽。1形容社會黑暗,沒有公理。 2形容人無知、說話放肆或無中生有。3指天色已晚。 也作有天無日頭。 有天沒日。
【第34句】:【甘瓜苦蒂,天下物無全美】 釋義:瓜兒甜,但瓜蒂卻是苦的,可見天下事物難以十全十美。 例句:甘瓜苦蒂,天下物無全美。古之學者,得一善言,附于其身;今之學者,得一善言,務(wù)以說人——言過而行不及。
【第35句】:【人無前后眼,禍害一千年】(諺)前后眼:既能看清過去,也能遠瞻未來。指人處事待人如果只顧眼前,沒有遠見,就會造成無窮無盡的后患。
【第36句】:【吃紂王俸祿,不說紂王無道】 釋義:紂王:商朝末代暴君。比喻從主子那里得到好處,不說主子的壞話。 例句:“啟翁,百姓倘能安居樂業(yè),斷然不會造反。許多人只是因為吃紂王俸祿,不肯說紂王無道,將百姓造反看成罪不容誅,而誰逼百姓造反倒不問了。”
【第37句】:【不比不知道,一比嚇一跳】 釋義:不比較不知道差別大。 例句:“俗話說,不見高山,不顯平地,不比不知道,一比嚇一跳。……都是過來人,吃過苦,嘗過甜,有了比較呀!”
【第38句】:【米谷里免不了有秕糠,沙子里有時也有黃金】(諺)秕(bi):空的或不飽滿的顆粒。谷米中免不了夾雜著秕糠,沙子里也常會夾雜著金粒。指事物不可能完全純凈。也比喻對人不可一概而論。
【第39句】:【兒不嫌母丑】(諺)孩兒不會嫌棄娘的長相丑陋。指孩兒對生身母親的愛是最純真的,任何外力都無法改變這種天賦的感情。 也作兒不嫌母丑,狗不厭家貧。 孩兒不嫌娘丑。
【第40句】:【老公、老婆】“老婆”是妻子的別稱,在這里新老不分,新娶媳婦也是老婆。“老婆”聽起來不怎么好聽,卻包含著丈夫?qū)ζ拮拥膼垡饽兀?相傳,唐代有位名士叫麥愛新,他看到自己的妻子年老色衰,便產(chǎn)生嫌棄老妻、再納新歡想法,于是寫了一副上聯(lián)放在案頭:“荷敗蓮殘,落葉歸根成老藕。”被他的妻子看到了,妻子從對聯(lián)中看到了丈夫棄老納新的念頭,于是便提筆續(xù)了一副下聯(lián):“禾黃稻熟,吹糠見米現(xiàn)新糧。”這副下聯(lián),以“禾稻”對“荷蓮”,以“新糧”對“老藕”,不僅對得十分工整貼切,新穎通俗,而且,“新糧”與“新娘”、“老藕”與“老偶”諧音,饒有風趣。麥愛新讀了妻子的下聯(lián),被妻子的才思敏捷和拳拳愛心所打動,便放棄了棄舊納新的念頭。妻子見丈夫回心轉(zhuǎn)意,不忘舊情,揮筆寫道:“老公十分公道”。 麥愛新也揮筆寫下了下聯(lián):“老婆一片婆心”。漸漸地,妻子的愛稱——“老婆”就被傳開了,一直沿用到今。“老公”也成了對丈夫的愛稱。
【第41句】:運動勁出來.歇著病出來。
【第42句】:【死無葬身之地】(慣)死了連埋葬的地方都沒有。形容下場很悲慘。 常用作賭咒發(fā)誓語。 也作死無藏身之地。 死無葬身之所。
【第43句】:【生伢的不急,急死催生婆】(慣)催生婆:助產(chǎn)婆,幫助接生的婦女。 生孩子的人不急,接生的卻非常著急。指當事人不急,旁人卻替他著急。
【第44句】:【拉住狀元喊姐夫】(慣)譏諷人不顧廉恥去攀附權(quán)貴。
【第45句】:【剃頭挑子一頭熱】這條俗語的意思是比喻做事情一方愿意,另一方冷淡,也叫“一廂情愿”。為什么這么說呢? 在過去,不僅有固定的理發(fā)店,還有走街串巷的流動理發(fā)師。所謂“剃頭挑子一頭熱”,是因為當時剃頭的工具全部用扁擔挑著。一頭是紅漆長方凳,供顧客坐著理發(fā)用,是涼的一頭。凳腿間夾置三個小抽屜:最上一個是放錢的,錢從凳面上開的小長方孔里塞進去的,就好像公交車上的投幣箱一樣。第二第三個抽屜分別放置圍布、刀、剪之類工具。另一頭是個高長圓籠,里面底部放一小火爐,是熱的一頭。上面放置一個大沿的黃銅盆.水總是保持著一定的熱度,供顧客洗頭。圓籠下邊三條腿,其中一條腿向上延伸成旗桿,桿兒上掛鋼刀布和手巾。如今,這種挑著擔子剃頭的已經(jīng)很難見到了。 故而,民間有句歇后語“剃頭挑子——一頭熱”現(xiàn)在還常用,如一方熱戀,另一方冷淡,被人稱為“剃頭挑子——一頭熱”。也就是單戀了。
【第46句】:【阿爺?shù)囊路呡叴?釋義:比喻世代貧寒。阿爺:(方言)父親或祖父。 例句:他們一直過著衣不果體,食不飽肚的生活。九兒的衣服是祖上留下來的破大褂改成的,真正是阿爺?shù)囊路呡叴┌ ?/p>
【第47句】:【給臉上抹黑】見“往臉上抹黑”。
【第48句】:【舉手不打無娘子,開口不罵賠禮人】(諺)無娘子:沒有娘的孩子。 賠禮人:賠情道歉的人。指對不幸者要同情,對認錯者要寬恕,不可粗暴對待。
【第49句】:【貧不學儉,而儉自來;富不學奢,而奢自至】見“富不學奢而奢,貧不學儉而儉”。
【第50句】:【死不了也得扒下一層皮】見“不死也得脫層皮”。
【第51句】:【撈油水】“撈油水”指貪圖便宜獲得額外好處。源出一個民間傳說。 據(jù)傳,從前有一戶人家,夫妻生活比較拮據(jù)。一天早上丈夫出門干活去了,妻子到街上肉店去買肉,要付錢時才想起家里已經(jīng)是分文沒有了,只好對肉店老板撒謊:“老板,對不起,我忘帶銀兩了,肉我先拿回去,馬上來付錢,你等著。” 肉拿到家后,她知道老板是不肯賒賬的,眼睜睜看著肥得流油的豬肉買不到手,總不甘心。她想來想去,想出一個辦法:把這刀肥肉放鍋里去洗,洗來洗去,水面浮起了一層油。她就用這一鍋油水來煮飯吃,那塊肥肉仍舊退還給肉店。 中午,她丈夫回來吃飯時覺得奇怪:“咦,今天飯怎么這么好吃呢?你放什么東西了?”丈夫話音剛落,妻子就破口大罵:“你個窮鬼,家里窮得分文沒有,哪里還有肉吃啊!如果不是我想辦法,哪里有這么好吃的飯呢?” 丈夫被罵得莫名其妙,妻子把買肉的事說了一遍,等著他表揚自己。誰知丈夫脾氣更加暴躁,罵個不停:“你這傻婆娘,你怎么不把這刀肥肉拿到水缸里去洗呢?假使放到缸里洗,不就有十來天好吃的嗎?” 夫妻倆的吵罵聲驚動了四鄰,鄰居們聽了之后,感到非常可笑,于是故意說:“天下怎么會有這么笨的女人?怎么不把肥肉放到河里去洗?假如放到河里洗,我們大家舀河水煮飯,那么全村人不是都可以吃到油飯嗎?” 后來,舀油水煮飯的事情傳開啦,人們把那些貪便宜的人都以“舀油水”作比方,慢慢地“舀油水”變成了“撈油水”。
【第52句】:【百步無輕擔】(諺)路程一遠,肩上的擔子就會越挑越覺沉重。指人遠路負重極為吃力。 也作“遠路無輕擔”。
【第53句】:【一淵不兩蛟】(諺)淵:深潭。 蛟:蛟龍。一潭深水中,不能同時容得兩條蛟龍。比喻在同一處地域里,不能同時并立兩個實力相當?shù)娜宋锘蚣瘓F。
【第54句】:【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此語是指憂患使人勤奮、警覺,因而得生;安樂使人怠惰,因而致死。常用來激勵人們奮發(fā)圖強,于民于國同理。此典出自《孟子·告子下》:“人則無法家拂土,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戰(zhàn)國時期的孟子經(jīng)常到各國游說,用事實勸諫那些國君:傳說中的虞舜曾當過農(nóng)民。春秋時的管仲、孫叔敖、百里奚等人,有的被囚禁,有的隱居海濱,有的靠放牛度日。經(jīng)過這些磨煉,他們后來都擔當了重要職務(wù)并成為很有成就的人。 孟子指出:一個國家,如果經(jīng)常處在安樂之中,在外沒有敵人來犯的憂慮,國法又不嚴,那么這個國家往往很快就會滅亡。 中國的歷史反復(fù)證明了孟子的論斷是正確的。
【第55句】:【常在河邊走,哪能不濕鞋】(諺)比喻經(jīng)常處在某種環(huán)境中,難免會受到影響或某種麻煩。 也作“久在江邊站,沒有不濕的鞋”。
【第56句】:【眼經(jīng)不如手經(jīng),手經(jīng)不如常舞弄】(諺)用眼看過,不如用手經(jīng)過;用手經(jīng)過,不如反反復(fù)復(fù)習練。指學習技藝,重在不厭其煩地實踐。
【第57句】:【好漢識好漢,英雄識英雄】(諺)英雄好漢獨具慧眼,他們最能認準誰是英雄好漢。指杰出人物能鑒別人才。
【第58句】:【師范】中國歷來重視教育,而“師范院校”是培養(yǎng)教師的殿堂。那么,“師范”一詞是怎么來的呢? “師”的名稱,在夏、商、周時代就有了,而“師”的最早出現(xiàn)是在甲骨文中,甲骨文中有“文師”之稱。春秋時期,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薄K抉R遷用了“師表”一詞,他們都著重在師的表率作用這點上。西漢末年,楊雄在言論集《法言》中說:“師者,人之模范也。”他第一個將“師”和“范”聯(lián)系起來,明確強調(diào)了教師所負有塑造教育對象的重大責任。《后漢書-趙壹傳》報皇甫規(guī)定:“君學成師范,縉紳歸慕。”“師范”第一次作為一個完整的詞出現(xiàn)了。后世有“學高為師,德高為范”的說法,也是強調(diào)德才兼?zhèn)涞臑閹煛?/p>
【第59句】:【馬拉松】“馬拉松”一詞現(xiàn)在多用來形容漫長無休止的事情。比如,中國加入WT。問題,一談就是十三年,斷斷續(xù)續(xù),可謂馬拉松式談判。那么,馬拉松的起源是怎樣的呢? “馬拉松”是世界公認的一個長跑比賽項目,是個音譯外來詞,同其他長跑、短跑項目不同,是專用名詞,特定比賽項目。那么,它有什么特殊呢? 它是奧運會最早規(guī)定的項目之一,“馬拉松”長跑比賽的歷史,至今已有一百多年了。馬拉松長跑的距離是【第42句】:194公里,這可說是所有徑賽項目的長度之最。 “馬拉松”源自希臘和波斯帝國在馬拉松的一場戰(zhàn)爭。馬拉松是希臘首都雅典郊外的一平原地名,馬拉松平原距離首都雅典四十多公里。公元前490年,強大的波斯帝國出動十萬軍隊進攻雅典。當時希臘軍隊只有一萬多人,但人民保衛(wèi)祖國的戰(zhàn)斗意志十分堅強,雙方在馬拉松平原展開激戰(zhàn)。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希臘人以少勝多,以弱勝強,大敗波斯軍隊。 一個外號飛毛腿的戰(zhàn)士菲德爾迪斯身受多處戰(zhàn)傷,但激動地要把這振奮人心的特大喜訊立即告訴首都人民。他一口氣跑到雅典中心廣場喊道:“歡慶吧!我們勝利啦!”喊完就死了。 為了紀念他,奧運會將他跑步的里程,以起點馬拉松命名,作為競技項目了。
【第60句】:【駱駝擱在橋板上,兩頭無著落】 釋義:駱駝背有駝峰,仰臥橋板上,頭和尾沒有著落處。比喻兩方面都無著落,處境困難。 例句:陶子堯一聽這話,臉上一紅,知道各事瞞他不過,不妨同他實說,或者有個商量。便說:“我現(xiàn)在好比駱駝擱在橋板上,兩頭無著落。你總得替我想個方法才好。”
【第61句】:【老鷹捉小雞】 釋義:形容動作又猛又狠,準確無誤,手到擒來。 例句:那老鬼大出意外,早已如老鼠見到貓,縮成一團。老六怒火正上,一手捉住他的衣領(lǐng),正如老鷹捉小雞:“你有自己打算?好呀,我立刻就叫你滾!”
【第62句】:【天不言而自高,地不言而自卑】(諺)卑:低下。天不說自己高,但自在高處;地不說自己低,但自在低處。借指人的高下自有公論,不在自夸或自貶。
【第63句】:【十三點】“十三點”是用來貶斥傻里傻氣俗稱“傻帽”的人。此俗語原產(chǎn)上海,稱那些半瘋半癲者為“十三點”。 此俗語所以稱為“十三點”,是因為玩麻將或其他游戲開始時拋色子比點大小用的。色子是用骨頭、木頭等制成的立體小方塊,六個面分別刻著一、二、三、四、五、六點。玩時一般將兩個色子拋起,落地后朝上的兩個面上的點數(shù)相加,相加后最大的點是十二點。顯然,十三點是不識數(shù),傻帽啦! 還有一說,“十三點”暗合一個“癡”字,癡字是十三劃,十三點自然就是呆癡之意。 “十三點”本來是女人喜用的貶斥他人的詞語,它既生動卻又抽象得莫名其妙。現(xiàn)在無論上海或其他地方,男女都可脫口而出,不再由女人專用了。
【第64句】:【打魚如偷魚】 釋義:夜間打魚不要出聲響,一有聲響就會把魚嚇跑。形容打魚像小偷—樣。 例句:楊占鰲擺船,槳在水里一點兒聲響都沒有。這也是一種多年磨煉出來的功夫。夜深人靜,船槳攪水一響,魚還能等著你去打它嗎?所以漁民常說:“打魚如偷魚。”
【第65句】:【得便宜翻做落便宜】(慣)便宜:利益,好處。翻:反。落:失去。 指討了便宜,最后反倒吃了虧。
【第66句】:【捧不起的劉阿斗,扶不直的井繩兒]釋義:劉阿斗:三國蜀后主劉禪,小名阿斗。劉禪不思進取,庸祿無為,雖有諸葛亮等人全力扶助,也未能振興蜀漢。比喻沒有出息,沒有作為的人。 例句:皮金狗還想推脫,皮二媽開口了:“狗伢,大伙這是瞧得起你,你別做捧不起的劉阿斗,扶不直的井繩兒,不許作怪了!”
【第67句】:【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比喻不冒風險,就不會取得好結(jié)果。它源自班超。班超字仲升,扶風平陵(今陜西扶風)人。班家一門名人輩出,尤其是班超兄妹三人,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濃重的一筆,堪比“三蘇”(蘇軾父子)。班超的哥哥班固,專心治史,完成了一部偉大的歷史巨著《漢書》;班超的妹妹班昭,是歷史上著名的才女與歷史學家。班超是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軍事家。成語“投筆從戎”的典故就出自班超。 班超投筆從戎后,決心在外交和軍事上建功立業(yè)。漢明帝十六年,班超隨郭恂出使西域,為漢匈之間的戰(zhàn)爭尋找盟友和支持者。當時的西域各國多數(shù)位于今天我國的新疆地區(qū),小國林立,漢朝與匈奴的勢力犬牙交錯,各國在兩大勢力之間來回搖擺不定。作為使者,班超他們來到鄯善,鄯善國王對他們很尊敬,招待很好。然而突然間又變得很疏遠,不太搭理他們。班超斷定是匈奴的使者到了,國王狐疑不定,才會這樣前熱后冷。于是,他探明了匈奴使者的駐地,秘密召集自己的隨從三十多人,激勵大家說:“我們從故鄉(xiāng)而來,想著能夠完成任務(wù),建功立業(yè),而如今匈奴的使者才來幾天,鄯善王就已經(jīng)對我們疏遠了,再多等些時日,我們一定會被他送給匈奴人,尸骨被豺狼啃食。如今的局勢危急萬分,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我們只能冒險出擊,半夜火攻突襲匈奴使節(jié),一舉消滅他們,到時候鄯善王一定會害怕被匈奴報復(fù),也會懼怕我們的決心。”于是,夜襲成功。第二天會見鄯善國王,將匈奴使者的頭顱出示給他,鄯善王大驚失色,從此成為漢朝在西域的主要支持者。
【第68句】:【叫板】“叫板”具有滋事或挑戰(zhàn)的意味。它源出有二。 其中主流說法是“叫板”原為戲曲用語,指戲曲演員于道白之后、未唱之前,將道白的最后一句節(jié)奏化,使其有韻律,拖長抬高道白腔調(diào),以便使伴奏開始,過渡到下面的唱腔上去。 此外,用動作規(guī)定下面唱段的節(jié)奏,也叫“叫板”。“叫板”的方式有多種,或把道白末一字字音拖長,或用一個感嘆詞、語氣詞,或用笑聲、哭聲,或用一個特殊手勢、身段。“叫板”的念、做都要充滿感情,使演員和樂隊都要做好準備,充滿激情,故而引申為具有挑戰(zhàn)性。 “叫板”的由來還有另一種說法。古代民間有個游戲叫骨牌,四個人在一起打的,當一個人沒錢時,還可以多打一次,這時那個沒錢的人就會拍一下桌子,并且這次是由他說話,一般也稱作“叫板”。
【第69句】:【頑妻逆子,無法可治】見“蠻妻拗子,無法可治”。
【第70句】:晚上開窗,一覺都香。貪涼失蓋,不病才怪。
【第71句】:【張公帽兒李公戴】(慣)比喻弄錯了對象或事實。 也作“張冠李戴”。
【第72句】:【交杯酒】這是現(xiàn)代婚禮中的一個重要必備的程序,即新郎新娘舉杯交臂互請對方飲酒。其實這是我國婚禮程序中的一個傳統(tǒng)儀式,在古代稱為“合巹”(巹的意思本來是一個瓠分成兩個瓢),古語有“合巹而醑”,孔穎達解釋道:“以一瓠分為二瓢謂之巹,婿之與婦各執(zhí)一片以醑。”(即以酒漱口),合巹又引申為結(jié)婚的意思。 據(jù)傳,這一習俗源于先秦時期。《禮記·昏義》載:新郎、新娘各執(zhí)一片一剖為二的瓢飲酒。其意是象征一對新人自此合二為一,夫妻間享有同等地位,婚后相親相愛,百事和諧。到了唐代,除了沿用瓢作酒器外,亦可以杯替代。到了宋代,以杯代瓢已經(jīng)普及,延續(xù)至今。“交杯酒”為婚禮平添了喜慶的氣氛。
【第73句】:【一鑊頭想刨出個金娃娃】 釋義:比喻一下子就發(fā)大財,或取得巨大成績。 例句:不說了,芒種心太高啊,一鑊頭想刨出個金娃娃!這馬占個人不說,還占一筆錢。
【第74句】:【官場如戲場】(諺)官場的事,就如同演戲一樣。舊指官場榮辱不定,恩怨無常,一切都像是暫時的表演。
【第75句】:【駿馬跟前,小馬打蹄難;老鷹跟前,鳥兒唱歌難】 釋義:比喻在威嚴的大人物面前不容小人物自由隨便行動。 例句:拉莫,“駿馬跟前,小馬打蹄難;老鷹跟前,鳥兒唱歌難。”你趕快出來投降,我不殺你!
【第76句】:【一而再,再而三】(慣)比喻由此及彼,連續(xù)多次。
【第77句】:【一把屎一把尿】(慣)形容撫養(yǎng)孩子十分辛勞。 也作一把尿一把屎。 屎一把,尿一把。
【第78句】:【節(jié)約好比燕銜泥,浪費好比河決堤】(諺)燕銜泥:燕子壘窩,靠一口一口地銜來泥,費時而又艱難。 河決堤:河水沖開了堤岸,其勢迅猛異常。指節(jié)約是美德,但很費力;浪費是惡習,但很容易。
【第79句】:【只看見賊吃肉,沒看見賊挨打】(慣)比喻只看見別人享受,沒看見別人付出的代價。
【第80句】:【饑不擇食,寒不擇衣,慌不擇路,貧不擇妻】(諺)饑餓時就顧不上飯食的精粗,寒冷時就顧不上衣服的貴賤,慌忙時就顧不上路途的安危,貧窮時就顧不上妻子的美惡。 指在人需求最急迫的時候,便談不到從容選擇。 也作饑不擇食,寒不擇衣。 饑不擇食,慌不擇路。
【第81句】:【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 釋義:比喻只要肯下功夫,堅持不懈,再難的事也能成功。 例句:“別難受啦,立志吧,今年考不上,過了年再考.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
【第82句】:【瓜無滾圓,人無十全】見“哪個人也不全,哪個車輪也不圓”。
【第83句】:【三世仕宦,方解著衣吃飯】(諺)接連三輩人居官為宦,這才真正懂得穿衣吃飯。指吃飯穿衣如同一門學問,不容易深入了解。也指生活條件改善后,自然會對吃飯穿衣講究起來。 也作“三世做官,方會著衣吃飯”。
【第84句】:【雞子里頭算出四兩骨】(慣)比喻十分吝嗇,極能算計。
【第85句】:【水借魚,魚借水】(諺)水靠著魚的活力,才免得成為一潭死水;魚靠著水的浮力,才得以自由活動,得以競爭生存。比喻利害相關(guān)的人,誰也離不開誰。
【第86句】:【不怕明處槍和棍,只怕陰陽兩面刀】(諺)指面對面的較量并不可怕,只要在明處就好招架;最怕的是陰一套陽一套,搞陰謀詭計,使人難以防范。
【第87句】:【冰人】在古代媒人又被稱為“冰人”或“大冰”。媒人一般都是熱心腸,怎么反倒稱為“冰人”呢? 這一稱呼最早見于《晉書·索統(tǒng)》中的一段故事:孝廉令狐策有一天夢見自己站在冰上,和冰下人說話,詢問圓夢的解釋說,冰上為陽,冰下為陰,主陰陽之事,你在冰上和冰下人說話,人陽語陰,主為人說媒,因而你當為人說媒,冰河開了,婚姻也就成了。 由此,后人稱媒人為冰人。
【第88句】:【人前一句話,神前一爐香】(諺)在人面前說的一句話,好比敬神的一爐香。指說話不能隨便,要說到做到,說話得算數(shù)。
【第89句】:【草膘料力水精神】 釋義:吃草能使牲口長膘,吃料能使牲口增力,喝水能使牲口存精神。 例句:如果黑夜喂不好,牲口就要受傷,一夜要喂五六次,我有的工夫一次接一次,直喂到天亮才算。這吃草料飲水還有講究,常言說:“草膘料力水精神”。
【第90句】:【大將無能,累死三軍】(諺)三軍:軍隊的總稱。指將領(lǐng)如果無能,三軍就會跟著倒霉。也借指領(lǐng)導人物缺德少才,下屬就會跟著白受苦。 也作“將帥無才,累死三軍”。
【第91句】:【三年護林人管樹,五年護林樹養(yǎng)人】(諺)栽樹育林,三年之內(nèi)人要費神打理,五年之后,樹木長大成林,就能給人帶來利益。指栽樹育林初時辛苦,往后受益無窮。
【第92句】:【狗腦袋上擺不了大席面】 釋義:比喻小人物辦不了大事。 例句:他指著鼻子罵歪嘴子是“狗腦袋上擺不了大席面,誤了太君的軍機,應(yīng)該軍法從事。”
【第93句】:【何處黃土不埋人】(諺)哪里的黃土都能埋葬人。指人不必留戀故土,在哪里生活都一樣。也指哪里天黑哪里歇,死在哪里都無所謂。 也作“哪塊黃土不埋人”。
【第94句】:【雨天的泥人兒都是晴天做就的】(諺)借指凡事都應(yīng)預(yù)先籌劃,提前行動。
【第95句】:【人強命不強】(慣)指人很要強,命運卻不好。
【第96句】:【背黑鍋】(慣)比喻被冤枉,代人受過。
【第97句】:【和尚的腦袋——沒發(fā)】(歇)發(fā):頭發(fā),諧“法”。指沒有辦法。 也作“和尚的腦殼——沒發(fā)”。
【第98句】:【金戒指】“金戒指”原來并非定情之物,鎖定姻緣,一定終身。“金戒指”原為“經(jīng)戒指”,意即婦女經(jīng)期應(yīng)該戒止性生活,因“經(jīng)”、“金”諧音而改名。 早在漢代,宮廷已經(jīng)盛行戴金戒指了,開始時,只限皇后和嬪妃戴,每逢皇后或嬪妃月經(jīng)來潮時戴用,示意在此期間,帝王不可與之同房。因為月經(jīng)一詞在帝王面前是要避諱的“穢語”,不能直接說出,而當她的手戴“經(jīng)戒指”時,帝王見了心里自然明白了。后來,王公宰相、文武百官的眷屬相繼效法,成為古代文明禮節(jié)與衛(wèi)生的習慣,并逐漸風靡民間,演變?yōu)楝F(xiàn)在的金戒指,詞義有了脫胎換骨的變化。
【第99句】:【人多一技有益,物裕一備有用】(諺)人多掌握一種技能,總是有好處的;器物能多準備一件,總有用得著的。指人的本事不嫌多,物的備件不可少。
上一篇:諺語俗語文案果斷收藏!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