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保護環境自己的感悟。
100字左右
保護環境,人人有責.聆聽潺潺的溪水,感悟時光流逝;聆聽洶涌的海浪,感受氣勢澎湃;聆聽無垠的藍天,享受心曠神怡,走進自然,讓你感悟到生命的內涵。
大自然是需要感悟的,大自然是需要用心欣賞的,大自然是需要用生命去傾聽的……樹的生命是循環往復的,一切都在悄無聲息中進行。
走過春,跳過夏,度過秋,熬過冬,花開花落,云舒云卷,生命便在無意中延續開,樹也在年年歲歲中重復它的一生。
現在的中國社會是不是對女性的道德準則已經低到很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隨著市場經濟的興起和人口流動的加快,我國正迅速進入城市化的快車道。
農耕社會“仁義禮智信”的道德土壤發生變化,但與此相適應現代都市的社會公德、約束機制還沒有建立起來,這就容易造成失信、失德高收益卻低風險,守護良知卻要付出更大的成本等各種不正常現象。
人們原有的價值觀受到沖擊,而新的社會規則又不能及時完善,個人的道德焦慮也因此轉變成社會性議題。
道德焦慮有兩個指向,一是道德滑坡,人人但求自保,出現普遍的社會冷漠;另外就是在新社會環境下,全社會期盼建立新的道德約束和評判機制,重建社會公德良序。
從正確價值觀立場、科學認識方法論和歷史視野出發來分析認識當前我國的道德狀況,必然會得出這樣的結論:我國道德狀況的主流是發展進步的。
第一,公有制為主體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建立,為全社會打下了共同利益的堅實基礎,從而使社會共同利益成為中國社會道德的利益基礎。
決定道德性質的直接基礎是利益關系。
新中國成立60多年來,在全社會始終得到倡導和堅持的集體主義道德原則,其利益基礎正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礎上的社會共同利益。
私有制作為社會基本經濟制度的廢除,使沒落的舊道德特別是自私自利的道德原則,喪失了賴以存在的根本制度基礎和利益基礎。
這是中國道德發展史上翻天覆地的大變革。
改革開放以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的確立和完善,使多種經濟成分得到迅速發展,多種經濟利益得以普遍實現。
不可否認,受私有經濟成分發展的影響,受市場經濟利潤至上、等價交換等原則的影響,利己主義、拜金主義的道德觀念和行為確實有了更加頑強的表現。
但同樣不可否認的是,從社會主流道德來看,集體主義道德原則,仍然是中國社會道德的主旋律,其最深厚的根據,就是公有制為主體的基本經濟制度鞏固了社會共同利益的基石。
同時,過去實行單一公有制時造成的利益“大鍋飯”局面和平均主義道德弊端,得到了根本改變,國家利益、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之間的統籌兼顧,有了更大的伸展和實現余地,按勞分配原則獲得了有力的道義支撐,自私自利并沒有重新成為社會普遍的道德原則。
改革開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些革命性的思想解放和制度創新,既對人們的傳統道德觀念產生了劇烈的沖擊,也催生了與時代的發展進步相適應的新道德觀念和新道德規范。
新的道德觀念和道德規范解放了人們的思想,更新了傳統的觀念,激勵著人們勇于變革、勇于進取、勇于探索、勇于創新,在不斷破除不符合時代精神的陳規陋俗的進程中,不斷為人們的行為確立新時代的準則。
第二,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建立,為全社會打下了共同道德價值的堅實基礎,使以人為本和為人民服務成為中國社會道德的基本價值取向。
中國共產黨誕生90多年來,自身進行了許多重大變革,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始終如一、堅定不移。
從為人民服務到以人為本,都是中國共產黨為自身設立的最根本的道德價值目標、道德價值尺度和道德建設的核心。
黨的這種道德價值目標和道德價值尺度,已成為廣大黨員、特別是黨員領導干部天經地義的神圣道德觀。
第三,馬克思主義為靈魂的社會主義文化制度的建立,從精神道德的意義上說,在于使人民群眾通過認識人類社會從低級向高級發展進步的客觀規律。
通過認識人類在改造自然、改造社會的歷史進程中必將不斷改造自身并升華自身的精神道德境界的客觀規律,培育出對人類現實生活和未來前途充滿正義、向善和光明憧憬的高尚社會理想與道德理想。
馬克思主義的精神道德學說,本質上是以真善美的價值目標激勵人們為創造和建設新社會奮斗的實踐理論,幫助人們站在社會理想和道德理想的層面,把人類的終極價值、至善目標和解脫苦難的希望,寄托在人民大眾改造自然、改造社會、改造人自身的偉大社會實踐中。
中國人民正是在實踐馬克思主義精神道德學說的歷史進程中,不斷提升自身的道德人格和精神境界,不斷建設真善美的新社會和新生活。
第四,社會主流道德輿論和主流道德觀念積極、進步、向善。
對社會整體道德質量的更高標準,對國民道德素質的更高要求,對社會向善價值追求的更緊迫期待,對社會各色各樣敗德行為的更嚴厲譴責,都深刻揭示了全社會道德狀況向善前進的大趨勢。
對人的正當利益的肯定、對人的價值的肯定、對人的個性的肯定、對人權的肯定;改革開放意識、進取競爭意識、自由民主意識、公平公正意識、和諧包容意識、生態環保意識等的增長,無不是社會主流道德輿論和主流道德觀念積極、進步、向善的表現。
社會道德建設領域大大拓展。
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以及經濟道德、公共道德、新聞道德、生態道德等各個領域,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和重視,道德建設的觸角,日益向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延伸,道德調節社會關系的廣度和深度不斷擴大加深。
社會道德榜樣的層次愈加豐富多樣。
道德模范的層次更加豐富多樣,對人的道德評價的尺度也更加豐富多樣。
從雷鋒到郭明義,從焦裕祿到楊善洲,這些精神道德上一脈相承的道德榜樣所踐履的主人翁責任意識、無私奉獻精神和堅守品格,始終代表著我們這個時代普通群眾和領導干部道德風貌的主流。
道德理論發展進步。
我國精神文明和思想道德的理論與實踐研究越來越系統化、規模化和科學化,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為指導全社會的道德建設,提供了扎實的理論支撐。
存在的問題以及面臨的道德考驗一段時間以來,關于道德的負面新聞頻頻見諸報端,道德失范、誠信缺失現象時有發生,良知的底線不斷被侵蝕。
我們的道德水平究竟怎樣,一時成了問題。
道德議題的熱度持續走高,對道德問題的關注,成為社會輿論特別是各類媒體常說常新的話題。
無論是贊美道德模范的感言,還是抨擊敗德現象的批評,似乎都在印證這樣的評論:我國社會出現的一系列道德事件,勾勒出“感動與疼痛并存,譴責與反思交織,憂慮與希望同在”的圖景。
論辯各方對道德問題超乎尋常的關注和唇槍舌劍,折射了中國社會深厚的道德底蘊和中國人濃重的道德責任心結。
第一,道德問題主要表現于一些時段。
我國道德領域出現受到普遍關注和產生廣泛爭論問題的時期,集中表現在改革發展的節點時期,比如,實行改革開放政策的初期,實行商品經濟制度的初期,實行市場經濟體制的初期等。
新的政策特別是新的制度體制推行的初期,常常也是新舊社會規范(法律、行政和道德等)沖突的時期,舊規范往往失范,新規范尚待建立。
第二,道德問題主要表現于一些領域。
一是與市場經濟聯系緊密,容易發生權錢交易和容易受到金錢腐蝕的領域,是腐敗、誠信等問題多發易發的重災區。
二是現有道德嚴重失范的領域,比如,公共道德領域問題多發易發,一個重要原因,是現有道德所調節的社會關系和社會人群發生了重大變化:從“熟人社會”到“陌生人社會”;從農民到城市新市民;從單位人到社會人;從體制內的人到體制外的人;從國有制的人到個體、私營和外資等多種所有制的人等。
第三,道德問題主要表現于一些人群。
一是一些官員道德缺失。
突出表現在少數官員弄權謀私、錢權交易、貪污腐化等。
這些人的敗德行為對社會的負面影響最大。
二是一些企業和商人道德缺失。
突出表現在誠信缺失、坑蒙拐騙、制假販假等。
三是一些文化名人道德缺失。
突出表現在沽名釣譽、抄襲剽竊、低俗炒作等。
四是一些公民道德缺失。
突出表現在不守公德、見危不救、以怨報德等。
正是這些局部的、少數社會成員的敗德現象,無形中給民眾帶來了極大的道德壓力和心理暗示,很多人因此認為社會正在逐漸滑向一個低信任度和缺德的深淵,進一步加劇了人們評價社會道德狀況的悲觀、消極情緒。
當前道德領域確實存在著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但這是前進中的問題,要放在社會轉型的大背景下來看待。
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奮斗,與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巨大成就、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大幅提高相伴隨,全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極大增強,廣大干部群眾呈現出前所未有的良好精神風貌,城鄉環境、公共秩序、文明禮貌、社會服務、旅游景區等方面都發生了有目共睹的積極變化。
在改革開放的進程中,整個社會現代文明程度的不斷提升,全體公民思想道德素質的不斷提高,構成了中國社會道德建設的主流。
總之,道德考驗必將是長期的、復雜的、嚴峻的。
但中國人民有信心經受住這一切考驗。
因為社會的道德主流是進步、光明、向善的,因為社會的道德問題是發展前進中的問題,更因為中國人民從事著以真善美為價值前提和價值目標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
大學生環境保護論文
大家的生活都是離不開生活的,你我的生活都與環境有著息息相關的,誰都離不開誰的。
我校地處工業比較發達的東北塘鎮農壩村,這里是鎮里的工業園區。
前幾年,工廠像雨后春筍在農壩村安營扎寨,鑄件廠、橡塑廠、印染廠等好多企業雖然是本村的一些老牌企業,也是村里的骨干企業,起步早,根底深,但都是污染比較嚴重的企業,是廢氣、廢水、廢物等污染源的誕生地。
在這里,以前我們常常可以看到一些工廠上空,出現一條條“黃龍”,據同學們后來查資料了解到這些“黃龍”里可能隱藏著劇毒的紅棕色氣體——二氧化氮。
它的毒性約為眾所周知的一氧化硫毒性的10倍。
它能吸收空氣中的水分生成硝酸酸霧,刺激人的呼吸器官,輕則引起慢性氣管炎,重則經過一系列的光化學反應,是產生癌癥的發病因素。
因此,人們稱它為“污染大氣的毒龍”。
在農壩村的北面,是一條橫貫東西的錫北運河,自從沿河造起了印染廠后,河水就一直沒清澈過,河里的水經常臟得不能洗東西,也養不了魚蝦河蚌,老百姓為此沒少埋怨過。
\\r為了教育和幫助青少年學生充分認識當前人類所處的環境,從小養成保護環境,美化環境的意識。
我校近幾年不僅加強了對學生這方面的宣傳教育,還多次邀請校外輔導員來校宣講,舉辦環保知識圖片展,開展大中隊主題活動,帶領學生走出校門,到社會上走訪群眾,實地調查和考察等活動,使更多的學生親眼目睹了我村的環境變化和整治狀況。
同學們也為此寫出了多篇調查小報告、小論文,建議書,印發給家長和群眾。
表明了當今小學生對本地環保工作的關心和保護自身身心健康的強烈愿望。
\\r很多來我校就讀的學生,主要是一些來自我國邊緣山區的孩子,不僅通過上網了解,還在平時生活中切身感受到了無錫這個改革開放城市的現代發展氣息,體驗到了在經濟發展的背后,人類居住環境被污染后所帶來的事故隱患和后遺癥。
我校的一些外來學生以前因長期居住在西北、西南農村,有的來自偏遠山區,那里雖然經濟條件落后,但周圍自然生態環境良好,空氣清新,水質純凈,所以一到我們號稱“魚米之鄉”的江南,似乎不敢相信自己心目中的江南,除了人多車多錢多,就是工廠、高樓多,由于遍地都是工廠,各地都有“三廢”的存在,有一陣子,市場上很難買到沒有被污染過的大米、蔬菜水果,甚至連有的水產品也因水質關系,沾染了異味。
就拿我村來說,當初大片大片綠油油的田野再也見不到了,水稻田面積從原來的一千多畝縮減到如今的二、三百畝。
走在村道上,眼前見到的除了廠房還是廠房。
就連我們的校園也已被周圍的工廠幾乎包圍了起來,學生視野被阻不說,還要常年受噪音、廢氣的侵襲,人人苦不堪言。
有的小學生也會說:“如果靠這樣占用農田造廠,污染環境來發展經濟,那我們寧愿貧窮一些”。
多么誠摯的感言啊
不知我們的一些企業領導聽了有何感想
確實,這種狀況不光是我們這里有,恐怕其它地方都有,是我國目前普遍的社會現實問題,當前已到了非化大力氣整治的時候。
\\r可喜的是近年來農壩村村領導也已經注意到了這個問題,并且開展了一系列的環境整治工作。
在組織學生到村委和工廠調查走訪的過程中,同學們了解到:村里每年都要召開有關環保的座談會,聽取匯報,研究部署整治工作。
還經常組織相關負責同志到工廠、家庭了解情況,聽取意見。
現在村里不僅給多家企業簽訂了環境整治協議書,還和村里的幾十家商店、攤販簽定了清潔衛生責任書。
一方面減少了大氣污染和污水的排放量,另一方面促使部分企業、店鋪化本錢投資改造原有的舊設備,盡力降低污染源的毒性,將“三廢”排放降到最低程度。
村里還高度重視了本村公共環境設施建設,先后投資數百萬元,率先實現了家家通自來水,喝上清潔的太湖水;戶戶通有線電視和電話,方便老百姓了解新聞動態,及時反映問題。
今年,又將條條道路澆上了柏油或水泥,兩旁還安裝了路燈,使得原本既窄又臟的村道變得既寬敞又整潔。
現在村里有農貿市場、老年活動室、多家中型超市,人們出門購物娛樂既方便,又快速。
難怪第一次來到這里的外鄉人,將它誤認為是市鎮呢。
村領導還根據群眾意見,在各自然村統一建起了數十只大花壇,里面種植了月季、海棠、紫荊、杜鵑、櫻花、香樟、廣玉蘭等花木,一年四季,各個村落,鮮花不斷,香味撲鼻,仿佛置身于公園一樣。
村里還每年出資對幾條主干河道進行淤泥清理,使河道常年保持水流暢通,水質干凈。
村里還對家庭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排放作了統一規劃,在全村布置投放了數百只垃圾箱和塑料糞桶進行集中處理。
在村委門口,我們可醒目看到一排用不銹鋼建的宣傳櫥窗,里面不僅經常張貼環保知識資料和圖片,還定期公布各單位、各村民小組對于環境整治所做的一些工作和取得的成果。
通過一系列的工作,現在農壩村的自然和人文環境有了很大改觀,老百姓對自己所居住環境的滿意度也越來越高。
新員工入職感言怎么寫
中國歷代遺傳道德教育制度及現代道德教育及修養的原因。
關于保護環境的家長寄語
感謝學校老師利用寫作為的方式進行環境教育,高興孩子認真寫出自己的環保情結。
看到孩子都想到“關愛地球母親”,認真去做身邊的環保“小事”。
這一點,對我也是個觸動。
我真心用實際行動支持孩子,開展一個“家庭一起做環保”的競賽活動啊
如何看待分析當前中國社會道德狀況
我們現在的中國人,對的看法很矛盾很微妙:一方面承認人不能德,另一方面又認為道德在人生中所占的比重不太大。
能給災區捐些款、公交車上能給老人孕婦讓個座,就證明自己已是個很有愛心的人了,自己是個講道德的人。
這樣想、這樣做,當然沒有錯,只不過跟我們中國文化中的道德觀還差了一大截。
中國人說:道,道路,就是人人在此生都應該所走之路,此之謂“人道”。
人道從天道而來。
德,得也,由于所走人生道路正確而于己有得,如孝弟忠信即是。
只有講道德,人類大群才能和睦幸福、長治久安,從而個人幸福也自在其中了。
有良好的社會秩序才會有個人自由,社會秩序的維系主要靠道德,故講道德是每一個人天生的本分事。
正因如此,所以中國人視道德為人生第一要務,欲望、財富、享受等都是等而下之之事。
具備了起碼的道德修養,才無愧于“人”之稱號,故中國人說“做人難”,一輩子都要努力做人。
我們現代人都認為欲望的滿足才是人生第一要務,只有充分地“享受”了人生才算不枉在此世界來一遭,道德只是第二、第三位之事。
這和傳統中國人的人生觀大相徑庭。
如三國第一人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一生都奉獻給了國家,自己卻清苦終生。
其高風亮節為一般人所不及,故歷代中國人瞻仰不盡。
今天我們提起此人,仍然發自內心的敬佩不已 。
可見,道德來自于人之內心,是天生的,自然的,絕非外力強加。
若諸葛亮當時憑借權勢作威作福,以欲望滿足為第一事,誰還會敬仰他呢
許多人認為他人有難,自己能伸出援手,這才是講道德。
實際上講道德并不需任何外在條件,在日常生活中,做好自己本分事,就是最大的道德。
做了父親,孝敬父母,愛護妻子,教育子女,這就是講道德;工作中,兢兢業業,盡職盡責,這就是講道德;生活中,與人言而有信,為人謀而盡忠,這就是講道德。
可見,道德是人人可為之事,只需要盡己本分而已。
就這么簡單。
問題是,當代社會中的許多人,連自己的本分也不愿盡不想盡。
做了丈夫,仍然只顧自己在外面吃喝玩樂,不顧愛人,不顧家庭;做妻子的,動輒威脅離婚,甚至紅杏出墻,還美其名曰尋找真愛;做官的不為民服務,做教師的誤人子弟,做醫生的草菅人命,做警察的警匪一家,﹒﹒﹒﹒﹒﹒大家都認為道德是可有可無之人生末事,欲望享受才是人生頭等大事,可人人都沒有基本道德,人的享受又從何而來呢
進一步說,道德才是真享受,欲望滿足離享受還隔了一層。
你是企業家,你辦好企業的目的不是為了自己發財而是出于社會責任感,當你看到成千上萬員工因為你的出色管理而安居樂業時,你的快樂是無法替代的,你深深地感受到自己的人生價值;你是教師,當你真正是以教書育人的使命感參加工作時,學生的健康成長就是你最大的快樂,你會感到自己肩上的擔子有多沉,自己有多么重要。
欲望滿足只是動物性本能,道德修養才是人類所獨具的。
只有在此處,才將人類與動物區分了開來。
孟子說:“人之異于禽獸者幾希
”豈不令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