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缺嘴少耳朵——又聾又啞
【第2句】:【吃慣的嘴,跑慣的腿】(諺)常吃養成了慣性,就總想去吃;常玩養成了慣性,就總想去玩。指貪吃貪玩一旦形成了習慣,就不由自主。
【第3句】:【二月間的桃子——不熟】(歇)本指桃子尚未成熟,轉指對人或事物不熟悉。
【第4句】:【神歸廟,鬼歸墳】(慣)比喻每個人都回到自己的位置上。
【第5句】:【拉住黃牛當馬騎】釋義:比喻讓能力小或條件差的承擔繁重任務。例句:我們既要面對廠里的實際情況,更要看到國家和人民的需要。咱們要拉住黃牛當馬騎。
【第6句】:【費手腳】(慣)指事情復雜或麻煩,不好辦。
【第7句】:【開快車】(慣)比喻加快速度。
【第8句】:姑姑來我們家,我想留她多住幾天。爺爺聽了說:“親戚常轉,不能常站。”(甘肅·臨澤)
【第9句】:【歪著枕頭睡覺——想偏了心】(歇)本指心臟偏向一邊,轉指人胡思亂想,打錯了主意。含譏諷或責罵意。
【第10句】:石打的鎖——沒眼
【第11句】:玻璃棒槌——經不起敲打;打不得
【第12句】:我把做好的家庭作業拿給爸爸看,爸爸看了夸獎說:“豇豆莢子下面條——清清爽爽的,做得真好!”(江蘇·泰興)
【第13句】:【韭菜包點心——好長餡】(歇)整根韭菜做點心餡,餡太長了。 餡:諧“限”。指限定的范圍很大。
【第14句】:要考試了,我說:“又得考試了,真倒霉。”爸爸說:“有什么倒霉的?當兵不怕跑,學生不怕考。”(江蘇·鎮江)
【第15句】:【好話不背人】(諺)指光明正大的話,不會避著人說。 也作好話不背人,背人沒好話。 好話不瞞人,瞞人無好話。
【第16句】:【卜一手穿針,一手捻線】(慣)比喻在雙方之間聯絡,為雙方接通關系。
【第17句】:【搖了半天船,忘了解纜繩】(慣)纜繩:拴住船只用的由許多股繩擰成的粗繩。比喻白費力氣。
【第18句】:【羅鍋子上山——前緊】(歇)羅鍋子:駝背的人,也叫羅鍋兒。前:胸前,諧“錢”。指經濟緊張,手頭缺錢。 也作“羅鍋兒上山——前緊”。
【第19句】:【干活不由東,累死也無功】東,東家,雇主。意即干活必須 符合東家的目的,才是有效勞動。或說:木匠不隨東,累死 也無功。《北京日報》(1984,5,24):“事事不由東,累死也無 功。這個東就是市場信息、用戶的需求。”
【第20句】:【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比喻不冒風險,就不會取得好結果。它源自班超。班超字仲升,扶風平陵(今陜西扶風)人。班家一門名人輩出,尤其是班超兄妹三人,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濃重的一筆,堪比“三蘇”(蘇軾父子)。班超的哥哥班固,專心治史,完成了一部偉大的歷史巨著《漢書》;班超的妹妹班昭,是歷史上著名的才女與歷史學家。班超是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軍事家。成語“投筆從戎”的典故就出自班超。班超投筆從戎后,決心在外交和軍事上建功立業。漢明帝十六年,班超隨郭恂出使西域,為漢匈之間的戰爭尋找盟友和支持者。當時的西域各國多數位于今天我國的新疆地區,小國林立,漢朝與匈奴的勢力犬牙交錯,各國在兩大勢力之間來回搖擺不定。作為使者,班超他們來到鄯善,鄯善國王對他們很尊敬,招待很好。然而突然間又變得很疏遠,不太搭理他們。班超斷定是匈奴的使者到了,國王狐疑不定,才會這樣前熱后冷。于是,他探明了匈奴使者的駐地,秘密召集自己的隨從三十多人,激勵大家說:“我們從故鄉而來,想著能夠完成任務,建功立業,而如今匈奴的使者才來幾天,鄯善王就已經對我們疏遠了,再多等些時日,我們一定會被他送給匈奴人,尸骨被豺狼啃食。如今的局勢危急萬分,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我們只能冒險出擊,半夜火攻突襲匈奴使節,一舉消滅他們,到時候鄯善王一定會害怕被匈奴報復,也會懼怕我們的決心。”于是,夜襲成功。第二天會見鄯善國王,將匈奴使者的頭顱出示給他,鄯善王大驚失色,從此成為漢朝在西域的主要支持者。
【第21句】:【水過鴨背不透毛】謂不深入,不徹底。《北京日報》(1987, 7,10):“簡單生硬的說教,好比廣東人說的‘水過鴨背不透 毛’,不能深入到人們的頭腦里去。”
【第22句】:【好漢難打三面鼓】(諺)手腳再利索的漢子,也不能同時敲響三面鼓。借指人不論怎樣精明能干,也難應付同時發生的多起事情。
【第23句】:【蛟龍歸大海】謂到了能夠充分發揮才能的地方。類似 的:龍歸大海,虎人深山。成語:得其所哉。徐光耀《平原烈 火》:“老周這次回來,就是蛟龍歸了大海,咱大隊又添了一 員虎將,無論如何,今天得慶賀慶賀!”
【第24句】:石匠打鐵——不會看火(貨)色
【第25句】:【娘家住不老,親戚飯吃不飽】(諺)閨女不能總住在娘家不出嫁;靠親戚家接濟,難以養活自己。指生活必須自立。
【第26句】:野豬刨紅薯——全憑嘴硬
【第27句】:【運籌帷幄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釋義:運籌:制定策略。帷幄:古代軍中帳幕。在后方制定作戰策略,指揮前方作戰,就能取得勝利。例句:杜耀光得意地說:“人家參謀長,運籌帷幄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還不比我們高明萬倍?”
【第28句】:【方丈】人們都知道,寺院住持叫“方丈”,那么,“方丈”的稱呼是怎么來的呢? “方丈”原來指禪林寺院中住持的居室或客殿。《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中說,印度那爛陀寺的僧房,寬皆方丈許,故叫做“方丈之室”。唐代以后,由于方丈往往足禪林正寢,寺院住持的住所,故稱寺主日“方丈”。原指僧房的“方丈”轉而指住持的居室,最后直接稱住持本人,從而變成一種職務的稱渭了,俗稱“方丈”或“方丈和尚”。方丈在一寺中具有很高的權威,所有的高階干事都由方丈任命,另外,他可與所有的高職僧會談,可解聘能力不足的干事,方丈有權處罰犯戒者,也能頒布新規。方丈還可以決定寺院的經費使用。當然,方丈所要負的責任也很繁重,他要領導僧眾修行,要給寺眾們講經開示。
【第29句】:【豁牙子啃西瓜——凈道道】(歇)道道:本指牙啃的一條條痕跡,轉指主意、道理等。形容主意很多,或事情的道理、奧妙很多。
【第30句】:懸崖邊上打太極拳——臨危不亂
【第31句】:【魯班門前不敢弄斧】釋義:魯班:又寫作“魯般”,古代巧匠。比喻不敢在高手面前逞能,賣弄本領。例句:田月軒落落大方地說:“魯班門前不敢弄斧,善人面前焉敢焚香?我今天來,是誠心誠意想聽聽你老先生和團總的指點哩。”
【第32句】:拿著鵝蛋走冰路——特別小心
【第33句】:【大儉之后,必生奢男】(諺)大儉:生活極其儉省。奢男:奢侈淫樂的子弟。指父輩過于儉省,積累下錢財產業,必定造成敗家子的驕奢淫逸。
【第34句】:【箭在弦上,話在嘴邊】(慣)指事情到了不能不說出來的時候。
【第35句】:錯把泥胎當真佛——迷心作怪(迷信作怪)
【第36句】:【愛人】“愛人”是夫妻間的互稱,這一稱謂源于革命戰爭年代的解放區,是平等、互愛、進步的稱呼。由于它是革命的產物,至今還限于中國大陸范圍內。由于稱謂不同,還曾鬧過笑話。某中國人去國外工作,他按照國內的習慣向自己的外國同事介紹妻子說:“這是我愛人”。結果,那些外國同事一臉狐疑地看著他們,有的還在竊竊私語。這種狀況直到宴會結束,兩人都莫名其妙。后來才知道,原來人家以為他在介紹“情人”,因為“愛人”的英文直譯就“情人”的意思。 “愛人”最初出現在新文學作品中,比如郭沫若寫的詩劇《湘累》中,就有這樣的描繪:“九嶷山的白云喲,有聚有消;洞庭湖的流水喲,有汐有潮。我的愛人喲,你什么時候回來喲。”但那時“愛人”還不是廣義的對妻子和丈夫的稱呼。最先使用“愛人”這一稱謂的是20世紀20年代末40年代初,解放區一些受新文化運動熏陶的知識分子。當時解放區提倡男女平等,以前類似“屋里的”、“做飯的”這些稱謂帶有歧視色彩;而解放前在國統區使用的“先生”、“太太”,又帶有資產階級味道,于是“愛人”便被廣泛地使用起來,社會反響很好。新中國成立后。解放區對配偶的新稱謂“愛人”,便在全國流行開來。
【第37句】:【有志者事競成】指有堅強意志的人事業終究能夠成功。典出《后漢書·耿弁傳》。東漢初年,山東豪強張步占據青州十二郡,勢力強大而且氣焰十分囂張,光武帝劉秀派大將耿弁前去討伐。耿弁頑強作戰,接連獲勝。在戰斗中,耿弁被箭射中大腿,他強忍劇痛,悄悄拔刀把箭截斷后繼續戰斗,耿終擊潰張步。劉秀大喜,親自到臨淄慰勞軍隊,并夸贊耿弁說:“將軍從前在南陽時曾主動請戰,當時我擔心難以成功,便沒答應。現在看來,將軍是有志者事競成啊!”從此留下這句BBB。
【第38句】:落水得到救生圈——有了希望
【第39句】:【兔子急了也咬人/兔子不急不咬人】被逼反抗。張孟良《兒 女風塵記》:“什么叫有膽子沒膽子,兔子急了還咬人咧,何 況一個人?”
【第40句】:【好漢就怕病來磨】(諺)即便是身強體壯的英雄好漢,也抵抗不過疾病的折磨。指疾病對人的生命極具殺傷力。 也作英雄只怕病來磨。 硬漢子怕病磨。
【第41句】:【咬苦瓜尾巴】(慣)苦瓜:一年生草本植物,果實長圓形或卵圓形,兩頭尖,表面有許多瘤狀突起,味苦,可作蔬菜。形容痛苦難受。也比喻吃苦,過苦日子。
【第42句】:【為人容易做人難】(諺)指人活在世上容易,要做個有品格、有作為的人不容易。
【第43句】:【打柴的不跟遛馬的走】(諺)遛馬:拉著馬散步,讓馬在緊張的奔馳之后舒緩筋骨。指打柴的和遛馬的根本走不到一起。比喻人窮富不同,不能相隨。
【第44句】:凌冰窩里打哈哈——冷笑
【第45句】:【好漢一言,快馬一鞭】(諺)指好男兒一諾千金,說到做到;這和快馬只需一揚鞭就上道奔馳,不需再催促是一個理。 也作好漢一言,駟馬難追。駟馬:古時四匹馬共駕一輛車。 好人一言,好馬一鞭。
【第46句】:【一人難稱百人意】不可能讓所有的人都滿意。稱,也說: 順、合。成語:眾口難調。浩然《金光大道》:“我的心到了, 力到了。一人難稱百人意,眾口難調哇!”
【第47句】:放暑假時,我去參加舞蹈隊培訓。一位同學一連三天都沒來。她又來時,開始練習了,卻站著不動。老師說:“一天不練,手忙腳亂;兩天不練,只能站那兒看;三天不練就成了門外漢。”(河南·濟源)
【第48句】:【死豬不怕開水燙】釋義:比喻反正已經到了最壞境地,干脆橫下一條心,任人擺布。例句:我是死豬不怕開水燙了,大不了管制起來,再不就蹲監獄;你可是知法犯法,罪加一等。
【第49句】:【癡人說夢話】(慣)傻子說的夢話,根本辦不到。比喻說的話根本實現不了。
【第50句】:【下的是牛馬力,吃的是豬狗食】見“出的牛馬力,吃的豬狗食”。
【第51句】:中午,到了做飯的時候,爺爺讓三叔去挖些紅薯,三叔不想去。爺爺說:“你呀你,你是干活撓撓頭,吃飯愛加油。”(河南·泌陽)
【第52句】:【遠觀不如近睹】(諺)指遠距離觀望不如近處觀察認識得更全面。
【第53句】:【打一槍換一個地方】作戰時老是在一處開槍,易被敵人發 現。指沒有固定的地點、崗位,經常流動。蔣子龍《喬廠長 上任記》:“難怪工人反映,廠長都不想在一個廠里干一輩 子,打一槍換一個地方,這怎么能把工廠搞好!”
【第54句】:【物以稀為貴】數量少,供不應求,相對的顯得珍貴。海外 張愛玲《相見歡》:“女留學生物以稀為貴,一出國門身價十 倍。”
【第55句】:【青出于藍而勝于藍】這句俗語被引申為老師培養出的學生超過了自己,或者后輩勝過前輩。它的原意是青從藍草中提煉出來,但顏色比藍草更深。 “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典出戰國時期茍況《荀子·勸學》:“青,取之于藍而勝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這里的“青”是指靛青,即靛藍;“藍”是指藍草,泛指可以用于制作靛藍的數種植物的統稱,如菘藍、蓼藍、木藍等。這句話的原意是指靛青染料是從藍草中提煉出來的,但顏色比藍草更深。它的提煉過程還是一個偶然的發現。早在秦漢之前,人們尚不知道靛藍染料的還原染色機理,只知道在菘藍收獲的季節,快割、快碎(打碎)、快泡,然后將泡好的色液快染布。弄得染匠們十分繁忙和疲勞。有一次,一個染坊的兩位染匠忙累了一天,還是沒有把要染的布染完,只好收工等第二天接著干。第二天,染匠發現染池上面浮著許多泡沫,用染棒一攪,昨天沉淀的藍泥不見了,二人十分驚奇,認為這可壞了,藍泥沒了,光剩湯了,布也染不成了。其中一人說:“怎么也成這樣了,試試吧。”他們連忙把一塊白布放進去浸泡,結果拿出來一看,不是原來的藍色而是黃褐色,正在失望之際,那黃褐色的布卻慢慢變成了深藍色,即靛藍。這就是“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的出處。
【第56句】:【兵隨將令草隨風】(諺)兵士要隨著將領的指揮行動,就像草隨著風向而擺動一樣。指在戰斗中,士兵必須堅決服從指揮。 也作“兵隨將轉”。
【第57句】:谷糠搓繩——難合股
【第58句】:刀剜黃連木——刻苦
【第59句】:【冰出于水而寒于水,青出于藍而勝于藍】釋義:比喻學生勝過老師,后人勝過前人。例句:對我這一代的工程技術人員來說,你們年輕一代應該是冰出于水而寒于水,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第60句】:兩手托刺猬——棘手;扔出去舍不得,托著刺得疼
【第61句】:【錢無耳,可暗使】(諺)錢沒有耳朵,但使用起來卻很聽話,什么事情它都能辦成。舊指錢財魔力無窮,可以暗中運動,能役鬼,能通神。 也作錢無耳,可使鬼。 錢無耳,鬼可使。
【第62句】:家里養了四頭豬,媽媽總是起早摸黑地割草喂豬,很是辛苦。她常說:“窮不丟書,富不丟豬,哪能富了就不要一切了呢?”(安徽·宿松)
【第63句】:【沒吃過豬肉,還沒見過豬走】釋義:雖不是親身經歷,但也知道一些。例句:誰都是在行的?孩子們這么大了,沒吃過豬肉,還沒見過豬走?
【第64句】:【瞎子背瘸子】(慣)比喻各有不足的雙方分別發揮自己的長處,互相配合做成事情。
【第65句】:【聾子不怕驚雷響】對后果沒有顧慮。張資平《梅嶺之 春》:“他們號稱學士又何曾有什么學問!普通科學程度還 夠不上,說什么高深學問!但他們回來居然說要辦大學了, 真是聾子不怕雷!”
【第66句】:婆婆穿花祆——老來俏
【第67句】:【冤仇宜解不宜結】結仇沒有好處。魯迅《仿徨》:“我想, 你們也鬧得夠了。不是已經有兩年多了么?我想,冤仇是 宜解不宜結的。”
【第68句】:尿盆里起霧——臊氣
【第69句】:【開夜車】(慣)指晚上不休息,加班工作或學習。
【第70句】:【 同行是冤家】同行業要競爭,可能互相不利。老舍《四世 同堂》:“好,咱們現在是同行了。俗話說,同行是冤家。不 過咱們倒不一定……”
【第71句】:【土塊擦屁股——迷了門】(歇)門:本指肛門,轉指門路。形容人迷迷糊糊,不知所措。
【第72句】:媽媽讓我去河邊提水,我說:“以后我要換上自來水,免得天天朝河邊跑。”媽媽聽了說:“你是吃了燈草,說得輕巧。一個人能架得起管子?”(湖南·新寧)
【第73句】:舅舅是我們家的故事大王,講的故事非常動聽。有一天我問媽媽:“舅舅為啥那樣會講故事啊?”媽媽說:“舅舅吃進去根扁擔,屙出來個籮筐——全靠在肚子里編呢!”我覺得媽媽這句話真有意思!(重慶·巫山)
【第74句】:小表妹穿的衣服十分合身,也很整潔,上身和下身衣服的顏色搭配得也很好看。頭上扎著羊角辮,辮梢上用紅綢布系了兩個蝴蝶結,顯得特別有精神。大人們見她常說:“真是孩子往哪兒走,帶著媽媽兩只手。”(山東·臨沂)
【第75句】:【—床錦被遮蓋】原指以結婚來掩蓋男女在婚前的性行 為,借指掩蓋丑聞、真相。明代《古今小說》:“雖然如此,也 虧陳小姐后來守志,一床錦被遮蓋了,至今河南府傳為佳 話。”
【第76句】:【狼心兔子膽】(慣)比喻心腸狠毒,膽子卻很小。
【第77句】:【機不可失,時不再來】(諺)時機到來時,要緊緊把握好,一旦失去就不會再來。指機緣可貴,稍縱即逝。 也作機不可失,時不我待。 時不再來,機不可失。
【第78句】:【混賬】“混賬“是句訓人或罵人的話,是對無理、無恥一類言行的指責或訓斥。說起這個詞的來歷,既可笑又有意思。以前,我國北方蒙古族,過著群居的游牧生活,蒙古包群落就像游動著的小村莊,經常搬遷。為了尋找有水草的地方放牧,牧民們不得四處游蕩。一旦碰到有水草的地方,就把蒙古包支起來暫時定居。白天,男人們外出放牧,留下老人和婦女兒童看守帳篷。于是,一些年輕小伙子趁此機會,為了找姑娘們談情說愛,就混進姑娘家的帳篷里去。一些老年人看不慣,便會嚴厲地訓斥道:“你又來混賬了”;“你這混賬東西又來了。”小伙子碰了釘子,自知沒趣,就急忙退出帳篷。愛情的力量使他下次混賬更隱蔽了,或許能夠收獲愛情。經過長期的流傳、演變,“混賬”變成了訓斥或罵人的詞了。
【第79句】:大路上的磚頭——絆腳石
【第80句】:我數學考了【第99句】:6分,滿心歡喜地捧著卷子在爸爸面前炫耀。爸爸看了一眼,輕描淡寫地說:“自夸沒人愛,殘花沒人戴,還差0.4分哩,千萬別驕傲。”(陜西·佳縣)
【第81句】:【一失足成千古恨】(諺)失足:失腳跌倒,借指犯了大錯。指在關鍵時刻行為不慎,犯了大錯,就會造成終生遺憾,至死無法彌合。 也作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頭是百年身。 一失腳成千古恨,再回頭是百年人。 一失足為千古恨,驚回首已百年身。
【第82句】:【平地跌跟頭】(慣)比喻在順境中出問題,或在不該犯錯誤的地方犯錯誤。 也作“平地摔跟頭”。
【第83句】:【三十年前子靠父,三十年后父靠子】(諺)指人在三十歲以前,要靠父親養活、扶持,兒子得聽從父親的指使;三十歲以后,父親要靠兒子關照,自然是兒子說話算數。
【第84句】:【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意為人和物均有所長,也各有所短,揚長避短才是正理。此俗語源出《楚辭·卜居》,屈原忠而見疑,求問龜卜,詹尹回答說:“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用……龜策誠不能知此事。”意思是說,作為標準的尺寸,有時不能用作標準,用以比喻龜卜雖是替人決疑的,但有時不能決疑。司馬遷在《史記·白起王翦列傳》中曾引用“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另一番新意,用以比喻白起、王翦兩人之智略各有長短,批評兩人替秦國打下了天下,卻不能替秦國守天下。白起、王翦都是蓋世無雙的名將,本可為萬人景仰的英雄,但白起暴虐,坑殺趙四十萬長平軍,不免橫死;王翦不諫秦始皇行仁義,其孫受殃。這樣,兩人的短處,使他們不能成為人們的楷模,不免使人惋惜。司馬遷用“尺短寸長”來評論,表現了他反暴政的思想。后世從司馬遷的評論中得到啟發,運用“尺短寸長”這一俗語,則泛指人和物均有所長,也各有所短,世上沒有完人,揚長避短,發揮人的最大潛能。
【第85句】:【 抱大的孩子不會走】缺乏鍛煉,沒有實踐能力。《文匯報》 (1994,4,8):“我以為這樣的陪讀是不可取的,其結果只能 像俗話說的那樣,‘抱大的孩子不會走’。”
【第86句】:【屬鴨子的——肉煮爛,嘴也是硬的】(歇)嘴:本指鴨子的嘴,轉指說話。硬:本指堅硬,轉指強硬。 指人心里已經認輸,嘴上還很強硬。常含譏諷或責罵意。
【第87句】:【文來文對,武來武對】(慣)比喻針鋒相對,用對方采取的手段來回擊對方。 也作“文來文對,武來武擋”。
【第88句】:【靶場上的人頭——干等著挨打】(歇)指被動地等待挨對方整治。
【第89句】:【三年不上門,當親也不親】(諺)三年不上親戚朋友處走動,該當是關系親密的,也會疏遠起來。指親友之間,貴在經常聯系,增進情誼。
【第90句】:【 遇到攔路虎】遇到巨大的障礙。馬烽《飼養員趙大叔》: “遇到攔路虎就去問別人,學到一點好的辦法,馬上就試 驗。”
【第91句】:【親戚明算賬,父子錢財清】(諺)親戚之間在經濟上要算清賬,父子之間在錢財方面也要有透明度。 指即使關系再親近,在錢財上也要一清二楚。
【第92句】:黃鼠狼和狐貍結親——臭味相投
【第93句】:【轎上來,馬上去】(慣)形容講究排場、闊氣。
【第94句】:棉花槌打驢——不痛不癢
【第95句】:老師叫一同學在黑板上算一道應用題。他的步驟對但得數卻計算錯了。老師打趣道:“你大風大浪都闖過去了,卻在小河溝里翻了船。”(陜西·成陽)
【第96句】:【百能百巧百受窮】(諺)在技藝上樣樣能樣樣巧的工匠,沒有不受窮困的。指技藝貴在精一,不在多能。
【第97句】:【 耳聽是虛,眼見為實】耳聽是別人說的,眼見是親自看的。 強調直接經驗可靠。語序亦可換置。浩然《山水情》:“耳聽 是虛,眼見為實,等我看到真實的了,才能定準兒該向你點 頭還是搖頭。”
【第98句】:【雷同】“雷同”現在指兩個東西極為相似。一般指抄襲現象。 “雷同”最早出處是《禮記》。《禮記·曲禮》上記載:“毋剿說,毋雷同。”漢代鄭玄注:“雷之發生,物無不同時應者。人之言當各由已,不當然也。”意思是說,打雷的時候,萬物同時都響應。人應該用自己的心去斷其是非,不要他人之說以為己語,像萬物聞聲而應那樣。所以,雷同還有“隨聲附和”的意思。《漢書·劉欲傳》:“或懷妒忌,不考情實,雷同相從,隨聲是非。”就是指隨聲附和。但,“隨聲附和”今已不取其義。后“雷同”引申為抄襲現象。
【第99句】:一個書法家伯伯來我家看我寫字。我怕寫不好不敢寫,伯伯說:“寫字不怕丑,只要筆筆有。”(河南·博愛)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