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藍天救援隊的感受100字
:I like you,but just like you.剛想說這個句子不錯,正想把它摘抄到筆記本上時,老師告訴我們它的翻譯:縱然萬劫不復,縱然相思入骨,我也待你眉眼如初,歲月如故。
藍天救援隊救援過程觀后感
汶川地震救援2008年5月12日汶川抗震救援中,藍天救援的志愿者出色的發揮了組織和協調能力,協助災區轉運五千多萬元的救災物資、解決了三十多萬人的臨時住宿問題、搜救孤村十余個、開辟空中緊急救援通道;協助政府在震后為災民打開農產品汶川櫻桃的銷售渠道;在過冬前為災區組織捐贈一萬一千六百條棉被。
獲得四川抗震救災模范先進個人榮譽表彰。
貴州抗旱救援2010年初貴州大旱,藍天救援隊先后出動4批次專業探洞隊員,歷時半個多月,深入貴州省4個州9個縣旱區,勘察了45處洞穴,探明洞況26處,找到可飲用水源11處;為當地援建應急供水站3處;解決了五萬人的飲水問題。
玉樹地震救援2010年4月14日玉樹地震,藍天救援隊是第一支到達災區的民間救援隊伍,以其出色的專業搜救、醫療、機動、通訊保障能力,為挽救生命搭建通道,成功搜救生還者12人、救治受災群眾1165人、轉運骨折等傷員25人;配合國家救援隊巡診9天90車次;轉運救災物資5000萬元、協助政府發放藥品、搭建救災帳篷;為災區架設了第一個通訊中繼站,為救災做好通訊保障工作;為災區學校募集物資等。
參加2024年2月對在可可西里失蹤的陜西地礦局3名隊員的救援任務。
雅安地震救援岷縣地震救援魯甸地震救援海南威馬遜臺風救援菲律賓國際救援2024年11月20日,代表中國紅十字國際救援隊參加菲律賓的救援工作,本次救援的第一批國際救援隊員由于17人組成,其中包括:藍天救援隊8名隊員(搜救和保障),999救援隊7人(醫療),中國紅十字總會2人。
本次救援行動是中國民間組織90年來第一次代表中國參與國際救援行動。
本次藍天參與隊員名單(張勇、李碩、李揚、李云峰、李文陽、向東、夏飛、王駢宙)緬甸國際救援2024年9月12日,緬甸兩名大學生登山隊員攀登緬甸第一高峰卡喀博雅茲峰時失蹤,緬甸向中方求助,在搜救進行過程中,緬甸方面的EC130直升機意外在原始森林失聯,第二次求助中國藍天救援隊,兩次救援藍天救援隊共派出隊員32名,保障隊員50余人參加,在緬甸取得良好的社會影響,體現了人道救援的人性光輝,為國爭光
東方之星客輪在長江傾覆 救援
【第4句】:25尼泊爾地震
藍天救援隊觀后感
寫電后感,要選擇好角度。
一篇幾百觀后感,容量很而一部電影所牽涉的內很多,切忌面面俱到,必須選好角度,把重點放在一個側面上,這就叫“口子要小,挖掘要深”。
選擇角度,一方面要看影片本身的特色,另一方面要看自己感受最深的是什么地方。
角度選得好,對立意、選材、構思、謀篇都直接產生連鎖反應,有利于把觀后感寫好。
藍天救援隊到學校的體會作文400字
初讀這篇文章時,我的心被深深地觸動了,文章主要講的是一位來自單親家庭的貧困學生,在為玉樹捐款活動中義然捐出政府獎勵給他的2000元的故事,我還清晰的記得他說過這樣一句話:”因為我在得到別人的捐贈和幫助時,曾雙眼濕潤,內心熱流澎拜,我把政府獎勵給我的2000元捐獻出來,支援災區,這是我應盡的義務,我知道:”杉樹身軀挺直,直插云霄,在浩浩人間站立起來,在一年四季中從不換色,堅強,固執,一生都以筆直的姿態面對酷暑嚴寒,風霜雨雪,直至多少年以后聳入云端。
蝸牛是帶著家的生命,它雖然走得很慢,但它也從不放棄每一小步,如果它沒有了家,它就會失去保護,失去自己的生命。
它一生都要背著它,以這種姿態使自己生存,即使是那么累,以完成壯烈的生命旅程。
“
藍天救援隊課觀后感600字
寫觀后感需要正確把握文章內容。
常見的觀后感一般包括三大塊內容:
【第1句】:內容簡介。
用簡單幾句話概括影片內容,就像我們平時讀了一篇課文歸納主要內容一樣,做到既完整又簡練。
【第2句】:發表評論。
寫這部分時,同學們可向自己提這樣幾個問題:你對影片中哪件事印象最深刻,為什么
哪個人物你最喜歡,為什么
哪個場面最使你感動,為什么
只要選擇其中一個問題深入思考并寫下來,就構成了自己對影片中某人或某事、某個鏡頭的個性評價。
【第3句】:抒寫感受。
這是觀后感的主體部分,學生往往言不由衷,空喊口號。
最 有效的方法 是作比較:或將片中人物與自己比較,尋差距,找不足;或與身邊熟悉的人相聯系,闡發自己的觀點;或將電影中的先進事跡與生活中、社會上的現象比比較,從正反兩方面談感受。
在寫作時,同學們可簡單列舉一些親身經歷、耳聞目睹的事(或人)使自己的感受有血有肉,敘議結合。
一句話,只有聯系自己,聯系生活和實際,才能寫出真情實感。
關于藍天救援演講后的感受日記
小時侯我常常去姥爺家,因為我非常喜歡看姥爺養的花。
有仙人掌。
玫瑰。
月季。
葵花還有曇花。
我仔細的觀賞過曇花開放。
它長到有2尺多高,寬而綠的葉子,長長的,一大片一大片的,好象碧綠的裙子。
5個大小不一的花骨朵分別長在4片大葉子上,上面還長著綠色的小刺。
花骨朵又尖又長,被花柄緊緊地包裹著。
聽姥爺說曇花一現是很美的。
我靜靜的等待著它的開放。
最大的那個花骨朵鼓鼓的,飽漲的馬上要爆裂似的。
那緊縮的花瓣漸漸張開了,宛如一只玉制的高腳杯。
這只高腳杯是舉世無雙的,是能工巧匠雕琢出來的。
只見粉紅色的花蕊被白色的花瓣包著透出一種清新。
淡雅,真好象是花仙子一樣。
一陣風拂過一股醉人的香氣撲鼻而來,沁人心扉。
真是:一朵曇花香一片啊
1個多小時過去了。
曇花把它那舒展的葉片,捏出了細小的裙褶,不一會兒,她揮起一片花瓣遮住了自己的一部分身體,其它的花瓣也隨之靠攏過來,把她的整個身體都蓋的嚴嚴實實的。
看著凋謝的曇花,我驚訝的說不出話來。
也許正是因為曇花一現的短暫,才叫人贊嘆它的美麗吧
曇花一現作文400字很久以前媽媽就告訴我,有一種植物,它的名字叫曇花。
它開的花潔白又美麗,但是看到它的人并不多,因為大半的曇花都是在半夜三更開放的,而且它開花時間也非常短,一年就開一個晚上,這里我想起了一個成語叫“曇花一現”,形容曇花開得時候很慢,敗得時候卻很快,我真是一個幸運的人,今天我就看到了曇花。
藍天救援隊防溺水日記
<寫法 日記顧名思義就是一日一記.那么日記是不是只能寫當天的事呢?不是的.日記也可以寫以前的事,如果單篇幅的日記,或是當天無事可寫,或是以前發生的事未及時去寫,都可以在以后的時間里,經過回憶思考再寫下來.寫的內容不需要用很好的詞組來修飾,這畢竟只是個人在一天內把所做的事情用文字來表達并保存下來.只要連貫,讓人讀起來有一種很舒服的感覺就行了.隨心所欲--想到什么就寫什么,創造一個輕松的閱讀環境便已足夠. 雖然日記不一定只寫當天的事,還是當天的事當天寫好.不要非把當天的事放到以后再去寫. 日記通常由書端和正文兩個部分組成.日記常以第一人稱記下當天生活中的所見、所聞、所做或所想的事情.中、英文的日記三格式大致一樣.英語日記的書端是專門寫日記的日期、星期和天氣的.左上角是日期(年、月、日)、星期.右上角寫上當天的天氣情況. 日記是寫自己心理活動的,有時也像出氣筒一樣,是傾訴自己心事的好對象.也正因為日記本的這個特殊功能,有的家長、老師會偷看自己的孩子、學生到底在寫什么,有沒有在罵自己.如果有,他們就一定會對孩子大打出手.這種行為造成了學生不敢寫真心話,怕被家長、老師看見.希望老師家長給孩子一個開放的空間. 格式 日記的正文是日記的主要部分,寫在星期和日期的正下方,可以頂格寫,也可以內縮3至5個字母的空間.由于記載的內容通常已經發生,謂語動詞多用一般過去時.但也可根據具體情況,用其它時態.如:記敘天氣、描寫景色,為了描寫生動,可以使用現在時,以表現當時的情景.再如文后發表感想或評論可用現在時態或將來時態.記日記力求簡單明了,有連貫性.若有文字提示,則應重視提示,把握要點.在句式上盡量使用簡單句,以防繁雜,造成語法、句型錯誤.例:6 月26日 星期五 晴 今天(當然,不一定開頭就寫今天)………………………………你也可以用有趣的語言來寫天氣,或用畫圖來表示.例:×月×日 星期× 滴答滴答下雨啦×月×日 星期× 太陽公公笑瞇瞇×月×日 星期× 日記內容 日記可以寫故事,日記也可以寫心情,日記可以還寫寫今天發生的事情、觀察的東西、做的夢.日記,其實就是記錄你一天的所見所感,再加以邏輯上和結構上的處理. 日記是一種供個人使用的、以日期為排列順序的筆記.一開始的日記是生意的記錄本,后來人們用日記來記錄天氣、事件一直到個人的心理感受、思想深處.日記可以是記錄將要做的事情的,也可以記錄已經發生的事情范文 1月27日 天氣 晴 星期日 今天我生病了,我跟我媽媽說我冷,媽媽摸摸我的額頭,發現很燙,于是馬上就給我量體溫,一量有40度.爸爸媽媽嚇壞了,就連忙帶我去了醫院.到了醫院,媽媽馬上領著我到小兒科,醫生給我抽血化驗,檢查結果我得的是細菌性感染.醫生給我開了些藥,叫我到急診去室打兩瓶點滴.我在打針的時候很勇敢.一直打了四個多小時才打完,醫生說明天還要繼續打針. 到了家里,我聽見媽媽在給外公打電話,外公又問我好點了嗎 我說:我好多了,你們不用擔心.
以藍天下的至愛為主題,寫愛的感言
一葉飄零而知秋,一枝勃發而見春。
細節中往往折射出大千世界。
學會留心,才能在一枝一葉的小世界中發掘出人生的財富。
? 我們往往被電視中的生死離別轟轟烈烈的愛所震撼、所吸引,卻在不經意間忽略了我們身邊真正的愛:悲傷時,父母的一個深情撫摸;難過時,朋友的一句貼心問候;失意時,老師的一個鼓勵的眼神,正如一簇簇小小的白玉蘭——它們沒有玫瑰的鮮艷奪目,沒有牡丹的雍容華貴,但是默默地散發沁人心脾的幽香,曠我之心,怡我之神。
大愛希聲,真正的愛是不需要用華麗的辭藻來體現的,它只能用無聲的行動去表達。
? 學會留心,才能體會真正的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