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延安王家坪紀念館的感受簡短篇作文
延安王家坪紀念館 迎著溫暖的春風,在陽春三月、天氣晴朗的日子里,我們唱著歡快的歌,轉眼間來到了王家坪紀念館。
一下車,剛邁進紀念館大門,望見毛主席高大的銅像聳立在紀念館的中央。
毛主席身穿軍裝,頭戴軍帽,兩手叉腰,展望著未來美景。
我們在老師的帶領下,來到紀念館序廳,序廳中間有兩根正方形的大理石柱子,有6米多長,頂上有13枚軍徽,代表毛主席在延安生活、戰斗了十三個春秋。
地上鋪著紅色的大理石地板,象征著紅色的土地。
正中間有一張延安市全進圖,是用泥雕刻而成的,有巍巍寶塔山,滾滾延河水,左邊是毛主席打仗回來在按延安志丹縣和鄉親們團聚的情景。
右邊是紅軍戰士渡黃河是艱苦的情景。
我們來到第一展廳,看見毛主席用過的筆、油燈、墨盒,吃過的小米、豆錢錢等。
還有作戰時用過的炮、長槍、手榴彈、大刀…… 接著我們來到第二展廳,看見了毛主席寫的;〈論持久戰〉、〈人民民主專政〉……許多光輝著作。
看到這些,我又回想起以前人民是多么辛苦,才換來我們今天的美好生活。
想著想著,一個同學叫我過去看裝在大玻璃框的延安地形圖,啊
這個地圖大極了,全部都是用泥捏成的,延安市的每個縣、每個景點,都看的清清楚楚。
我真沒想到延安有這么大呀
接著我們又來到了第三展廳,對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那匹毛主席騎過的白駿馬,高大無比,又肥又胖,我想:“毛主席作戰行程二萬五千里,可能就靠這匹白馬當交通工具。
轉過來,我看見民間藝術展廳里買有毛主席胸章、剪紙、布貼畫……我很快買了一個毛主席胸章掛在胸前,因為毛主席永遠在我們心中。
最后我們依依不舍的離開了紀念館,望著紀念館頂上的12個大字“發揚革命傳統,爭取更大光榮 。
”我決心:發揚老一背的傳統,把祖國建造的更好。
作文關于延安這里的遠足活動感言
不久前的一個周六清晨,陰沉的天空中伴著零星的秋雨,當很多人還沉浸在甜蜜的睡夢中時,陜西延安中學全體高一新生卻已早早來到學校,3000多名師生排成整齊的隊伍,整裝待發。
7點10分,在舉行簡單的儀式后,隨著校長李思溫的一聲令下,隊伍在國旗、團旗和校旗的引導下,踏上了為期一天(12個小時)的紅色遠足征程。
延安中學每年在高一新生中開展的“走延安路、做延安人、鑄延安魂”遠足活動,以拉練形式進行,同學和老師都要自帶干糧,從延安中學出發,經延安中學延園部——棗園革命舊址——翻越仙鶴嶺大山——“四·八”烈士陵園——過延河——延安大學——楊家嶺革命舊址,最后返回校園,翻山越嶺徒步行走25公里。
秋風細雨帶來陣陣涼意,隊伍進入丘陵、山谷中,道路泥濘,可同學們情緒高漲,一首接一首的歌聲此起彼伏。
隊伍浩浩蕩蕩,綿延數公里,猶如一條紅色巨龍。
論學習成績,延安中學的學生個個都是佼佼者,但遠足,對于這些高一新生來說還是第一次。
一個多小時后,同學們開始氣喘吁吁,很多人漸漸地沒有了開始時的興奮勁。
又經過5公里的路程后,同學們開始翻越仙鶴嶺。
臨近中午,雨過初晴,在陽光照射下,同學們汗流浹背,身上的背包也越來越沉。
有的同學開始掉隊了。
這時走在隊伍最后的高一(7)班在班干部的帶領下,喊起嘹亮的口號,接著領頭的班級也用更高的音調唱響了震撼人心的歌。
這時,有幾個女同學氣喘不上來,堅持不住了;有個女同學腿肚子抽筋了,坐在了路邊,校學生會干部崔璽玉馬上組織同學幫助她們:有的同學停下來給腿肚子抽筋的同學按摩,有的同學兩人組成一組,架著走不動的同學繼續前行。
各班的班干部這時也不顧自己的勞累,幫著同學們拿東西、背背包,還時刻不忘領著同學們喊口號、唱首歌,他們其實也很累,但是為了所有的同學都不掉隊,他們咬牙堅持著。
在整個行程中,高一(7)班的屈永龍始終走在最后,他手拎一個大口袋,默默地撿拾同學們因不小心丟下的碎紙、垃圾。
有時,隊伍已走出好遠了,才見他拖著大口袋跑著趕上來。
校學生會主席劉旭說:“屈永龍是一個貧困生,平時生活非常簡樸,可為集體他從不吝嗇,這值得那些在家里當慣了小皇帝、小公主的同學好好學習。
”站在山巔,那“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感覺頓時涌入同學們的心中,眺望延安城,成功的喜悅蕩漾心中。
高一(11)班任杰說:“這次遠足讓我體會到,只有通過努力才能看到人生中最美的景色。
”校學生會文藝部長程文娟說:“這次遠足讓我懂得了堅持,堅持就是體驗的過程,其實,過程遠比結果更精彩。
”傍晚,這支紅色的隊伍在夕陽中如同紅色河流一樣返回延安中學。
走進校園的那一刻,很多同學都流下眼淚:“我們不負眾望,我們回來了。
”
學習了《回延安》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悟
人生的每個瞬間都是精彩的、你應該盡力做好一生中的任何一件事
可以提供一下尹權生寫的延安舊事的閱讀感言否
那是一支揮灑著磅礴氣勢、輝煌哲思的筆,忽如瑞 鶴乘風,忽如游龍入海,寫完了《沁園春·雪》,寫完 了《實踐論》、《矛盾論》。
然而同是那么一支筆,1 9 3 7 年1 0 月9 日夜,卻變得艱澀了,如同沉重的犁 鏵,走走停停,艱難地在油燈下苦耕———那支筆是在 苦耕一塊板結了幾千年的刑不上大夫的疆土,更是在輾 壓一片連觸及都不忍的感情。
當筆桿顫落了一天星斗,當油燈舔著了東方云霞, 一封短信總算寫完,末尾是一個蒼勁有力的簽名,和一 個不能忘記的沉重日子:1 9 3 7 年1 0 月1 0 日。
短信在當天上午轉到了陜甘寧邊區高等法院;法院 正在陜北公學操場公審黃克功。
黃克功當時任延安抗日軍政大學第六隊隊長,因失 戀開槍打死了陜北公學女生劉茜。
黃克功可以算是紅軍最早的“紅小鬼”了。
他沒槍 高就參加紅軍,跟隨毛澤東,飲彈井岡諸峰,浴血中央 蘇區,九死一生走過雪山草地,是身經百戰的毛澤東的 愛將。
參加公審大會的有一萬多延安軍民。
法官、起訴人 、辯護人、觀審人……在會場上展開了激烈的爭辯—— — 殺人者償命
功勛不能抵消罪惡,地位不是赦免死 罪的理由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必須判處黃克功死刑
這是法官、起訴人的意見。
一個黃毛丫頭的命怎能與一個革命功臣、將領的命 一般分量呢
他傷害了一條生命,可他曾經拯救過多少 民眾的生命
日寇侵我中華,大敵當前,對一員戰將的 需要難道不足以超越“殺人償命”的原則嗎
這是辯護 人和大多數觀審人的意見。
公審爭執不休,相持不下。
面對法官,面對民眾,昂首挺胸的黃克功眼睛濕潤 了。
他請求法庭對自己執行死刑,但,希望給他一挺機 槍,由執法隊督押上戰場,在對日作戰中戰死
黃克功的請求,使法官和起訴人啞口無言。
天高云淡,寒風送雁。
萬人公審會場一片靜穆。
就在這時候,毛澤東的親筆信送到了法庭——— 黃克功過去斗爭歷史是光榮的,……如為赦免,便 無以教育黨,無以教育紅軍,無以教育革命者,并無以 教育做一個普通的人。
…… 念完這封信,法庭當眾宣布:判處黃克功死刑,立 即執行
聽完宣判的黃克功向法官立正、敬禮———但抬起 胳膊時意識到沒戴軍帽,便就勢振臂高呼,高呼他的黨 ,萬歲
他的領袖,萬歲
然后邁開大步走向刑場,如 同滿懷信心地去執行一項任務…… 延安的老百姓不懂什么“法律”,什么叫“明鏡高 懸”,但他們會唱歌,他們唱《解放區的天是明朗的天 》,唱得最動情、最起勁,唱得熱淚盈眶。
據說毛澤東一生只流過兩次淚,一次是為他犧牲在 朝鮮的兒子流的,另一次是在處決黃克功的槍聲響起的 時候流的。
他反復囑咐:一定要為黃克功買口上好的棺材
延安哪
黃克功被埋在延安,埋在延安寶塔山的南面。
讀延安我把你追尋是感想200字
對,延安認識和感受延安是個是個。
革命圣地吧,直接聽說我兒且是革命火種的發源地,但是具體沒有去過,更不怎么了解,只知道延安是革命老區。
感受跟談不上了,因為沒有去過,也沒有見過,只是聽說過。
有關于延安精神的故事
... 都這時候了才想這事 還有時間慢慢寫么 也是對四年大學的一個計劃 別拘泥于寫那什么感想 誰有時間去看你那... 給你個思路 開頭就先說說你對延安大學及這個城市的初步印象 下來就是選擇這學校的理由 對這所學校有何期望 假期的準備工作 等等 接著就是自己對自己的要求 四年大學生活的計劃 這可以盡量寫多點 就跟日記似得 情感 學業 人際交往方面 ...自己要在大學實現的一個總體目標 很多很多 結尾勉勵下自己就okay了 O(∩_∩)O~
延安的精神給我什么啟示
心得體會 前不久,局里組織去延安學習考察,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一路走來,無論是從寶塔山到棗園,還是王家坪,南泥灣,楊家嶺,這一個個歷史的豐碑,篆刻下偉人們為了新中國奮斗的痕跡,仿佛把我的思緒拉回到那個遙遠的年代,使我在思想上有了很大的提高,可以說是接受了一趟生動的黨課教育。
作為一名新黨員,我深知此次延安之行對于我思想上的幫助非常巨大,于是我如同海綿吮吸水分一樣吸取著這塊神奇的土地所能帶給我的啟示。
細細品來,這一路的參觀考察學習,竟如同一次黨性教育的,讓我心潮澎湃,受益良多。
下面,我就這次來談談自己的心得體會,向大家作一匯報。
(一)關于參觀革命圣地延安發展現狀的一些感想久居上海這個大城市,享受于舒適的生活,在出發前,雖然對革命老區的艱苦有一定的估計,卻還是沒有想到,我們的革命圣地延安,生活竟然還是如此的艱苦。
我們在電視里看到窯洞的時候一定覺得很希奇,可是久居于窯洞的那些老區人民啊,卻受到地理狀況等等方面不利因素的影響,飽受缺水之苦。
據說,延安住窯洞的百姓,一年到頭竟然只能洗一次澡,這著實讓我們瞠目結舌——老區人民生活之艱苦深深地楸動著我們每一位同志的心,大家看了心里都很不好受。
首先,覺得我們更加應該響應中央的號召支援西部大開發,辦實事,出實力,盡可能地為延安各方面的發展,比如供水問題的解決等等,作出我們的一份貢獻。
眾所周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是中央統籌兼顧以后作出的一項英明的決定,是一項關系到我們中華民族是否能夠在21世紀實現偉大復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決策。
對次,我們經過了這次延安,就有了更加切身的體會和高度的認識,立志要為革命老區延安的發展和建設出一份力。
其次,革命老區延安淳樸的民風民俗,也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如果要問我,誰是當今最可愛的人,在經歷了這次參觀活動后,我要說,是那些延安的百姓。
他們,不依仗著自己是革命老區的人民,就沾沾自喜,或者是對于缺水等艱苦的生活環境怨天尤人,恰恰相反的,在他們身上,我可以真實地感受到一種淳樸的民風——群眾都非常地支持組織上的工作,并且對于依然艱苦的生活環境沒有抱怨,堅信在黨的領導下,革命圣地延安的生活條件會越來越好。
這是一種怎么樣的堅定和淳樸的民風喲,我深深地被其感動,并且從中看到了希望,感受到一種蓬勃的力量,似乎就要破殼而出地,建設一個嶄新的現代化的革命圣地延安,而這種精神和力量,恰恰就是延安精神的真諦所在——堅定的信念和踏實的作風。
我想,我們平時工作學習,何嘗不需要這樣一種延安獨有的精神呢
我相信,在繼承了這比寶貴的精神財富之后,我們能夠以煥然一新的面貌和強大的精神支柱投入到工作中去,克己奉公、多作貢獻,這樣,我們的工作就一定會搞的更好。
(二)“偉人故居”給我深切的體會和生動的教育在經歷了紅色之旅后,我發現一個特別的地方,無論是王家坪的偉人故居,還是楊家嶺的革命先輩辦公處所,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征,那就是簡樸而又莊重。
不要奢望那些偉人們會去為自己建設什么高貴華麗的處所,事實上,這一路走來,參觀的非常多的,恰恰是那些很普通甚至有些簡陋的偉人故居。
偉人們,總是怕投身革命的時間不夠似的,把自己的臥室經常性地和辦公地點相臨近或者干脆并為一室,這樣就可以擠出盡量多的時間去工作。
在我的眼前,仿佛出現了一幕幕這樣的畫面——在戰火紛飛的年代,前線將士們奮勇殺敵,而我們的偉人們,就在這樣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故居中日夜謀劃、挑燈夜談、竭盡全力去工作。
正是他們的“決勝千里之外”,為我們中華民族贏得了一場又一場艱苦的戰役,為新中國的建立和全國人民的解放作出了難以估量的貢獻。
可以說,今天,當我再一次踏上延安這片熱土,重溫那段,心中久久地不能平靜。
古人云:“斯是陋室,唯吾得馨”,在這里,偉人的故居,盡管不是什么高樓大廈,或者威武莊嚴的皇宮大內,可是它卻經歷了歷史的洗禮與考驗,透射出一種樸實、堅定的力量。
今天,我們在這里學習考察,仍然可以真切地感受到這樣的一種氣魄,我們要把它帶到我們的工作中,這樣,我們就不會再片面去追求什么豪華的工作生活環境,而會從心里感受到一種充實和寬敞,有無窮的力量支持我們去更好地工作。
(三)延安精神給我深刻教育和無窮動力舉世聞名的革命圣地延安曾給中國帶來光榮與神圣,也令世界詫異與震驚。
過去的延安老區是荒山禿嶺、貧窮落后。
1936年黨中央、進駐延安后,這座黃土高原上的歷史文化名城成為全中國和世界關注的“紅都”,中國革命也從此由勝利走向勝利。
當紅軍爬雪山、過草地,擺脫的圍追堵截,歷經種種艱難險阻到達陜北的時候,延安正是以母親般寬大而溫暖的胸襟接納了這些中國革命的先驅者,小米飯滋養著八路軍的指戰員,他們在這里休養生息,自力更生,開辟出了陜甘寧根據地。
巍巍寶塔山見證了那個風云突變而又豪情萬丈的時代。
時至今日,潺潺的延河水宛如一位慈祥的母親向每一個人訴說著當年的革命故事。
正是基于這樣的情感,當我隨著同事一同踏上“紅色之旅”的征程時,歸“家”的喜悅自是現于言表。
我不僅要問自己,是什么讓延安成為這樣一片神奇的熱土呢
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我們要倡導的“延安精神”。
延安精神的主要內容: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
一踏上這片熱土,我仿佛看到和農民在親切地交談,了解民情,更好地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也正是這樣的延安精神,教育了一批又一批好兒女,“為人民服務”的題詞就是為了紀念同志而題寫;我的耳邊,又好象響起了的音樂。
是啊,延安精神就是這樣一種神奇的力量,它催人奮進,更要堅決為人民服務、為黨的事業奮斗終身的信念。
延安精神是我們黨的傳家寶,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
今天的形勢和條件同延安時期相比發生了很大變化,但中國共產黨人無論現在和將來都要堅持和弘揚延安精神。
作為一名新黨員,在經歷了這次延安之行紅色之旅后,我深刻地感受到這里的一草一木,都散發著一種神奇的力量,革命圣地給了我一次關于黨性和黨的知識的教育,讓我意識到,只有永保延安精神的本色,踏踏實實地為人民服務,才能把工作切實搞好。
我們學習延安精神,就是要牢記胡錦濤總書記說的“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把延安精神帶回我們的工作中,求真務實地為群眾多做實事,多做好事。
在我們黨領導全國人民高舉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旗幟,向著社會主義強國邁進的時候,迎來了中國共產黨誕生85周年紀念日。
回顧黨的歷史,撫今思昔,在為黨的偉大成就而歡欣鼓舞的同時,我還要說:我們要進一步繼承和發揚黨的優良傳統,讓“延安精神永放光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