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對當今社會不文明現象有什么感想
這個占中國市場壟斷地位的搜索引擎,幾個月前在電視上被報道其利用他的壟斷地位謀取暴利,許多消費者被其欺騙,消費者受到了很大損失。
在如今這個網絡時代,我們經常會說“有啥不明白的上百度”。
當百度成為我們生活的必需品,而且又沒有什么替代品的時候,就像吸毒一樣,沒有這東西就不行了,它就會對我們進行控制,要活下去,必須依附于他。
然而,這僅僅是百度的的問題嗎
就像吸毒,如果沒有第一次,怎么會有第二次,第三次呢
如果有關部門管理得好了,不讓毒品流入,人們又怎么會去吸毒呢
這與百度競價排名難道不是一個道理嗎
在我們對百度進行瘋狂的批評和質疑的同時,是否應該去想想為什么。
為什么百度會讓企業為他打工,為什么企業必須依附于百度,為什么人們的權益受到損失找百度交涉未果而對簿公堂,為什么在這么多的事情在發生這么久之后才會被報道出來
這些都僅僅是百度的問題嗎
我想不是。
而報道上絲毫沒有提及別的方面,比如市場監管方面,比如政府立法方面,比如控制壟斷方面,都沒有提及,這是否是在逃避某些責任呢
在出現問題之后,百度無疑就成為了實實在在的替罪羊,不光是自己的錯誤,連別的許多問題也都成為了百度的問題了。
雖然市場調節有一定的滯后性,但是如果有關部門采取了及時有效的行動,制定了相關法律法規,規范市場競爭,又怎么會出現這些嚴重影響社會的問題呢
我們不需要事后諸葛亮
由此,我聯想到目前瘋狂上漲的房價。
房價瘋漲的背后,隱藏著多少利益的聯系,為什么房價會無休止的漲,誰操縱了房價,誰是贏家,誰是輸家
僅僅憑一些房地產商就能把房價炒上來嗎
不可能,至少也不會是今天這樣。
如果沒有相關部門的縱然與默許,那些房產商有那么大的膽子把房價炒上天嗎
如果在房價剛剛開始漲的時候就加以控制,又怎么會出現現在的問題呢
在社會上出現了大批房奴之后,政府終于出來說話了。
“要遏制房價過快上漲”。
意思是說你那些房產商啊,漲價是可以的,慢點漲,免得造成大批人無家可歸,這就成了生活治安的問題了。
房產商自然心領神會。
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像中國一樣,把房地產行業作為支柱產業。
日本寧愿把**(敏感詞匯,審核通不過)行業作為支柱產業也不把房地產作為支柱產業。
這背后,最大的受益者是房產商,其次是“相關部門”,虧得最厲害的自然是“提供”土地的農民。
開發商從農民手里買土地的價錢僅僅是這塊地種莊稼收益的三倍。
在農村,一畝地(666。
6平米)一年最多能掙1。
5萬(除去成本),也就是說,開發商買一畝土地只需要不到5萬塊錢,而房子一個平米的造價最高也不會超過2000元。
利潤是投入的400%——3000%。
這是什么概念呢,相信“相關部門”不會不知道吧。
房價飛漲的同時,誕生了許多房奴和失去土地的農民,沒有了土地,自然要買房,這又為房產漲價提供了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
在當前這個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蝦米只能吃泥巴的社會里,什么社會保障,什么市場監管,什么宏觀調控,都只是一句響亮的口號,充其量是事后諸葛亮。
這些口號比流行歌曲好聽,比懷舊歌曲經典,比京劇更令人回味。
但是執行起來就是走了一個實實在在的過場,好像徐志摩的詩:“輕輕地我走了,正如我輕輕地來。
”文件下了,組織人員學習了,精神傳達了,口號制定了也喊響了,過場也風風光光地走過了。
這些都是給廣大人民一個信號:這些事情我們都管著呢,別太擔心了。
房價高,你們可以慢慢還,先把自己整成房奴再說,國家的GDP還要靠你們呢
所以,不管是百度的競價排名以至于正規企業和消費者利益受損,還是房價瘋漲以至于廣大人民都成了奴隸,都是在一種無監管,無調控的狀態下形成的。
“二八定律”(社會上80%的財富掌握在20%的人手里)在今天展現的實實在在。
可笑的是,在中國人民擺脫貧困的背后,居然是中國的貧困線標準太低。
中國的貧困線標準是1196元,而美國的貧困線標準是10830美元(中國是人民幣)。
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這樣的貧困線標準低得太不靠譜了
不過想想也很正常,因為中國的大白菜便宜呀,一毛多一斤,1196大塊能買到幾屋子的白菜,怎么吃也吃不完。
還能增加菜農的收益,何樂而不為呢
就是這樣的貧困線標準,中國依然還有2600萬貧困人口,而中國卻毫不猶豫地說解決了全球十分之一人口的溫飽問題,多么偉大的貢獻呀
我深愛著我的祖國,她讓我不再貧困,雖然我還經常餓著肚子,可是我又好多白菜吃,真是太幸福了,高高的GDP也有我幾毛錢的功勞啊連我這么窮的人也能為國家的雞地屁做貢獻,深感自豪
我將把白菜吃到底,有錢也不吃肉
所以,在中國當農民是最幸福的一件事情。
曾經看過一句話是對自由的描述:自由不是想干什么就能干什么,而是不想干什么就能不干什么。
由此可見,修地球的農民才是最自由的人。
那些有錢人活的多累呀,整天起早貪黑,稍不注意幾百萬幾千萬就飛了。
李嘉誠有錢吧,可還是忙著賺錢,一把年紀了,還不能養老去。
再看看農民,天氣好,就出去修修地球,天氣不好,就可以待在家里,不用擔心會餓死,因為有幾屋子的白菜。
況且還能增加點雞地屁,天底下不會有比這更好的職業了。
反正就是這么回事兒:種糧食干嘛
掙錢。
掙錢干嘛
娶媳婦。
娶媳婦干嘛
生孩子
生孩子干嘛
種糧食。
不像有錢人活的那么累,要么把自己活成李剛,要么把自己活成富二代他爹。
還要繳稅。
真傻
學習傳統文化的心得體會100字左右
中國文化是迄今世界上最久遠、最穩定、最輝煌、最豐富、最發達的文化之一。
有文字記載的歷史悠悠五千載,經歷了萌生期、形成期、確立期、繁盛期和總結轉型期幾大時期。
在中國文化的形成期,春秋時代,出現了諸子蜂起、百家爭鳴的千古思想文化大景觀,形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大解放浪潮。
兩漢司馬談和劉歆的劃分,諸子主要為儒、墨、道、法、農、雜、縱橫、名家等,成為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理論的奠基石,深遠地影響著后來中國文化的發展。
如今有很多學校開展古典詩文誦讀活動,內容基本上都是那個時期的作品,并以儒家的典籍為主,旨在弘揚民族文化,陶冶情操,豐富思想。
人們對傳統文化的認可度也越來越高。
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的收視率,于丹的《論語》心得一書的熱銷,就足以證明這一點。
這些專家學者拉近了普通百姓與深奧莫測的古代典籍的距離。
雖說對于丹、易中天等人的論述眾人褒貶不一,但我覺得其影響力是不可低估的。
這些學者畢竟喚起了人民群眾對民族文化精髓的關注。
中國科學院院士楊叔子指出,一個民族的凝聚力,主要體現在對本民族人文文化的認同程度。
缺少人文精神的民族最終會走向虛無、走向異化。
如此說來,當前國民對傳統文化的追隨,便是民族凝聚力逐漸增強的體現了,由此可見,誦讀千古美文不僅是正確的,也是極其必要的。
我最喜歡的莫過于源自《周易》的一句話,“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中化民族傳統文化的精神特質由此可見一斑。
其大意是天體運行體現剛健精神,人亦效法天地而自強不息;君子的胸懷像大地一樣寬廣,德行像大地一樣深厚,所以能滋長萬物,承載萬物,容受萬物。
這句話同時也是清華、北大兩座高校的校訓。
自立自強,剛健有為是中華民族的主流精神和民族性格之一,使中華民族得以生生不息,傲然屹立。
這種自強不息的民族性格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志存高遠 “志”是指某種堅定的信念,是對某種價值目標的宏愿和決心,同時也是追求人生目標,實現人生價值的一種強大精神動力。
所謂“志不立,天下無可立之事。
”“把志氣奮發得起,何事不可做
” 二、刻苦堅忍 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形成了吃苦耐勞的精神。
這種刻苦并非心血來潮、一曝十寒,而是堅忍不拔,持之以恒。
古人特別注重“守志”,強調志向的一貫性、穩定性和堅定性。
蘇軾說:“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堅忍不拔之志。
”梁啟超說:“人之大患,莫甚無恒。
”中華民族在生存和發展的過程中形成了弘毅堅忍的性格。
三、逆境奮斗 中華民族在改造自然與社會的歷史過程中,面對逆境,從來都沒有被艱難險阻所嚇倒,反而越是艱險越向前,百折不撓,越挫越勇。
正如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所列舉的:“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他本人在慘遭宮刑之后,忍辱負重,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發憤寫成了千古名著----《史記》,成為偉大的歷史學家、文學家和思想家。
四、樂觀進取 《論語》有“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語,表現出樂觀進取的精神。
五、革故鼎新 《禮記·大學》中稱贊“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歷史上每當利弊日久時,總會有改革和革命運動,為清除積弊而變規變法,如北宋時王安石變法,清末時康有為、梁啟超維新都體現了革故鼎新的改革精神。
幾千年來,中華民族靠著上述自強不息的剛健精神,奮發進取,戰天斗地,百折不回。
這種精神成就了光輝燦爛、歷史悠久的中華文化,在四大文明古國中,惟有中國文明綿延不斷,生生不息。
“厚德載物”體現了傳統文化中寬廣仁厚、兼容并包的精神特質。
也主要是儒家思想,既仁愛思想。
中國傳統文化“厚德載物”的精神特質充分展現了中國傳統文化博采眾長、兼容并包的博大胸襟。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使中國文化既有獨創性,又有兼容性;既有統一性,又有多樣性,豐富多彩,百花齊放。
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儒家的哲學思想雖然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但是確實有很多東西是值得繼承和弘揚的,如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自強不息的奮斗、厚德載物的寬容以及“仁愛”精神、“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的律己觀念、“立己立人,達己達人”的處世原則等。
在當今世界,無論是經濟發達的西方社會,還是正在崛起的中國,社會生活都面臨著過度物質化功利化的問題。
作為社會精神支柱的人生理想,價值觀發生了偏差。
然而人作為人的存在,還應是以智慧、德行和審美情趣為表現形式的文化存在。
從這個意義上看,以注重心性,長于倫理為基礎特征的中國傳統文化能為現代人的迷失提供多方面的理性啟迪。
因此,我們要主動、積極地閱讀文化典籍,欣賞文學作品,考察文物古跡,真正了解我們的先人留給我們的遺產,將文化精華化為我們的良知、理性、美感等主體存在的一部分。
還應該在思維方式、行為方式、價值判斷、文化心理中自覺以優秀傳統文化的標準要求自己,做適應時代發展需要、積極弘揚民族文化、寬厚仁愛、有創新意識的中國人。
中國傳統文化的心得體會3篇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國地域內的中華民族及其祖先所創造的、為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所繼承發展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歷史悠久、內涵博大精深、傳統優良的文化。
它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的結晶,除了儒家文化這個核心內容外,還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態,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目錄 概述 文化特征 歷史沿革 文化傳承 國際影響 傳統文化縱覽
【第1句】:簡介
【第2句】:諸子百家
【第3句】:琴棋書畫
【第4句】:傳統文學
【第5句】:傳統節日
【第6句】:中華詩詞
【第7句】:中國戲劇
【第8句】:中國建筑
【第9句】:漢字漢語
【第10句】:傳統中醫
【第11句】:宗教哲學
【第12句】:民間工藝
【第13句】:中華武術
【第14句】:地域文化
【第15句】:民風民俗
【第16句】:衣冠服飾
【第17句】:四大雅戲
【第18句】:動物植物
【第19句】:古玩器物
【第20句】:飲食廚藝
【第21句】:傳說神話
【第22句】:神妖鬼怪
【第23句】:傳統音樂
【第24句】:中國對聯 概述 文化特征 歷史沿革 文化傳承 國際影響 傳統文化縱覽
【第1句】:簡介
【第2句】:諸子百家
【第3句】:琴棋書畫
【第4句】:傳統文學
【第5句】:傳統節日
【第6句】:中華詩詞
【第7句】:中國戲劇
【第8句】:中國建筑
【第9句】:漢字漢語
【第10句】:傳統中醫
【第11句】:宗教哲學
【第12句】:民間工藝
【第13句】:中華武術
【第14句】:地域文化
【第15句】:民風民俗
【第16句】:衣冠服飾
【第17句】:四大雅戲
【第18句】:動物植物
【第19句】:古玩器物
【第20句】:飲食廚藝
【第21句】:傳說神話
【第22句】:神妖鬼怪
【第23句】:傳統音樂
【第24句】:中國對聯 編輯本段概述 提起傳統文化,成長于文化斷層期的現代人多數沒有什么清晰的概念。
有所涉獵的人可能感嘆地說: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兼容并蓄,和而不同。
從洪秀全的金田起義、曾李的洋務運動、康梁的維新變法、何子淵的教育革新、再到孫中山的民主革命,從動刀動槍、師夷制夷、公車上書、毀除科舉,再到武裝起義,直至滿清王朝的覆滅,其間既有暴風驟雨式的革命,亦有和風細雨般的變革,但最后都殊途同歸——目的只有一個:維系中華民族這個大家庭并推動我們社會不斷向前發展,這不能不歸功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這也是中華五千年文明的魅力所在。
也有人可能會說:在現今時代,傳統文化已經過時。
人類歷史上的四大文明古國,只有中國文化作為文化主體保留至今。
以傳統文化為立國之基的中國在世界上存在了長達五千年,對比在歷史上強盛一千多年的羅馬帝國,早已不復存在。
然而,近百年來,中國傳統文化遭到了史無前例的壓制和廢棄。
在傳統文化深入人心的時代,人民身心安穩,過著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的生活;而當今的人們卻將自己鎖在一道道鐵欄內,社會活動中還會受到頻發惡性事件的威脅。
北京大學一位著名教授曾感嘆到,現在人的行為連道德底線都沒有了。
編輯本段文化特征 文化本身是一個動態的概念,是一個歷史的發展過程,因此,文化既具有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又具有時代特征。
在歷史性意義上,中國文化既包括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也包括中國文化傳統發生劇烈演變的近代文化與現代文化。
在長達兩千多年的中國封建社會里,儒家思想一直在官方意識形態領域占據著正統地位,對中國文化發生著廣泛而深刻的影響。
可以說,儒學乃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主流。
1.儒家創始人為孔子,名丘字仲尼,魯國人(今山東曲阜)。
孔子思想里,最重要的內容之一就是“禮”。
所謂的“禮”只是綱常名教化的政治、社會秩序。
2.什么是道家
所謂道家,最初見于漢代司馬談《論六家要旨》。
司馬說:“道家使人精神專一,動合無形,瞻足萬物,其為術也,因陰陽之大順,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與時遷移,應物變化,立俗施事,無所不宜,指約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知變,因變,應變”可謂道家之特長。
3.佛教于兩漢之際傳入中國,在中國的歷史條件下,開始生根、發展,成為中國封建社會上層建筑的一部分。
佛教是一種倫理道德色彩相當濃厚的宗教。
佛教以人生為苦,因而它就把追求人生的解脫作為自己的最高理想,為了實現理想便提出了一套去惡從善的理論學說和倫理道德準則,形成了有關宗教倫理道德的思想體系。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中國古代社會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比較穩定的文化形態,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民族的歷史遺產在現實生活中的展現。
這個思想體系蘊涵著豐富的文化科學精神,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凝聚之學,中國傳統文化是內部凝聚力的文化,這種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注重和諧,把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群體、人與自然有機地聯系起來,形成一種文化關系;二是兼容之學,中國傳統文化并不是一個封閉的系統,盡管在中國古代對外交往受到限制的條件下,還是以開放的姿態實現了對外來佛學的兼容,三是經世致用之學,文化的本質特征是促進自然、社會的人文之化,中國傳統文化突出儒家經世致用的學風,它以究天人之際為出發點,落腳點是修身、治國、平天下,力求在現實社會中實現其價值,經世致用是文化科學的基本精神。
面對日益動蕩不安的社會局勢,有識之士無不在努力尋求救世的良方。
英國著名的哲學家湯恩比博士在上個世紀70年代就提出了令舉世深思的論點:“挽救二十一世紀的社會問題,唯有中國的孔孟學說和大乘佛法。
”世界需要中國古老文化理念的推廣和實踐;已被費黜達近百年之久的中華傳統文化在中國大地上急需拯救。
作為中國人,我們不要手捧著金飯碗,在外流浪找飯吃啊。
傳統文化的普及和復興必會帶來人際關系和諧、社會長治久安,可持續地發展也就得以平穩實現。
這難道不是我們共同的期盼嗎
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究竟是什么
她能有如此強大的生命力和挽救社會的作用
傳統文化是中國古圣先賢幾千年經驗、智慧的結晶,其核心就是道德教育。
在當前文化缺失、物欲橫流的大環境下,有不少人誤認道德是限制人們行為的條條框框。
其實,有道德的生活才是真正正常、幸福的生活。
顯著特點 1,世代相傳。
中國的傳統文化在某些短暫的歷史時期內有所中斷,在 不同的歷史時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變,但是大體上沒有中斷過,總的來說變化不大。
2,民族特色。
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中國特有的,與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歷史悠久。
有五千年的歷史。
4,博大精深。
“博大”是說中國傳統文化的廣度---豐富多彩,“精深”是說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測。
編輯本段歷史沿革 中華民族歷史源遠流長,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中國人、海外華人引以榮耀和自豪,它是中華民族的重要凝聚力;另一方面,近代落伍了的中國正在現代化,雖然中國人的思想觀念,思維、行為和生活方式都在發生著重大的變化,中國文化也在全方位地轉換和發展,但是這種轉換和發展本身就是從傳統開始的。
中國傳統文化作為一種文化形態,本身具備文化科學價值。
那么什么是文化呢
又如何理解何謂傳統文化呢
“文化”的定義,往往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據美國文化學家克羅伯和克拉克洪1952年出版的《文化:概念和定義的批評考察》中統計,世界各地學者對文化的定義有160多種。
從詞源上說,在西方,“文化”一詞源于拉丁文culture,原意耕作,培養,教育,發展,尊重。
1871年英國人類學家愛德華·泰勒在其所著的《原始文化》一書中對文化的表述:“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慣等凡是作為社會的成員而獲得的一切能力、習性的復合整體,總稱為文化。
在中國,“文化”一詞,古已有之。
“文”的本義,系指各色交錯的紋理,有文飾、文章之義。
《說文解字》稱:“文,錯畫也,象交文。
”其引申為包括語言文字在內的各種象征符號,以及文物典章、禮儀制度等等。
“化”本義為變易、生成、造化,所謂“萬物化生”,其引申義則為改造、教化、培育等。
”中國古代的這些“文化”概念,基本上屬于精神文明范疇,往往與“武力”、“武功”、“野蠻”相對應,它本身包含著一種正面的理想主義色彩,體現了治國方略中“陰”和“柔”的一面,既有政治內容,又有倫理意義。
其次,古代很大程度上是將此詞作為一個動詞在使用,是一種治理社會的方法和主張,它既與武力征服相對立,但又與之相聯系,相輔相成,所謂“先禮后兵”,文治武功。
中國文化具有悠久的歷史與鮮明的民族特點。
探究傳統文化,首先應該全面考察中國文化生成與演進的環境。
中國位于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西北深入亞洲內陸,是一個海路兼備的國家。
中國傳統觀念上的“天下”是由四海之內的諸夏和“四夷”共同構成。
中國古代社會東部為農業區,西北部主要是游牧區,也由此使中國傳統文化中農耕文化與游牧文化并存又相互補充。
東部的農耕經濟又占優勢,這是中國傳統文化賴以生存和發展的主要經濟基礎。
中國古代傳統農業經濟占主導地位,在宏觀上主要強調“以農為本”、“重農抑商”,從而也形成了輝煌的農業文明。
編輯本段文化傳承 與一般的宗教相比較,中國傳統文化的優勢在于它從哲學、科學的角度上揭示宇宙、社會、人生的本質和意義的,既是充分說理的,又可以讓人進行實證,這些內容不是一般宗教能隨便解釋得了的。
所以,它與一般的宗教是不同的,它的魅力在于比一般的宗教更具有說服力的。
一般的宗教都是建立在信仰的基礎上的,只有通過虔誠地相信,才能感到神的存在,不能問、不要問為什么,是什么道理。
可是在物欲橫流的社會中,在各種色象的誘惑下,很多人是經不起引誘的,他們都會對自己的信仰發生動搖的。
特別是一些宗教不能正確科學地解釋自身,而且往往與科學思想是有抵觸的(這不是說科學是正確的,科學也是不能正確的認識自己),而科學的道理又是顯而易見的,因為它認識的是物質,是事物直觀的可見的表象。
在科學日益發達的今天,宇宙飛船上天,原子彈爆炸,互聯網技術,生物技術上的成就,科學觀念是很易被人們接受的。
由于以上原因,人們對信仰發生動搖也是很正常的,這也正是這種原因,有些基督教的牧師、天主教的神甫都背判了自己的信仰,成為上帝的罪人。
更頭甚者,有些神甫和牧師還染上了艾滋病,有媒體報道,他們之所以染上艾滋病是由于不正當的性行為造成的,這說明他們已經遠離自己的信仰,淪為上帝的罪人了。
但是我們應當承認,天主教、基督教的大部分教徒的人格還是高尚的,但是從發展的趨勢看,基督教和天主教、伊斯蘭教,都沒有發展前途,因為它們都不能為科學思想所接受,最終會被人們所拋棄。
中國傳統文化是一種理性的文化,越是科學發達,人們的文化水準提高,認識能力增強的情況下,越是有利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
在人們沒有文化愚昧的情況下,中國傳統文化是不易推廣與傳播的,因為它不具備傳播這種文化的軟件與硬化。
在中國歷史上,無論什么時候,哪一個封建王朝都沒有真正徹底的貫徹中國傳統文化,所以,中國的傳統文化從來都沒有象《圣經》文化和《古蘭經》文化那樣,左右一個國家的政治經濟的命運。
現在最有利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徹底貫徹,而這種貫徹是民主的、自由的,人們自覺自愿地接受的,不愿接受馬上就可以反對,而不是象歐洲中世紀歷史上的《圣經》文化,和現在《古蘭經》文,是強迫的。
用現代語言把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表達出來,使人們真正的理解中國傳統文化,這并不是我有什么能耐,而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本來就包涵的本質。
再者,這也是人類歷史發展到今天的必然的產物,因為大家都有文化了,語言也表述能力也加強了;第三、科學已經很發達了,我可以借助科學上的發現和科學語言,對其理論體系進行系統細致地表述,這樣就更有說服力與感染力。
以上各點,都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優勢所在。
中國傳統文化,還有語言和文字上的優勢。
編輯本段國際影響 二戰后的日本,在吸收西方先進技術的同時,繼續在家庭、學校、公司、政府部門保持中國的傳統文化,以兼收并蓄的方式得以在短時間內迅速崛起成為世界強國。
美國是現代西方文明的代表,近期統計表明,其青少年犯罪率為
【第6句】:9萬件\\\/天。
美國等一些西方國家在為其日益嚴重的社會亂象深感不安,有識之士已明顯地體會到他們崇尚個體,倡導競爭的理念是社會動亂的根源。
他們開始在東方文化中尋找救世的良方。
許多著名大學紛紛開漢學系,美國政府還設立專門的基金,組織學者研究中國傳統文化。
“911”事件以后,世界局勢動蕩不安,恐怖行動時有所聞,海灣地區戰火未熄,多少人生活在不安和恐怖之中。
自由競爭發展的結果不可避免地要升級為斗爭,斗爭再進展就是戰爭。
不論冷戰、熱戰,結果都是怨恨越積越深,報復一次比一次慘烈。
消除沖突,促進世界和平成為各國人民的共同愿望。
沖突雙方需要的不是報復,而是寬恕、忍讓和反省。
這正是中國傳統文化所倡導的。
反之,且看巴以沖突逐步升級的惡果——越來越多的人民在爆炸中無辜喪生、自然環境嚴重破壞、經濟環境遭受重創…再發展下去,后果不堪設想。
傳統文化究竟是不是過時
對當代社會還有沒有價值
編輯本段傳統文化縱覽
【第1句】:簡介 仁、義、禮、智、信、忠、孝、悌、節、恕、勇、讓;琴棋書畫、三教九流、三百六十行、四大發明、民間禁忌、精忠報國、竹、民謠、黃土、長江、黃河、紅、月亮。
十二生肖: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
農家、農民起義、鋤頭;皇宮官府、宮庭文化、帝王學。
【第2句】:諸子百家 1.儒家(孔子、《論語》、孟子、《孟子》、荀子;思想:仁、義、禮、智、信;四書:《中庸》《大學》《孟子》《論語》) 2.道家(老子、莊子;思想:道德,無為、逍遙) 3.墨家(墨子、《墨子》、思想:兼愛、非攻、舉賢、節儉) 4.法家(韓非、李斯、《韓非子》思想:君主集權,以法治國) 5.名家(鄧析、惠施、《公孫龍子》) 6.陰陽家(鄒衍、五行、金木水火土) 7.縱橫家(鬼谷子、蘇秦、張儀、《戰國策》) 8.雜家(呂不韋《呂氏春秋》) 9.小說家(吳承恩《西游記》、羅貫中《三國演義》、蒲松齡《聊齋志異》、曹雪芹《紅樓夢》)施耐庵(《水滸傳》) 10.兵家(孫臏《孫臏兵法》孫武《孫子兵法》思想:強調作戰前一定要做好準備) 11.醫家(扁鵲、淳于意、張仲景、華佗、孫思邈、王冰、張從正、朱震亨、李時珍、張景岳)
【第3句】:琴棋書畫 笛子、二胡、古箏、蕭、鼓、古琴、琵琶。
《茉莉花》、十大名曲(《高山流水》、《廣陵散》、《平沙落雁》、《梅花三弄》、《十面埋伏》、《夕陽簫鼓》、《胡笳十八拍》、《漢宮秋月》、《陽春白雪》、《漁樵問答》);中國象棋、中國圍棋,對弈、棋子、棋盤;中國書法、篆刻印章、文房四寶(毛筆、墨、硯臺、宣紙)、木版水印、甲骨文、鐘鼎文、漢代竹簡、豎排線裝書;國畫、山水畫、寫意畫;敦煌壁畫;八駿圖、太極圖(太極)。
【第4句】:傳統文學 主要是指詩詞曲賦。
《詩經》、《漢樂府》、《孫子兵法》、《三十六計》、《先秦詩歌》、《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小說》、四大名著(《西游記》《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傳》)《聊齋志異》等。
【第5句】:傳統節日 中國有各種各樣的傳統節日,很多事情有各種禮儀和習俗。
漢民族傳統節日近50個。
如下是15個主要節日:春節、上元節(元宵節)、花朝節(花神節)、上巳節(女兒節)、寒食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元節(鬼節)、中秋節、重陽節、冬至節、臘八節、祭灶日(小年)、除夕。
每個地方還有地方和民族的特色。
【第6句】:中華詩詞 古詩、律詩、絕句、近體詩、無題詩、自度曲(詞)、傳統詩詞等。
【第7句】:中國戲劇 昆曲、湘劇、京劇、豫劇、皮影戲、川劇、黃梅戲、粵劇、花鼓戲、巴陵戲、木偶戲|京戲臉譜。
中國傳統文化之昆曲
【第8句】:中國建筑 長城、牌坊、園林、寺院、鐘、塔、廟宇、亭臺樓閣、井、石獅、民宅、秦磚漢瓦、兵馬俑、故宮······
【第9句】:漢字漢語 漢字、漢語、對聯、謎語(燈謎)、歇后語、熟語、成語、射覆、酒令等……
【第10句】:傳統中醫 中醫、中藥、《黃帝內經》、《針灸甲乙經》、《脈經》、《本草綱目》、《千金方》《神農本草經》、《傷寒雜病論》
【第11句】:宗教哲學 佛、道、儒、陰陽、五行、羅盤、八卦、司南、法寶、算命、禪宗、佛教、觀音,太上老君;燒香、拜佛、蠟燭。
【第12句】:民間工藝 剪紙、風箏、中國織繡(刺繡等)、中國結、泥人面塑、龍鳳紋樣(饕餮紋、如意紋、雷紋、回紋、巴紋)、祥云圖案、鳳眼、千層底、檐、鷲。
【第13句】:中華武術 太極拳、詠春拳、南拳北腿、少林、武當、峨嵋、崆峒、昆侖、點蒼、華山、青城、嵩山。
【第14句】:地域文化 中土文化、江南文化、江南水鄉、塞北嶺南、大漠風情、蒙古草原、天涯海角、中原、巴陵文化……
【第15句】:民風民俗 禮節、婚嫁(紅娘、月老)、喪葬(孝服、紙錢)、祭祀(祖);門神、年畫、鞭炮、餃子。
中國傳統文化
【第16句】:衣冠服飾 漢服(漢族)、藏袍(藏族)、苗服(苗族)、蒙古袍(蒙古族)、旗袍(滿族)、中山裝、其他少數民族服飾、木屐、繡花鞋、翹頭履。
唐裝(漢族盤領袍)、維服(維吾爾族)、繡花鞋、虎頭鞋、偽唐裝(滿族馬褂)、肚兜(滿族)、斗笠、帝王的皇冠、皇后的鳳冠、絲綢。
中國傳統服飾漢服
【第17句】:四大雅戲 花鳥蟲魚、牡丹、梅花、桂花、蓮花、鳥籠、盆景、鯉魚。
【第18句】:動物植物 龍、鳳、狼、麒麟、虎、豹、鶴、龜、大熊貓;梅蘭竹菊:梅花,蘭花,竹子,菊花。
松、柏。
【第19句】:古玩器物 玉(玉佩、玉雕……)瓷器、景泰藍、中國漆器、彩陶、紫砂壺、蠟染、古代兵器(盔甲、大刀、寶劍等)、青銅器、古玩(銅錢等)、鼎、金元寶、如意、燭臺、紅燈籠(宮燈、紗燈)、黃包車、鼻煙壺、鳥籠、長命鎖、糖葫蘆、銅鏡、大花轎、水煙袋、鼻煙壺、芭蕉扇、桃花扇、裹腳布。
【第20句】:飲食廚藝 出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酒、茶道;吃文化、中國菜、八大菜系(魯、川、粵、閩、蘇、浙、湘、徽)、餃子、團圓飯、年夜飯、年糕、中秋月餅、筷子;魚翅、熊掌
【第21句】:傳說神話 女媧補天、盤古開天辟地、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夸父逐日、精衛填海、青龍白虎、朱雀玄武···
【第22句】:神妖鬼怪 神仙、妖怪、鬼怪、幽靈、玉帝、閻羅王、黑白無常、孟婆、奈何橋···
【第23句】:傳統音樂 是指中國人運用本民族固有方法、采取本民族固有形式創造的、具有本民族固有形態特征的音樂,不僅包括在歷史上產生、流傳至今的古代作品,還包括當代作品。
可見,傳統音樂包括“國樂”但不包括“新音樂”,但它們都是“中國音樂”。
傳統音樂是中國民族音樂中一個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傳統音樂與新音樂的區別并不在于創作時音的先后,而是在于其表現形式及風格特征。
如二胡獨奏曲《二泉映月》、《漁舟唱晚》雖是近代音樂作品,但其表演形式屬中華民族所固有,所以也是傳統音樂。
相反,學堂樂歌、鋼琴獨奏曲《牧童短笛》等因其音樂形態特征借鑒了西方音樂,故不是傳統音樂。
傳統音樂的劃分最早見于中國音樂研究所編寫的《民族音樂概論》,分為五大類:歌曲、歌舞音樂、說唱音樂、戲曲和器樂,但大多院校在教學中把歌舞音樂并入民歌,于是就變成四大類:民歌、民族器樂、曲藝(即“說唱”)音樂、戲曲音樂。
實際上,“民族音樂”、“傳統音樂”和“民間音樂”又是三個不同的概念:“民族音樂”包括傳統音樂和新音樂;而“民間音樂”只是傳統音樂的一個類別。
且中國的民族音樂是非常豐富的,除了民間音樂,還包括宮廷音樂、宗教音樂和文人音樂。
杜亞雄先生則將中國傳統音樂分類如下:民間音樂、文人音樂、宗教音樂、宮廷音樂;其中民間音樂包括民間歌曲、民間器樂、民間歌舞、戲曲音樂和說唱音樂;文人音樂包括古琴音樂、詩詞吟誦調、文人自度曲;宗教音樂包括佛教音樂、道教音樂、基督教音樂、伊斯蘭教音樂、薩滿教及其它宗教音樂;宮廷音樂包括祭祀樂、朝會樂、喜迎及巡禮樂、宴樂。
“戲曲” 戲曲“四大聲腔” 四聲腔,展輝煌,對戲曲,有影響; 昆山腔,經改良,藝術上,有開創。
弋陽腔,節奏強,加滾白,調高亢; 梆子腔,聲響亮,花苦音,巧用上。
皮黃腔,二合一,稱二黃,和西皮; 西皮剛,二黃抑,后發展,成京劇。
聲腔中以昆山腔、弋陽腔、梆子腔、皮黃腔為典型。
【第24句】:中國對聯 對聯,又稱楹聯或對子,是寫在紙、布上或刻在竹子、木頭、柱子上的對偶語句言簡意深,對仗工整,平仄協調,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語言獨特的藝術形式。
對聯相傳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
它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
對聯起源秦朝,古時稱為桃符。
關于中國最早的楹聯,譚蟬雪先生在《文史知識》1991年第四期上撰文指出,中國最早的楹帖出現在唐代。
時間跨度為先秦、兩漢至南北朝。
在中國古詩文中,很早就出現了一些比較整齊的對偶句。
流傳至今的幾篇上古歌謠已見其濫觴。
如“鑿井而飲,耕田而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之類。
至先秦兩漢,對偶句更是屢見不鮮。
《易經》卦爻辭中已有一些對偶工整的文句,如:“渺能視,跛能履。
”(《履》卦“六三”)、“初登于天,后入于地。
”(《明夷》卦“上六”)《易傳》中對偶工整的句子更常見,如:“仰以觀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
”(《系辭下傳》)、“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水流濕,火就燥,云從龍,風從虎……則各從其類也。
”( 律偶,格律詩中的對偶句。
這種詩體又稱近體詩,正式形成于唐代,但其溯源,則始于魏晉。
曹魏時,李登作《聲類》十卷,呂靜作《韻集》五卷,分出清、濁音和宮、商、角、徵、羽諸聲。
另外,孫炎作《爾雅音義》,用反切注音,他是反切的創始人。
中華傳統文化應包括:古文、詩、詞、曲、賦、民族音樂、民族戲劇、曲藝、國畫、書法、對聯、燈謎、射覆、酒令、歇后語等;傳統節日(均按農歷)有:正月初一春節(農歷新年)、正月十五元宵節、四月五日清明節、五月五日端午節、七月七七夕節、八月十五中秋節、臘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種民俗等;包括傳統歷法在內的中國古代自然科學以及生活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各地區、各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