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汪曾祺的文案集合35句
到了一個新地方,有人愛逛百貨公司,有人愛逛書店,我寧可去逛逛菜市。看看生雞活鴨、新鮮水靈的瓜菜、彤紅的辣椒,熱熱鬧鬧,挨挨擠擠,讓人感到一種生之樂趣。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汪曾祺的文案35句,歡迎參考。
【第1句】:人到極其無可奈何的時候,往往會生出這種比悲號更為沉痛的滑稽感。——《人間草木》
【第2句】:在黑白里溫柔地愛彩色,在彩色里朝圣黑白。——《人間草木》
【第3句】:四圍山色臨窗秀,一夜溪聲入夢清。——《歲朝清供》
【第4句】:語言的目的是使人一看就明白,一聽就記住。語言的唯一標(biāo)準(zhǔn),是準(zhǔn)確。——《歲朝清供》
【第5句】:年年歲歲一床書,弄筆晴窗且自娛。更有一般堪笑處,六平方米作郇廚。——《老味道》
【第6句】:人生如夢,我投入的確是真情。世界先愛了我,我不能不愛它。
【第7句】:我舍不得你,但是我得走。我們,和你們?nèi)瞬灰粯樱荒軠惡稀!洞竽子浭隆?/p>
【第8句】:我的臉上若有從童年帶來的紅色,它的來源是那座花園。——《花園》
【第9句】:四川女孩子做事往往很灑脫,想咋個就咋個,不像北方女孩子有那么多考慮。——《人間草木》
【第10句】:許多東西吃不慣,吃吃,就吃出味兒來了。——《歲朝清供》
【第11句】:岸上疏燈如倦眼,中天月色似懷人。
【第12句】:他的軀體是老了,不再有多大用處了,但他身體內(nèi)有某種東西卻是全然年輕的。——《老味道》
【第13句】:在一起時,恩恩義義;分開時,瀟瀟灑灑。——《八千歲》
【第14句】:我則有點像董日鑄,以為"濃、熱、滿三字盡茶理"。——《四方食事》
【第15句】:茶葉多是別人送的,喝完了一筒,再開一筒,喝完了碧螺春,第二天就可以喝蟹爪水仙。——《四方食事》
【第16句】:人到極其無可奈何的時候,往往會生出這種比悲號更為沉痛的滑稽感。——汪曾祺
【第17句】:廿四橋邊廿四風(fēng),憑欄猶憶舊江東。夕陽返照桃花渡,柳絮飛來片片紅。——汪曾祺
【第18句】:曾經(jīng)滄海難為水,他鄉(xiāng)咸鴨蛋,我實在瞧不上。——汪曾祺《慢煮生活》
【第19句】:多年父子成兄弟。——汪曾祺《多年父子成兄弟》
【第20句】:山家除夕無他事,插了梅花便過年。——汪曾祺
【第21句】:古人說詩的作用: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還可以多識于草木蟲魚之名。
【第22句】:我愛逗弄含羞草。觸遍所有葉子,看都合起來了,我自低頭看我的書,偷眼瞧它一片片的開張了,再猝然又來一下。他們都說這是不好的,有什么不好呢。
【第23句】:活在世上,你好像隨時都在期待著,期待著有什么可以看一看的事。有時你疲疲困困,你的心休息,你的生命匍伏著像一條假寐的狗,而一到有什么事情來了,你醒豁過來,白日里閃來了清晨。
【第24句】:這地方的忙活是栽秧、車高田水,薅頭遍草、再就是割稻子、打場子。這幾薦重活,自己一家是忙不過來的。這地方興換工。排好了日期,幾家顧一家,輪流轉(zhuǎn)。不收工錢,但是吃好的。一天吃六頓,兩頭見肉,頓頓有酒。干活時,敲著鑼鼓,唱著歌,熱鬧得很。其余的時候,各顧各,不顯得緊張。
【第25句】:它們很溫暖,我注視他們很多很多日子了。
【第26句】:如果平日留心,積學(xué)有素,就會如有源之水,觸處成文。否則就會下筆枯窘,想要用一個詞句,一時卻找它不出。語言是要磨練,要學(xué)的。
【第27句】:一個作家的風(fēng)格總得走在時尚前面一點,他的風(fēng)格才有可能轉(zhuǎn)而成為時尚。追隨時尚的作家,就會為時尚所拋棄。
【第28句】:她挎著一籃子荸薺回去了,在柔軟的田埂上留了一串腳印。明海看著她的腳印,傻了。五個小小的趾頭,腳掌平平的.,腳跟細(xì)細(xì)的,腳弓部分缺了一塊。明海身上有一種從來沒有過的感覺,他覺得心里癢癢的。這一串美麗的腳印把小和尚的心搞亂了。
【第29句】:我想任何人的語言都是這樣,每句話都是警句,那是會叫人受不了的。
【第30句】:人人心中所有,筆下所無。"紅杏枝頭春意鬧","滿宮明月梨花白"都是這樣。"鬧"字"白"字,有什么稀奇呢?然而,未經(jīng)人道。
【第31句】:語言,是內(nèi)在地運行著的。缺乏內(nèi)在的運動,這樣的語言就會沒有生氣,就會呆板。
【第32句】:一個人精神好的時候往往會才華橫溢,妙語如珠;倦疲的時候往往詞不達(dá)意。
【第33句】:氣,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畢浮。氣之與言猶是也,氣盛則言之短長與聲之高下者皆宜。
【第34句】:世界上沒有沒有語言的思想,也沒有沒有思想的語言。
【第35句】:古人說"無一字無來歷",是有道理的,語言是一種文化積淀。語言的文化積淀越是深厚,語言的含蘊就越豐富。
汪曾祺經(jīng)典文案32則
【第1句】:如果你來訪我,我不在
請和我門外的花坐一會兒
它們很溫暖,我注視他們很多很多日子了
【第2句】:它們開得不茂盛,想起來什么說什么,沒有話說時,盡管長著碧葉
你說我在做夢嗎?
人生如夢,我投入的卻是真情
——汪曾祺
【第3句】:語言的美不在一句一句的話,而在話與話之間的關(guān)系。
【第4句】:流動的水,是語言最好的形象。
【第5句】:曾見一些青年同志寫作,寫一句,想一句。我覺得這樣寫出來的語言往往是松的,散的,不成“個兒”,沒有咬勁。
【第6句】:語言是一種文化現(xiàn)象。語言的后面是有文化的。
【第7句】:“氣,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畢浮。氣之與言猶是也,氣盛則言之短長與聲之高下者皆宜。”
【第8句】:他(韓愈)提出一個語言的標(biāo)準(zhǔn):宜。即合適,準(zhǔn)確。世界上有不少作家都說過“每一句話只有一個最好的說法”,比如福樓拜。他把“宜”更具體化為“言之短長”與“聲之高下”。
【第9句】:一瀉千里,戛然而止,畫舫笙歌,駿馬收韁,可長則長,能短則短,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第10句】:世界上沒有沒有語言的思想,也沒有沒有思想的語言。
【第11句】:有的小說,是寫農(nóng)村的。對話是農(nóng)民的語言,敘述卻是知識分子的語言,敘述和對話脫節(jié)。
【第12句】:小說的語言是浸透了內(nèi)容的,浸透了作者的.思想的。我們有時看一篇小說,看了三行,就看不下去了,因為語言太粗糙。語言的粗糙就是內(nèi)容的粗糙。
【第13句】:語言,是內(nèi)在地運行著的。缺乏內(nèi)在的運動,這樣的語言就會沒有生氣,就會呆板。
【第14句】:好的語言都是平平常常的,人人能懂,并且也可能說得出來的語言--只是他沒有說出來。
【第15句】:往往有這樣的說法:這篇小說寫得不錯,就是語言差一點。我認(rèn)為這種說法是不能成立的。
【第16句】:我最近看了一個青年作家寫的小說,小說用的是第一人稱,小說中的“我”是一個才人小學(xué)的孩子,寫的是“我”的一個同桌的女同學(xué),這未嘗不可。但是這個“我”對他的小同學(xué)的印象卻是:“她長得很纖秀。”這是不可能的。小學(xué)生的語言里不可能有這個詞。
【第17句】:人人心中所有,筆下所無。“紅杏枝頭春意鬧”,“滿宮明月梨花白”都是這樣。“鬧”字、“白”字,有什么稀奇呢?然而,未經(jīng)人道。
【第18句】:我想任何人的語言都是這樣,每句話都是警句,那是會叫人受不了的。
【第19句】:不單是對話,就是敘述、描寫的語言,也要和所寫的人物”靠”。
【第20句】:一個人精神好的時候往往會才華橫溢,妙語如珠;倦疲的時候往往詞不達(dá)意。
【第21句】:我的習(xí)慣是,打好腹稿。我寫京劇劇本,一段唱詞,二十來句,我是想得每一句都能背下來,才落筆的。
【第22句】:我們不能說這首曲子不錯,就是旋律和節(jié)奏差一點;這張畫畫得不錯,就是色彩和線條差一點。我們也不能說:這篇小說不錯,就是語言差一點。語言是小說的本體,不是附加的,可有可無的。
【第23句】:語言的奧秘,說穿了不過是長句與短句的搭配。
【第24句】:他(聞一多)在很年輕的時候,寫過一篇《莊子》,說他的文字(即語言)已經(jīng)不只是一種形式、一種手段,本身即是目的(大意)。我認(rèn)為這是說得很對的。
【第25句】:我們的語言都是繼承了前人,在前人語言的基礎(chǔ)上演變、脫化出來的。很難找到一種語言,是前人完全沒有講過的。那樣就會成為一種很奇怪的,別人無法懂得的語言。
【第26句】:古人說“無一字無來歷”,是有道理的,語言是一種文化積淀。語言的文化積淀越是深厚,語言的含蘊就越豐富。
【第27句】:他(韓愈)所謂“氣盛”,照我的理解,即作者情緒飽滿,思想充買。我認(rèn)力他是第一個提出作者的精神狀態(tài)和語言的關(guān)系的人。
【第28句】:語言的美,不在語言本身,不在字面上所表現(xiàn)的意思,而在語言暗示出多少東西,傳達(dá)了多大的信息,即讓讀者感覺、“想見”的情景有多廣闊。古人所謂“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是有道理的。
【第29句】:語言的獨創(chuàng),不是去杜撰一些“誰也不懂的形容詞之類”。
【第30句】:不少作家充分意識到語言的重要性。語言不只是一種形式,一種手段,應(yīng)該提到內(nèi)容的高度來認(rèn)識。
【第31句】:語言不是外部的東西。它是和內(nèi)容(思想)同時存在,不可剝離的。語言不能像桔子皮一樣,可以剝下來,扔掉。
【第32句】:從這個意義上說,寫小說就是寫語言。小說使讀者受到感染,小說的魅力之所在,首先是小說的語言。
關(guān)于汪曾祺經(jīng)典文案
【第1句】:如果你來訪我,我不在
請和我門外的花坐一會兒
它們很溫暖,我注視他們很多很多日子了
【第2句】:它們開得不茂盛,想起來什么說什么,沒有話說時,盡管長著碧葉
你說我在做夢嗎?
人生如夢,我投入的卻是真情
——汪曾祺
【第3句】:語言的美不在一句一句的話,而在話與話之間的關(guān)系。
【第4句】:流動的水,是語言最好的形象。
【第5句】:曾見一些青年同志寫作,寫一句,想一句。我覺得這樣寫出來的語言往往是松的,散的,不成“個兒”,沒有咬勁。
【第6句】:語言是一種文化現(xiàn)象。語言的后面是有文化的。
【第7句】:“氣,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畢浮。氣之與言猶是也,氣盛則言之短長與聲之高下者皆宜。”
【第8句】:他(韓愈)提出一個語言的標(biāo)準(zhǔn):宜。即合適,準(zhǔn)確。世界上有不少作家都說過“每一句話只有一個最好的說法”,比如福樓拜。他把“宜”更具體化為“言之短長”與“聲之高下”。
【第9句】:一瀉千里,戛然而止,畫舫笙歌,駿馬收韁,可長則長,能短則短,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第10句】:世界上沒有沒有語言的思想,也沒有沒有思想的語言。
【第11句】:有的小說,是寫農(nóng)村的。對話是農(nóng)民的語言,敘述卻是知識分子的語言,敘述和對話脫節(jié)。
【第12句】:小說的語言是浸透了內(nèi)容的,浸透了作者的思想的`。我們有時看一篇小說,看了三行,就看不下去了,因為語言太粗糙。語言的粗糙就是內(nèi)容的粗糙。
【第13句】:語言,是內(nèi)在地運行著的。缺乏內(nèi)在的運動,這樣的語言就會沒有生氣,就會呆板。
【第14句】:好的語言都是平平常常的,人人能懂,并且也可能說得出來的語言--只是他沒有說出來。
【第15句】:往往有這樣的說法:這篇小說寫得不錯,就是語言差一點。我認(rèn)為這種說法是不能成立的。
【第16句】:我最近看了一個青年作家寫的小說,小說用的是第一人稱,小說中的“我”是一個才人小學(xué)的孩子,寫的是“我”的一個同桌的女同學(xué),這未嘗不可。但是這個“我”對他的小同學(xué)的印象卻是:“她長得很纖秀。”這是不可能的。小學(xué)生的語言里不可能有這個詞。
【第17句】:人人心中所有,筆下所無。“紅杏枝頭春意鬧”,“滿宮明月梨花白”都是這樣。“鬧”字、“白”字,有什么稀奇呢?然而,未經(jīng)人道。
【第18句】:我想任何人的語言都是這樣,每句話都是警句,那是會叫人受不了的。
【第19句】:不單是對話,就是敘述、描寫的語言,也要和所寫的人物”靠”。
【第20句】:一個人精神好的時候往往會才華橫溢,妙語如珠;倦疲的時候往往詞不達(dá)意。
【第21句】:我的習(xí)慣是,打好腹稿。我寫京劇劇本,一段唱詞,二十來句,我是想得每一句都能背下來,才落筆的。
【第22句】:我們不能說這首曲子不錯,就是旋律和節(jié)奏差一點;這張畫畫得不錯,就是色彩和線條差一點。我們也不能說:這篇小說不錯,就是語言差一點。語言是小說的本體,不是附加的,可有可無的。
【第23句】:語言的奧秘,說穿了不過是長句與短句的搭配。
【第24句】:他(聞一多)在很年輕的時候,寫過一篇莊子,說他的文字(即語言)已經(jīng)不只是一種形式、一種手段,本身即是目的(大意)。我認(rèn)為這是說得很對的。
【第25句】:我們的語言都是繼承了前人,在前人語言的基礎(chǔ)上演變、脫化出來的。很難找到一種語言,是前人完全沒有講過的。那樣就會成為一種很奇怪的,別人無法懂得的語言。
【第26句】:古人說“無一字無來歷”,是有道理的,語言是一種文化積淀。語言的文化積淀越是深厚,語言的含蘊就越豐富。
【第27句】:他(韓愈)所謂“氣盛”,照我的理解,即作者情緒飽滿,思想充買。我認(rèn)力他是第一個提出作者的精神狀態(tài)和語言的關(guān)系的人。
【第28句】:語言的美,不在語言本身,不在字面上所表現(xiàn)的意思,而在語言暗示出多少東西,傳達(dá)了多大的信息,即讓讀者感覺、“想見”的情景有多廣闊。古人所謂“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是有道理的。
【第29句】:語言的獨創(chuàng),不是去杜撰一些“誰也不懂的形容詞之類”。()
【第30句】:不少作家充分意識到語言的重要性。語言不只是一種形式,一種手段,應(yīng)該提到內(nèi)容的高度來認(rèn)識。
【第31句】:語言不是外部的東西。它是和內(nèi)容(思想)同時存在,不可剝離的。語言不能像桔子皮一樣,可以剝下來,扔掉。
【第32句】:從這個意義上說,寫小說就是寫語言。小說使讀者受到感染,小說的魅力之所在,首先是小說的語言。
汪曾祺小說
《大淖記事》和《受戒》都是汪曾祺先生優(yōu)秀的短篇小說。汪老先生的文章,語言如行云流水般瀟灑自如,信馬由韁,充滿了平淡之美。他的文體清新別樣,文字中充滿了傳統(tǒng)的文化底蘊,帶有鮮明的風(fēng)俗畫特征。汪曾祺小說處處浸潤著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最優(yōu)秀的人文主義及和諧氛圍,他在小說中挖掘并贊揚人性美,突顯健康人性,和諧人性。個人覺得汪曾祺的文風(fēng)很優(yōu)美、淡雅,他的文章大多清新自然,采取民間化的敘事方式,為我們娓娓道來了類似江南鄉(xiāng)下人的日常生活。《大淖記事》和《受戒》這兩篇小說正是其代表作品,充分體現(xiàn)了汪曾祺小說的藝術(shù)特色。
汪曾祺的小說,往往在濃郁的鄉(xiāng)土風(fēng)俗畫的描寫之中滲透著作者傳統(tǒng)的哲學(xué)意識和審美態(tài)度。他筆下的人物總是暗合傳統(tǒng)的真善美,并在與假惡丑的對立中獲得美的升華。這是汪曾祺文化小說創(chuàng)作的基本審美態(tài)度和道德尺度。汪曾祺不重人物性格,而重氛圍渲染,以玄遠(yuǎn)清麗的真淳飄逸之氣,表現(xiàn)健全的人性和健康的美。溫軟的水,朦朧的月,搖曳的云影,迷人的沙洲,感應(yīng)著明海小和尚、小英子、巧云、十一子們細(xì)微神秘的心靈震顫;那混沌的愛,迷離的情,則展示了生命的騰踴,美的精魂的躍動。汪曾祺纖筆一枝,將人的自然情欲寫得如此美絕人寰,一塵不染。作者既重視小說創(chuàng)作的潛移默化的認(rèn)識作用,同時又欣賞和玩味順乎自然、超脫功利的人生境界,這使他的`小說蒙上了一層朦朧的霧靄,釋放出一種多義的主題內(nèi)涵。他的小說就像是一幅清新淡泊、意蘊高遠(yuǎn)、韻味無窮的水鄉(xiāng)澤國風(fēng)俗畫,在《受戒》結(jié)尾處那充滿著生活情越的水蕩景色描繪那樣楚楚動人,猶如一幅美麗的畫畫恒久地定格在讀者的視覺之中。
汪曾祺的小說語言優(yōu)美,有散文化的趨勢。他自己說;“我不善于講故事,也不喜歡太象小說的小說,即故事性很強的小說。故事性太強了,我覺得就不太真實了。”因此,說他的小說更多地接近于生活的原貌,有著自己獨特的藝術(shù)風(fēng)格。在塑造人物方面,其作品人物著色淺淡,絕少鉛華,不作故意的褒貶和抑揚,好人并不強其所好,壞人也不故添其壞,能人并不樣樣俱能,庸人也不一無所長。全都實實在在,不摻半點虛假。以外部描寫來表現(xiàn)人物的內(nèi)心,然后通過人物的內(nèi)心來表現(xiàn)人情美。曾祺一方面熱情贊頌了真正的情愛、自由的個性,同時極力唱贊樸素的人情、和諧的關(guān)系,另一方面他又盡量把小說中的矛盾淡化,把沖突變得和緩,造成感情的隱含性、內(nèi)斂性,達(dá)到一種“虛美”的藝術(shù)境界。他描寫的“人情美”體現(xiàn)在各個方面,不單在古樸的鄉(xiāng)村,有時甚至是放在壓抑人性的背景體現(xiàn)人性美、本色美。作者塑造眾多鮮明生動、形神活現(xiàn)的人物形象,都是以濃烈的氛圍、凝煉的語言來表現(xiàn)的。這些語言不僅賦于人物色彩,還賦于人物動感,使人感覺得到人物形象的質(zhì)樸美麗,是非常逼真而又非常優(yōu)美的。比如《大淖記事》中有這么一個細(xì)節(jié),十一子被打得昏死過去,巧云喂他尿堿湯時“不知道為什么,她自己也嘗了一口。”這個細(xì)節(jié)很感人,生動有力地表現(xiàn)出巧云對十一子赤誠真摯、相濡以沫的情愛,雖無什么細(xì)致的文字,卻已寫出了巧云內(nèi)心豐富的情感。人物形象的美也還體現(xiàn)在人物之間的語言上,汪曾祺小說中對話不多,語言總是力求自然、平常,于平常中求韻味。看《受戒》中明海與小英子一起劃船回家在蘆花蕩里的對話,《大淖記事》里十一子養(yǎng)傷時和巧云一起對話,都是簡短得不能再簡短,平常得不能再平常,但卻真正聞其聲如見其人,十分符合人物的身份、地位,自然、平淡、感人。小英子言語有任性、天真,明海則是憨厚、溫順。十一子和巧云盡顯一往情深。語言的美不在一個一個的文案,而在文案與文案之間的關(guān)系。汪曾祺先生的作品就很好把握住了這一點。
在汪曾祺的文章中,沒有那種耳提面命的道學(xué)家面孔,沒有裝腔作勢的大喊大叫,也沒有自命不凡的名士習(xí)俗,他有的是從容和平和。他有的是娓娓道來和細(xì)細(xì)評說,也許正是因為這個特點,所以他的文章讓人讀起來輕松愉快如坐春風(fēng),是一種真正的藝術(shù)享受。
上一篇:電影沒臺詞人販子匯聚200句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