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文案翻譯及賞析
且夫⑴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莊子逍遙游》。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范文,歡迎閱讀參考。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莊子文案翻譯及賞析
【第1句】:大知閑閑,小知間間;大言炎炎,小言詹詹。《莊子齊物論》
【翻譯】最有智慧的人,總會表現出豁達大度之態;小有才氣的人,總愛為微小的是非而斤斤計較。合乎大道的言論,其勢如燎原烈火,既美好又盛大,讓人聽了心悅誠服。那些耍小聰明的言論,瑣瑣碎碎,廢話連篇。
【第2句】: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莊子養生主》
【翻譯】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識是無限的。用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學習之中。
【第3句】:且夫⑴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莊子逍遙游》
【翻譯】如果水積的不深不厚,那么它就沒有力量負載大船。從大舟與水的關系看,我們至少可以得到這樣的啟示:求大學問,干大事業,必須打下堅實、深厚的基礎。
【第4句】:相與于無相與,相為于無相為。《莊子。大宗師》
【翻譯】相互結交在不結交之中,相互有為于無為之中。交友要達到相交出于無心,相助出于無為。這才是"莫逆之交"。
【第5句】:庖人雖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莊子逍遙游》
【翻譯】廚師雖然不做祭品,主持祭祀的司儀是不會越過擺設祭品的幾案,代替廚師去做的。此謂盡管庖人不盡職,尸祝也不必超越自己祭神的職權范圍代他行事。表現了莊子無為而治的思想,成語"越俎代庖"即由此而來。
【第6句】: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莊子養生主》
【翻譯】以無厚入有隙,所以運作起來還是寬綽而有余地的。說明做事要“依乎天理”,“以無厚入有間”,這是莊子養生論的核心。同時說明了要認識自然規律,按自然規律辦事。成語"目無全牛"、"游刃有余"這兩條成語,都出自這里。
【第7句】: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莊子人間世》
【翻譯】用火來救火,用水來救水,這樣做不但不能匡正,反而會增加(衛君的)過錯。假借孔子教導顏回的話,來闡明一種處世之道。成語“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出此。
【第8句】:物無非彼,物無非是;自彼則不見,自知則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莊子齊物論》
【翻譯】世上一切事物,無不存在對立的另一面,無不存在對立的這一面。從另一面看不明白的,從這一面就可以看得明白些。所以說,彼出于此,此也離不開彼。即事物對立的兩面,誰也離不開誰。揭示了事物發展的對立統一規律,是對形而上學和絕對論的否定。比德國物理學家愛因斯坦創立相對論早2400年。更多孟子名言敬請關注習古堂國學網的相關文章。
【第9句】: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當車轍,不知其不勝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莊子人間世》
【翻譯】你不知道那個螳螂嗎?舞起它那兩把大刀式的胳臂,妄圖擋住滾滾前進的車輪。它不了解自己的力量是根本無法勝任的,卻自以為是地認為自己的本領很強大。成語"螳臂當車"的典故由此而來,用以比喻不自量力。
【第10句】: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莊子人間世》
【翻譯】生長在山上的樹木,因為自然的需要而被砍伐,膏脂因為能照明而被燃燒,桂樹可以食用,所以被砍伐;漆可以使用,因而被割皮。人人都知道有用的用處,而不知道無用的用處。有用有為必有害,無用無為才是福。闡發了常常被人忽視的"無用之用",蘊含樸素的辯證法。
【第11句】:泉涸,魚相與處于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乎江湖。《莊子大宗師》
【翻譯】天久旱無雨,河水干涸了。許多魚被困在河中灘地上,它們親密地互相依靠著,嘴巴一張一合地吐著唾沫,來潤濕它們的身體(藉以延緩生命,等待大雨降臨),倒不如在江湖里彼此相忘。這里暗喻世人應忘掉生死,而游于大道之鄉。成語"相濡以沫"(也作"以沫相濡")源出于此。
【第12句】:不以物挫志。《莊子天地》
【翻譯】因外物而擾亂自己的心志(這樣,德性就沒有了)。可玩物喪志。
【第13句】:夫小惑易方,大惑易性。《莊子駢拇》
【翻譯】:小的迷惑可以使人弄錯方向,大的迷惑能夠使人喪失本性。說明純正的人性就是人自然的本性,而仁義則不但不合人性,而且是傷性亂世的。
【第14句】:孝子不諛其親,忠臣不諂其君,臣、子之盛也。《莊子天地》
【翻譯】:孝順的兒子不去巴結父母,賢良的忠臣不去奉承君主,這就是作賢臣、作孝子的最高境界了。嘆世俗阿諛成風,嘆世人大惑不可救,呼喚真正的孝子、賢臣。
【第15句】:無為也,則用天下而有余;有為也,則為天下用而不足。《莊子天道》
【翻譯】:無為,就能夠利用天下,而感到閑暇有余;有為,就被天下所利用,而感到急迫不足。以虛無、自然、無為,闡釋無為之治。
【第16句】:夫鵠不日浴而白,烏不日黔而黑。《莊子天運》
【翻譯】:天鵝并不天天沐浴,而羽毛卻是潔白的;烏鴉并不天天暴曬,而羽毛卻是烏黑的。萬物出自本性,不能強行改變。
【第17句】: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莊子田子方》
【翻譯】:最大的悲哀莫過于心如死灰,精神毀滅,而人的身體的死亡還是次要的。人是要有點精神的。
【第18句】:臭腐復化為神奇,神奇復化為臭腐。故曰:"通天下一氣耳。"《莊子知北游》
【翻譯】:人們都把自己喜歡的東西當作神奇,把自己厭惡的東西當作臭腐;然而臭腐可以變化為神奇,神奇也可以變化為臭腐。所以說:"整個天下不過是一種氣罷了。"對立的事物可以互相轉化。成語"化腐朽為神奇"源出于此。
【第19句】: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莊子知北游》
【翻譯】:天地有偉大的造化和功德而不言語,春夏秋冬四季有分明的規律而不議論,萬物有自然形成的道理而不解說。辦任何事都得遵循事物的發展規律。更多孟子名言敬請關注習古堂國學網的相關文章。
【第20句】:荃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莊子外物》
【翻譯】:竹籠是用來捕魚的,有人捕到了魚卻忘了竹籠;兔網是用來捕兔的,有人捕到兔子卻忘了兔網;語言是用來表達思想的,有人領會了思想卻忘了語言。以魚、兔喻意,以筌、蹄喻言。強調得魚得兔是目的,筌、蹄只是達到目的的手段,形象地說明了“得意忘言”的合理性。"得魚忘筌"這一成語便由此而來。
【第21句】: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審自得者失之而不懼,行修于內者無位而不怍。《莊子讓王》
【翻譯】:知足的人,不為利祿而去奔波勞累;明白自得其樂的人,有所失也不感到憂懼;講究內心道德修養的人,沒有官位也不感到慚愧。知足自得,不逐名位才會超脫。
【第22句】:大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莊子讓王》
【翻譯】:大寒季節到了,霜雪降臨了,這時候更能顯出松樹和柏樹的茂盛。“松柏之茂”喻君子品德高尚。
【第23句】:一尺之捶,日取其半,萬世不竭。《莊子天下》
【翻譯】:一尺長的鞭杖,每天截取一半,永遠也截不完。物質可無限分割。
【第24句】:有機械者必有機事,有機事者必有機心。機心存于胸中,則純白不備,純白不備,則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載也。《莊子天地》
【翻譯】:有了機械,就會產生機巧之事;有了機巧之事,就會產生機巧之心;機巧之心放在胸中,就會破壞純白的品質。不具備純白的品質,就會心神不定,心神不定的人,就會被道所拋棄。功利機巧的確是壞事害人的東西。
【第25句】:狙公賦,曰:“朝三暮四。”眾狙皆怒。曰:“然則朝四而暮三。”眾狙皆悅。《莊子。齊物論》
【翻譯】:有個養猴子的老人,把橡子分給猴子,對它們說:“早上給你們三升,晚上給你們四升,好么?”猴子們聽了都發怒了。老人又說:“那就早上四升,晚上三升!”猴子們都高興了。莊子用“名實未虧”的道理,來比喻未達道者不能忘懷是非。成語“朝三暮四”便出于此,比喻反復無常。
相關內容
國學經典名句
【第1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周易》
譯:作為君子,應該有堅強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奮斗精神,努力加強自我修養,完成并發展自己的學業或事業,能這樣做才體現了天的意志,不辜負宇宙給予君子的職責和才能。
【第2句】: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三國志》劉備語
譯:對任何一件事,不要因為它是很小的、不顯眼的壞事就去做;相反,對于一些微小的。卻有益于別人的好事,不要因為它意義不大就不去做它。
【第3句】: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論語》
譯:見到好的人,生怕來不及向他學習,見到好的事,生怕遲了就做不了。看到了惡人、壞事,就像是接觸到熱得發燙的水一樣,要立刻離開,避得遠遠的。
【第4句】: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論語》
譯:干活搶重的,有過失主動承擔主要責任是"躬自厚",對別人多諒解多寬容,是"薄責于人",這樣的.話,就不會互相怨恨。
【第5句】: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論語》
譯:君子總是從善良的或有利于他人的愿望出發,全心全意促使別人實現良好的意愿和正當的要求,不會用冷酷的眼光看世界。或是唯恐天下不亂,不會在別人有失敗、錯誤或痛苦時推波助瀾。小人卻相反,總是"成人之惡,不成人之美"。
【第6句】: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論語》
譯:見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過自己的長處和優點,就虛心請教,認真學習,想辦法趕上他,和他達到同一水平;見有人存在某種缺點或不足,就要冷靜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樣的缺點或不足。
【第7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
譯:自己不想要的(痛苦、災難、禍事……),就不要把它強加到別人身上去。
【第8句】:當仁,不讓于師。--《論語》
譯:遇到應該做的好事,不能猶豫不決,即使老師在一旁,也應該搶著去做。后發展為成語"當仁不讓"。
【第9句】: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論語》
譯:君子不會夸夸其談,做起事來卻敏捷靈巧。
【第10句】: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周易》
譯:同心協力的人,他們的力量足以把堅硬的金屬弄斷;同心同德的人發表一致的意見,說服力強,人們就像嗅到芬芳的蘭花香味,容易接受。
【第11句】:君子藏器于身,待時而動。--《周易》
譯:君子就算有卓越的才能超群的技藝,也不會到處炫耀、賣弄。而是在必要的時刻把才能或技藝施展出來。
【第12句】:滿招損,謙受益。--《尚書》
譯:自滿于已獲得的成績,將會招來損失和災害;謙遜并時時感到了自己的不足,就能因此而得益。
【第13句】: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
譯:如果我有了某些成就,別人并不理解,可我決不會感到氣憤、委屈。這不也是一種君子風度的表現嗎?
【第14句】:言必信,行必果。--《論語》
譯:說了的話,一定要守信用;確定了要干的事,就一定要堅決果敢地干下去。
【第15句】: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論語》
譯:講事實,不憑空猜測;遇事不專斷,不任性,可行則行;行事要靈活,不死板;凡事不以"我"為中心,不自以為是,與周圍的人群策群力,共同完成任務。
【第16句】: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
譯:三個人在一起,其中必有某人在某方面是值得我學習的,那他就可當我的老師。我選取他的優點來學習,對他的缺點和不足,我會引以為戒,有則改之。
【第17句】: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論語》
譯:君子總是責備自己,從自身找缺點,找問題。小人常常把目光射向別人,找別人的缺點和不足。
【第18句】: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論語》
譯:君子心胸開朗,思想上坦率潔凈,外貌動作也顯得十分舒暢安定。小人心里欲念太多,心理負擔很重,就常憂慮、擔心,外貌、動作也顯得忐忑不安,常是坐不定,站不穩的樣子。
莊子讓王原文及翻譯
《莊子·讓王》篇,莊子后學著作,戰國,散文。下面,小編為大家分享莊子讓王原文及翻譯,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題解】
“讓王”,意思是禪讓王位。篇文的主旨在于闡述重生,提倡不因外物妨礙生命的思想。利祿不可取,王位可以讓,全在于看重生命,保全生命。“輕物重生”的觀點歷來多有指斥,認為與莊子思想不合,但其間亦有相通之處;且先秦諸子思想也常互相滲透與影響,盡可看作莊子后學所撰。
全文寫了十六七個小故事,大體可以劃分為十個部分。第一部分至“終身不反也”,寫許由、子州支父、善卷和石戶之農不愿接受禪讓的故事,明確闡述了重視生命的思想,天下固然“至重”,但卻不能以此害生。本部分在闡明題旨上處于重要地位。第二部分至“此固越人之所欲得為君也”,寫周文王的祖父大王亶父遷邠和王子搜不愿為君的故事,在前一部分的基礎上進一步闡述重視生命的思想。第三部分至“豈特隨侯之重哉”,通過華子與昭僖侯的對話和魯君禮聘顏闔而顏闔不愿接受的故事,進一步指出要分清事物的輕與重,生命是重要的,利祿、土地等身外之物是不值得看重的,用寶貴的生命去追逐無用的外物,就好像用隨侯之珠彈打高飛的麻雀。第四部分至“民果作難而殺子陽”,寫列子貧窮卻不愿接受官府的贈予。第五部分至“遂不受也”,寫屠羊說有功也不受祿,表達了輕視利祿、追求高義的思想。第六部分至“是丘之得也”,寫原憲、曾子、顏回身處卑微、生活貧困,卻不愿為官,不愿追求利祿,表達了安貧樂道的思想。第七部分至“可謂有其意矣”,通過魏牟和瞻子的對話,提出“重生”、輕利的觀點。第八部分至“故許由娛于潁陽而共伯得乎共首”,寫孔子身處厄境也隨遇而安,說明得道之人方能“窮亦樂”、“通亦樂”。第九部分至“乃負石而自沈于廬水”,寫北人無擇、卞隨和瞀光諸隱士鄙薄祿位不愿為君的故事,內容跟第一部分相似。余下為第十部分,寫伯夷、叔齊對周王朝奪取天下的評價,斥之為“推亂以易暴”,寧可餓死于首陽山,也不愿“并乎周”而玷污自身。
【原文】
堯以天下讓許由(1),許由不受。又讓于子州支父(2),子州支父曰:“以我為天子,猶之可也。雖然,我適有幽憂之病(3),方且治之,未暇治天下也。”夫天下至重也,而不以害其生(4),又況他物乎!唯無以天下為者(5),可以托天下也。
舜讓天下于子州支伯(6)。子州支伯曰:“予適有幽憂之病,方且治之,未暇治天下也。”故天下大器也(7),而不以易生(8),此有道者之所以異乎俗者也。
舜以天下讓善卷(9),善卷曰:“余立于宇宙之中,冬日衣皮毛(10),夏日衣葛(11);春耕種,形足以勞動;秋收斂,身足以休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遙于天地之間而心意自得。吾何以天下為哉(12)!悲夫,子之不知余也!”遂不受。于是去而入深山,莫知其處(13)。
舜以天下讓其友石戶之農(14),石戶之農曰:“捲捲乎后之為人(15),葆力之士也(16)!”以舜之德為未至也,于是夫負妻戴(17),攜子以入于海,終身不反也。
【譯文】
堯把天下讓給許由,許由不接受。又讓給子州支父,子州支父說:“讓我來做天子,那還是可以的。不過,我正患有很深、很頑固的病癥,正打算認真治一治,沒有空閑時間來治天下。”統治天下是地位最高、權力最重的了,卻不能因此而妨礙自己的生命,更何況是其他的一般事物呢?只有忘卻天下而無所作為的人,方才可以把統治天下的重任托付給他。
舜讓天下給子州支伯,子州支伯說:“我正患有很深很頑固的病癥,正打算認真治一治,沒有多余時間來治理天下。”由此可見,天下應當是最為貴重的東西了,可是卻不能用它來替換生命,這就是懷道的人對待天下跟世俗大不一樣的原因。
舜又把天下讓給善卷,善卷說:“我處在宇宙之中,冬天披柔軟的皮毛,夏天穿細細的葛布;春天耕地下種,形軀能夠承受這樣的勞作;秋天收割貯藏,自身完全能夠滿足給養;太陽升起時就下地干活兒,太陽下山了就返家安息,無拘無束地生活在天地之間而心中的快意只有我自身能夠領受。我又哪里用得著去統治天下呢!可悲啊,你不了解我!”也就沒有接受。于是善卷離開了家而隱入深山,再沒有人能夠知道他的住處。
舜再把天下讓給他的朋友石戶地方的一位農夫,這位石戶的農夫說:“君后的為人實在是盡心盡力了,真是個勤苦勞累的人!”他認為舜的德行還未能達到最高的境界,于是夫妻二人背的背、扛的扛,帶著子女逃到海上的荒島,終身不再返回。
【原文】
大王亶父居邠(1),狄人攻之(2);事之以皮帛而不受(3),事之以犬馬而不受,事之以珠玉而不受,狄人之所求者土地也。大王亶父曰:“與人之兄居而卻殺其弟,與人之父居而殺其子,吾不忍也。子皆勉居矣(4)!為吾臣與為狄人臣奚以異!且吾聞之,不以所用養害所養(5)。”因杖而去之(6)。民相連而從之(7),遂成國于岐山之下(8)。夫大王亶父,可望能尊生矣(9)。能尊生者,雖貴富不以養傷身,雖貧賤不以利累形(10)。今世之人居高官尊爵者,皆重失之(11),見利輕亡其身,豈不惑者!
越人三世弒其君,王子搜患之(12),逃乎丹穴(13)。而越國無君,求王之搜不得,從之丹穴(14)。王子搜不肯出,越人薰之以艾(15)。乘以王輿(16)。王子搜援綏登車(17),仰天而呼曰:“君乎君乎!獨不可以舍我乎!”王子搜非惡為君也,惡為君之患也。若王子搜者,可謂不以國傷生矣,此固越人之所欲得為君也。
【譯文】
大王亶父居住在邠地,狄人常來侵擾,敬獻獸皮和布帛狄人不愿意接受,敬獻獵犬和寶馬狄人也不愿意接受,敬獻珠寶和玉器狄人仍不愿意接受,狄人所希望得到的是占有邠地的土地。大王亶父說:“跟別人的兄長住在一起卻殺死他的弟弟,跟別人的父親住在一起卻殺死他的子女,我不忍心這樣做。你們都去和狄人勉力居住在一塊兒吧!做我的臣民跟做狄人的臣民有什么不同!而且我還聽說,不要為爭奪用以養生的土地而傷害養育的人民。”于是拄著拐杖離開了邠地。邠地的百姓人連著人、車連著車跟隨他,于是在岐山之下建立起一個新的都城。大王亶父,可以說是最能看重生命的了。能夠珍視生命的人,即使富貴也不會貪戀俸養而傷害身體,即使貧賤同樣也不會追逐私利而拘累形軀。當今世上的人們居于高官顯位的,都時時擔憂失去它們,見到利祿就輕率地為之貼上了自己的性命,這難道不很迷惑嗎?
越人先后三代殺掉自己的國君,王子搜對此十分憂患,逃到荒山野洞里去。越國沒有了君主,到處找尋王子搜都沒能找到,便追蹤來到洞穴。王子搜不肯出洞,越人便點燃艾草用煙薰洞,還為他準備了國王的乘輿。王子搜拉過登車的繩索,仰天大呼說:“國君之位啊,國君之位啊,就是不能夠放過我啊!”王子搜并不是討厭做國君,而是憎惡做了國君難免會招來殺身的禍患。像王子搜這樣的人,可說是不因為國君之位而傷害自己生命的了,這必定就是越人一心想要讓他做國君的緣故。
【原文】
韓魏相與爭侵地。子華子見昭僖侯(1),昭僖侯有憂色。子華子曰:“今使天下書銘于君之前(2),書之言曰:‘左手攫之則右手廢(3),右手攫之則左手廢,然而攫之者必有天下。’君能攫之乎(4)?”昭僖侯曰:“寡人不攫也。”子華子曰:“甚善!自是觀之,兩臂重于天下也,身亦重于兩臂。韓之輕于天下亦遠矣,今之所爭者,其輕于韓又遠。君固愁身傷生以憂戚不得也(5)!”僖侯曰:“善哉!教寡人者眾矣,未嘗得聞此言也。子華子可謂知輕重矣。
魯君聞顏闔得道之人也(6),使人以幣先焉(7)。顏闔守陋閭(8),苴布之衣而自飯牛(9)。魯君之使者至,顏闔自對之(10)。使者曰:“此顏闔之家與?”顏闔對曰:“此闔之家也。”使者致幣,顏闔對曰:“恐聽者謬而遺使者罪(11),不若審之(12)。”使者還,反審之,復來求之,則不得已(13)。故若顏闔者,真惡富貴也。
故曰,道之真以治身(14),其緒余以為國家(15),其土苴以治天下(16)。由此觀之,帝王之功,圣人之余事也,非所以完身養生也(17)。今世俗之君子,多危身棄生以殉物(18),豈不悲哉!凡圣人之動作也,必察其所以之與其所以為(19)。今且有人于此(20),以隨侯之珠彈千仞之雀(21),世必笑之,是何也?則其所用者重而所要者輕也(22)。夫生者,豈特隨侯之重哉(23)!
【譯文】
韓國和魏國相互爭奪邊界上的土地。華子拜見昭僖侯,昭僖侯正面帶憂色。華子說:“如今讓天下所有人都來到你面前書寫銘記,書寫的言辭說:‘左手抓取東西那么右手就砍掉,右手抓取東西那么左手就砍掉,不過抓取東西的人一定會擁有天下。’君侯會抓取嗎?”昭僖侯說:“我是不會去抓取的。”華子說:“很好!由此觀之,兩只手臂比天下更為重要,而人的自身又比兩只手臂重要。韓國比起整個天下實在是微不足道的了,如今兩國所爭奪的土地,比起韓國來又更是微不足道的了。你又何苦愁壞身體、損害生命而擔憂得不到那邊界上的彈丸之地呢!”昭僖侯說:“好啊!勸我的人很多很多了,卻不曾聽到過如此高明的言論。”華子真可說是懂得誰輕誰重的了。
魯國國君聽說顏闔是一個得道的人,派出使者先行送去聘禮表達敬慕之意。顏闔居住在極為狹窄的巷子里,穿著粗麻布衣而且親自喂牛。魯君的使者來到顏闔家,顏闔親自接待了他。使者問:“這里是顏闔的家嗎?”顏闔回答:“這里就是顏闔的家。”使者送上禮物,顏闔巧妙地說:“恐怕聽話的人聽錯了而給使者帶來過失,不如回去再仔細問個明白。”使者返回,查問清楚了,再次來找顏闔,卻再也找不到了。像顏闔這樣的人,真正是厭惡富貴的。
所以,大道的真諦可以用來養身,大道的剩余可以用來治理國家,而大道的糟粕才用來統治天下。由此觀之,帝王的功業,只不過是圣人余剩的事,不是可以用來保全身形、修養心性的。如今世俗所說的君子,大多危害身體、棄置稟性而一味地追逐身外之物,這難道不可悲嗎!大凡圣人有所動作,必定要仔細地審察他所追求的方式以及他所行動的原因。如今卻有這樣的人,用珍貴的隨侯之珠去彈打飛得很高很高的麻雀,世上的人們一定會笑話他,這是為什么呢?乃是因為他所使用的東西實在貴重而所希望得到的東西實在微不足道。至于說到生命,難道只有隨侯之珠那么珍貴嗎!
【原文】
子列子窮(1),容貌有饑色。客有言之于鄭子陽者曰(2):“列御寇,蓋有道之士也,居君之國而窮,君無乃為不好士乎?”鄭子陽即令官遺之粟(3)。子列子見使者,再拜而辭。
使者去,子列子入,其妻望之而拊心曰(4):“妾聞為有道者之妻子,皆得佚樂(5),今有饑色。君過而遺先生食(6),先生不受,豈不命邪!”子列子笑謂之曰:“君非自知我也。以人之言而遺我粟,至其罪我也又且以人之言(7),此吾所以不受也。”其卒,民果作難而殺子陽。
【譯文】
列子生活貧困,面容常有饑色。有人對鄭國的上卿子陽說起這件事:“列御寇,是一位有道的人,居住在你治理的國家卻是如此貧困,你恐怕不喜歡賢達的士人吧?”子陽立即派官吏送給列子米粟。列子見到派來的官吏,再三辭謝不接受子陽的賜予。
官吏離去后,列子進到屋里,列子的妻子埋怨他并且拍著胸脯傷心地說:“我聽說作為有道的人的`妻子兒女,都能夠享盡逸樂,可是如今我們卻面有饑色。鄭相子陽瞧得起先生方才會把食物贈送給先生,可是先生卻拒不接受,這難道不是命里注定要忍饑挨餓嗎!”列子笑著對他說:“鄭相子陽并不是親自了解了我。他因為別人的談論而派人贈與我米粟,等到他想加罪于我時必定仍會憑借別人的談論,這就是我不愿接他贈與的原因。”后來,百姓果真發難而殺死了子陽。
【原文】
楚昭王失國(1),屠羊說走而從于昭王(2)。昭王反國(3),將賞從者,及屠羊說(4)。屠羊說曰:“大王失國,說失屠羊;大王反國,說亦反屠羊。臣之爵祿己復矣(5),又何賞之有!”王曰:“強之(6)!”屠羊說曰:“大王失國,非臣之罪,故不敢伏其誅(7);大王反國,非臣之功,故不敢當其賞(8)。”王曰:“見之(9)!”屠羊說曰:“楚國之法,必有重賞大功而后得見,今臣之知不足以存國而勇不足以死寇(10)。吳軍入郢(11),說畏難而避寇,非故隨大王也(12)。今大王欲廢法毀約而見說,此非臣之所以聞于天下也。”
王謂司馬子綦曰(13):“屠羊說居處卑賤而陳義甚高(14),子綦為我延之以三旌之位(15)。”屠羊說曰:“夫三旌之位,吾知其貴于屠羊之肆也(16);萬鐘之祿(17),吾知其富于屠羊之利也;然豈可以貪爵祿而使吾君有妄施之名乎!說不敢當,愿復反吾屠羊之肆。”遂不受也。
【譯文】
楚昭王喪失了國土,屠羊說跟隨他在外逃亡。昭王返回楚國,打算賞賜跟隨他逃亡的人,賞賜到屠羊說,屠羊文案:“當年大王喪失了國土,我也失去了屠宰羊牲的職業;大王返歸楚國,我也就得以重操舊業。我從業的報酬已經得到恢復,又何必賞賜什么!”昭王說:“強令接受獎賞!”屠羊文案:“大王失去楚國,不是為臣的過失,所以我不愿坐以待斃伏法受誅;大王返歸楚國,也不是為臣的功勞,所以我也不該接受賞賜。”楚昭王說:“那么我就接見他!”屠羊說又說:“按照楚國的法令,必定有大功的人重賞后方才能夠得到接見的禮遇,現在我的才智不足以使國家得到保全而勇力又不足以使敵寇受到殲滅。吳軍攻入郢都,我畏懼危難而躲避敵寇,并不是有心追隨大王在外逃亡。如今大王意欲棄置法令和制度來接見我,這不是我所希望傳聞天下的辦法。”
楚昭王對司馬子綦說:“屠羊說身處卑賤而陳述的道理卻很深刻,你還是替我用三卿之位來延請他。”屠羊說知道后說:“三卿的高位,我知道比起屠宰羊牲的作坊實在是高貴得多;優厚的俸祿,我也知道比起屠宰羊牲的報酬實在是豐厚得多;然而,怎么可以貪圖高官厚祿而使國君蒙受胡亂施舍的壞名聲呢!我不敢接受公卿之位,一心想回到屠宰羊牲的作坊。”于是拒不接受封賞。
【原文】
原憲居魯(1),環堵之室(2),茨以生草(3);蓬戶不完(4),桑以為樞(5);而甕牖二室(6),褐以為塞(7);上漏下濕,匡坐而弦(8)。子貢乘大馬(9),中紺而表素(10),軒車不容巷(11),往見原憲。原憲華冠縰履(12),杖藜而應門(13)。子貢曰:“嘻!先生何病?”原憲應之曰:“憲聞之,無財謂之貧,學而不能行謂之病。今憲貧也,非病也。”子貢逡巡而有愧色(14)。原憲笑曰:“夫希世而行(15),比周而友(16),學以為人,教以為己,仁義之慝(17),輿馬之飾,憲不忍為也。”
曾子居衛(18),缊袍無表(19),顏色腫噲(20),手足胼胝(21)。三日不舉火,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纓絕(22),捉衿而肘見(23),納屨而踵決(24)。曳、縰而歌商頌(25),聲滿天地,若出金石。天子不得臣(26),諸侯不得友。故養志者忘形,養形者忘利,致道者忘心矣(27)。
孔子謂顏回曰(28):“回,來!家貧居卑,胡不仕乎(29)?”顏回對曰:“不愿仕。回有郭外之田五十畝(30),足以給飦粥(31);郭內之田四十畝,足以為絲麻;鼓琴足以自娛,所學夫子之道者足以自樂也。回不愿仕。”孔子愀然變容曰(32):“善哉,回之意!丘聞之:‘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審自得者失之而不懼(33);行修于內者無位而不怍(34)。’丘誦之久矣,今于回而后見之,是丘之得也。”
【譯文】
原憲住在魯國,家居方丈小屋,蓋著新割下的茅草;蓬草編成的門四處透亮,折斷桑條作為門軸,用破甕做窗隔出兩個居室,再將粗布衣堵在破甕口上;屋子上漏下濕,而原憲卻端端正正地坐著彈琴唱歌。子貢駕著高頭大馬,穿著暗紅色的內衣外罩素雅的大褂,小小的巷子容不下這高大華貴的馬車,前去看望原憲。原憲戴著裂開口子的帽子穿著破了后跟的鞋,拄著藜杖應聲開門,子貢說:“哎呀!先生得了什么病嗎?”原憲回答:“我聽說,沒有財物叫做貧,學習了卻不能付諸實踐叫做病。如今我原憲,是貧困,而不是生病。”子貢聽了退后數步面有羞愧之色。原憲又笑著說:“迎合世俗而行事,比附周旋而交朋結友,勤奮學習用以求取別人的夸贊,注重教誨是為了炫耀自己,用仁義作為奸惡勾當的掩護,講求高車大馬的華貴裝飾,我原憲是不愿去做的。”
曾子居住在衛國,用亂麻作為絮里的袍子已經破破爛爛,滿臉浮腫,手和腳都磨出了厚厚的老繭。他已經三天沒有生火做飯,十年沒有添制新衣,正一正帽子帽帶就會斷掉,提一提衣襟臂肘就會外露,穿一穿鞋子鞋后跟就會裂開。他還拖著散亂的發帶吟詠《商頌》,聲音洪亮充滿天地,就像用金屬和石料做成的樂器發出的聲響。天子不能把他看作是臣仆,諸侯不能跟他結交成朋友。所以,修養心志的人能夠忘卻形骸,調養身形的人能夠忘卻利祿,得道的人能夠忘卻心機與才智。
孔子對顏回說:“顏回,你過來!你家境貧寒居處卑微,為什么不外出做官呢?”顏回回答說:“我無心做官,城郭之外我有五十畝地,足以供給我食糧;城郭之內我有四十畝地,足夠用來種麻養蠶;撥動琴弦足以使我歡娛,學習先生所教給的道理足以使我快樂。因此我不愿做官。”孔子聽了深受感動改變面容說:“實在好啊,顏回的心愿!我聽說:‘知道滿足的人不會因為利祿而使自己受到拘累,真正安閑自得的人明知失去了什么也不會畏縮焦慮,注意內心修養的人沒有什么官職也不會因此慚愧。’我吟詠這樣的話已經很久很久了,如今在你身上才算真正看到了它,這也是我的一點收獲哩。”
【原文】
中山公子牟謂瞻子曰(1):“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闕之下(2),奈何?”瞻子曰:“重生,重生則利輕(3)。”中山公子牟曰:“雖知之,未能自勝也(4)。”瞻子曰:“不能自勝則從(5),神無惡乎?不能自勝而強不從者(6),此之謂重傷(7)。重傷之人,無壽類矣。”魏牟,萬乘之公子也(8),其隱巖穴也,難為于布衣之士(9);雖未至乎道,可謂有其意矣。”
【譯文】
中山公子牟對瞻子說:“我雖身居江湖之上,心思卻時常留在宮廷里,怎么辦呢?”瞻子說:“這就需要看重生命。重視生命的存在也就會看輕名利。”中山公子牟說:“雖然我也知道這個道理,可是總不能抑制住自己的感情。”瞻子說:“不能約束自己的感情也就聽其自然放任不羈,這樣你的心神會不厭惡對于宮廷生活的眷念嗎?不能自己管束自己而又要勉強地管束自己,這就叫做雙重損傷。心神受到雙重損傷的人,就不會是壽延長久的人了。”魏牟,是大國的公子,他隱居在山巖洞穴中,比起平民百姓來這就難為得多了;雖然未能達到體悟大道的境界,也可說是有了體悟大道的心愿了。
【原文】
孔子窮于陳蔡之間(1),七日不火食,藜羹不糝(2),顏色甚憊,而弦歌于室。顏回擇菜。子路子貢相與言曰:“夫子再逐于魯,削跡于衛,伐樹于宋,窮于商周,圍于陳蔡,殺夫子者無罪,藉夫子者無禁(3)。弦歌鼓琴,未嘗絕音,君子之無恥也若此乎?”
顏回無以應,入告孔子。孔子推琴喟然而嘆曰(4):“由與賜(5),細人也(6)。召而來,吾語之。”子路子貢入。子路曰:“如此者可謂窮矣!”孔子曰:“是何言也!君子通于道之謂通,窮于道之謂窮。今丘抱仁義之道以遭亂世之患,其何窮之為(7)!故內省而不窮于道(8),臨難而不失其德,天寒既至(9),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陳蔡之隘(10),于丘其幸乎!”孔子削然反琴而弦歌(11),子路扢然執干而舞(12)。子貢曰:“吾不知天之高也,地之下也(13)。”
古之得道者,窮亦樂,通亦樂。所樂非窮通也,道德于此,則窮通為寒暑風雨之序矣。故許由娛于潁陽而共伯得乎共首(14)。
【譯文】
孔子在陳、蔡之間遭受困厄,七天不能生火做飯,野菜湯里沒有一粒米屑,臉色疲憊,可是還在屋里不停地彈琴唱歌。顏回在室外擇菜,子路和子貢相互談論:“先生兩次被趕出魯國,在衛國遭受鏟削足跡的污辱,在宋國受到砍掉大樹的羞辱,在商、周后裔居住的地方弄得走投無路,如今在陳、蔡之間又陷入如此困厄的境地,圖謀殺害先生的沒有治罪,先生的沒有禁阻,可是先生還不停地彈琴吟唱,不曾中斷過樂聲,君子不懂得羞辱竟達到這樣的地步嗎?”
顏回沒有辦法回答,進入內室告訴給孔子。孔子推開琴弦長長地嘆息說:“子路和子貢,真是見識淺薄的人。叫他們進來,我有話對他們說。”子路和子貢進到屋里。子路說:“像現在這樣的處境真可以說是走投無路了!”孔子說:“這是什么話!君子通達于道叫做一以貫通,不能通達于道叫做走投無路。如今我信守仁義之道而遭逢亂世帶來的禍患,怎么能說成是走投無路!所以說,善于反省就不會不通達于道,面臨危難就不會喪失德行,嚴寒已經到來,霜雪降臨大地,我這才真正看到了松柏仍是那么郁郁蔥蔥。陳、蔡之間的困厄,對于我來說恐怕還是一件幸事啊!”孔子說完后安詳地拿過琴來隨著琴聲陣陣歌詠,子路興奮而又勇武地拿著盾牌跳起舞來。子貢說:“我真不知道先生是如此高潔,而我卻是那么的淺薄啊!”
古時候得道的人,困厄的環境里也能快樂,通達的情況下也能快樂。心境快樂的原因不在于困厄與通達,道德存留于心中,那么困厄與通達都像是寒與暑、風與雨那樣有規律地變化。所以,許由能夠在潁水的北岸求得歡娛而共伯則在共首之山優游自得地生活。
【原文】
舜以天下讓其友北人無擇(1),北人無擇曰:“異哉后之為人也(2),居于畎畝之中而游堯之門(3)!不若是而已(4),又欲以其辱行漫我(5)。吾羞見之。”因自投清泠之淵(6)。
湯將伐桀,因卞隨而謀(7),卞隨曰:“非吾事也。”湯曰:“孰可?”曰:“吾不知也。”湯又因瞀光而謀(8),瞀光曰:“非吾事也。”湯曰:“孰可?”曰:“吾不知也。”湯曰:“伊尹何如(9)?”曰:“強力忍垢(10),吾不知其他也。”湯遂與伊尹謀伐桀,克之(11),以讓卞隨(12)。卞隨辭曰:“后之伐桀也謀乎我(13),必以我為賊也(14);勝桀而讓我,必以我為貪也。吾生乎亂世,而無道之人再來漫我以其辱行,吾不忍數聞也。”乃自投椆水而死(15)。
湯又讓瞀光曰:“知者謀之,武者遂之(16),仁者居之,古之道也。吾子胡不立乎?”瞀光辭曰:“廢上(17),非義也;殺民,非仁也;人犯其難,我享其利,非廉也。吾聞之曰:非其義者,不受其祿,無道之世,不踐其土。況尊我乎(18)!吾不忍久見也。”乃負石而自沈于廬水(19)。
【譯文】
舜把天下讓給他的朋友北人無擇,北人無擇說:“真奇怪啊舜的為人,本在歷山之麓從事農耕卻要結識唐堯并且接受禪讓!不僅只是接受了禪讓就到此為止,又想要用那樣的丑行來玷污我。我見到他真是感到羞辱。”于是跳入名叫清泠的深淵而死去。
商湯打算討伐夏桀,拿這事跟卞隨商量,卞隨說:“這不是我該做的事。”商湯問:“誰才可以呢?”卞隨回答:“我不知道。”商湯又拿這件事跟瞀光商量,瞀光說:“這不是我該做的事。”商湯問:“誰才可以呢?”瞀光回答:“我不知道。”商湯說:“伊尹怎么樣?”瞀光說:“伊尹這個人毅力堅強而且能夠忍受恥辱,至于其他方面我便不知道了。”商湯于是跟伊尹商量討伐夏桀的事,打敗桀王之后,商湯又想把天下讓給卞隨。卞隨推辭說:“君后討伐夏桀曾經跟我商量,必定是把我看作兇殘的人;戰勝桀王之后想要禪讓天下給我,必定是把我看作貪婪的人。我生活在天下大亂的年代,而且不明大道的人兩次用他的丑行玷污我,我不能忍受如此頻仍的言談。”就自己跳入椆水而死去。
商湯又打算禪讓給瞀光,說:“智慧的人謀劃奪取天下,勇武的人繼而加以完成,仁德的人居于統治之位,這是自古以來的道理。先生怎么不居于其位呢?”瞀光推辭說:“廢除了自己的國君,不合于道義;征戰殺伐,不合于仁愛;別人冒著危難,我卻坐享其利,不合于廉潔。我聽說這樣的話:不合乎道義的人,不能接受他賜予的利祿;不合乎大道的社會,不能踏上那樣的土地。何況是讓我尊稱為帝呢!我不忍長久地見到這種情況。”竟背著石塊沉入廬水而死。
【原文】
昔周之興,有士二人處于孤竹(1),曰伯夷叔齊(2)。二人相謂曰:“吾聞西方有人,似有道者,試往觀焉。”至于岐陽(3),武王聞之,使叔旦往見之(4),與盟曰(5):“加富二等(6),就官一列(7)。”血牲而埋之(8)。
二人相視而笑曰:“嘻,異哉!此非吾所謂道也。昔者神農之有天下也,時祀盡敬而不祈喜(9);其于人也,忠信盡治而無求焉。樂與政為政(10),樂與治為治,不以人之壞自成也(11),不以人之卑自高也,不以遭時自利也。今周見殷之亂而遽為政(12),上謀而下行貨(13),阻兵而保威(14),割牲而盟以為信,揚行以說眾(15),殺伐以要利,是推亂以易暴也(16)。吾聞古之士,遭治世不避其任,遇亂世不為茍存(17)。今天下,周德衰(18),其并乎周以涂吾身也(19),不如避之以絜吾行(20)。”二子北至于首陽之山(21),遂餓死焉。若伯夷叔齊者,其于富貴也,茍可得已,則必不賴(22)。高節戾行(23),獨樂其志,不事于世,此二士之節也。
【譯文】
當年周朝興起的時候,孤竹國有兩位賢人,名叫伯夷和叔齊。兩人相互商量:“聽說西方有個人,好像是有道的人,我們前去看看。”他們來到岐山的南面,周武王知道了,派他的弟弟旦前去拜見,并且跟他們結下誓盟,說:“增加俸祿二等,授予一等官職。”然后用牲血涂抹在盟書上埋入地下。
伯夷叔齊二人相視而笑說:“咦,真是奇怪啊!這不是我們所談論的道。從前神農氏治理天下,按時祭祀竭盡虔誠而不祈求賜福;他對于百姓,忠實誠信盡心治理而不向他們索取。樂于參與政事就讓他們參與政事,樂于從事治理就讓他們從事治理,不趁別人的危難而自取成功,不因別人地位卑下而自以為高貴,不因遭逢機遇而圖謀私利。如今周人看見殷商政局動蕩就急速奪取統治天下的權力,崇尚謀略收買臣屬,依靠武力保持威懾,宰牲結盟表示誠信,宣揚德行取悅眾人,憑借征戰求取私利,這是用推動禍亂的辦法替代已有的暴政。我聽說上古的賢士,遭逢治世不回避責任,遇上亂世不茍且偷生。如今天下昏暗,周人如此做法說明德行已經衰敗,與其跟周人在一起而使自身受到污辱,不如逃離他們保持品行的高潔。”兩人向北來到了首陽山,終于不食周粟而餓死在那里。像伯夷、叔齊這樣的人,他們對于富貴,假如真有機會得到,那也決不會去獲取。高尚的氣節和不同流俗的行為,自適自樂,而不追逐于世事,這就是二位賢士的節操。
莊子故事原文及翻譯
莊子,道家學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先秦七子之一;與老子并稱“老莊”。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莊子故事原文及翻譯,歡迎大家閱讀!
莊子故事原文及翻譯
原文:
子貢南游于楚,反于晉,過漢陰,見一丈人方將為圃畦,鑿隧而入井,抱甕而出灌,滑滑然用力甚多而見功寡。子貢曰:“有械于此,一日浸百畦,用力甚寡而見功多,夫子不欲乎?”
為圃者仰而視之曰:“奈何?”曰:“鑿木為機,后重前輕,挈水若抽,數如泆湯,其名為槔。”為圃者忿然作色而笑曰:“吾聞之吾師,有機械者必有機事,有機事者必有機心。機心存于胸中則純白不備。純白不備,則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載也。吾非不知,羞而不為也。”
子貢瞞然慚,俯而不對。
有間,為圃者曰:“子奚為者邪?曰:“孔丘之徒也。”為圃者曰:“子非夫博學以擬圣,於于以蓋眾,獨弦哀歌以賣名聲于天下者乎?汝方將忘汝神氣,墮汝形骸,而庶幾乎!汝身之不能治,而何暇治天下乎!子往矣,無乏吾事。”
子貢卑陬失色,頊頊然不自得,行三十里而后愈。其弟子曰:“向之人何為者邪?夫子何故見之變容失色,終日不自反邪?”曰:“始吾以為夫子為天下一人耳,不知復有夫人也。吾聞之夫子:事求可功求成用力少見功多者圣人之道。今徒不然。執道者德全,德全者形全,形全者神全。神全者,圣人之道也。托生與民并行而不知其所之,汒乎淳備哉!功利機巧必忘夫人之心。若夫人者,非其志不之,非其心不為。雖以天下譽之,得其所謂,謷然不顧;以天下非之,失其所謂,儻然不受。天下之非譽,無益損焉,是謂全德之人哉!我之謂風波之民。”
反于魯,以告孔子。孔子曰:“彼假修渾沌氏之術者也。識其一,不知其二;治其內,而不治其外。夫明白太素,無為復樸,體性抱神,以游世俗之間者,汝將固驚邪?且渾沌氏之術,予與汝何足以識之哉!”
選自《莊子·天地》
譯文:
子貢到南邊的楚國游歷,返回晉國,經過漢水的南沿,見一老丈正在菜園里整地開畦,打了一條地道直通到井中,抱著水甕澆水灌地,吃力地來來往往,用力甚多而功效甚少。子貢見了說:“如今有一種機械,每天可以澆灌上百個菜畦,用力很少而功效頗多,老先生你不想試試嗎?”種菜的老人抬起頭來看著子貢說:“應該怎么做呢?”子貢說:“用木料加工成機械,后面重而前面輕,提水就像從井中抽水似的,快速猶如沸騰的水向外溢出一樣,它的名字就叫做桔槔。”種菜的老人面起怒色譏笑著說:“我從我的老師那里聽到這樣的話,有了機械之類的東西必定會出現機巧之類的事,有了機巧之類的事必定會出現機變之類的心思。機變的心思存留在胸中,那么不曾受到世俗沾染的純潔空明的心境就不完整齊備;純潔空明的心境不完備,那么精神就不會專一安定;精神不能專一安定的人,大道也就不會充實他的心田。我不是不知道你所說的辦法,只不過感到羞辱而不愿那樣做呀。”子貢滿面羞愧,低下頭去不能作答。
隔了一會兒,種菜的老人說:“你是干什么的呀?”子貢說:“我是孔丘的學生。”種菜的老人說:“你不就是那具有廣博學識并處處仿效圣人,以矜夸來超群出眾,自唱自和哀嘆世事之歌以周游天下賣弄名聲的人嗎?你要拋棄你的精神和志氣,廢置你的身形體骸,恐怕就可以逐步接近于道了吧!你自身都不善于修養和調理,哪里還有閑暇去治理天下呢!你走吧,不要在這里耽誤我的事情!”
子貢大感慚愧神色頓改,悵然若失而不能自持,走出三十里外方才逐步恢復常態。子貢的弟子問道:“先前碰到的那個人是干什么的呀?先生為什么見到他面容大變頓然失色,一整天都不能恢復常態呢?”子貢說:“起初我總以為天下圣人就只有我的老師孔丘一人罷了,不知道還會有剛才碰上的那樣的人。我從我的老師那里聽說到,辦事要尋求可行,功業要尋求成就。用的力氣要少,獲得的功效要多,這就是圣人之道。如今卻竟然不是這樣。持守大道的人德行才完備,德行完備的人形體才健全,形體健全的人精神才飽滿。精神飽滿方才是圣人之道。這樣的人他們寄托形骸于世間,悠游自在而不知所往,淳和真樸,功利機巧必定不會放在他們這種人的心上。像那樣的.人,不同于自己的心志不會去追求,不符合自己的思想不會去做。即使讓天下人都稱譽他,稱譽的言詞合乎他的德行,他也孤高而不顧;即使讓天下人都非議他,非議使其名聲喪失,他也無動于衷不予理睬。天下人的非議和贊譽,對于他們既無增益又無損害,這就叫做德行完備的人啊!我只能稱作心神不定為世俗塵垢所沾染的人。”
子貢回到魯國,把路上遇到的情況告訴給孔子。孔子說:“那是借著灌溉菜地研討和實踐渾沌氏主張的人,持守內心的純一,心神不外分;修養內心,而不求治外在。那明澈白靜到如此素潔,清虛無為回返原始的樸質,體悟真性持守精神,優游自得地生活在世俗之中的人,你怎么會不感到驚異呢?況且渾沌氏的主張和修養方法,我和你又怎么能夠了解呢?”
秋水莊子原文及翻譯
莊子是繼老子之后,戰國時期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著名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老子哲學思想的繼承者和發展者。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秋水莊子原文及翻譯,希望大家喜歡。
莊子簡介
莊子,姓莊,名周,字子休(亦說子沐),宋國蒙(今河南商丘,一說安徽蒙城)人。貧而樂道,不慕富貴。創立了華夏重要的哲學學派莊學,為道家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姓名:莊周
別名:莊子、莊子休
國籍:戰國中期宋國
民族:華夏族
出生地:宋國蒙(今河南商丘,一說安徽蒙城)
出生日期:約公元前369年
逝世日期:公元前286年,一說公元前275年
職業: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辯論家
信仰:道家思想
主要成就:與老子并稱“老莊”、道家學派主要代表人物之【第1句】:先秦七子之一
代表作品:《莊子》又稱《南華真經》
思想主張:天人合【第1句】:清靜無為
后世尊稱:南華真人
莊子怎么死的
關于莊子怎么死的,歷史上并無相關記載,畢竟年代久遠,即使有所記載,也可能因為年代的關系,資料都消失不見。因著莊子的牛掰,我們很愿意相信莊子是自然老死。
其實,說句難聽的,你想要莊子怎么死的就是怎么死的,只要拿出證據,引經據典,那么,莊子的死因就是你說描述的那般。對于莊子怎么死的真實歷史,恐怕還只能讓歷史說話了。
秋水莊子原文
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順流而東行,至于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曰:「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
【翻譯】:
秋天里山洪按照時令洶涌而至,眾多大川的水流匯入黃河,河面寬闊波濤洶涌,兩岸和水中沙洲之間連牛馬都不能分辨。于是河神欣然自喜,認為天下一切美好的東西全都聚集在自己這里。河神順著水流向東而去,來到北海邊,面朝東邊一望,看不見大海的盡頭。于是河神方才改變先前洋洋自得的面孔,面對著海神仰首慨嘆道:"俗語有這樣的說法,'聽到了上百條道理,便認為天下再沒有誰能比得上自己'的,說的`就是我這樣的人了。而且我還曾聽說過孔丘懂得的東西太少、伯夷的高義不值得看重的話語,開始我不敢相信;如今我親眼看到了你是這樣的浩淼博大、無邊無際,我要不是因為來到你的門前,真可就危險了,我必定會永遠受到修養極高的人的恥笑。"
上一篇:給自己定個目標的感言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