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負相思意。”原文、翻譯及賞析
出自宋朝李之儀的《卜算子·我住長江頭》
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
此水幾時休,此恨何時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負相思意。
《卜算子·我住長江頭》譯文
我住在長江源頭,君住在長江之尾。天天想念你總是見不到你,卻共同飲著長江之水。
悠悠不盡的江水什么時候枯竭,別離的苦恨,什么時候消止。只愿你的心,如我的心相守不移,就不會辜負了我一番癡戀情意。
《卜算子·我住長江頭》譯文二
我居住在長江上游,你居住在長江下游。天天想念你卻見不到你,共同喝著長江的水。
長江之水,悠悠東流,不知道什么時候才能休止,自己的相思離別之恨也不知道什么時候才能停歇。只希望你的心思像我的意念一樣,就一定不會辜負這互相思念的心意。
《卜算子·我住長江頭》注釋
選自《姑溪詞》,作者李之儀。
已:完結,停止
休:停止
定:此處為襯字。
思:想念,思念
《卜算子·我住長江頭》賞析
李之儀這首《卜算子》深得民歌的神情風味,明白如話,復疊回環,同時又具有文人詞構思新巧、深婉含蓄的'特點,可以說是一種提高和凈化了的通俗詞。
“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開頭兩句,“我”“君”對起,而一住江頭,一住江尾,見雙方空間距離之懸隔,也暗寓相思之情的悠長。重疊復沓的句式,加強了詠嘆的情味,仿佛可以感觸到主人公深情的思念與嘆息,在閣中翹首思念的女子形象于此江山萬里的悠廣背景下凸現出來。
“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兩句,從前兩句直接引出。江頭江尾的萬里遙隔,引出了“日日思君不見君”這一全詞的主干;而同住長江之濱,則引出了“共飲長江水”。如果各自孤立起來看,每一句都不見出色,但聯起來吟味,便覺筆墨之外別具一段深情妙理。這就是兩句之間含而未宣、任人體味的那層轉折。字面意思淺直:日日思君而不得見,卻又共飲一江之水。深味之下,似可知盡管思而不見,畢竟還能共飲長江之水。這“共飲”又似乎多少能稍慰相思離隔之恨。詞人只淡淡道出“不見”與“共飲”的事實,隱去它們之間的轉折關系的內涵,任人揣度吟味,反使詞情分外深婉含蘊。
“此水幾時休,此恨何時已。”換頭仍緊扣長江水,承上“思君不見”進一步抒寫別恨。長江之水,悠悠東流,不知道什么時候才能休止,自己的相思離別之恨也不知道什么時候才能停歇。用“幾時休”“何時已”這樣的口吻,一方面表明主觀上祈望恨之能已,另一方面又暗透客觀上恨之無已。江水永無不流之日,自己的相思隔離之恨也永無銷歇之時。此詞以祈望恨之能已反透恨之不能已,變民歌、民間詞之直率熱烈為深摯婉曲,變重言錯舉為簡約含蓄。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負相思意。”恨之無已,正緣愛之深摯。“我心”既是江水不竭,相思無已,自然也就希望“君心似我心”,我定不負我相思之意。江頭江尾的阻隔縱然不能飛越,而兩相摯愛的心靈卻相通。這樣一來,單方面的相思便變為雙方的期許,無已的別恨便化為永恒的相愛與期待。這樣,阻隔的雙方心靈上便得到了永久的滋潤與慰藉。從“此恨何時已”翻出“定不負相思意”,江頭江尾的遙隔這里反而成為感情升華的條件了。這首詞的結拍寫出了隔絕中的永恒之愛,給人以江水長流情長的感受。
作者用江水之悠悠不斷,喻相思之綿綿不已,最后以己之鐘情期望對方,真摯戀情,傾口而出。全詞以長江水為抒情線索,語言明白如話,句式復疊回環,感情深沉真摯,深得民歌的神情風味,又具有文人詞構思新巧,體現出靈秀雋永、玲瓏晶瑩的風神。
《卜算子·我住長江頭》創作背景
公元1103年(北宋崇寧二年),仕途不順的李之儀被貶到太平州。禍不單行,先是女兒及兒子相繼去世,接著,與他相濡以沫四十年的夫人胡淑修也撒手人寰。這年秋天,李之儀攜楊姝來到長江邊,面對知冷知熱的紅顏知己,面對滾滾東逝奔流不息的江水,寫下了這首千古流傳的愛情詞。
《卜算子·我住長江頭》簡析
李之儀這首《卜算子》深得民歌的神情風味,明白如話,復疊回環,同時又具有文人詞構思新巧。同住長江邊,同飲長江水,卻因相隔兩地而不能相見,此情如水長流不息,此恨綿綿終無絕期。只能對空遙祝君心永似我心,彼此不負相思情意。語極平常,感情卻深沉真摯。設想很別致,深得民歌風味,以情語見長。
這首詞的結尾寫出了隔絕中的永恒的愛戀,給人以江水長流情長的感受。全詞以長江水為抒情線索。悠悠長江水,既是雙方萬里阻隔的天然障礙,又是一脈相通、遙寄情思的天然載體;既是悠悠相思、無窮別恨的觸發物與象征,又是雙方永恒友誼與期待的見證。隨著詞情的發展,它的作用也不斷變化,可謂妙用無窮。
《客至》原文,翻譯及賞析
原文
客至
杜甫唐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鷗日日來。
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
盤飧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
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余杯。
【注釋】:
①但:只。
②緣:因為。
③蓬門:蓬草編織的門。
④飧:熟食。
⑤兼味:指飯菜不豐富。
⑥舊醅:沒過濾的'陳酒。
【譯文】:
房前屋后都環繞著春水,只見成群的鷗鳥天天來。花徑因為客人少沒有打掃過,柴門今天為了你的到來才打開。因為離市集遠,盤中的菜品種少,由于家貧,酒杯中只有舊年的陳酒。如果你愿意和鄰居的老翁對飲,隔著籬笆喊他一起過來干杯。
【賞析】:
詩人敘述了充滿濃郁生活氣息的場面,表現了詩人坦率的性格和宴客的喜悅,也表現出兩人之間誠摯的友情。全詩描寫細膩傳神,充滿人情味,富有生活情趣。
古文原文及翻譯賞析
胡灐,字源潔,武進人。生而發白,彌月乃黑。建文二年舉進士,授兵科給事中。永樂元年遷戶科都給事中。
(永樂)五年遣灐頒御制諸書,并訪仙人張邋遢,遍行天下州郡鄉邑,隱察建文帝安在。灐以故在外最久,至十四年乃還。母喪乞歸,不許,擢禮部左侍郎。十七年復出巡江浙、湖、湘諸府。二十一年還朝,馳謁帝于宣府。帝已就寢,聞灐至,急起召入。灐悉以所聞對,漏下四鼓乃出。
仁宗即位,召為行在禮部侍郎。灐陳十事,力言建都北京非便,請還南都,省南北轉運供億之煩。帝皆嘉納。
宣宗即位,仍遷禮部左侍郎。明年來朝,乃留行在禮部,尋進尚書。漢王反,與楊榮等贊親征。事平,賚予甚厚。明年賜第長安右門外,給閽者二人,賜銀章四。生辰,賜宴其第。四年命兼理詹事府事。六年,張本卒,又兼領行在戶部。時國用漸廣,灐慮度支不足,蠲租詔下,輒沮格。帝嘗切戒之,然眷遇不少替。嘗曲宴灐及楊士奇、夏原吉、蹇義,曰:“海內無虞,卿等四人力也。”
英宗即位,詔節冗費。灐因奏減上供物,及汰法王以下番僧四五百人,浮費大省。正統五年,山西災,詔行寬恤,既而有采買物料之命。灐上疏言詔旨宜信。又言軍旗營求差遣,因而擾民,宜罷之。皆報可。行在禮部印失,詔弗問,命改鑄。已,又失,被劾下獄。未幾,印獲,復職。九年,年七十,乞致仕,不許。英宗北狩,群臣聚哭于朝,有議南遷者。灐曰:“文皇定陵寢于此,示子孫以不拔之計也。”與侍郎于謙合,中外始有固志。
灐歷事六朝垂六十年中外稱耆德及歸有三弟年皆七十余須眉皓白,燕聚一堂,因名之曰壽愷。又七年始卒,年八十九。贈太保,謚忠安。
灐節儉寬厚,喜怒不形于色,能以身下人。在禮部久,表賀祥瑞。人因謂其性善承迎。南城人龔謙多妖術,灐薦為天文生,又薦道士仰彌高曉陰陽兵法,使守邊,時頗譏之。
(選自《明史?列傳》,有刪改)
9.對下列文案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生而發白,彌月乃黑彌:滿
B.馳謁帝于宣府謁:拜見
C.蠲租詔下,輒沮格沮格:沮喪
D.賚予甚厚賚:賞賜
10.下列各組文案中,全都表明皇帝對胡灐信任、器重的一組是
①灐上疏言詔旨宜信②聞灐至,急起召人③力言建都北京非便,請還南都④帝皆嘉納⑤山西災,詔行寬恤⑥帝嘗切戒之,然眷遇不少替
A.①③⑥B.②④⑤C.①③⑤D.②④⑥
11.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胡灐有較豐富的游歷經歷。在尋訪仙人張邋遢的時候,得以遍行天下州郡鄉邑,暗中查訪建文帝的下落。
B.胡灐對皇帝的英明之舉非常支持。英宗剛剛登基時,下詔要求節省開支。胡淡于是上奏請求減免進貢之物,并且減掉僧侶四五百人,省了很多費用。
C.胡灐本人嚴于律己,很受皇帝的常識,他提出在北京建都不合適,請求減少上貢之物的建議都被皇上采納了。
D.胡灐曾因推薦擅長妖術的龔謙做了天文生一職和推薦通曉陰陽兵法的道士仰彌高鎮守邊疆,被當時人恥笑。
12.將下面的文案翻譯成現代漢語。(9分)
(1)母喪乞歸,不許,擢禮部左侍郎。(3分)
(2)帝嘗切戒之,然眷遇不少替。(3分)
(3)又言軍旗營求差遣,因而擾民,宜罷之。(3分)
參考答案
9.C(沮格:阻撓、阻止。)
10.D(①句寫的是胡灐對皇帝的勸諫;③句是他的建議;⑤句是皇帝的惠民政策。)
11.C(“嚴于律己”于文無據。)
12.(1)母親去世他請求回家,沒被準許,被提升為禮部左侍郎。(關鍵詞:乞歸、擢,句意)
(2)宣宗曾經深切告誡他,然而殊遇優待一點也沒有減少。(關鍵詞:戒、遇,句意)
(3)又說軍隊到百姓中尋找差役,因此事騷擾百姓,應該停止。(關鍵詞:擾、罷。句意)
【參考譯文】
胡灐,字源潔,武進人。生下來頭發就是白的,一個月后才變黑了。建文二年考中進士,被授予兵科給事中之職。永樂元年任戶科都給事中。
永樂五年(朝廷)派遣胡灐頒布御制的.各種書籍,并探訪仙人張邋遢,行遍天下州郡鄉邑,并暗中查訪建文帝在哪里。胡灐因為這些原因在外面時間最長,到永樂十四年才回來。母親去世他請求回家,沒被準許,被提升為禮部左侍郎。永樂十七年又去巡視江浙、湖、湘各府。永樂二十一年才回朝,騎快馬到皇宮拜見皇帝。皇帝已經睡下了,聽說胡灐到了,急忙起來召他入內。胡灐把聽到的所有事情全都報告給皇帝,到四更天才離開。
仁宗即位,召胡灐為行在禮部侍郎,胡灐上奏十件事情,極力進諫說在北京建都不合適.請求還都南京.這樣可以省下南北轉運供給的麻煩。仁宗全都贊許并采納了他的建議。
宣宗即位,仍舊任禮部左侍郎。(胡灐)第二年來朝廷;于是留任行在禮部,不久又升為尚書。漢王謀反,胡灐與楊榮支持皇帝親自出征。漢王謀反的事情被平定后,皇帝賞賜(支持親征的大臣)特別豐厚。第二年(皇帝)在長安右門外賜給胡灐一座府第,又賞給他兩個看門人,賞賜四個銀章。生日那天,又在他的府第賞賜宴席。宣宗四年代理詹事府事。宣宗六年,張本去世,胡灐又兼任行在戶部。當時國家用度漸漸增多,胡灐考慮用度支出不足,免除租稅的命令下達,總是受阻撓。宣宗曾經深切告誡他,然而殊遇優待一點也沒有減少。宣宗曾在宮中設宴宴請胡灐、楊士奇、夏原吉、蹇義,說:“天下太平無事,是你們四人的功勞啊。”
英宗即位,下詔節省繁多的費用。胡灐于是上奏減少給皇上的貢物,淘汰法王以下番僧四五百人,費用節省了很多。正統五年,山西發生災情,皇上下詔實行寬厚的撫恤,接著又有讓山西采購物資用料的命令。胡灐上奏說皇帝的詔令應該有信。又說軍隊到百姓中尋找差役,因此事騷擾百姓,應該停止。皇上都答應了。行在禮部的大印丟失,皇上不再追究,命今重新鑄一個。不久,又丟了,胡灐被彈劾下獄。不久,大印又找到了,胡灐官復原職,正統九年,胡灐七十歲了,乞求辭官回家,沒有被批準。英宗被擄到北方去,群臣聚在朝堂上痛哭,有人提議南遷。胡灐說:“文皇在這里定了陵墓,把堅定不移的決心展示給子孫看。”與侍郎于謙聯合在一起,朝廷內外才有穩固的心志。
胡灐先后侍奉六朝皇帝,接近六十年,朝廷內外稱他為年高德劭、素孚眾望者。等到他辭官回家,家里還有三個弟弟,都七十多歲了,胡須和眉毛都白了,聚集一堂,因而取名“壽愷”。又過了七年才去世,享年八十九歲。被追封為太保,謚號忠安。
胡灐生活節儉,為人寬厚,喜怒不表現在臉上,能夠委身于人下。在禮部時間長了,上表祝賀祥瑞,于是人們稱他本性善于接待。南城人龔謙擅長妖術,胡灐推薦他做了天文生,又推薦通曉陰陽兵法的道士仰彌高,讓他守衛邊疆,被當時人恥笑。
《師說》原文及翻譯賞析
我相信各位一定學過韓愈的文章吧!那么你對他的《師說》還有印象嗎?接下來小編為你帶來《師說》原文及翻譯賞析,希望對你有幫助。
作者介紹:
韓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思想家,河陽(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漢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謚號“文”,又稱韓文公。
原文: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嗟(jiē)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dòu)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fǒu)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圣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tán)、萇弘、師襄、老聃(dān)。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于時,學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字詞解釋:
[1]學者:求學的人。
[2]道:是指儒家孔子、孟軻的哲學、政治等原理、原則。可以參看本書上面所選韓愈《原道》。
[3]受:通“授”。傳授。
[4]業:泛是指古代經、史、諸子之學及古文寫作,可以參看本書下面所選韓愈《進學解》中所述作者治學內容。
[5]人非生而知之者:人不是生下來就懂得道理。之,是指知識和道理。語本《論語·述而》:“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論語·季氏》:“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孔子承認有生而知之的`人,但認為自己并非這樣。韓愈則進一步明確沒有生而知之的人。
[6]其為惑也:他所存在的疑惑。
[7]聞道:語本《論語·里仁》:“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聞,聽見,引伸為懂得。道:這里作動詞用,學習、從師的意思。
[8]從而師之:跟從(他),拜他為老師。師之,即以之為師。
[9]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管他的生年是比我早還是比我晚呢?庸,豈,哪。知,了解,知道。
[10]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知識、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存在的(地方)。意思是誰懂得道理,誰就是自己的老師。
[11]師道:以師為道。即學道。道,這里有風尚的意思。
[12]出人:超出(一般)人。
[13]眾人:普通人。
[14]恥學于師:以向老師學習為恥。
[15]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益,更加,越發。
[16]惑矣:(真)糊涂啊!
[17]彼童子之師:那些教小孩子的(啟蒙)老師。
[18]句讀(dòu逗):也叫做句逗。古代稱文辭意盡處為句,語意未盡而須停頓處為讀(逗),句號為圈,逗號為點。古代書籍上沒有標點,老師教學童讀書時要進行句逗的教學。讀,通“逗”。
[19]或師焉,或不(fǒu)焉:有的(是指“句讀之不知”這樣的小事)請教老師,有的(是指“惑之不解”這樣的大事)卻不問老師。“不”同“否”。此句翻譯時應注意交錯翻譯,詳見下文翻譯。
[20]小學而大遺:小的方面(句讀之不知)倒要學習,大的方面(惑之不解)卻放棄了。
上一篇:貨物清倉廣告臺詞聚集90句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