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全詩及賞析
蘇軾《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參橫斗轉欲三更,苦雨終風也解晴。
云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魯叟乘桴意,粗識軒轅奏樂聲。
九死南荒吾不恨,茲游奇絕冠平生。
注釋:
①參(shēn)橫斗轉——參星橫斜,北斗星轉向,說明時值夜深。參,斗,兩星宿名,皆屬二十八星宿。橫,轉,指星座位置的移動。
②苦雨終風——久雨不停,終日刮大風。
③“天容”句——青天碧海本來就是澄清明凈的。比喻自己本來清白,政亂污陷如蔽月的浮云,終會消散。
④魯叟——指孔子。乘桴(fú)——乘船。桴,小筏子。據《論語·公冶長》載,孔子曾說:“道(王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⑤奏樂聲——這里形容濤聲。也隱指老莊玄理。《莊子·天運》中說,黃帝在洞庭湖邊演奏《咸池》樂曲,并借音樂說了一番玄理。軒轅,即黃帝。
⑥南荒——僻遠荒涼的南方。恨——悔恨。
⑦茲游——這次海南游歷,實指貶謫海南
點綴:加以襯托或裝飾,使原有事物變得更為美好。《晉書·謝重傳》載:重在司馬道子家作客,正值月色明凈。道子認為極好,謝重卻認為不如有點云彩點綴。道子開玩笑說:你自己心地不干凈,還想將天空也弄得污穢嗎?
魯叟:指孔子。乘桴(音浮):坐木筏。《論語·公冶長》載:孔于曾慨嘆自己的主張無法實現,想坐木筏到海外去。
空余魯叟乘桴意:孔子曾經說過:“道不行,乘桴浮于海。”意思說如果政治主張行不通就算了,可以乘坐小木筏漂到海上去。
粗識軒轅奏樂聲:軒轅:即黃帝。《莊子·天地》:“黃帝張(演奏)咸池之樂于洞庭之野。”這句是以軒轅古樂比大海濤聲。傳說古時黃帝演奏過《咸池》這個樂曲。
九死:多次幾乎送命。
冠:居第一位。
賞析: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是北宋詩人蘇軾的一首七言律詩。1094年(紹圣元年),宋哲宗親政,蔡京、章惇之流執掌朝政,專整元祐舊臣;蘇軾更成了打擊迫害的主要對象,一貶再貶,由英州(州治在今廣東英德)而至惠州,最后遠放儋州(州治在今廣東儋縣,轄境在今海南),前后七年。直到哲宗病死,才遇赦北還。這首詩,就是1100年(元符三年)六月自海南島返回時所作。詩中回顧了他在南方流放的經歷,表達了他九死不悔的倨傲之心和曠達豪放的襟懷。
蘇軾紹圣四年(一O九七)被貶海南,六月十一日渡海南下,次日至海南島,元符三年(一一OO)五月遇赦,六月二十明晃晃度海北上,量移(被貶到遠方的官員,遇赦酌量移到較原地靠京城較近的地方做官)廉州(今廣西合浦、靈山等地),在海南島稽留的時間正好是三年零八天。這首詩就是寫渡海北上那個晚上的情景。
頭一句說發船渡海正是三更時分(約在晚上十一時至十二時),參星橫掛在天上,北斗七星的斗柄已轉得很低。這里關于星斗的描寫是化用古人“月沒參橫,北斗闌干”的詩句,可能是當時的'真實情景,也可能不是,只是用來說明渡海的時間是在半夜里,也說明黑夜即將過去,曙光就在前頭,暗示他在政治上即將獲得新生,這是一種比喻。后面三句也都是采用這種借景為喻的手法。
第二句說,連綿下個不止的陰雨(苦雨),總有止的時候,成天刮個不停的風(終風),也總有停的時候,它們“也解晴”,也能變成風靜晴朗的天氣。也可能當時確是雨霽云收風平浪靜,但這里主要的用意不在寫景,而在比喻,說明他受到各種打擊和排斥,也總有結束的時候,今天遇到大赦,就象久經風雨見到晴天那樣,心情舒暢,充滿希望。第三句說,天上的烏云散了,一彎明月掛在天空,不知這景致是什么人安排點綴的?這景色主要也是用來作比喻的,意思是說,這次遇赦,不知是誰在朝廷幫忙說情,為我驅散政治上的烏云的?第四句說,天空的面貌,海水的顏色,本來就是澄澈清白的。這句承接上句,也是一種比喻,意思說,在政治上,不用別人幫我洗刷污垢,我本來就是清清白白的。有人評論說:“前半純是比喻,如此措辭,自無痕跡。”就是說,前面四句都是用比喻的手法。的確是這樣的,前四句象是寫景,實則寫意,比喻巧妙,不露痕跡,形象鮮明,而且還含有深刻的哲理意味。五六句是議論。孔丘曾經說過,“道不行,乘桴浮于海”,意思說,政治主張行不通就算了,可以乘坐小木筏漂到海上去。第五句說,徒然剩下魯國老人孔丘(魯叟)關于“乘桴”的主意。言外之意是,本想學“乘桴”退出政治舞臺的,現在不用學這個了,孔丘的主意對我來說是用不著的了。傳說古時黃帝演奏過《咸池》這個樂曲。第六句用了這個典故,說,我大略領會到黃帝的《咸池》樂曲溫潤的樂聲了。言外之意是說,政局轉為平和了。這一聯對政治的議論,說明他對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并未完全喪失信心。
最后兩句說,被貶到這南方邊遠的荒島上(古時“九服”中有“荒服”,指極邊遠處),雖然九死一生,但我并不悔恨,正如屈原《離騷》說的“雖九死其猶未悔”;這次南游,見聞奇絕,是平生所不曾有過的,可以說是第一遭兒。他對這次被貶到海南島表示不后悔,認為是一生中挺有意義的一段經歷。“冠平生”應解為“超過平生見到的景色”。全詩情調高昂,表現了蘇軾的樂觀精神。
蘇軾《春宵》全詩賞析
[出自]北宋蘇軾《春宵》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陰。
歌管樓亭聲細細,秋千院落夜沉沉。
注釋:
歌管:謂唱歌奏樂。
夜沉沉:形容夜深。
參考譯文
春天的夜晚因短暫而更加珍貴。花兒散發著絲絲縷縷的清香,月光在花下投射出朦朧的陰影。樓臺深處,富貴人家還在輕歌曼舞,那輕輕的歌聲和管樂聲還不時地彌散于醉人的夜色中。夜已經很深了,掛著秋千的庭院已是一片寂靜。
賞析:
《春宵》是宋代大文學家蘇軾的詩作。此詩前二句寫清幽宜人的春夜美景,告訴人們應珍惜美好的光陰;后兩句寫富貴人家輕吹低唱,在良宵美景中盡情享樂的情景。全篇語言明白如話,而立意深沉含蓄,耐人尋味。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陰”二句寫的是春夜美景、光陰的珍貴。春天的夜晚,是那樣寶貴,因為花兒散放著醉人的清香,月亮也有朦朧的陰影之美。這兩句詩構成因果關系,前句為果,后句為因。這里不僅寫出了夜景的清麗幽美,景色宜人,更是在告訴人們光陰的寶貴。
“歌管樓臺聲細細,秋千院落夜沉沉”二句按意思應為“樓臺歌管聲細細,院落秋千夜沉沉”,在詩中語序作了調整,是因為詩歌格律使然。這兩句寫的是官宦貴族階層的人們在抓緊一切時間戲耍、玩樂、享受的情景。詩人描繪那些留連光景,在春夜輕吹低唱的.人們正沉醉在良宵美景之中。對于他們來說,這樣的良夜春景,更顯得珍貴。這樣的描寫也反映了官宦貴族人家紙醉金迷的奢侈生活,不無諷刺意味。
此詩全篇寫得明白如話卻又立意深沉。在冷靜自然的描寫中,含蓄委婉地透露出作者對醉生夢死、貪圖享樂、不惜光陰的人的深深譴責。詩句華美而含蓄,耐人尋味。特別是“春宵一刻值千金”,成了千古傳誦的名句,后來人們常常用來形容良辰美景的短暫和寶貴。
蘇東坡的詩詞,以風格豪放、氣勢雄渾、激情奔放、想象豐富、意境清新而著稱于宋代詩壇。在這首詩中,他以清新的筆致描寫了春夜里迷人的景色,寫花香,寫月色,寫高樓里傳出的幽幽細吟的歌樂聲,也寫富貴人家為了不讓美好的時光白白過去,都在盡情地尋歡作樂,充分體現了他的卓越才華。
蘇軾《新城道中》全詩賞析
《新城道中》二首是宋代大文學家蘇軾于公元1073年(宋神宗熙寧六年)舊歷二月視察杭州屬縣,自富陽經過新城(今富陽新登鎮)時所作。這兩首詩寫出作者在這次出巡途中見到的美景和在這次山行中感受到的樂趣。
新城道中
北宋
【作者】蘇軾
【體裁】七言律詩
【其一】
東風知我欲山行,吹斷檐間積雨聲。
嶺上晴云披絮帽,樹頭初日掛銅鉦。
野桃含笑竹籬短,溪柳自搖沙水清。
西崦人家應最樂,煮芹燒筍餉春耕。
【其二】
身世悠悠我此行,溪邊委轡聽溪聲。
散材畏見搜林斧,疲馬思聞卷旆鉦。
細雨足時茶戶喜,亂山深處長官清。
人間岐路知多少?試向桑田問耦耕。
注釋
①新城——宋代杭州的一個屬縣,在今浙江省富陽縣。
②東風——春風
③吹斷檐間積雨聲——吹停了屋外下了很久的雨。積雨,連綿不斷、下了很久的雨。
④絮帽——絲綿帽子。
⑤銅鉦——古代一種銅制的樂器,又名丁寧,形狀像鐘,打擊發聲。
⑥西崦——本是山名,即崦嵫山,在今甘肅天水西境,這里泛指山。西崦,意思是西山地區。
⑦餉——用食物款待別人。
鑒賞
《新城道中》其一寫作者出巡時途中所見的美麗景色,愉快地贊美了山村人家和平的勞動生活。
首聯:“東風知我欲山行,吹斷檐間積雨聲”,寫詩人正打算去山里,恰好這時春風吹斷了屋檐下積雨的聲音,他心里愉悅,因而覺得春風極通人性,仿佛知道他這羈旅之人要去山里,特意為之吹斷了積雨。這樣寫,就使“東風”著上了人的感情色彩,也即所謂“以我觀物,物皆著我之色彩”。
這一聯詩,寫“我欲山行”,寫春風吹斷了積雨,新穎別致,饒有詩意,有領起下文描寫春晴之日山村風物、山人生活的作用,也為全詩寫景抒情奠定了輕松活潑的基調。
頷聯,描寫春晨山村晴景:“嶺上晴云披絮帽,樹頭初日掛銅鉦。”詩人選擇了山頭、白云、樹梢、初升的太陽等四種自然景物來加以描繪,并以“披絮帽”(戴棉絮制成的帽子)與“掛銅鉦”(掛銅盤)分別比喻“嶺上晴云”與“樹頭初日”。以絮喻白云并非蘇軾首創,此前韓愈就有“晴云如擘(bò)絮”的詩句(見《晚寄張十八助教周郎博士》),但蘇詩用“披絮帽”來比喻籠罩在山頭上的白云,在前人的基礎上有所突破,更為貼切、形象、生動。詩人以“掛銅鉦”喻“樹頭初日”也基本上達到了“形似”。
頸聯繼續描寫山村的自然景物,語言生動,詩意盎然。出句“野桃含笑竹籬短”重在描寫“野桃”,對句“溪柳自搖沙水清”主要是刻畫“溪柳”。前者以“野桃含笑”這擬人化的詩語形象生動地反映出野生的桃樹鮮花綻開;而以“竹籬短”三字側面烘托“野桃”高過竹籬。后者寫溪邊柳的枝條在春風吹拂下搖曳多姿、翩翩起舞。寫活了“野桃”、“溪柳”,使山村自然景物充滿了勃勃生機,洋溢著歡快的氣氛。
尾聯由自然景物的描寫轉入對農人及其生活的反映,更增添了這種喜情。此聯緊扣一個“樂”字。雨過天晴,春暖花開,景致優美,令人心曠神怡,何況這又是鬧春耕的大好時光。如此美景良辰不能不使農人倍感歡欣。西崦(西山)人家又是煮芹,又是燒筍,忙著春耕,其樂無窮。
《新城道中》(其一)這首詩意境優美:山嶺白云繚繞,樹梢朝陽懸掛,野桃笑臉迎人,溪柳搖曳多姿,溪水清澈見底,這充滿生機的景色與西山人家煮芹燒筍喜鬧春耕的生動場面以及詩人歡快的.心情交織在一起,詩意盎然,散發著泥土的馨香與生活的氣息,組成一幅詩意盎然的山村風物畫。
這首七言律詩中間四句組成一套山水畫屏。前兩句描寫遠景,用的是比喻手法:山峰戴上潔白的絮帽,樹枝掛著明亮的銅鑼,把晴天云朵和初升的太陽寫得形象生動而富有神采;后兩句描寫近景,用的是擬人手法:野桃花倚籬而笑,楊柳枝無風自搖,自然景物被賦予人的神態舉止,真是嫵媚極了。進得山來,桃花笑,柳條舞,一路喜氣盈盈。新奇的比喻,巧妙的擬人,不僅描繪出山野花木之美,而且烘托出詩人山行之樂,內心之樂和景色之美互相影響,互相滲透。這就是人們最愛追求的那種藝術境界:情景相生。
第二首繼寫山行時的感慨,及將至新城時問路的情形,與第一首詩詞意銜接。此詩的末兩句用《論語》中的典故喻歸隱之意。
《新城道中》第二首由寫景色為主轉入抒情為主,寫詩人蘇東坡山行時的感該。行進在這崎嶇漫長的山路,不禁使詩人聯想到人生的旅途同樣也是這樣崎嶇而漫長。行進在這崎嶇漫長的山路上,不禁使詩人聯想到人生的旅途,同樣是這樣崎嶇而漫長。有山重水復,也有柳暗花明;有陰風慘雨,也有雨過天晴。應該怎樣對待自己的人生?
首聯:身世悠悠我此行,溪邊委轡聽溪聲。詩人放松了韁繩,任馬兒沿著山里的小溪緩緩前行,詩人在馬背上陷入了沉思。
頷聯:散材畏見搜林斧,疲馬思聞卷旆鉦。散材和疲馬都是作者自況,在宋朝激烈的黨爭中,蘇東坡無法在朝廷立足,才請求外調杭州任地方官。散材,指無用之才,用的是《莊子》的典故。搜林斧比喻政敵的迫害,詩人對政治斗爭、官場角逐早已經感到厭倦,就好比久在沙場的戰馬,已經疲憊不堪,很像聽到鳴金收兵的訊號。
頸聯:細雨足時茶戶喜,亂山深處長官清。詩人想到了幾日春雨給茶農帶來的喜悅,想到了為官清正的友人新城縣令曹端友。臨近新城,沉思之間,詩人卻迷路了。
尾聯:人間岐路知多少,試向桑田問耦耕。詩人向田園中的農夫問路,同時也暗用了《論語》中孔子向隱者長沮、桀溺問路的典故,詩人以此表達自己歸隱的心。
《村夜》白居易全詩賞析
《村夜》是唐代詩人白居易所作的一首七言絕句。這首詩以白描手法寫出了一個常見的鄉村之夜。
村夜
霜草⑴蒼蒼⑵蟲切切⑶,
村南村北行人絕⑷。
獨⑸出前門望野田⑹,
月明蕎麥⑺花如雪。
【注釋】
⑴霜草:被秋霜打過的草。
⑵蒼蒼:灰白色。
⑶切切:蟲叫聲。
⑷絕:絕跡。
⑸獨:單獨,一個人。
⑹野田:田野。
⑺蕎麥:一年生草本植物,子實黑色有棱,磨成面粉可食用。
【白話譯文】
在一片被寒霜打過的灰白色秋草中,小蟲在竊竊私語著,山村周圍行人絕跡。我獨自來到前門眺望田野,只見皎潔的月光照著一望無際的蕎麥田,滿地的蕎麥花簡直就像一片耀眼的白雪。
【創作背景】
元和九年(814),白居易懷著因母親逝去而孤獨寂寞的心情在渭村結合當時的夜景寫下這首詩。
【賞析一】
“霜草蒼蒼蟲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絕”,蒼蒼霜草,點出秋色的濃重;切切蟲吟,渲染了秋夜的凄清。行人絕跡,萬籟無聲,兩句詩鮮明勾畫出村夜的特征:夜色深沉,秋色濃重,在秋霜的浸染下,草色茫茫。四下里一片寂靜,行人絕跡。只有不知名的秋蟲在低低的吟唱。
“獨出門前望野田”一句,既是詩中的過渡,將描寫對象由村莊轉向田野;又是兩聯之間的轉折,收束了對村夜蕭疏暗淡氣氛的描繪,展開了另外一幅使讀者耳目一新的畫面。皎潔的月光朗照著一望無際的蕎麥田,遠遠望去,燦爛耀眼,如同一片晶瑩的白雪。
“月明蕎麥花如雪”,這是十分動人的景色,大自然的如畫美景感染了詩人,使詩人暫時忘卻了他的孤寂,情不自禁地發出不勝驚喜的贊嘆。這奇麗壯觀的.景象與前面兩句的描寫形成強烈鮮明的對比。詩人匠心獨運地借自然景物的變換寫出人物感情變化,寫來靈活自如,不著痕跡。而且寫得樸實無華,渾然天成,讀來親切動人,余味無窮。
通過對前后景物的不同描寫,表達出詩人由孤獨寂寞到興奮自喜的感情變化。詩人以白描的手法描繪鄉村夜景,在清新恬淡的景色中蘊含了濃濃的詩意。詩中描寫村夜,既有蕭瑟凄涼,也有奇麗壯觀,對比中構成鄉村夜景。
【賞析二】
這首詩以白描手法和平實流暢的語氣畫出一個平常的鄉村之夜。信手拈來,娓娓道來,卻清新恬淡,詩意濃郁。
這首詩沒有驚人之筆,也不用艷詞麗句,只以白描手法畫出一個常見的鄉村之夜。信手拈來,娓娓道出,卻清新恬淡,詩意很濃。
“霜草蒼蒼蟲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絕”,蒼蒼霜草,點出秋色的濃重;切切蟲吟,渲染了秋夜的凄清。行人絕跡,萬籟無聲,兩句詩鮮明勾畫出村夜的特征。這里雖是純然寫景,卻如王國維《人間詞話》所說:“一切景語皆情語”,蕭蕭凄涼的景物透露出詩人孤獨寂寞的感情。這種寓情于景的手法比直接抒情更富有韻味。
“獨出門前望野田”一句,既是詩中的過渡,將描寫對象由村莊轉向田野;又是兩聯之間的轉折,收束了對村夜蕭疏暗淡氣氛的描繪,展開了另外一幅使人耳目一新的畫面:皎潔的月光朗照著一望無際的蕎麥田,遠遠望去,燦爛耀眼,如同一片晶瑩的白雪。“月明蕎麥花如雪”,多么動人的景色,大自然的如畫美景感染了詩人,使他暫時忘卻了自己的孤寂,情不自禁地發出不勝驚喜的贊嘆。這奇麗壯觀的景象與前面兩句的描寫形成強烈鮮明的對比。詩人匠心獨運地借自然景物的變換寫出人物感情變化,寫來是那么靈活自如,不著痕跡;而且寫得樸實無華,渾然天成,讀來親切動人,余味無窮。無怪《唐宋詩醇》稱贊它“一味真樸,不假妝點,自具蒼老之致,七絕中之近古者”。
【閱讀答案】
(1)這首詩主要采用了怎樣的藝術表現手法?反映了作者怎樣的心理狀態?(3分)
(2)關于這首詩的感情,有人認為表達詩人的孤寂凄涼之情,有人認為表達詩人的驚喜贊美之情。你的看法如何?請結合詩句內容簡要分析。(3分)
(3)這首詩先后分別描繪了怎樣的景色?分別表現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4分)
(4)“獨出門前望野田”這一句在全詩中起著什么樣的作用?試作簡要分析。(4分)
參考答案:
(1)寓情于景。作者匠心獨運地借自然景物的變化,寫出人物感情的變化,反映了作者由開始的孤獨寂寞到最后驚喜愉悅的心理狀態。
(2)言之有理即可。示例一:蒼蒼霜草,點出秋色的濃重;切切蟲吟,渲染了秋夜的凄清。行人絕跡,萬籟無聲,透露出詩人孤獨寂寞的感情;示例二:月明蕎麥花如雪,大自然的如畫美景感染了詩人,情不自禁地發出不勝驚喜的贊嘆。
(3)蒼蒼霜草,切切蟲吟,行人絕跡,萬籟無聲,前兩句勾畫出蕭瑟凄清的鄉村秋夜景象,流露出詩人孤獨寂寞的情感。月光皎潔,四野寂寥,土地寥闊,蕎麥花雪白,后兩句描繪出了一幅清新恬淡的鄉村月夜景象,表現出詩人驚喜愉悅的情感。
(4)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1分)一是描寫對象的過渡,描寫對象由山莊轉向田野,收束了前兩句對村夜蕭疏暗淡的描繪,展開了另一幅使人耳目一新的明朗畫面。(1分)一是感情過渡,詩人情感在此突轉,由孤寂轉向愉悅。(1分)(每點3分)
二:
(1)首句中運用了疊詞“蒼蒼”“切切”,好在那里?(3分)
(2)請描繪“月明蕎麥花如雪”的景象,并指出這句蘊含了詩人的什么感情。(3分)
答案:
①首句連用兩個疊詞,增強了詩歌的音韻美,讀來朗朗上口,寫霜草之“蒼蒼”,使其境界更為開闊,點出秋色的濃重;寫蟲之“切切”,渲染秋夜的凄清。
②皎潔的月光照著一望無際的蕎麥田,滿地的蕎麥花簡直就像一片耀眼的白雪。大自然的如畫美景感染了詩人,使詩人暫時忘卻了他的孤寂,情不自禁地發出不勝驚喜的贊嘆。
三:
(1)首句化用了什么典故?次句中“又”字有什么作用?(3分)
(2)請簡要分析“桃花”在全詩中的作用。(3分)
答:
(1)①首句化用《桃花源記》原意②首先表示年復一年,時間推移;其次具有強化感情的作用。
(2)①借桃花引出世外桃源,將隱居山間的眼前現實(實)和陶淵明筆下的理想世界(虛)巧妙地結合了起來。②作者借寫隱居之地桃花開放之景,表達了避世山中的孤寂之情。③作者希望“花飛莫遣隨流水,”曲折表現了隱居絕仕之意。(第①點可緊扣詩題來答,第②點可緊扣第二句詩來答,第③點可緊扣最后兩句詩及詩后注釋來答)
上一篇:老師好的經典臺詞集合90條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