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花緣讀后感200字數
浩瀚書海,好書是永遠讀不完的。
其中有一些好書能夠歷經時代的考驗,不斷啟發影響我們,成為經典的好書。
以鏡花緣來說,我讀了之后,感受很深,它是清代的一部著名的白話傳奇小說,先寫的是秀才唐敖、林之洋和多久公三人便游海外,暢游各種奇幻國度的經歷,以及百花仙子化身的唐小山,不畏艱難險阻海外尋親的過程,后面講的是在古代游藝花色及文字音韻游戲的主旨下,從各種角度細膩描寫了才女們的令人贊嘆的才華。
作者利用夸張有趣的一系列故事,向我們呈現了一面又一面的鏡子,有的是正面,有的是反面,正如唐太宗所說:以銅為鑒,可正衣冠;以史為鑒,可知興替;以人為鑒,可明得失。
這本書的精華之處我覺得在于作者在古代就知道倡導民主思想,論人的價值不是以財富來評價,不是以身份的高低來比較,而是以人的品質好壞來衡量,充滿了民主意識,這在那時候的思想是很進步的。
對于我們這一代的中小學生來說,非常有教育意義,這是我讀完這本書所感受最深的,也是要向大家推薦這本好書的主要原因。
紅樓夢35回原文
【第1句】:寫作特點 ①典型環境的出色描寫。
②典型人物的出色刻劃。
③準確、真實的。
④“人物再現”的方法。
【第2句】:原著簡介 退休面條商高里奧老頭被兩個女兒冷落,悲慘地死在伏蓋公寓的閣樓上;青年在巴黎社會的腐蝕下走上墮落之路。
同時還穿插了鮑賽昂夫人和的故事。
通過寒酸的公寓和豪華的貴族沙龍這兩個不斷交替的主要舞臺,作家描繪了一幅幅巴黎社會人欲橫流、極端丑惡的圖畫,暴露了在金錢勢力支配下資產階級的道德淪喪和人與人之間的冷酷無情,揭示了在資產階級的進攻下貴族階級的必然滅亡,真實地反映了復辟時期的特征。
【第3句】:作者簡介 巴爾扎克(HonoredeBalzac,1799~1850)19世紀法國偉大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歐洲的奠基人和杰出代表。
一生創作96部長、中、短篇小說和隨筆,總名為。
其中代表作為、。
100多年來,他的作品傳遍了全世界,對世界文學的發展和人類進步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稱贊他“是超群的小說家”、“現實主義大師”。
四大名著的讀書筆記各一篇,讀書筆記一定要有(好詞10個、好句3句、內容20字、感想20字)
是世界各國人民熟知的阿拉伯經典文學作品。
大型舞劇便向觀眾講述了這部杰作充滿夢幻的誕生過程,而關于這個過程的故事在全世界已經是婦孺皆知:古時候,薩桑王國的國王山努亞因妻子背叛了他而萬分仇恨女人。
因此,他每晚娶一個女人過夜后便殺掉。
三年后,宰相的女兒大膽入宮,并每晚給國王講一個故事,在天亮時便停下來,第二天接著講。
經過1001個夜晚,國王終于打消了殺女人的心思,世界名著也由此誕生。
》一千零一夜》是我非常喜歡讀的書,《一千零一夜》又叫做,《一千零一夜》里面有好多非常古怪的故事,有、、、、等等,這里有幽默的、悲哀的、有趣的、可怕的、悲慘地種種故事,我覺得這《一千零一夜》里的故事有好有不好,比如說就屬于不好,朱德爾是靠力量和運氣來獲得幸福的,但就是屬于好一類里的,因為阿拉丁靠的是一顆不氣餒、勇敢的一顆心來奪得幸福的。
莎拉《一千零一夜》的故事要從阿拉伯講起,故事中,女主人公莎拉對各國民歌和異域風光情有獨鐘。
就像中東熱情的沙漠一樣,莎拉也將自己熱情的歌聲散播到四方,對于莎拉來說,好故事一定要有聽眾一起分享,充滿創意的獨特構思、舉世無雙的天籟歌聲,從《一千零一夜》里走來的莎拉,這就要把她的故事帶到中國上海,看這位“月光女神”如何續寫這段美麗的神話。
讀讀書筆記 一個告別了武器的人,不是敵人的俘虜,就是愛的俘虜.我不是不善于自我保護,實在是一個放棄自我保護的人.就如同生命的數據庫,已經不需要進入的密碼,隨時都可以打開全部程序,可以讀出全部的文件.我說的俘虜,就是這個意義上的俘虜.當我把自我放到陽光下的時侯,我明白從此不能有所偽裝,隱蔽的日子一想起就令人不安.當我意識到抗拒的無奈,有多少時間無可挽回,有多少記憶漸漸從內心淡出.說到底,俘虜就是一個不能抵擋傷害的人,就是要有足夠的勇氣放棄希望,必須承受生存的全部壓力.本來,在屬于個人的空間,可以沉浸于獨自的幻想,可以從塵埃里開出虛擬的花朵.而一個放棄自我保護的人是連欺騙自己都不能,只有不斷地凈化內心世界. 《哈姆雷特》讀書筆記 莎翁的《哈姆雷特》是一部經典的代表作.這本書在表面情節上與歷史的傳說并沒有多大的區別,講的還是丹麥王子為父報仇的故事,其中充滿了血腥暴力和死亡.正如 劇中人霍拉旭所說: 你們可以聽到奸淫殘殺,反常修理的行為,冥冥中的判決,意外的屠戮,借手殺人的狡計,以及陷入自害的結局. 曲折選宕的情節,緊緊圍繞著復仇 而展開.哈姆雷特從德國的威登堡匆匆趕回國內,是來參加他父親的葬禮的,使他不能接受的是,他未趕上父親的葬禮,卻目睹了母親與叔叔克勞迪斯的婚禮,這已使哈姆萊特疑竇在心,加之夜晚在王宮城堡的露臺上與父親的亡魂相見,亡魂哀訴,這樁暴行是哈姆雷特的叔叔所為,并要他為父報仇.至此,他開始了艱難的復仇歷程,與克勞迪斯展開了你死我活的較量.最終,向克勞迪斯發出了復仇之劍. 《基督山伯爵》讀書筆記 愛也徹底,恨也徹底.報恩也徹底,復仇也徹底.這就是在我讀完《基督山復仇記》后最大的感受.中國有句俗語叫做君子報仇,十年不晚,報仇也是需要養精蓄銳的,并不是憑著一時的心緒就可輕舉妄動的.而基督山伯爵,則是最具體的用自己的行動闡釋了這句俗語的.在經歷十四年的地牢生涯后,他的人生要義就是找尋曾經的親人,曾經的恩人和曾經的仇人.在確認了所要尋找的人以后,他并沒有如我們在武俠小說里所見的那樣,于恩人抱拳云赴湯蹈火,再所不惜,于仇人一劍刺死.他選擇了他自己的方式.對曾經有恩于自己的船主一家,他竭其所能,默默地支持著,以各種各樣的方式,卻從來不讓他們知道其實自己就是為了報恩而來.如果說他的報恩令人感動,那他的復仇則是如此的淋漓盡致,在我們也有幾度的叫好后不免有點心驚. 《釋夢》讀后感 弗洛伊德(1856--l939)是奧地利著名的精神病學家,精神分析學派的創始人.他的著作橫跨半個世紀,對文學,哲學,神學,倫理學,美學,政治科學,社會學和大眾心理產生了廣泛而深入的影響,如果以影響的范圍作為衡量偉大的標準,那么弗洛伊德無疑是最偉大的心理學家.弗洛伊德發動了人類思想史上又一次哥白尼式革命,他指出人類的無意識是無法被意識所控制,人類的潛意識中蘊含了巨大的心理內容,他以最理性的聲音訴說了人類的無理性.《釋夢》是弗洛伊德支柱性的學術著作.通過對夢的研究極大地拓展了人類對自身的探究的幅度,對我們的生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紅與黑》讀后感 作家筆下展現的,首先是整個法蘭西社會的一個典型的窗口——小小的維里埃爾城的政治格局.貴族出生的德瑞那市長是復辟王朝在這里的最高代表,把維護復辟政權,防止資產階級自由黨人在政治上得勢視為天職.貧民收容所所長瓦爾諾原是小市民,由于投靠天主教會的秘密組織圣會而獲得現在的肥差,從而把自己同復辟政權栓在一起.副本堂神父瑪斯隆是教會派來的間諜,一切人的言行皆在他的監視之下,在這王座與祭壇互相支撐的時代,是個炙手可熱的人.這三個人構成的三頭政治,反映了復辟勢力在維里埃爾城獨攬大權的局面.而他們的對立面,是為數甚重,擁有巨大經濟實力的咄咄逼人的資產階級自由黨人.司湯達一方面向人們描述了保王黨人的橫行霸道,一方面又讓人們得出這樣的結論:握有經濟實力的資產階級,在政治上也定將是最后的勝者.《紅與黑》成書于一八三零年七月革命以前,司湯達竟像是洞悉了歷史運動的這一必然趨向. 《西游記》讀書筆記 《西游記》是我國古代文學百花園中一朵怒放的齊葩.自問世以來,不脛而走,風 靡文壇,故事流傳,廣及民間,真可謂家喻戶曉,婦孺皆知,雅俗共賞.如此之宏著怎一個夢字解決呢?不錯,《西游記》它的藝術成就,人物塑造,思想內容等是多方面,多角度的.而在這兒,我只從弗洛伊德的夢論入手,用精神分析的方法來解析《西游記》. 為了能使《西游記》的創作與夢聯系上,我們先來看一下弗洛伊德的精神 分析法.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創立初期,由于他得天獨厚的文學素養,他選擇了與語言有密切聯系的談療法來救治他的精神病人.在他看來,精神病人被封閉壓抑了的內心障礙,可以經由語言交談而得以宣泄或凈化.可見,精神分析學說在初期階段就與文學理論結下了不解之緣. 從重視,考察病人的語言反應到對正常人在日常生活中發生的語誤,筆誤,讀誤的心里分析,在向前跨出一步,就與作家的文學創作現象聯系到一起了.這種聯系實際上在標志著精神分析學說誕生的《夢的解析》(1900)一書中已顯出端倪. 弗洛伊德將精神分析方法推衍至文學創作上來的一個重要前提就是:將作家與精神病患者聯系在一起,而這一聯系的橋梁就是夢.弗洛伊德認為,作家的寫作也是在做夢,只不過是在非睡夢狀態下作夢,因而他的作品也是他內心無意識本能的變形顯現,欲望的替代滿足.我們往往會說自己作的夢是混亂,荒謬的,完全是一種變了形的東西. 讀《匆匆》讀書筆記 古人曾說過“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長歌行一詩中也提到“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每當我聽到這珍惜時間的句子時,我就想起了朱子清的散文《匆匆》。
簡愛》讀后感(讀書筆記) 花了三天多的時間終于讀完了《簡愛》,我知道這是一個十分艱巨的過程。
這連住的幾日,我幾乎除了吃飯和睡覺,一切時間都耗費在這本來自遙遠國度的小說里。
然而我還得在抱怨的同時,不得不承認它的杰出與迷人。
很少見到這樣迷人的異國風情。
這充滿著英國十九世紀趣味的故事里,讓我感慨了很多。
其實我應該早些接觸這本書,早就有很多的人介紹它了。
可惜,我擁有著一點排外的情愫,一直拖到現在去欣賞它,實在有些相見恨晚。
作為一個外國人,我對英國人的思維和宗教信仰有點難以適應。
不過呢,人世間的真情多數是相通的。
每當我讀到小簡愛因為無親無故而遭受虐待和歧視時,心中頓起的憐憫之情真讓人難忘;每當簡愛一次次化險為夷讓我多么興奮;當她勇敢地拒絕了圣約翰的求婚而堅持自己心中的真愛時,多么令鼓舞和震撼;特別在文章最后,她拋棄一切去照顧那位可憐的愛德華時,我的心中欣慰與感動迸發而出。
關于這本小說,我想它最大的成功之處就是它在很多藝術方面的杰出融合。
我敢確信這本書的作者是一位多才多藝的作家。
首先,她在描繪風景時,是以一個畫家的審美角度去鑒賞,以一個畫家情趣去把握光和影的和諧。
讀中國的小說很少見到這樣細膩的風景描寫的詞匯。
應該要感謝這本書的譯者周令本的深厚的國文功底,使譯本文采熠熠,令原著生輝。
其次,夏落蒂.波郎特在語言學上的造詣也很深厚,作為一名英國人,作者可以說至少精通三種以上的外國語言。
在讀這本書的時候,我感覺自己可以通過它感受到整個歐洲的文化氛圍。
比方說英國人的自豪感和紳士風味,德國的大國氣氛以及法國女性的天生浪漫情趣。
甚至還讀出了英國人那種殖民主義的歧視東方人的心理,比如他們稱印度是個野蠻的民族。
再次,夏落蒂.波郎特對感情戲的處理上,可以稱得上很高明。
她的主人公很少是一見鐘情,這比較現實,但是她賦予的愛情總是在默無聲息深入到讀者的心田里。
如此巧妙的感情戲,讓我很意外,很驚喜。
《簡愛》的作者如果和中國的曹雪芹相比,毫無疑問,后者的文化底蘊要更博深一些。
就像中國和英國人拼比歷史,中國人可以無愧地說:我比你老的多。
曹雪芹一生所學要比夏落蒂.波郎特要廣博的多,畢竟中國的文化底蘊要豐盛的多。
中肯的說,簡愛的確比不上中國的《紅樓夢》。
不管是人物豐富還是物致的描繪上,《紅樓夢》都是更為杰出的。
但是,《簡愛》中也有值得中國人去學習和欣賞的地方。
比方說,《簡愛》對人物的心理描寫方面,可以說淋漓盡致。
這點在很多中國人的文學作品中做的都不夠. 讀這本書我仿佛讀了一遍《圣經》,西方人對宗教篤深的感情與真誠的信仰,真很令人敬佩。
現在的中國是一個缺乏信仰的時代。
在讀《簡愛》時候,讓我感受到在擁有宗教哺育下才可以得到的人情的純美,在現在的中國這真的很難得。
其實,很多圣經里的教誨與中國的孔儒的經典思想是相通互補,而現在國人卻往往忽視了祖先的睿智。
比如圣經里勸人從善,勸人寬忍,勸人感恩,與孔老夫子勸國人禮義仁,兩者是相同的。
在讀《簡愛》的時候,我時常被圣經里的美好的思想啟迪著,讓我聯想到中國的現狀,心中似乎收獲許多。
讓我堅信,對于中國的儒家文化真的需要重新審視。
《紅樓夢》讀書筆記 一個是閬苑仙葩,一個是美玉無瑕.若說沒奇緣,今生偏又遇著他,若說有奇緣,如何心事終虛化?一個枉自嗟呀,一個空勞牽掛.一個是水中月,一個是鏡中 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淚珠兒,怎經得秋流到冬盡,春流到夏! ——《枉凝眉》 《紅樓夢》,一部含笑的悲劇。
《紅樓夢》不只描寫了一個封建貴族家庭由榮華走向衰敗的三代生活,而且還大膽地控訴了封建貴族階級的無恥和墮落,指出他們的種種虛偽、欺詐、貪婪、腐朽和罪惡。
它不單指出這一家族的必然崩潰和死亡,同時也暗示了這一家族所屬的階級和社會的必然崩潰和死亡。
曹雪芹筆觸下所創造和熱愛的主人公是那些敢于反判那個垂死的封建貴族階級的貳臣逆子;所同情悼惜的是那些封建制度下的犧牲者;所批判和否定的是封建社會的虛偽道德和不合理的社會制度。
一邊是木石前盟,一邊又是金玉姻緣。
一邊是封建社會下必須追求的功名光環,一邊是心馳神往的自由之身。
曹雪芹筆下的《紅樓夢》為我們展現了這場無聲的較量。
賈寶玉和林黛玉的悲劇愛情故事濃縮了這場較量的全部硝煙,“一個是閬苑仙葩,一個是美玉無瑕”,“質本潔來還潔去”,在面對封建禮教下的種種迫害和冷漠,甚至以生命的付出為代價,質本潔的追求始終不棄。
我們感嘆賈、林兩人愛情的悲劇的時候,看到了造成悲劇的一個重要因素:林黛玉的清高的個性,她的個性與當時的世俗格格不入,無法與社會“融合”,她的自卑情結正是她自尊的體現,也是她悲劇的開始。
《紅樓夢》中她葬花的一段情節,是她的個性體現的焦點所在。
她的自卑、自尊、自憐在她的《葬花詞》中袒露無遺:“花謝花飛飛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
”“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明媚鮮妍能幾時,一朝漂泊難尋覓。
花開易見落難尋,階前愁煞葬花人,獨把花鋤偷灑淚,灑上空枝見血痕。
”“ 愿儂此日生雙翼,隨花飛到天盡頭。
天盡頭
何處有香丘
未若錦囊收艷骨,一捧凈土掩風流。
質本潔來還潔去,強于污淖陷渠溝。
爾今死去儂收葬,未卜儂身何日喪
儂今葬花人笑癡,他年葬儂知是誰
試看春殘花漸落,便是紅顏老死時。
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
” 一個世俗之人無法明白她的思緒,“爾今死去儂收葬,未卜儂身何日喪
儂今葬花人笑癡,他年葬儂知是誰
”面對落花,她想到自己死后的情景,無法釋懷,又潸潸淚下。
在封建禮教前,她的自卑激發了她的自尊,當寶玉挨打后,工于心計、精于世故的薛寶釵送來了藥丸,而且還用訓教的口氣規勸寶玉改邪歸正。
但作為封建禮教的叛逆者寶玉的支持人——善良孤傲的林黛玉卻只是一味地哭,把眼睛都哭成了桃兒一般,她的哭不是軟弱,她以哭這種獨特的情感體驗來真誠聲援寶玉,默默對抗封建禮教,因此只有他們二人的心才貼得最近,愛得最深。
“嫻靜似嬌花照水,行動如弱柳扶風,心較比干多一竅,病如西子勝三分”作者通過賈寶玉的眼睛為我們描繪了一個聰明多才、美貌體弱的病態美人。
這么一個柔弱的女子,無視世俗的傳統規律,反其道而行之。
在經受了無數摧殘之后,生命盡頭到來之際,封建社會的猙獰面目加速了她的香消玉隕。
看過《紅樓夢》,我們不會忘記黛玉臨死前的那個場景,病危之際,紫鵑四處求人,卻沒人肯幫。
為避免晦氣,賈母把寶玉的婚事也轉到別處去辦理。
一面是成親的喜慶景象,一面是死前的哀怨凄婉,“天盡頭
何處有香丘
”無怪乎黛玉的葬花吟誦。
什么地方有一個干凈的、理想的地方,究竟什么地方有我自己的理想的地方,是香丘呢,我現在所處的現實社會都是污濁不堪的,我要找一個自己的理想的地方,黛玉至死不放棄對自由的追求。
我們為之揪心,為之憤懣,一對追求自由的青年男女在封建的枷鎖之下生離死別。
“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
”黛玉就這樣在寶玉的婚慶鑼鼓聲中離開了人世。
帶著她的那份甜蜜走了。
甜在何處
甜在這個人不接受世界,世界不接受人的世界上獲得理解和親愛,在孤獨無依的世界上,寶玉是她心中永遠的溫暖;在情愛無傍的世界上,寶玉是她心中永遠的傷痛。
雖然最后她成為了那些封建制度下的犧牲者。
“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假假真真,讓人琢磨不透《紅樓夢》中的一切,林黛玉作為靈魂人物,她與常人不同,她就是她,一叢清高孤傲的、孤芳自賞的空谷幽蘭。
林黛玉的自卑情結是命運所賜,也以此寫成了她的命運。
張曉風散文精選中吃喝片
張曉風散文精選中吃喝片答:《那一鍋肉》,《巷口的炒面》,《一碟辣醬》是《張曉風散文精選》中的吃喝篇。
《那一鍋肉》原文:作者:張曉風 云很淡,風很輕,一陣香息拂面吹來。
什么香
身為都市人,大概很難聞到什么花香吧
我聞到的是肉香。
假日無事,雖有一身稿債,卻也練就了“債多不愁”的本事。
所以心中頗有余閑,可以靜靜欣賞不花錢的陽光和肉香。
秋天的陽光像饜食后的花豹,冷冷的坐著。
寡欲的陽光啊,不打算攫獲,不打算掠食,那安靜的沉穩如修行者的陽光。
我竟不知道肉香原來也可以如此飄逸清鮮的,想來,是某家鄰居在清燉肉湯吧
紅燒肉濃郁厚腴,是重濁派。
這肉湯卻如隔岸黍稷初熟,近乎植物,是清新派。
仔細聞,還加了蔥姜,是古人說的辛暖的氣味。
如果這肉湯是我自己煮的,恐怕心情就沒這么好了,我會緊張兮兮的調好鬧鐘,唯恐過時。
現在,由于事不關己,我什么都不用管,只管欣賞那好聞的味道。
更好的是不知為什么,這么美妙的肉香竟也不刺激我的食欲,我只純純的欣賞,遠遠的欣賞。
像女孩看女孩的美,只顧贊嘆,卻并不想擁有。
我甚至慢慢揣想,是豬肉嗎
嗯,好像是,是哪一塊呢
也許是一整塊腿肉吧
那主人不知是何方人士,如果是四川人,這塊肉說不定等下便撈出來再炒一道回鍋肉。
如果是閩南人,便切片作白切肉蘸醬油吃,如果是浙江人,便加上咸肉竹筍煮個“腌鮮篤”。
不知怎么回事,我簡直和那鍋肉湯對話起來,一鍋肉里其實也有好多故事的。
都市生活,鄰居難得交談一言半語,但肉香例外,它算是合法的闖入,你卻可以因而享受別人送上門來的隱私。
可是,且慢,事情有了變化,剛才明明是清燉,現在卻忽然多了醬油和五香的氣味,也許這改變原是計劃中事,但我卻不免有幾分悵然。
其實紅燒肉的味道也不錯,只是這番乍變,卻把月下的一笛幽涼添成了交響樂團,眾音紛至沓來,富麗熱鬧之余,也就注定有些東西要消失吧
紅燒肉的氣味十分霸道,想不聞都不行,如此聞了一陣,心里隱隱覺得有些什么不對。
呀
糟了,那肉開始焦了,其實初焦的味道不算難聞,甚至帶些煙熏火燎的人間氣息,據說人類就是在森林大火之后才發現烤豬燒羊的美味。
直到今天,微焦的鍋巴對我仍是誘惑,此外一切微焦,如蔥油餅如西點所帶的那一點黃脆都香酥怡人,但這“焦”亦如感情,一過頭便粉身碎骨,焦土一片。
愈來愈焦苦了,那鍋肉。
那主人去了哪里
是去接電話或不慎睡著了
或者,更糟,他竟出門去了
接下來的問題更大了,這已經不是好聞難聞的問題了,我開始擔心火災,但現在就去打119請求救火,是不是也小題大做了點
焦味漸漸穩住,看來那鍋肉是完了,但不致失火也就算是大幸了。
我覺得累,怔怔出神,事情怎么會這樣呢
怎么會這樣呢
這么好的早晨,這么好的肉湯,最后怎樣會落得個如此這般的下場呢
然而,然而,人間萬事又有什么事不循著這悲哀的軌跡在進行
阿房宮付之一炬,張愛玲瘞死客途,有理想的壯年政治家霸住寶座以后便成了昏庸老瞆的獨夫。
曾經刻苦打拼的社會忽焉發瘋,成了貪婪之島。
啊
我在干什么,只不過一個秋日的早晨,只不過是不知哪一家的廚房肉焦事件,我難道打算因而悟道不成
《巷口的炒面》原文:作者:張曉風十年不見她了,自她嫁到南洋之后。
稍稍豐腴一點,卻依然眉清目秀。
我對她最后的印象是婚禮,她穿著緞質繡花旗袍,繡花披肩風情萬種的垂自肩頸。
而此刻的她雖美麗如昔,神色間卻有幾分倉皇,她到我下榻的旅館來看我,我當時應邀赴南洋演講。
和她談了幾句話以后,她坦白表明來意,她說她很想念臺灣,想請我為她先生打聽一下,有沒有回臺灣就業的可能,我答應了她,話題便轉到別處。
“這里的人吃東西真有趣,”我說,“他們愛講一句‘攙攙’,點炒面可以攙米粉同炒,炒米粉又可以跟河粉攙,點河粉偏又跟烏龍面攙。
” 她也笑。
我說這大概是“多元文化”造成的,既然這是一個由馬來人、華人、印度人“攙攙”而合成的國家,則一個盤子里把面、米粉、河粉“攙攙”同炒也是理所當然的。
她對我的文化分析不置可否,卻對炒面話題非常興奮,她說: “哎,你知道嗎
要說炒面,這里各處的炒面我都吃過,就只有我家巷口那家攤子炒得最好。
我也想學他做,就是學不像,他的鐵鍋好,家里的鍋子比不上--哎,你哪天有空,我帶你去吃一次
” 回到臺灣,幫她問好了一個機關,丈夫對這件事很關心,一直問我: “他們什么時候回來呀
” “他們不會回來的
” “不是說很想臺灣嗎
” “他們不會回來的
” “如果他們不會回來,你干嘛去幫他們找事
” “找歸找,那是盡朋友的情分,但他們是不會回來的。
” “你怎么知道
” “你等著瞧,就知道我說的對不對
”我說。
“她口口聲聲想念臺灣,那是真的,她口口聲聲想回來,那也是真的。
可是,一個人如果強調自己家巷口的炒面是天下第一,那就是說,她愛上她所住的那條巷子了。
一個人一旦愛上一條巷子,她其實是走不掉的了。
她其實已經屬于南洋了。
” 她真的沒有回來--一如我所料。
《一碟辣醬》原文:作者:張曉風有一年,在香港教書。
港人非常尊師,開學第一周校長在自己家里請了一桌席,有十位教授赴宴,我也在內。
這種席,每周一次,務必使校長在學期中能和每位教員談談。
我因為是客,所以列在首批客人名單里。
這種好事因為在臺灣從未發生過,我十分興頭地去赴宴。
原來菜都是校長家的廚子自己做的,清爽利落,很有家常菜風格。
也許由于廚子是汕頭人,他在諸色調味料中加了一碟辣醬,校長夫人特別聲明是廚師親手調制的。
那辣醬對我而言稍微嫌甜,但我還是取用了一些。
因為一般而言廣東人怕辣,這碟辣醬我若不捧場,全桌粵籍人士沒有誰會理它。
廣東人很奇怪,他們一方面非常知味,一方面卻又完全不懂“辣”是什么。
我有次看到一則披薩餅的廣告,說“熱辣辣的”,便想拉朋友一試,朋友笑說:“你錯了,熱辣辣跟辣沒有關系,意思是指很熱很燙。
”我有點生氣,廣東話怎么可以把辣當作熱的副詞
仿佛辣本身不存在似的。
我想這廚子既然特意調制了這獨家辣醬,沒有人下箸總是很傷感的事。
汕頭人是很以他們的辣醬自豪的。
那天晚上吃得很愉快也聊得很盡興,臨別的時候主人送客到門口,校長夫人忽然塞給我一個小包,她說:“這是一瓶辣醬,廚子說特別送給你的。
我們吃飯的時候他在旁邊巡巡看看,發現只有你一個人欣賞他的辣醬,他說他反正做了很多,這瓶讓你拿回去吃。
” 我其實并不十分喜歡那偏甜的辣醬,吃它原是基于一點善意,不料竟回收了更大的善意。
我千恩萬謝受了那瓶辣醬——這一次,我倒真的愛上這瓶辣醬了,為了廚子的那份情。
大約世間之人多是寂寞的吧
未被擊節贊美的文章,未蒙賞識的赤忱,未受注視的美貌,無人為之垂淚的劇情,徒然地彈了又彈卻不曾被一語道破的高山流水之音。
或者,無人肯試的一碟食物…… 而我只是好意一舉箸,竟蒙對方厚贈,想來,生命之宴也是如此吧
我對生命中的涓滴每有一分賞悅,上帝總立即賜下萬道流泉。
我每為一個音符凝神,它總傾下整匹的音樂如素錦。
生命的厚禮,原來只賞賜給那些肯于一嘗的人。
胡瓜講成人笑話的節目名字是什么
人是會死于漫不經心的,這是戲里的臺詞,自從我喜歡上戰爭片后,喜歡那種生死之交的感覺,真偉大,我也想去,戰爭太安逸了,人就沒理想了,人就爛了,臺詞:砍頭不過風吹帽。
他們都有著強烈的目標,即使僅僅是為了活著,可是現在我們卻都是在混著是他們的戲讓我想了這么多,人最應該有個指北針,讓我們一直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的做對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