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現親人離別故鄉時對家鄉的不舍之情的句子有哪些
當我流淚讀完《家》后,心中充滿復雜的情… 《家》以嫻熟術手法,塑造了眾多富型的形象。
每個形象都寫得血肉豐滿、個性鮮明、栩栩如生。
小說中的人物不下于七十個,其中既有專橫,衰老的高老太爺,荒淫殘忍的假道學馮樂山,腐化墮落的五老爺克定這些形形色色的人物:又有敢于向死向封建專制抗議的剛烈丫頭鳴鳳,溫順馴良的梅芬,善良厚道的長孫媳瑞鈺等;以及受新潮思想、向往自由平等的覺慧、覺民。
琴等青年覺悟者和叛逆者的形象。
小說著重刻畫了覺新這個接受過五四新思潮的激蕩,但處于“長房長孫”的特殊地位,深受封建倫理綱常,特別是“孝”的熏染。
他的一生陷入極大的矛盾痛苦中,大大加強了這個人物的悲劇力量。
高家正是社會的一個縮影,而那些高家子弟正代表社會中形形色色的人物。
例如:高家中專橫、衰老、腐朽的最高統治者高老太爺。
他代表的正是政府機構中腐敗、貪婪的官員。
那些官員仗著自己的官職,隨意支配人,在無形中,人們對他產生了怨恨,對他也產生了無形的威脅。
還有像狡猾貪婪的四老爺克安的貪官,他們運用自己的小聰明,毫無顧忌地從公家手中“榨錢”,行賄受賄是樣樣不缺。
社會中也有像腐化墮落的敗家子五老爺克定的青少年,他們整日沉迷于網絡的虛擬世界,他們由于承受不了社會各方面的壓力自甘墮落。
盡管有如此之多的“烏云”,但它永遠遮擋不住“太陽”的光輝。
這個社會永遠都在進步,并不曾有一個時候停止,而且它也不能夠停止;沒有什么可以阻擋得了它。
在途中,它也曾發射出許多水花。
這一切造成了一股奔騰的激流,具有排山之勢,向著唯一的海流去。
覺新是一個新舊摻半的人物,他接受了封建主義的正統思想,但也對封建家庭的腐敗不滿,性格上具有較突出的兩重性:在舊家庭中是個暮氣沉沉的大少爺;在與覺慧、覺民等年輕人在一起時,又是一個渴望新生活的青年。
由于他承受著太重的舊文化的因襲重擔,在封建意識的壓迫和自我思想矛盾的痛苦中,無力自拔。
他在梅林里的憧憬,他在洞房外月下的獨嘆,他在面對梅前來避難時借酒抒懷,點點滴滴為我們呈現的是一個有血有肉,懂風情,有學養,會思考有靈氣的覺新形象。
而正是這樣一個人物做出了許多令人難以理解的選擇。
這選擇恰恰也是深思熟慮的結果。
這種悲劇的意味更加耐人尋味,其實, 覺新的思索結果常常是源于長房長孫的所謂“責任”,處在那樣一個時代里,“責任”往往是封建制度的一種無形的工具,其不合理的部分讓覺新倍嘗心酸,屢受滄桑。
而也是這種責任感的驅使,當弟弟要離開這個“家”,奔向光明時,他又掏出了與死去的瑞玨共同為三弟準備的盤纏。
不要小看這一筆的處理,他使整個高覺新的思想軌跡清楚明白的呈現出來,使人物的層次變得豐富而,統一。
難怪當三弟怒斥大哥無能的時候,瑞玨挺身而出說:“他不是這樣的”。
理解他的人知他是顧全大局,頂天立地的男兒絕不是無能無用之輩,看過全劇,觀者當與瑞玨一樣理解了覺新吧
趙志剛在這部戲中的表演穩中推進,真實樸素,層次分明。
再贊
還有一個塑造得相當成功的人物是鳴鳳,鳴鳳的純潔美好,歷來是《家》中頗受喜歡的人物。
而青年演員陳是的表演沒有之前一些演員的輕浮和過分的卑微,取得了很好的演出效果。
她的清純,不著點染的神情以及舒展自然的形體處理,也成為了該劇的一個亮點。
覺新是封建制度的繼承者,同時是封建制度的受害者。
作為在“五四”之前成家立業的人,她接受了封建正統觀念,奉為行動的準則。
被克明選為接替他挽救高家命運的人。
同時,他又是封建制度最大的受害者,雙方父母的小小意見,毀滅了他和梅的婚姻,愚昧的封建迷信,又奪去了他愛妻的生命,雖然五四運動的新思潮對他有所觸動,但他難以擺拖封建思想的束縛。
(他本來跟梅是青梅竹馬的一對,有一天梅的母親在牌桌子上跟現在的覺新的母親有了意見,自以為受了委屈,才拿拒婚的事來報復,他們也沒有反抗,痛苦的接受了,覺新娶了瑞玨,梅后來郁郁而死;瑞玨生產的日子近了。
這件事情引起了陳姨太、四太太、五太太、和幾個女傭的焦慮,起初她們還背著人暗暗地議論。
后來有一天陳姨太就帶著嚴肅的表情對克明幾弟兄正式講起“血光之災”來:長輩的靈柩停在家里,家里有人生產,那么產婦的血光就會沖犯到死者身上,死者的身上會冒出很多的血。
唯一的免災方法就是把產婦遷出公館去。
遷出公館還不行,產婦的血光還可以回到公館來,所以應該遷到城外。
出了城還不行,城門也關不住產婦的血光,必須使產婦過橋。
而且這樣辦也不見得就安全,同時還應該在家里用磚筑一個假墳來保護棺木,這樣才可以避免 “血光之災”。
五太太沈氏第一個贊成這個辦法,四太太王氏和克定在旁邊附和。
克安起初似乎不以為然,但是聽了王氏幾句解釋的話也就完全同意了。
克明和大太太周氏也終于同意了。
長一輩的人中間只有三太太張氏一句話也不說。
總之大家決定照著陳姨太的意見去做。
他們要覺新馬上照辦,他們說祖父的利益超過一切。
這些話對覺新雖然是一個晴天霹靂,但是他和平地接受了。
覺新回到房里,把這件事情告訴了瑞玨,瑞玨也不說一句抱怨的話。
她只是哭。
后來瑞玨難產,她叫著覺新,要他進來,可是封建思想和兩扇大門卻把他關在了外面,瑞玨終于死了。
) 他終于明白了,這兩扇小門并沒有力量,真正奪去了他的妻子的還是另一種東西,是整個制度,整個禮教,整個迷信。
這一切全壓在他的肩上,把他壓了這許多年,給他奪去了青春,奪去了幸福,奪去了前途,奪去了他所最愛的兩個女人。
高覺新形象是巴金的獨特創造和發現。
這一形象有極其深刻的典型意義。
高覺新是巴金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樹立的一個痛苦的靈魂的典型形象,在他身上表現出新舊社會交替嬗變中的復雜性、曲折性和艱巨性。
揭穿了封建制度、封建禮教、封建道德、封建文化的極端腐朽、殘酷和虛偽。
高覺新是一個受害者,同時他又間接損害和毀滅自己所愛的人。
他的悲劇命運說明,在反封建斗爭中,妥協、調和、屈從是絕無出路的,從而宣告了作揖主義、不抵抗主義的徹底破產。
2002年全國文藝界為了在今年祝賀巴金老人100歲華誕,籌措拍攝20集電視劇《家·春·秋》,曾征詢巴老的意見,巴老說:“壞人別太壞,覺新要活著。
”巴金理想中的高覺新是慈善的、性情的,他理想中的家庭是溫馨的、互愛的。
我國古語云:人之將老,其言也善。
誠哉斯言。
覺慧大膽、幼稚是覺慧性格的主要特征,覺慧是受“五四”思想沖擊的新生的、民主力量的代表,是封建禮教的叛逆者,是投進高家這個死氣沉沉大家庭的一顆活種,他對封建勢力的反抗毫不顧忌、毫不害怕、毫不妥協。
他積極參加“五四”反帝反封建的愛國學生運動,并為之忘我地運動,反對封建家長壓制青年,公開支持覺民抗婚,主張年青人應該主宰自己的命運;反對大哥的作揖哲學,鄙視克安、克定荒淫無恥的生活,追求一種文明的生活方式;反對封建迷信,反對把瑞玨搬到城外分娩,同情下層人,主張人格平等,愛仆人鳴鳳,他最后離家出走。
揭示了他反抗的堅定性,他的幼稚主要表現在對周圍的一切不能作出科學的解釋,認為舊家庭里的一切就是一個復雜的“結” ,沒有辦法把它解開。
珍惜家人的句子
前言: 從小到大,父親都不怎么管我,對我的管教基本就落到母親身上,因此我對母愛體會更深刻一點,更復雜一點。
母愛對我而言,比父愛就更值得一記,故有此文。
也許生在農村長在農村,注定真的就不善于表達感情,所以我的母親顯得很冷酷。
從小到大,她一直在斥罵和棍棒下督促我成長,很多時候感覺在她眼中真的連條狗都不如,用她的話說就是:“養條狗見了主人還會搖尾巴,養你什么用也沒有
”我整天被她在訓斥著:“我像你那么大的時候已經干什么什么了,而你現在還像一個小孩子”,我整天被罵作懶鬼、敗家子,其實也只不過是犯點小孩子貪玩好逸的毛病
很多次自己偷懶被她又揪耳朵,又棒打,心里都不住想,既然你不疼我,我不如死了算了。
好多次心灰意冷,還真拿刀放在了脖子上,只差沒有勇氣往下割,怕痛
上高中的那一天,要遠行了,多么希望母親能說幾句暖心的送別話啊,即使是什么“多注意身體,冷了添些衣服”之類的平常話,我也會感到溫暖很多,但母親只是默默的給了錢,默默送我到門口,始終沒說什么。
我無言的離去,心中有些失落。
第一次到外地讀書,言語不通,又遠離家里,心里無限的孤獨。
記得開學第二周,有一天天氣驟然變冷,家近的很多同學的父母都送衣服或零食過來,我看在眼里,想起上學近十年來,父母何時到學校看過自己呢
從小學一年級開始,每次開學自己都是一個人,懷里揣著學費到學校報到。
母親心中有我嗎
她不擔心我嗎
她愛我嗎
她的關愛體現在哪里啊
想著想著,自己不由自主的落下淚來,心里又悲又憤:“為什么母親那么狠心啊
” 生活漸進,和同學們漸漸混熟了,自己不再感到那么孤獨,往后竟慢慢發現自己的適應能力還挺強,不像有些同學想家時就會哭,衣服不會洗,被子也不會疊,個人生活打理的亂糟糟的。
我偶然發現自己還有這些優勢:在很多同學看來很難解決的生活問題,在自己看來卻是輕車熟路,輕而易舉。
誰付予了我這種能力
我什么時候跟人家有了這樣的差別
這是不是母親的教育方式帶來的
母親對自己的冷酷,是不是也有一定道理呢
高中三年,我對這些問題始終沒有肯定的答案。
02年9月,我又一個人踏上了來桂林的火車。
在前行的前一晚,父親慎慎的問要不要陪我前來,我笑著說:“如果你想一起去游桂林,那就同行,如果不想的話呢,我一個人就夠了”,第二天,父親就只送我到車站。
車來了,父親揮手告別,我也揮揮手,轉身大步上了車。
看著父親一副不舍的樣子,我心里沒有離別的感覺
我的心竟如此冷酷
離家遠行,為何竟沒有分離的傷感
我什么時候變的那么堅強了
上了大學,進了很多社團,慢慢發現自己的辦事能力還是比較突出,比起很多城里來的同學顯得老練得多,我體會到這是從小環境造就的,歸根結底:母親對自己的“冷酷無情”竟然也有諸多好處
我從心里暗暗感激母親多年的“殘忍”,她迫使自己獨立自強,不像很多同年的孩子,凡事依賴別人沒有主見。
慢慢的一些事情浮上了腦海…… 記得今年暑假里有一次晚上吃飯,母親輕輕問我在學校身體好不好
我笑著說:“你不會也擔心我吧
”母親悶悶地說:“怎能不擔心啊
一個人在那么遠的地方,又沒有人照顧。
”我的心猛地一縮,眼酸酸的,眼淚忽然就要出來。
我期盼多久的話語啊,原來母親竟也是深愛著我的
她的話讓我心里酸酸的,暖暖的,久久說不出話來,是懊悔
是感動
分不清這復雜的體會
母親啊
你的愛為什么那么多年一直沒見流露
你是不想表達呢
還是不善于表達
讓我誤會了那么多年
四年來,母親總共給我打了3次電話,前兩次加起來不到兩分鐘,第一次問我村里要安電話了,問我家里要不要安一個
第二次跟我說家里還是安了電話,怕我有事不好聯系,告訴我號碼就掛了。
多想跟母親說說話啊
但竟不知道能說什么
相對無語,母親倒是干脆,電話一掛,了事
記得有一次自己隔了兩個多月才給家里打個電話,母親一接通就責怪我為什么那么久不給家里打電話,我反問:“那你什么不給我打呢
”母親那邊不說話,我說:“打電話不知道說什么啊,老爸不是說沒有音訓就是一切平安嗎
”老媽喃喃地說:“家里擔心你啊
”我再也說不下去………… 今年暑假回家,母親叫我開車送她去算命,我奇怪母親什么會忽然要去相信這個
當算命先生說母親近幾年有小災有小病,過幾年身體就會好轉,說母親不是短命的人時,母親喃喃的說:“我以為自己呆不長了”我一驚
回來跟老爸說起,才知道近來母親咳嗽比較厲害,有時候還會咳出血來,是了,母親身體一直不好,老是咳嗽。
我問老爸為什么不去看醫生,老爸苦笑一下,說:“看過了,醫生說沒什么大礙”,那眼神躲躲閃閃的。
過幾天,我在衣柜里找衣服,無意中衣服里掉出一個病歷本,打開一看,發現是母親的,在一大竄病情簡述后面寫著醫生的建議:“建議住院治療……” 我驚呆了,想起父親躲躲閃閃的眼神,想起那次離奇的算命,想起母親一臉的憂郁、忽然的話語,我愣在原地,心里難受極了。
我的母親啊,你是怎么樣一個人啊,深愛著自己的孩子卻從不表達,默默為孩兒犧牲了那么多,卻從不言語,難到為了節省孩兒的學費,您連自己的生命也不顧嗎
這是怎樣一種母愛啊
純樸
深沉
偉大
其實,母親對自己的關愛一直沒有改變,一樣的深沉,但自己的愚鈍和粗心大意讓自己忽略誤解了這份感情。
想來,高中開始,母親不在罵自己了,給的學雜費也不像以前老要查問用處了,每次都會多給一點,還問夠不夠,很多事情也漸漸跟自己商量了,慢慢征求自己的意見了,但自己為什么都沒有去思考過發現過,卻一直固執的懷疑母愛的真誠呢
母親永遠是深愛著自己的子女的,但子女們未必能體會到這一點,或者未必能及時的理解這份深沉的感情,這正是很多母親和子女的悲哀,歸納起來,只是因為:母愛無聲
寫一篇去福利院后的感想。
急
去福利院的心得體會
【篇一:福利院工作人員心得體會】心得體會李書仕尊老敬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然而社會經濟突飛發展,競爭愈演愈烈的今天卻有越來越多的老人被冷落,是院利院讓這些需要幫助的人重新找到了家,得到了家的溫馨、愛的呵護。
我們每個人都要走過少年、青年、壯年、老年的人生之路,這是任何人都不能抗拒的自然規律。
尊重老人,敬愛老人,說到底就是尊敬自己,敬愛自己。
會懂得孝順父母的我們,更應該打開心胸去接納福利院中孤獨的老人,給他們歡樂,給他們祝福,陪伴他們去更好的生活。
慰問福利院的孤寡老人,給他們送去一份關愛和溫暖。
讓他們感受社會大家庭的溫暖。
經過這些年在福利院的工作生活,老人的經歷及生活讓我感動與震撼,使我的身心更加明朗,明白陽光是不吝嗇每個角落。
這些年,我盡可能地給予他們關愛,為他們做的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如幫老人疊被子、擦桌子、打掃房間衛生、和老人聊天、攙扶老人下床走路、洗澡、洗碗筷、打水等等。
我們有責任有義務去關心這些弱勢群體,去關心這些需要臨終關懷的老人,因為他們曾用辛勤的勞動為我們創造了今天的美好生活。
他們理應得到這種愛。
我希望會有更多的人加到我們的行列中來,讓我們愛的力量不斷的壯大
同時呼吁我們每一個人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奉獻自己的一份愛心,讓我們的社會變得更加和諧。
【篇二:福利院工作人員的心得體會1】照顧老人的心得體會王運安我們都赤裸裸而來,沒有誰天生富有,沒有誰
對母愛的感悟
母愛是母親對子女的關心和愛護,例如把兒子和女兒由嬰兒期、兒童、青少年,直至成年,供書教學,關懷照顧等。
母愛常被描繪成母親對子女的恩情,是無私、偉大,也是文學作品中的常見題材。
【第1句】:母愛是世間最偉大的力量。
——米爾之子
【第2句】:母愛是一團巨大的火焰。
——羅曼羅蘭
【第3句】:“世界上無論什么名譽,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榮,都比不上待在母親身邊,即使她一個字也不識,即使整天吃‘紅的’(注:指高粱餅子)。
”——季羨林
【第4句】:世界上有一種最美麗的聲音,那便是母親的呼喚。
——但丁
【第5句】:“我很幸運有愛我的母親” ——貝多芬
【第6句】:母親對我的愛之偉大讓我不得不用我的努力工作去驗證這種子愛是值得的。
——夏加爾(繪畫大師)
【第7句】:慈母的胳膊是由愛構成的,孩子睡在里面怎能不香甜
——雨果
【第8句】:我的生命是從睜開眼睛,愛上我母親的面孔開始的。
——喬治·艾略特
【第9句】:就是在我們母親的膝上,我們就獲得了我們的最高尚、最真誠和最遠大的理想,但是里面很少有任何金錢。
——馬克·吐溫
【第10句】:人的嘴唇能發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親”,最美好的呼喊,就是“媽媽”。
【第11句】:我給我母親添了不少亂,但是我認為她對此頗為享受。
——馬克·吐溫
【第12句】:世界上的一切光榮和驕傲,都來自母親。
——高爾基
【第13句】:全世界的母親是多么的相像
她們的心始終一樣,每一個母親都有一顆極為純真的赤子之心。
——惠特曼
【第14句】:在你的生命中最荒謬的一天,就算你有一臺電動的騙人機器,你也騙不過你的母親。
——荷馬·辛普森
【第15句】:在孩子們的口頭心里,母親就是上帝的名字。
——薩克雷
【第16句】:母性的力量勝過自然界的法則。
——芭芭拉·金索爾夫(美國當代著名作家)
【第17句】:母親的心是一個深淵,在它的最深處你總會得到寬恕。
——巴爾扎克
【第18句】:媽媽是我最偉大的老師,一個充滿慈愛和富于無畏精神的老師。
如果說愛如花般甜美,那么我的母親就是那朵甜美的愛之花。
——史蒂維·旺德(美國著名盲人男歌手)
【第19句】:母親們是天生的哲學家。
——斯托夫人(《湯姆叔叔的小屋》作者,美國女作家)
【第20句】:母親不是賴以依靠的人,而是使依靠成為不必要的人。
——美國女小說家 菲席爾.D.C.
【第21句】:我之所有,我之所能,都歸功于我天使般的母親。
——林肯
【第22句】:作為一個現代的父母,我很清楚重要的不是你給了孩子們多少物質的東西,而是你傾注在他們身上的關心和愛。
關心的態度不僅能幫你省下一筆可觀的錢,而且甚至能使你感到一份欣慰,因為你花錢不多并且給予了勝過禮物的關懷。
——美國作家 諾埃爾.O.
【第23句】:“她讓我感到了美的誘惑
” ——達爾文
【第24句】:對我而言,我的母親似乎是我認識的最了不起的女人……我遇見太多太多的世人,可是從未遇上像我母親那般優雅的女人。
如果我有所成就的話,這要歸功于她。
——查爾斯·卓別林
【第25句】:“年輕的時候,她說我是一個好孩子。
有這樣一個忘我犧牲的模范母親,又怎能不做一個好孩子呢
”——匈牙利音樂大師李斯特
【第26句】:“從母親那里,我得到的是幸福和講故事的快樂。
”——歌德
【第27句】:“母親那種獻身精神、那種專注,灌輸給一個男孩的是偉大的自尊,那些從小擁有這種自尊的人將永遠不會放棄,而是發展成自信的成年人。
你有這種信心,如果再勤奮就可以成功。
”——多蘿西.埃諾博士(英國倫敦大學心理學家)
【第28句】:“當母親逝世時,我身心交瘁,簡直要垮掉,我幾乎不知道如何生活下去。
”——希思(英國前首相)
【第29句】:“我的第一個啟蒙老師是我的母親。
”——茅盾
【第30句】:我的母親是我見過的最漂亮的女人。
我所有的一切都歸功于我的母親。
我一生中所有的成就都歸功于我從她那兒得到的德、智、體的教育。
——喬治·華盛頓
【第31句】:無論我現在怎么樣,還是希望以后會怎么樣,都應當歸功于我天使一般的母親。
我記得母親的那些禱告,它們一直伴隨著我,而且已經陪伴了我一生。
——亞伯拉罕·林肯
【第32句】:一位好母親抵得上一百個教師。
——喬治·赫伯特(英國詩人)
【第33句】:青春會逝去;愛情會枯萎;友誼的綠葉也會凋零。
而一個母親內心的希望比它們都要長久。
——奧利弗·溫戴爾·荷馬
【第34句】:母愛是世間最偉大的力量。
沒有無私的,自我犧牲的母愛的幫助,孩子的心靈將是一片荒漠。
--高爾基
【第35句】:岡察爾的名言:母親的愛是永遠不會枯竭的。
這說明母愛是非常偉大的,是永遠伴隨在我們身邊的。
36 老舍說的:失去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雖然還有色有香,卻失去了根。
我覺得這句話說明慈母對一個人是非常重要的,就想根對花一樣重要。
37 世界上的一切光榮和驕傲,都來自母親。
(高爾基) 38 慈母的胳膊是慈愛構成的,孩子睡在里面怎能不甜
(雨果) 39 媽媽你在哪兒,哪兒就是最快樂的地方(英國) 40 世界上一切其他都是假的,空的,唯有母親才是真的,永恒的,不滅的。
(印度) 41 記憶中的母親啊
最心愛的戀人啊,您是我所有的歡樂,所有的情誼。
(法國) 42 母愛是多么強烈、自私、狂熱地占據我們整個心靈的感情(鄧肯) 43 在孩子的嘴上和心中,母親就是上帝。
(英國) 44 母愛是人類情緒中最美麗的,因為這種情緒沒有利祿之心摻雜其間(法國)
家長的教育理念
一、 家庭教育是最容易出錯的地 其一,我們的父母大多沒受過訓練。
無論是候,還是長大戀愛成家,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很少有人對我們說怎么做父母。
即使有人說過,也只是長輩們。
他們或許會說“棒打出孝子”、“不打不成長”……這些在生活中流傳的觀念對嗎?這需要我們去反思。
要做駕駛員需要到駕校學習3個月才能拿到執照,而要做父母3個月能學會嗎?父母不同的語言、行為、教育會在孩子的身上留下不同的烙印,沒有經過專門訓練的父母們難免會出錯。
其二,父母們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理易使家庭教育偏離方向。
父母與孩子間有天然的感情聯系,特別是母子一體,自然產生期待,把自己沒實現的,沒做成的都轉而寄期望于孩子來完成,難免不切實際。
一本《哈佛女孩?q劉亦婷》賣了幾百萬冊,正是父母們這種心理的反應。
父母的過度關心,過度照顧剝奪了孩子成長的空間。
《揚子晚報》的記者調查發現,現在的大學生不知道怎么安排生活,其實,他們中的很多從小到大不要考慮任何事情,怎么會有成長呢?走向另一個極端的過多限制、過多干涉也會阻礙孩子潛能的釋放。
我們常常居高臨下地待孩子,以“家長”自居:“你是我生的,我讓你聽,你不聽,找揍!”如此家庭教育缺失了“人格平等”――《聯合國兒童憲章》規定的根本精神,怎能使孩子健康成長? 其三,很多父母忽略了自己的教育職責。
由于社會普遍關注的焦點是學校教育,父母更多的考慮也是學校教育,忽視了他們自己才是真正的教育基礎,才是決定孩子命運的關鍵。
俗話說:三歲看老。
孩童時代所受的教育影響著人的一生,兒童對世界的最初認識源于父母,家庭教育的影響對人刻骨銘心。
父母們慣有的家長概念在英文中其實是個貶義詞,含有“家長制”、非民主的意思。
而要孩子完成一件事必須有真正的理解、接受,才能去做好。
對教育職責的漠視,教育理念的偏頗自然導致家庭教育易出錯。
二、沒有父母的成長,就沒有孩子的成長。
都說父母是孩子的榜樣。
通常優秀孩子成長為優秀人才的背后,總能找到溫馨和諧家庭的影子;同樣,一個人形成不健全的人格,也可以從其家庭中找到充滿沖突和矛盾的因素。
父母們把孩子送到小學、中學時,總喜歡說:“老師,這孩子全交給你啦,拜托啦!”其潛臺詞是“與我”無關啦。
其實,絕對不是如此就行的。
撬動地球的手,就是推動搖籃的手。
好的家庭往往伴隨著父母與孩子的共同成長;壞的家庭往往給孩子負面影響。
有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可以印證。
張家港×校一位初二的孩子星期日晚在家復習迎考,他父母邀了幾個朋友來家搓麻將,其響聲攪擾了孩子,孩子無奈說:“11點多了,還打,我明天怎么考試?”麻友們正在興頭上,對孩子的話不予理睬。
孩子生氣了,就將電視打開,并把音量調大,弄得左鄰右舍上門抗議,他父母覺得丟了面子,將他打了一頓。
孩子連夜出走……朋友們常問我每周有多少時間與孩子在一起?我說由于工作忙,我與孩子相互交流并不很多,但只要孩子看到,我一定是在看書,寫作,不需要講話。
身教遠大于言教嗎。
父母有多少工夫在家讀書,家中有多少書,培養出的孩子境界是不一樣的。
2004年,中國出版社協會做了一項調查:我國有45%的家庭無一本藏書,無一個書柜;韓國有
【第96句】:8%的家庭平均有500本以上的藏書。
沒有書香家庭,哪有書香校園,書看社會?父母不進步又怎指望孩子成龍、成鳳。
學習型的家庭中,父母與孩子是共同成長,甚至相互影響的。
他們往往有一些成功的影響方式,如親子共讀,親子通信,講述成長故事等。
父母的成長和孩子的成長一樣,是沒有止境的過程。
父母的不斷進步、不斷學習,其影響是無形而深刻的。
三、品德重于學問,狀態大于方法。
【第1句】: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任務是建筑人格長城。
生活中看人常常是一俊遮百丑。
有了高分數,好成績就被看作好孩子。
事實上,影響終生發展的因素中,分數并不是最重要的,起著制約作用的是品德、品格,是做人的快樂,是受人歡迎、尊重,而不是知識學問。
點點滴滴的影響,將會對人格的健全發展奠定厚實的基礎。
我們注意到不少父母過多關心學習,只要考出好成績,什么要求都答應,什么愿望都滿足,什么承諾都兌現。
品德低下卻不被關注,有些孩子說謊,拿家里東西或別人東西,自我中心,不考慮別人感受。
這樣的教育理念、方式令人憂慮。
我的孩子小時候也拿過家中東西,但我們讓他知道犯這種錯誤受到的處罰遠遠勝過考試學習知識的失敗,讓他知道了爸爸、媽媽不是很看重分數,而很重視品德,使他成為了一個謙和的人。
行為習慣的養成也是很重要的。
我的孩子小時候整天丟三落四,今天買的尺子明天丟,到三年級騎車上學,鑰匙也常丟,常要我們送。
怎么行!后來我們決定:鑰匙再丟得自己跑回來拿備用鑰匙。
四年級還這樣,他自己把車扛回了家。
那得花多少時間和精力呀!但換來的是鑰匙再也不丟了。
所以,父母們應充分重視品德習慣的養成教育。
【第2句】:生活毀滅人是無聲無息的,有如滴水穿石;同樣,生活成就人也是無聲無息的。
只有關注生活的細節和進程,只有成為生活的主人,才能被生活所成就。
新教育實驗有句口號:“狀態大于方法,方法大于苦干。
”現實情況恰好相反,是“苦干大于方法,方法大于狀態”。
實際上,人與人最大的差距是狀態。
有了狀態就有了方法,有了狀態就想做事,就有可能成功。
前不久,復旦大學一位研究生跳樓自殺,他曾是某省的文科高考狀元,應當說學習成績是出類拔萃的,可又怎么樣呢?父母白養了他,還不如考上大學留在身邊的子女,對社會也沒有貢獻可言。
一位學者說過,哲學家與普通工人的差距遠小于野狗與家犬的差距。
哲人與工人的差距是分工造成的。
一個單位里同工種的人其差距是狀態造成的。
有些人聰明,但他無所事事,怨天尤人,他就無所成。
所以說,最重要的是狀態,是精神方法。
凡有助于精神狀態培養的,就要去做;凡無助的,就要少做或不做。
四、把童年還給孩子 大家經常感慨:現在的孩子沒有童年、沒有快樂。
只要進了學校就沒有好日子。
在入幼兒園前,父母們懷著許多夢想,讓孩子彈琴、畫畫、唱歌、跳舞……一進學校,進了考試圈,很多父母就退出先前的游戲。
當然學習也不是為了給孩子快樂,而是寄托了許多幻想。
逐漸地,現實讓他們夢破,到了初中,那些美麗的幻想中的愛好便被斬盡殺絕。
剩下的是“苦”。
正如孩子們所說:“起得最早的是我,睡得最晚的是我,最苦的是我,最累的是我,是我,是我,還是我。
”是的,每天早晨天沒亮就匆匆趕在路上的是孩子,每天夜晚熄燈最晚的還是孩子(可能還有搓麻將的)。
現在的孩子真比農民還苦啊!他們沒有享受到應有的幸福! 幸福是一種體驗,享受著教育的幸福,這是教育的一種境界。
追問孩子幸福嗎?答案是不。
可孔子《論語學記》首篇就說: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學習應當是快樂的呀。
為什么不能讓孩子在游戲、活動、玩耍中學習呢?為什么關在書房才叫學習呢?我們的父母,要重視孩子的心理快樂指數啊!別讓范進重現! 五、無限地相信孩子發展的潛力
【第1句】:賞識導致成功,抱怨導致失敗。
先讓我們從男孩、女孩身上說起吧。
我們給女孩的玩具是布娃娃之類的,給男孩的玩具常是各種模型、而且是活動型的。
那里面含著我們希望女孩溫柔、文靜,希望男孩勇敢、活潑的意思。
女孩子打架的結果會是挨訓:現在就這么瘋,以后怎么辦呀?男孩打架的結果是被贊賞:調皮的孩子聰明。
孩子長大了,人們說:女孩到了中學就不行了,男孩子到了中學就好了。
要知道謊言重復千遍成真理。
女孩子受到的暗示是“不行”,男孩子受到的暗示是“行”,這就使他們產生了不同的狀態,于是就如筆者在《享受幸福》中寫的:“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說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
”倘若你要孩子行,那就要珍愛孩子每一次的成長機會,欣賞他們的成長,欣賞他們的言行;倘若你要孩子不行,那就抱怨,指責他們吧。
【第2句】:孩子的潛力恒大于已經實現的一切。
現代科學的研究早已證明,人的潛能是具大的。
殘疾人周舟不也成為很棒的指揮嗎?聾啞女孩周婷成長為美國著名大學的高材生,正是其父周洪賞識教育的杰作。
讓我們無限地相信孩子發展的潛力吧! 六、讓孩子有一樣屬于自己的東西 父母在培養兒童智力的同時,切不可忽視非智力的培養,應該使年輕一代具有遠大的目標、廣泛的興趣、熱烈的情感、堅強的意志、獨立的性格。
人最幸福的事是讓他喜歡一件事情,哪怕是種花、養小動物,使業余時間、精力有所寄托。
每個孩子,在家庭中、學校中都應使他有個興趣愛好。
什么最好?特色。
現在分數最好,其它人都是失敗者。
其實,孩子學的太難了,有的是一輩子都用不上的知識,有什么價值?教育應該讓孩子有一樣自己喜歡的東西,那他即使考不上大學,考不上名牌,也會有健康人生,幸福人生。
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價值。
復旦那個自殺的研究生有什么價值?很多優秀人才,他們并沒有接受正規大學的教育。
但他們在成長過程中,學到的諸如善良、勤勉遠遠超過大學的收獲。
每個孩子可以有不同的成長道路,讓他喜歡一樣,會影響孩子一生的生活質量。
一個人的精神生活是否快樂,這很重要。
七、讓讀書成為孩子的生活方式 讀書,是孩子們凈化靈魂,升華人格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途徑。
對于孩子的成長而言,主要任務就是讀書。
但現在學生除了讀教科書之外恰恰很少讀書。
凡是讀書多的孩子,一般來說,其神野必然開闊,其精神必然充實,其志向必然高遠,其追求必然執著。
一個人的精神發展史,就是這個人的讀書史。
讀書對于人的成長是最重要的。
世界上那些生命力旺盛的民族一定是愛讀書的民族,如猶太人。
近代史上三個最偉大的人物均來自猶太民族:馬克思以唯物辯證法改變了人類對社會的看法,愛因斯坦以相對論確立了嶄新的宇宙觀,弗洛伊德以精神分析法讓人更準確地了解自身。
全世界富有者中,40%是猶太人。
諾貝爾獎獲得者中最多的也是猶太族人。
他們讀書態度近乎宗教。
孩子剛生下來,就用蜂蜜涂在書上,讓孩子舔,意思是讀書才能甜蜜。
他們也絕不允許把書踩在腳下。
他們每人年均讀書60本,中國人均只有5本。
一個不讀書的人是走不遠的。
是否讀書跟他是否大學畢業沒有關系,書才是真正的大學,才是讓人精神成長的樂園。
寧靜才能致遠。
讀書的人生活不一定富裕,但他可能是精神富翁。
八、讓日記伴隨孩子成長 寫日記是個好習慣。
通過寫日記,可以讓孩子對自己的學習、生活進行總結和深化思考;可以鍛煉他們觀察生活的能力和駕駛語言的能力,提高他們的寫作水平;可以讓子女傾訴自己的情感,調節自己的情緒;可以培養他獨立的個性和獨立處理事情的能力;可以鍛煉他的意志,開闊他的心胸,凈化他的心靈。
不僅孩子寫、老師寫、父母也可以寫,這方面成功的例子很多。
有的甚至徹底改變了一個孩子,一位家長,一個學校的狀態。
因為要想寫得精彩,就必須活得精彩,做得精彩。
一個普遍的事實是,正因為父母覺得自己不是天才,所以,特別期望自己的孩子是天才。
一個命題肯定是正確的,只要父母們與孩子一起成長,盡管我們不是天才,但我們完全可以成為天才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