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國的經典臺詞
【第1句】:這是巨變的中國,人和食物,比任何時候走的更快。無論他們的腳步怎樣匆忙,不管聚散和悲歡,來的有多么不由自主,總有一種味道,以其獨有的方式,每天三次,在舌尖上提醒著我們,認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來處。
【第2句】:無論腳步走多遠,在人的腦海中,只有故鄉的味道熟悉而頑固,它就像一個味覺定位系統,一頭鎖定了千里之外的異地,另一頭則永遠牽絆著,記憶深處的故鄉。
【第3句】:不管是否情愿,生活總在催促我們邁步向前。人們整裝,啟程,跋涉,落腳,停在哪里,哪里就會燃氣灶火。
【第4句】:半生闖蕩,帶來家業豐厚,兒孫滿堂,行走一生的腳步,起點,終點,歸根到底,都是家所在的`地方,這是中國人秉持千年的信仰,樸素,但有力量。
【第5句】:越是彌足珍貴的美味,外表看上去,往往越是平常無奇,辛苦勞作給全身心帶來的幸福,從來也是如此。
【第6句】: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一飲一啄飽蘸苦辣酸甜。
【第7句】:從個體生命的遷徙,到食材的交流運輸,從烹調方法的演變,到人生命運的流轉,人和食物的匆匆腳步,從來不曾停歇。
【第8句】:古老的職業和悠久的傳說,正被機械們一茬茬收割殆盡。
【第9句】:絲娃娃是貴陽女孩兒的最愛,燙面烙熟,個頭小,卻能裝下20種素菜和4勺蘸水。
【第10句】:無論是埋頭種田,還是低頭吃飯,他們總不會忘記,抬頭看一看天。
【第11句】:這是鹽的味道。山的味道,風的味道,陽光的味道,也是時間的味道,人情的味道。
【第12句】:這些味道,已經在漫長的時光中和故土、鄉親、念舊、勤儉、堅忍等等情感和信念混合在一起,才下舌尖,又上心間,讓我們幾乎分不清哪一個是滋味,哪一種是情懷。
【第13句】:中國人對食物的感情多半是思鄉,是懷舊,是留戀童年的味道。
【第14句】:25年,相比一個城市的興衰流轉,顯得短暫。但對一個人來說,卻足以釀出濃厚的鄉情。
【第15句】:所有由美食紀錄片引起的垂涎之心皆可從這里找到最好的出口,一切思鄉、懷舊、想家的情緒都能在這里得到最溫暖妥帖的安放。這里沒有復雜的技法、炫目的配料、精致的器皿,只有與紀錄片一脈相承的食物本身的質感、美味。
【第16句】:一個成功的廚師,并不只依賴青春,更仰仗厚重的經驗。
舌尖上的中國的訓練題
心不厭細:《舌尖上的中國》為什么這樣紅
①一部紀錄片紅成這樣,出乎很多人意料,包括總導演陳曉卿,他反復在公開或私下場合表示,《舌尖上的中國》(以下簡稱《舌尖》)于他而言,只是一部正常而普通的紀錄片而已,他不贊成關于該片的溢美之詞。這在當下是一種難能可貴的創作態度,有事兒說事兒,不漫無邊際,專注本職工作。依我看,這也是《舌尖》的內在風格實在。
②但今天來說《舌尖》為什么這樣紅,還是要從文化角度說。這又分虛實兩面。
③虛的一面從梁啟超說起。梁啟超曾總結有清一代的學術思想,一言以蔽之曰考證,曰總結。如果把今天放回歷史大坐標中觀察,無論是學術還是創作,都還在考證、總結這一脈絡的延續位置。我們這輩人的悲哀之一是創造力貧乏,也許只配來總個結、考個證。從這一點說,《舌尖》握住了時代命門,它把幾千年中國人舌尖的滋味,做了一次泛泛的總結和考證。又因它選取的角度既靈且巧,態度務實低調,就在隱秘的`潛意識層面合上了時代節拍,擊中了每個觀眾。
④這是虛的層面。至于實的層面,要突出一個細字來講。這與前邊的虛談仍然一脈相承總結、考證,本來就是在細節上下功夫。
⑤來說細的。前兩日與友人聊天,感嘆近兩年突然冒出那么多既有錢又有閑之人,在各個領域內下功夫地玩,深入地玩,大到朝圣、養生,細到香、茶、木頭、瓷、陶,甚至鉤瓷鉤壺,都玩到登峰造極的程度。這也是時代特色之一。
⑥曾經的中國人太細了。最近讀過清代文震亨的《長物志》,看看目錄就知道那時文人之清雅,到了多細的地步。單說文房用具,也就是書桌上擺的玩意兒,筆格、筆床、筆屏、筆筒、筆船、筆洗、筆覘、水中丞、水注、糊斗、蠟斗、鎮紙、壓尺、裁刀還有很多;現代人呢?以我此刻書桌為例,電腦、圓珠筆、即時貼,沒了。
⑦《舌尖》領人在味覺上向更細處一步步地探掘,重拾我們曾有的靜心、細心、耐心。眼耳鼻舌身,色香聲味觸,每一項往細處探掘,都有太平洋一樣廣闊的境界,心不厭細,只看你能走多遠。
⑧只求溫飽的吃,那叫囫圇呑咽,連咀嚼都顧不上,只能滿足最基本的生存需要,這只是吃的意義之一,遠非全部。就如同喝茶,大茶缸牛飲僅為解渴,如果是品茶,選水選茶、凝神溫杯這些都不說了,單是入口之后,舌尖、舌面、上腭、兩頰無窮細致的美妙等你體會。
⑨《舌尖》以其細,征服了平日里吞食牛飲的普通人。物質世界越渾濁不堪,人就對心靈世界的清凈越渴盼,而吃之一項,由最物質出發,通過一系列的細節探掘,直達心靈世界的修道之旅,在滿足陳曉卿反對的那種大而無當的民族驕傲心理的同時,又能夠滿足很多人的食色之欲,不紅說不過去。
⑩返回來再啰嗦幾句在眼耳鼻舌身的層面求細固然可喜,但如果不在此基礎上繼續前行,就是無謂之細。正如《舌尖》一片,《舌尖》只是個起點,如果只停留在舌尖,那真是連美食的門還沒入。曾經聽一個老茶人說苦,口腔感受到的苦不是真的苦,真苦入心。借他這話來說《舌尖》,創作者們想說的,是入心的味道。
【第1句】:下列對細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細是一種難能可貴的創作態度,有事兒說事兒,不漫無邊際,是一種務實的創作風格。
B.從文化角度來說,細包含虛與實兩面。兩者相輔相成,不可或缺。
C.一系列的細節探掘,是直達心靈世界的修道之旅,能拓寬我們人生之路的廣度和深度。
D.心不厭細的前提是真苦之心,物質世界的渾濁也是往細處探掘的重要條件。
【第2句】: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走紅的原因有哪些?(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22年中考預測作文:《舌尖上的中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3句】:文章結尾提出的入心的味道包含哪些深意?(3分)
參考答案
【第1句】:C
【第2句】:①該片遵循有事兒說事兒,不漫無邊際,務實低調的內在風格;②它把幾千年中國人舌尖的滋味,做了一次總結和考證,符合時代節拍;③領人在味覺上向更細處一步步地探掘,重拾我們曾有的靜心、細心、耐心。
【第3句】:①心不厭細,每一項往細處探掘,會讓人生境界更寬闊;②現代人囫圇呑咽,缺乏靜心、細心、耐心,無法擁有美妙的心靈體會;③物質世界渾濁不堪,心靈世界更需清凈,進而直達心靈世界的修道之旅。
舌尖上的中國的文案
導語:《舌尖上的中國》主題圍繞中國人對美食和生活的美好追求,用具體人物故事串聯起講述了中國各地的美食生態。下面小編為大家收集整理的舌尖上的中國的文案,一起來看看吧。
【第1句】:眼前的食物,可能來自遙遠的大海和高山。
【第2句】:中國人善于用食物來縮短他鄉與故鄉的距離。
【第3句】:認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來處!
【第4句】:別人眼中的虛度生活,在我眼里卻是無比珍貴的時光。
【第5句】: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一飲一啄飽蘸苦辣酸甜。
【第6句】:古老的職業和悠久的傳說,正被機械們一茬茬收割殆盡。
【第7句】:廣廈千間,夜眠僅需六尺;家財萬貫,日食不過三餐!
【第8句】:無論是靠山還是靠水,勞動者都有專屬于家人的美味。
【第9句】:一個成功的廚師,并不只依賴青春,更仰仗厚重的經驗。
【第10句】:無論靠山還是靠水,勞動者們都有專屬于自己家人的美味。
【第11句】:歷史對于旁觀者是一段故事,對于親歷者是切身的喜悅和感傷。
【第12句】:中國人對食物的感情多半是思鄉,是懷舊,是留戀童年的味道。
【第13句】:無論是埋頭種田,還是低頭吃飯,他們總不會忘記,抬頭看一看天。
【第14句】:世事變遷、人心進退!人們,越是在水泥森林里久居,越向往回歸農耕生活。
【第15句】:食材的獲得,需要超長的辛苦和耐心的等待,這樣的法則同樣適用于大山。
【第16句】:絲娃娃是貴陽女孩兒的最愛,燙面烙熟,個頭小,卻能裝下20種素菜和4勺蘸水。
【第17句】:在與世隔絕的大森林里,甜食非常難得。甜是人最簡單、最初始的美食體驗。
【第18句】:人們懂得用五味雜陳形容人生,因為懂得味道是每個人心中固守的鄉愁。
【第19句】:這是鹽的味道。山的味道,風的味道,陽光的味道,也是時間的味道,人情的味道。
【第20句】:傳承中國文化的'不僅僅是唐詩宋詞京劇昆曲,它包含著與我們生活相關的每一個細節。
【第21句】:25年,相比一個城市的興衰流轉,顯得短暫。但對一個人來說,卻足以釀出濃厚的鄉情。
【第22句】:東方和西方,江南和塞北。人們的遷徙促成了食物的相逢,食物的離合見證了人的聚散。
【第23句】:在中文里,'火候'一詞的使用并不局限在廚房,更能用來評價處世的修養,以及為人的境界。
【第24句】:時間和精力,全部留給了下一代,然而隨著知識日新月異,不少家長能做的,就是照顧孩子的日常起居。
【第25句】:隨著人們的遷徙流轉,食材、香料、配方和技藝也在浩淼的時空中穿梭、演變、再生,形成綿長而豐富的歷史。
【第26句】:人類活動促成了食物的相聚,食物的離合,也在調動人類的聚散,西方人稱作“命運”,中國人叫它“緣分”。
【第27句】:越是彌足珍貴的美味,外表看上去,往往越是平常無奇,辛苦勞作給全身心帶來的幸福,從來也是如此。
【第28句】:木榨榨油,傳承一千多年的古老工藝。電力機械時代,血肉和草木之間的對決,依然煥發著原始的生命力。
【第29句】:不管是否情愿,生活總在催促我們邁步向前。人們整裝,啟程,跋涉,落腳,停在哪里,哪里就會燃氣灶火。
【第30句】:一勺魚醬,足以讓最平常的食材陡然變得酸楚動人,這是一年中最美味的團聚,也注定是一頓百感交集的晚餐。
【第31句】:五味使中國菜的味道千變萬化,也為中國人在況味和回味他們各自不同的人生境遇時,提供了一種特殊的表達方式。
【第32句】:從個體生命的遷徙,到食材的交流運輸,從烹調方法的演變,到人生命運的流轉,人和食物的匆匆腳步,從來都是不曾停歇。
【第33句】:從形態到內容,從神到形,餅卷的變化千姿百態,這看似食物們的自助旅行,追根溯源,其演變終究離不開人的流動和遷徙。
【第34句】:在這個時代,每一個人都經歷了太多的苦痛和喜悅,中國人總會將苦澀藏在心里,而把幸福變成食物,呈現在四季的餐桌之上。
【第35句】:人如其食,食物總是與人聯系在一起。紀錄片里那些生動鮮活、令人垂涎的影像背后,是反映了人們生活環境和生活態度的親身經歷。
【第36句】:獨居的老人也要犒勞一下自己,越是彌足珍貴的美味,外表看上去往往越是平白無奇。辛苦的勞作,給全身心帶來的那種幸福,從來也是如此。
【第37句】:如同傳授母語,母親把味覺深植在孩子記憶中,這是不自覺的本能,這些種子一旦生根、發芽,即使走的再遠,熟悉的味道也會提醒孩子,家的方向。
【第38句】:半身闖蕩,帶來家業豐厚,兒孫滿堂,行走一生的腳步,起點,終點,歸根到底都是家所在的地方,這是中國人秉持千年的信仰,樸素,但有力量。
【第39句】:這以紀錄片就是吃貨福利啊,酥油煎松茸,螺獅粉,全魚宴,油炆冬筍……高清攝影機真是拿人命,口水都流一地了,絕對是深夜報復社會的大殺器,都快要餓哭了!
【第40句】:這些味道,已經在漫長的時光中和故土、鄉親、念舊、勤儉、堅忍等等情感和信念混合在一起,才下舌尖,又上心間,讓我們幾乎分不清哪一個是滋味,哪一種是情懷。
【第41句】:做腌魚首先要制作甜米,糯米淘洗干凈,上灶蒸,等糯米熟透,加酒曲發酵,鯉魚吃飽了稻花,正是最肥最甜的時候,與其說捕獲食材,不如說更像是是一場戶外親子游戲。
【第42句】:大多數美食,都是不同食材組合碰撞產生的裂變性奇觀。若以人情世故來看食材的相逢,有的是讓人叫絕的天作之合,有的是叫人動容的邂逅偶遇,有的是令人擊節的相見恨晚。
【第43句】:人類組織家庭,原因之一,就是為了更合理地生產和分配食物。正是這些人間煙火,讓家庭組織更加緊密。盡管千門萬戶的家常美味各不相同,但有位作家說,“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
【第44句】:地球村形成的速度不斷加快,沒有人能夠阻擋。然而,只要保持對某種味道的迷戀和期待,那么這種味道,以及與之密不可分的生活信念,就一定會守護一個個不可復制的部落,一處處令人神往的秘境。
【第45句】:東方和西方,江南和塞北,人的遷徙促成了食物的相逢,食物的離合見證了人的聚散。然而,究竟是人改變了食物,還是食物改變了人?餐桌邊的一蔬一飯,舌尖上的一飲一啄,總會為我們津津有味地一一道來。
【第46句】:這就是巨變的中國,人和食物,比任何的時候走的要更快一些。無論他們的腳步怎樣匆忙,不管聚散和悲歡來的多么不由自主,總有一種味道以其獨有的方式,每天三次在舌尖上提醒著我們,認清明天的去向,不要忘記昨日的來處。
【第47句】:在廚房里,五味的最佳存在方式,并不是讓其中有某一味顯得那么的格外突出,而是五味的調和以及平衡,不僅是中國歷代廚師和中醫不斷尋求的完美狀態,也是中國在為人處世、甚至在治國經世上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第48句】:千百年以來,食物就這樣的隨著人們的腳步,不停的在遷徙,不斷的流變,無論腳步走多遠,在人的腦海中,只有故鄉的味道熟悉而頑固,他就像一個味覺定位系統,一頭鎖定了千里之外的異地,一頭則永遠牽絆著記憶深處的故鄉。
【第49句】:今天,從大雨到肉,到了家常小菜,煎餅幾乎就是可以包裹一切的,并且多寡隨意,但對地道的山東人來說,最適合卷在煎餅里的,似乎還是一根大蔥,山東人最看重質地和口感,煎餅入口回甘,但是對人的咬合力是一個挑戰。
【第50句】:不管是否情愿,生活總在催促我們邁步向前,人們整裝,啟程,跋涉,落腳,停在哪里,哪里就會燃起灶火。從個體生命的遷徙,到食材的交流運輸,從烹調方法的改變,到人生命運的流轉,人和食物的匆匆腳步,從來不曾停歇。
舌尖上的中國的觀后感八百字
今天老師花兩節課的時間,讓我們看了兩集舌尖上的中國。它不僅給了我們視覺上的沖擊,也給了我們靈魂上的沖擊!最開始看是是陶醉于那誘人的食物當中,接著看下來是欽佩與勞動人民的不是當中,最后是感嘆于中華五千年的飲食文化當中!
在看第一集的時候,看著那些誘人的食物,不得不勾起我們的興趣認真的去傾聽每道食物的神奇與誘人之處。在此片當中,它都有詳細的介紹,每道食物的具體做法,它的講述也是蠢蠢欲動。讓我們邊看邊驚嘆,甚至還留著口水。在觀看那些美食的同時,那些樸實的勞動人民的勤勞與智慧給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通過觀看這部片子,我了解到每一道美食都伴隨著辛勤的汗水。就像春筍的挖掘,那些有經驗的勞動人民就知道在什么時候挖的春筍最鮮嫩可口,知道什么地方可以挖出春筍,挖出春筍后又該如何的保護好那些竹子的根系。知道挖出的`春筍該如何保存。正是因為有了他們的辛勤勞作,才出現了世界上各種各樣的美食。正是因為他們勤勞的智慧,才能使得每一道食物完美的呈現在我們眼前,我由衷的佩服他們!
當然,在這部片中,我也感嘆中華民族五千年悠久的飲食文化。就像那些傳統的習俗,在除夕晚上,北方人喜歡自己做饅頭,包餃子吃。通過自己的手工制作,做出可口的食物。這樣的習俗一代接一代的傳下來,雖說,在當今這個機械化的社會,自己親手和面蒸饅頭、包餃子的人越來越少,但是還是有人傳承下來了,在這里我也希望不要讓這種文化消失,有著更多的人可以傳承這種習俗。繁衍中華民族的悠久文化。
在片中我也看到了,勞動人民的艱辛,他們為了生活,為了讓孩子上學,不得不離開自己的家,用自己的體力換取一些錢。就像片中的挖藕兄弟,每年九月,他們都會來到湖北的嘉魚縣挖取大自然所賦予我們的一種長在水里的美食——藕。說到這里,我們也可以看到大自然對于我們人類的厚愛,我也希望作為人類的我們不要鼠目寸光,肆意的虐取!從他們兄弟兩上看到了他們的艱辛勞作與樸實。他們說在大街上看到藕,就有一種親切感,就感覺那些藕是通過自己的雙手挖出來的!由此可見,他們是多么質樸的人,如今的我們在餐桌上隨處可見藕,卻不知道這些藕的背后有著多少故事,流了多少勞動人民的汗水。當我們在享受餐桌上的每一道美食上,我們都要想到那些勤勞的勞動人民,感謝他們的雙手,讓我們享受如此美味的佳肴!
雖說還只看了兩集,但是這兩集卻讓我受益匪淺!
上一篇:銀河護隊口號和主題合集90條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