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按著葫蘆摳子兒】(慣)比喻用強硬的手段逼供或索取財物。
【第2句】:【千年的房舍換百主,一番拆洗一番新】(諺)千年的老房是不斷更換主人的,經過修整,照樣和新房一樣。指房舍沒有定主,只要修整,自會舊貌換新顏。
【第3句】:【兔子不吃窩邊草】 釋義:兔子不去吃自己窩旁邊的草。比喻人不在家門口或當地干壞事,不去侵犯周圍人的利益。參見“老鷹不吃窩下草”、“猛虎不吃傍窩食”。 例句:洪大哥,我不是來追趕你的。自古道:“兔子不吃窩邊草。”
【第4句】:【人老惜子,貓老吃子】見“貓老吃子,人老惜子”。
【第5句】:【口頭不似心頭】(慣)指嘴上說的話并不是發自內心的。 也作“口不照心”。
【第6句】:【尿不到一個壺里】(慣)比喻合不來,不能合作共事。
【第7句】:【小蔥拌豆腐,一清二白】 釋義:小蔥是青的,豆腐是白的。“青”與“清”諧音。比喻清楚明白,沒有差錯。也比喻彼此關系清白。 例句:隊委會還沒來得及宣布這件事,她已經把保管室里的賬目、實物清點得小蔥拌豆腐,一清二白。
【第8句】:【白眼、青眼】“白眼”,眼睛向上看或向旁邊看,露出白眼珠,是看不起人的一種表情;“青眼”,眼睛正著看,黑色的眼珠在中間(青即黑),是對人喜愛或重視的一種表情。源出《晉書·阮籍傳》。《晉書·阮籍傳》記載:晉代阮籍狂傲不羈,見到凡夫俗子,便翻白眼看人;見到高雅之士,便垂青眼相待。有一天,嵇康的哥哥嵇喜去看他,他翻白眼以視,瞧不起嵇喜,嵇喜很不高興地離開了。嵇康也是當時名士,聽說哥哥遭冷遇后,便帶著酒,拿著琴去拜訪,阮籍用青眼見他,很是熱情,二人相聚甚洽。以后,“青眼”表示對人的喜愛、看重。“垂青”也是從青眼演變而來的,還有“青目”、“青眸”。“白眼”則相反。 “白眼”、“青眼”之語很快流行。唐白居易《春雪過皇甫家》:“唯要主人青眼待,琴詩談笑自將來。”化用其典。楊炯《祭汾陽公文》:“郭有道之青目兮,蔡中郎之下迎。”也是化用其典。 今“垂青”一詞用得多,“白眼”用得亦多。
【第9句】:【爛泥搖樁,越搖越深】(諺)在爛泥里搖動木樁,越搖動木樁陷得越深。比喻做事陷入困境,越掙扎越陷得深,終至于不能自拔。
【第10句】:【通關節】見“打關節”。
【第11句】:【肉不爛,再加炭】(諺)肉沒煮爛,是火力不足,火候不到,還得再加炭火,繼續去煮。比喻事情沒做成,是功夫沒到;繼續下功夫,總會成功的。
【第12句】:【三個老婆一臺戲】(諺)老婆:也稱婆娘、婆姨,我國北方對妻子的俗稱,也泛指已婚婦女。指幾個婦女聚集到一起,常常會嬉鬧說笑,好比上演一臺戲。 也作三個婆娘一臺戲。 三個閨女一臺戲。 三個婆姨一面鑼,兩個婆姨一面鼓。
【第13句】:【老虎嘴里掏食】 釋義:比喻不看對象,自找倒霉。 例句:“為了一只鴿子,我敢從老虎嘴里掏食兒去?我不敢闖這個禍。”
【第14句】:【好漢護三村,好狗護三鄰】(諺)英雄好漢能保住周圍村莊的安定,一條好狗會護住周圍鄰居不遭偷盜。指是好男兒就要做好一方的保護神。 也作“好狗護三鄰,好漢護三村”。
【第15句】:【隔年的皇歷看不得】 釋義:皇歷:陰歷歷書。它的節氣不是固定在某月某日,一年一個樣子,隔年不適用。借指不能按老規矩辦事。 例句:“……可后來往深里一尋思,就覺得咱思想老了,跟不上趟了。老黃歷翻不得噦!……”
【第16句】:【鍋里有了米,不愁碗里沒有飯】(諺)比喻全局生活富裕了,個人就不愁沒好日子過。
【第17句】:【江河日下,日薄西山】 釋義:薄:迫近。比喻事物一天天衰敗下去。 例句:他向對面坐的那位身穿褐袍的老者,感嘆地說:“唉,如今的日子可真難過啊!就像古人所說的‘江河日下、日薄西山’那樣,越來越差勁了!”
【第18句】:【好花不向街頭賣】(諺)指只要花好,自有人前來購買,不必跑到街頭去兜售。泛指好貨自會招引眾多的買主,不必張揚推銷。
【第19句】:【鞋不加絲,衣不加寸】(諺)絲:長度單位,十絲等于一毫。指鞋或衣服的制作稍大一點就不合適,而鞋的制作準確度比衣服更為嚴格。 也作“鞋不增分,衣不增寸”。
【第20句】:【一步一個腳印】(慣)形容做事扎實、穩妥。
【第21句】:【拿著黃牛便當馬】(慣)比喻隨便拉人來替罪。也比喻拿不合格的來頂替。 也作“拿了黃牛當馬騎”。
【第22句】:【驢唇不對馬嘴】 釋義:比喻答非所問。說話離題或事物兩方面不符合(yipinjuzi.com)。 例句:“咱兩人是驢唇不對馬嘴,你說了半天把我也說糊涂了,……”
【第23句】:【一個時節一個令】(諺)指一年四季隨著氣候的變化,節令也各自不同。也比喻不同的歷史時期有著不同的政治氣候,必須分別看待。
【第24句】:【拿豆包不當干糧】(慣)豆包:包有豆餡兒的包子。比喻小看了有本事的人。
【第25句】:【過河丟拐棍,病好打太醫】(慣)太醫:皇家的醫生。比喻事成之后便把幫助過自己的人一腳踢開。
【第26句】:不下水,一輩子不會游泳;不揚帆,一輩子不會撐船。
【第27句】:【炒下豆子自己吃,打破砂鍋讓人賠】(慣)比喻有了好處,自己獨占;出了差錯,要別人承擔。
【第28句】:【老母豬擠在墻角上,還哼哼三哼哼】 釋義:比喻不能任人欺負,要做出反應。 例句:百人百性嘛!老母豬擠在墻角上,還哼哼三哼哼哩!干別的我舍不得,一說和馮老蘭打官司,我鬻兒賣女也得干!
【第29句】:【大雪紛紛兆豐年】 釋義:大雪預兆明年是個豐收年。 例句:自從入冬以來,三天一次小雪,五天一場大雪,一直沒有斷過,困得人們也不能出門。可是老年人卻說:“大雪紛紛兆豐年,來年必定豐收。”
【第30句】:【開言欺陸賈,出口勝隋何】(慣)陸賈、隋何:都是秦末漢初說客。 比喻能言善辯。含諷刺意。 也作“開口賽隋何,搖唇欺陸賈”。
【第31句】:【千里之堤,潰于蟻穴】 釋義:潰:潰決。蟻穴:螞蟻洞。比喻小處不注意,就會釀成大禍。 例句:“找教導處,退回去。這樣的人,我們不歡迎!”……“高見!古人云:‘千里之堤,潰于蟻穴。’我們不能開這個耗子洞。”
【第32句】:勸人終有益,挑唆害無窮。
【第33句】:【九個佛墩十八個菩薩】(慣)比喻人多職位少。
【第34句】:【冬至餛飩夏至面】 釋義:冬至日吃餛飩,夏至日吃面。是民間一種風俗。 例句:冬至日,百官呈遞賀表。民間不為節,惟食餛飩而已。與夏至之食面同。故京師諺日:“冬至餛飩夏至面。”
【第35句】:【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釋義:項莊:項羽部下的武將。沛公:劉邦。《史記·項羽本紀》記載,項羽和劉邦在鴻門會見,酒宴上,范增讓項莊舞劍助興,企圖乘機殺死劉邦。劉邦的謀臣張良見事危急,就對樊噲說:“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比喻某種言論行動表面上正當好聽,其實別有用心,另有企圖。 例句:照我看,打郭批方不是終了,恐怕是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啊!
【第36句】:【嫁出的女兒,潑出的水】(諺)指舊時女兒一出嫁,就如同潑出去的水再也不能收回來一樣,從此不能再算是娘家的人了。 也作嫁出門的女,潑出門的水。 嫁出去的閨女,潑出去的水。 潑出去的水,嫁出去的女。
【第37句】:【高山低頭,河水讓路】 釋義:形容人民群眾征服自然改造社會的力量無窮。“讓路”又作“讓道”。 例句:種種困難,遇到共產黨人,它們就只好退卻,真是“高山也要低頭,河水也要讓路”。
【第38句】:【羅漢請觀音——客少主人多】(歇)羅漢:佛教稱斷絕了一切嗜欲、解脫了煩惱,應受人供奉的尊者,我國寺廟中供奉的有十六尊、十八尊、五百尊、八百尊之分。觀音:南海觀世音菩薩。指主體比客體還多。
【第39句】:【擺長蛇陣】(慣)長蛇陣:古時作戰常用的一種陣法,隊伍按一字長條形排列。比喻排長隊。
【第40句】:駿馬的蹄力有限,人民的智慧無窮。
【第41句】:【一人計短,二人計長】(諺)指獨自一人考慮問題難免有局限,人多了共同出謀定計自會高明。
【第42句】:【秀才人情紙半張】(諺)指舊時讀書人大多窮困,與人交往,只能用書畫作饋贈。后用作以薄禮相酬的常語。
【第43句】:【搶風揚谷——秕者先行】(歇)搶風:迎風,頂風。秕:子粒不飽滿。比喻沒有真才實學的倒占了先。
【第44句】:【打好了江山殺韓信】(慣)韓信:淮陰(今江蘇淮陰市西南)人,西漢初年軍事家。楚漢戰爭時,為劉邦出謀劃策,攻占關中,后被劉邦封為齊王,不久率兵與劉邦會合,滅項羽于垓下。漢立,改封為楚王。 被誣告謀反,降為淮陰侯,又被告與陳孺勾結謀反,為呂后所殺。比喻事成之后把有功之人一腳踢開。
【第45句】:【盡聽拉拉蛄叫,別種莊稼了】見“光聽拉拉蛄叫,就別種地了”。
【第46句】:【冬天的大蔥,葉黃根枯心不死】 釋義:比喻不甘心失敗,妄圖作垂死掙扎。 例句:這些人也像冬天的大蔥,葉黃根枯心不死。我們就應該來個剝皮刨根,不給它一點喘息機會!
【第47句】:【針尖對麥芒】(慣)麥芒:麥穗上的芒,呈針狀。比喻雙方針鋒相對,互不相讓。
【第48句】:【海枯終見底,人死不知心】(諺)海干涸了,還可以見到海底;人至死也難知道他的心是什么樣的。 指認識任何事物都比較容易,惟獨人心難測。
【第49句】:【推出午門斬首】在戲劇舞臺上,朝廷斷案或朝議時有大臣觸犯龍顏,常聽到皇上“推出午門斬首”的臺詞。那么,真的是在午門前處決人犯嗎? “午門”是明清兩代皇宮——紫禁城的正門,是很莊嚴神圣的地方,許多重要的禮儀都在這是舉行。 明清兩代處斬過不少將軍、大臣、親王等人,而歷史記載,明代是“被斬于市曹”。清代晚期“辛酉政變”處斬輔政八大臣中的肅順等人,“戊戌變法”處斬譚嗣同等六君子,是在北京外城菜市口執行的。在當時封建的觀念下,殺人被認為是兇事,在一般情況下,皇帝是不會讓這種不吉利的殺人之地靠近自己的宮室的。所以,自古以來,處斬人的地方不僅不在皇宮大內的門口,而且一般都要在都城之外。所以,“推出午門斬首”的說法是錯誤的。 那這戲詞就一點根據也沒有嗎? 不過,在明代,如果官員因奏事或進諫觸犯了皇帝,往往會被拿出午門外施以“廷杖”,廷杖就是當廷杖責。廷杖之下,被打致死是常有的事。據明史記載:“正德十四年,以諫止南巡,廷杖舒芬、黃鞏等百四十六人,死者十一人;嘉靖三年,群臣爭大禮,廷杖豐熙等百三十四人,死者十六人。”總之在明朝一代先后在南京及北京的午門外,廷杖大臣達五百多人次,死者眾多。 這大概就是“推出午門斬首”說法的流言吧。戲劇有藝術夸張的成分,看戲需要分析,分清虛構或真實。
【第50句】:【業罐子滿了】(慣)業:同“孽”,罪孽。指作惡極多,死期已到。
【第51句】:【猴屁股坐不住金鑾殿】 釋義:比喻小人物掌不了權,例句:我看他貴發是猴屁股坐不住金鑾殿,快沒啥好“戲”唱了!
【第52句】:【明水暗道紫花泥】(諺)指雨后夜間行路,在無光照的情況下,看著亮亮的是積水,看著紫花樣的是泥坑,看著黑呼呼的才是路。
【第53句】:【啞子做夢——說不得】(歇)指無法說或不能說。
【第54句】:【百步無輕擔】(諺)路程一遠,肩上的擔子就會越挑越覺沉重。指人遠路負重極為吃力。 也作“遠路無輕擔”。
【第55句】:【周瑜打黃蓋,一個愿打,一個愿挨】 釋義:黃蓋:三國時東吳大將。《三國演義》故事:在赤壁之戰中,為了火燒曹操的戰船,黃蓋主動向周瑜獻了苦肉計,讓周瑜打了他,然后向曹操詐降,瞞過曹操。比喻做樣子給別人看。也比喻雙方自愿,別人不必管。 “—個愿打,一個愿挨”又作“打的愿打,挨的愿挨”、“愿打愿挨”。 例句:他們一伙,都是看透《三國志》的人。要我說,那一耳刮子,也是周瑜打黃蓋,一個愿打,一個愿挨的。
【第56句】:【今日不談明日事】(慣)指只管眼前,不管今后。
【第57句】:【漏船偏遇頂頭風】見“屋漏更遭連夜雨,船遲又遇打頭風”。
【第58句】:【撩虎須】見“捋虎須”。
【第59句】:【鑼齊鼓不齊】(慣)形容行動不一致。
【第60句】:【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此語比喻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人。語出宋代戴復古《寄興》:“黃金無足色,白璧有微瑕。求人不求備,妾愿老君家。”足赤:足金、純金。沒有純而又純的金子,也沒有白璧無瑕的美玉。比喻沒有十全十美的事物,也比喻不能要求一個人沒有一點缺點和錯誤。 古人說得好:人非圣賢,孰能無過?世界上本來就沒有十全十美的人,就像沒有十足之赤的金子。這是符合辯證法的普遍規律。
【第61句】:【沒有三分利,誰肯起五更】(諺)三分利:三分的利潤。五更:一夜分五個更次,第五個更次在黎明時分。指人們起早摸黑苦干,無非就是為了財利。
【第62句】:【生處好尋錢,熟處好過年】(諺)尋錢:尋找賺錢的門路。指在人生的地方容易賺錢,在人熟的地方方便借錢借物,容易過年。
【第63句】:【打架忘了伸拳頭】(慣)形容人緊急關頭慌亂得忘了自己該做什么。
【第64句】:【子虛烏有】現在我們常用“子虛烏有”來形容根本就不存在的東西。那么,它來自何處呢? 漢武帝時,有一位大才子叫司馬相如,蜀郡成都人。他的名字本來叫“犬子”,十分不雅,后來有了學問,因為佩服戰國時名臣藺相如而改名相如。 有一天,武帝讀到一篇《子虛賦》,非常欣賞,但又覺得很遺憾,因為他以為這是古代人所作,所以嘆道:“朕獨不得與此人同時哉!”武帝手下有一位養狗的楊得意,也是蜀人,稟告武帝說:“臣邑人司馬相如自言為此賦。” 武帝大驚,將司馬相如召來一問,相如說:“有是,然此乃諸侯之事,未足觀,請為天子游獵之賦。”于是接著《子虛賦》的意思又作了《上林賦》,兩篇大賦形成了一個渾然的整體,既有文采,又含勸諫,“奏之天子,天子大悅”。 《子虛賦》的內容是假托兩人的問答,這兩個人一個是楚國派往齊國的使臣子虛,另一個是齊國人烏有先生。子虛來到齊國,齊王與他田獵,子虛趁機向齊王吹噓了一番楚國的園林如何如何廣大、繁茂,楚王田獵又如何如何威風。烏有先生對他的這番渲染很不以為然,批評子虛言過其實。 在接下來的《上林賦》中,司馬相如借同時在座的亡是公之口,指出“楚則失矣,而齊亦未得也”,說他們只不過是諸侯園囿,而與天子的上林相差甚遠。作者極力描寫了上林苑的巨麗之美,極盡鋪張渲染之能事,寫出了大一統帝國的氣勢與富足。但筆鋒一轉,把重點移到天子身上。說天子極樂之時,茫然若失,嘆道:“嗟呼,此太奢侈!”于是“解酒罷獵”,命將上林辟為農田,解除山澤之禁,然后“出德號,省刑罰,改制度,易服色,革正朔,與天下為始”。 正如班固所言:“相如雖多虛辭濫說,然要其歸引之于節儉。”這篇賦的前面是鄭、衛之音,但是“曲終而奏雅”,其目的還是為了勸諫。 子,是古人對男子的尊稱,“子虛”也就是“虛先生”的意思;烏有先生,也就是“沒有先生”;亡是公,也就是“沒有這位先生。”三個人的名字雖然不同,意思都是一樣的。所以,后來也就專用“子虛烏有”來指代根本就不存在的事物了。
【第65句】:【老先生】“老先生”這一稱呼,感情比較復雜,一般是對年事已高有學問的人的一種尊稱。特別民間把有經驗的老中醫尊稱為“老先生”。這種稱呼最早見于《史記·賈誼傳》。到了明朝,把當翰林官的人稱為老先生,盡管有的翰林年齡不大,但仍稱之為老先生。到了清朝,則把做相國或兩司撫臺官員也統稱為老先生。時至今日,老先生這一稱謂有多種含義。它不只尊稱,有時還含有戲謔和譏諷的味道。如有人在會上發言冗長且不著調,旁人勸他說:“老先生,你少說兩句吧!”
【第66句】:【大姑娘裁尿布——閑時做下忙時用】見“小大姐兒裁褯子——閑時置下忙時用”。
【第67句】:【露丑不如藏拙】(諺)與其在人前出乖露丑,惹人恥笑,還不如把自己的短項隱藏起來,不讓人知道。 指藏拙固然不佳,卻比露丑略勝一籌。
【第68句】:【披星星戴月亮】(慣)天還沒亮就出去,晚上天黑了才回來。形容非常辛苦、勞累。
【第69句】:【七夕】農歷七月初七的夜晚,俗稱“七夕”,民間傳說這是每年牛郎織女在天河相會的時刻。 牛郎和織女的原型是天空中隔著銀河相望的兩顆星。以現在的觀點看,牛郎星屬于天鷹座,是天空中第十二亮星,織女星屬于天琴座,是天空中第五亮星。牛郎織女不愧為夜空中的一對閃耀伴侶,引得地上眾生仰頭觀望。 有關牛郎織女的傳說,早在東漢之前就已經有了雛形,后來演繹成我國民間四大愛情故事之一。 相傳,天上的仙女織女是王母娘娘的孫女,她能用一種神奇的絲在織布機上織出美麗的云彩。勤勞善良的人間男子牛郎,自幼父母雙亡,跟隨哥嫂度日。哥嫂對他十分刻薄,與他分家時只給他一頭老牛。一天,織女和諸仙女到人間游戲,在小河中洗澡。牛郎在老牛的幫助下,認識了織女,織女也愛上了牛郎,于是織女沒有回天庭而是嫁給了牛郎,并生了一雙兒女。王母娘娘知道后,勃然大怒,派人趁牛郎不在家時抓走了織女。牛郎回家后在老牛的幫助下,披上牛皮用扁擔挑了兩個小孩去追織女,眼看就要追上了,王母娘娘用金簪在天空一劃,劃出了一條波浪滾滾的銀河,硬生生將牛郎和織女隔開。不過二人的忠貞愛情還是感動了上蒼,王母娘娘也只得同意他們每年七月初七可以相會。這天,會有無數的喜鵲飛來,在銀河上為他們搭一座鵲橋,讓他們相會。據說,七月初七這天,在地上看不見喜鵲。 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深入人心,因此,現代人將“七夕”視為中國的情人節。
【第70句】:寧做螞蟻腿,不學麻雀嘴.
【第71句】:【有人愿意出柴,有人愿意點火】(慣)指有人想制造事端。
【第72句】:【鍋蓋揭早了煮不熟飯】(諺)比喻時機不到,條件不成熟,就不可希圖事情速成。
【第73句】:【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諺)行軍打仗,在軍隊尚未起動時,軍用的糧草必須先籌運。指糧草是行軍打仗的先決條件。 也作“大軍未到,糧草先行”。
【第74句】:【殺風景】“殺風景”一詞源于民間隱語,原意是損壞美好的景色,后來用于比喻在興高采烈的場合使人掃興。 唐代詩人李商隱在他撰寫的《雜纂》一書中曾有六個“殺風景”的例子:一、清泉濯足。在清澈晶瑩的泉水中洗腳。 二、花上曬裨。在美麗的花枝上曬褲衩。 三、背山起樓。背靠山起樓,開窗看不到令人神清氣爽的山色。 四、焚琴煮鶴。把琴當做木柴燒,把鶴宰了煮著來吃。 五、對花啜茶。賞花本應飲酒,但不飲酒而喝茶。李白有“花間一壺酒”的詩句。 六、松下喝道。清幽靜謐的松下是歇腳小憩的理想所在,不料達官貴人驅使車騎人馬吆喝而過。這是“殺風景”的典型例子,后來泛指一些掃興和不愉快的事情。如魯迅《致山本初枝》信:“龍華的桃花雖然已開,但警備司令部占據了那里,大殺風景,游人似乎也少了。”此例“殺風景”一詞用得非常到位準確,一語雙關,不愧為文學泰斗。
【第75句】:【龍歸滄海,虎入深山】(慣)比喻有才能的人找到了施展抱負的機會或地方。 也作龍歸大海,虎進深山。 老虎入山,蛟龍下海。 虎進深山,龍歸大海。
【第76句】:【天塌下來,自有長子頂著】這個俗語比喻再大的風險,自有該承擔的當事人擔著,不必害怕。它典出《醒世恒言》七:“天塌下來,自有長的撐住。” 此書記載了太湖西山有個富翁名叫高贊,他有個女兒既漂亮又能干,一心想找一個才貌雙全的女婿。他決定自己當面挑選,試過文才,自己滿意才行。 湖對面吳江縣有個富人叫顏俊,想去應試,自知貌丑學淺,便托表弟錢青冒名頂替。錢青當真是飽讀詩書,一表人才,只是窮困潦倒,寄住在顏俊家里習書應考。聽說表哥讓他去干這傷天害理的缺德事,心里躊躇。顏俊便說:“賢弟,常言道:‘天塌下來,自有長子撐住’。什么事有愚兄在前,賢弟不必多慮。”錢青無奈,只得去了。 高贊一見假顏俊小小后生,氣宇軒昂,心里很是喜歡。一試,果然高才,大喜過望,當即允婚,只提出一個條件,迎親時,必須女婿親自上門會見親友,才能把女兒嫁過去。 顏俊無奈,只好在迎親那天,再請錢青假冒一次,他認為:迎回來再由自己拜堂成親也不遲。誰知天有不測風云,錢青會見親友后,剛想帶新娘回程,突然刮起了大風,三天三夜都不停,太湖根本無法渡過去了。高贊便做主,立即在娘家成親,假顏俊變成了真女婿。
【第77句】:【桑條從小拗,大來拗不直】(諺)桑樹的枝條要想培直,必須在它嫩小的時候;長成粗枝便無法拗動。 比喻教育后代必須從幼小時抓起,方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第78句】:【馬拉松】“馬拉松”一詞現在多用來形容漫長無休止的事情。比如,中國加入WT。問題,一談就是十三年,斷斷續續,可謂馬拉松式談判。那么,馬拉松的起源是怎樣的呢? “馬拉松”是世界公認的一個長跑比賽項目,是個音譯外來詞,同其他長跑、短跑項目不同,是專用名詞,特定比賽項目。那么,它有什么特殊呢? 它是奧運會最早規定的項目之一,“馬拉松”長跑比賽的歷史,至今已有一百多年了。馬拉松長跑的距離是【第42句】:194公里,這可說是所有徑賽項目的長度之最。 “馬拉松”源自希臘和波斯帝國在馬拉松的一場戰爭。馬拉松是希臘首都雅典郊外的一平原地名,馬拉松平原距離首都雅典四十多公里。公元前490年,強大的波斯帝國出動十萬軍隊進攻雅典。當時希臘軍隊只有一萬多人,但人民保衛祖國的戰斗意志十分堅強,雙方在馬拉松平原展開激戰。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希臘人以少勝多,以弱勝強,大敗波斯軍隊。 一個外號飛毛腿的戰士菲德爾迪斯身受多處戰傷,但激動地要把這振奮人心的特大喜訊立即告訴首都人民。他一口氣跑到雅典中心廣場喊道:“歡慶吧!我們勝利啦!”喊完就死了。 為了紀念他,奧運會將他跑步的里程,以起點馬拉松命名,作為競技項目了。
【第79句】:【干吃大魚不費網】 釋義:比喻不付出代價卻得到好處。 例句:拿害孩子這件事說吧,主意是他想的,人是他殺的;咱們是干吃大魚不費網,連一條繩子也搭不上。
【第80句】:【買醬油的錢不能買醋】(慣)比喻做事拘泥偏執。
【第81句】:【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慣)指有什么貢獻什么,每個人都盡自己的一份心意。 也作有力出力,有錢出錢。 有人的出入,有錢的出錢。
【第82句】:天憑日月,人憑良心.
【第83句】:【上什么山,打什么柴;進什么廟,念什么經】 釋義:比喻辦事離不開所處的環境條件。 例句:上什么山,打什么柴;進什么廟,念什么經。住小村,不合咱扮的行當,會露餡!
【第84句】:【圍著鍋臺轉】(慣)指燒火做飯,忙家務事。
【第85句】:【百姓】“百姓”現在指軍人和官員以外的人民群眾。但在古代百姓的含義正好和現在相反,是指上層社會的官宦。源自《尚書》。 據載,在遠古時代,各氏族部落經常發生沖突,黃河流域的黃帝部落和炎帝部落結成聯盟,他們同東部的夷族部落一起,打敗了由南方前來進犯的九黎蠻族。因為炎、黃、夷部落聯盟約有一百個氏族,每個氏族又各有一個表示區別的姓,這個代表氏族的“姓”當然是頭領。所以黃、炎、夷部落聯盟的氏族就稱作“百姓”。他們在打敗了九黎蠻族后,“百姓”強大起來,就成為貴族、奴隸主了。 到商初,“百姓”的主體仍是奴隸主貴族。以后,各氏族內部逐漸分化,一部分人變成了窮人,成為“庶民”,即自由民。戰國時,隨著奴隸社會的解體,“百姓”的特權喪失了,而原來處于奴隸主地位的“百姓”成為平民的同義語。 “百姓”一詞的出現,最早見于《尚書·堯典》:“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和萬邦……”鄭玄注:“百姓,謂百官族姓;萬邦,謂天下公民……百姓者,群臣之弟子是也。”鄭玄的注解明白無誤,百姓為官。司馬遷《史記·夏本紀》中,也提到“禹奉帝命,命諸侯百姓,興人徒以敷土。”由此可見,堯舜禹時代,“百姓”是指地位很高的人。清代學者俞正燮,他在《癸巳類稿》一書中,直截了當地闡明了“百姓”一詞的真正含義,其云:“百姓,專以仕宦言之。” 可見,“百姓”最早并非指普通平民,只是到了戰國以后,伴隨著封建制徹底取代了奴隸制,“百姓”才逐漸演變為平民的通稱。平民百姓,始終處在社會的最底層,新中國成立后,老百姓才翻身當了國家的主人。
【第86句】:【上坡路吃力,下坡路好走】(諺)比喻人進取向上艱難,消沉墮落卻十分容易。
【第87句】:【漫天要價,就地還錢】(諺)漫天:喻極高。就地:喻極低。交易場中,賣方可以把物價要得很高,買方可以把價錢還得極低。指買賣當中的討價還價,有著極大的幅度。 也作漫天開價,就地還錢。 滿天討價,落地還錢。
【第88句】:【要取驪龍項下珠,先須打點降龍手】(諺)驪龍:黑色的龍。打點:準備。想要得到驪龍的項珠,先得備好降龍的人才。比喻要干成一件事,首先要找準這方面的人才。
【第89句】:【是山總有路,是河總有橋】(諺)山不論大小,總有可爬上去的路;河不論寬窄,總有可渡過去的橋。 比喻問題不論簡單與復雜,都會有解決的方法。
【第90句】:【富人家日子好過,窮人家孩子好養】(諺)指富人家有錢,過日子不愁吃穿不愁用;窮人家缺吃少穿,子女容易在艱苦的環境中磨煉成長。
【第91句】:【小車子不拉——推好】(歇)推:諧“忒”。指太好了。表示贊美或贊同。
【第92句】:【三天兩后晌】(慣)晌:一天內的一段時間。形容很短的時間。 也作三天兩晚上。 三天兩早上。 三早起兩晚晌。
【第93句】:【大暑小暑,灌死老鼠】 釋義:指小暑大暑時節雨水多。 例句:這是“大暑小暑,灌死老鼠”的雨季飛機不敢來。
【第94句】:【膽量是斗出來的,志氣是逼出來的】(諺)膽量是在斗爭中鍛煉出來的,志氣是由逆境逼出來的。指人的膽量和志氣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環境激勵的結果。
【第95句】:【唯食忘憂】(諺)指人很難排除憂愁煩惱,只有在吃飯的時候可以暫時忘掉。 也作“唯食可以忘憂”。
【第96句】:【白臉奸臣】“白臉奸臣”不是生活中的小白臉都是奸臣,是戲劇中臉譜的一種色彩,一般涂白色臉譜的人物多為奸臣。其代表人物是曹操。 曹操在歷史上是一個爭議頗多的人物,但他對當時歷史的發展——由分裂到統一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大約在曹操當時,許劭就稱其為“治世之能臣,亂世之梟雄”。這句話是說曹操若生活在太平盛世,則必然是皇帝的股肱之臣;假如生活在亂世,他就會成為馳騁天下的英雄,可以成就一番霸業。這本是對曹操的溢美之詞,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開始斷章取義,將梟雄變成了奸雄。 這個變化大約開始于兩宋之交。逐漸興起的北方游牧民族蠶食北宋天下,于是,人們開始向江南逃難。逃到江南后,面對日益強大的北方,人們心里開始害怕,現實生活中對其又無可奈何,于是只好借助藝術來丑化北方。而代表著北方的歷史人物曹操,一樣對南方虎視眈眈,逐漸曹操就變成了民間的假想敵。恰逢此時民間文藝開始興盛,勾欄瓦肆成為專業表演場合。于是,人們開始在舞臺上丑化曹操。久而久之,曹操成了奸詐之徒的典范。 尤其隨著《三國演義》的問世,曹操在民間的形象徹底定型,“挾天子以令諸侯”,成了背漢的奸臣。《三國演義》反過來影響了戲曲舞臺對曹操形象的塑造。清代以來,隨著京劇的誕生,三國戲在舞臺上獨領風騷,白臉曹操也就成了奸臣的代表,以后的奸臣臉譜都涂白色。
【第97句】:【君子不記小人過】見“大人不責小人過”。
【第98句】:【擠破了門】(慣)形容人來得非常多。 也作“擠破了門框”。
【第99句】:【走了大褶兒】(慣)褶兒:褶子,衣服、窗簾等上面經折疊而縫成的紋。比喻沒了規矩或出了大錯。
上一篇:每天發佛語-佛家經典禪語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