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論文朗讀技巧
你知道不同題材文章的朗讀技巧和朗誦要求嗎?朗讀、朗誦往往是品讀文學作品的一個好方法。然而,都是朗讀朗誦,卻有著不一樣的境界。不同文體一定需要不同的方法。下面是議論文朗讀技巧,歡迎閱讀了解。
朗讀議論文必須認真把握議論文的基本特點:
一般來說,議論文具有觀點鮮明,態度明朗,邏輯嚴密,語言準確有力的特點。朗讀時需要重點考慮:
要用清晰的重音突出文章觀點,并注意停頓。語速和語氣。
運用語調的挪騰跌宕表達文章內部各種復雜關系。如運用曲折的語調,較長的停頓,表達語意的轉折、因果、假設、選擇等關系;運用平直的語調、較短的停頓表達語意的并列、連貫;運用層層上揚的語調、較短的停頓表達語意的遞進。
運用重音突出關鍵的詞語,以堅定語氣顯示是非褒貶。表達肯定、贊同的態度,語氣堅定有力,節奏明快;表達否定、反對的態度,則語氣嚴峻,節奏沉郁。總之,要做到涇渭分明、鏗鏘有力。
說明文的朗讀,要重點突出說明對象、順序及說明方法。整個說明文的朗讀,語調要平實自然,節奏變化不宜太大。即使朗讀帶有敘述、描寫成分的說明文,也要注意平實。
議論文朗讀訓練:
《海洋與生命》
生命在海洋里誕生絕不是偶然的,海洋的物理和化學性質,使它成為孕育原始生命的搖籃。
我們知道,水是生物的重要組成部分,許多動物組織的含水量在百分之八十以上,而一些海洋生物的含水量高達百分之九十五。水是新陳代謝的重要媒介,沒有它,體內的一系列生理和生物化學反應就無法進行,生命也就停止。因此,在長時期內動物缺水要比缺少食物更加危險。水對今天的生命是如此重要,它對脆弱的原始生命,更是舉足輕重了。生命在海洋里誕生,就不會有缺水之憂。
水是一種良好的溶劑。海洋中含有許多生命所必需的無機鹽,如氯化鈉、氯化鉀、碳酸鹽、磷酸鹽,還有溶解氧,原始生命可以毫不費力地從中吸取它所需要的元素。
水具有很高的熱容量,加之海洋浩大,任憑烈日曝曬,冬季寒風掃蕩,它的溫度變化卻比較小。因此,巨大的海洋就像是天然的“溫箱”,是孕育原始生命的溫床。
陽光雖然為生命所必需,但是陽光中的紫外線卻有扼殺原始生命的危險。水能有效地吸收紫外線,因而又為原始生命提供了天然的“屏障”。
這一切都是原始生命得以產生和發展的必要條件。
不同類型文章的朗讀技巧和朗誦要求
把握各類文體朗讀處理的“共性”,有助于我們從整體上把握作品。每一個作品又有其鮮明的“個性”,我們最終要根據具體文體的“個性”,靈活自如的運用表達技巧表現作品的內容和情感。
詩歌
深知背景,明確目的。
運用想象,大膽設計,詩歌各具特色,但卻離不開形象思維,要大膽利于形象思維豐富自己的想象。
把握節奏,劃分語節。節律是詩歌的生命,它不但展現著意境美,而且顯示著韻味美。把握節奏離不開詩行語節的恰當劃分。劃分語節需要注意的問題:
格律詩,格律詩有不同的語節安排。如五言詩多從第二個字后劃開,分為兩個語節,如"花間/一壺酒"。七言詩多從第二和第四個字之后劃開,分為三個語節。如,"兩個/黃鸝/鳴翠柳"。
自由詩,自由詩的語節主要按語意來劃分,以不讀成破句為前提。長句一般分【第3句】:四個語節,特別短的文案一個語節。
朗誦、或朗誦詩歌時,語言一定要流暢,不能干澀。還要特別注意吐字歸音,要求每個字的韻腹拉開發清楚,并且發音部位要到位。
語節里包含的音節多少不同,語言表達時,注意語節的時值大體相當。因此,音節多的語節,要讀得緊湊些;音節少的語節要讀得舒緩些,語節間可用短暫的停頓或拖音來顯示。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是一種不拘于詩的格律,卻能創造出詩的意境的文體。它通過記人、敘事、寫景、狀物、動人以情,使人在情景交融中受到熏陶。語言表達時,要注意下面的問題:
深入理解、大膽想象
心臨場景,進入意境
挖出主題,誦出含義
戲劇
戲劇臺詞的表達,是一種復雜性的藝術表達。主要的表達技巧有:
尊重原作,大膽想象。傳達出原作的主要精神和藝術美感。
靈活運用口語修辭手段,克服不符合生活的"臉譜"表達。
找出臺詞的個性、心理依據。不但要了解角色說什么,更要了解為什么要這樣說。
戲曲臺詞強調以聲音塑造角色。這就要求表達者必須有嫻熟和精湛的技藝,使自己的摹擬作品的音色、語氣,傳達出作品的的真情實感。
平實類文章
平實類文章主要包括說明文、議論文。這類文章,無須注入太多感情色彩的成份。可從以下三個方面來把握:
態度明朗,公正客觀。
論清楚、說明白。
語氣沉穩、重音堅實,語氣應肯定、平和、樸實。在重音表達上一般不使用加快、變輕、轉虛等方法,最常用的是加重并適當拖長音節。其音高和長度要看語氣的色彩和份量。
小說
小說有情節、人物、環境等的描寫,是一種需要多種技巧才能把握好的文體。需要注意的'問題,主要有三點:
抓住核心。不管什么小說,總是圍繞一個核心,展開情節、刻畫人物,給人以形象的感染。因此一定要抓住核心,不要陷入一個個具體情節中去。
把握對話,塑造人物。語言表達時,要根據小說通篇對人物的介紹、描寫,設計出人物的基本語氣。還要注意人物語言的對象感、空間感、呼應感,對話人之間的關系,問答人之間的呼應,人物說話時的空間位置等等。要設身處地、情景再現,將其表現于聲音、傳達給聽眾。
把握基調,變化節奏。情節是小說的基本構成因素,小說的情節非常復雜,要想準確的表達,就必須抓住主流,準確的確定基調,一便有個統領全篇的感情和態度。
記敘文
記敘散文中,無論是記人敘事、寫景狀物的,很少有說教。朗讀、朗誦時,可以從以下四點去把握:
線索清晰,也就是抓住作品的發展線索、層次。記敘文的線索,有時表現在人、事、物、景的軸心上,有時則以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貫穿作用為轉移。要特別注意作品的內在聯系。
表達細膩,具體說:一是敘述要舒展,表達時不要結結巴巴。二是描寫要實在,朗讀、朗誦時不宜過分夸張,不要給人"極度"的感覺。三是人物要神似,不求形似。一定不要摹擬人物的音容笑貌。特別是人物對話,不應單純考慮用什么樣的音色說話,人物對話要服務于立意。
立意具體,作品的立意就是作品的主題。
在聲音的運用上應當輕柔而明朗,聲音實而不硬,柔而不粘,節奏穩中有變,變換自如。不要高音大噪、粗聲粗氣,也不能虛聲虛氣,松散懈怠,應如小溪流水般清澈明快。
議論文的寫法技巧
議論文是作者對某個問題或某件事進行分析、評論,表明自己的觀點、立場、態度、看法和主張的一種文體。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議論文的寫法技巧,歡迎閱讀。
【第1句】:議論文的結構合體
議論文,分析事實,論證道理,當然要遵循一定的思維規律;這種思維規律反映在文章的外部形態上,就是具有一定體式的文章的結構。怎樣寫議論文才算“合體”呢?
一是根據議論問題的一般思維模式,應當是按“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或曰“引論”、“本論”、“結論”)三大塊構成。“提出問題”即在議論文開頭一般要鮮明地提出中心論點,“分析問題”即在文章的中間要圍繞中心論點展開分析論證,“解決問題”即在文章的結尾部分或者得出綜合性結論,或者提出前瞻性希望等。這一點,眾所周知,茲不贅述。
二是分析問題即本論部分,要按一定的向度分層展開論述。所謂“向度”即論述展開的方向。這個“向度”有四個: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何果。一般情況下,一篇中學生議論文作文,其本論部分只要從這四個向度中選擇一個或者兩個展開即可。但無論是從哪個向度展開,其分論點之間都要形成一定的聯系。一般來說,有并列式、遞進式和對照式三種。
所謂并列式,就是圍繞中心從同一個向度列出幾個分論點,逐一論證。如果僅僅圍繞一個向度寫,那么幾個分論點之間的關系大多是并列關系。
遞進式同并列式結構相比,除了論點之間的意義聯系不同以外,其段落的結構模式與并列式相同,就不再說了。
所謂對照式,就是從論題的正反兩個方面入手,進行正反對比論證得出結論。其優點是結構簡潔,論證充分,容易上手。最簡單的對照式是在提出觀點后,一段從正面論證觀點,一段從反面論證觀點,最后得出結論。還有一種對照式結構是在正面進行論述或者擺出論據后,緊接著用轉折或者假設的方式從反面展開論述。
【第2句】:思路入格
議論文是論述問題的,當然要有一定的思路,即議論文各部分之間要有必然的內在聯系。我們知道,議論文是論證問題的,你在提出議論文論點后,就要擺事實,講道理,讓你提出的論點令人信服地確立起來。因此,中心論點和各分論點之間就應當是因果聯系,即中心論點是“果”,分論點是“因”。這個因果聯系就是議論文的思路之“格”。
作為一個高中生的議論文作文,最起碼要做到在中心論點和各分論點之間,論點和論據之間要有一定的因果聯系。
學生提出中心論點后,只要圍繞中心論點問一個“為什么”,就能找到提出分論點的方向。如中心論點是“只有堅守,才能使人的思想品德升華,才能成就一番事業”。稍加分析,就可發現這個觀點是在說“堅守”的重要性,于是,分論點就要回答“為什么堅守很重要”這個問題。那么就可從“為什么”和“何果”這兩個向度來立分論點。如“堅守是一種執著,使絕望變成希望”,“堅守是一種信念,使普通變得高尚”,“堅守是一種職責,使平凡變得偉大”。如果我們要檢驗這三個分論點和中心論點之間有沒有必然的內在聯系的話,只需在這三個分論點之前加上“因為”,在“堅守很重要”之前加上“所以”,再連起來念一下即可。
同樣,分論點和議論文的論據之間,也應當是因果聯系。如在“堅守是一種職責,使平凡變得偉大”這個分論點后面,就可這樣展開論述:“邊防戰士的堅守,使國家安定祥和;人民教師的堅守,使桃李滿天下;白衣天使的堅守,使病魔為之屈服。”又如在“自由是思想的漫飛”這個分論點下可以這樣展開論述:“行動可以受制于客觀現實,思想卻永遠享受絕對的自由。有了這份思想的自由,才有了集豪放與浪漫于一身的詩仙李白;才有了身陷囹圄還在感嘆‘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的落魄后主李煜;才有了向往‘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天才詩人海子。總之,因為這份思想的自由,社會才會在其牽引之下不斷地進步,才會創造出一個個永載史冊的人類奇跡。”
【第3句】:粘連有術
一篇像樣的議論文,除了議論文的結構合體、思路入格外,還有更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對論點的`恰當闡述和對論據的中肯分析;沒有這樣的闡述和分析,議論文論點論據就不能粘連起來,而這個粘連是有“術”的。
(一)觀點+過渡+事例+分析
這個步驟中最重要的是“過渡”和“分析”。所謂“過渡”就是要在觀點和事例之間,用適當的詞句來勾連,以接通文氣,使觀點和議論文材料在語言形式上暢通無阻。所謂“分析”,就是事例敘述完之后,還必須對事例進行適當的分析評論,指出其本質特點,使事例和論點在內容上聯結在一起。
(二)觀點+過渡+論據+分析+歸納
這種議論文論證方式就是在第一種的基礎上加了一個“歸納”。所謂歸納,就是從多個事例中提煉出必然性的東西。既然要從多個事例中提煉,那么,“論據”部分,就應是兩個或三個以上。
(三)一般道理+個別道理
即“演繹推理法”。前面的分析歸納是從個別到一般,而演繹推理法是從一般到個別,用普遍性的真理(論據)來證明特殊的論點的方法。
如果完成了以上三步走,大概就能寫出像樣的議論文了。
議論文開篇技巧
今天我們來講講議論文的入題方法,希望各位同學在寫作文的時候都能有一個鳳頭。
議論文開篇技巧
【第1句】:直接引論法
開篇直接點明觀點,表明的立場。
例1:《讓紀念閃耀理性光芒》
紀念是內心情感的涌動,但又不是感情的無節制的揮霍;紀念需要行動來升華,但又需要理性的引導。
真正的紀念是心靈的回響,是歷史的回音;它審視過去,啟迪未來……(總領下文,過渡自然)
黑格爾曾經自夸德國人天生就是哲學家。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天生嚴謹自律的民族,就在一個狂人的引誘下,陷入了戰爭的淵藪。60年前的那幕慘劇:生靈涂炭、妻離子散、血流成河……勝者在對往昔的審視中找到了道德的標桿,也找到了紀念的理由。
點評:本文是一篇典范的議論文,審題準確,入題快捷。文章一開頭就直接提出中心論點:“紀念需要行動來升華,更需要理性的引導”,立意較高針對現實,有時代氣息,論證過程中引材料恰當,緊緊圍繞觀點展開。突出優點就是點題不繞彎子,由材料直接入題。
例2:《找準位置,綻放光彩》
虎嘯深山,魚翔淺底,駝走大漠,雁排長空。世間萬物自有屬于自己的一片天地,生命的玄機是找到自己的位置,綻放屬于自己的光彩。(排比,列舉四種具有審美意義的典型意向,并緊扣中心觀點)
找準位置,需要認清自我,審視自我,用一顆平靜的心聆聽自我價值的呼喚,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云卷云舒。
例3:《談追求》
人的一生要有追求,沒有追求的生活是毫無意義的`,沒有追求的人是無所作為的。我們中學生,擔負著祖國的未來,更應有所追求。
例4:《不要輕易說‘不’》
人是脆弱的,經歷太多的風浪,總有一天會慢慢枯萎,但千萬不要輕易對生命說“不”,因為我們內心里潛在著的,還有一種精神的力量,它支撐著我們在荒野中踽踽前行。
【第2句】:設問引用法
例1:《穩中求勝》
梁山智有吳用,道有公孫,武更是好漢如云。英雄如雨,卻已宋江為首。蜀國謀賴孔明,勇讓關張,卻以劉備為王,東木西金,南水北火,卻以戍土居中。何也?
宋公明為人沉穩,劉備做事敦厚,戍土謙穩厚實,終脫穎而出,施展風采,各得其所,故曰:為人沉穩,穩中求勝,吉。(回答問題,提出中心論點)
例2:《心靈絕唱》
天行健,宇宙的選擇。
博大有容,海洋的選擇。
那么,什么是心靈的選擇呢?
大寫的人,必有偉大的精神。心靈的選擇,擇一顆博大的心,可受天下之善;擇一顆赤誠的心,可結天下之友;擇一顆專一的心,可治天下之學;擇一顆寧靜的心,可悟天下之理;擇一顆恒久的心,可善天下之事。
【第3句】:抒情議論入題
例1:《捕捉理性的靈光》
求知的瞳孔放飛彩色的希望,那方黑色的沃土貯滿流連,赫然印著“感情用事與理性分析”。是的,站在雨季邊上,綿亙于高三的歲月,即將步入社會的熔爐,憑借直覺和感情親疏去認知這個紛繁的世界,還是邏輯分析,理性判斷,助長理性的羽翼?我愿意讓生命噴薄,把羽翼淬火,去捕捉理性的靈光。(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鮮明地表達觀點)
例2:《帶著感動出發》
窗外風兒清清,鳥兒啁啾。窗內陽光跳動,夢兒甜甜。時間之舟悄悄駛進夢境,拉開惺忪的眼簾。生活的風車每天都周而復始的轉動,而我卻不感覺到那是一座褪色的雕塑,因為感動每天與我同行。
生活中處處存在著感動,哪怕是一草一木,一花一石。帶著感動出發,我發現生活之河中,每一種水滴碰撞聲都是那樣清脆悅耳。
【第4句】:解題引論
一開篇即詮釋題目內涵,明確中心論點。通過詮釋概念來挖掘其深意,明確論述方向。
例1:《學不可以已》
“學不可以已”,出自我國古代著名思想家《勸學》一文,這句話的意思是,學習應該堅持不懈,不應該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否則就會前功盡棄,一無所得。
例2:《誠信》
誠信是什么?在我看來,誠信是一種無畏的敢于說真話的勇氣,誠信是一份高尚的敢于負責任的純真,誠信是偉大的人格那耀眼的閃光點,誠信是人生財富那最瑰麗的明珠。我們應該好好握住誠信背囊,千萬不能拋棄它。
【第5句】:比喻引題
以比喻開頭,入題迅速,富有思辨色彩,語言講究,有文采,令人耳目一新。比喻能夠使復雜的道理簡單化,使抽象的事物形象化。借助形象說理,生動活潑,增強吸引力,讀者能夠比較容易地掌握作者所要闡明的觀點。
例1:《天平和七弦琴》
理智和情感是人類生活中的兩只腳印,人類在認知事物的道路上的每一次成長都和他們的理智與感情有關。(將理智和感情比作是人類生活中的兩只腳印,首句即入題)
例2:《談勤奮》
勤奮是打開知識寶庫的一把鑰匙,勤奮也是人們的良師益友。勤奮的人,也像一顆明珠,無時無刻不放出光芒;而懶惰的人,像生了銹的鐵一樣,即使放在光彩奪目的玉盤上,也不能贏得人們的敬重。
例3:《心靈的守望者》
心是門,為你打開一道前往求知世界的入口;心是路,為你指引一條通往成功的道路;心更是風箏,帶你遨游無垠的天際。如果心是門,那么,鑰匙在你手中,明天的世界由你選擇;如果心是路,那么道路在你腳下,通往何方任你掌握;如果心是風箏,那么線握在你手中,飛翔的天空由你隨心所欲。那么,做好你心靈的守望者,不要讓世俗與卑劣將你污染,給心靈一個真實的選擇吧!
【第6句】:對比引論
例1:《真情誠可貴,理智價更高》
有時候感情是一劑善變的藥,溶在愛人的酒杯中,苦澀里也終能品出甘潤;有時候,感情是一把雙刃劍,握在敵人手里,縱輕輕揮下也覺傷痕累累。朋友,鐵血的男兒也有情,沙場的將士也有淚。感情支配著心靈,左右著靈魂。可是,小心啊,切勿讓其變幻了你評判的目光。
例2:《說勤》
古今中外,凡在事業上有所成就、取得成功的人,沒有不是用辛勤的汗水換來的;反之,那些懶惰平庸的人,就不會成就事業。由此可見,勤則成事,惰則敗業。
【第7句】:敘事引論
例1:《季節》
曾經,想要做一個豪放不羈的文人,行走在羽扇綸巾之間,在落花中獨立,看微雨中飛燕,綠柳如煙中墨筆生香,只求在宋代那華美的錦緞上留下自己韻短而味長的一筆;曾經,也想學易安凄柔幽婉,隨手斟杯青酒,便能盛滿離人的眼淚,書頁間曼曲輕歌,便能道盡萬古癡情。
例2:《穿越百年的芬芳記憶》
“你是誰,讀者,百年之后讀著我的詩?”一個頭纏白布,身著素衣的老者向我走來,默默微笑看,“我無法從春天的財富里為你送來一朵鮮花,無法從遠方的云彩里為你送來一縷金霞,打開門向四周看看,從繁華盛開的園里采擷百年前消失的鮮花的芬芳記憶,讓歡愉的聲音穿越百年時光……”
泰戈爾就這樣一步一步向我走近,在我的耳邊低語,告訴我奉獻的美麗,它如一抹春日的陽光,親吻著每一個生靈。
【第8句】:類比引論
類比引證就是用同類事物進行比較,做出論斷的方法,即用與甲事物性質相近的乙事物來比照論證甲事物,從而說明它們具有某種共同點,這種方法屬于類比推理在論證中的使用,用同類事物進行比較,使得道理淺顯易懂。
例1:《學然后知不足》
雄鷹只有當它搏擊藍天時,才知道天空是多么遼闊,而自己又是多么渺小;小溪只有在奔入大海時,才知道海洋是多么寬廣,而自己又是多么微不足道;同樣,一個人只有當他學得愈來愈多時,才知道學海無涯,而自己學到的知識只不過是滄海一粟,他才懂得要永無止境地進取,即“學然后知不足”。
例2:《且放云帆濟滄海》
小船升起云帆,橫濟滄海的航程中難免會有風吹浪打;小樹初有新芽,茁壯成長中難免會遭受雨雪風霜;小溪向前奔流,一路上不只有泉水叮咚,也有險灘漩渦。青少年的成長亦如此。成長的過程便如登山的旅程,難免會跌跤,會有荊棘的劃痕,會有一次次的摔打和磨礪。這些都是正常現象,家庭、學校和社會都不必太在意,以一顆平常心去看便好。
【第9句】:材料入題(最推薦!)
材料作文的寫作中,以材料直接入題,以簡練的語言來明確觀點,開宗明義。這樣的開頭引題,既緊扣材料,又緊扣觀點。
例1:《老鷹哲學》
南太平洋上的小龜縱然聰明,不過,最終還是葬身鷹腹!自然界中鷹享有盛譽,仔細總結,發現其有以下三個特點,稱之為老鷹哲學。(簡述材料,抓住要點,明確中心)
老鷹哲學之一:看清事實
看清事實是做好任何事情的基礎。小龜們看到偵察兵爬進了大海,便以為一切安全,便心安理得地爬出了出來,結果呢?只能遭受滅頂之災。而老鷹卻正好相反,它們看清了還有成千上萬隱蔽在沙中的小龜,結果大獲豐收!
其實生活中的我們也應該看清事實,否則會讓我們遺憾終生!司馬家族不就因此而中了諸葛亮的空城計而遺憾惱怒嗎?我們不也經常因廣告效應而買到一些偽劣產品嗎?所以,我們需要看清事實。看清事實是一種智慧。
例2:《杯中窺人生》
一棵蘆葦并不會快樂,當她快樂了,是因為她開始了思考。——題記
在一堂課上,老師往空杯中放一塊石頭,再向其中充入沙子,然后是加水。一個杯子裝上石頭滿了嗎?安于現狀的人說滿了;裝進了沙子后滿了嗎?聰明的人說滿了;善于思考的人說還可以加水。
寫好議論文的技巧
【第1句】:議論文的三要素:
論點是一篇文章的靈魂、統帥,任何一篇文章只有一個中心論點,一般可以有分論點。論點應該鮮明、準確、概括,絕不可模棱兩可,讓人捉摸不定。
論據是用來證明論點的材料,有事實論據和理論論據兩種。事實論據用事實來說話,而理論論據靠經典性取勝。論據必須圍繞中心論點,這是一個最基本的要求。選用事實論據還要注意幾點:①論據必須具有典型性。典型就是指論據要具有代表性。②論據必須具有新穎性。不少學生的議論文寫作離不開一些陳舊的事例,像一寫失敗與成功的關系,似乎就離不開愛迪生發明燈泡,一寫逆境成才就非寫張海迪不可,類似的內容不是說不可以用,而是說你用,他用,大家都用,誰的作文與眾不同呢?③論據的表述要精練、簡要,與記敘文的表述不同,它只要求表述出與論點相關的內容即可。
論證是議論文寫作的重要一環,它包含的內容也較多。
①論證的基本類型:立論、駁論。立論從正面論述,駁論從反面論述。我們寫議論文一般以立論為主。
②論證的基本結構層次:三段論式的結構。提出問題(是什么)→分析問題(為什么)→解決問題(怎么辦)也即:引論、本論、結論。
常見的論證結構有總分總式結構、對照式結構、層進式結構、并列式結構四種。一篇文章中段與段之間,句與句之間靈活地運用多種論證結構層次會使議論文更具活動性。
常用的論證方法有例證法、喻證法、對比論證、引證法等。
【第2句】:如何做到到開門見山提論點
(1)學習要打好基礎。“根深才能葉茂”,就是說的打基礎的重要性。司馬遷如果不在年輕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能寫出流傳千古的《史記》嗎?達芬奇小時候如果不在"畫蛋"上狠下功夫,后來能成為繪畫的一代宗師嗎?愛因斯但幼年時缺少聰明才智,但他發揚了"人一知之,我十知之,人十知之,我百知之"的精神苦練基本功,終于攀登上科學的高峰。古往今來,無數有成就的學者、專家,都用自己的經歷,雄辯地作了證明!
(2)“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意味著什么?那就是犧牲。這種犧牲,不是為了個人,而是為了普天下的人民,因而崇高而偉大!這種犧牲,不是為了私利,而是為了國家的公利,因而可與日月爭輝!犧牲的是名利、地位乃至生命,但贏得的卻是國家的興旺、人民的敬仰。
(3)不適當的、不適時宜的褒貶,都足以損害一個人,尤其是過早的贊譽。一次歌唱大獎賽落下帷幕,往往就能看到報刊上把獲獎的年輕選手稱為“唱歌明星”、“著名歌唱家”;戴上這樣的桂冠的參賽者,有的甚至還是在中學里念書的學生!我很納悶,這樣的宣揚、對青年的思想進步和藝術成長會帶來什么好處呢?
我們說,議論文的開端起筆,要為全文輔展文路。清人唐彪在《讀書作文譜》中云:"通篇之綱領在首一段,首段得勢,則通篇皆佳。"把自己的真知灼見提煉成論點,高屋建瓴般地在文首亮出,開宗明義,起領全文,就能造成一種氣勢;也利于暢通文思,圍繞論點展開議論;這時促成"遇篇皆佳"的作用,確實是不可小視的。
那么,如何做到開門見山提論點呢?
首先,必須根據題意要求和對議論事物的.感受,有自己精辟的卓見,并形成判斷,已提煉出了文章的論點。也就是說,下筆前已經成竹在胸,心中有底。如第一段文字,作者對論述的中心已經十分明確,并且從司馬遷、達芬奇、愛因斯但的材料中提煉出了"學習要打好基礎"的中心論點;如第二段文字,作者已從"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句名言中悟得了"那就是犧牲”的啟示;如第三段文字,作者目睹報刊上給年輕選手戴上了許多不恰當的"桂冠"的現象,深切感到問題的嚴重性在于"不適當的、不適時宜的褒貶,都足以損害一個人,尤其是過早的贊譽"。正因為"胸有成竹",對議論對象已經形成了明確的見解。并且確認見解符合題意或提供的材料的含義,有議論的價值,才使開門見山提出論點有了可靠的保證。如果面對論題或議論對象,還沒有引出感想或提煉、概括不出論點,要做到"開門見山"又怎么可能呢?"
其次,要改變自己的行文習慣,開頭第一句話不用敘述語言,而用議論語言。即是用表示明確的肯定或否定意思的判斷句,一下子打開"議論"的口子。有些同學寫慣了記敘文,在議論文中也往往出現大段記敘文字,尤其不善于文章起筆就申述論點,擺出議論的架勢;有些同學下筆前胸無成竹,不管寫什么議論文,總是以記事開頭,甚至大段記敘完畢之后,才托腮凝神思考應提出什么論點;上述行文習慣對寫好議論文妨礙極大,如不改變是無法做到開門見山、立論鮮明的。
上一篇:西游記臺詞大師兄集錦三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