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的教育理念
一、 家庭教育是最容易出錯的地 其一,我們的父母大多沒受過訓練。
無論是候,還是長大戀愛成家,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很少有人對我們說怎么做父母。
即使有人說過,也只是長輩們。
他們或許會說“棒打出孝子”、“不打不成長”……這些在生活中流傳的觀念對嗎?這需要我們去反思。
要做駕駛員需要到駕校學習3個月才能拿到執照,而要做父母3個月能學會嗎?父母不同的語言、行為、教育會在孩子的身上留下不同的烙印,沒有經過專門訓練的父母們難免會出錯。
其二,父母們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理易使家庭教育偏離方向。
父母與孩子間有天然的感情聯系,特別是母子一體,自然產生期待,把自己沒實現的,沒做成的都轉而寄期望于孩子來完成,難免不切實際。
一本《哈佛女孩?q劉亦婷》賣了幾百萬冊,正是父母們這種心理的反應。
父母的過度關心,過度照顧剝奪了孩子成長的空間。
《揚子晚報》的記者調查發現,現在的大學生不知道怎么安排生活,其實,他們中的很多從小到大不要考慮任何事情,怎么會有成長呢?走向另一個極端的過多限制、過多干涉也會阻礙孩子潛能的釋放。
我們常常居高臨下地待孩子,以“家長”自居:“你是我生的,我讓你聽,你不聽,找揍!”如此家庭教育缺失了“人格平等”――《聯合國兒童憲章》規定的根本精神,怎能使孩子健康成長? 其三,很多父母忽略了自己的教育職責。
由于社會普遍關注的焦點是學校教育,父母更多的考慮也是學校教育,忽視了他們自己才是真正的教育基礎,才是決定孩子命運的關鍵。
俗話說:三歲看老。
孩童時代所受的教育影響著人的一生,兒童對世界的最初認識源于父母,家庭教育的影響對人刻骨銘心。
父母們慣有的家長概念在英文中其實是個貶義詞,含有“家長制”、非民主的意思。
而要孩子完成一件事必須有真正的理解、接受,才能去做好。
對教育職責的漠視,教育理念的偏頗自然導致家庭教育易出錯。
二、沒有父母的成長,就沒有孩子的成長。
都說父母是孩子的榜樣。
通常優秀孩子成長為優秀人才的背后,總能找到溫馨和諧家庭的影子;同樣,一個人形成不健全的人格,也可以從其家庭中找到充滿沖突和矛盾的因素。
父母們把孩子送到小學、中學時,總喜歡說:“老師,這孩子全交給你啦,拜托啦!”其潛臺詞是“與我”無關啦。
其實,絕對不是如此就行的。
撬動地球的手,就是推動搖籃的手。
好的家庭往往伴隨著父母與孩子的共同成長;壞的家庭往往給孩子負面影響。
有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可以印證。
張家港×校一位初二的孩子星期日晚在家復習迎考,他父母邀了幾個朋友來家搓麻將,其響聲攪擾了孩子,孩子無奈說:“11點多了,還打,我明天怎么考試?”麻友們正在興頭上,對孩子的話不予理睬。
孩子生氣了,就將電視打開,并把音量調大,弄得左鄰右舍上門抗議,他父母覺得丟了面子,將他打了一頓。
孩子連夜出走……朋友們常問我每周有多少時間與孩子在一起?我說由于工作忙,我與孩子相互交流并不很多,但只要孩子看到,我一定是在看書,寫作,不需要講話。
身教遠大于言教嗎。
父母有多少工夫在家讀書,家中有多少書,培養出的孩子境界是不一樣的。
2004年,中國出版社協會做了一項調查:我國有45%的家庭無一本藏書,無一個書柜;韓國有
【第96句】:8%的家庭平均有500本以上的藏書。
沒有書香家庭,哪有書香校園,書看社會?父母不進步又怎指望孩子成龍、成鳳。
學習型的家庭中,父母與孩子是共同成長,甚至相互影響的。
他們往往有一些成功的影響方式,如親子共讀,親子通信,講述成長故事等。
父母的成長和孩子的成長一樣,是沒有止境的過程。
父母的不斷進步、不斷學習,其影響是無形而深刻的。
三、品德重于學問,狀態大于方法。
【第1句】: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任務是建筑人格長城。
生活中看人常常是一俊遮百丑。
有了高分數,好成績就被看作好孩子。
事實上,影響終生發展的因素中,分數并不是最重要的,起著制約作用的是品德、品格,是做人的快樂,是受人歡迎、尊重,而不是知識學問。
點點滴滴的影響,將會對人格的健全發展奠定厚實的基礎。
我們注意到不少父母過多關心學習,只要考出好成績,什么要求都答應,什么愿望都滿足,什么承諾都兌現。
品德低下卻不被關注,有些孩子說謊,拿家里東西或別人東西,自我中心,不考慮別人感受。
這樣的教育理念、方式令人憂慮。
我的孩子小時候也拿過家中東西,但我們讓他知道犯這種錯誤受到的處罰遠遠勝過考試學習知識的失敗,讓他知道了爸爸、媽媽不是很看重分數,而很重視品德,使他成為了一個謙和的人。
行為習慣的養成也是很重要的。
我的孩子小時候整天丟三落四,今天買的尺子明天丟,到三年級騎車上學,鑰匙也常丟,常要我們送。
怎么行!后來我們決定:鑰匙再丟得自己跑回來拿備用鑰匙。
四年級還這樣,他自己把車扛回了家。
那得花多少時間和精力呀!但換來的是鑰匙再也不丟了。
所以,父母們應充分重視品德習慣的養成教育。
【第2句】:生活毀滅人是無聲無息的,有如滴水穿石;同樣,生活成就人也是無聲無息的。
只有關注生活的細節和進程,只有成為生活的主人,才能被生活所成就。
新教育實驗有句口號:“狀態大于方法,方法大于苦干。
”現實情況恰好相反,是“苦干大于方法,方法大于狀態”。
實際上,人與人最大的差距是狀態。
有了狀態就有了方法,有了狀態就想做事,就有可能成功。
前不久,復旦大學一位研究生跳樓自殺,他曾是某省的文科高考狀元,應當說學習成績是出類拔萃的,可又怎么樣呢?父母白養了他,還不如考上大學留在身邊的子女,對社會也沒有貢獻可言。
一位學者說過,哲學家與普通工人的差距遠小于野狗與家犬的差距。
哲人與工人的差距是分工造成的。
一個單位里同工種的人其差距是狀態造成的。
有些人聰明,但他無所事事,怨天尤人,他就無所成。
所以說,最重要的是狀態,是精神方法。
凡有助于精神狀態培養的,就要去做;凡無助的,就要少做或不做。
四、把童年還給孩子 大家經常感慨:現在的孩子沒有童年、沒有快樂。
只要進了學校就沒有好日子。
在入幼兒園前,父母們懷著許多夢想,讓孩子彈琴、畫畫、唱歌、跳舞……一進學校,進了考試圈,很多父母就退出先前的游戲。
當然學習也不是為了給孩子快樂,而是寄托了許多幻想。
逐漸地,現實讓他們夢破,到了初中,那些美麗的幻想中的愛好便被斬盡殺絕。
剩下的是“苦”。
正如孩子們所說:“起得最早的是我,睡得最晚的是我,最苦的是我,最累的是我,是我,是我,還是我。
”是的,每天早晨天沒亮就匆匆趕在路上的是孩子,每天夜晚熄燈最晚的還是孩子(可能還有搓麻將的)。
現在的孩子真比農民還苦啊!他們沒有享受到應有的幸福! 幸福是一種體驗,享受著教育的幸福,這是教育的一種境界。
追問孩子幸福嗎?答案是不。
可孔子《論語學記》首篇就說: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學習應當是快樂的呀。
為什么不能讓孩子在游戲、活動、玩耍中學習呢?為什么關在書房才叫學習呢?我們的父母,要重視孩子的心理快樂指數啊!別讓范進重現! 五、無限地相信孩子發展的潛力
【第1句】:賞識導致成功,抱怨導致失敗。
先讓我們從男孩、女孩身上說起吧。
我們給女孩的玩具是布娃娃之類的,給男孩的玩具常是各種模型、而且是活動型的。
那里面含著我們希望女孩溫柔、文靜,希望男孩勇敢、活潑的意思。
女孩子打架的結果會是挨訓:現在就這么瘋,以后怎么辦呀?男孩打架的結果是被贊賞:調皮的孩子聰明。
孩子長大了,人們說:女孩到了中學就不行了,男孩子到了中學就好了。
要知道謊言重復千遍成真理。
女孩子受到的暗示是“不行”,男孩子受到的暗示是“行”,這就使他們產生了不同的狀態,于是就如筆者在《享受幸福》中寫的:“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說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
”倘若你要孩子行,那就要珍愛孩子每一次的成長機會,欣賞他們的成長,欣賞他們的言行;倘若你要孩子不行,那就抱怨,指責他們吧。
【第2句】:孩子的潛力恒大于已經實現的一切。
現代科學的研究早已證明,人的潛能是具大的。
殘疾人周舟不也成為很棒的指揮嗎?聾啞女孩周婷成長為美國著名大學的高材生,正是其父周洪賞識教育的杰作。
讓我們無限地相信孩子發展的潛力吧! 六、讓孩子有一樣屬于自己的東西 父母在培養兒童智力的同時,切不可忽視非智力的培養,應該使年輕一代具有遠大的目標、廣泛的興趣、熱烈的情感、堅強的意志、獨立的性格。
人最幸福的事是讓他喜歡一件事情,哪怕是種花、養小動物,使業余時間、精力有所寄托。
每個孩子,在家庭中、學校中都應使他有個興趣愛好。
什么最好?特色。
現在分數最好,其它人都是失敗者。
其實,孩子學的太難了,有的是一輩子都用不上的知識,有什么價值?教育應該讓孩子有一樣自己喜歡的東西,那他即使考不上大學,考不上名牌,也會有健康人生,幸福人生。
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價值。
復旦那個自殺的研究生有什么價值?很多優秀人才,他們并沒有接受正規大學的教育。
但他們在成長過程中,學到的諸如善良、勤勉遠遠超過大學的收獲。
每個孩子可以有不同的成長道路,讓他喜歡一樣,會影響孩子一生的生活質量。
一個人的精神生活是否快樂,這很重要。
七、讓讀書成為孩子的生活方式 讀書,是孩子們凈化靈魂,升華人格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途徑。
對于孩子的成長而言,主要任務就是讀書。
但現在學生除了讀教科書之外恰恰很少讀書。
凡是讀書多的孩子,一般來說,其神野必然開闊,其精神必然充實,其志向必然高遠,其追求必然執著。
一個人的精神發展史,就是這個人的讀書史。
讀書對于人的成長是最重要的。
世界上那些生命力旺盛的民族一定是愛讀書的民族,如猶太人。
近代史上三個最偉大的人物均來自猶太民族:馬克思以唯物辯證法改變了人類對社會的看法,愛因斯坦以相對論確立了嶄新的宇宙觀,弗洛伊德以精神分析法讓人更準確地了解自身。
全世界富有者中,40%是猶太人。
諾貝爾獎獲得者中最多的也是猶太族人。
他們讀書態度近乎宗教。
孩子剛生下來,就用蜂蜜涂在書上,讓孩子舔,意思是讀書才能甜蜜。
他們也絕不允許把書踩在腳下。
他們每人年均讀書60本,中國人均只有5本。
一個不讀書的人是走不遠的。
是否讀書跟他是否大學畢業沒有關系,書才是真正的大學,才是讓人精神成長的樂園。
寧靜才能致遠。
讀書的人生活不一定富裕,但他可能是精神富翁。
八、讓日記伴隨孩子成長 寫日記是個好習慣。
通過寫日記,可以讓孩子對自己的學習、生活進行總結和深化思考;可以鍛煉他們觀察生活的能力和駕駛語言的能力,提高他們的寫作水平;可以讓子女傾訴自己的情感,調節自己的情緒;可以培養他獨立的個性和獨立處理事情的能力;可以鍛煉他的意志,開闊他的心胸,凈化他的心靈。
不僅孩子寫、老師寫、父母也可以寫,這方面成功的例子很多。
有的甚至徹底改變了一個孩子,一位家長,一個學校的狀態。
因為要想寫得精彩,就必須活得精彩,做得精彩。
一個普遍的事實是,正因為父母覺得自己不是天才,所以,特別期望自己的孩子是天才。
一個命題肯定是正確的,只要父母們與孩子一起成長,盡管我們不是天才,但我們完全可以成為天才的父母。
父母應如何正確的回答孩子“我從哪里來”這個問題
講出真情實感即可可參考以下例子現在,我已經是是三年級的學生了。
我已經不再是小孩子了,要更加孝敬父母,尊老愛幼。
同時,我也要好好學習,不能再貪玩,要為自己的目標和理想努力。
望采納謝謝
親子閱讀之后爸爸媽媽的感言和寄語怎么寫
我的寶貝,你是上天我們最好的。
在我們這個和諧、溫馨的家庭里望寶貝能夠快樂的成長。
在人生的旅途中,無論有多大的困難與坎坷,爸爸媽媽都希望你能夠從容面對,以樂觀的態度去迎接每一天。
憂愁是暫時的,記住,只有你快樂,爸爸媽媽才會快樂
口語交際 談談爸爸媽媽對我的愛怎么寫
我很幸福,我有一個溫暖而美家。
家里有許多親人,都很我,也心我的學習。
我也有許多朋友,每個朋友對我也都很友好,我們相處的和睦而快樂。
所以我一直感到很幸福。
有一件事讓我難以忘記,那是我剛剛記事的時候,我們一家住在奶奶家旁邊。
那天,爸爸媽媽帶我看望奶奶,爸爸和媽媽幫助奶奶干活,我一個人在房間里玩。
房子里有一個爐子,我就在爐子旁邊玩耍,一不小心摔倒,被爐子燙傷了臉部,右邊的臉上的燙傷像魚鱗一樣,血乎乎的,看著很嚇人。
我當時疼的就叫起了媽媽。
媽媽,奶奶和爸爸都聽見了,急忙沖進屋子里,爸爸和媽媽一看到我的臉,當時就哭了起來。
媽媽邊哭邊說:“都怪我,如果我在就好了。
”奶奶連忙拿來藥膏給我涂抹傷口,并且把我抱在懷里不停的安慰我,雖然傷口很疼,但那時我感到真幸福,幸福讓我忘記了疼痛。
如今我已經上三年級了,現在想起這件事,我心中就有兩個疑問,爸爸媽媽當時為什么沒有說我活該,而是大哭呢
還有就是爸爸媽媽以往總是把我看得很緊,為什么現在不這樣了呢
現在我知道了全部答案,因為爸爸媽媽是愛我的,眼淚是爸爸媽媽對我最深的愛,我是幸福的。
而現在之所以對我很放松,是因為我在爸爸媽媽的眼里已經長大了,他們給我空間,讓我自己自由自在的快樂成長,我真正感受到了幸福甜蜜的味道
我的幸福觀 小時候學過一篇文章《幸福是什么》,故事很簡單,結論也很簡單:充實便是幸福。
當時我十分贊同這個觀點。
后來我曾經一度認為擁有金錢就是一種幸福,別人都掏出一張兩個人頭的時候,你能掏出一張四個人頭的,那是一種很了不起的、很充實也很虛榮的自豪感,不管你的錢來路是否正當。
再然后因為看過一篇文章,從而覺得有家是福。
并多次拿來作為考場作文,分數嘛,自然不低。
也沒考慮過為什么有那么多次的話題都是幸福。
故事的女一號是一位父母離異、體弱多病的豪門千金,女二號的生活平淡并充實快樂著,一次很巧的生病,女二號在醫院結識了女一號,結下了深厚的感情,后來女二號病情好轉出院了,再后來大年三十,女二號一家都來到醫院陪女一號過年。
女一號最后終因病情轉深而離開人世,女二號得出結論:有家是福。
故事已經基本上忘了,不過女一號的信我卻還記得。
“真的很感謝你們陪我度過的這段日子,有了你們,我才真正地體會到親情的溫暖,我 知道,雖然我有錢,可是我等不到今年的花開了,不過,不管我在那里,我都會永遠為你們 祈福…… 我也還記得,小時候因為老也考不好,每每發成績的時候,便會有自殺的念頭,往往都是留一封“感人至深”的遺書,等待父親的發落。
前些天整理書籍的時候,我就看到了一封。
我一點也不覺得我當時幼稚,反而認為,如果我當時真的圓滿了,現在也不會為更多的事懊惱,為更多的事感傷。
當時真是幸福的。
如果我現在再留下什么遺書,多年后若是有幸看到,是否會覺得現在也是一種幸福
我想會的,無憂便是種幸福。
我總結,幸福不是單一的,你沒有必要認定一條道。
三歲的幸福是纏著舅舅買棒棒糖吃的歡心;五歲的幸福是被媽媽表揚后的喜悅;九歲的幸福是參加優秀作業展的激動;十二歲的幸福是考上了夢寐以求的初中;十五歲的幸福是可以做十五歲以前不能做的事;二十歲的幸福是“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的幸福;三十歲的幸福是有一個黃毛小孩的幸福;四十歲的幸福是下一代出類拔萃的幸福;五十歲的幸福是知命半百;六十歲的幸福是期待著下下一代;七十歲的幸福是走出辦公室去研究一下到底是超市的魚貴,還是市場的魚貴;八十歲的幸福是照全家福的幸福,自己坐在中間,雙手交叉放在腹前,神態自若…… 我知道三五歲的幸福,是因為我經歷過;我知道七八十歲的幸福,是因為長輩們告訴過我,他們經歷過。
幸福總是在經歷過后,在回憶中才能發現,才能明白。
就像我三歲不知三歲的幸福,十二歲不知十二歲的幸福。
幸福總在慢慢逝去,就在逝去中,才能發現、品味它。
放學的時候,經過城門,不經意地一回頭,看見夕陽的余輝沿著城墻慢慢落下,金色罩住了一切,一時間,早上被媽媽訓的不快一掃而光,竟然有一種溫暖的幸福感。
我感嘆這里我走了三年,卻沒有去注意過這種幸福。
這種幸福是世間最物美價廉的幸福,他只需你佇立著觀望他。
孔子曾指著一條小溪說“逝者如斯夫”,也沒有人讓你去珍惜昨天逝去的幸福。
只需把握今天,不要讓明天的字典中出現“后悔”。
我擁有,別人不能掌握的,屬于自己的幸福未來,這就是我最幸福的幸福。
……謝謝你們,也祝你們,永遠幸福……” 這就是幸福 幸福是什么
有人說,幸福是在饑腸轆轆的情況下,能夠美美地飽餐一頓;有人說,幸福是在完成沒完沒了的作業后,躺在家里的沙發上靜靜地看一部電影;還有人說,幸福是索取、幸福是富有、幸福是榮耀……其實,幸福不在驚天動地中體現,它就在“小狗的尾巴上”,只要抬起頭向前走,幸福就會跟在后頭。
(一) “啊——”我一邊打著哈欠,一邊抬頭望了望鐘,已經是夜里10點了。
坐在寫字臺前,看著高高的一摞作業,我絲毫不敢懈怠,筆尖繼續飛舞起來。
可筆只舞了一會兒,開始澀起來,再也不那么流暢了,似乎它也想休息了;我的眼皮盡管打架了,但只好強打精神,因為今日事只能今日畢唄
“咚——”不知什么時候,我那可愛的小花杯出現在課桌上。
咦,那不是香濃的咖啡嗎
“兒子,對不起啦
家里的糖沒有了,老爸只能讓你喝這杯苦咖啡來提提神了。
”頓時,我的眼睛里蒙上一層淚水,我細細地品嘗,慢慢地品味,雖說它的口感是苦澀的,但它卻凝聚了老爸甜蜜的愛。
原來,幸福就是一杯溫暖的咖啡。
(二) 這天,天氣晴朗,碧空萬里,我獨自一人來到附近的公園中散步。
轉了一圈下來,覺得有點累,就坐在路邊的椅子上,邊喝點果汁,邊欣賞周圍的風景。
無意中,我看到了高大的梧桐樹上有一個小巧玲瓏的鳥窩。
我取出隨身攜帶的望遠鏡,換上黃底鏡片仔細地觀察起來。
鳥窩中躺著兩只雛鳥,只見鳥媽媽咬著蟲子,一點一點地喂給小鳥;一有風吹草動,鳥媽媽就張開溫暖的翅膀,把整個鳥巢遮住;吃完美餐,鳥媽媽就不時地用她的羽毛輕輕地撫摸著小鳥的身體,多像一個溫馨的小家庭呀
原來,幸福就是躺在父 母的懷里,盡情享受家人的呵護。
(三) 每天放學回家,我都要經過一條距離很長的馬路,每次我都會看到一個熟悉的身影——一位9歲的殘疾小男孩,因為不幸的車禍,只能在輪椅上度過。
每到這個時候,我都會推著他的輪椅幫他順利地穿過馬路。
聽著他那甜甜而開朗的聲音,“謝謝哥哥
”我感到無比的幸福。
原來,幸福就是幫助別人后得到的快樂。
幸福就是這樣,只要你用心體會,就能收獲無限。
這就是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