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戒》讀書筆記
年前,由李安執導、梁朝偉和湯唯主演的電影《色戒》在第64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上奪得“金獅獎”。取得了商業上巨大成功的電影,讓我們不得不追溯張愛玲的小說《色戒》,走入她的感情世界,聆聽她的愛情獨白。
《色戒》原著中只有1萬多字,可是張愛玲前后修改了近30年。張愛玲這樣解釋:“這個故事曾經讓我震動,因而甘心一遍遍修改多年,在改寫的過程中絲毫沒有意識到30年過去了,愛就是不問值不值得。”《色戒》究竟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其中隱藏了多少關于她自己的故事呢?
小說《色戒》寫于1950年,故事發生在抗戰期間的上海,一群熱血青年為刺殺漢奸特務頭子易先生,派出年輕漂亮的女子王佳芝,想通過“美人計”來刺殺他。就在刺殺即將成功的那一刻,劇情卻發生了戲劇性的逆轉———王佳芝在易先生為她買鉆戒的過程中深受感動而改變初衷。易先生逃脫,刺殺行動失敗,而王佳芝和她的同伙無一幸免地被殺戮。
張愛玲小說中塑造的人物好多都能在現實中找到。小說《金鎖記》有她“三媽媽”的影子,《創世紀》是她姨奶的翻版,《茉莉相片》留下了她弟弟的印記,《殷寶滟送花樓會》更是有她同學尷尬的影像。同樣在《色戒》中也少不了生活的真實寫照,女主角原型為上海名媛鄭蘋如,而男主角原型則是漢奸丁默村。張愛玲是從其情人胡蘭成處獲得了鄭蘋如刺殺事件的詳細細節并最終將其寫進了小說。
要洞悉張愛玲的感情世界,是離不開胡蘭成的。胡蘭成,偽國民的政府主席汪精衛身邊的紅人,權柄炙手可熱,又風流,才華橫溢。張愛玲與胡蘭成之間有著愛與恨的交織,演繹了人間一段讓局外人費思量的愛情。正如張愛玲所說,胡蘭成是她深愛的男人。胡蘭成也如是說。也許兩人都彼此深愛過對方,只是誰比誰的愛更持久些,誰的愛更經得起時間的考驗而已。
在張愛玲愛的世界里,愛是純粹的,她不關乎金錢的多少,權位的高低,她要的是愛的投入與純粹,不摻雜其他的客觀因子。她的愛是執著的,不以時間的改變而減少,不以環境變化而更改;她的愛是飛蛾撲火式的愛,明知前面燃燒的火苗在有節奏地跳動,卻毫不猶豫地沖向火光,讓火苗無情地吞噬了生命也在所不惜;她的愛是堅韌的,明知前面是布滿荊棘的路,卻赤足前往,也不懼怕心如刀絞的痛;她的.愛是孤獨的,當面對胡蘭成背叛,她如是說道“倘使我不得不離開你,不會去尋短見,也不會愛別人,我將只是自我萎謝了。”;她的愛同時又是悲涼的,愛情還沒有開始似乎就已經注定了結局,她與胡蘭成的一段情也許在冥冥中已注定“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現實中的張愛玲是對愛情充滿了至誠、至真、至善、至情、至性的“小女人”。她與胡蘭成1944年8月結婚,是年他38歲,她23歲,沒有舉行儀式,只寫婚書為定。從此兩人同緣同相,同住同修,生死契闊難料,唯有這一刻的“歲月靜好,現世安穩”是可以依持的。在她的愛情世界中一切都是虛無縹緲的,除了愛情。愛情是真實的,愛情就是愛情,容不得摻雜任何虛假,愛情是神圣的,不受人間任何俗物的沾染。
小說中易先生與王佳芝之間年齡、閱歷等懸殊之大,本不會有故事。但是一切都陰差陽錯地發生了,故事開始得是那么牽強,過程是痛并快樂著,結局是那么的悲凄。王佳芝畢竟是個小女人,刺殺這樣的大事本與她無關聯,她應該有一段屬于自己的完美愛情。
看電影《色戒》也罷,讀小說《色戒》也罷,我們不妨摘掉帶“色”的眼鏡,“戒”除諸多世俗雜念,用一顆善意的心去解讀它,以一顆淡然的心去撫平心中的雜草,試著去理解她的愛與傷。
目送讀書筆記
讀書筆記有助于我們更好的記住所讀過的名勝古跡,可以讓我們的記憶更深刻,真正變成我們自己的東西。小編整理了幾篇關于借物抒情的作文,快來看看吧。
目送讀書筆記
這個寒假,我讀了臺灣著名女作家龍應臺的散文集《目送》。它,是一本適合三代人共讀的人生之書。
《目送》收錄的七十三篇散文,寫了父親的逝世,母親的老去,兒子的成長單飛,朋友親人的離散牽掛,兄弟的重逢攜手……整個寒假,我雖然只讀了其中二十六篇,卻已經深深感動。
同名主打篇《目送》,給我的感受最深。這篇文章分成兩個段落,第一段作為母親,龍應臺敘述了兒子華安從第一天上小學起到中學、直至出國上大學十多年間的幾個感人片段,她一次次目送孩子的背影離去,一次次目送他成長。第二段,龍應臺作為女兒,追憶自己成長的歲月中,與父親的一次次別離:總是目送父親的背影漸行漸遠,直到有一天,在殯儀館熊熊爐火里永遠地消逝……所以她說:“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
由此,我想到自己。當我第一次踏進小學的校門時,也曾一次次回頭注視父母離去的背影;當爸爸或者媽媽出差離家時,我也曾趴在窗口,目送他們的背影消失在小區的拐角。當我第一次離開父母遠赴甘肅黃羊川,參加南京電視臺的那次拍攝活動時;當我邁入南外大門,參加人生第一次入學考試時,我也都能感到背后目送我的那兩雙熱切的眼神……
對于13歲的我來說,人生才剛剛起步,還不能完全體會龍應臺“目送”中飽含的深意;但是我想,那些路我一定會走,那些目送背影的瞬間我一定也都會經歷。只是我希望以后,自己也能有龍應臺的那顆感動的心,那支感恩的筆。
“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頭一瞥。但是他沒有,一次都沒有。”當我看到這句話的時候,心猛地一震,繼而涌出一股莫名的傷感——華安的一舉一動都牽動著媽媽的心,可是,他沒有再像小時候那樣不斷的回頭,而是選擇了將背影送給他的媽媽。因為,他已經長大了,有了自己的思想了,他早已淡忘那個依賴母親的小華安了,他不再是那個用怯怯的眼光看周圍的那個小孩子了,是這樣嗎?還是他忘記了?他沒有看到,媽媽的眼神一直都隨著他的行進而移動;他沒有注意到,媽媽的眼神一點點的燃起希望然后又一點點的暗淡下來。
這難道就是作者所說的那個“父女母-子一潮的定義嗎?那個被告知“不必追”的那段小路嗎?不,不止這些,還有父女,還有那個張望父親背影的女兒……
記得在作者回臺灣那天,父親騎了很破的車子送她,將她送到離學校很遠的地方,原因就是車子太破,怕影響女兒的形象。而當時的作者呢?她是這樣寫的“直到車子轉彎看不見了,我還站在那里,一口皮箱旁“,雖然她知道父親出于好心,不想讓她蒙受陰影,但她是多么希望父親能把她送進校園啊,懂事的作者知道父親的苦衷,沒有央求,而是默默的理解了父親,望著他漸行漸遠的背影,沒有追。這應該就是親人之間的理解吧,這樣的背影,凄涼且難忘。
“我總是在暮色沉沉中奔向機潮,這句話是那樣的簡單明了,但卻是給我了深深的思考:作者為了照顧父親,甚至自己的裙子上都沾上了污跡;為了多陪陪自己的父親,寧可在夕陽西下的時候奔向機場,趕最晚的飛機……這一切,是不是應該讓我們學習呢?
我們總說自己已經長大,可是給親人們做過些什么呢?我們注意過他們在我們身后的祝福和期盼嗎?我們感受到他們期待的眼神嗎?我們凝視過我們的親人離開的背影嗎?……
不要讓我們的親人也因我們而傷心和失望,不要讓那滿腔的祝福變成沒有主人的青煙,不要讓親人的'目光從期盼變成傷感……
想要珍惜這些關愛,就要從點滴之事做起,從理解做起。
目送讀書筆記
“所謂的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人到中年,當你讀到這段話的時候,你的心會不會劇烈的顫動一下?
這是臺灣女作家龍應臺《目送》中扉頁上的一段話,說得既令人心酸又無奈,步入中年,擁有年輕時所向往、所追求的一切,名利、地位、資本,但是平靜下來才發現父親已經遠去、母親也在慢慢的老去、兒子們掙脫自己的保護要遠行、朋友們在曲終之際漸漸散去、兄弟姐妹各自經營著自己的生活,在別人眼中擁有一切的“我”卻無力將他們一一挽留,環顧四周,惟有任憑他們漸行漸遠,默默“目送”。有沒有在這里找到你的影子,這里的“我”又是多少個我們的寫照?這本書與其說是龍應臺女士對自己生活的回顧與反省,倒不如說是照出了我們每個人的成長歷程,照出了我們生活中所忽略的最珍貴的事物。
其實,很多時候不是我們去看父母的背影,更多的時候是我們承受愛我們的人追逐的目光,承受他們不舍的,他們不放心的,滿眼的目送。但我們從小到大只管著一心離開,從未回頭張望過。
印象最深的是以前回老家,每次走時,我昂頭在前面大步流星,偶爾回首,總看見奶奶撩著圍裙的一角不停地擦拭著眼睛。那時很不以為然,又不是再也不見,干嘛就像最后一次般傷感。但是,真的有一天就成了最后一次。你不管怎樣離開,都不再會有人為你留戀,為你掛牽,為你等待。就算有千萬次的回頭,會有誰人在一直目送著我的離開,哪怕轉了彎仍舍不得收回目光?我們的這一生,被父母目送著,然后我們會目送著我們的孩子蹦跳著離開。但是我們都很難去回頭張望,只因我們知道那份可以依靠的愛一直堅實地存在著。
做兒女的要明白,在父母的有生之年,讓他們的眼睛多點落在我們的面孔上,而不是含淚看著我們漸行漸遠。做父母的也要明白,孩子不是你的附屬物,“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你能給孩子的只是精神上的慰藉和支持,讓他(她)自己體會孤獨、挫折、失敗等種種坎坷,這才是真正的愛,因為“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
目送讀書筆記
在寂寞而困惑的青年少年時光,我希望可以碰到這樣的一本書:
它所展現的,正是眼前我們所經歷的生活。友誼,親情,愛情;生活,學習,娛樂。
它最好不要說教意味太重,一定不要有閱讀障礙,內容應該簡潔卻有力,有著直指人心的力量。
它當然不能太過簡單、空洞、荒誕、離奇,或者只是單純地講個故事,至少在我閱讀過程中或者閱讀過后,有一種隨時想要再打開重新閱讀一遍的沖動。
它讓你忍不住拿起筆,在深深觸動你的文案處來回咀嚼、反復誦讀,然后謄寫在自己最寶貴的筆記上。它引起你的深深思索。幸運的,在我高三那段晦澀的歲月,我遇到了這樣的書。
它在我三點一線的生活中,增添了一番色彩。在所有所有空閑的時光,都有它的陪伴,每每手指觸及到它,就有偌大的充實感和滿足感。把它放在枕邊,睡前翻幾遍,嘴角帶著笑意,安然進入甜甜的睡夢中。
它是《目送》,一本散文,寫友誼,寫親情,寫失敗的脆弱、失落和放手,寫纏綿不舍和決然的虛無,寫盡幽微,如燭光冷照山壁。它告訴我,要真正的注視一切,必須一個人走路。一個人走路,才是你和風景之間的單獨私會。行云流水間,萬物映在眼里。
讀《目送》,你能感悟到個人生命中最私密、最深埋、最不可言喻的“傷逝”與“舍”,一種刻苦銘心的痛。作者如是說,“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或許,在作者與兒子,作者與父親三代人角色扮演中,在消逝的時光中,他們目送一個背影,看著另一人走下去。
在那段青澀的少年歲月,我的父母也只能看著我的背影,看著我獨自走下去。他們心里冰雪般的透徹: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在那段迷茫困惑的時光里,我只能一個人走。可是我知道,他們眼中的擔憂,他們眼中的不舍,他們眼中一逝而過的傷痛,縱然我看不到。
讀《(不)相信》,你能領悟到人生心靈旅程里最大的關卡,是“相信”與“不相信”之間的困惑、猶豫和艱難的重新尋找。
正如書中所訴,曾經不相信“性格決定命運”,現在相信了。曾經不相信“色即是空”,現在相信了。曾經不相信“船到橋頭自然直”,現在有點信了。曾經不相信無法實證的事情,現在也還沒準備相信,但是,有些無關實證的感覺,我明白了,譬如李叔同圓寂前最后的手書:“君子之交,其淡如水,執象而求,咫尺千里。問余何適,廓爾忘言,華枝春滿,天心月圓。”
對我而言,曾經相信,曾經不相信,今日此刻也仍舊在尋找相信,但是面對時間,你會發現,相信或不相信都不算什么了。因此,在一人走的路上,你只能是對時光的無言,對生命的目送。
有人說,少年時讀過的書,奠定了我們少年的底色。如果沐浴過瓦爾登湖的晨光,奔跑過聶魯達的黃昏。任憑世間萬象映射心間,你仍舊能以夢為馬,踏遍天際的絳紫與金黃。去讀書吧。去找到這樣的書,深深的沉迷其中,回味每個你也曾經經歷的當時。因為當時,稍縱,即逝。
白楊課文讀書筆記
今天,我們學習了《白楊》這篇文章,作者通過大戈壁的白楊的高大挺秀熱情歌誦了邊疆建設者們服從祖國需要。扎根邊疆。建設邊疆的遠大志向和奉獻精神讀完全文,我想到了不畏艱險的解放軍戰士們。
親愛的同學們,512地震現在雖然已離我們遠去,可我們依然忘不了那感人的一幕幕。在地震的那一剎那,幾十萬人在幾秒鐘的`時間內被埋在了廢墟之下,人們的生命財產遭到了威脅。在這個緊要關頭,解放軍戰士們挺身而出,組成了一支支救援隊伍。立即開始了夜以繼日的救援。火車不通了,改汽車!汽車不通了,自己走!走的路也被巨石擋住了,就踩邊緣的碎石!這樣隨時都有可能一腳踩空而墜落深谷。空軍也開始運送糧食。水等生活必需品,沒有落機點,只好采用空投,并派一些領導人員跳傘下去,每一刻都有生命危險他們可都是要先寫遺書再跳傘的。
解放軍叔叔大大減少了死亡悲劇的發生,他們是這次地震救援的大功臣。其實他們不正像白楊樹一樣嗎?正直。執著。勇敢,解放軍叔叔,是人們心中永遠的神話!
《活著》讀書筆記
本書是以一個老人的回憶展開的,他講述了他一生的故事,由于嗜賭,他把偌大的家產敗盡,從富家子淪落為農家漢,當他飽嘗辛酸,以為能夠過上盡管貧窮卻快樂的日子時,卻被迫經受戰場的九死一生,以為能夠一家團聚,卻不得不理解母親,兒子,妻子,女兒,女婿,甚至孫子相繼死去的殘酷事實,最后陪伴著他的,只有那條叫做福貴的老牛,但他仍然堅強而樂觀地活著。
小說就這樣以平淡的語調地敘述著一個似乎微不足道而又壯烈的故事,作者說:“生命中其實是沒有幸福或者不幸的,生命只是活著,靜靜地活著,有一絲孤零零的意味。”作者一次次將讀者對變好的幻想打破。也許這是作者經過種種后得出的結論,但我覺得我們還是要去追求幸福。誠然,福貴的一生的確飽經磨難,當他的親人一個個相繼去世,他還活著!但他的活著比死更難,活著在那時需要膽量和勇氣!
在歷經了那么多另人難以想象的苦難之后,他學會了忍受,忍受生活的重壓。他只是很單純地為了活著而活著。我們是幸福的,正因我們無需生活于那個動蕩的.歲月,正因如此,我們更要好好地活下去。有太多的人去質問活著的好處,總要去追求金錢,名聲,這些我們都未必能獲得,但我們該慶幸的是我們都活著!而現實生活中,受到打擊挫折如工作不順利、高考落榜等而選取死亡的有多少人!為什么要選取死亡呢?只有活著才會有期望。我們要活著,但不能只為活著而活著,我們需要目標,需要追求,唯有如此,我們才能賦予好處給本沒有好處的生命。
因此活著是一種幸福也是一種煎熬!但不管怎樣,生命只有一次,生命是寶貴的!我們要像福貴一樣,不管發生什么,都要堅強的——活著!
上一篇:郭德綱單相聲臺詞匯總三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