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猜燈謎的傳說
說起來,燈謎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一枝小花,古代稱之為廋(sou)辭,又稱隱語。廋,藏匿,隱藏。也就是說,要將一件事告訴對方,出于某種需要,不直接說出來,而是換另外一種說法,促使對方考慮,從而構成“謎”,這是謎的原始狀況。
南朝梁文學理論家劉勰(約公元465~約532)在《文心雕龍》中稱:謎應是“義欲婉而正,辭欲隱而顯”,這十個字是對古代隱語實質的評定,也是后來形成的“謎”之神髓所在。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把隱語稱作射覆、商謎、商燈、春燈、燈謎、燈虎、文虎等,它是由民間口頭文學形式之一的謎語發展而來的。說到這里,有人會問:“這不就是人們說的謎語嗎?”
嚴格說來,近代的燈謎與謎語還是有區別的。請看下面
兩則謎例: 第一則:四四方方一座城, 城內埋伏火頭兵。 打開城門調兵將, 擦破頭皮冒火星。 (打一生活動用物) 這則謎是民間口頭文學形式的謎語。4句話28個字,把這一生活用物的形象、功能、特點描寫得繪聲繪色。凡具備一定生活常識的人,不管年齡大小,也不管文化水平高低,甚至識字無幾,都能猜出謎底是“火柴”。它是通過對用物形象的解析而猜出的。
第二則:怒惱了小旋風 (打一生活動用物) 看到這則謎,一般人不會很快猜到謎底,這是為什么呢?道理很簡單,對謎面中的“小旋風”還沒鬧明白,如何猜得出謎底?“小旋風”是自然現象,還是用物,還是什么別的稱呼?問題在于謎面中有一半不知是怎么回事,無論如何是猜不出謎底的'。在這里我告訴你,這則謎的謎底還是“火柴”。“啊!怎么會呢?為什么?”定會有人這么問。“小旋風”是水泊梁山一百音八將中柴進的綽號,看過《水滸傳》或聽過評書的,都可能知道。這則謎是用柴進的綽號借代姓氏,意思是“火了姓柴的”(“怒惱”就是發火)。經過壓縮后,成了“火柴”兩個字,而這兩個字恰好是生活用物火柴的名字,但這兩個字與生活用物火柴的形象、裝潢、特點沒有一絲一毫的關系,僅僅是兩個字而已,燈謎的實質就在這里。
元宵節猜燈謎的來歷2024-01-06 22:16 | #2樓
說起來,燈謎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一枝小花,古代稱之為廋(sou)辭,又稱隱語。廋,藏匿,隱藏。也就是說,要將一件事告訴對方,出于某種需要,不直接說出來,而是換另外一種說法,促使對方考慮,從而構成“謎”,這是謎的原始狀況。
南朝梁文學理論家劉勰(約公元465~約532)在《文心雕龍》中稱:謎應是“義欲婉而正,辭欲隱而顯”,這十個字是對古代隱語實質的評定,也是后來形成的“謎”之神髓所在。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把隱語稱作射覆、商謎、商燈、春燈、燈謎、燈虎、文虎等,它是由民間口頭文學形式之一的謎語發展而來的。說到這里,有人會問:“這不就是人們說的謎語嗎?”
嚴格說來,近代的燈謎與謎語還是有區別的。請看下面
兩則謎例:
第一則:四四方方一座城,
城內埋伏火頭兵。
打開城門調兵將,
擦破頭皮冒火星。 (打一生活動用物)
這則謎是民間口頭文學形式的謎語。4句話28個字,把這一生活用物的形象、功能、特點描寫得繪聲繪色。凡具備一定生活常識的人,不管年齡大小,也不管文化水平高低,甚至識字無幾,都能猜出謎底是“火柴”。它是通過對用物形象的解析而猜出的。
第二則:怒惱了小旋風 (打一生活動用物)
看到這則謎,一般人不會很快猜到謎底,這是為什么呢?道理很簡單,對謎面中的“小旋風”還沒鬧明白,如何猜得出謎底?“小旋風”是自然現象,還是用物,還是什么別的稱呼?問題在于謎面中有一半不知是怎么回事,無論如何是猜不出謎底的。在這里我告訴你,這則謎的謎底還是“火柴”。“啊!怎么會呢?為什么?”定會有人這么問。“小旋風”是水泊梁山一百音八將中柴進的綽號,看過《水滸傳》或聽過評書的,都可能知道。這則謎是用柴進的綽號借代姓氏,意思是“火了姓柴的”(“怒惱”就是發火)。經過壓縮后,成了“火柴”兩個字,而這兩個字恰好是生活用物火柴的名字,但這兩個字與生活用物火柴的形象、裝潢、特點沒有一絲一毫的關系,僅僅是兩個字而已,燈謎的實質就在這里。
由此看來,我們可以作如下的結論。
第一則是謎語,謎面28個字,說的就是火柴的形象,讓人猜的也是這種生活用物。這是謎語的特點,它是民間口頭流傳的謎。第二則是正宗的燈謎,是會意體的借代法。“怒惱了小旋風”這六個字中隱含著兩個字。“怒惱”——“火”;“小旋風”——柴進的綽號。是
謎作者個人的創作。而謎底“火柴”兩個字恰好是一種生活用物的名稱。可以這樣講,如果一個人比較了解燈謎的猜法,可是他根本就沒見過火柴,更沒有聽說過,但他可以根據謎面的文字隱含,猜出“火柴”兩個字,甚至可以直接問主持人“生活中有‘火柴’這種東西嗎?” 根據上述分析可以用兩句話總結,謎語猜的是形象,而燈謎猜的是字義。所以說燈謎是文義謎,猜燈謎須具備一定的文化知識,燈謎與謎語的最大區別也就在這里。燈謎是利用漢字音、形、義的變異,通過作者奇異的構思和巧妙地搭配,構成趣味文字游戲。
那么這個“燈”字又有什么來頭呢?它和謎的發展有什么關系呢?
宋代先后有北南兩個都城,即汴梁城(今開封市)和臨安城(今杭州市)。每到元宵節來臨,人們在鬧市搭棚掛燈。好謎者將謎書于燈壁,張于燈市,供人觀賞猜射,人們自然就叫它燈謎了。近代燈謎雖不再寫在燈上,但這種文化娛樂形式的名稱卻保留到現在。北京故宮東華門外有一條街叫燈市口,那是明代的燈市所在,當時就有人在燈市懸謎了,不過那時的謎與現代的謎表現形式大不一樣就是了。
燈謎這個稱呼如今似乎已是名不副實了,現代燈謎是書寫在紙條上,懸于廳內任人猜射。“燈謎”是作為一個被賦于特定含意的固定名稱隨著這種特定的文化娛樂形式保留下來的。由于猜燈謎有相當的難度,“燈虎”、“文虎”的名稱也應運而生。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打燈虎”,又將“打”改為“射”,傳統燈謎的謎目曾經明確標出“射四書一句”、“射三國人”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