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推開天窗說亮話】見“打開天窗說亮話”。
【第2句】:父母一年的辛勤耕作,換來家中幸福的生活。父親高興地說:“錢沒有枉花哩,工夫沒有枉搭哩,有耕耘,就會有收獲。”(河南·南陽)
【第3句】:【八兩換半斤,人心換人心】(諺)舊制秤一斤是十六兩,八兩換來半斤,這是公平的交換。指只要誠懇待人,自會換取人們的信任。 也作“人心換人心,八兩換半斤”。
【第4句】:【豆腐渣貼門神——兩不粘邊】(歇)門神:舊時迷信在門上貼的神像,以為可驅逐鬼怪。粘:諧“沾”。 指彼此間互不聯系,沾不上邊。
【第5句】:【馬路】“馬路”一詞本出于中國,結果被外國人搶注了商標。早在戰國時代,我國就出現了“馬路”一詞。《左傳·昭公二十年》記載,衛靈公聽到動亂的消息,坐上馬車,從閱門進入國都,到達王官,裝載了寶物由寓室出來,“褚師子申遇公于馬路之衢,遂從”。就是褚師子申在馬路的_f.字路口遇到靈公,就跟隨著靈公一起去了。從卜文看,“馬路”是指由馬拉著車子所行駛的大路。自古以來,馬路多是公路,這就是“馬路”的最早出處,可惜卻沒有流傳下來。相反,“馬路”一詞卻成了舶來品。據說,英格蘭人約翰·馬卡丹發明了用碎石鋪路,在英國格蘭沼澤地區修建了世界上第一條現代意義上的公路,為世界交通運輸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英國人為了紀念馬路的發明者而把“公路”叫做“馬路”,并風靡世界。
【第6句】:【碾盤上的蘑菇——根子硬】(歇)碾盤:碾子承受碾磙子的石制底盤。根子:本指根部,轉指根底、后臺、靠山等。硬:本指堅硬,轉指強硬、過硬。比喻后臺、靠山很硬。 也指基礎雄厚,很有實力。
【第7句】:【擔折知柴重】(諺)折(she):折斷。指挑柴的擔子壓斷了,才知道所挑的柴太多太重。比喻人承受過大的壓力,才體會到責任的沉重。
【第8句】:【跑了一條大魚,撈了一網蝦】比喻收獲不大,沒有達到預 期目的。周立波《暴風驟雨》:“‘跑了?’好些人同聲驚問。 ‘這才是跑了一條大魚,撈了一網蝦。’花永喜說。”
【第9句】:【人窮長力氣,人富長脾氣】(諺)指窮人靠肢體勤勞度日,力氣自然越來越大;富人養尊處優,恃財傲物,脾氣自然越來越大。
【第10句】:【一槌敲中鼓中心】(慣)比喻一句話說中了要害。
【第11句】:【物有偶然,事有湊巧】見“事有湊巧,物有偶然”。
【第12句】:【棉襖改被窩——兩頭兒苫不過來】(歇)兩頭兒:本指頭和腳,轉指兩邊、兩個方面。苫(shan):用席、布等遮蓋。比喻顧此失彼,兩邊都照應不過來。
【第13句】:【拉到老虎當馬騎】(慣)比喻把危險的事情看得過于簡單了。
【第14句】:【十八層地獄】“十八層地獄”在民間廣泛流傳,恐怖嚇人。傳說生在世上作惡多端,死后便被打入十八層地獄。它源自佛教。 “地獄”這一概念,是漢末傳人中國的。在梵語中,“地獄”有“苦具”、“不自在”等意思。“地獄”在“六道輪回”中最為低劣痛苦,而“十八層地獄“又是民間熟悉的“重獄”。十八層地獄的“層”不指空間的上下,而是時間和內容上,尤其指在時間上。十八層地獄是根據生前所犯罪行的輕重來決定受罪時間的長短。每一層地獄都比其前一層增加苦痛二十倍,受苦的時間增加一倍。十八層地獄的名稱和懲治對象如下:第一層:拔舌地獄。懲治挑撥離間、誹謗害人、油嘴滑舌、巧言相辯和說謊騙人之人。第二層:剪刀地獄。懲治唆使他人再嫁或為再嫁者牽線搭橋之人。第三層:鐵樹地獄。懲治挑唆父子、兄弟姐妹、夫妻不和之人。第四層:孽鏡地獄。懲治在陽世間犯罪卻不吐真情或走通門路之人。第五層:蒸籠地獄。懲治說長道短、以訛傳訛、陷害或誹謗他人之人。第六層:銅柱地獄。懲治惡意縱火、毀滅罪證或報復害命之人。第七層:刀山地獄。懲治褻讀神靈者。第八層:冰山地獄。懲治謀害親夫、與人通奸、惡意墮胎的惡婦。第九層:油鍋地獄。懲治賣淫嫖娼、盜賊搶劫、欺善凌弱、拐騙婦女兒童、誣告誹謗、謀占財產和妻室之人。第十層:牛坑地獄。懲治隨意屠殺牲畜、殺戮罪重者。第十一層:石壓地獄。懲治將嬰兒溺死、拋棄之人。第十二層:舂臼地獄。懲治浪費糧食之人。第十三層:血池地獄。懲治不尊敬他人、不孝敬父母、不正直、歪門邪道之人。第十四層:枉死地獄。懲治不珍惜生命之人。第十五層:磔刑地獄。懲治挖墳掘墓之人。第十六層:火山地獄。懲治損公肥私、行賄受賄、偷雞摸狗、搶劫錢財、放火之人。第十七層:石磨地獄。懲治糟蹋五谷、偷盜、貪官污吏、欺壓百姓之人。第十八層:刀鋸地獄。懲治偷工減料、欺上瞞下、拐誘婦女兒童、買賣不公之人。
【第15句】:依靠群眾是千里眼,脫離群眾是瞪瞎眼。
【第16句】:【打旗號】(慣)旗號:舊時標明軍隊名稱或將領姓氏的旗子,現比喻某種名義。指假借某種名義。
【第17句】:【若要俏,帶三分孝】(諺)俏:俊俏。孝:孝服為白色,故代指白色。 若要衣著打扮俏美,最好是在艷色服裝上配三分白色。指女性著白,能增添幾分姿色。 也作若要俏,添重孝。 若要俏,須戴三分風流孝。 若要俏,三分孝。
【第18句】:考試的時候,我把“亮”的反義詞錯寫成了“黑”。這一次考試的時候,我又照著寫了,媽媽說:“你怎么不長記性?一個地方絆倒兩次。”(河南·滑縣)
【第19句】:【 伸手不見五指】形容漆黑無光,或能見度極差。成語:漆 黑一團。孫犁《風云初記》:“風雨越來越大,大堤上黑得伸 手不見五指。”
【第20句】:【單打一】(慣)指在一個時期內,集中力量做一件事或只接觸某一方面的事,而不管其他方面。
【第21句】:【苦瓜雖苦其一藤,兄弟雖呆只一心】釋義:比喻兄弟之間關系親密,一條心。例句:十絕哥見硬的已不行,聲音放溫和說:“苦瓜雖苦其一藤,兄弟雖呆只一心。手指總是往里屈的。我認了這賬,就要負責,幾天內一定付清。你就說過幾天來借。”
【第22句】:【鉆故紙堆】(慣)故紙堆:成堆的陳舊書籍和資料等。指埋頭研讀大量的古代書籍、文獻資料等。
【第23句】:【話柄】被他人當做談資的言論和行為,稱為“話柄”,也有叫“話把兒”的。“話”怎么會有“柄”呢?《辭源》的解釋是:“古人清談,多執麈尾,僧人講法或執如意,故有談柄之名。”“談柄”即“話柄”,有的地方叫“話把”。這就告訴我們,“話柄”源有兩物,一為麈尾,一為如意。麈尾說。宋人筆記《天祿志余》有云:“古人清談多執麈尾,故有談柄之名。”麈尾是魏晉清談家經常手執的一種道具,用麈(一種大鹿)的尾毛制成,形如樹葉,下部靠柄處為平直狀。魏晉名流清談時必執麈尾,以助談鋒。《晉書》和《世說》記載,孫盛與殷浩談論很久,端上飯來也顧不上吃,彼此大甩麈尾,尾毛都落在飯上,最后吃不成。《陳書·張譏傳》記載,陳后主在鐘山開善寺使清談家張譏“豎義”(大約是豎佛經中之義),取麈尾未至,臨時找松枝代替。可見,麈尾是清談的必備工具。名士、清談、麈尾,三者是緊密相連的,由此,后人遂把談資叫做“話柄”。如意說。談資稱作“話柄”,還與和尚講經時手執如意有關。如意是一種器物,早在漢代就已出現。最早的如意用骨、角、玉、石、竹、珊瑚等制成,長一尺許,柄端多為手指形,也有心字形和云葉形。古代和尚講經時手執如意,有的把經文記于其上,以防遺忘。因而這也成了“話柄”的又一個起源。
【第24句】:【離了張屠戶,吃不了連毛豬】釋義:意謂沒有內行人,也難不住。例句:“老弟,少了老子這張嘴怕還不行哩。”“你走嘛,離了張屠戶,吃不了連毛豬。”
【第25句】:【野馬上了籠頭】(慣)籠頭:用皮條或繩子做成的套在騾馬等牲畜頭上的東西,用來系韁繩。比喻不受約束的人受到了限制。
【第26句】:【從來好事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諺)指自古以來都是這樣:好事不會長久,就像彩云一閃就過,也像琉璃容易破碎一樣。
【第27句】:蛇吞象——不自量
【第28句】:【戴高帽】“戴高帽”比喻對人說恭維的話。那么,“戴高帽”從何而來呢?先從“高帽”說起。古代皇帝、高官們戴的帽子叫冠。太子、王侯戴七寸高的遠游冠;宮廷儒生們戴前面七寸后面三寸的進賢冠。可見帽子代表了人們的身份和等級。后來,雖各朝代規定不同,但帽子的高低大小尺寸,裝飾華麗與否,多與等級相關。那么,“戴高帽”又是怎么回事呢?據《北史》記載:宗道暉喜好戴高帽,穿大木屐。州官來上任時,他戴高帽穿大木屐去拜見,自言學識可與三公比。后來,人們對妄自尊大或喜歡別人稱贊自己叫做“好戴高帽”;而以吹捧、恭維別人叫做“給人戴高帽”。清代俞樾寫過一段笑話:一位京都小官到外地做官,出任前他去向他的老師告別。老師囑咐說:“外地的官不好當,要處處當心啊!”此人說:“不怕,我已備了百頂高帽,逢人贈送一頂,應當不至于意見不合而鬧矛盾吧?” 老師生氣地說:“吾等之人以正直之理待人,怎能用這種庸俗手段?”此人趕忙進言道:“天下如老師這樣不喜歡戴高帽,屈指有幾?”老師聽后,點頭贊同道:“你的話,確也不無道理。你還是有些見識。”此人告別出門,嘆道:“高帽只剩九十九頂了。”
【第29句】:【先給杠子,后給麩子】(慣)麩子:小麥、大麥等磨成面過篩后剩下的麥皮和碎屑。比喻對人又打又拉。
【第30句】:【是龍就上天,是蛇就落地】謂各就各位。也指有能耐就 行,沒有能耐就淘汰。類似的:是鬼歸墳,是神歸廟。劉澍 德《歸家》:“到那時,能成龍的升天,能變蛇的入地,八仙過 海,各顯神通。”
【第31句】:【書三寫,魚成魯,虛成虎】(諺)三:泛指多。字如果輾轉傳抄多次,魚字就會寫成魯字,虛字就會寫成虎字。指漢字傳抄的次數越多,出錯的可能性就越大。 也作書三寫,魚成魯,帝成虎。 字三寫,魚成魯,帝成虎。
【第32句】:【連鍋端】(慣)1比喻徹底消滅。2比喻全部出動。
【第33句】:剛買來的馬兒——不合群
【第34句】:【手不能提,肩不能挑】見“肩不能挑擔,手不能提籃”。
【第35句】:【話傳三遍假變真,藥方子抄三遍吃死人】(諺)傳言流傳多遍,假的也能傳成真的;藥方抄來寫去,容易把藥名弄錯,吃死病人。指謬誤流傳,害人不淺。
【第36句】:北極的冰川——頑固不化
【第37句】:【青竹掏坑缸——越掏越臭】(歇)坑缸:糞缸。臭:本指氣味難聞,轉指名聲壞。比喻越鬧騰名聲越壞。
【第38句】:【鴨子過河—~嘴上前】(歇)嘴:本指嘴巴,轉指說話。指人不實干,就憑嘴說。
【第39句】:【三十年前子靠父,三十年后父靠子】(諺)指人在三十歲以前,要靠父親養活、扶持,兒子得聽從父親的指使;三十歲以后,父親要靠兒子關照,自然是兒子說話算數。
【第40句】:【寧跟聰明人吵架,不跟糊涂人說話】指對方不明理,說了沒 有用。電視劇:“大家都像你這樣怎么辦?寧跟聰明人吵 架,不跟糊涂人說話。沒法跟你說。”
【第41句】:【事不關己,己不勞心】(諺)指凡事和自己沒有關系的,就不要去勞神費力。 也作事不干己莫操心。 事不關己莫多問。
【第42句】:【蝗蟲吃過界】(諺)蝗蟲:昆蟲,善飛善跳,農作物的害蟲。指蝗蟲結隊飛行,作踐莊稼,不分地域。 比喻貪官污吏肆意侵吞,損國害民。
【第43句】:【工作好干,伙計難共】(諺)伙計:合伙共事的人。做好工作不難,處理好合伙人之間的關系不容易。指協調好工作中的人際關系是做好工作的關鍵。
【第44句】:立七坐五盤三半,一肩三頭懷兩臉。
【第45句】:勺筒敲了底——兩頭進水
【第46句】:【人逢喜事情神爽】遇到好事,心情舒暢,喜形于色。葉辛 《蹉跎歲月》:“人逢喜事情神爽,今天三喜臨門會喝的多喝, 不會喝的少喝,個個都喝一點。”
【第47句】:【樹密多收果,梢頭結大瓜】釋義:種樹多果實就多,蔓梢上也會結大瓜。例句:婆日:“花有重開日,天時也;人無再少年,人道也。且樹密多收果,梢頭結大瓜。”
【第48句】:【砍的比旋的圓】(慣)旋:旋轉著切削。一般砍的不會比旋的圓。 比喻事情違背常理。
【第49句】:【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見“行行出狀元”。
【第50句】:【羊毛搓的繩子,又抽在羊身上】(慣)比喻自作自受。
【第51句】:【既在山場轉,就有打獵心】(諺)山場:山區圍獵場。指既是來山場走動,就有打獵的想頭。借指敢到比賽現場來,就有向強者挑戰的意向。
【第52句】:【揭底就怕老鄉親】(諺)揭底:揭開見不得人的老底。指老鄉親最知底細,要揭發老底,最有效的還是知情的老鄉親。
【第53句】:為踢毽子的事,我和小豐鬧了起來。媽媽在一旁說:“雞子尿濕柴火那點事,用得著吵嗎?”(河南·鄧縣)
【第54句】:爸爸突然心血來潮,要檢查我的作業。媽媽在一旁說:“你呀,就是這樣,冷水里發熱,熱水里結冰!”(江西·九江)
【第55句】:【哪有長江水倒流】事情不能違反常規,不能倒退,不能走 回頭路。沈從文《巧秀和冬生》:“回來嗎?好馬不吃回頭 草,哪有長江水倒流?”
【第56句】:【小車子不拉——推好】(歇)推:諧“忒”。指太好了。表示贊美或贊同。
【第57句】:裁判員舉黃旗——警告
【第58句】:【話里有文章】(慣)指話語里含有其他的意思。
【第59句】:【水火不相容】釋義:水和火,不能同時在一個火爐里存在。比喻彼此相沖突,無法調和。例句:他絕不使自己的家業接近愁人姚士杰,那和他的“政治性兒”水火不相容。
【第60句】:【不上高山,不顯平原】有比較,才能看出差別和高下。張 恨水《啼笑因緣》:“真是不登高山,不見平地。像她這樣用 錢,簡直是把大洋錢看作大銅子。”
【第61句】:古董店里的老鼠——碰不得
【第62句】:鄰居家忘了關水龍頭上班去了,結果他們家發了大水,我們家也遭了殃。哥哥氣憤地要去找他們算賬。奶奶說:“算了,人家又不是故意的。常言說,走路要好伴,居家要好鄰。千金買屋,八百買鄰。為了一件意外的事傷了鄰居和氣,不值得。”(河南·許昌)
【第63句】:【一客不煩二主】(諺)指求人辦事,應一家求到底,不要再去麻煩其他人。 也作一客不犯二主。 一事不煩二主。
【第64句】:【 不打不相識/不打不成交】經過斗爭而后認識,和好。錢 鐘書《圍城》:“咱們不打不相識,以后相處的日子正長,要好 好交個朋友。”
【第65句】:【當面鑼,對面鼓】釋義:當面把話講清楚。例句:“找文房四寶來!”何大學問大喊,“咱們當面鑼,對面鼓;白紙黑字,立下文書。”
【第66句】:【單絲不成線,獨木不成林】單個兒力量小,成不了事。成 語:孤掌難鳴。清代《紅樓夢》:“你放心鬧罷,先還單絲不成 線,獨木不成林,如今有了對子了。鬧利害了,再打急了,你 好逃到南京找那個去。”
【第67句】:生鐵進了鐵匠鋪——挨打的坯子;等著挨錘
【第68句】:【 脫了賊船,來到賊店】連續遇到困難,仍未脫離困境。或 說:逃出了黑店,搭上了賊船。清代《三俠五義》:“俺剛脫了 他的賊船,誰知卻又來到你的賊店,這才是躲了一棒槌,挨 了一榔頭呢。”
【第69句】:【第三只手伸出來】指扒手行竊。臺灣白先勇《孽子》:“那 里你回不去了,我看你怎么辦?你那第三只手又要伸出來 了——” 牛槽里伸出馬腦袋指外人摻合,或想占便宜。或說:馬 槽里伸出驢頭。古華《芙蓉鎮》:“今天日子好,牛槽里伸出 馬腦殼來啦!”
【第70句】:【害死人還看出殯的】(慣)出殯:把靈柩送往墓地。害了人還站在一邊看熱鬧。指人喪盡天良,滅絕人性。
【第71句】:我一邊吃飯一邊說:“我長大要到國外讀博士。”爸爸說:“你總把白天當晚上過。現在努力,才有將來。”(江西·南昌)
【第72句】:【蛤蟆吃黃蜂,倒挨了一錐】釋義:比喻沒得到好處,反而受責備。例句:這次歡迎史廠長,你想再嘗甜頭,來了個老譜襲用。故技重演,沒料到熱面孔碰了個冷屁股,弄了個蛤蟆吃黃蜂,倒挨了一錐。
【第73句】:太陽就要落山了,表哥卻要帶我去釣魚。我感到奇怪,就問:“怎么這會兒還去釣魚?”“哎,‘早釣太陽紅,晚釣雞歇籠’嘛!”(陜西·長安)
【第74句】:【雛鳥不練飛,永遠振不起翅膀】(諺)雛鳥:小鳥。指小鳥必須練習飛翔,才能振翅高飛。比喻年輕人如果不在社會上磨煉闖蕩,就不會堅強起來。
【第75句】:【沒事常思有事】(諺)指人應有備無患,以免事到臨頭措手不及。
【第76句】:【 說到激動處,淚從腮邊流】感動得流淚。《人民日報》 (1981,8,29):“至于有些做廣告宣傳的,更是盡夸‘瓜’甜, 待到讀者買到書之后,仔細一看,便覺得并不是這么回事, 更談不上‘看到激動處,淚從腮邊流’了.。”
【第77句】:【敲竹杠】“敲竹杠”比喻利用別人的弱點或借某種口實抬高價格或索取錢財。“敲竹杠”是怎么產生的呢?有以下幾種說法。一說是清朝末年,各水陸要沖設置關卡,查禁煙土,但禁而不絕。煙販挖空心思把煙土藏在竹制的船篙里,隨船從水路運往各地。一天,一艘商船駛至浙江紹興碼頭時,緝私官帶人上船檢查,查遍船艙每個角落,未發現煙土。這時,一個老師爺吸著長煙袋,緩步走到船艄,信手在船篙上敲敲煙灰,煙袋鍋兒敲得竹篙“篤篤”直響。船上商販心中有鬼,嚇得面如土色,以為師爺已經看透了秘密,慌忙掏出大把銀子悄悄塞給他,請求包涵。他這一舉動,倒把師爺鬧糊涂了,還是師爺腦筋轉得快,看了看竹杠,這才笑納了銀子,將船放行。從此,“敲竹杠”就成了訛詐財物的代名詞。二說是清代末年,市上小額交易都是用銅錢,店家接錢便丟在用竹杠做的錢筒中,晚上結賬時倒出來盤點。當時上海有家店鋪,老板很滑頭,對待陌生主顧常常隨意提價。每當伙計接待陌生顧客時,店主以敲竹杠為暗號,敲一下提價一成,坑騙顧客。三說是鴉片戰爭以后,上海成為對外通商碼頭,中外客商云集。當時外灘的十六鋪碼頭是國內各路客商的交匯地,一些外埠的小商販,白天經商,夜晚為了節省開支就在碼頭附近路邊屋檐下打地鋪過夜。這就為警察局的巡捕和一些地痞流氓提供了“生財”的機會。他們以維護治安為由,向小商販勒索錢財。小商販就動腦筋把銅板、銀元、紙幣藏在挑運貨物的抬杠里。可時間一長,被巡捕和地痞流氓知道了內情,不交所謂的保護費就敲敲商販的竹杠或抬棒。小商販們惹不起這些歹人,破財免災,就從杠棒中倒出些銀兩來“開路”。從此“敲竹杠”成了強行勒索的代稱。
【第78句】:【唱雙簧】(慣)雙簧:曲藝的一種,一人在前表演動作,另一人躲在他后面說唱。比喻二人互相配合,一人公開出面,一人幕后指揮。
【第79句】:大水沖過的鵝卵石——沒有了棱角
【第80句】:燕子下江南——不辭勞苦
【第81句】:【水中月,鏡中花】指虛幻。成語:鏡花水月。《傅雷家 書》:“像水中月,鏡中花,始終可望而不可及。”
【第82句】:【有死罪,沒餓罪】(諺)在法律條文上,有判人死罪的,但沒有判人餓罪的。指即使是犯了死罪的人,也不能不讓他吃飯。
【第83句】:【劉備關公,各有秉性】釋義:劉備、關公:《三國演義》中的人物,劉備是蜀漢政權的建立者,性情溫和大度;關公即關羽,劉備的結義兄弟,蜀漢大將,性格剛強,有膽力。比喻人的性情各不相同。例句:唁,劉備關公,各有秉性,對待不同脾氣的人,說話的方式就得靈活點兒哪。
【第84句】:【買金的遇不著賣金的】謂無人響應,無人合作。亦可反 用。老舍《四世同堂》:“阿彌陀佛!——得啦,這總算買金 的遇見了賣金的!今天大家見了面,以后就好說話了。”
【第85句】:【旋的不圓,砍的圓】(慣)旋(xuan):用刀子轉著圈兒地削。轉著圈兒削成的東西不圓,用刀砍的倒圓。指事情反常,不合常理。
【第86句】:【 打騾子驚了馬】采取懲治行動,威脅到有關的人。類似 的:打黃牛,驚黑牛/打著羊駒驢顫。成語:懲一儆百。浩然 《艷陽天》:“就是對彎彎繞、馬子懷這些人,也不能不有一點 騾子馬也驚的影響吧?”
【第87句】:【舉白旗】在現代戰爭中,舉白旗表示投降,已是國際慣例。它源自古代戰爭。在戰爭中使用白旗始于遠古,但當時白色旗幟代表要求進行談判先休戰,而不表示投降。當交戰的一方打出白旗時,對方便知道另一方要求談判,于是下令停止一切進攻活動。持白旗的一方則派出軍使、號手、旗手和翻譯到對方指揮都會明談判條件和意圖。軍使從展示白旗始到再回到本方為止享有不可侵犯的權利。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逐漸把在戰爭中打出白旗轉認為是投降,后來打白旗就成了投降的標志,一直沿用到今天。
【第88句】:【狗肚子盛不了四兩香油】釋義:比喻心里裝不住事。“四兩香油”又作“二兩酥油”。例句:可是,幾天的工夫。你就不知咋著好了,兒子也要送給人家,金牛也要掏給人家!你,還有啥?人家說“狗肚子盛不了四兩香油”。
【第89句】:【疲勞過度,百病叢生】(諺)指人疲勞過度,會使身體喪失免疫力,各種疾病由此而生。
【第90句】:【千里之堤,潰于蟻穴】(諺)千里長的堤壩,會因小小的螞蟻洞而潰決。泛指小小的隱患如不及早防治,會造成不可收拾的大患。 也作千里之堤,毀于蟻穴。 千里長堤,潰于一穴。
【第91句】:【說漂亮話】(慣)指說得好聽,卻沒有行動。
【第92句】:六月里貼對子——還差得遠
【第93句】:【舍命吃河豚】(慣)河豚:一種味道非常鮮美的魚,有劇毒。l指拼出性命品嘗河豚。2指為了得到美好的東西而不惜舍棄生命。
【第94句】:【強盜遇著賊偷——大來小往】(歇)指昧良心得來的大宗錢財又被壞人一點一點地暗算走。
【第95句】:射出槍口的子彈——不會拐彎抹角
【第96句】:我和爸爸在家里看電視,正好動畫片開始了,在一旁做作業的弟弟聽到電視上的音樂,湊過來說:“哇,電視開始了!”弟弟邊說邊坐在爸爸旁邊看起電視來。爸爸叫弟弟快去做作業,催了好幾遍。弟弟不耐煩地說:“別嚷了,我今天保證把作業做完。”爸爸說:“看來,猴子不上樹,要多敲幾遍鑼才行嘛!”(湖北·京山)
【第97句】:【抱著元寶跳井,舍命不舍財】把錢看得比命還重要。相關 的:要錢不要命。成語:一錢如命。周立波《暴風驟雨》:“他 是抱元寶跳井,舍命不舍財的老財閥,不能養活槍。他膽兒 又小,瞅著明晃晃的刺刀,還哆嗦呢。”
【第98句】:【三教不束管】(慣)三教:佛教、儒教、道教。束管:管束。三教都不管。指誰都不愿搭理。
【第99句】:木船上失火——底好
上一篇:描寫人生哲理的好句心情文案文案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