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 三拳打不出一個悶屁來】人太老實,不會說話。成語:寡 言少語。臺灣瓊瑤《幾度夕陽紅》:“他那個太太呀,和他正 相反.三拳打不出一個悶屁來,問一句,答一句,別別扭扭, 不過很漂亮。”
【第2句】:【松柏冬夏常青】松柏為常青植物。謂不論何時,始終如 一。青、親諧音,又指永遠親近。明代《金瓶梅》:“我怎么不 想,只要你松柏兒冬夏長青便好。”
【第3句】:【母老虎投胎】指婦女潑悍。成語:河東獅吼。臺灣瓊瑤 《我是一片云》:“我告訴你,你最好離我這個妹妹遠一點,她 是母老虎投胎,又兇又霸道,而且毫無理性的!”
【第4句】:【 閻王不嫌小鬼瘦】貪婪榨取。類似的:老虎不嫌黃羊瘦/ 黃鼠狼不嫌小雞瘦。尤鳳偉《中國一九五七》:“閻王不嫌鬼 瘦,虱子也不嫌我們的血苦。”
【第5句】:媽媽常勸外公買臺拖拉機代替黃牛耕田,外公不樂意,說:“耕牛一步,黃金百斗;老牛爬坡,氣死馬騾。我可舍不得換!”(湖南·會同)
【第6句】:舍身巖邊摘牡丹——貪花不怕死
【第7句】:【錢財入手非容易,失處方知得處難】(諺)錢財掙到手并不容易,人往往是在沒有了錢財的時候才知道掙錢之難。指人要珍惜錢財,養成節儉的習慣。
【第8句】:【一江春水向東流】李煜原詞比喻愁多。長江的水向東流 去,借指向東轉移。《光明日報》(1986,7,10):“有的邊遠地 區本來人才奇缺,由于內地出價高,曾出現‘一江春水向東 流’的征兆。”
【第9句】:【救寒莫如重裘,止謗莫如修身】(諺)重裘:加料的皮毛衣裳。謗:誹謗。指解救寒冷的有效辦法,最好是穿上加料的皮毛衣裳;抵御誹謗的有效辦法,最好是加強自身的道德修養。 也作救寒莫如重裘,止謗莫如自修。 止寒莫若重裘,止謗莫若自修。 御寒莫如重裘,止謗莫如自修。
【第10句】:【醋】“醋”是深受大眾喜歡的一種帶酸性調味品,有開胃降壓之功效。那么,醋是誰發明的呢?自古就有“杜康造酒兒造醋”的民間傳說。杜康,夏朝山西運城人,眾所周知,他是我國最早的釀酒家。杜康的兒子黑塔率族移居今江蘇鎮江一帶,在長江邊的漁港設了一家作坊,并用水浸泡酒糟,每天翻缸。泡到二十一天的酉時,當他揭開缸蓋后,一股特殊的香味撲鼻而來,他嘗了嘗缸中的酒糟水,酸中帶甜,味道還不錯。他在煮菜的時候放了一點兒,菜味可口,令人食欲大增。于是黑塔便把“廿一日”加了個“酉”字,將這種酸汁命名為“醋”。據說,至今鎮江恒順醬醋廠制醋的時間還是二十一天。
【第11句】:【天下官管天下事】(諺)天下:國家。國家設置官員,就是讓他們管理國家事務。指盡職盡責管理國家事務,是官員的本分。
【第12句】:【見一半兒不見一半兒】(慣)指看見的事裝作沒看見。
【第13句】:【 國之將亡,必有妖孽】謂出現妖孽是反常的現象,是國家 垂危的征兆。清代《水滸后傳》:“種種怪異,不可殫述。總 之,國之將亡,必有妖孽。眼見得天下大亂了。”
【第14句】:水里捉鱔魚——滑不溜鰍
【第15句】:【犬子】“犬子”是謙詞,對人稱自己的兒子。這一自謙,實際有督促希望孩子進取之意。而對別人的孩子則稱“虎子”。對自家的孩子稱“犬子“,還與古時候的人對一些自然現象以及生老病死沒有科學、系統的認識有關。遇到一些奇特或無法解釋、存在困惑的事情,常常自覺不自覺與神鬼掛上鉤。如一些有才華、絕頂聰明的人突然生病死亡,往往被人們認為是被請到天上做神仙去了;小孩生病夭折,則被認為是被小鬼捉到地獄去了。由于存在這種迷信思想,因承相襲,潛移默化,中國人形成了給小孩特別是男孩起賤名的習慣。如司馬相如小時候就曾被父親喚作“犬子”。他們認為名字叫得越不好聽,鬼神就越不在意,孩子就越好養,曾幾何時,“狗剩”、“狗子”、“熊貨”、“賤三”等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小名。如今隨著科學技術知識的普及和文化素質的提高,人們給小孩起名少了很多顧忌,講究清脆響亮、音韻優美、寓意深刻、寄予厚望、望子成龍,以前那種起賤名的現象越來越少,近乎絕跡了。
【第16句】:【拆東墻,補西墻】(慣)拆掉東墻用來修補破損的西墻。比喻經濟拮據,只能臨時應付眼前的困難,沒有能力徹底擺脫窘境。
【第17句】:【山不轉路轉】(諺)山是固定的,不會轉動,但圍繞著山轉的路卻是可以隨意鋪修的。比喻任何事物都不是固定不變的。 也作山不轉路轉,石頭不轉磨轉。 山不轉路轉,河不轉水流。
【第18句】:一個巴掌拍不響,一人難唱獨板腔。
【第19句】:【八月初一雁門開,懶婦催將刀尺裁】釋義:雁門:山名,在山西省代縣西北。到了農歷八月,大雁就開始南飛了,人們無論怎樣也應準備過冬的衣食了。例句:田家雜諺:八月初一雁門開,懶婦催將刀尺裁。
【第20句】:【打一槍換一個地方】作戰時老是在一處開槍,易被敵人發 現。指沒有固定的地點、崗位,經常流動。蔣子龍《喬廠長 上任記》:“難怪工人反映,廠長都不想在一個廠里干一輩 子,打一槍換一個地方,這怎么能把工廠搞好!”
【第21句】:【破天荒】“破天荒”有開天辟地頭一回的意思,意為打破常規,首先出現的事物。源出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和宋朝孫光憲《北夢瑣言》等文獻。據記載,唐代的荊州南部地區(今湖北),雖然文人書生很多,但每年解送(即選送)舉人進京赴考,很少有考中成名的,因而被人稱為“天荒解”,即解送的考生沒有一個考中。意同現在某中學高考無人考上戲稱“剃光興”一樣。唐宣宗大中四年,終于有一個名叫劉蛻的舉人考中了進士,這才破了“天荒”。當時魏國公崔鉉鎮守荊南,他感謝劉蛻為荊南爭了光,贈給劉蛻“破天荒”錢70萬以示資助。劉蛻從不輕易接收別人饋贈,遂謝絕了崔鉉的好意,并回信感謝說:“五十年來,自是人廢;一千里外,豈日天荒。”大意是說,五十年來是人們荒廢學業造成荊南地區的文化落后,以地理概念而言,荊南一千多里的地域又怎能稱得上是天荒之地呢?言外之意是對“破天荒”之說有意見,不能接受。由于劉蛻脫穎而出的“破天荒”壯舉,使人們改變了對荊南地區的偏見,而“破天荒”也成為一個典故流傳下來。
【第22句】:隔壁搖鈴——聽到嗚(名)聲,未見其人
【第23句】:保險柜里安家——圖的是安全
【第24句】:老鷹叼大象——自不量力
【第25句】:【一柞不如四指近】(諺)柞(zha):手掌張開,大拇指和中指兩端間的距離。四指:大拇指之外的其他四個手指并排的寬度。一柞的距離,不如四指的近。比喻人際關系,遠親不如近親,近親又比不上親骨肉。
【第26句】:兔子雖多——駕不了轅
【第27句】:【稻多打出米來,人多講出理來】釋義:人多主意多,辦法多,就像稻多出米多一樣。例句:有事要多和戰士們商量,俗話說,“稻多打出米來,人多講出理來”,戰士們有戰斗經驗,有主意有辦法,有了困難和大家商量,總可以解決的。
【第28句】:【天下無難事,只怕心不堅】見“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第29句】:蟹子過河——隨大流
【第30句】:【樹倒猢猻散】“樹倒猢猻散”比喻以勢力(利)相聚合的人,為首者一倒,跟從的人一哄而散,含有貶義。它源自南宋。宋龐元英《談藪·曹詠妻》記載:“宋曹詠依附秦檜,官至侍郎,顯赫一時。依附者甚眾,獨其妻兄厲德新不以為然。詠百端威脅,德新卒不屈。及秦檜死,德新遣人致書于曹詠,啟封,乃《樹倒猢猴散賦》一篇。”這段話的意思是說,宋高宗時,有個侍郎叫曹詠,他善于逢迎拍馬,深得奸相秦檜的歡心,所以官運亨通,當了侍郎。曹詠當了大官以后,有很多人來巴結他,獨有他的大舅子厲德新卻從不向他獻殷勤。厲德新知道曹詠并非憑真才實學,而是靠依順秦檜才得以升官的,所以料定曹詠這種人沒有好下場。對此,曹詠耿耿于懷,一心想找個茬整整厲德新。后來,秦檜死了,那些依附秦檜的家伙一個個倒臺了,曹詠也被貶到了新州。厲德新得到消息后,非常高興,就寫了一篇《樹倒猢猻散賦》寄給曹詠。文中說如今大樹一倒,猢猻四散,于國于家,真是可喜可賀。將秦檜比作一棵大樹,把曹詠等人比作樹上的猴子。這篇賦很快便在臨安傳開,遂成俗語。
【第31句】:【自己的夢自己圓】釋義:圓:圓夢,指推測吉兇。比喻自己的事自己辦,自己的問題自己解決。一例句:“老王,自己的夢自己圓。你好好想想,你和黨一個心眼么?和老鐵一個心眼么?要說是一個心眼,為啥你離老鐵那么遠,可又離那些不清不白的那么近?”
【第32句】:【賊人膽底虛】(諺)指盜賊往往心虛膽怯。 也作“賊人心膽虛”。
【第33句】:【好筍鉆出笆外】(慣)笆:籬笆。 比喻好處被別人占去。
【第34句】:【調皮的騾子能拉套】(諺)拉套:套在車轅的前面或側面拉車。不馴服的騾子拉套往往很得力。比喻頑皮的年輕人,只要引導得法,往往很有出息。
【第35句】:【一個半斤,一個八兩】見“半斤對八兩”。
【第36句】:【吹牛不打草稿】說大話露出破綻。臺灣瓊瑤《月朦朧鳥 朦朧》:“雪地上開滿了五顏六色的花朵?還有成千成萬的 蝴蝶?你真是吹牛不打草稿。”
【第37句】:【搭在弦上的箭——一觸即發】(歇)本指一觸動箭就發射出去,轉喻事態發展到非常緊張的地步,馬上就會發生嚴重的事情。
【第38句】:【相思樹,連理枝】“相思樹”和“連理枝”比喻男女愛情忠貞不移。典出晉干寶《搜神記·卷十一》。據載,宋康王偶見一美貌女子,原來,此女是宋康王的舍人韓憑的老婆何氏。宋康王不顧君臣關系,硬是把何氏弄到手。韓憑不滿,宋康王就給他定罪,并發配邊境修筑城墻。韓憑的老婆何氏寫了一封信,偷偷送給勞改的丈夫。信中寫道:“其雨淫淫,河大水深,日出當心。”意思是說,她的幽怨很多,雖思念丈夫,可河水太深,不能見面,對夫發誓,要死的決心下定了。后被宋康王發現,韓憑自縊身亡。盡管丈夫已死,何氏還是不肯屈從宋康王,她又寫了一首《烏鵲歌》表明志向,歌日:“南山有烏,北山張羅。烏自高飛,羅當奈何!烏鵲雙飛,不樂鳳凰。妾是庶人,不樂宋王。”意思是說,南山有烏鵲,你在北山布羅網,你拿我有什么辦法,烏鵲不羨鳳凰,妾身不靠宋王。有一天,宋康王與她登高吹風,她縱身一跳,左右侍從伸手一抓,只抓住了衣服碎片,那些衣服碎片,立刻化作了五彩斑斕的蝴蝶,仿佛是從何氏靈魂里飛出的驚艷幻影。后世梁祝化蝶的創作靈感或許是從這里來的吧。何氏當場摔死,衣袋內有一份遺書,要求宋康王賜她與韓憑合葬。宋康王看罷暴跳如雷,叫人分離新舊兩墳,讓兩墳隔路相對,還狠狠地說:“你們夠恩愛的,看你們能合在一起!” 沒過多久,兩座墳墓上都長出梓樹,十來天竟有一抱之粗,而且樹干彎曲,互相靠攏,不但地下樹根交錯纏繞,樹上枝Y也慢慢糾合難分。不知哪來的兩只鴛鴦,每天棲于樹上,依偎哀鳴,仿佛在控訴宋康王的暴虐,嘲笑他的無能。宋國人可憐韓憑夫妻,把這兩棵樹叫做“相思樹”。“相思樹,連理枝”典出于此。
【第39句】:【貧居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見“富家山野有人瞅,貧居鬧市無人問”。
【第40句】:【為人不當差,當差不自在】(諺)當差:舊時在衙門受人指使跑腿打雜的人。指做人不可當差,當差的人由人擺布,身不由己。 也作為人別當差,當差不自在。 為人莫當差,當差不自在。
【第41句】:【年】“年”既指新年元旦,又指春節。那么,年是怎么起源的呢?源分兩處。一是典籍,一是民間傳說。先說典籍。據我國最早的詞典《爾雅·釋天》記載:“夏日歲,商日祀,周日年。”這說明周朝才開始叫做“年”。后來唐太宗天寶三年(公元744年)曾改年為“載”。唐肅宗至德三載(公元758年)又改“載”為“年”。一直到辛亥革命后,我國實行公歷,將公歷一月一旦稱元旦,改農歷正月初一為春節。但年作為一個傳統民俗節日一直存在。考古學家認為“年”的基本概念,大約是從新石器時代初期開始的,而它的概念初義來自農業。《谷梁傳·宣公十六年》中說:“五谷皆熟為有年”,“五谷大熟為大有年。”所謂“大有年”,就是大豐收。另外,《說文解字》也云:“年,谷熟也。”這樣,“年”就是慶賀豐收喜悅的意思。以后,人們便把谷物的一熟算作一年,慶祝豐收當在冬季農閑的時候,冬春交換之際,一年又起。再說民間傳說。傳說遠古的時候有一種怪獸叫“年”,頭上長獨角,口似血盆,體大如牛,每逢臘月三十晚上,它使出來掠食噬人。開始人們只好備些肉食放在門外,然后把大門關上,躲在家中。有一次,“年”來到一家門口,恰巧這戶人家穿著紅衣服,點著竹子取暖,燃燒的竹子啪啪爆響,“年”嚇得掉頭逃跑。大家便效仿這戶人家的做法,把“年”驅趕出去,于是,三十晚上,初一凌晨就稱“年”了。后來就形成了放爆竹、貼對聯的風俗了。
【第42句】:人們對張家飯店摻雜使假、缺斤少兩很是氣憤。二爺說:“那小子本來就很貪,看見有人擔了大糞走過,也要沾一指頭。”(遼寧·錦州)
【第43句】:兩個螃蟹打架——對上茬了
【第44句】:【 繞過西壁碰南墻】躲避不開。《中國新十大家族》:“他沒 料到他改的賓館化名之一,恰恰是那個旅游盛地一家較有 規模的涉外賓館的真實名稱。真可謂繞過西壁碰南墻。”
【第45句】:【敗兵之將,不敢言勇】在失敗的情況下,不應該再說大話。 清代《鏡花緣》:“敗兵之將,不敢言勇。雖承賢妹美意,何敢 生此妄想。”
【第46句】:【出其不意,攻其無備】釋義:行動出乎對方意料之外,趁對方沒有防備發動進攻。例句:要是里面真有人躲著,那就應該趁這夜里給他來個出其不意,攻其不備,這樣才能手到擒來。
【第47句】:【荷花結籽心連心】釋義:比喻關系密切,一條心。例句:這個事,我們知道你丁主任心里是明白的。丁主任啊,咱們是有八拜之交的知己呀,荷花結籽心連心.你一定要多關照。
【第48句】:【客不離貨,貨不離客】(諺)客:客商。指客商出遠門運販貨物,要把貨物帶在身邊,做到人不離貨,貨不離人。也指出遠門攜帶的貴重物品,不能輕易委托別人。
【第49句】:【吃得補藥,吃不得瀉藥】經不起損失。周克芹《許茂和他 的女兒們》:“葫蘆壩如今是吃得補藥,吃不得瀉藥了。”
【第50句】:鴨子聽雷——不知所云;茫然不懂
【第51句】:過秤亂加碼——不公平
【第52句】:懷里揣兔子——不安
【第53句】:【流水不腐,戶樞不螻】(諺)戶樞(Shi):舊式門扇的轉軸。螻:螻蟻蛀蝕。指流動的水不會腐臭,經常轉動的門軸不會被蛀蝕。比喻經常運動的人身體能保持健康。 也作流水不腐,戶樞不蠹。蠹:蠹蟲蛀蝕。 流水不腐,戶樞不朽。
【第54句】:棺材出了[指出殯后]才討挽歌錢——晚了:遲了
【第55句】:水龍頭失靈——放任自流
【第56句】:【過的橋比你走的路多】釋義:比喻有社會經驗。類似的有,吃的鹽比你吃的米還多。例句:“哼,我過的橋倒比你們走的路多呢,什么世事我看不透?”
【第57句】:【寧撞金鐘一下,不打饒鈸三千】謂做事干脆徹底,不拖泥帶 水。清代《紅樓夢》:“不是我撒謊,若論除了姐姐,也還有人 手里管得起千數兩銀子;只是為他們為人,都不如你明白有 膽量,我和他們一說,反嚇住了他們。所以我寧撞金鐘一 下,不打鐃鈸三千。”
【第58句】:【十年窗下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諺)指長期窗下苦讀無人過問,一旦取得功名便名揚天下。
【第59句】:【棒打不回頭】(慣)形容人意志堅定,毫不動搖。
【第60句】:臘月里的梅花——傲霜斗雪
【第61句】:蠶寶寶的肚皮——凈是絲(私)
【第62句】:【時勢造英雄】客觀環境把普通人鍛煉成英雄人物。姚雪 垠《李自成》:“俗話說,時勢造英雄。在戰爭里,會把普普通 通的放牛娃兒、小叫花子,磨練成有智有勇,能征善戰的將 軍。”
【第63句】:【站在河邊上,要防水濕鞋】(諺)比喻經常和壞人打交道,要時時提防被腐蝕或被暗害。
【第64句】:巧八哥的嘴巴兒——能說會道
【第65句】:【當耳旁風】(慣)耳旁風:從耳旁吹過的風。比喻不把別人的勸告或囑咐放在心上。 也作“當耳邊風”。
【第66句】:【重陽節】“重陽節”指農歷九月九日,是我國的老人節。它源自南北朝時期。南朝梁吳均《續齊諧記·九日登高》載:“汝南桓景隨費長房游學累年,長房謂之日:‘九月九日,汝家中當有災,令家人作絳囊,盛茱萸以系臂膊,登高,飲菊花酒,此禍可除。’景如言,齊家登山夕還,見雞犬牛羊,一時暴死。長房聞之日:‘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飲酒,婦人帶茱萸囊蓋始于此。”這段記載生動地描述了重陽節的起源。到了唐代,重陽節被正式定為民間的傳統節日,重陽被沿襲至今。究其原因,在中國人心中,“九”為大數,是個特別的數字,在古代《素文》中就有“天地之數,始于一,終于九”之說,認為“凡數指其極者,皆得稱之為九”。在中國文化中也特別看重“九”。如:九宵、九洲、九重天、九九歸一等,好像與九有關的都被附上了神秘的色彩。古代帝王常把自己同九聯系在一起,稱為“九五”之尊。在《易經》中,“六”被定為陰數,“九”被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并陽,兩九相重,故稱之為“重陽”。古代人們認為這是個大吉大利、值得慶賀的日子。于是把九月九日定為重陽節。在民俗觀念中,九九重陽,因為與“久久”同音,九在數中又是最大的,包含著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寓意。況且秋季也是一年收獲的黃金季節。因此,重陽佳節,寓意深遠。正因為此,1989年,我國把每年的農歷九月九日的重陽節又定為“老人節”。
【第67句】:鴨子吃鱔魚——吞吞吐吐
【第68句】:南瓜花炒雞蛋——對色的貨(即“一路貨色”)
【第69句】:【人不知,鬼不覺】(慣)形容非常隱秘,誰也沒有發現。 也作人不覺,鬼不知。 神不知,鬼不覺。
【第70句】:【解鈴還需系鈴人】這一俗語比喻由誰引起的問題,仍由誰去解決。 “解鈴還需系鈴人”源自一句佛語。南唐時期,在金陵(南京)的清涼山上有一座寺院,院中有一位泰欽法燈禪師,據說他性格豪放,狂傲不羈,寺內的其他僧人都不喜歡他,唯獨寺院住持法眼禪師對他十分器重。一天,法眼在談禪之余,向眾和尚提出一個問題:“猛虎頸上系著一顆金鈴,誰能把它解下來?”大家想來想去都沒有正確回答上來。這時泰欽禪師正好從外面回來,法眼便請他回答。眾和尚都幸災樂禍地等著看笑話,可泰欽禪師卻不假思索地回答:“那個把金鈴系上去的人,能把它解下來。”法眼很滿意,眾僧也都驚呆了。法眼對大家說:“汝輩輕覷不得!”眾和尚也恍然大悟,都欽佩他的智慧,從此便不敢再輕視他了。
【第71句】:小兵對他外婆沒有禮貌,他爸爸訓斥他說:“蒸籠要分上下格,豆芽長到天高也是棵小菜兒。在老人面前,別沒大沒小的!”(四川·富順)
【第72句】:【老子英雄兒好漢】父子兩代都是英雄。又指父親是英 雄,兒子必然是好漢。表示血統高貴,或職業相承。梁斌 《紅旗譜》:“真是!老子英雄兒好漢,你和你們老人家精神 頭兒一模一樣。”
【第73句】:【寧吃過頭飯,莫說過頭話】(諺)過頭飯:過量的飯。過頭話:夸大失實的話。指說話要有分寸,不可夸大失實。 也作寧吃鍋頭飯,不說過頭話。 能吃過頭飯,不說過頭話。
【第74句】:【笱里的魚兒——有進無出】(歇)笱:竹制的捕魚器具,口很小,魚進去就出不來。指人或物只有進來的,沒有出去的。
【第75句】:【鐵匠做官,只知道打】謂人魯莽,只知道動武。成語:有勇 無謀。清代《活地獄》:“諺有云:鐵匠做官只是打。強盜則 甚于鐵匠矣,可嘆!”
【第76句】:【若依佛法,冷水莫呷】(諺)呷(xia):喝。要是嚴格按照佛教教義的規程行事,就連冷水都不能喝了。泛指凡事都要靈活通變,不可拘泥。
【第77句】:【行見行,沒處藏】(諺)行內的事遇到真正懂行的人是無法瞞過的。 指一切假冒偽劣的東西,逃不過內行專家的眼睛。
【第78句】:【拋在東洋大海里】見“丟去東洋大海”。
【第79句】:【沒肚皮攬泄藥】(慣)攬:拉到自己身上來。餓得肚子都癟了,還要用泄藥。比喻多此一舉。
【第80句】:【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不管什么人,總有缺點,有長處。此 語見于屈原《卜居》。姚雪垠《李自成》:“但古人云:尺有所 短,寸有所長。我們只要盡忠輔佐闖王,總還是有可用之 處。”
【第81句】:過了白露的莊稼——天不如一天
【第82句】:【險中的船兒行得快】(諺)船行到風浪險惡的河段時,劃船人的精力更集中,行動更一致,船行得反而快。指艱難險阻能激勵人奮勇向前,去奪取勝利。
【第83句】:【打人莫打膝,道人莫道實】(諺)實:實情,這里指隱私。打人不要打膝蓋骨,打壞了人就無法站立;說人不要揭隱私,揭開了人就無法做人。指揭人隱私是極不道德的。
【第84句】:【口服心不服】(慣)指雖然嘴上認了輸,心里卻不服氣。
【第85句】:【留尾巴】(慣)比喻事情沒有徹底得到解決,還留有問題。
【第86句】:小侄兒剛三歲就開始罵人,爺爺讓叔叔好好管教管教。叔叔說,他還小,長大懂事后自然就沒事了。爺爺說:“除草要趁早,教兒要從小。”(山西·平陸)
【第87句】:隔門縫看呂洞賓——小看了大仙
【第88句】:【樹欲靜而風不息】(諺)樹想安靜下來,可風總是不停息地刮動。比喻情勢的發展不能如人的心愿。 也作“樹欲靜而風不止”。
【第89句】:孫猴子打筋斗——十萬八千里
【第90句】:【身大力不虧】(諺)指身材高大的人,力氣往往不會小。
【第91句】:【死店活人開】(諺)店是死的,開店的人是活的。指會做生意的人,會把生意做得很活、很興旺。也泛指凡事貴在靈活處理,不死守成規。
【第92句】:【賣關子】(慣)說書人在說到重要之處打住,以吸引聽眾接著往下聽。比喻說話或講故事在關鍵處故弄玄虛,讓聽者著急而央求自己或答應自己提出的要求。
【第93句】:【人比人,氣死人】(諺)人活在世,處境或機遇各不同,差別很大,很難相比。指人必須想得開,不和別人盲目攀比。 也作“人比人,活不成”。
【第94句】:十月的絲瓜——滿肚絲(私)
【第95句】:【綿羊不叫暗口死】(慣)綿羊沒有叫出聲來就死了。比喻事情悄悄地了結。
【第96句】:木棉開花——越老越紅
【第97句】:【勤為搖錢樹,儉是聚寶盆】見“儉是聚寶盆,勤是搖錢樹”。
【第98句】:【猴子不上竿,多敲兩遍鑼】(諺)指猴子不肯做爬竿表演,是鑼聲催得不緊。比喻事情不成功,是措施不力,壓力不夠。 也作“猴不上竿緊打鑼”。
【第99句】:【香菇】“香菇”是一種營養豐富的野生菌類,無論炒菜燉湯都美味可口,是宴席上的珍品。何以叫“香菇”這樣好聽的名字,還有個十分動人的故事呢。很久以前,巫山腳下住著一對淳樸善良的夫妻,結婚幾十年都沒有個一兒半女。一直到老人滿六十歲時,才生了個女兒,且一出生就天賦異稟,不同凡響,開口就能叫爹娘。老年得嬌女,讓老夫妻大喜過望,他們搜腸刮肚、苦思冥想地為她取了個名字叫香姑。香姑長到十三歲時,父母先后去世了,由于沒有經濟來源,她的生活頓時艱難起來。村里有個財主早就垂涎于香姑的美貌,見此機會便假惺惺地派人上門對香姑問寒噓暖,心里卻打著乘機霸占她的如意算盤。香姑年紀雖小,但早就看穿了財主的用心,她怒斥并趕走了財主派來的人。財主見來軟的不行,就親自帶著家丁上門搶人。鄉親們聽說后都替香姑擔心。但香姑這時候氣定神閑,她讓鄉親們放心,說自己是天上的仙女,被派下來侍候兩位老人,現在這件事已經圓滿完成,自己也該回去了。說著她拍手一招,天上馬上飛過來一只五彩錦雞,落到了香姑的身旁,她騎上錦雞飛到了空中。這時壞財主剛好趕到,看到煮熟的鴨子要飛了,急忙命人用箭向香姑射去。只見香姑不慌不忙,從空中撤下一把小白子兒,將射出的箭倒撞了回去。惡有惡報,財主被箭射死了。那些小白子兒落地后都慢慢變成了菌兒。鄉親們按香姑吩咐,把這些菌兒采來煮菜,味道極為鮮美。為了紀念香姑,人們便把這種菌兒叫做“香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