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孝順金
載,某市的一家公司設一項孝敬父母長輩的“孝順金”,每月工資時代扣員工50,全年扣款600元,每逢中秋、春節兩大節日,由公司向員工的父母各匯寄300元,在匯款的同時還附上公司給家長的慰問信,介紹公司的業務發展和員工的成長情況。
“孝順金”一經形成制度,員工一致贊成,家長十分感激,這不僅使我國尊老敬老的傳統美德得到弘揚,而且也促進了公司的和諧發展。
有關孝敬老人的故事
國家助學金伴我成長“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每個人的出生環境是不可改變的,但每個人的生活卻是要靠自己的奮斗來打造的。
家庭環境不是我們能夠選擇的,但卻是我們能夠通過自己的雙手可以改變的。
為了能早日的改變困窘的現狀,國家設立了助學金,為我們學業能夠順利完成提供了保障。
每個人生來都不是平等的,但是國家卻一直在為我們能夠在一個盡量公平的環境里競爭而努力著。
國家助學金是專門為了貧困家庭的學子而設立的助學金,飽含著國家的情意和關懷。
當我們剛剛解決了學費,生活費短缺又不合時宜地出現在了我們貧寒學子的面前,生活費的短缺是我們所無奈但又是必須解決的,雖然這是任誰都不愿面對的尷尬問題,但生活卻不容回避。
08年,中考落榜,沒能考上理想的高中,整日在家無所事事。
除了上學,還真不知該怎么辦。
在這時,我的中學班主任張老師找到我說讓我上中專,我也覺得很不錯,但是高昂的學費卻讓我猶豫不決。
媽媽應該不會同意的,老師說,對于農村學生上中專,國家會發放助學金,以減輕家庭的經濟負擔,聽了老師的一番話,我最終下定決心,說服了爸爸媽媽,來到了將改變我一生的中職學校——阜陽工商貿易學校。
在來學校上學不到三個月的時間里,連同學費已經花了家里近3000元錢,由于父母工作不理想,家里已快拿不出我下下月的生活費了,考慮著讓不讓我繼續上學時,國家助學金及時的發了下來,讓我乃至上千名的中職生得以繼續留在這光明寬敞又舒適的教室,在發放助學金卡的大會上,我的心無比激動,可以繼續上學是多么令人激動的事呀
我想,不只是我,估計所有受到國家助學金的學生都應該是這樣的心情吧。
在今年這么多事的時間里,黨和國家依然沒有忘記我們,時時刻刻想著我們,助學金時時刻刻陪伴著我們,我們應該為這樣的一個國家而感到榮幸和自豪。
在助學金陪伴的時間里,讓我們努力學習、奮力向上吧
要對得起國家,對得起人民,對得起一直陪伴著我們的助學金。
助學金為了貧寒學子的生活無憂提供了保證,助學金是實實在在的,變成了貧寒學子們最需要的棉衣、午餐,但這卻不僅僅只是一件御寒的棉衣、一餐營養的午餐,更是國家對貧寒學子的惦念和關懷。
因為有了別人的惦念,他們心里有了依靠,因為有了關懷,他們才更加堅強。
在2009年這個金融危機的時刻,國家助學金能夠又一次發放在我們的手中,此時此刻我非常的激動,對于我們這些貧困的農村人而言,可以說是雪中送炭,給予我們心中慰藉。
同時也解決了我們生活中的困難,能更好的使我們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和實踐技術。
生活是殘酷的,生活是不平等的,走向美好理想的的道路是布滿荊棘的,但是,那些貧寒學子們已經不再懼怕,不再寒冷——國家助學金為貧寒學子在黑暗中的拼搏點燃了明燈,讓飄滿飛雪的冬天不再寒冷,讓營養的午餐前不再駐足徘徊,讓邁往明天的腳步更加的矯健
求3000字國家助學金感恩論文
【原文】子夏問孝。
子曰:“色難。
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 『為政⒉8』
【譯文】子夏問什么是孝,孔子說:“能始終和顏悅色比較難,只在長輩有事的時候去幫忙,只在有酒飯的時候讓長輩先嘗,能算是孝嗎?”
【評析】前面孔子強調了“孝”的關鍵在于“敬”,這里又強調了“孝”的關鍵在于“和顏悅色”。
那么“敬”與“和顏悅色”之間是什么關系呢
我覺得,“敬”是強調一個人的內心,而“和顏悅色”是強調一個人的外在表現。
和顏悅色也可以簡化為“微笑”的“笑”,只有將“敬、愛、笑”這三者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才能真正體現出“孝”的完整含義。
關于“色難”歷來有三種解釋,一是指孝順長輩要保持和顏悅色比較難;二是指孝順長輩是表面和顏悅色與內心真實想法保持一致比較難;三是指孝順父母要達到讓父母開心的程度比較難。
前兩者側重于孝順者,后者強調被孝順者。
其實這三種解釋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在孝順的過程中離不開一個“笑”字。
“色難”同樣也是對管理者在企業管理中的一種考驗,也是檢驗管理者是否有仁愛之心的一個關鍵。
沒有仁愛之心的管理者在與部下的交往中,往往會板著臉,乃至動不動就亂發脾氣,更不會去在意部下的心情怎樣。
隨著市場經濟時代的到來,一些地區甚至出現了普通工人供不應求的局面,俗稱“勞工荒”,有些企業為了應對這種情況,也采取了一些改善工人待遇的措施,比如過年過節改善工人伙食、給工人送生日蛋糕、組織工人餐聚會旅游,以以及提高工人工資等。
管理者在做這些改善的時候,如果是以一種被迫的痛苦的甚至怨恨的心情去做的話,那么自然對工人也不會有什么好的臉色,相信效果也不會很好。
因為如果管理者不是發自內心地以改善和提供工人的福利待遇、與工人分享勞動成果的誠意去做,就不可能得到工人真誠的回報。
比如同樣是餐聚,管理者的態度不同,可能效果會完全不一樣。
聚餐情景一:難得全體人員聚餐,又是工廠請客,外籍管理者總要說幾句話。
可是外籍管理者才開始說話,下面的一些工人已經開吃開喝了。
外籍管理者當然很生氣,于是拋開正題,大講怎樣文明就餐,訓斥你們中國工人怎么連基本的聚餐規矩也不懂
怎么連這么幾分鐘都等不及了
工人們也很生氣,不就是難得請我們吃頓飯嗎
憑什么訓人啊,我們結婚宴席都是這樣吃的,只要上菜就可以吃,有飲料就可以喝,我們吃我們的,有什么不可以呢
結果工人吃了這頓飯不但不領企業的情,還對管理者產生了怨恨之情。
下次企業再請客,干脆不來參加了。
聚餐情景二:難得全體人員聚餐,外籍管理者預見到有些工人可能不太了解國際上就餐文明習慣,于是在正式開始餐前講話之前,先微笑著介紹國際上聚餐會的一般程序。
一,首先是宴會召集人講話,召集人講話的時候,所有就餐者不管在餐桌上時面向哪一面,都應該將臉轉過來統一面向講話人;二,講話結束后,主持人會通知就餐者準備飲料酒水,這時候每個就餐者要迅速在自己的杯中加上自己想喝的酒或飲料,不喝酒的也可以用茶或水代替;三,就餐者準備好飲料酒水后要自動起立,這樣主持人看到全體就餐者都站起來了,就明白大家都準備好了集體干杯用的酒水飲料,然后就會由主持人、或指定的某人、通常是德高望重者或來賓或特殊表彰者等、通常也會簡單講一兩句祝酒詞,然后舉杯高喊“干杯
”,全體就餐者隨著高喊“干杯
”;四,在全體干杯之后,宴會才正式開吃,這時候可以隨意發揮。
等酒菜吃喝到一定程度,然后開始離席相互敬酒,搞一些助興活動,比如表演小節目啦,抽獎啦等。
五,吃飽喝足了,也不能擅自就離開。
要等主賓席上的成員離開后,再開始離開。
通過這樣的說明,雙方都會很愉快地享受這次聚餐。
而且通過這樣的說明,不但讓全體職工享受了一次美食,還讓全體職工學到了一些平時接觸不到的商務酒會常識。
如果企業的人員流動性比較大,那么每次聚會前最好都能如此介紹一下。
所謂“成功的企業不但制造優質的產品,還培養優質的工人”絕對不是一句空話,而是體現在許多日常管理的細節之中。
又比如企業向工人發放免費的勞保用品、福利品,慰問品等的時候,原本是為了向工人表示感謝和關愛,但是如果發放的人態度惡劣,板著臉,甚至惡生惡氣地、像是給工人施舍一樣,那么工人即使得到了物質上的東西,心里也不痛快。
因此管理者要能真心誠意地做到對工人和顏悅色,確實不很容易,然而卻是非常必要的。
企業發給父母的孝敬卡如何做賬
這位知友,公司準備給員工父母發放孝心獎,請問如何做賬,需要繳稅嗎
,這筆費用應該在管理費用中列支。
管理費用是指企業行政管理部門為組織和管理生產經營活動 而發生的各項費用。
管理費用屬于期間費用,在發生的當期就計入當期的損失或是利益。
公司給員工家屬是孝敬卡是管理部門對下屬員工的慰問和福利,所以發生時直接計入當期的管理費用,借;管理費用——福利費貸:現金
介紹世界各地的風土人情
【第1句】:泰國 人鄉隨俗,到泰國有必要知道一些當地的風俗習慣:1.泰國人習慣合十禮(即合掌躬首互向對方致禮),合十時常互致問候沙瓦迪卡(泰語您好的意思)。
別人向你合十問候時,你也要合十回敬,否則失禮。
合十后,便不必再握手問候或告別,但僧侶對俗家則不必回禮。
見面或告別時的握手禮,尚未普及流行于泰國社會。
【第2句】:緬甸 要能接受男士穿“裙子”。
緬甸男人穿籠衣。
要能接受當地人用手吃飯的風俗。
要能習慣女士們滿臉涂粉末出現在你的周圍。
緬甸人把一種植物磨成粉末,涂于臉上,用來防曬。
要能習慣緬甸人民張開“血盆大口”地和你說話。
緬甸人很喜歡吃樹葉包的檳榔,所以很多當地人的牙齒都被染成了紅色。
【第3句】:印度 印度的禁忌很多,由于宗教不同,地區不同,禁忌也有差異。
帶普遍性的禁忌有:睡覺時,不能頭朝北,腳朝南,據說閻羅王住在南方;晚上忌說蛇;節日活著喜慶的日子里忌烙餅;嬰兒忌照鏡子,否則會變成啞巴;父親在世時,兒子忌纏自頭巾、剃頭;3和13是忌數,因為濕婆神有3只眼睛,第三只眼睛是毀滅性的,13是因為人死后有13天喪期;婦女在懷孕期間,忌做衣服、照相;忌用左手遞接東西。
在市場上陳列的花懷,禁止人們用鼻子嗅或用手摸,有上述行為將受到人們的厭惡。
在印度忌吹口哨,特別是婦女。
在飯店、商店等服務性行業中,克人若用吹口哨的方式來招呼侍者則被視為冒犯他人人格的先禮行為。
頭是印度人身體上最神圣的部分,故旅客不可直接觸摸他們的頭部。
千萬不要拍印度孩子的頭部,印度人認為這樣會傷害孩子。
即使在朋友家里,也不要贊場孩子,許多印度人認為這種贊場會引起惡人的注意。
印度人禁止穿戴皮革制品(腰帶、表帶、鞋、衣服),特別是在圣地,因為印度教徒不殺牛,不剎豬,耆那教徒不須殺人和動物或昆蟲。
進入印度的廟宇或清真寺,要脫去鞋子,要跨過門檻而不能踩著門檻而過。
光腳進寺廟,事先要在入口處洗好腳以表示禮貌。
凡進入回教寺廟者,均不能穿短褲或無袖背心,也要求脫鞋。
凡進入寺廟者,必先戴上頭巾或帽子,然后脫鞋才可進入
【第4句】:越南 傳統節日與民俗:越南民族傳統節日與中國相同,主要有春節、清明、端午、中秋、重陽等,其中春節為最盛大的節日。
越南民風淳樸,人民文明禮貌。
見面時習慣打招呼問好,或點頭致意,或行握手禮,或按法式禮節相互擁抱,多以兄弟姐妹相稱。
越南受漢文化影響頗深,多信奉佛教。
佛教自傳入越南,十世紀后,佛教被尊為國教。
目前全國佛教徒約2000萬人。
此外,天主教傳入越南已有400多年,目前有信徒約300多萬,南方居多。
越南人供奉祖先,普遍迷信城隍、財神。
一般百姓家里都設有供桌、香案,逢年過節在家中進行祭拜。
服飾穿著簡單,正式場合男士著西裝,女士著民族式“長衫”(類似旗袍)和長褲。
與我國廣東、廣西和云南一些民族相似。
吃飯用筷子,喜吃清淡、冷酸辣食物。
越南人忌諱三人合影,不能用一根火柴或打火機連續給三個人點煙,認為不吉利。
不愿讓人摸頭頂,席地而坐時不能把腳對著人。
姓名與稱呼】越南主體民族——京族的大姓有阮、陳、吳、黎等。
與中國人一樣,越南人也是姓在前,名在后,多數是單姓雙字名,少數也有單姓單字名。
越南人在稱呼中,除了第一人稱較常用中性的“我”(發音為“堆”)外,“你”和“他(她介都沒有中性的人稱代詞,通常根據對方的輩份或身份來稱呼,以表示親熱或尊重。
如對父輩的人,直接用“大伯”、“大娘”、“叔叔”、“阿姨”等;則用“那位大伯”、“那位大娘”等。
越南人問候不分“早晚”,也不分“你好”。
“再見”,通常都用一聲“召’朝上稱呼來表示。
例如見面時說“召同志”是“同志你好”,分別時說“召同志”是“同志再見”。
越南人稱呼對方時,一般是稱呼與最后一個名字連用,很少帶姓連名都叫,那樣被認為是不禮貌。
如一位名叫阮興強的男子,可根據他的年齡和親疏程度,稱為“強伯”、“強叔”、“強哥”、“強弟”或“強先生”、“強同志”。
【服飾】古代時,越南的京族人穿各種套頭的衣服和長裙。
到了中世紀,平民穿褐色布衣,官吏穿藍葛衣。
到了15世紀后,富者通常穿錦羅沙葛,參加祭掃和宴會時穿紅袍,吏役穿褐色或黑色布衣,官吏們穿青色衣,平民百姓穿赧色粗布衣。
法國人進入越南后,平民的衣著開始有了較大變化,婦女穿結紐上衣和褲子。
進入現代,越南城市的男子多穿西裝,婦女穿花色窄油長袍。
越南婦女的長袍可以說是越南女子的國服,上身束腰,突出身段,使女子顯得啊娜多姿,下擺舒展,開權至腰際,活動方便。
特別講究的是,越南婦女穿長袍時,還穿一條黑色或白色的寬腿拖地長褲。
越南婦女喜戴項鏈、手閾、戒指,多留披肩長發,或用發夾束于腦后。
【陽核挪與牙之美】越南的京人、岱人、泰人、埃迪人都有一種嚼食濱榔的特殊愛好。
他們常將按椰擦上一點石灰膏或堿發放火嘴中咀嚼,使模榔產生化學反應,汁不吞咽,順嘴角流出,嚼到無汁時把渣吐掉。
嚼按榔通常是先苦后甜,可刺激神經,提神醒腦,除積消腫。
京人還把擯榔當作信物,無論求婚、請客,均送上一顆擯榔。
嚼模榔、染牙是京族的古風,過去男男女女只要到了十七八歲就開始染牙。
按照他們的習俗,開始嚼按榔、染牙,便象征已經成年可以成親了。
從此,這些青年男女便可以自由參加當地舉行的任何娛樂聚會,參加對歌,選擇對象。
隨著時代的發展,這種古風已日漸衰微,但在越南農村,你依然還可以看見不少老年婦女的牙齒被染得又黑又亮。
在他們眼里,保持牙齒潔白如玉是品質不良、作風不正的表現,而將牙齒染得又黑又亮才是最美的。
【節日】越南也使用陽歷與陰歷,除了國家法定的節日如元旦、、國慶節等外,越南也過清明節、端午節、中元節、中秋節、重陽節、春節等。
與中國人一樣,陰歷的春節是一年之中最盛大的節日。
越南有一句民謠“肥肉姜蔥紅對聯,幡旗爆竹大粽粑。
”意思是,春節到了,要為過節準備豐盛的肉菜,煮好粽粑,門口貼上大紅對聯,高高的幡旗隨風飄揚,爆竹鳴響。
從這句民謠中,可見越南人對春節的重視程度。
在新年與舊年交接之時,越南人也有守歲的習慣。
除夕夜,人們通常要睡歌供土兵娛樂,后傳人民間。
所謂的軍鼓實際上是一只木桶或洋鐵桶,在村頭立兩根柱子,用麻繩或鋼絲繩將桶繃緊后固定在柱子上,用棍子敲打繩子使其發出鳴鳴的響聲,男女雙方各站一邊,邊敲邊對歌,笑語歡歌匯集在一起,氣氛歡快熱烈。
一些青年男女通過對歌建立感情,確立戀愛關系。
【祖先崇拜】越南人也和其他東方人一樣,注重孝道。
在每一個家庭中,子女孝敬祖父母和父母是不可缺少的意識。
對死去的先人,越南人崇拜甚篤,因而對祖先的崇拜信仰十分重視,世代承襲,形成規模。
人們認為,親人雖然死去,但他的靈魂仍然存在,對后人還起著保護和督促作用,主宰人們的一切活動,人間許多災害禍福,都要依靠先靈庇佑與解脫。
越南人每家每戶都沒有神龕、神臺、神位,是敬奉祖先的祭壇,是敬奉祖先神的圣地,任何人不可觸犯,也不能有任何污穢。
在城里,由于住處狹窄,祭壇的設法小型多樣。
如在墻上釘塊板或使用柜頂作為供奉祖先的祭壇。
祭壇中央擺上一個香爐,兩旁是兩根香燭。
香爐前擺上用細腰紅漆木盤或塑料。
玻璃盤盛放的水果,此外還擺上一對花瓶和若干祭把用的杯碟。
在一些家庭的祭壇兩邊還貼有對聯,如“祖宗功德千年盛,子孝孫賢萬代昌”、“福生禮儀家堂盛,祿發榮華福貴春”等。
越南人視祭把供奉祖先為重大之事,用以感激祖先的養育之思。
許多家庭盡管宗教信仰不同,但供奉祖先是不可忽略的。
春節來臨前,必須重新布置祭壇,插上香燭,擺上供品。
春節三天期間,祭壇總是香火擦繞,合家吃團圓飯前,家長和族人都要禱拜。
越南人對祖先的崇拜還表現在忌名上。
平時,子孫忌提到祖輩、父輩的名字,如果現實生活中一些名詞與祖輩、父輩的名字相重,要回避或用同義詞代替。
孩子小的時候,父母不讓其知道先祖的名字,以防孩子亂喊,對先祖不敬。
如果被別人指著先祖的名字奚落或辱罵,被奚落或被辱罵者會認為是受了奇恥大辱,會激起深仇大很。
近年來,忌名在城市已少見,但在農村,這一習俗仍保持。
除了崇拜祖先,古代越南人普遍迷信城隍、占卜、星相、風水、精靈等。
一切自然物和自然現象,如河流、湖泊、高山、大樹、野獸、刮風下雨等,在他們的心目中,都有精靈寄寓其中,應當供奉祭掃,以求祛災降福。
如在河內棟多郡的金蓮村,至今還保存著一塊立于 1510年的高山大王神碑銘。
在農村,通常供奉的有土地神、榕樹神、蛇神、老虎神以及村里的中心石。
中心板等。
人們在老虎經常出沒的地方祭把它,而且中不能冒犯它,低聲稱它為“山大王”。
如遇上老虎,不但不能打死它,還要供奉上各種祭品。
古代越南人普遍崇拜四季常青、枝繁葉茂的古樹,他們認為這些長期經受狂風暴雨、雷電襲擊的大樹能存活下來,樹下必定有神靈,因此經常有人在樹陰下,尤其在擺設香案或在樹旁空地建蓋廟宇,風水先生和占卜者也常聚集于此。
【宗教信仰】從公元前111年中國的西漢時代起,儒教、佛教、道教開始從中國傳入越南,對越南人的意識形態起了很大的影響。
從中國傳入的佛教為,越南人稱為“北宗”。
此外還有部分越南人信仰小乘佛教,并稱之為“南宗”,從泰國和柬埔寨傳入。
信教的越南人中,信仰佛教的占比例最大,其中又以信大乘佛教者居多,各地寺廟不少。
佛教徒忌殺生,講因果報應。
重大節日、個人生日一般都要到佛寺去拜佛,獻禮,聽和尚誦經。
天主教傳入越南約有500多年歷史。
歷世紀初,西方傳教士開始到越南傳教,但遭到官方的禁止。
最 早到越南傳教的是奧德雷科·巴德諾和弗朗西斯·沙維爾兩位法國傳教士。
法屬時期,天主教在越南取得了合法地位,迅速發展。
到了1966年,越南南北兩地已有教區11處,天主教信徒300萬人。
基督教在越南也有不少信徒,主要分布在河內、海防、河西、承天、廣南現港、波萊古、平順等地。
基督教為天主教分裂出來的新教派,傳入越南只不過近百年的歷史,在越南稱為“福音”。
1893年基督教牧師大衛·羅拉漢到西貢傳教,隨后陸續有牧師到越南傳教,但遭法國殖民當局的禁止。
直到1920年,基督教才在越南立住腳跟。
越南南部的西寧、迪石等地的京族農民大部分信仰高臺教,該教的全稱為“大道三期普渡高臺教”,為吳文昭、黎文忠于1926年創立。
該教將佛教、天主教、基督教、道教、儒教探合在一起,信奉孔子(人道)、姜太公(神道)、耶酥(圣道)、老子(仙道)、釋跡(佛道)。
高臺教信徒可以供奉祖宗,但不能供草,不能使用紙馬,要忌殺生、忌貪欲、忌葷、忌色、忌粗口,每日6點、12點、18點、24點要焚香誦經。
在越南南部的安江、同塔梅、河仙、東川等地,有不少人加入和好教。
該教為佛教的變體,由越南人黃富楚創立于1939年,因黃富楚居住的村子名為“和好村”,故以此取名,其含義為孝和交好。
與佛教一樣,該教也講慈悲。
博愛、大同和因果報應,信徒多為農民,又被稱為“農民佛教”。
和好教設僧侶,但不建寺廟,用一塊紅布代替神佛的圖像,信徒早晚供佛兩次,供品為鮮花和清水,鮮花代表堅貞,清水代表純潔。
在越南生活的短短幾個月時間里,我有幸看到了越南的胡志明市歡慶南部解放日的盛景。
越南朋友說,4月30日對越南南方的人民來說是最值得紀念的日子,因為在1975年4月30日那一天,越南的南方解放了。
在解放日臨近的時候,南方各城市,尤其是胡志明市呈現出一派熱鬧的景象。
大街小巷都掛起了鮮艷的國旗,走在大街上紅旗飄飄;各單位都進行各項準備工作;各家各戶也是喜氣洋洋的……人們很容易就被這種氣氛所感染。
最令人激動的是在胡志明市的市中心的統一廣場舉辦了一個大型的民族風情園,在里面可以看到越南的各種風土人情,是越南的一個縮影。
越南的人棋是最特別的,吸引人眼球的是巨大的棋盤,但最讓人好奇的是有人站在棋盤上,身穿有標志的服裝,他們便是“棋子”。
由在場外的“統帥”指揮“棋子”進攻的路線,走棋的方法和中國的象棋差不多。
“棋子”正面對壘時,兩方都盡全力對抗,互相打斗,弱的一方就被淘汰出局。
整盤棋讓人的感覺就是“活”的。
蕩秋千也是越南的一個傳統的節目,據越南朋友介紹,每次廟會都少不了的。
秋千很大,架子支得非常高,拉住秋千的繩子外面套著的是長長的竹竿,所以蕩起來時,繩子不會彎,而且弧度也大。
一般秋千上可以站兩個人,下面有人用繩子拉。
可以想象———身穿飄逸傳統服裝的越南少女站在上面,秋千被高高的蕩起時,像飛舞在空中的蝴蝶。
“嘭嘭……”一朵朵煙花飛起,接著是一陣陣熱鬧的鑼鼓聲,往前擠一看,原來是水上木偶戲。
越南水上木偶戲是世界木偶戲藝百花園里的奇葩。
“水”是水上木偶的藝術生命,水上木偶戲的藝術家們把它發揮到了淋漓盡致的境地。
在一陣陣爆竹聲、鑼鼓聲、螺號聲中,龍、魚、龜爭先恐后躍出水面,這些神靈的動物角色,是按照越南民間傳統繪畫藝術進行塑造,涂上生漆金粉和各種色彩,顯得質樸可愛。
在水上木偶戲的傳統保留節目中,人們可以看到金龜噴水,仙女隨著“神曲”起舞的那種充滿幻想色彩的表演。
在搭起的舞臺上表演的是越南傳統的戲曲,有改良戲等。
表演的人身著傳統的服裝,唱著古老的曲子,跳著有節奏的舞蹈。
那表演是很古老、很有特色的,受到當地人的歡迎,走到哪都會有這韻味十足的曲子縈繞在耳邊。
民族風情園里,也有品種眾多的美食展覽,有春卷、米粉、卷筒粉等有越南特色的可口小吃。
在那里參觀,不僅飽了眼福,也飽了口福。
更重要的是讓我們感受到了越南的各種風土人情。
2.泰國通常稱呼人名時,在名字前加一個坤字,無論男女均可用,表示為先生、夫人、小姐之意。
3.泰國人忌諱用腳指物或指人,即便是坐著時,也不允許將腳尖對著別人,此舉被視為不禮貌的做法。
撫摸對方頭顱或揮手越過別人頭頂,被視為有侮蔑之意,是禁止的動作。
4.泰國人認為右手高貴,而左手只能用來拿一些不干凈的東西,因此,給別人遞東西時都要用右手,以示敬意。
在比較正式的場合還要雙手奉上,用左手則會被認為是鄙視他人。
女士若想將東西奉給僧侶,宜托男士轉交。
如果親手送贈,那僧侶便會張開一塊黃袍或手巾,承接該女士交來的東西,因為僧侶是不允許碰解女性的。
5.尊重宗教。
寺廟是泰國人公認的神圣地方,因此凡入寺廟的人,衣著必須端莊整潔,不可穿短褲、迷你裙、袒胸露背裝或其他不適宜的衣服。
在寺廟內,可以穿鞋,但進入佛殿時,必須脫下鞋子,并注意不可腳踏門檻。
每尊佛像,無論大小或是否損毀,都是神圣的,絕對不可爬上佛像拍照,或對佛像做出失敬的動作。
6.尊重王室。
在泰國處處可以見到國王和王室的人像,如硬幣、紙幣、日歷牌、掛圖等,由此可見對皇室的敬重。
游客要小心表現適當的禮儀,例如在公共場合有皇室人員出席時,最好是留意其他人的動作,跟著照做。
7.不要在公共場所做有傷風化的舉動,例如在公共場合應避免和泰國人接吻、擁抱或握手。
除在某些海灘允許裸體日光浴外,在其他地方,泰國人不喜歡這種行為,盡管未觸犯法律,但是違背了泰國人的佛教理念。
飲食泰國人主食是大米,喜歡吃酸辣食物,由于常年炎熱,習慣飲用冰茶。
泰國菜式通常選用新鮮的材料,菜的味道以辛辣為主,且調味料花樣繁多,如有辣椒、咖喱、雨露、蝦醬、椰奶等等。
泰國菜多數由淡素的食品組成,包括魚、蔬菜和飯,再加上一些香料和醬汁。
但無論飯餐是否豐富,都必有餐湯,與我國的粵菜風格相似。
【第5句】:
【第1句】:穿花格裙的蘇格蘭男人男人穿裙子在世界不多見,蘇格蘭男人就是其中一例。
頭戴小黑呢帽,身著花格裙及短襪,手上拿著管風笛,這是蘇格蘭男人引以為傲的打扮。
蘇格蘭人愛穿花格裙,是因為不同圖案的花格布代表著不同的氏族,每一個氏族都為自己設計一種代表氏族精神及血緣關系的花格布裙。
當氏族人穿上自己氏族的花格布,,也同時穿出了他們族人的驕傲、責任與忠誠。
【第2句】:民俗禮儀英國人給人的印象是及保守又富有幽默感。
英國人傾向于接受熟悉的事物,對于新奇或者外來的東西總是持懷疑的態度。
英國人比較謙虛,自夸是沒有教養的表現。
英國人非常看重一個人的幽默感。
英國式幽默的出發點自我貶低,以自負為大敵,其最終目的是能夠自嘲,嘲笑自己的缺點、失敗、窘境乃至自己的理想。
他們不相信華麗的詞藻和自夸之詞。
英國人熱愛體育,現代形式的體育運動幾乎全是英國人的發明,如拳擊、橄欖球、曲棍球和網球等。
關于文明禮儀的知識
文明禮儀的內容涵蓋著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
【第1句】:從內容上看有儀容、舉止、表情、服飾、談吐、待人接物等。
【第2句】:從對象上看有個人禮儀、公共場所禮儀、待客與做客禮儀、餐桌禮儀、饋贈禮儀、文明交往等。
在人際交往過程中的行為規范稱為禮節,禮儀在言語動作上的表現稱為禮貌。
因此,要加強道德實踐應注意禮儀,使人們在“敬人、自律、適度、真誠”的原則上進行人際交往,告別不文明的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