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百年孤獨》的感受100字以內
有一只貓,它活了一百萬次。
每一次死時,它的主人們都會很傷心,會很大聲地哭。
可是,貓一次也沒哭過。
他很討厭他的主人們,討厭國王、水手、小人偷、魔術師們。
終于在第一百萬零一次的時候,貓成了一只野貓,他成了自己的主人。
貓太喜歡自己了,它注意到一只漂亮的白貓,它非常喜歡白貓,在白貓面前,它總是說:“我是一只活過一百萬次的貓,你肯定一次也沒有活過吧。
”要雖無論它怎么說,白貓的回答總是“噢”。
貓和白貓結婚了,生了很多小貓,他們很快樂地生活在一起。
小貓們長大的,紛紛離開了家。
有一天,白貓死在了貓的懷里。
貓非常傷心。
貓哭呀哭,哭了一百萬次。
終于,貓倒在了白貓旁邊,死了。
這一次,貓再也沒有醒過來。
貓活了一百萬次,他沒有一次是開心的,因為它的主人沒有一個是真正喜歡他的,小偷和魔術師把它當成工具,而國王、水手雖然給了它衣食無憂,開拓眼界的機會,卻沒有給它最寶貴的自由,所以貓討厭他們。
但是,第一百萬零一次卻是一個美得讓人心碎的故事。
貓找到了自己的幸福,和白貓相伴到老,當白貓死的時候,貓終于哭了,它哭了一百萬次,仿佛哭干了淚水。
貓死了,卻再也沒有活過來。
看完了這個繪本,我掩卷沉思。
貓為什么不醒來了呢
是因為它有了愛。
當它當國王的貓時,享盡榮華富貴時,它不快樂,當水手的貓時,周游世界,賞盡世上風土人情,它不快樂……可是,它和白貓過著清貧的日子,卻很快樂。
為什么呢
因為,它有自由,有與白貓和小貓最深沉的愛
所以,當白貓去世時,貓哭得昏天黑地。
所以,當貓死世,再也不要活過來,因為它無法想象,如果沒有白貓,他活過來還有什么意義,還如何面對以后的生活
“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
”在繪本的最后,畫著一株并蒂雙生的花。
這便是最美麗的愛。
為了白貓,貓放棄了他的生命,一百萬次生命的經歷,使他深深懂得,愛,來之不易、幸福、得之不易。
貓在他第一萬零一次生命中,詮釋了幸福的真諦,那便是真正的幸福
求《百年孤獨》讀后感
《百年孤獨》感每樣事物都有兩面性,有陽光面,同樣也有陰暗的一面,人如果沒有孤獨、寂寞這些東西,那么就相當于植物沒有土壤,缺少了其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初次看這本書,立刻就被書里面各種復雜的人物關系以及人物名弄得思緒混亂,唯一清晰的是整個布恩蒂亞家族的性格,就如這本書的題目一樣,“孤獨”好像成為了整本書與所有人物的一種基調。
整個布恩蒂亞家族,都是不會表達情感的人,他們有的沉默寡言,可以整日不與人說話,有的只執著于一個目標瘋狂地表達,并不考慮到彼此的感受。
他們漸漸地使得整個家族與世隔絕,瘋狂致死。
家族的第一人被綁在樹上,家族中的最后一人被螞蟻吃掉。
雖然他們孤僻,但他們卻有著堅毅的眼光,不經意言敗的態度,可以用他們獨特的魅力來吸引體態美麗、性格豐滿的女性。
為了對抗這種孤獨的畫面,家族的第一個女性——烏蘇娜作了許多努力,但孩子們卻不可避免地走向孤獨的深淵,最后她仍無法戰勝這種孤獨,遺憾終死。
可以說,這一種孤獨應該是一種共性,可以從表面折射出這個社會的深層次;這一種孤獨深入了這片土地以及土地上的人們。
本書可以說是一部拉美歷史的興衰史,拉美土地上發生的種種事情的變遷:科技的發展,城市文化的推進,殖民者的入侵,原住民的反抗斗爭以至于最后安于命運的安排,從頭到尾,從每一個細節,既有著孤獨的基調,又不失言語間的寫實性,讓人好像置身于作者所創造的情境里面,讀來津津有味。
在書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套對抗孤獨的方法,或是參加革命,或是遠航,或是暴飲暴食揮霍無度,或是終其一生沉溺于情欲,有些甚至聽起來就很瘋狂。
這些看似枯燥的條列式的方法,作者卻把它們有機地結合起來,融入故事里,極端卻真實地表現了人性,表現了整個家族的特性。
家族中的許多女性,最后也跟隨著成為了瘋狂的人。
除了之前提到的第一個女性烏蘇娜以及最后出現的阿瑪蘭塔烏蘇娜,她們一直保持著樂觀堅強的信念,而不是被卷入混亂的生活中。
前前后后出現了不少牽扯到這個家族的女性,她們的改變究其根本還是兩種不斷循環的男性性格:奧雷連諾和霍阿華蒂奧。
他們的循環推動著整個故事,并且使得整個家族的命運充滿了魔化色彩。
從創立小鎮,經歷許多循環與波折后,又從同一個地方終結。
就像繞了一個圈,最后還是歸到原點。
整個家族的這種循環,同樣也是整本書里最吸引人的地方。
說到孤獨,其實不僅僅是這本書,孤獨在生活中應該是無所不在的,不管外表多么開朗的人都會有孤獨的時候,只是每個人處理孤獨的方式不同。
孤獨就是生命的一部分,有的人想抵抗,但卻不能讓它完全消失。
生活在現代都市里,在每天的燈紅酒綠、喧囂繁華之后,人們總會在某一時刻感受到一種難以抗拒的孤獨。
無論怎樣借由其它的活動來抗拒逃避,無論是《百年孤獨》里面那些極端或瘋狂的方式,或是轉換成現實生活中,游戲也好,電視也好,錢也好,樓盤也好:各種各樣的方式,雖然充實了我們的生活,但我們漸漸也從這每天重復的形式中找不到那種感覺,或者說是找不到真實的自己。
有時即使不是一個人,我們也會感到很孤獨,看著別人能拿到好成績在自己面前笑得開懷時,當別人訴說著和父母在假期的種種趣事時,即使近在耳邊,在眼前,卻好像離自己很遠,不能像他們一樣,所以很孤獨。
而既然這種孤獨不能避免,為何不嘗試著去享受它呢
《百年孤獨》里家族的人們不停地想抵抗孤獨,最后仍體力不支,被孤獨埋葬。
這樣的結局誰也不想要。
流淌了百年的歷史,最后仍被孤獨侵蝕。
孤獨無法遺忘,不會隨時間流逝而消失,不會因有人陪伴而隱去。
若是換一種方式,嘗試著獨自完成一些事,以一種驕傲的姿態俯視它,反正到最后總要有一個人的時候,不如獨自適應社會中的一切,獨自承擔責任,找到那種適應孤獨的感覺,不就不用害怕了嗎
孤獨并不一定是負面的,它有時更是一種動力,讓我們用于體驗人生,勇于面對一個人時挫敗的感覺。
如果說有一樣東西,能讓我們認清自己,孤獨時就像是我們與自己的對話,能夠聽清自己的心,能夠在繁華之中有那么一刻的清靜,好像全世界只剩下自己心跳的聲音,這樣我們便能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心境。
孤獨使得一個人完善,更加有深度與厚度。
享受孤獨,享受與自己對話的每一秒鐘,為自己留一方空間。
孤獨不可避免,不如把它看成一個朋友,一個能夠讓我們時刻認清自己的朋友,足夠用一生去珍惜,珍惜能與它共處的每一寸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