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一句主題是行走的感言,可以談談自己的學習、成長、理想等,注意內容要原創,富有童趣。
走是我人生寶貴的財富,是我人生中彌足珍貴的足跡,是我艱苦奮斗的基石,是我人生中不可或缺的體驗……
創作一句以行走為主題的感言,可以談談自己的學習路、自己的成長、理想等。
注意要原創,內容富有童趣。
走是我人生寶貴的財富,是我人生中彌足珍貴的足跡,是我艱苦奮斗的基石,是我人生中不可或缺的體驗……
散文創作的幾點感悟
散文創作的幾點感悟一是在寫作中充實愉悅。
我深深地感到,合理安排好寫作,勤奮寫作,有益于身心健康。
當你完成一篇稿子之后,你會有舒心感,當一篇稿子發表以后,你會有成就感。
無論在生活里,還是在工作中,當你遇到不愉快的時候,可以轉移自己的思想情緒,在文章的構思中和創作中得到解脫,那奇妙的瞬間,讓你忘卻了碌碌紅塵中的自己,似乎已經感覺到塵世里的一切憂愁煩惱、嘈雜喧囂都霎時變得非常遙遠了,那些不愉快一下子都消失得無影無蹤,在這種境界里,真的令人心靜如水,寧靜致遠,淡泊明志。
二是如何在散文中描述我們的殘疾。
我們的身體功能有著不同的障礙,殘疾類別和程度也有所不同。
文學創作不是要讓別人來同情我們,可憐我們,更不可寫成表現自強不息的經驗材料,而是要用作品給人以思想、啟迪和美感,給人以詩情畫意的感受。
就像電影《英雄兒女》中,王政委安排王芳創作歌頌英雄王成的歌曲,她是含著淚寫的,王政委看了后說:“你要讓戰士們陪著你掉眼淚嗎
”于是,王芳重新寫了感染人的《英雄贊歌》。
受其啟發,我們應該盡量避免對殘疾的描述,如需要表現,就在適當的位置一筆帶過。
我在《造訪寒山寺》中寫到“感覺走的有些累了,汗水已經悄悄地把內衣緊緊貼在我的身上,我把拐杖放在一邊,坐在石凳上小憩。
”我們身體有障礙的人,在經歷婚姻中,也是十分坎坷的。
每個人都會講一段傷感的或感人的經歷。
我的婚姻是很坎坷的,初戀的女友因種種原因離我而去。
我寫了《難忘那遙遠的小山村》,文章里沒有講述痛苦,也沒有描述殘疾,而是講述了我們在一起的美好和幸福,目的是引起更多的人關注殘疾人的婚姻和愛情。
去年五月去湖南鳳凰古城的時候,我在沱江邊發現了一位賣草編螞蚱的小女孩,她是一位侏儒癥患者。
我是被她“買一個吧,我自己編的”那清脆的叫賣聲所吸引的,于是寫了散文《鳳凰城里小阿妹》,全文沒有說她如何自強不息,也未提及她是殘疾人,而是通過描寫她的外貌和言行,通過贊美她編的螞蚱,許多讀者都是從人物刻畫中看出她是殘疾人的,都被她自強不息的精神所感動,紛紛留言對她贊嘆不已。
三是在創作中升華思想境界。
在文學創作的實踐中,我深切地感到,勤奮思考,勤奮寫作,的確可以陶冶情操,修身養性。
寫作還可以升華人的境界,凈化人的心靈,充實人的生活,愉悅人的身心,增強人的修養,在這個冷暖世界里,深切地感悟、體驗生命的滋味。
我在《湘西沱江漫筆》中寫到了跳巖,是這樣感悟的“一些姑娘們猶如玲瓏小鳥在石墩上嘰嘰喳喳、蹦蹦跳跳的,有頑皮的還貓腰用手輕輕撫摸江里的浪花,令人羨慕不已。
看著眼前的景致,抑制不住激動的心情,很想到跳巖上走一走,蹦一蹦,也去感受一下,想想自己那不聽話的雙腿,只好作罷,留下點遺憾,不過,畢竟見到了跳巖,還是知足了”。
人無論是否殘疾,不可能什么都能夠享受到,我畢竟還可以架拐行走,與那些不如我的朋友們相比,還有什么不知足的呢。
再有,多少年來,人們對殘疾人的歧視與偏見處處可見,即使在如今依然如此,很可憐,那些歧視殘疾人的人不知是否懂得:“每天,都有新的生命誕生,每天,都有人因病致殘,每天,都有人悄悄地離世,這就是人生的軌跡,是每一個人必然經歷的過程,又有誰能夠逃脫呢,殘疾是每個人必然要經歷的過程。
”這句話,是我在報告文學《穿越陰霾的陽光鳥》中寫的。
一些人們不僅對殘疾人歧視,而且對于毫不相干的烏鴉也長期歧視,把烏鴉看成是邪惡的代表。
實際上,烏鴉的心境是善良的,它愛自己的父母,當父母年老的時候始終不離不棄;它對愛情忠貞不移,始終堅持一夫一妻制等等,某種程度上,它比有些人還要強百倍。
我在《烏鴉與喜鵲》中是這樣寫的:“烏鴉雖然弱小,面對那些潑在身上的污泥濁水,面對那些偏見和歧視,表現出來的是非凡的包容、心胸和肚量。
它們始終蔑視那些流言蜚語,笑對那些冷嘲熱諷,根本就不在乎其它大大小小的動物如何看待它們,也沒有因此而改變自己。
雖然在低海拔的地區,烏鴉被看成是不祥之鳥,沒人喜歡它們。
可在海拔3200米以上的香格里拉,在這寒冷的、圣潔的高原上,烏鴉受到了敬重、愛戴和崇拜。
”歧視殘疾人也好,歧視烏鴉也罷,都是人性的扭曲,也說明這些人層次是比較低的,思想是丑陋的,在鄙視他們的同時,我們還應該用作品來喚醒他們的良知,提升他們的思想境界,這也是我們的責任所在。
四是散文不可一個味道。
我覺得,寫散文是給人家看的,不能千篇一律一個味道,不能重復自己,不能復制作品。
好比做飯,總是一個味道,那不是最好的佳肴。
于君在《散文講稿》中舉了一個例子,在黑板上用粉筆點了一個點,幼兒園的小朋友看了后,每個人的答案都不同,而高中生看了后,都說是粉筆點。
應該說,小朋友們的答案是對的。
任何事物從不同的角度看,就會有不同的答案。
我在實踐中,注意不斷學習,不斷以新的角度搞寫作。
比如,以前寫了一些游記,都是從不同的角度寫的,但還是有雷同的地方。
今年五月,我去廣西的時候,住在了中越邊境的隘江村,如何寫,還真費了一番腦子。
如果還是按照過去寫游記的辦法,即使寫得再精彩,也是沒有味道的。
于是想到了畫家的水墨,那個小山村不就是一幅水墨畫嗎。
于是起名《水墨隘江村》。
名字起好后,如何來寫,還是很難的,因為對于水墨意向,我一直搞不明白。
可巧,看到了陜西籍中國作家楊煥亭寫的一篇《散文的水墨意象》,反復閱讀和思考后,知道了水墨散文應當具有三種意象,即:“顯形的意象與隱形的意象;色彩的意象與夢幻的意象;動感的意象與靜態的意象” 。
畫家和作家的區別在于,畫家用線條創作,作家用文字創作,目標都是一樣的。
水墨散文由來已久,比如,“從魯迅的《社戲》到孫犁的荷花淀系列;從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到季羨林的《荷塘新韻》;從峻青的《秋色賦》到秦牧的《茶花賦》,更是氤氳生氣,含煙飛霧,淡抹濃妝,觸處生靈。
”誠如北宋大散文家歐陽修所說:“不若見詩如見畫”。
《水墨隘江村》寫完后,經過反復修改,反復默讀和朗讀,發到了博客。
這篇散文已經被收入中國文聯出版社出版發行的《當代文學作品精選》,這是純文學類讀本和中學生課外閱讀延伸讀本。
這篇散文從構思、創作、修改到完稿,用了一個多月時間。
學習美術的感想
隨著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素質教育的全面推進,藝術事業的繁榮發展,越來越多的人更加關注孩子的藝術發展,美術教育自然而然的成為了教育教學的重點。
新《課標》指出:美術是人類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與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注重美術課程與學生生活經驗的緊密聯系,強調知識和技能在幫助學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領悟美術的獨特價值。
這一論述充分說明基礎美術教育不是專業美術教育,而是一種生活美術教育。
因此,我們要充分結合美術教材的特點,引導學生主動接觸生活、充分感受生活、大膽創造生活,讓他們在生活中發現美、感受美、創造美,從而構建生活化的美術教育體系。
一、觀察生活――發現美。
“生活中到處存在著美,關鍵是給兒童一雙善于發現美的眼睛。
”每個人的觀察角度不同,所以發現的美也就不同。
現實生活對兒童畫畫的成長是非常重要的,兒童的繪畫能力并不是單靠老師通過講授技法就可以教出來的,為他們創造一定良好的成長環境,激發他們熱愛生活、表現生活的繪畫興趣,才是我們應該去做的事。
因為美是人類生活中永恒的主題,在人們的社會生活中,美的藝術幾乎無時不有、無處不在,美即生活。
理解生活,才能理解美、創造美。
只有植根于生活世界,并為生活世界服務的教學才是具有強烈生命力的教學。
【第1句】:采擷生活,提高審美認識 美術課程改革強調將美術學習與學生的生活經驗聯系起來,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應從學生角度出發,去發現和挖掘學生感興趣的內容,在學生的心理特點和生活實際中找到合適的切入點,使學生產生共鳴,以激發學生的興趣。
如,在講《會變的線條》一課時,我讓學生從自然和生活中尋找美麗多變的線條,學生很容易就找到了多種線條:黑板邊的直線、窗外護欄上的螺旋線、老師頭發上的波浪線、花盆邊上的弧線、花葉子上的鋸齒線……,這樣的引導不僅使學生很快進入新課,同時又使他們在不經意間復習了以前學過的線條。
接著我又進一步引導他們發現,原來在我們的身邊藏著這么多美麗的線條,而且它們多種多樣、變化多端,美化著我們的生活。
創作中我又啟發學生想象微風中的柳條、大風時散亂的頭發、沙漠中一層層的沙子……學生輕松地畫出自己熟悉而又富有美感的線條,他們的作品便充滿了韻律。
這樣既結合了他們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使他們有更多機會從周圍熟悉的事物中感受美、鑒賞美,又使學生認識到藝術表現手法來源于生活,藝術中線條的存在使生活變得更加豐富多彩。
這節課既培養了學生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的情感,又提高了他們發現美和感受美的能力。
2.走進自然,強化審美感受 “課堂不等于教室。
”以往的美術課通常是教師在課堂上通過教材傳授技能,然后讓學生坐在課堂里臨摹,或憑記憶冥思苦想,不但忽視了學生的情感體驗,而且沒有充分利用學生的好奇心和探求欲望引導他們自主探究學習,結果學生不但畫不好,更不會有創意。
因此教學中,要根據教材組織學生以寫生、采風等方式,到大自然中去感悟,這樣孩子們不但興趣盎然、作品富有真情實感,而且在寬松愉快而自由的環境里,也會陶冶個性和情操,同時為美術的創作增添了不少素材。
如舉辦《我是小小畫家》活動,雖然只是改變了場地,但是當學生背著畫夾,坐在校園里寫生時,那種感覺完全不同,清新的空氣,開闊的視野,令人身心愉悅。
其他同學羨慕的眼神,令寫生的學生個個神氣十足。
校園里熟悉的一切在同學們的眼中,一筆一筆的創作是那么的新鮮與美麗。
學生的作品雖然還很幼稚,但在整個創作過程中學生享受著室外創作所帶來的那份喜悅與快樂。
因此,我們美術教師應努力引導學生走向自然、融入社會,讓學生嗅出生活的“清新”、看出生活的美麗、品嘗生活的快樂,用自己的真情實感去描繪生活、創造生活。
二、實踐生活――體驗美。
生活是藝術創作的源泉。
學生體驗著生活中的喜怒哀樂,感悟到生活的美丑現象。
生活中的碧海藍天、紅花綠柳、高樓大廈、市井人群、民俗民風、悲歡離合……都是學生難以忘懷的。
對這些生活場景的耳濡目染,他們談起來津津樂道、各抒己見,畫起來直抒胸臆、色彩斑斕。
作為美術教師,應充分調動學生說真話、訴真情,對學生的情感加以引導、發展,增強他們對生活的熱愛、對美術的感悟。
1.創設生活情境,體驗快樂感受 陶行知先生認為:在自然的生活中進行教育,創設生活化的環境更易于學生理解和接受。
他認為,教師的職責在于引導學生直接從外界事物和周圍事物環境中進行學習,情境創設一定要與學生的生活興趣結合起來。
因而,我們在美術教學中要努力創設一種生活化的課堂教學情境,情境內容和方式要貼近學生的生活,自然貼切,緊扣主題。
如,在講《奇妙的爬行》一課時,導入新課環節中我播放了孩子們非常喜歡的動畫片,創設了一個動物園的情境,引導孩子們找一找功畫片中的爬行動物,并把課堂變成一個爬行功物的展覽廳,讓學生們模仿動畫片中看到的和自己喜歡的爬行動物,使他們很快地進入到教學活動中,并以此引出課題,輕松地在動畫中欣賞美、感受美。
學生們把自己幻想成一個微觀世界里的小動物,我帶領他們閉上眼睛進入奇妙的大自然。
我們不再是直立行走的人類,而是渺小的爬行動物,周圍的事物會怎樣
讓學生說出自己的感受和能想象到的一切,這種生活化的教學情境既營造了活躍、歡快的課堂氛圍,同時又讓學生體驗到了平日中忽略的快樂。
從而培養他們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維能力,在奇妙的爬行里感受到大自然的美,激起內心更加熱愛生活、熱愛繪畫藝術的情感。
2.調動生活經驗,開闊表現視野 新課程的課堂教學應是知識內容與學生生活經驗的結合,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利用這些生活經驗調動學生對美術的探究與感悟。
因此,教師要有意識地創設教育情境,來再現生活,讓學生身臨其境,再聯系已有的生活經驗,去體驗、去感悟,加深感受。
如《下雨了》一課,可以在教室里掛上一些雨傘、雨衣、雨帽等雨具,再放一段下雨時的錄音,讓小朋友閉上眼睛去體驗、去想象,在大街上、在學校里、在田野里、在樹林里你都看到了一幅幅什么樣的雨中情景。
同學們的思路會拓展得很寬,有的說看到了放學時校門口開滿了傘花,有的說小花小草洗了個澡感到舒服極了,還有的說看到了傘被風掀翻的趣事……。
從學生們所描述的情景中可以看出,孩子們運用了自己的生活經驗,拓寬了表現視野,從而把日常生活中美麗的雨景留在了畫面上,激發了他們對生活的熱愛之情,把小雨的自然美升華為藝術美,一顆顆天真無邪的童心自然會長出想象的翅膀,結出愛心的果實。
三、表現生活――創造美。
美術源于生活,并服務于生活。
讓學生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是學生學習美術的好方法,即從重視教學的知識價值,轉向到重視教學的生活價值。
學生通過深入生活、觀察生活、體驗生活,他們的內心會充滿對生活的熱愛與激情,并急于將它表現出來。
教師要啟發學生充分調動自身潛能,選取適合表現美的物質材料,經過藝術想象,借助藝術語言表達出自己的審美情趣,嘗試用自己的真情實感去創造生活的美。
1.多彩的生活,真情的表達 美術教育不是培養藝術家,而是要培養熱愛生活、內心充滿美、創造美好生活的人。
教學中把美術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經驗緊密聯系在一起,使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領悟美術的獨特價值。
如,母親節來臨之際設立課題《我為媽媽獻真情》,引導學生動手用拼貼、拓印、繪畫等方法制作一張賀卡、寫上一句真心的話送給媽媽,在暖暖溫情中體會創作的樂趣,感受美術課的獨特魅力。
美術課不是簡單的繪畫,美術課是一種發現美,感受美,創造美的活動。
一雙雙發現美的眼睛,一顆顆感受美的心,一雙雙創造美的手
一種信念在每一次的動手創作中、每一次繪畫活動中得以升華。
我們要引導學生把生活中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用手中的畫筆表現出來,用藝術語言表現生活的縮影,放大生活的趣味。
學生們每天都生活在熟悉的環境中,在家里和爺爺、奶奶、爸爸、媽媽一起生活,他們之間有著許許多多溫馨的生活畫面,或郊游、或購物、或嬉戲……當學生傾注自己的全部感情去創作時,這一個個精彩的瞬間都定格成一幅幅情趣盎然的畫面:《過春節》《演電視》《節日的裝飾》《介紹我喜歡的玩具》……這些畫面都洋溢著愛的氣息,散發著濃濃的幸福與溫馨,讓人從有限的畫面想到無限的畫外,感受畫中的情,聽到畫外的音,真實的生活在畫中升華。
2.利用廢棄物,美化生活 審美體驗是學生成長的需要,是生活的需要,是學生生活的一種基本方式。
學生的審美體驗從哪里來
從活動中來,從做中來,因而杜威先生把“從做中學”奉為至上的教學信念和法則。
生活中有許多普通的物品、廢舊的材料,它們看似平淡無奇、廢棄無用,可是只要同學們發揮豐富的想象力,運用靈巧的雙手把它美化一下,就能將它們變成一件件獨具魅力的藝術品。
有一次上《面具》,一名從不帶用具的學生從地上揀了些別人的剩材料竟然也做出一件作品――大腳板海盜先生,同學笑他做的丑陋,我卻在全班表揚了他,表揚他的廢品再利用,表揚他的大膽設計。
那是他第一次站在講臺上露出燦爛的笑容。
每一朵花都需要陽光,需要精心的呵護才能長大。
你看,那造型奇異、活靈活現的紙盒――《可愛小動物》,那繪制在各種酒瓶上的大膽圖案――色彩艷麗的《漂亮的瓶子》,那創意無限的塑料瓶筆筒――《做筆筒》,還有那《巧用紙餐具》中百變的紙盤娃娃、紙杯小豬、昂首前行的烏龜……當孩子們把一個個廢舊物品變成一件件有趣的工藝品、或成為大家喜愛的玩具、或成為互相贈送的禮品、或擺在屋子里點綴生活的裝飾品,他們會為自己感到驕傲,會對現實生活充滿激動和自豪,會對未來生活有一份美好的憧憬和無限的遐想,從而使一顆顆幼小的心靈對生活的感悟、對生活的熱愛會更豐富、更真切。
教育家杜威說:教育即生活。
教育的目的是為了更好的生活,生活是美術得以生長的土壤,美術讓生活更加精彩,美術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我們要引導學生閱讀“生活的教科書”,讓他們走進生活、融入生活、感悟生活。
讓我們多給孩子創造一些機會,多給孩子一些陽光,用一顆真誠的心去打開孩子創作之門,燃起藝術之花。
對藝術欣賞的感受或文章
曾以“美是難的”來概括他對美本質問題的探索歷程,今天如果我們謙遜一點的話,恐怕還是要說像藝術的本質這樣的問題,也的確是難于探討、難于定論的。
面對著關于藝術的紛繁說法,我首先要問:藝術,你到底是什么
在中開宗明義的說道:“藝術以另一種方式確鑿無疑地成為藝術家和作品的本源”。
事實也的確如此,談及藝術,我們必然要涉及到藝術家和藝術作品。
因此,從關于藝術的諸多混沌的闡釋中,我選擇從藝術家和藝術作品的角度試圖來揭開藝術神秘的面紗。
縱觀漫長的藝術史,不難發現,有一個嚴肅的命題是不可回避的:人與世界的關系,而這也恰恰是詮釋藝術史的根基和主線。
無論是從高更那幅具有“終極設問”意味的畫——《我們從哪里來
我們是什么
我們要到哪里去
》,還是從那幅具有拷問人生行動意義的中,我都頓覺有一種被穿透感,我強烈感到冥冥宇宙中有種千絲萬縷的情結在撕扯著我的心。
藝術是什么
面對這個古老的命題,說:“藝術是自行置入作品中的真理”,藝術 “是對作品中真理的創造性保藏”,“藝術是人的創造和保藏。
”歸根結底,從藝術創作本體上講,藝術風格的形成實際上表現了一種人與世界的存在關系,風格的變化也預示著人與世界存在關系的變化,意味著人類一種感覺領域的消退和另一種感覺領域的打開。
藝術創造的本質在于藝術家通過藝術形式來把握世界,這種把握不是對世界的簡單描摹,而是藝術家通過感性創造活動來對宇宙、歷史及人生進行的深度闡釋與意義重建。
藝術形式或藝術風格則是這種闡釋或創造活動的感性顯現。
正因為如此,通過藝術形式,我們不僅可以看到藝術家的與文化修養,還可以看到藝術家對于社會、政治及歷史的認識和理解,看到藝術家對于宇宙、世界和人生的體驗和感悟,甚至看到藝術家所處的整個時代的精神狀況。
因此,關于藝術,我想說:人與世界的關系主宰一切
但是,有了詮釋藝術史的這條主線,并不意味著我們就可以在藝術的海洋里輕松暢游。
在藝術世界里,空間和時間相互交錯著,紛繁而復雜:地理上的暫時性組合在不停地改變著藝術的形式與功能;任何作品都帶著奔騰流逝的時間,它既沉浸在亙古洪蕪之內,又蘊含于最為遙遠的未來之中。
就像,在多少個世紀之后仍然在撥動著人們的心弦,原始的繪畫在被發現之時仍如同它起始時一樣有著令人目眩的燦爛。
面對這般浩如星空的藝術世界,我們更加需要的是為藝術之長龍點睛。
這一在藝術世界中頻繁出現的形象,被眾多藝術大師所演繹。
但是,在、等不同大師的筆下,瑪利亞卻有著不同的面容和神質。
在有限的生命中我們不可能抓住這浩渺的諸多藝術形象,但是我們卻可以更近一步,把握藝術理論的模型。
換言之,藝術現象的混亂為藝術理論的形成提供的不僅是素材,更是基礎,雖然是藝術史,詮釋的根基仍舊是理論。
因此可以說,理論的形成和構筑高于一切
因此,關于藝術,我要說:理論模型解決一切
讓我們進行一次藝術星空中的撞擊,來一次猛烈的頭腦風暴吧
當然,我們并不能到此為止,停滯不前,那樣是對于藝術的固化。
在建構了藝術的理論模型后,我們要繼續向前,去追尋永恒,去尋求藝術世界中的終極結論。
在古希臘,按尼采的說法,藝術的使命就是來抵抗人生的悲劇性,讓藝術賦予人生意義。
或許我們看過梵高的那幅經典的繪畫《農靴》,事實上它之所以成為經典更多的是因為海德格爾的經典評述,我們從梵高的農鞋中看出的是“勞動步履的艱辛”,“回響著大地無聲的召喚”、“饋贈”、“冬眠”,“浸透著對面包的穩靠性的無怨無艾的焦慮,以及那戰勝了貧困的無言的喜悅,隱含著分娩陣痛時的哆嗦,死亡逼近時的戰栗” 。
一句話,從對物或器具的描繪中看到的是人對物的詩意的聯想。
在那雙普通的“農靴”背后更多的是一種精神的傳達,是繪畫藝術價值的升華。
只有透過形式把握住精神的永恒不二,才能達到藝術世界的巔峰。
如果我們只是靜止的在《農靴》面前欣賞,很難真正的理解到背后的精神傳達,那雙“農靴”是用來穿的,是助于我們行走的工具。
羅丹的雕塑《行走》使我切實領會到“人類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放蕩者”(羅丹語)。
正如海德格爾所倡導的那樣,我們不能丟掉自己的根――大地,只有不斷行走,才能使自我真正的與大地融合,才能真正的揭示人與大地的關系本質。
對于藝術所傳承的精神實質,我們需要的是在行走中把握,進行自己的“心靈冒險之旅”,在心靈的“放逐”中達到人與大地的融合。
因此,關于藝術,我必須說:讓我們一起學會行走,踐行藝術的終極結論,不斷行走于廣闊大地
巴金感動中國獲獎感言
巴 金 穿越一個世紀,見證滄桑百年,刻畫歷史巨變,一個生命竟如此厚重。
他在字里行間燃燒的激情,點亮多少人靈魂的燈塔;他在人生中真誠地行走,叩響多少人心靈的大門。
他貫穿于文字和生命中的熱情、憂患、良知,將在文學史冊中永遠閃耀著璀璨的光輝。
——感動中國2003頒獎詞
行走在××× 600字作文
行走在青春的雨季 雨,下得太大了,太急了,還沒等我到屋檐下碧避雨,就已經被淋得像一只落湯雞。
雨季,殘忍。
----題記 夢,醒來,身邊什么都不存在了。
眼前一片迷茫的我還停留在夢境之中。
夢,已經遠逝,心里還有些思念它。
它在遠方呼喚我。
我想去追它,和它一起到夢的世界里去。
我追它卻追不到,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她離我越來越遠。
我不想,我不想,我不想長大,長大了就沒有童話,走進青春,我好想念童年。
童年,再見。
青春,已經不再像童年那樣天真爛漫,已經不再像童年那樣無憂無慮。
青春,到處都是雨季。
童年,我好懷念你。
走進青春,心理比以前成熟了許多,但雨季也隨著多了許多。
沒有了像以前那樣的天真幼稚,而且心中反而多了一絲憂愁。
童年,再見;青春,憂愁;雨季,殘忍。
在青春的日子里,心中總是下著蒙蒙細雨。
有時,下著傾盆大雨。
“天街小雨潤如酥”命運,不幸,被遺落到了“熱帶雨林”地區,總是有傾盆大雨向我襲來。
失敗,帶著獰笑向我走來。
那是年級的一次大考,當我知道成績和名次以后,心中,嘩啦啦,一場傾盆大雨從心中而降。
Oh!My gad
300多名,不是我想要的。
難道名次以后一直都是這樣的嗎
怎么辦
難道兩年之后還要遭受一次精神的打擊嗎
不,我不要。
我要沖出雨季,不要被雨淋。
我要在花季里漫步前行,我要享受萬里無云。
再有憂愁時,回想起童年的快樂,試著用那可天真浪漫的心鼓勵自己:“不要心急,不要憂愁,要記住青春無悔
相信吧,踏過雨季就會走進花季。
青春里,帶著雨季;雨季里,帶著憂愁;憂愁里,帶著悲傷。
雨季,無奈。
但,我相信過了雨季,就是花季。
因為,有信念鼓勵著我。
請推薦幾本關于旅行隨筆感悟的書,重點介紹各地風俗特色的
陳坤《突然就走到了西藏》薩拉特·錢德拉·達斯《拉薩及西藏中部旅行記》趙于萱《從不曾離開過巴黎-魚的巴黎旅行》吉村葉子 宇田川悟《巴黎近郊小旅行》阿城《威尼斯日記》
上一篇:觀看愛心義務隊的感言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