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寒假返鄉思想報告
12級熱動飄過,返鄉思想報告真的只有石大要求寫嗎
社區返鄉學生寒假表現鑒定怎么寫
不知不覺之中,寒假結束了,回頭想想,收獲很多。
畢竟身在學校,接觸社會的機會很少以要讓自己面對更多的各種各樣的人,增加自己的閱歷,因為在以后的學習工作中,需要有更多的體驗,更多的經歷。
我要看看我能否在惡劣的環境中有能力依靠自己的雙手和大腦維持自己的生存,同時,也想通過親身體驗社會實踐讓自己更進一步了解社會,在實踐中增長見識,鍛煉自己的才干,培養自己的韌性,更為重要的是檢驗一下自己所學的東西能否被社會所用,自己的能力能否被社會所承認。
想通過社會實踐,找出自己的不足和差距所在。
這次我不再把眼光放的那么高,之后我就去了幾家超市,看下是否需要導購,終于在一個商場里面找到了一份導購工作。
在工作中我懂得了很多,總結了一下幾點: 第一,在社會上要善于與別人溝通 經過一段時間的工作讓我認識更多的人。
如何與別人溝通好,這門技術是需要長期的練習。
以前工作的機會不多,使我與別人對話時不會應變,會使談話時有冷場,這是很尷尬的。
與同事的溝通也同等重要。
人在社會中都會融入社會這個團體中,人與人之間合力去做事,使其做事的過程中更加融洽,更事半功倍。
別人給你的意見,你要聽取、耐心、虛心地接受。
第二,在工作中要有自信 自信不是麻木的自夸,而是對自己的能力做出肯定。
第三,在工作中要克服自己膽怯的心態 在經歷了這次的工作之后,明白了很多事情看起來簡單,但實際上與我們的想像是有很大的差距的。
總之,任何事情都要考慮周全。
人的一生中,校園并不是永遠的學校,真正的學校只有一個,那就是社會。
半個月的實踐轉瞬即逝,卻讓我從中悟到了很多東西,而這些東西也將讓我終身受用。
社會實踐加深了我與社會各階層人的情感,拉近了我與社會的距離,也讓自己在社會實踐中開拓了視野,增長了知識,進一步明確了我們青年學生的成材之路與肩負的歷史使命。
社會是學習和受教育的大課堂,在那片廣闊的天地里,我們的人生價值得到體現,為將來打下堅實基礎。
我會不斷實踐,在實踐中鍛煉,在實踐中得真知。
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會更加努力,端正思想,明確方向,在不斷完善中求發展。
也知道了:不要抱怨這個社會是如何如何的黑暗,哪里哪里的人是不對的。
因為這個社會不會因為你的抱怨而改變的。
不是讓社會來適應自己,只有自己去適應這個社會才行!
求一副對聯,關于寒假學生的返鄉與安全
踏著晨曦去勞動,不管睡眼惺忪,不管揮汗如雨;忍著酸痛去勞動,不管灰塵彌漫,不管氣喘吁吁。
從樓梯掃到走廊,從墻壁擦到玻璃,一周的勞動課,來也匆匆,去也匆匆。
苦中有樂,酸中有甜,留下不盡思索。
勞動創造了美,它是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完美結合。
在我們的汗水澆灌下,一棟教學樓里里外外煥然一新——從垃圾散亂到窗明幾凈,這凝聚了我們的無盡心血。
勞動培養了我們吃苦耐勞的精神。
以前的我,是一個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小太陽”。
在家懶懶散散,四體不勤,五谷不分。
初上勞動課,感到新鮮。
上完一天,腰酸背疼。
第二天清晨,遲遲不愿起床,結果誤了時間,造成惡性循環。
經過幾天的磨練,我已有所改變了,變得不怕臟,不怕累,儼然一個勞動者了。
勞動使我們認識到“團結就是力量,眾人拾柴火焰高”。
這次勞動課,我和三個女生負責打掃教學區的清潔衛生,可謂人少任務重。
我們統籌兼顧、各負其責、配合默契、互幫互助,逐漸縮短勞動時 間,提高勞動效率,提高勞動質量。
勞動啟示我們無論做什么事情,都必須持之以恒,不達目的誓不罷休。
勞動如此,學習如此,工作也如此只有認定目標,腳踏實地,才能“繩鋸木斷,水滴石穿”。
我會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發揚吃苦耐勞的優秀品質,正視一切挫折,不屈不撓,勇往直前。
勞動培養了我們的社會實踐能力,它使我認識到:課本知識是不夠的,應積極投身于社會實踐,經風雨,見世面,豐富人生閱歷,為以后的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為社會主義建設添磚加瓦。
勞動還培養了我們的責任心,使我們樹立了要回報社會,回報人民的人生觀。
它使我們認識到:職業沒有高低貴賤之分。
我要在自己的崗位上,兢兢業業,盡職盡責,鞠躬盡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努力做一個合格的社會主義新人。
一周的勞動如白駒過隙,但它使我的思想發生了質的飛躍,它促使我早日摒棄那些“小太陽”的思想,從而樹立起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我將會在漫漫人生路上勇挑重擔,銳意進取,不畏艱險,奮發有為
通過這次的社會實踐,讓我學會了很多東西,我深深地感受到一個人在工作崗位上的那份熱情。
正因為如此,我才漸漸地懂得了一個道理:要創造自己的事業,就必須付出加倍的努力,憑著一個人對工作的執,堅定的信念會指引著他走向完美的事業之路。
在實踐的這段時間里,我通過自己的努力奮斗,體會到了工作中的酸甜苦辣,這時才發現自己是最幸福的。
因為我還在學習的階段,還沒能真正地接觸事業,沒能真正地了解到工作的難處和辛苦。
想起來,還是覺得自己現在還是不錯的了,能在這么好的環境下讀書,為以后的工作打下基礎,只是,我覺得個別慚愧,都怪自己不夠爭氣,不珍惜這好的時間和機會去好好讀書,整天都無所事事,在家里一點事也不會做。
是這一次社會實踐給了我學習的機會,同時也給了我一次記憶深刻的經歷。
在實習的過程中,我認真、負責地做好每一件自己該做的事,對自己產生,都得到了一個滿意的答案。
原本以為自己已經學會了一些基礎的知識就夠用了,可到了實習的時候才知道原來自己要學的東西還有很多,以后自己要走的路還很長,不能只安于現狀,一定要奮勇直前。
人是在不斷前進中成長起來的,雖然會有很多坎坷,但總是會有辦法解決的。
做人不怕失敗,最怕失敗后永遠不能站起來。
一定要相信自己,因為我總是對自己說“勇敢點,挫折
怕什么,風雨過后一定會有彩虹的”。
于是,我便有著一個堅定的信念,那就是克服自己在成長中的困難,堅定不移地朝著自己奮斗的目標前進。
我相信,自己的明天將會更加美好
寒假社會實踐活動帶給我們的是欣喜,是得到成果的喜悅.在實踐活動中我們感受到自己的微薄,體會到整個社會強大的凝聚力.一方面,我們鍛煉了自己的能力,在實踐中成長,在實踐中學習,充實了自我,增強了口頭表述能力,與人交流,真正地走出課堂.去義務地幫助別人,讓別人享受自己的成果,使自己陶醉在喜悅之中,有時會很累,但更多的感覺是我在成長,我在有意義地成長,在這之后,我明顯地發現自己變開朗了,雖然我自己的力量不足以改變一些東西,但如果再多一些人 呢,整個社會共同努力,這才是動力之根本,動力之源泉,使國家繁榮富強的途徑,提高國民素質的實踐活動.另一方面,我意識到了自己的不足,沒有經驗,沒有與人交流的口才,有些東西以前沒有嘗試過,難免會出差錯,如果我還一成不變的話,以后很有可能沒有立足之地,現在的社會不僅要有知識,還要擁有各方面的綜合素質以及一些應辨能力,光靠在學校汲取知識,遠遠不夠,從現在開始,就要培養自己的能力.我們以后也要珍惜在校學習的時光,不斷參加類似的活動,有目的的深入實踐,之后還要`進行分析與體會,才能緊跟社會步伐,在以后的生活中站穩腳跟,做一個強人,才能喲能否自己寶貴的實踐閱歷打開成功之門!寒假的社會實踐活動已經結束了,但社會實踐給我們帶來的巨大影響卻遠沒有結束。
它使我們走出校園,走出課堂,走向社會,走上了與實踐相結合的道路,到社會的大課堂上去見識世面、施展才華、增長才干、磨練意志,在實踐中檢驗自己。
半個月的社會實踐雖然比較辛苦。
是慶幸
還是依戀
回想起來,才發覺,原來乏味中充滿著希望,苦澀中流露出甘甜。
通過本次社會實踐活動,一方面,我們鍛煉了自己的能力,在實踐中成長;另一方面,我們為社會做出了自己的貢獻;但在實踐過程中,我們也表現出了經驗不足,處理問題不夠成熟、書本知識與實際結合不夠緊密等問題。
我們回到學校后會更加要珍惜在校學習的時光,努力掌握更多的知 識,并不斷深入到實踐中,檢驗自己的知識,鍛煉自己的能力,為今后更好地服務于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
機遇只偏愛有準備的頭腦 ” ,我們只有通過自身的不斷努力,拿出百尺竿頭的干勁,胸懷會當凌絕頂的壯志,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在與社會的接觸過程中,減少磨合期的碰撞,加快融入社會的步伐,才能在人才高地上站穩腳跟,才能揚起理想的風帆,駛向成功的彼岸。
誰幫我寫寫寒假社會實踐活動
大學的謝謝
車的時候,無論有票的還是沒票的,都一窩蜂往車上擠。
我對過年回家的第一印象就是:我背著一個包,提著一個包,與同學一起,從第一節車廂狂奔到第十幾節車廂,然后被后面的人推著擠上了車。
上車后一分鐘,車就開動了。
我記得火車廣播里號召大家發揚風格,讓站著的乘客擠一擠。
大家真的很友好,四個人的坐位,擠了五六個。
火車過道里人貼著人,想蹲下來都沒有辦法,連廁所里也擠著好幾個人。
男乘客還可以想辦法,可苦了女乘客。
記得有一次我身邊坐著一個在西安讀書的大學生,他要小便,就脫下外套讓我給他擋住身體,想把尿撒在礦泉瓶里,但他很緊張,用了十幾分鐘才勉強撒出來。
我還記得有一次身旁坐著一個從西北打工回家的河南婦女,盡管有位子,但她實在太困,太想睡覺了,就把位子讓給別人坐,自己鉆到座位底下睡覺去了。
應該要肯定,我們國家這十年間的鐵路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鐵路線路的增加,尤其是動車和高鐵的開通,極大緩解了交通壓力。
火車站、火車上,起碼不會像過去那么擁擠了。
過年回家那種路途的遙遠、時間的漫長、競爭的激烈、擁塞以及不安全感,讓我對“男兒有志在四方”的觀念產生了極大厭倦。
所以,本科畢業時,我找工作堅決要回到湖北。
后來我就在家鄉隔壁的縣城一中當老師。
自2004年到2011年來上海讀研之前,我再也沒有遭受春節回家難的痛苦。
盡管從隔壁縣回家的汽車在過年時依然被塞得滿滿的,但畢竟只有兩個多小時,實在擠不下,還可以花兩百多塊錢請出租。
我在上海讀研的這幾年,其實也沒有遭受回家難的痛苦,因為上海到武漢的高鐵和動車很多,普通車也有幾趟,買票很方便。
今天各位出行,如果坐火車,不是高鐵就是動車吧
但是,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過:那種速度慢、見站停的普通列車是否還有存在的必要
大家有沒有想過:到底是誰在乘坐普通列車
我想大家肯定一下子就能給出答案:除非沒有其他更好的交通工具,學生不會坐,城市人不會坐,主要是那些底層的老百姓,比如農民、農民工在坐。
去年暑假和寒假回家,我特意選擇坐慢車,16個多小時的硬座。
就是要看看是哪些人在坐慢車,看看慢車上還是不是過去那個樣子。
的確,主要是農民、農民工在坐慢車。
對農民工來說,選擇坐慢車,比動車起碼節約一半的錢,比高鐵節約三分之二以上的錢。
從深圳到武漢,高鐵一等座要八百多,二等座五百多,但慢車硬座不到兩百。
尤其對于全家在外打工的人,從深圳到武漢,可能要節約一千多元,這對農民家庭來說不是小數目。
不過,慢車也沒有過去那么擠了,因為農民工雖多,但很多都被動車和高鐵分流了——既有主動的分流,也有被動的分流,因為價格便宜的慢車越來越少了。
大家可以注意到,今年12306網站通告的春運期間的加班車,三分之二以上的是非動車高鐵。
這個安排還是挺人性的,因為說到底,加班車就是為了農民工而加,低價位的車符合他們的需求。
而且,你會發現,普通火車與動車的氛圍完全不同。
在動車上,相對比較安靜,大家不是玩電子產品就是睡覺,相互間很少交流,;但是,在普通火車上,熟悉的、不熟悉的,都在熱烈地交流,還有打牌、吃東西的,做什么的都有,也有用劣質手機放歌曲的,大家都不擔心打擾到別人,也沒有人認為別人的做法對自己是一種干擾。
慢車上的風格是粗獷的,是人間生活的那種氛圍。
對比動車高鐵與普通火車,很容易就能發現這里的階層差別、生活方式的差別。
而且你還能感覺到,底層人的心理,比我們想象的要樂觀得多,健康得多。
底層的 狀況雖然普遍很糟糕,但大家還是很聽話地活著,這里面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們如果在外面活不下去,還有家園可以退守。
開私家車回家過年,在青年打工者中越來越普遍。
我待會進一步講這個事情,因為它的意義大大超出了交通工具本身。
騎摩托車回家的情況,大家可能在新聞里看到了。
每年春節,總有摩托大軍回家過年。
我的一個表哥,每到過年時就讓他的兒子坐汽車回家,而自己騎摩托車帶老婆回家,路上要兩天一夜。
另一個表哥也是騎摩托帶老婆回家,有一年在途中撞了人,不知是真撞還是被訛詐了,反正被人家扣了一天多,賠了一萬多塊才放人,半年的收入就這樣沒有了。
人與人之間聯系的失落 我覺得,當前農村的親情關系,很大程度上是靠老一輩建立的關系維系著。
在老一輩那里,這種關系處在一種相對穩定的時空里,但對年輕一代來說,大家的關系早已被現實割裂了。
比如,我和我的眾多表哥,小時候一起上山捉鳥,下河摸魚,關系好得不得了,但這一二十年來,他們一直在外打工,我一直在外讀書和工作,一年最多在過年時見一次,平均下來每年還沒有一次,因為他們不是年年都回家。
拜年的時候,大家也不再像過去那樣,在親戚家吃飯喝酒聊天,甚至留宿一晚,現在大家都騎著摩托車拜年,去親戚家匆匆走一遭,放下東西,客套幾句,就要離開了。
平時的生活啊情感啊什么的,都沒有來得及交流。
大家拜年,不再是為了親戚間互相走動,饋贈禮物,交流感情,而只是為了完成傳統和長輩交代的一項任務。
悲哀的是:如果老一輩都不在世了,新一輩的聯系也就慢慢斷了。
更讓人悲哀的是:農村的日常生活充滿著深刻的悲劇。
自打工潮于九十年代興起以來,很多農村人一直在外打工,二十多年來與父母團聚的時間,平均到每一年可能就十來天。
很多農村老人倒斃在田間地頭,病死在床上,兒女都不在身邊。
沒有來得及為父母養老送終,成為許多人終身的悔恨。
每次回家,看到我身邊的老人搖搖欲墜的樣子,我就覺得心里難受得很。
如果一個人為了生存,連愛父母愛子女的機會都被剝奪了,你怎么可能指望他去愛別人,愛社會,愛自然
你怎么可能指望他能用超出金錢的標準來衡量別人的價值
所以我想說:現代生活是一種讓人心腸變硬的生活。
在農村,還有什么可以將農民動員起來
自從2006年免收農業稅之后,中國農村的基層組織主要起著上傳下達的作用,不再與農民的根本利益發生關系,也不再能將農民組織起來,農民處于“個人自治”的狀態。
(1)春節的力量。
親人團聚,過年拜年。
過年的力量,親情的力量,是當下動員中國人最有效的力量。
這也是過年最讓人感覺溫暖的東西。
當然,以前過年時的各種集體活動,都已消失殆盡了。
(2)祭祀。
中國農村還是保持著過年、過十五給祖宗上墳“送亮”的習俗——家家戶戶都要去祖宗的墓地給祖先點蠟燭,燒紙錢,放鞭炮,與祖先交流。
很多已經在城市安家的人,也會趕在大家三十這一天開車回老家給祖宗上墳。
許多曾被廢棄的祠堂,這些年也逐漸恢復起來了。
(3)葬禮。
很多老人沒有挨過冬天。
過年前后,是老人逝世的高峰時段。
喪葬在中國文化和中國人的生活中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尤其對今天的社會來說,有著特別重要的意義。
媒體上動不動就喜歡報道某某地方為舉辦葬禮大肆揮霍,讓大家誤以為這是普遍現象。
其實恰恰相反。
相比古代,今天的喪葬已是在最大程度上簡化了。
“貴生重死”的觀念早已失衡了——大家越來越貴生,對于死,不再有敬重, 不再讓死者享受哀榮;對于天地,不再有敬畏。
但喪禮,在現實中依然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去年快過年的時候,本家一個叔叔亡故——本家人和四面八方的親戚來給他守喪,守喪的時候大家聚在一起交流,像過節一般,交流一年的生活情況、見聞和感想,稱贊中央的政策,譴責干部的腐敗??深夜里交談的聲音傳得很遠很遠。
守喪完畢,大家集體出力,將他抬到山上,讓他入土為安。
社會學者經常用“原子化”來形容今天農村的現狀,說白了就是,農村原有的那種共同體已經消失了,人與人之間不再像原來那樣有著密切的關系和交往,不再像過去那樣每到過年時相互串門,集體上街玩等等。
為死者守喪和送葬,在農村反而成了村里人團聚和交流的一個契機。
這也是我在家鄉看到的唯一能夠讓大家團聚的方式。
妻子 房子 車子 (1)妻子。
這一點主要是針對農村的男青年來說的。
在今天的社會,農村男青年在本地找媳婦越來越難。
一來,這是由中國男多女少的現狀決定的。
而且,農村稍微長得好看點的女孩子,基本都嫁到城里去了,愿意嫁在農村的女孩子越來越少。
二來,農村青年討媳婦,要具備的物質條件很高,現在普遍的一個情況是:彩禮六到八萬,房子兩套:在老家一棟樓,在縣城一套房。
這個壓力,并不比城市青年討老婆的壓力小。
過年的時候,打工的青年男女都回來了。
只要哪一家有適齡女孩子,去她家的媒人可謂絡繹不絕。
這在鄉村已成了一門生意,農村說親,幾乎到了“搶”的地步。
如果初步說定一個,男方至少要給媒人五百塊,最終結婚時,還要給上千的報酬,有的甚至要給到兩三千。
傳統的農村婚姻,從相親到定親到結婚,要三四年時間,男女雙方有一個了解和熟悉的過程。
現在卻不同,年里看對的,過了年,馬上定親,然后女青年跟著男青年出去打工,等到半年過去,女方懷孕了,立刻奉子成婚。
曾聽過一個搞量化統計的學者對農民工的調查報告,得出的結論之一是:農村孩子結婚越來越遲。
但我看到的情況恰恰相反:因為女孩子難找,男孩子一到二十歲,父母就張羅著給兒子物色對象,物色好對象之后,既怕女孩子變心,又考慮要到城市討生活的現實情況,就催著孩子趕快結婚。
可以想象:在現代社會這種動蕩不安的生活中,這樣的婚姻會出現多少問題
事實上,農村離婚的情況,也是與日俱增的。
(2)房子。
剛才已經說了,現在農村人娶老婆要房子兩套:一套在家里,一套在縣城。
其實縣城的那套房,平時都空著,只是過年時回來住,但對年輕人來說,那就是城市生活的一種代表。
過年時,有的也會把父母接到縣城過年,但父母住不慣,在縣城過了大年,初一就趕回來了。
在老家的生活是“老米酒,蔸子火,除了神仙就是我”,而在縣城除了那套房,什么都沒有。
但是,為了添置這兩套房,將來給兒子娶媳婦,很多家庭是舉全家之力在外打工。
下面給大家看我在去年過年的時候寫的一則筆記,涉及到房子和婚姻的問題,但還有其他的含義在其中。
2024年冬天的一則筆記 跟大哥、細哥到二郎廟水庫捕魚。
(細哥承包的這座小水庫只有三十畝的水面,在海拔八九百米的山上,水很純凈,可直接飲用,魚放在里面長得非常慢,一年下來甚至還要瘦。
每年臘月底或者年初,細哥就要從外面進魚秧,雖說是魚秧,其實 有三斤多一條——這種魚是在平原地帶的池塘里用飼料喂養的,進價是兩塊多,但是魚在純凈水里清洗了一年之后,肉味大大改善,可以賣到五塊多一斤。
) 一個拉磚的師傅把車停在壩上。
我們問他,從山下往山上拉一趟要多少錢。
他罵了一句話粗話,然后說:“兩百塊,劃不來
”又說,就是這樣的生意,也越來越少了。
山里的樓房基本都做完了,沒有做的也都在縣城里買了房。
大哥說:“在縣城買房又么樣,到時住在那里做什么呢
”司機說:“只要是人,總有個生存的法子。
”又來了一個人,是細哥的同學,他的摩托車上帶著老婆和還在讀初中的兒子。
得知他在這山里做了樓房,還在縣城買了一套房。
細哥問:“你要買那么多房做么事
”他嘆了一口氣:“我們這時代不叫人過的時代
沒辦法
”“做了一棟樓,買了一套房,還叫沒辦法
明年還去打工嗎
”“不去打工,在家里做么事
”而這座水庫上頭的兩個塆子的人家,基本上都在這里做了一棟樓,在縣城買了一套房。
其間來了一人,開小車,戴墨鏡,手腕上戴著很粗的黃金鏈子。
老遠就用粗嗓子喊正在水上下網的細哥,問有魚沒有。
細哥正劃著獨木船,一只手劃,一只手下網,笑著答:“你又不買,問著做么事
”同我們說話時,他的墨鏡始終沒有摘下來,神氣得不得了。
墨鏡又對細哥喊:“別撲了麻雀(翻船)哈,我是秤砣,到水里就沉了,幫不了你。
”說完就獨自哈哈地笑。
他同我們說起晚上要陪開挖機的斗地主。
說是挖山種天麻,規模很大,已經買了十五萬斤樹。
從言談中得知,他平時在縣城住。
細哥的同學也說,他準備將家里幾面山的樹都賣了——分田到戶后交了幾十年的稅,沒有沾過任何光。
后來聽細哥講,墨鏡小學沒讀完,就在外面混,替人討債,拿斧頭砍人,就這樣起家的。
一會兒又來了母女三人,帶著一個三歲的小孩。
她們是來買魚的。
跟墨鏡是親戚。
墨鏡卻不認識那個年紀最小的女孩。
“跟以前長得不一樣了呀
”墨鏡說,“在哪里打工
”她說在溫州。
“屬什么
”“屬雞。
(剛滿20)” 墨鏡說:“還沒有說人家吧
我幫你介紹個。
”女孩的母親說:“她回來這幾天,已經有好幾個人來介紹。
”“某某某正為兒子找媳婦急得哼,我把你說到他家。
”(說,替人說親的意思)女孩母親連忙說:“那怕是不行,她想嫁到縣城里。
”墨鏡說:“他家在縣城有套房子。
那男孩的娘脾氣不好,但你們又不跟她過,你們到縣里住,做點小生意。
他家也有錢,你叫他們現在拿個四五十萬,輕而易舉就拿出來了。
”墨鏡走的時候,表示過兩天,要帶那男孩上門相親。
(2024年臘月25) (3)車子。
近些年來,對在外打工五年以上的農村青年來說,對一種東西的渴求,可能比對房子和妻子更為強烈,那就是車子。
車子不一定要多么好,五萬,八萬,二十萬,各種檔次的都有。
老百姓不認識車子的牌子,不知道車子的價位,只知道這些車叫“小車”。
不管什么小車,關鍵是要有
在農村,房子是一個媒介,車子更是一個媒介——是你在外面混得好,有身份的代表,房子不能移動,車子卻可以四處招搖,表示衣錦還鄉。
很多二代、三代農民工,當下最大的期待就是買一個車子。
尤其對那些好些年沒回家的人來說,他再次回家,必須要有輛車,否則他怎么證明自己
春節的縣城,到了水泄不通的地步,這些車子絕大部分都是從外面回來的,與此同步的情況是:物價飛漲。
知識的無力感 這十多年來,外界對于農村的關注主要集中于農民工身上。
眾所周知,他們在城市打工的日子很苦,而家里的老人和孩子往往無人照料。
其中酸甜苦辣自不待言。
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現在農村日子過得較為殷實的,也恰恰是這些有幾個成員在外務工的家庭。
(僅僅只有一個成員務工,通常不足以改變家庭的經濟狀況。
)應該 說,他們的辛勞和淚水還是得到了適當的回報。
倒是有兩類家庭,他們處于最困難的境地,卻往往被忽視。
一類是孤寡老人。
一類是舉全家之力,把子女培養成大學生的家庭。
在第一類家庭中,這些老人的年紀一天比一天大,身體一天比一天衰敗,沒有任何經濟來源,日子過得異常艱難。
有人會問:國家不是有低保嗎
是的,他們中的確有部分人吃上了低保。
在我的家鄉,低保的額度是每年八百。
但是,絕大部分這樣的老人,仍在低保的福利之外。
因為他們處在農村的最底層,沒有人替他們說話。
低保名額通常被身強體壯者拿走。
甚至,有些村干部為了堵住所謂“刁民”的嘴,不讓他們到鎮上或縣里反映村里的問題,就把這些人變成低保戶,有的甚至全家吃上低保。
“有錢人吃低保”,早已成為農村公認的一樁怪事。
過年的時候,大家也不再像傳統社會那樣,家家戶戶給這些孤寡老人送點東西。
這里所謂第二類家庭,主要是指有孩子在1980年代出生的家庭。
這些孩子,從小學讀到大學,一直都在經受教育收費的最高峰,沒有哪一坎能夠躲過。
并且,二十多年來,農村稅費多如牛毛,家里一年的收入,不夠交稅。
大人內外應付,心力交瘁。
最要命的是,作為滿載家庭希望的大學生,畢業之后勉強找到一份餓不死的工作時,又面臨結婚、買房等種種壓力。
可以說,幾乎每一個農村的80后大學生,都是以犧牲整個家庭的幸福為代價來讀大學的。
但他們中的絕大部分,畢業后沒有希望收回成本,倒是讓年邁的父母繼續陷入困頓。
最近一個博士師兄請吃飯,他說他現在最害怕的就是回家,感覺很難融入到村子的生活,所以他每年過年他都回去得很遲,來學校很早。
為什么呢
因為當你一出現在村子里,村里人其他的不問,就問一個問題:“你現在能拿多高的工資
”所以,他過年回家,基本不出門。
這個體驗跟我是一樣的。
你要問我過年在家鄉看什么,其實我沒看什么,因為一大半時間是呆在家里看書,看電視,寫東西。
作為農村大學生,當你回到家鄉的時候,你童年那些伙伴都衣錦還鄉了,而你連自己的問題都不能解決,你還能做什么呢
沒有人信任你的知識
小結 說了上面這些,相信大家能夠理解,對于我這樣漂在外的農村大學生,回家過年既是一件非常急迫的事情,也是一件情怯的事情。
回家究竟看什么
其實真的沒有刻意去觀察,但是很多事情卻不停地往你心里撞,也就有了很多感受。
越看,對鄉村的未來越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