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每回讀后感
第一回 說楔子敷陳大義 借名流隱括全文 儒林外史》第一回的開場,從中我們不難看出《儒林外史》所描繪的是一幅活生生的社會面貌圖。
人生追求功名利祿,古來有之。
歷史上有多少文人墨客曾經留下詩詞,告誡世人要淡泊名利、寧靜致遠,然而人們始終無法走出功名富貴的怪圈。
王冕就從小就因為家境貧寒而為鄰人放牛。
在牛背上,他仍舊博覽群書,更自學成為了畫沒骨花卉的名筆。
此后,下到平民百姓,上到知縣財主都來索畫。
但王冕性情不同,不求官爵。
朝廷行文到浙江政司,要征聘王冕出來做官,他卻隱居在會稽山。
后人提到王冕時,常常稱其為王參軍。
但王冕何曾做過一日官
能在功名面前,心如止水,不為所動,也只有王冕這些儒林中的鳳毛鱗角了。
第二回 王孝廉村學識同科 周蒙師暮年登上第 周進的出場: 頭戴一頂舊氈帽,身穿元色綢舊直裰,那右邊袖子同后邊坐處都破了,腳下一雙舊大紅綢鞋,黑瘦面皮,花白胡子。
簡單的幾筆,就把一個窮老塾師的神情面目勾勒出來。
像“舊氈帽”表明他還不是秀才,“右邊袖子”先破,表明他經常伏案寫字,這些都是用筆極細的地方。
而這種例子在小說中是隨處可見的。
白話寫到如此精煉,已經完全可以同歷史悠久的文言文媲美了。
《儒林外史》第二回描寫了一個屢試不中一個年過花甲,屢試不第,受盡曲辱,精神失常的周進到省城參觀貢院時的情景:“到了龍門下,行主人指道:‘周客人,這是相公們進的門了。
’進去兩邊號房門,行主人指道:‘這是天字號了,你自進去看看。
’周進一進了號,見兩塊號板擺的齊齊整整,不覺眼里一陣酸酸的。
”這句話著實寫活了周進的的內心活動,寫出了周進苦讀幾十年書卻毫無用武之地的痛苦。
第三回 周學道校士拔真才 胡屠戶行兇鬧捷報 儒林外史》第三回寫范進中舉后,張鄉紳立即送賀儀銀和房屋,范的丈人胡屠戶也立時變了嘴臉吹捧女婿“是天上的星宿”,而范得了消息,高興得發了瘋,被胡屠夫打清醒后,眾鄉親都來奉承巴結了。
這真道是說明古代中舉后便可升官發財呀。
看看范進在沒中舉人前的生活,卻也給人以一種很壓抑的心情,這一回讓我想到了一個詞,那就微是咸魚翻身
范進在科舉的道路上,以生命為賭注,從二十歲一直考到五十四歲才中舉。
幾十年間的打擊、折磨,已使他的心靈完全陷于痛苦的木然狀態。
因此,當一個完全相反的信息出現時,盡管這是他孜孜追求的希望,他卻反而沒有“力量”接受了,他的心理完全失去了平衡,他瘋了。
范進的瘋魔,帶有喜劇的一面也可以說是富有喜劇性的悲劇。
范進成了舉人,又中了進士之后,地位改變,他性格中的另一面,即在科舉制度薰陶下形成的虛偽、做作等劣性,也真實地表現出來了。
作為舉人老爺的范進,因“先母見背,尊制丁憂”,在酒席上既不用“銀鑲杯箸”,也不用磁杯、牙箸,必換了“白顏色竹子的筷子”才肯,以此表示孝子的情狀。
但吃起來,他卻毫無喪母之憂,搶先“在燕窩碗里,揀了一個大蝦元子送在嘴里。
”在官方理學規范下的虛情假意,一下子暴露無余。
第四回可見,吏治的腐敗同樣源于以功名富貴為核心的科舉制度。
這一制度還造就了一大批魚肉鄉里的土豪劣紳。
清代科舉唯有“優貢”在制度上強調優良品行以決定應舉資格,張靜齋為了謀奪和尚的田產,裝神弄鬼,唆使地痞流氓誣諂和尚與婦女通奸。
官吏之殘虐是如此,地方縉紳也同樣卑劣無恥。
例如劣紳嚴致中,是個“忝列衣冠”的貢生,他在鄉里強買強賣,巧取豪奪。
他的一口小豬跑到王家,便以八錢銀子強行賣與王家,待王家把豬養到一百多斤時,他又把豬關在自己家里,并說這豬本來就是他的。
另外,有一老者黃夢統并沒有借用他的銀子,但他卻強逼黃老漢給他利息。
更為無恥的是,他雇船接回新婚兒子、兒媳時,拿普通點心云片糕讓船夫吃了之后,卻硬說是船夫偷吃了他的珍貴藥品,以此賴掉船資。
其卑劣可恥的行為,既令人鄙夷不屑,也令人憤懣不已。
第五回 王秀才議立偏房 嚴監生疾終正寢 高要縣的監生嚴致和是一個把錢財看作是一切的財主,家財萬貫。
他病得飲食不進,臥床不起,奄奄一息,還念念不忘田里要收早稻,打發管莊的仆人下鄉,又不放心,心里只是急躁。
他吝嗇成性,家中米爛糧倉,牛馬成行,可在平時豬肉也舍不得買一斤,臨死時還因為燈盞里多點了一根燈草,遲遲不肯斷氣。
第六回 鄉紳發病鬧船家 寡婦含冤控大伯 嚴致和的哥哥貢生嚴致中,更是橫行鄉里的惡棍。
他強圈了鄰居王小二的豬,別人來討,他竟行兇,打斷了王小二哥哥的腿。
他四處訛詐,沒有借給別人銀子,卻硬要人家償付利息;他把云片糕說成是貴重藥物,恐嚇船家,賴掉了幾文船錢。
嚴監生死后,他以哥哥身份,逼著弟媳過繼他的二兒子為兒子,謀奪兄弟家產,還聲稱這是“禮義名分,我們鄉紳人家,這些大禮,卻是差錯不得的”。
第七回 范學道視學報師恩 王員外立朝敦友誼 范進雖然憑著八股文發達了,但他所熟知的不過是四書五經。
當別人提起北宋文豪蘇軾的時候,他卻以為是明朝的秀才,鬧出了天大的笑話。
在其成為山東學道后,為報老師的恩德特提拔老師的門生荀玫。
古代的官場和現代的沒什么區別,只要有關系,就能比別人有更好的機會 第八回 王觀察窮途逢世好 婁公子故里遇貧交 舉制度不僅培養了一批庸才,同時也豢養了一批含官污吏。
進士王惠被任命為南昌知府,他上任的第一件事,不是詢問當地的治安,不是詢問黎民生計,不是詢問案件冤情而是查詢地方人情,了解當地有什么特產,各種案件中有什么地方可以通融;接著定做了一把頭號的庫戥,將衙門中的六房書辦統統傳齊,問明了各項差事的余利,讓大家將錢財歸公。
從此,衙門內整天是一片戥子聲、算盤聲、板子聲。
衙役和百姓一個個被打得魂飛魄散,睡夢中都戰戰兢兢。
而他本人的信條卻是“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
朝廷考察他的政績時,竟一致認為他是“江西的第一能員。
滿意請采納
讀儒林外史的感受
《儒林外史》讀后感初識《儒林外史》是在看京劇《范進中舉》之后。
看完之后不覺驚異于作者的獨具匠心,卻沒有領略導作者的真正用心,直到翻開《儒林外史》瀏覽了整個故事之后。
《范進中舉》講的是五十四歲的老童生范進終于考上舉人,歡喜至瘋,最后被平日最怕的老丈人胡屠戶一巴掌打清醒的故事。
非常簡單的故事,但縱觀全文事實上卻并不是那么簡單。
中舉從范進身上來看是好事,苦考了三十四年終于出頭,從他發瘋來看足以看出那時的讀書人對功名癡情一片,像周進哭號著為秀才名分磕頭撞板。
但他們的癡情并不是為了道德理論上的治國之經,而是純粹的個人升官發財。
還有范進中舉前后判若兩人,中舉前萎縮地向老丈人低頭稱事,中舉后便有了老爺大人們的官腔。
甚至在為母親守喪時,在打秋風的筵席上大吃大喝。
而他僅僅是中舉,不出兩個月,什么房產、田地、金銀、奴役,不請自來。
范進是千萬得中讀書人的代表之一,封建政府用他們的榮華為不得中的讀書人做榜樣,加深科舉對他們的毒害。
中舉對胡屠戶來說,也是意義非凡。
對范進中舉前要打要罵由著性子來,一旦中舉后,因范進發瘋讓他打范進一巴掌,他卻說:“(范進)雖是我女婿,如今做了老爺,就是天上的星宿。
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
”如此便把一個勢利小人的嘴臉清晰的勾畫了出來,胡屠戶就是那些滿腦子也是功名,中了科舉余毒的市井小人的化身。
還有那些鄉紳,都在第一時間忙不迭的為范進送金送銀,正是他們為政府傳播科舉毒推波助瀾。
跳出范進的故事,作者詳細描寫了臨死伸著兩指頭,唯恐兩個燈芯廢油的嚴監生和強搶人豬,用云片糕當藥訛詐船家的嚴貢生兄弟倆作為代表。
綜上所述的人物,無一不受科舉的毒害。
事實上不只這些人。
還有舉著科舉飯碗的名士們,還有科場屢屢落敗的如看西湖風景都要擠出幾句經典的馬二先生之類的人。
還有佛門弟子,一聽胡屠戶為女婿范進母親做法師,屁滾尿流地馬上安排起來。
甚至是賈寶玉最最推崇女子亦是如此。
魯小姐受其父影響只認八股文,什么都以八股文馬首是瞻,自己終日練習八股,后來因為丈夫對科舉毫無興趣,終日長嘆。
書中充斥著諷刺味,辛辣尖刻,這與作者生活背景很有聯系。
作者吳敬梓慷慨好施,被族人看成敗家子。
他后半生十分潦倒,但是旁人幾次三番找他參加科舉,他都不應。
他的書桌下有八股細繩,每根下都有一個臭蟲,一個蚊子,就是“八股臭文”之意。
因為貧困無法取暖,他常邀請朋友繞成行走還“歌吟嘯呼,相與應和”,并稱其為“暖足”。
這樣的背景下,無怪乎書中描寫如此地耐人尋味了。
如今時代不同了,我們生活的時代很少有人提及科舉這類的話,也沒有了書中迂腐的現象。
但是,我們常常看見家中老人為了讓下下代的認凌晨排隊報課外班,諸多考生因為中考高考日以繼夜讀書,有些考上的扔書慶賀,有些考不上的跳樓自殺。
沒有人為了什么“秀才”、“舉人”磕頭撞板,卻有人為“碩士”、“博士”不擇手段。
很多人拿著文憑大吃大喝。
不知以后是否還會有一本“儒林次史”來諷刺這個時代的制度。
《儒林外史》的讀后感(50字)第一回
這兩個就是生活們的真實寫照。
像嚴致中一樣的在電視上常見些人沒錢但是在一些宴會上如土,弄大排場,可是到了最后,還不是被人追著討債。
像嚴致和一樣的人不多見,不過我給大家講個笑話,不知大家聽過沒有:從前有個人,他家財萬貫,但是很吝嗇,在臨終之時,他伸出兩個手指頭,始終沒咽氣,最后夫人把燈草挑剩一根時方才咽氣。
嚴致和就和他一樣,有錢吝嗇。
這兩種人都不值得我們學習。
我們要以他們來提醒自己,要做好人。
《儒林外史》《簡愛》寫讀后感,人物分析或讀書筆記兩篇是什么意思
簡·愛:作者:(英)夏洛蒂·勃朗特。
類型:劇情。
本文作者:愿咸與恒。
這本可以說是名著中的名著,因為它塑造了簡·愛這個堅強、倔強、獨立的女性。
全書都是用第一人稱的方式敘述的,但是感覺應該是一個歷經了坎坷波折的女性到了中年之后的回憶,整個的口吻給人的感覺更多是一種淡定。
1~40頁儒林外史讀后感100字
《儒林外史》是我國一部著名的古典長篇諷刺小說,它通過生動的藝術形象,反映了封建社會末期腐朽黑暗的社會現實,批判了八股科舉制度,揭露了反動統治的罪惡和虛偽。
小說的作者吳敬梓運用周進,范進等生動的藝術形象,用辛辣的筆觸,揭露了統治者的腐朽和虛偽。
作為一部杰出的諷刺小說,作品通過集中概括,典型的再現了生活的現實,揭示了它們的不合理,可笑,可鄙,甚至于可惡
儒林外史的讀書感悟40字
是一部頗具諷刺意味的小說,作者在書中用細致的描寫刻畫了封建社會一心只想追求功名的讀書人,同時告誡后人,人生在世,錢名利生不帶來死不帶走。
讀儒林外史有什么感受(簡短)
“功名富貴無憑據,費盡心情,總把流光誤。
濁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謝知何處。
”這是《儒林外史》開頭的幾句。
可以說,這也是整本書的靈魂所在。
這些話雖然已是老生常談,可真正能明白人的又有幾個
“學而優則仕”,正是這句話害了一批又一批的讀書人。
他們把讀書當成敲門磚——“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圓如意,書中自有美嬌娘……”。
為了金錢,為了財富,他們可以廢寢忘食地讀書,可以從黑發垂髫考到白發蒼蒼:八十歲才中了狀元的梁灝,花白胡子還是“小友”的周進,考了幾十年一朝中榜,歡喜瘋了的范進……儒林中為了功名利祿,消得人憔悴,衣帶漸寬終不悔的又何止這幾個
魯迅先生稱封建禮教為吃人的禮教,那么稱封建科舉制度為害人的制度也不為過了。
當然,“世人皆醉我獨醒,舉世渾濁我獨清”的人在儒林中也不是沒有。
王冕就是其中的一個。
他從小就因為家境貧寒而為鄰人放牛。
在牛背上,他仍舊博覽群書,更自學成為了畫沒骨花卉的名筆。
此后,下到平民百姓,上到知縣財主都來索畫。
但王冕性情不同,不求官爵。
朝廷行文到浙江政司,要征聘王冕出來做官,他卻隱居在會稽山。
后人提到王冕時,常常稱其為王參軍。
但王冕何曾做過一日官
能在功名面前,心如止水,不為所動,也只有王冕這些儒林中的鳳毛鱗角了。
幾百年后的今天,捧起《儒林外史》細細品讀。
時而為當時士人名流的庸俗可笑而嘆息,時而又為貪官污吏的卑鄙丑惡而憤怒。
吳敬梓以其幽默詼諧的語言,把封建社會科舉制度的腐朽黑暗面刻畫的入木三分。
難怪后人有“慎勿讀《儒林外史》,讀竟乃覺日用酬酢之間,無往而非《儒林外史》”之嘆。
讀《儒林外史》心得50字以下
“秉持公心,指擿時弊。
機鋒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諧,婉而多諷”。
通過對種種不和諧、悖于人情、逆于常理的荒謬現象的揭露,注入描寫人物的自吹自擂、大言不慚、自作聰明、弄巧成拙、欺世盜名、自命清高、自相矛盾等等。
正像果戈里所說:“我們的騙子們,我們的怪物們。
……讓大家笑個痛快。
笑真偉大,它不奪去生命、田產,可是在它面前,你會低頭服罪,像個被綁住的兔子。
” (魯迅)
儒林外史商人助周進的感受.
本章是我個人印象最深的一篇,這篇講的是一個叫周進的老先生,因含窗苦讀幾十年來卻連個秀才也沒中上而感到非常傷心,進入貢院后又想到梅三相的挖苦諷刺和王舉人的目中無人,更感到萬分悲痛,悲痛之余便撞號板撞得口吐鮮血,四位商人得知了他的不幸遭遇給予了很大的幫助,在四位商人的幫助下考中了進士錄取了第三甲,當了御史。
在文章前部分從周進的不幸遭遇,特別是王舉人的目中無人和申祥甫的挑撥人心,煸風點火,也預示了下文周進的悲痛之舉。
文中生動細致地寫出了周進撞號時的動作——遍地打滾、哀號不已兩詞也體現了人物當時的心理活動。
從周進姐夫金有余一句“他是很有才學,可是運氣不好。
”也揭露了當時官府腐敗,反映了當時封建社會末期腐朽黑暗的社會現實,批判了八股科舉制度抵制了人的靈巧頭腦,控制考生們的思考,真正的人才得不到重用,讓他們變得呆板,不善于變通,以此壓迫人民。
后來周進考中了官,申祥甫又回過頭來巴結,可見此人是多么的現實與陰險。
但商人的出手相助之仗義壯舉也是書中的光明之處。
想想生活在現代的我們是多么幸運啊,只要你是個人才哪怕只有一技之長也會有你充分發揮的地方,不會出現周進這種懷才不遇的事情。
所以我們更要珍惜現在,努力學習,取得好的成績才能更好地發揮自己的才干。
儒林外史讀書心得
《儒林外史》是一部暴露知識分子陋面貌、官場黑社會炎涼的諷刺小說。
中國傳一句話說:「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這句話表現了過去讀書人在社會上的崇高地位。
讀書人也就是高居於士農工商階級的儒士,在中國傳統觀念里,一個讀書人最高的理想應該是救國救民,為天下蒼生盡一己之力,所以政治舞臺才是他們發揮才能的地方,然而在明清兩代,想要登上仕途只有一個途徑,那就是要通過科舉考試,但是因為當代的科舉制度過於僵化,不僅命題范圍狹窄,而且講究八股格律,使得科舉考試成了文字游戲,而考生專就應試的科目用功,也難培養真正的實力,只能代圣人立言,久而久之,使得士人的學問空虛,民族的智慧為之閉塞。
雖然八股取士的弊病如此的嚴重,但是當時的讀書人幾乎通通陷入科舉的泥沼里
故顧武炎說:「八股之害等於焚書。
而敗壞人才,有甚於咸陽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馀人也。
」以致中國文化被桎梏了五百逾年之久。
儒林外史里面,有兩個最出名的角色,可說是同一典型的兩個化身,這兩人的名字都叫「進」,此字便點出了這兩個人物的精神所在。
因為「進」字是高升進步之意,也是通過考試的「進士」頭銜。
其中周進年逾花甲,久試不第,苦極而瘋,而另一位范進年過半百,一朝高中,喜極而瘋。
儒林外史所描寫的,正是這個時代悲劇中讀書人載浮載沉熱中功名的丑態。
傳統的中國無往不在的王權對知識界,無所不至的奴役和長期高壓的控制,導致中國知識界失去了獨立思考的能力,也讓讀書人忘記了讀書真正的意義,明清八股取士即為一例,士子為獵取功名,終日埋首於空洞和陳腐的內容,所學的與修己治人毫無關系,中國儒家什麼進德修業的理想,也都在追求名利的欲望下消失殆盡了,唯有高頭講究八股時文,才是頭等的正經事。
見此現象,莫不令人感到痛心啊
作者吳敬梓非常痛嫉八股文人,在程晉芳為他所作的《吳敬梓傳》中就有這句話:「獨嫉時文如讎;其尤公者,則尤嫉之」,可見吳敬梓在本書中傳達的了一個重要的觀念,那就是「做人比做官重要,人格比富貴重要」,我想一位真正的讀書人,就應該擁有高上的節操與氣度,為了名利不擇手段達到假道學的目的,是君子所不齒的,一時的功名利祿是不長久,終將隨著歲月而消逝,唯有那高上的情操才能留芳萬世,為世人所崇仰。
讀了這本書也讓我進一步聯想到現在的社會,每個人都汲汲營營的去求取文憑,埋頭苦讀只為他日功名,都忘了讀書是為了令人明理、辨別是非、充實自己,將來對社會有所貢獻,如此一來你所讀的圣賢書都將只是表面的文字,并沒有所謂的真正內涵啊
希望僅以一本《儒林外史》與大家重新探討讀書求知識的根本意義,進而去實現,振興世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