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紅色經典感悟人生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讀后感一部名副其實的百科全書——《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讓我看到在革命的熔爐中,一位懵懂少年鍛煉成為無產階級戰士的展新旅途。
煉獄的炙烤,你不退縮,敢于向命運挑戰。
自強不息。
你從小在苦水中長大,早年喪父,母親替人洗衣做飯,哥哥是工人,12歲的你,就被母親送到車站食堂當雜役,在那里受盡了凌辱,但這一切逆境并沒有使你屈服,反而令你更加堅強,你崇尚生活的真善美,渴望過上和平的日子。
或許是上帝的安排,讓你遇到朱赫來,在他的啟發和教育下,你的思想得到了成長,懂得了不平等生活的社會根源,懂得了要想推翻舊世界,必須成為“勇敢堅強的階級弟兄”和“堅決斗爭的鋼鐵戰士”。
烈火般的焚燒,你從未屈膝投降過,而是奮發向上,為理想而獻身。
革命的道路并非一帆風順,在一次激戰中,你的頭部受了重傷,但你以驚人的頑強毅力堅持了下去,戰勝了死亡。
出院之后你已不宜返回前線,你便加入了國家建設列隊中,繼續投入更加激烈的革命戰斗中,在興建窄軌鐵路中,你表現了高度的政治熱忱和忘我勞動的精神。
在寒冷的大地上,雖然腳凍得又紅又腫,脖子生了兩個大瘡,還得了嚴重傷寒,但你依然堅持著直到倒下才離開自己的工作崗位。
病魔纏身,你沒有倒下,而以鋼鐵般的意志樂觀的生活,為革命盡自己的最后一份力量。
你忘我地工作,甚至不愛惜自己的身體,體質越來越差。
你幾乎完全癱瘓,接著雙目失明。
嚴重的疾病終于把你這個滿懷革命熱情的年輕人束縛在病榻上,你在肉體上和精神上都忍受著難以想象的痛苦的情況下,重新找到了“”歸隊的力量,找到了新的目標。
你要靠文學創作回到隊伍中去。
寫好的小說寄往柯托夫斯基征求意見,但書稿在途中丟失,你不氣餒,重新開始創作,小說最終獲得成功。
鋼鐵是在烈火中燃燒,高度冷卻中煉的,因此很堅硬。
而你就是這塊鋼,看客的命運,艱苦卓絕的革命道路都不是你的對手。
你以鋼鐵般的毅力大了一場又一場的勝戰,讓我明白了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敢于向命運挑戰,忘我的獻身精神,堅強的斗爭意志,樂觀的生活態度以及明確的人生目標都是你身上的閃光點。
我知道了,鋼鐵原來就是這樣煉成的。
它將是我前進的動力和力量的源泉。
讀紅色經典心得體會
在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長長河中,是誰為了祖國的希望創造了一次又一次的奇跡.流下了智慧的足跡;在硝煙滾滾的戰爭中,是誰為了祖國美好的未來,英勇殺敵.留下了鮮血的足跡;在中華民族的偉大建設中,是誰為了祖國的繁榮、強大,不斷努力前進.流下了奮斗的足跡!是誰?是他們:漢武大帝、唐宗宋祖……是他們:劉胡蘭、黃繼光……是他們:毛澤東、孔繁森……不光是他們,更有那些辛勤的勞動者們,他們無私的做出了自己的奉獻.其實,是他們創造了中華之崛起!留下了深刻而偉大的足跡.全是因為有了他們,才有了如今我們美好的生活,富裕的社會,暢通的經濟!在如今的學習中,我們又留下了怎樣的足跡?有些同學能夠上課積極動腦發言,按時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遇到不會的難題能努力思索,不解探求;有些同學上課做小動作,不按時上交老師的作業,遇到難題則更是“望而卻步”或“半途而廢”.有些人可以順利的走完人生的路,即使遇到坎坷泥濘也可以跌倒了再爬起來.而有些人則正與這相反!比起戰爭我們是不是更幸運?!比起過去,我們是不是更幸福?!讓我們每一個人都去珍惜現在,去創造未來.因為,我們每個人都要繼承革命先烈的精神,留下自己“偉大”的足跡.
品讀紅色經典有感
讀紅色經典有感(一): 讀《八路軍戰史》有感 今年是抗日戰爭結束的第七十個年頭,但是不管是對于我們還是老一輩經歷過那些疾苦的人們,提起這個可悲可泣的歷史還是有眾多感慨。
令我想起這段歷史的是一本書《八路軍戰史》,這本書向我生動的描繪了一支人民軍隊的勇敢與智慧。
在八路軍的帶領下,我們取得了眾多重要的戰績,有對日抗戰太原會戰中,由國民政府第二戰區司令官閻錫山所領導,歷時一個月,屬中等規模戰役的平型關戰役。
也有發生在山西北向的最大關口的雁門關的伏擊戰,此次戰役,伏擊眾多的日本兵,以及日軍的汽車飛機等重要的運輸工具。
還有八路軍第師一部建立晉察冀軍區和晉察冀抗日根據地,粉碎日軍的圍攻,以及陽明堡大捷等等。
抗日戰爭是近100年來積貧積弱的中國第一次在一場生死存亡的民族戰爭中取得勝,這場勝利改變了中華民族的歷史命運,喚醒了沉睡了幾個世紀的中國,復蘇了我們不屈不饒地民族精神,為民族的崛起和復興注入了強勁的精力。
讀史明志,以史為鑒,讀這本書不僅僅了解史實,還要有所啟發。
作為當代大學生,應有怎樣的愛國情懷和政治素養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如今生活在一個先輩用鮮血換來的幸福的國家,我們用什么來衡量一個人的愛國呢,就像孫中山曾說過做人的最大事情是要明白怎樣愛國。
可能沒有了戰死沙場的機會,沒有了精忠報國的年代。
但是愛國的話題從未改變,我認為,只要我們沒有辜負那些為了這天
感悟紅色經典的作文1000字
紅色經典小說《百合花》是現當代著名作家茹志鵑1958年春天寫的一篇作品。
作品五十多年來美麗了無數人的心靈,她不僅是中學語文課本里的必讀名篇,而且在許多大中專院校的文學教科書中也均有選登,每次閱讀這篇文章,心中總會有一種幸福與激動的情感涌動,有一種“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清新、俊秀、芳香之美感,茹志鵑先生雖然逝世了,但她仍然像一朵永遠清純的百合花,永遠高尚感人的百合花,永遠芳香四溢的百合花,永遠美麗動人的百合花,永遠晶瑩透明的百合花,永遠盛開在人們心中的百合花。
在紀念建黨90周年之際,再次品讀這篇經典名作,再次重溫這些美麗的文字,再次邂逅這些美麗的人,美悅之感再次溢于言表,感動的淚水再次盈滿眼眶,心靈之魂再次得到洗禮和升華。
小說雖然取材于戰爭生活,卻沒有驚心動魄的戰爭場面,也沒有離奇曲折的情節,作者把激烈的戰爭場面推到故事的背后,只是通過一個在前沿包扎所里的一段富有情趣的生活小插曲,表現了軍民之間的骨肉深情,贊揚了普通人物的高貴品質,揭示了人民解放軍必勝的力量源泉。
小說描寫了兩個主要人物,一個是年僅19歲的剛參加革命工作一年的小戰士,為了保護同志們獻出了自己年輕的生命;一個是剛結婚三天的新媳婦,為了革命,為搶救傷員,獻出了自己唯一的嫁妝——一床新被子。
這個害羞靦腆得不敢對女同志看一眼的年輕小伙子和那個同樣羞澀不好意思為男傷員拭洗身體的新媳婦之間演繹了一幕世上最純潔最高尚最美麗最動人的情感故事。
小說對小通訊員的描寫是:單純、稚氣、耿直、爽快、純樸、善良、可愛。
小通訊員被擔架抬回包扎所,作者描寫到“我看見了一張十分年輕稚氣的圓臉,原來棕紅的臉色,現已變得灰黃,他安祥地合著眼,軍裝的肩頭上,露著那個大洞,一片布還掛在那里。
”人物描寫,雖然只有淡淡的幾筆,可是卻似一幅水墨畫,由淡而濃,好比一個人迎面走來,愈近看得愈清晰,最后,我們不但看到了他的模樣,而且還看到了他純美的內心。
小說取材于戰爭年代,但卻沒有恢弘殘酷的戰爭場面,只是在后方的小背景下,對人物之間的細膩的感情,人物所具有的珍貴品質予以描述,百合花,她就是純潔與美好,她就是小戰士與新媳婦美好品格的化身,他們這些平凡的人身上所具有的純樸善良高尚的感情,像百合花一樣潔白無暇,開在一代又一代的讀著《百合花》長大的年輕人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