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將心比心,強如佛心】(諺)佛心:佛祖大慈大悲的心。人只要能處處用自己的心去推比別人的心,就會比佛心還要慈悲。指人能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就是高尚的人。
【第2句】:路不常走草成窩,坐立不直背變駝。
【第3句】:【牽到市上丟了驢】謂事情將要辦成時起了變化,計劃落 空。李準《大河奔流》:“小建掙著喊:‘我不會!我不會!’李 麥在他圓頭上拍了一巴掌,笑著罵著說:‘牽到市上沒驢了, 爬開吧!”’
【第4句】:【 怕跌跤,先躺倒】形容沒有信心,預先認輸。或說:怕打 倒,先臥倒。秦兆陽《說媒》:“不如干脆把樹花嫁給本村一 個窮癟了的老實光棍漢,鬧平分時他可以當防空洞,平分以 后他可以幫助她家干活,女兒也有了終身依靠,正是一舉三 得。這正像俗話說的:怕摔跤先躺倒。”
【第5句】:【拿鏡子照照自己】釋義:指看看自己怎么樣。含不好之意。“照照自己”又作“照一照”。例句:人真是個怪物,光知道有嘴說人家,外表裝進步,說起話來天官賜福,咋就不拿鏡子照照自己呢?
【第6句】:【渾濁不分鰱共鯉,水清才見兩般魚】釋義:在渾濁的水中辨不清是鰱魚還是鯉魚,水清才看得出兩種魚。比喻混亂中難辨真偽善惡。例句:娘親,孩兒此時也難以分辯,有口也難以分訴。這叫渾濁不分鰱共鯉,水清才見兩般魚。
【第7句】:大船漏水——有進無出;有去無回
【第8句】:【披星星戴月亮】(慣)天還沒亮就出去,晚上天黑了才回來。形容非常辛苦、勞累。
【第9句】:我從姥姥家回來的時候,總是往路邊土大的地方走。媽媽說:“來,往這邊走,那兒土大。”我趕緊走了過去。可是沒過一會兒,我又走到土路里邊了。媽媽說:“你呀,吃一百個豆也不知道豆腥味兒。”(陜西·寶雞)
【第10句】:叭兒狗咬月亮——不知天有多高
【第11句】:【哪吒下凡——一身火】(歇)哪吒:《西游記》、《封神演義》中的人物,《西游記》說他是托塔天王李靖第三子,《封神演義》寫他在金光洞里復生后自天而降,手持火尖槍,腳踩風火輪。火:本指火焰,轉指火氣、怒火。形容人脾氣暴躁,極易發怒。
【第12句】:【糠籮里跳到米籮里】(慣)籮:盛糧食的器具。比喻生活環境一下由壞變好了。
【第13句】:天安門升旗——太陽出來了
【第14句】:數學測驗,我得了100分,樂得不得了。爸爸見了,說:“雷聲大,雨點小;人驕傲,成績少。你可千萬翹不得尾巴啊!人說‘走不盡的路,讀不盡的書,知不盡的理’。學習是沒有止境的,還得努力啊!”(安徽·壽縣)
【第15句】:【馬尾巴搓繩——合不了股兒】(歇)本指馬尾巴搓不成一股繩子;轉指人心不齊,合不成一股勁兒。
【第16句】:【促織不吃癩蛤蟆肉——都是一鍬土上人】(歇)促織:蟋蟀。比喻都是地位低下或命運相同的人。
【第17句】:打蛇打七寸——擊中要害;恰到好處
【第18句】:狐貍扮觀音——扮來扮去是個狐貍精
【第19句】:【人生有酒須當醉,一滴何曾到九泉】(諺)九泉:也稱黃泉,人死埋葬處。人生在世,有酒應當醉飲,須知死后連一滴酒也享用不到。 指人生當及時行樂。
【第20句】:【耗子】“耗子”即老鼠。那么,為什么把“老鼠”稱為“耗子”呢?五代時,封建軍閥割據,爭戰頻繁。統治者為了自己窮奢極欲地享受和籌集戰爭經費,變本加厲地搜刮百姓,他們給苛捐雜稅立了許多稀奇古怪的名目。據《舊五代史·食貨志》記載,賦稅除正項之外,還有許多附加稅,如農家吃鹽要上鹽稅,釀酒要交酗稅,養蠶要交蠶稅等。不僅如此,附加稅之外還有附加稅,名為“雀鼠耗”。官府規定:每交糧食一石,加損耗兩斗。連絲、棉、綢、線、麻、皮這些雀鼠根本不吃的東西,也要加“雀鼠耗”,每交銀十兩加耗半兩。到后漢隱帝時,“雀鼠耗”由納糧一石加耗兩斗,增加到四斗,百姓更是苦不堪言,但又不敢公開抱怨皇帝,便將一肚子的怨氣發泄到老鼠身上,咒罵老鼠是“耗子”。其實,老鼠是小耗子,官府才是大耗子。
【第21句】:【送肉上砧板】(慣)砧板:切菜用的木板。比喻自尋死路。
【第22句】:【識人識面不識心】(諺)認識人的外貌容易,了解人的內心卻很難。 指人心難測。
【第23句】:【癩蛤蟆爬香爐——碰一鼻子灰】(歇)灰:本指爐灰,轉指晦氣。比喻遭到斥責、拒絕或冷遇,落得沒趣。
【第24句】:【礅葫蘆摔瓢】釋義:礅:把東西重重地放下。指人心中不滿,摔摔打打,拿器物出氣。例句:兒子一年比一年大,一年比一年知道想媳婦,老子沒給他說個來,墩(礅)葫蘆摔瓢,總是不好出氣,當爸爸的心里過不去呀!
【第25句】:【人生能有幾回搏】(諺)搏:拼搏。指人的生命有限,機遇不多,應該積極拼搏,成就事業。
【第26句】:【慈不掌兵,義不主財】(諺)生性仁慈的人,不宣統領軍隊;行俠仗義的人,不宜主管錢財。指掌兵的不宜講仁慈,主財的不宜講情面。 也作仁不統兵,義不聚財。 義不主財,慈不主兵。
【第27句】:【不憂年儉,但憂廩空】(諺)年儉:農業歉收的年景。廩(IIn):糧倉。不愁當年的農作物歉收,只愁囤里無積糧。指糧食的積貯是關乎民生的頭等大事。
【第28句】:院里的劉二寶總愛貪小便宜,常惹人嫌。奶奶說:“自己掙來的吃著也香,穿著也光。貪那仨瓜倆棗的,又吃不飽,還落個讓人戳脊梁骨,啥多啥少?”(北京·延慶)
【第29句】:失群的大雁——孤孤單單
【第30句】:【雜種】“雜種”是罵人的話。它起初是指東漢到北朝時的少數民族混血兒,并非罵人之語,如同現在的混血兒一樣。后來逐漸轉為罵人的話兒。如南梁人庾肩吾《亂后行經吳御亭詩》有“雜種亂軒轅”之語;杜甫詩也有“雜種雖高壘”之句。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在老百姓看來,“種類禽獸也,禽獸交配,多不避親,且產生雜種。”用以罵人,解恨,既狠且傷。
【第31句】:【狼叼來喂狗】(慣)比喻得來的東西又被別人搶走了。 也作“狼叼來的肉喂了狗”。
【第32句】:【調書擔】見“掉書袋”。
【第33句】:含著冰塊說話——冷冰冰:硬邦邦
【第34句】:【妓愛俏,媽愛鈔】見“鴇兒愛鈔,姐兒愛俏”。
【第35句】:猴子看果園——監守自盜;越看越少
【第36句】:【爭得貓兒丟了牛】(慣)比喻得不償失。
【第37句】:村里的史爺爺家請客吃飯,一次就花掉了兩千多元。媽媽說:“天上下雨誰不知道,他兜里有沒錢還用瞧?還不是打腫了臉充胖子,瘦驢拉屎強支撐唄!”(內蒙古·開魯)
【第38句】:【人心齊,泰山移】見“大伙心齊,泰山能移”。
【第39句】:【黃連拌苦瓜——苦上加苦】(歇)黃連: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莖味苦,可入藥。苦瓜:本義味苦,轉指痛苦、苦難。形容苦難極其深重。 也作“苦膽拌黃連——苦上加苦”。
【第40句】:【說得到,做得到/說到做到,】不放空炮不說空話,有能力做 到。臺灣林海音《春風》:“你是闊小姐,說得到,做得到,在 我可就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呢!”
【第41句】:【千金難買一句話】(慣)形容人沉默寡言,不輕易說話。
【第42句】:【老君爺叫蛇咬——法盡了】見“太上老君叫蛇咬——法盡了”。
【第43句】:【芒種三日見麥茬】釋義:芒種:二十四節氣之一,在6月6日前后。麥茬:麥子收割后留在地里的麥莖和麥根。過了芒種,就是麥收季節。例句:五月底,再過幾天就到夏歷芒種節了。農諺說:“芒種三日見麥茬”,麥收季節眼看就要到。
【第44句】:【馬勺碰鍋沿】(慣)馬勺:盛粥盛飯用的木制大勺,也叫馬勺子。比喻自家人產生摩擦,鬧矛盾。 也作“鐵杓子碰鍋沿”。
【第45句】:姐姐在房里哭哭啼啼,媽媽問她為什么,姐姐說不為什么。媽媽說:“做夢是心中想,打噴嚏是鼻子癢。人不傷心不掉淚,你到底為什么難過?”(甘肅·武威)
【第46句】:【躲在后邊搖鵝毛扇子】釋義:比喻在背后操縱、出主意。例句:潘漢饕道:“不管什么人,我要把躲在后邊搖鵝毛扇子的人,統統抓起來。不在紀家村殺他幾個,我就不姓潘了。關照宋小犬帶路,即刻行動。”
【第47句】:鴨子吃田螺——眼朝上;眼向上看:不知滋味
【第48句】:老竹做笛子——盡受氣
【第49句】:【萬事俱備,只欠東風】(慣)《三國演義》中描寫:周瑜要火燒曹操戰船,一切準備就緒,只因冬天沒有東風,不能順風勢放火,因此而病。諸葛亮前來探病,索紙筆,密書十六字:“欲破曹公,宜用火攻,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后來諸葛亮“借”來東風,燒了曹操戰船,曹兵大敗。比喻事前什么都準備好了,只差最后一個必要條件。
【第50句】:【大柵欄】“大柵欄”是北京舉世聞名的一條街。到了北京,不逛大柵欄是一種遺憾。那么,緣何叫它“大柵欄”呢?據考證,“大柵欄”始建于明代永樂初年(1403年),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最初名叫“廊坊四條”。清乾隆年間,京城各街道為防賊盜,都在街口修建柵欄,晚間關閉,白天開啟。廊坊四條由于店鋪眾多,實力雄厚,所建柵欄在京城也算最大最漂亮,因此“大柵欄”這個名稱漸漸取代了廊坊四條。該地區的商業“發端于明,發展于清”,北京著名的老店如同仁堂、瑞蚨祥、內聯升、馬聚源等云集于此。當年,曾有“頭戴馬聚源、身穿瑞蚨祥、腳蹬內聯升,腰纏四大恒(指當時大柵欄內的四大銀號)”之說,其名聲長盛不衰。
【第51句】:【娘的墓前哭丈夫——上錯了墳】(歇)比喻找錯了地點。含譏諷意味。
【第52句】:我和同桌為一件小事吵了架,去找老師評理。老師說:“一個巴掌拍不響。你倆是針尖對刀刃,有理五八,沒理四十,一個不服另一個,都該做自我批評了。”(內蒙古·開魯)
【第53句】:【話不要說死,路不要走絕】意即情況是變化的,做事要考 慮后果,留有余地。劉彥林《春風得意》:“別急,別急,話不 要說死,路不要走絕,咱們再研究研究。”
【第54句】:【海上風多舟難行,世上官多不太平】(諺)海上的風多了,船只就難以行駛;世上的官多了,百姓就不得安寧。指官多騷擾就多,掣肘更多,使社會不能太平。
【第55句】:【水果生熟看在皮】釋義:比喻從外表就能看出事物如何。例句:古諺語說:“水果生熟看在皮。”金夫人仔細瞧了半晌,更覺得內里有名堂。
【第56句】:【搭在籃里便是菜,捉在籃里便是蟹】(慣)比喻不管好壞,只要到手就算數。 也作挑得籃里便是菜。 撿到筐里就是菜。 拾進籃子里就是菜。
【第57句】:我都十三歲了,可什么活都不會干,連扛會兒鋤頭也要喘氣。爸爸數叨我說:“一把鋤頭當座山,像你這樣,只有刮地皮了。”(四川·渠縣)
【第58句】:【朝朝寒食,夜夜元宵】(慣)寒食:寒食節。天天像過節一樣。形容生活奢華。
【第59句】:拖拉機進弄堂——轉不過彎
【第60句】:【寧輸一子,不失一先】(諺)指下棋時,寧可輸掉一個棋子,也不可失去一著主動進攻的機會。也借指做事貴在爭取主動,而不在一時的利害得失。 也作“寧失數子,不丟一先”。
【第61句】:【一日兩,兩日三】(慣)指日子一天天過去。也指日積月累。
【第62句】:【有志者事竟成】(諺)竟:終究。 有志氣的人,事業終究會獲得成功。指事業的成功,全在于人的立志,和能否始終不渝,堅持到底。
【第63句】:【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諺)花謝了,還有再開的時候;人老了,卻永遠無法再變年少。指少年時代是黃金時代,要及時努力進取,不可虛度時光。 也作花有重開日,人無返少期。 人無再少年,花有重開日。
【第64句】:【吃了飯兒不挺尸,肚里沒板脂】釋義:挺尸:比喻睡覺。指飯后睡一覺。才能保養身體。例句:沙僧笑道:“二哥忒沒修養。這氣飽飫,如何睡覺?”八戒道:“你那里知,俗語云:‘吃了飯兒不挺尸,肚里沒板脂’哩!”
【第65句】:【叫化子也有三個窮朋友】(諺)指不管什么樣的人都會有些朋友。
【第66句】:“做任何事都不能偷懶。”媽媽看我寫作業“偷工減料”,不客氣地對我說,“山怕無林地怕荒,人怕偷懶花怕霜。再寫一遍”。(湖南·益陽)
【第67句】:【雷聲大,雨點小】(慣)形容光說大話,沒有行動。 也作雷聲甚大,雨點全無。 雷聲浩大,雨點全無。
【第68句】:【棗不濟儉】(諺)儉:谷物歉收。 棗不能接濟歉收年。指棗一旦歉收,當年糧食也必然歉收;棗豐收,當年糧食也豐收。
【第69句】:叔叔老愛吹他本領高,爸爸一聽就不耐煩,說:“你吃一個豆子,屙兩個豆瓣,也叫本事?”(河南·湯陰)
【第70句】:【人慌失智】(諺)人一慌張,心神就亂,無法正常運用思維。指人遇事要從容,不慌不忙,自然生智。 也作“人急無智”。
【第71句】:【敲開場鑼鼓】見“打開場鑼鼓”。
【第72句】:布娃娃的眼睛——有眼無珠
【第73句】:【銅鈴打鼓——另有音】(歇)本指用銅鈴打鼓,除了鼓聲,還有鈴聲;轉喻話里有話,另有用意。
【第74句】:我天性好動,又聽不進別人的批評,媽媽說我是“猴子屁股坐不住,老虎屁股碰不得”。(江蘇·如皋)
【第75句】:叔叔干活時,哪活輕搶著干哪活。爸爸沖著他說:“看來,你就是下油鍋也得看看那個地方冒泡不冒泡啊!”(湖北·京山)
【第76句】:孔夫子的褡褳——書袋(呆)子
【第77句】:七十多歲的張爺爺和李奶奶要結婚了。張爺爺對兒女們打趣道:“好兒好閨女,不如半路好夫妻。你們年輕人結婚是金花配銀花,俺這把年紀結婚可是西葫蘆配南瓜喲!”婚后老兩口恩恩愛愛,形影不離。村里人笑說他倆是“老頭不離老婆,秤桿離不開秤砣”。(安徽·蕭縣)
【第78句】:【有酒膽沒飯膽】(慣)比喻虛張聲勢,貌似膽大,其實內心虛弱,膽子很小。
【第79句】:【知星宿,衣不覆】(諺)舊指懂天象、知吉兇,會窮得衣不蔽體。
【第80句】:好戲能把人唱醉,壞戲能把人唱睡。
【第81句】:【藏了和尚藏不了寺】(諺)和尚:出家修行的男佛教徒。指和尚能躲藏起來,寺院卻無法躲藏。常比喻躲避不是個辦法,事情終得要解決。 也作“躲得了和尚躲不了寺”。
【第82句】:【病不瞞醫】(諺)指病人對醫生不隱瞞真實病情,以便醫生對癥下藥。
【第83句】:下了架的孔雀——不如雞
【第84句】:【物有偶然,事有湊巧】見“事有湊巧,物有偶然”。
【第85句】:【爛透了的老倭瓜,一肚子壞水】釋義:老倭瓜:成熟的南瓜。比喻人壞主意多。例句:可他心毒手狠,像個爛透了的老倭瓜,一肚子壞水。
【第86句】:【鼠有鼠洞,蛇有蛇路】見“蛇有蛇路,鼠有鼠路”。
【第87句】:崖頭上睡覺——死也不怕
【第88句】:【在城隨城,在鄉隨鄉】(諺)到了城里,就遵循城里的習俗;到了鄉里,就過鄉里的生活。指到什么地方就要遵循當地的風俗習慣。
【第89句】:【好花插在牛屎上】見“一朵鮮花插在牛糞上”。
【第90句】:一遇到難題,我就打退堂鼓,老師說;“蠟燭不點不亮,油燈不撥不明,腦筋不開發就不靈,你得多動腦筋好好思考啊!”(廣東·龍門)
【第91句】:【兩個肩膀扛張嘴】(慣)形容只身一人,沒有任何財產。也指出門在外,什么也沒帶。 也作兩個胳臂抬個嘴。 倆肩膀扛著個嘴。 雙肩抬一張嘴巴。
【第92句】:【 好借好還,再借不難】借東西要守信用。明代《西游記》: “老孫可是那當面騙物之人?這叫做好借好還,再借不難。”
【第93句】:吊死鬼要賬——活該
【第94句】:冷水泡牛皮——越泡越韌
【第95句】:【房檐滴水不成河】(諺)比喻人的閑言碎語成不了氣候。
【第96句】:【一把手】“一把手”是民間俗稱,指一個地區、一個部門、一個單位的最高領導人。“一把手”這一稱呼的來歷,與象征權力的印信印鈕有密不可分的聯系,也就是說,“一把手”這個詞從產生之日起就與權力是緊密相連的。中國的印信起源很早,據史料記載,大概周朝就已經使用印章了。自秦漢以后,歷朝都制定了官印制度,對印文、材質、印鼻、尺寸、印綬都有詳細的規定,以區別不同的等級和權力的大小。比如秦漢時規定,皇帝用六璽,白玉質地,螭虎鈕,皇后金璽蛇鈕,諸侯王金璽駝鈕,皇太子、列侯、丞相、太尉、三公、左右將軍金印龜鈕,食祿二千石銀印龜鈕,千石以下至二百石以上銅印鼻鈕。這里的“鈕”,根據《說文解字》中的解釋,就是指印鼻,也就是便于手把抓印面的借力飾物。從魏晉到宋元時期,印章印文和印綬都有較大的變化,而印鈕的變化相對較小。進入明清時期,官印多為方形或長方形,寬邊,細朱疊文,又稱為“關防”。由于尺寸較大,材質厚,質量重,為了便于蓋章,出現了把手,稱為“印把子”、“印把手”。因為印章的加蓋,也就意味著權力的確認和實施,所以,“印把子”、“印把手”逐漸訛傳為“一把手”,象征著某一范圍的最高權力。進入現代社會以后,橡膠印章大量應用,官方印章的形制基本穩定下來,印面上的把手非常明顯,人們更樂于使用“一把手”這一形象的稱呼,來指代某一范圍的最高權力和主要負責人。
【第97句】:【踩著別人腳印走】模仿或學習。成語:步人后塵。劉紹 棠《蒲柳人家》:“所以我想讓滿子今年趕快上學,踩著他姑 父的腳印步步高升。”
【第98句】:【跟著指揮棒轉】交通警察用指揮棒指示車輛行駛方向。 引申為:盲目聽從,絕對服從。成語:亦步亦趨。尤鳳偉《中 國一九五七》:“我又橫下一條心,決心不跟著他們的指揮棒 轉。”
【第99句】:【自搭梯子自下臺】(慣)比喻給自己找借口擺脫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