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佛心禪語】謙遜:水雖然是生命之根,諸寶之源,但經常往低處流,在最低處匯集。同樣的道理,具有修證道德的人也常常會低調與謙遜。越有修養之人,越會低調;越有內涵之人,越會謙虛。因謙虛好學而成為有內涵的人,就像成熟的麥穗低著頭,而空麥穗卻昂著首。
【第2句】:【心靈禪語】心是一塊田,種什么,得什么。如果你心里是快樂的種子,那么長出來的一定是笑容。如果你心里是痛苦的種子,那么長出來的一定是憂傷。如果你心里是恨的種子,那么長出來的一定是怨恨。如果你心里充滿愛,那么長出來的一定是寬容。如果你心里有邪惡,那么長出來的一定是黑暗。
【第3句】:【禪心佛語】工作上的煩惱,不要帶回家,工作是為生活服務的,帶回來不僅影響自己,還會影響家人,平添更多的煩惱;家里的不順心也不要帶到工作中去,影響了工作,很可能會帶來不必要的損失。把工作和生活分開,工作時盡職負責,生活時開心快樂。
【第4句】:話多不如話少,話少不如話好。話怕三頭對面,事怕挖根掘蔓。懷既往而不咎,指將來而駿奔。慧眼觀人長處,正心慎我獨時。渾水越澄越清,是非越辯越明。禍在于貪小利,害在于親小人。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
【第5句】:【悟道謠】一分木然,三分癡呆,閑事少問,多些黯然。個清靜,拈香伴佛,是非不究,沒有更好。失不論,水月戲文,愁就免了,煩惱沒用。是悟了,是你錯了,若是不悟,那是木頭。與不悟,凡夫空擾,最后一句,是我錯了。
【第6句】:【人生五個三】三個遺憾:不會選擇;不堅持選擇;不斷地選擇。三個不斗:不與君子斗名,不與小人斗利,不與天地斗巧。三個修練:看得透想得開,拿得起放得下,立得正行得穩。三個陷阱:大意、輕信、貪婪。三個悲哀:遇良師不學,遇良友不交,遇良機不握。
【第7句】:【禪心佛語】佛教分為小乘、大乘。小乘的修行目標是為了自己從煩惱和痛苦中解脫;大乘唯一希望所有眾生徹底解脫,并身體力行地饒益他們。
【第8句】:【禪語人生】心靜則萬物莫不自得,心動則萬象差別自現。只有在外部環境的不斷變化中穩定住自己的內心,才能使自己的洞察力增強,在風動和旗動中保持一顆穩如泰山般的鎮定之心。
【第9句】:總一切法:謂色、非色。色非我也,何以故?可破可壞,可裂可打,生增長故。以是義故,知色非我。非色之法亦復非我,何以故?因緣生故。《大般涅槃經》卷十四,圣行品
【第10句】:這個世界怎么改變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內心的世界,不要陷入外境的迷思,平添煩惱。我們常因外境心生分別,一句好話上天堂,一句批評,茶飯無味,輾轉難眠。
【第11句】:生:“禪既然不是文字觀念,但記載禪宗公案、禪師文案的典籍卻又不少,又致有人譏諷‘不立文字’為‘不離文字’。這該怎樣解釋?”心:“不立文字并非不用文字。禪宗運用文字既平常又獨特:即用文字,即離文字;用其方便,離其名相,超其局限。”——心光
【第12句】:茶,如禪。疲于趕路之時,需要在樹下小憩,聽一聽鳥鳴深樹,嗅一嗅暗香浮動。黑夜,點一盞豆大的燈,讓微弱的光芒照亮前行的路。疲憊時,給你力量,困倦時,振作精神,拯救你于迷途。
【第13句】:【禪心佛語】第七句:改變一下自己的態度去適應不同的情況,心情輕松舒暢,不要心郁氣結,跟自己過不去。人到老年,什么事都看透了,無論如何自己不要跟自己過不去,一定要善待自己莫煩惱。
【第14句】:【佛心禪語】法師一言不發。居士笑著說:“我確實是餓了,只顧自己狼吞虎咽,忘記讓師父了。如果我將您推給我的大碗再推到您面前,那不是我的本愿。既然不是我的本愿,我為什么要那樣做呢?我要問師父,您推讓我的目的是什么?”
【第15句】:很多名為學佛的人不了解無常,甚至不敢思考死亡問題,認為死就是生命的終止。佛教育確切地告訴大家,死亡不是終止,而是另一個生的開始。生即是踏上死亡的起步,而死是另一個生的開始,這樣生生死死,死死生生,佛教稱其為輪回。如果認識了這個道理,我們就能了解到什么是因果。
【第16句】:【佛心禪語】“有幾種人我真的佩服得不要不要的,一種可以控制自己體形的人,一種能按時睡覺的人,一種說起就起的人,一種說忘就能忘的人。——”人的第一能力是什么?是自我管控能力。一個人不能有效地管控自己,很難把事做成。
【第17句】:【佛家禪語】花落,無聲也優雅;月缺,不美也詩意。看月無聲,它定是在靜靜地注視你,問花無語,它定是在默默地傾聽你。學會恬淡、從容地對待人和事,對待生活。讓內心安于寧靜,紛紛擾擾、浮浮沉沉,只是淡然一笑的灑脫與開闊。種下一棵夢想的樹,用堅韌不變的信念,澆灌養護,終有一天你會看見,它們將枝繁葉茂。
【第18句】:【禪心佛語】少想到自己,多關心別人,是一個對抗焦慮的好辦法。假使我們真能看到別人的困難,那么自己的就變得不再那么重要了。我們去幫助別人的時候,我們的信心會增加,焦慮就會減少。當然,要真心真意地想助人,如果只是為了讓自己不再困擾,那么我們最后還是會回到原點,不得不去面對自己的恐懼。
【第19句】:有人說:多個朋友多條路。但世上有大路、小路,活路、死路,跟“善知識”相交,等于多了一條大路、活路,跟“惡知識”交往,遲早會走到死路上去。
【第20句】:【禪心佛語】第三就是常說的:“佛來佛斬,魔來魔斬。”我們見到不好的境界一般都認為是魔境。因為開始修行,魔王就要失去你這個有可能成為魔子魔孫的人,所以就要進行破壞,要不然你們全成佛了它的宮殿就要空了。從而魔境必然很多,魔來了怎么?大家都知道要避開它。我們都知道要專心用功不管他,斬掉他。
【第21句】:【掃除力:你的房間就像你的人生】環顧一下你的房間,衣柜是否堆滿早已不穿的衣服?地板是否積滿灰塵?錢包是否被各種票據塞得變形?美國哈佛商學院研究發現:幸福感強的人,房間往往干凈整潔;而不幸的人通常生活在凌亂和骯臟中。就是說,你居住的房間正是你內心的折射,你的人生其實就像你的房間。
【第22句】:【千古賢文--真誠篇】1,人真誠,是美德,最高尚,最寶貴。2,行人生,過生活,要光明,要磊落。3,誠生信,誠生威,誠無垢,誠無累。4,人處世,要誠實,說實話,辦實事。5,人誠實,性正直,行真實,求真知。6,人知識,誠信度,是人生,美財富。7,講仁義,說教義,論為民,為真諦。
【第23句】:人的一生,沒有誰事事得意,處處風光。告訴自己,淡然一些,看開一點,生活的過程中保持一種平常心態,淡然而簡單,你會愉快。沒有一種快樂,是專為我們設計,沒有一種痛苦,是單為我們預留。世上有多少種心情,就有多少種開心,有多少種不幸,就有多少種酸痛。
【第24句】:【禪語人生】有一顆隨緣心,會更灑脫;有一顆平常心,會更從容;有一顆慈悲心,會更積善;有一顆感恩心,會更幸福;有一顆因果心,會更明理;有一顆忍讓心,會更快樂;有一顆超脫心,會更淡然;有一顆修行心,會更智慧;有一顆質樸心,會更純粹;有一顆自知心,會更清醒。
【第25句】:【禪心佛語】繁華過處,總有一些人會成為回憶,也許不該沉迷于過去,花開花落,云卷云舒,淡然才是最美的風景;總有一些情會成為曾經,也許不該執著于憶念,來者珍惜,去者放下,惜緣才是最好的記取。人生無常,自當且行且珍惜。
【第26句】:【心靈禪語】慈悲,是佛教的專有名詞,也是佛教的基本精神,而慈悲又本自人性的平等。佛說:“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凡有情無情,皆有佛性,都有成佛的可能。因此,諸佛菩薩,從一切眾生佛性平等、無二無別的觀念中,自然地對一切眾生流露出無限的慈愛:佛經中說:“大慈予一切眾生樂,大悲拔一切眾生苦。”
【第27句】:生命;苦盡甜來,年華;樂極生悲。要想讓夢想實現,就必須讓生命花開,跟隨一路花香彌漫,尋找茫然的歸途。我們只是時光里的拾荒者,收獲一份成功,無非都是要用所有的艱辛努力去換取,我始終相信那句;“路在腳下,光在前方”,在短暫的年華消逝里,隨一路花開,尋一世生命的的歸途。
【第28句】:我們的智慧本像月亮一樣光明,如果沒有被云霧般的煩惱遮住本性,就會永遠光明無比;我們的福德本像月亮一樣圓滿,如果沒有被羅喉般的私心毀滅功德,就永遠那么充盈。我們對著月亮祈愿吧,愿我們早日去除煩惱和私心垢念,早日回到如月般明亮圓滿的本性!
【第29句】:【佛語悟道】人活在世上要有極大的誠信,崇高德行的可貴勝過黃金。如果所到之處都能夠得到別人的接納和配合,就能夠肯定地知道自己沒有做過愧對別人的事情。
【第30句】:【禪心佛語】生活中,并不是所有的堅強都是真實的,也不是所有的微笑都是真誠的。許多的時候我們不想堅強,但不得不堅強,我們不愿微笑,但又不得不微笑。人生就是這樣,有時行為是心靈真實的體現,有時卻不是,不是所有的陰天都會下雨,也不是每次的傷心都會流淚。人生總有無奈,總有偽善,這就是生活。
【第31句】:生活原本沒有煩惱,當欲望之火被點燃后,煩惱就來敲你的心門了;生活原本沒有痛苦,當你開始計較得失,貪求更多時,痛苦便來纏身了。不幸往往源于自己錯誤的追求,煩惱往往源于比較,痛苦往往源于不知足。心好一切都好,心快樂一切都快樂,人生的冷暖取決于心靈的溫度。
【第32句】:【禪語人生】一個人起點低并不可怕,怕的是境界低。越計較自我,便越沒有發展前景;相反,越是主動付出,那么他就越會快速發展。很多取得一定成就的人,在職業生涯初期都是從零開始,把自己沉淀再沉淀、倒空再倒空、歸零再歸零,他們的人生才一路高歌,一路飛揚。
【第33句】:【禪心佛語】生活里的那些成見和誤解,在這流水的歲月里何其渺小,佛門有句話:慈悲利物。一份寬闊的胸懷,不是給別人生存的機會,自己才是命運最大的受益者,人生這一場跋涉,能遇到的都應該珍惜,那些心地的計較都是對命運的一種舍本即末的背離,愛生活,也包括愛生活的那些錯過。
【第34句】:【佛心禪語】最快的腳步不是跨越,而是持續;最慢的步伐不是小步,而是徘徊。?三、寧愿保持沉默讓人看起來像個傻子,也不要一開口就證明確實是個傻子。
【第35句】:【哲理禪語】佛陀拈花,迦葉微笑。那手中的蓮花只對那些活在當下的人而言才是真實的。如果你不回到目前此刻,對你來說,這朵花實不存在。與痛苦接觸并不是要迷失于痛苦中,生命雖然是充滿苦惱,但也同時滿載奇珍。
【第36句】:以佛心做事,一切事都是佛事。時時刻刻能夠安心,就是在道場中,就是在做佛事。修行不只在禪堂之中、梵剎之內,一個人若能靜,即使身處紅塵鬧市,也能自在安詳。若是不能放下內心貪欲、不能破除無明嗔恨、依然執著癡迷,即使佛音盈耳、整日焚香禮佛,也不過徒增煩惱耳。
【第37句】:【禪心佛語】當你遇到坎坷時,也要把曲折的人生看做是一種常態,不要悲觀失望,不要長吁短嘆,不要停滯不前,把走彎路看成是前行的另一種形式,另一條途徑,這樣你也可以像那些走彎路的河流一樣,抵達那遙遠的人生大海。
【第38句】:【禪心佛語】佛說:“天雨雖寬,不潤無根之草,佛雖有心,但確實度不了無緣之人。”機緣光顧有準備的人,有準備的人也不一定都有機緣;人生短暫,轉瞬即逝,有夢想就要虔誠、踏實地去做;經過了風雨歷程,也未必都能見到彩虹,走過來就應得到滿足,畢竟是享受了風雨過程,“知足者常樂”。
【第39句】:【禪心佛語】人應該經常照三面鏡子。一是以心為鏡,看看自己是否還有青春蕩漾的心靈,看看自己的心靈是否已悄然腐蝕。二是以群為鏡,看看自己是否還有泛愛眾人的愛意,看看自己的愛意是否已慢慢凋零。三是以人為鏡,看看自己是否還有見賢思齊的德行,看看自己的德行是否已隨風飄去。
【第40句】: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惡人雖能一時得志,但罪惡會陪伴他的一生,還要受到自己良心的責罰和別人的責罰,這便是惡報。不做虧心事,不怕鬼敲門,做了虧心事,自然心難安穩。佛說:不必非要把惡事做出來才是惡,只要起心起惡也是惡,無愧于心,心自安。
【第41句】:“紅燈的愛”,是不合乎倫理道德、不合乎規律,不為社會所認同的愛。例如,沒有獲得對方同意,用各種手段一相情愿地追求,甚至逼迫對方順從。這種紅燈的愛,還有重婚、騙婚等行為,因為違反了法律,前途必定充滿危險。
【第42句】:【佛心禪語】子曰:“知足常足,終身不辱;知止常止,終身不恥。”就是說做人如果懂得滿足,懂得適可而止,就會免遭許多不必要的侮辱和羞恥,人生才會生活得輕松愉快,自由自在。“知足常樂”就是這個道理。
【第43句】:法隨法行,法幢隨處建立。昨時長蘆江上,而今普照光中。衲僧家,不可以靜躁則,不可以去來求。步步不將來,心心無處所。直得正不立玄,偏不涉事,處處無滲漏,密密常現前始得。一《宏智禪師廣錄》
【第44句】:【佛心禪語】幸福,應該是快樂與意義的結合“一個幸福的人,必須有一個明確的、可以帶來快樂和意義的目標,然后努力地去追求。真正快樂的人,會在自己覺得有意義的生活方式里,享受它的點點滴滴。”
【第45句】:【一日禪文案】很少有人能夠清醒地看到自己的缺點,用有些人的話來說,眼睛是用來看別人的,而對于自己來說,仿佛并沒有什么太大的缺點。所以,留一只眼看自己,多看看自己的缺點及優點,讓我們學會反省,學會寬容別人。留一只眼看自己,可以讓自己清醒地意識到自己所存在的問題,并且,讓自己盡力往好的方向改正。
【第46句】:【佛心禪語】縱觀古今,凡謙?好學者,大都謹言慎行,學有所成;凡無才無德且不思進取者,大都狂妄自大,好為人師,貽笑大方。世間法與出世間法是同理,當細心觀照此眾生相的事實真相,以此為鑒。欲成為法門龍象,就要多加歷事練心,更高地要求自己。前事之不忘,后世之師,此為進步之要階矣。
【第47句】:【禪語人生】我們為什么苦惱呢?為什么總有那么多痛苦呢?就是因為看不透這一切都是虛假的,一切都是時時刻刻在遷變的。看破了,看透了,還要珍惜,就是說在超越了以后,還要回到現實生活中,踏踏實實過日子。
【第48句】:人生最大的目的,是要發揮生命的價值。人生沒有所有權,只有使用權。我們在這個世間,將生命利用得最有價值,這才是真正有福的人生。人生之富,要富在福慧之中;若是沒有智慧,財富也會帶來煩惱。看看那位土財主,為了追逐更多的財富,最后只得到“黃土一杯”而已。
【第49句】:【心靈禪語】因果定律是宇宙中最高的真理。然而一提起因果定律很多人就會感覺因果定律好似看不到、摸不著、很抽象,無從下手。其實不然,因果定律不在他處,就在我們當下的起心動念點滴之間,真實不虛。當下的因,造就了未來的果。所以,從當下反觀覺照自己的心念吧,這才是我們改變命運、做自己生命主人的開始。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