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吞下秤砣——鐵了心】見“吃了秤砣——鐵了心”。
【第2句】:【大盜沿街走,無贓不定罪】(諺)偷搶財物的大盜明目張膽地走在街上,沒有真憑實據,就無法給他定罪。指懲辦罪犯,要有證據。
【第3句】:水底有泥鰍,水面上冒泡
【第4句】:【人命大如天】人的生命,至關重要,人死不能復生。類似 的:人命關天,非同小可。香港金庸《笑傲江湖》:“然而這次 所殺的顯然不是盜賊,又是密邇城郊,人命關天,非同小 可。”
【第5句】: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第6句】:【抓了權耙,就忘了掃帚】 釋義:比喻考慮問題不周到,顧了這個,忘了那個。 例句:我扎得不穩.太急躁冒失了!怎么我抓了杈耙,就忘了掃帚?光記著去抄李懵之暗堂,就忘了過街驚?
【第7句】:一般學人只會搬弄經中文句,斷章取義,而不懂得徹悟自性,便是“勞形捉影”。禪宗是“第一義”的“最上乘禪”,必須斬斷這些“葛藤”。早在宋代,“向上一路”已為士人所樂道,如嚴羽著《滄浪詩話》,專門以禪喻詩,認為學詩“功夫須從上做下,不可從下做上……醞釀胸中,久之自然悟人。雖學之不至,亦不失正路……謂之向上一路,謂之直截根源,謂之頓門,謂之單刀直人也”。后世泛指高超的境界,宋明理學深受禪宗影響,故而也經常提到“向上一路”,如朱熹批評陸九淵時,說陸之思想只是“向上一路,未曾把轉處,未免使人疑著”。又如清代王夫之《夕堂永日緒論外編》:“八家中,唯歐陽永叔無此三病,而無能學之者。要之,更有向上一路在。”
【第8句】:【往槍頭上碰】(慣)比喻自己找死。
【第9句】:點金成鐵,俗語中用以比喻把好文章改壞。如明馮夢龍《古今譚概·苦海》:“梁王藉云:‘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王荊公改用其句日:‘一鳥不鳴山更幽。’山谷笑日:‘此點金成鐵手也。”’又比喻把好事辦壞。如清李漁《奈何天·密籌》:“分明是面足添蛇,誰承望官司喜悅,不罪我點金成鐵。”語本《景德傳燈錄·真覺大師靈照》:“問:‘還丹一粒,點鐵成金;至理一言,點凡成圣。請師一點。’師日:‘還知齊云點金成鐵嗎?’日:‘點金成鐵,未之前聞。
【第10句】:【從來好事多風險,自古瓜兒苦后甜】 釋義:美好的事總要經歷許多風險。 例句:有句俗話說,“從來好事多風險,自古瓜兒苦后甜”,辛鎮也不是避風谷,田家鳳投入了另一個斗爭的旋渦。
【第11句】:【拖后腿】見“拉后腿”。
【第12句】:【砍柴上山,捉鳥上樹】(諺)要想砍柴,你就得上山;要想捉鳥,你就得上樹。指有了確定的目標,還必須找對門路,盲目亂干不會有結果。
【第13句】:【笛子吹走了調,并不比木魚好聽】 釋義:比喻好話說過頭并不好,要實事求是。 例句:亂捧場沒啥意思。笛子吹走了調,并不比木魚好聽。表揚也要注意分寸。
【第14句】:【寄物則少,寄言則多】(諺)托人捎東西,特別是吃的東西,會越捎越少;托人捎話,輾轉相傳,添枝加葉,會越捎越多。指話越傳越失真。
【第15句】:【分銀子都會有人罵】(諺)給大家分銀錢,也會有人發怨言。指再有益的事情,也會有人不滿意;或人多了,再好的事,也難保人人都稱心。
【第16句】:【吃了虎心豹膽】 釋義:形容膽大,什么也不怕。 例句:你們吃了虎心豹膽了呀!啥厲害,你們干啥?你們就沒有怕的事么?
【第17句】:膽大走遍天下,膽小寸步難行。
【第18句】:【求人者常畏人,受人求者常驕人】(諺)求人的人常有一種畏怯的心理,接受人求助的人總有一種傲慢的心理。指求人幫忙和答應幫別人忙,心態迥然不同。
【第19句】:【大軍未到,糧草先行】見“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第20句】:【太華之下,白骨狼藉】(諺)太華:西岳華山。白骨狼藉:遍地都是死人的白骨。上華山原為求藥避世,卻多有死在山下的。指華山不易攀登,十分兇險。
【第21句】:【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釋義:跟上等的比,不如人家;跟下等的比,比人家還強。處于中等水平。多用來表示基本滿足,沒有更高的追求。 例句:再說,當護士雖說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倒也樂得逍遙自在,她卻偏不服氣。
【第22句】:【滿懷心腹事,盡在不言中】(慣)指心事重重,卻默默無語。
【第23句】:【合掌】合掌又稱“合十”,謂兩手十指相合。原為印度表示致敬的禮儀,猶如中國傳統以拱手為敬,現代通行以握手為敬。佛家沿用合掌表示一心歸敬。如《西游記》第五二回:“那比丘尼至佛前合掌道:‘孫悟空有事,要見如來。’”《日用規范》介紹合掌之法:“合掌,手指不得參差,須當胸,高低得所。”《永平清規》謂:“合掌,指頭當對鼻端。頭低,指頭低;頭直,指頭直。”又有一種合指而不合掌的方式,稱為“蓮花合掌”。隋·智顗《觀音義疏》解釋合掌的意義:“外國合掌為敬。手本二邊,今合為一,表不敢散誕,真至一心。”今亦泛指虔敬。如冰心《寄小讀者》十五:“我無有言說,我只合掌贊美你們的純潔與偉大。”在俗語中,合掌的用法較多。如明·陳汝元《金蓮記·媒合》:“應難量,浮萍蹤跡多漂蕩,何時合掌。”此指相會,會合。又如清·李漁《憐香伴·倩媒》:“這話說來有些合掌。”此指符合,相符。此外,舊時詩文對偶詞句意義類同、相近,謂之“犯合掌”。如明·謝榛《四溟詩話》卷一指出:“耿偉《贈田家翁詩》:‘蠶屋朝寒閉,田家晝雨閑。’此寫出村居景象。但上句拙,‘朝’、‘晝’二字合掌。”(李明權)
【第24句】:【老公雞披蓑衣——嘴尖毛長】(歇)蓑衣:一種披在身上的防雨用具,多用棕制成。形容說話尖刻或多嘴多舌。含責罵意。
【第25句】:名詞、金錢的奴仆
【第26句】:【文武之道,一張一弛】 釋義:文:指周文王。武:指周武王。張:拉緊弓弦,比喻嚴。弛:放松弓弦,比喻寬。原指周代的文王和武王的治國之道是寬嚴結合。后比喻工作和生活要適當調節,合理安排,勞逸結合。 例句:那是要你們訓練中抓緊點。文武之道,一張一弛。我剛才下命令要你們休息,你沒聽到?
【第27句】:【好一塊羊肉,倒落在狗嘴里】 釋義:比喻好東西被糟蹋了,或好姑娘嫁給一個不好的丈夫,太可惜了。 例句:那武大是個懦弱本分人,被這一班人不時間在門前叫道:“好一塊羊肉,倒落在狗口里!”因此,武大在清河縣住不牢,搬來這陽谷縣紫石街賃房居住,每日仍舊挑賣燒餅。
【第28句】:【邪魔外道】語本《藥師經》:“又信世間邪魔外道,妖孽之師,妄說禍福。”佛教關于“魔”有許多說法,如煩惱魔、陰魔、死魔和天魔等。“魔”能擾亂身心,障礙善念與修行,與“正覺”相反,故稱“邪魔“。佛教稱佛法以外的宗教、哲學派別為“外道”。傳說古印度有九十六外道,其中著名的為六師外道,后因以邪魔外道指妖魔鬼怪。如元·無名氏《神奴兒》第四折:“你將金錢銀紙快安排,邪魔外道當攔住,只把那屈死的冤魂放過來。”也指異端邪說。如《儒林外史》第十一回:“若是八股文章欠講究,任你做出什么來,都是野狐禪,邪魔外道。”又指歪門邪道。《歧路燈》第七五回:“如今世上許多做假銀的,俱是邪魔外道。”(李明權)
【第29句】:寡婦門前多是非。
【第30句】: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第31句】:【深一腳,淺一腳】(慣)形容路面不平,走起來不平穩。 也作“深一步,淺一步”。
【第32句】:【鐵匠沒樣,邊打邊像】(諺)樣:樣子,樣品。本指鐵匠干活沒有供模仿的樣品,靠經驗和技巧,打著打著就合乎要求。比喻做事沒有固定的模式,邊做邊摸索,總會成功。
【第33句】:【天塌下來,有地接著】 釋義:不管出了什么問題,遇到什么困難,有人負責,不用擔心。 例句:“有我在,天塌下來,有地接著,你還怕什么呢?”
【第34句】:【搟面杖吹火——不通氣兒】(歇)搟面杖:搟面用的木棍兒,沒有通氣孔,無法用來吹火。本指空氣不流通,轉喻不通達事理。
【第35句】:【狗咬狗】(慣)比喻壞人與壞人爭斗。
【第36句】:【豆腐店做一朝,不及肉店一刀】(諺)一朝:一天。豆腐店賣上一天豆腐,不如肉店賣一刀肉值錢。指行業不同,所得到的收益差距很大。
【第37句】:【私憑文書官憑印】(諺)民間的房產地產發生糾紛,是以文契字據為根據的;官場中的公事交往,是以官印為根據的。指公事私事全靠實據,不憑口說。 也作“私憑文契官憑印”。
【第38句】:【枉披了人皮】(慣)枉:白白地。 比喻人的行為極其卑鄙、惡劣。
【第39句】:【閉塞眼睛捉麻雀】(慣)比喻目標不明確,盲目行動。
【第40句】:【七嘴八舌頭】(慣)比喻眾人爭相發表意見。也比喻人多嘴雜。
【第41句】:【身在曹營心在漢】“身在曹營心在漢”比喻人在一方,心卻在對立的另一方。 這一俗語源自《三國演義》。有兩處描寫。 一處是關羽與劉備失散后,身保二位皇嫂(準皇嫂),不得已與曹操約三事(其中一事是得知大哥劉備下落后允其團聚),暫棲曹營。曹操對關羽禮遇有加,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封侯賜爵祿企圖感化關羽。但關羽不為所動,日夜思念劉備,當得知劉備下落后,掛印封金,不辭而別(因曹操故意回避不見),過五關,斬六將,與劉備、張飛重新相聚。因而后人稱關羽“身在曹營心在漢”。 第二處是徐庶進曹營一計不獻。徐庶是三國時期著名的謀略家,為劉備服務。曹操慕其才,屢招不致,遂用其母為質。徐庶是孝子,為保其母性命,無奈,只得投奔曹操。與劉備分別時,徐庶對劉備說:“請主公放心,庶不為曹獻一計。”果然,到曹營后終不獻一計。倒也有破例,那就是趙云為救皇嫂(準皇嫂)與后主劉禪,孤身一人,七進七出曹營,身陷險境。徐庶怕趙云有失,遂終向曹操“獻一計”,對曹日:“丞相愛將,何不保住趙云性命,為閣下用。”曹遂下令:“只要活趙云,不要死子龍”。保全了趙云的性命,才上{了一出“長坂坡”的好戲。
【第42句】:【東莊的土地到西莊不靈】(諺)土地:土地爺,迷信稱掌管一個地域的神。指東莊的土地爺只掌管東莊,到西莊便不靈驗。比喻權勢人物在自己這一方可以施展權勢,到另外的地方便施展不開了。
【第43句】:【拆壁腳】(慣)比喻耍手段破壞,使他人受損或使事情不能順利進行。
【第44句】:車臨頭,馬掛角,將帥活不了。
【第45句】:【有千年產,沒千年主】(諺)有千百年不變的產業,卻沒有干百年不更換的主人。指財產是長久的,主人卻是會變換的。
【第46句】:【見了龍王爺】(慣)指人被淹死。 含詼諧意。
【第47句】:【搭在弦上的箭——一觸即發】(歇)本指一觸動箭就發射出去,轉喻事態發展到非常緊張的地步,馬上就會發生嚴重的事情。
【第48句】:【趙公元帥】民間認為“趙公元帥”是財神爺,供奉該神可以發財致富。 “趙公元帥”原為道教崇奉的神仙,也叫財神爺。名字叫趙公明,晉代時已出現。在《搜神記》中他是個冥神,在隋唐兩代,他是個瘟神,當時人們唯恐躲之不及。到了明代,趙公明被封為“正一玄壇元帥”,這是他又稱趙玄壇、趙公元帥的來歷。這時趙公明的面目已煥然一新了,他不再是冥神、瘟神,而是能幫助做買賣者求財盈利的財神爺了。趙公明成為財神爺初期,知名度并不高,他是靠了明代通俗小說《封神演義》的大肆渲染描繪,才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此后,趙公元帥手下便有了四位正神:招寶、納珍、招財、利市,聽從他的差喚。“招財進寶”一詞便始于此。 在市場經濟的今天,人們又把財神爺請回來了,在大小飯店的顯著位置,多有供奉財神的,以求好運發大財。但不要忘記誠信為本。
【第49句】:呵佛罵祖宋代楊時《龜山先生文案》卷一:“圣人以為尋常事者,莊周則夸言之。莊周之博,乃禪家呵佛罵祖之類也。”
【第50句】:一心想趕兩只兔,反而落得兩手空。
【第51句】:事實勝于雄辨
【第52句】:【雜癥好醫,吏病難治】(諺)指人體的疾病容易醫治,官吏腐敗的弊病難以革除。
【第53句】:【貨有高低三等價,客無遠近一般看】(諺)貨物可以有高有低,分開等級;顧客卻不能分遠近薄厚。指對待顧客必須一視同仁,熱情招待。
【第54句】:【人窮長力氣,人富長脾氣】(諺)指窮人靠肢體勤勞度日,力氣自然越來越大;富人養尊處優,恃財傲物,脾氣自然越來越大。
【第55句】:【植樹節】3月12日,是我國現在的植樹節。那么,過去有植樹節嗎? 我國最早設立植樹節,是由民國初期周自齊呈準孫中山大總統設置的。 孫中山是中國近代史上最早意識到森林的重要意義和倡導植樹造林的人。辛亥革命后,民國四年(1915年),在孫中山的倡議下,由農商部總長周自齊呈準大總統,以每年清明節為植樹節,指定地點,選擇樹種,全國各級政府、機關、學校如期參加,舉行植樹節典禮并從事植樹活動。7月2舊批準后,通令全國如期遵照辦理。 這首個植樹節是源于我國古代清明節插柳的習慣。相傳,唐朝高宗于三月初三游春渭陽,“賜群臣柳圈各一,謂戴之可免蠆毒。”后來,江南百姓將此演化成插柳,每逢清明時,家家戶戶將柳條插在井邊,綠柳發芽,遂長成小樹。“井井有條”的成語即發源于此。這也是將清明定為植樹節的起因。 民國十七年(1928年)4月7日由國民黨政府通令全國:“嗣后舊歷清明植樹節應改為總理(孫中山)逝世紀念植樹式。”民國十八年(1929年)2月9日農礦部又以部令公布《總理逝世紀念植樹式各省植樹暫行條例》十六條。后經行政院及國民政府批準,正式確定3月12日為全國植樹節。 新中國成立后,黨中央、國務院更加重視植樹造林,重新規定3月12日為中國植樹節。
【第56句】:【公雞下蛋,河水倒流】 釋義:強調事情不可能,也指事情顛倒過來了。 例句:叫我們走回頭路,受二遍苦,再給看召草當奴隸,趴在地下讓他們踩,除非公雞下蛋,河水倒流,辦不到!
【第57句】:【郎中】“郎中”現指醫生,南方多此稱呼。如現代京劇《沙家浜》中有地下黨聯絡員假扮郎中為沙四龍看病傳遞情報的情節。 郎中,古代是一種官職。始于戰國,漢代沿置,屬光實祿勛,管理車騎、門戶,并充內侍衛,外從作戰。初分為車郎、戶郎、騎郎三類,長官設有車、戶、騎三將,其后類別逐漸泯除。晉至南北朝,為尚書曹司的長官。自隋朝自清,各部皆沿置郎中,分管各司事務,為尚書、侍郎、丞相以下的高級部員。范曄《張衡傳》:“公車特征拜郎中”,指漢朝的官職。宋代始設醫官,最高級的是大夫,其次為郎,又稱郎中,以下便稱醫效、祗侯等。后人因之稱醫生為大夫或郎中。顯然是為抬高醫生地位而有意奉承之,說穿了是官本位在作怪。既然長期稱醫生為郎中,也就習以為常了。
【第58句】:佛面上刮金比喻不管場合和對象,什么都要搜刮。極言兇暴貪婪。“佛面”指佛像的面部。《法華經·安樂行品》謂:“諸佛身金色,百福相莊嚴。”可見,佛身為金色。人們用金箔貼于佛身乃至佛面,是莊嚴佛像的功德。后人在文學中引用,如《水滸傳》第八三回:“皇帝賜俺一瓶酒,一斤肉,你都克減了。不是我們爭嘴,堪恨你這廝們無道理,佛面上去刮金。”除比喻義外,“佛面上刮金”,亦有史實。《太平廣記》卷一一六引晉代王琰《冥祥記》載:“唐貞觀二十年,征龜茲。有薛孤訓者為行軍倉曹,軍及屠龜茲后,乃于精舍剝佛面金。”可渭窮兇極惡。
【第59句】:【不知哪頭炕熱】(慣)指不知做什么事情得利大。
【第60句】:【孩子嘴里討實話】(諺)從小孩嘴里能討出真情實話。指小孩天真無邪,不會藏真,不會弄假。 也作孩子嘴里無瞎話。 小孩嘴里掏實話。
【第61句】:【扯著老虎尾巴抖威風】 釋義:比喻依仗勢力,橫行霸道。 例句:貴他娘站在門口叫陣:“劉二卯!甭扯著老虎尾巴抖威風,你出來咱在大街上文案!”
【第62句】:【男人往外走,帶著娘們手】(諺)男人:專指丈夫。娘們:專指妻子。指丈夫走在人前,從衣著外表上就可看出妻子縫制與打扮的手藝。 也作漢子外邊走,帶著老婆兩只手。 丈夫人前走,帶著老婆的手。
【第63句】:麻雀落田要吃谷,狐貍進屋要偷雞.
【第64句】:【羚羊掛角——無跡可求】(歇)原為禪家語。傳說羚羊夜宿時,角掛在樹上,四肢不著地,使獵狗無從找到。形容詩藝精湛,無疵可尋。今也指人或物銷聲匿跡,無法尋找。 也作“羚羊掛角——無跡可尋”。
【第65句】:【有鹽同咸,無鹽同淡】(慣)比喻同甘共苦。
【第66句】:【海深不為深,友情第一深】 釋義:比喻友情比海深。 例句:錢萬利說:“海深不為深,友情第一深嘛!為人虛虛假假的不夠朋友,咱一見面,我就知你這人很實在。”
【第67句】:人不到死事不完,馬不到死不解鞍
【第68句】:【弘揚】在佛教中,指佛菩薩傳播教法,化導眾生。至后世,漸指大力宣揚一切思想或觀念。唐·玄奘《大唐西域記·迦濕彌羅國》:“當于此地建國安人,弘揚佛法。”《元代白話碑集錄·重編百丈清規法旨》:“好生遵守清規,修行辦道,專與上位祈福祝壽,報答圣恩,弘揚佛法者。”呂澂《中國佛學淵流略講》第五講:“三論宗的開創人吉藏,弘揚關河三論,曾著《三論玄義》,反復解釋三論之間的關系。”現多作發揚光大解,如“弘揚祖國傳統文化”等用語。(無名氏)
【第69句】:【討便宜處失便宜】(諺)討別人的便宜,結果往往是被別人占了便宜,自己反倒吃了虧。誡人不可有貪占便宜的念頭和行為。
【第70句】:【鞍不離馬,甲不離身】(慣)馬不卸鞍,人不卸甲,隨時準備打仗。 形容軍旅生活的艱辛。 也作鞍不離馬,甲不離軀。 鞍不離馬背,甲不離將身。
【第71句】:不餓不知糧食之可貴,不累不知駿馬之功勞
【第72句】:人怕沒臉,樹怕沒皮。
【第73句】:離開人民找不到幸福,愛祖國才有好生活。
【第74句】:【不管大哥二哥麻子哥】(慣)比喻不管是誰,不管他的地位如何。
【第75句】:【一客不煩二主】(諺)指求人辦事,應一家求到底,不要再去麻煩其他人。 也作一客不犯二主。 一事不煩二主。
【第76句】:【人有害虎心,虎有傷人意】(諺)人有謀害虎的打算,虎也有傷害人的行動。比喻在競爭中,雙方都有封殺對方的心計與行動。
【第77句】:【紅藍鉛筆兩頭挨削】 釋義:比喻兩頭不討好,兩頭受指責。 例句:動不動就把黑鍋一家伙捆在我的頭上,我成了你的替死鬼,紅藍鉛筆兩頭挨削,風箱里的老鼠前后受氣。
【第78句】:【與人不睦,勸人蓋屋】(諺)睦:和睦。與別人有思想隔閡,就勸說他蓋新房。指蓋新房最能使人勞累傷財,不得安生。
【第79句】:【橫死】指自殺、被害或受意外災禍而死。《藥師經》:“救脫菩薩言:‘阿難,汝豈不聞如來所說九橫死耶!是故教以咒藥方便。’”該經所說九種橫死是:一、得病無醫,二、王法誅戮,三、非人奪精氣,四、火焚,五、水溺,六、惡獸吞食,七、墮崖,八、毒藥咒詛,九、饑渴所困。因這九種原因致死的都屬于橫死。橫死屬于惡業招致的惡果。《宋書·柳元景傳》:“世祖嚴暴異常,元景雖荷寵遇,恒慮及禍……世祖崩,(江夏王)義恭、元景等并相謂曰:‘今日始免橫死!’”橫死一詞亦有用之于詩的,如唐·王建《空城雀》詩:“報得黃口莫啾啾,長爾得成無橫死!”(無名氏)
【第80句】:無病天天困,沒病困成病。
【第81句】: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百尺竿頭,百尺高的竿子頂端,指極高處。用以勉勵人們在學習、工作等方面不要滿足于已取得的成就,而要繼續努力,更求上進。語本《景德傳燈錄·湖南長沙景岑禪師》:“百尺竿頭不動人,雖然得人未為真;百尺竿頭須進步,十方世界是全身。”(原文是“百丈”,后改“丈”為“尺”。)前云“竿頭”,意在“不動”;后云“進步”,意在“十方”。后文有:“萬丈竿頭未得休,堂堂有路少人游;禪師愿達南泉去,滿目青山萬萬秋。”后人沿用為成語,意在更求上進。宋代朱熹《答鞏仲至》:“然感左右見顧之重,若以為可語此者,故聊復言之,恐或可以少助百尺竿頭更進一步之勢也。”又茅盾《漫談文藝創作》:“學習是深刻領會了人家在表現手法上的特長以后,化為自己的血肉,而求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第82句】:【偷風不偷月,偷雨不偷雪】(諺)小偷行竊,往住在有風的時候,而不在有月的時候;往住在下雨的時候,而不在下雪的時候。指風、雨對小偷能起掩護作用,月、雪則容易使其暴露行跡。 也作偷雨不偷雪,偷風不偷月。 偷風莫偷雪,偷雨莫偷月。
【第83句】:【妄心】謂虛妄計度的分別心,能產生一切妄境界。與“真心”相對。《起信論》說,“一切眾生以有妄心,念念分別”,遂輪回生死。又《菩薩心論》指出:“妄心若起,知而勿隨;妄若息時,心源空寂。”空寂之心,便是真心。唐·元稹《酬知退》詩:“莫著妄心銷彼我,我心無我亦無君。”彼與我的分別對立,也屬于“妄心”。(李明權)
【第84句】:【最親不過父母,最近不過夫妻】見“近不過夫妻,親不過父母”。
【第85句】:現稱事物之非原本者,也叫化身。元代鮮于樞《題趙模拓本蘭亭后》詩:“蘭亭化身千百億,貞觀趙模推第一。”
【第86句】:撥云見日語本《牟子理惑論》:“五經則五味,佛道則五谷矣。吾自聞道已來,如開云見白日,炬火人冥室焉。”佛家常以迷云比喻妄想,以日或月比喻佛性,云開見日(或月)即比喻破妄見性,開悟。成語“撥云見日”即由“開云見白日”衍變而來,指撥開烏云見到太陽,比喻沖破黑暗見到光明;也比喻疑團消除,心里頓時明白。元代無名氏《陳州糶米》第二折:“我投至的見了爺爺,就是撥云見日,昏鏡重磨,須與孩兒每做主咱。”《水滸傳》第十一回:“小人應過武舉出身,曾做殿司制使職役。這十八般武藝,自小習學。今日蒙恩相抬舉,如撥云見日一般。楊志若得寸進,當效銜環背鞍之報。”
【第87句】:【打蛇不死,后患無窮】 釋義:除害不干凈、徹底,留下無窮禍患。 例句:要不是石永吉那個該死的不辭而去,特派員的暗殺隊,只怕連一根汗毛也撈不到。“打蛇不死,后患無窮!”
【第88句】:無量壽源出佛教《觀無量壽佛經》中的“見無量壽佛者,即見十方無量諸佛”。無量壽佛為阿彌陀佛的意譯。《無量壽經》中有阿彌陀佛的四十八愿,其中第十三愿為“壽命無量愿”。俗語中極言高壽、長生不老。唐代張說《奉和同皇太子過慈恩寺應制二首》之一:“愿君無量壽,仙樂屢徘徊。”宋代周必大《二老堂詩話·米元章書無量皂人詩句》:“余家有米元章書‘長壽庵’三字,后題兩句‘人是西方無量佛,壽如南極老人星’,不知古人詩句,或元章自作也?”
【第89句】:【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釋義:焉:哪里。附:依附。皮都沒有了,毛長到哪兒去呢?比喻失去了生存的基礎,無法存在。“皮之不存”又作“皮且不存”。 例句:“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真要是侵略者的陰謀得逞,全國淪陷,整個民族滅亡了,你這個老爺還給誰當?
【第90句】:【踏著鼻子上臉】見“登鼻子上臉”。
【第91句】:【拉住狀元喊姐夫】 釋義:比喻攀附權貴。 例句:只要他認為是用得著的人,即是“拉住狀元喊姐夫”,也決不怕人笑他攀高結貴。
【第92句】:苗好米好,娘好女好。
【第93句】:【好漢擱不住三泡稀】(諺)擱:經受。三:多的約數。稀:腹瀉拉稀。即使是身強力壯的漢子,也經受不住連著多次拉稀。指腹瀉拉稀是最折磨人的。 也作好漢架不住三泡稀。 好漢經不住三泡稀。
【第94句】:【把嘴磨破了】見“磨破嘴皮子”。
【第95句】:前緣前世因緣,又省作“前緣”。佛家認為,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都是過去世中結下的緣分,故稱。如《紅樓夢》第八八回:“卻是除了老太太,別的也伏侍不來,不曉得前世什么緣分兒!”民間又有一種傳說認為,婚姻大事是前生就注定的,如西湖花神廟楹聯云:“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屬;是前生注定事,莫錯過姻緣。”故“前緣”又特指男女間的緣分。如唐代李商隱《雜纂·隔壁聞語》:“新娶婦卻道是前緣,必是丑。”又如《初刻拍案驚奇》卷一:“我等與郎君輩原無前緣,故此先來告別。”
【第96句】:少年辛苦終身事,莫向光陰惰寸功
【第97句】:實體猶言本體,真實之體性。《起信論》中說:“以法身是色實體,故能現種種色。謂從本以來,色心無二。”智旭疏中對此解釋:“法身即是真如,真如即是一切法之實體,故即是色實體。既即是色實體,何難現種種色?”佛教哲學把物質稱為色法,精神稱為心法。真如是一切法的實體,也就是色法和心法的共同實體,所以說“色心無二”。真如能現種種色法,也能現種種心法。
【第98句】:【多個人,多個膽】(諺)多添一個人,就增多一分膽量。指人多勢壯,膽量就大。 也作多一個朋友多一條路,多一個冤家多一條河。 多個朋友多條路,多個冤家多把刀。 多個朋友多條路,少個對頭少堵墻。
【第99句】:【飽食傷心,忠言逆耳】(諺)過度貪食會損傷身體,忠言勸告往往令人難以接受。
上一篇:歇后語文案句句醉人心扉!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