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倒胃口】(慣)本指因膩味而不想再吃。比喻因所聽或所見次數太多而心生厭煩。
【第2句】:【旗桿上的燈籠——高明】(歇)本指在高處照明,轉指見解或技藝等高超。
【第3句】:【開不了張】(慣)做買賣的賣不出貨物。比喻事情無法開頭。 也作“開不了臺”。
【第4句】:【錐子剃頭——一個師傅一個做法】(歇)剃頭不能用錐子。指各人有各人的不同做法。
【第5句】:【一是一,二是二】(慣)形容說話做事老老實實,是一不二。 也作一則一,二則二。 一就是一,二就是二。
【第6句】:【豬八戒撞上羅剎女——甘拜下風】(歇)羅剎女:《西游記》中人物,即鐵扇公主,牛魔王的妻子。 《西游記》中描寫,唐僧取經途中受阻火焰山,向羅剎女借芭蕉扇滅火,羅剎女不借,打斗時,豬八戒不敵羅剎女。指心甘情愿地承認不如別人。
【第7句】:【熟油拌苦菜——由人心頭愛】(歇)苦菜:~種宿根的野菜,有白色乳汁,莖葉嫩時可吃,略帶苦味。 用熟油拌著苦菜,味道很不入口,卻偏有人喜歡吃。指人的愛好不同,追求各異。 也作“熟油苦菜——各人心愛”。
【第8句】:【摘了奶忘了娘】(慣)斷了奶就把母親忘了。比喻忘本。
【第9句】:【有錢難買子孫賢】(諺)指子孫的賢良,是一個家庭最難得的財富,是用金錢買不到的。
【第10句】:【打虎打頭,殺雞割喉】(諺)指凡事必須從要害處入手,才能奏效。
【第11句】:【白露白迷迷,秋分稻秀齊】 釋義:白露:節氣名,在陽歷九月七日或八日時天氣轉涼,即將秋熟。迷迷:形容大霧迷蕩。秋分:節氣名,在陽歷九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秀:谷類植物開花結實。謂白露時節霧蕩蕩,分來臨稻穗齊。 例句:八月,秋興:白露前后霧,主稻穗易實。諺云:“白露白迷迷,秋分稻秀齊。”
【第12句】:天不生無用之人,地不長無名之草。
【第13句】:【先喝為敬】“先喝為敬”是中國人請人吃酒的禮儀和規矩。它源于古人喝酒時的“應酬”。 古人喝酒時,主人必須先于客人飲酒,是為“獻”。主人先飲,包含了向客人暗示“酒里無毒”,可以放心飲用之意。主人飲過之后,客人亦須飲酒以回敬主人,是為“酢”,亦稱“報”。之后,主人為勸客人多飲,自己必先飲以倡之,是為“酬”。客人在主人飲過之后也舉杯暢飲,是為“應酬”,以此回應主人的厚意。這樣的禮俗慢慢延伸下來,就是今天的“先喝為敬”。
【第14句】:【熱不過三伏,冷不過三九】見“冷在三九,熱在三伏”。
【第15句】:【老和尚念經——過一天算一天】(歇)指得過且過,敷衍地過日子。
【第16句】:【空對空】(慣)1指講話、寫文章沒有實際內容。2指什么東西也沒有。
【第17句】:【下雪不冷消雪冷】(諺)指下雪會吸收冷氣,因而不覺得冷;消雪要吸收熱量,自然覺得冷。 也作下雪不冷化雪冷。 下雪不寒化雪寒。
【第18句】:是蛇一身冷,是狼一身腥.
【第19句】:【調過來葫蘆,翻過去又是瓢】 釋義:比喻反復無常,變來變去。 例句:你鄭科長原來怎么說的?調過來葫蘆,翻過去又是瓢!吃著咱們種的糧粒兒,你還為不為民作主?
【第20句】:【富人家日子好過,窮人家孩子好養】(諺)指富人家有錢,過日子不愁吃穿不愁用;窮人家缺吃少穿,子女容易在艱苦的環境中磨煉成長。
【第21句】:【人有幾等人,佛有幾等佛】(諺)人有幾等幾樣的人,不可等量齊觀;佛也有幾等幾樣的佛,不可等同供奉。多指人的地位不同,品格不同,要分別看待。 也作人有幾樣人,馬有幾樣馬。 人有幾種人,木有幾種木。
【第22句】:【力氣是奴才,使了還回來】(諺)指力氣隨用隨生,要盡量使用,不必怕出力。 也作力氣是奴才,使了再回來。 力氣是奴才,去了又有來。
【第23句】:【潑婦】“潑婦”是指生活中那些兇悍、蠻不講理的歸女。它源自哪里呢? 漢代名臣朱買臣,在家是個“妻管嚴”,他不想這樣狼狽地生活下去,準備外出找官做。妻子對他冷嘲熱諷,譏其朽木不可雕,并跟他鬧分手。朱買臣只好跟妻子分了手。豈料,這個朱買臣在外真的做了大官,騎著高頭大馬衣錦還鄉時,妻子后悔了,又來找他,要求和他復合。朱買臣拿起一盆水潑在馬前的地上,對妻子說:“如果你能把水都收回盆里,我就和你復合!”成語“覆水難收”也是由此而來。姓朱的惡老婆也就有了個“雅號”——潑婦,即像潑出水的婦人,不能再走回頭路了。這就是歷史上原裝的“潑婦”。 但“潑婦”的傳播卻與乾隆帝有關。民間有這樣的說法:乾隆皇帝在一次下江南的行程中,路過古城鎮江之時,看到大市場口有兩個老婦在叫罵惡斗,極其不雅,不禁嘆道:“天下之潑,唯……之婦也。”皇帝一出口,“潑婦”一詞流傳也就更快了。
【第24句】:【鳴禮炮二十一響】在我國的國慶典禮上,鳴禮炮二十一響,這是為什么,它有什么說道嗎? 鳴禮炮二十一響,作為國家最高禮儀的習俗起源于英國。十七至十八世紀,英國已成為“日不落”帝國,世界幾乎每一塊大陸都有它的殖民地。英國軍艦駛過外國炮臺或駛入外國港口時,蠻橫地要求所在國向他們鳴禮炮,以示對英國的尊重和臣服。作為回禮,英國一般鳴禮炮七聲。但是,英國鳴一聲禮炮,別國應報三聲。這樣三七二十一聲禮炮的習俗就誕生了。禮炮二十一響是最高規格,以下按單數逐級遞減直到一響,用于較低的禮儀。以后,鳴禮炮二十一響成了國際慣例。
【第25句】:【蔫牛不下磨,快牛門前臥】(諺)蔫(nian)牛:慢慢騰騰不起性的牛。同樣拉磨,蔫牛拉得慢,下不了套;快牛早早拉完,臥在門前歇息。比喻干活利落的人,總顯得輕松;干活不起性的人,什么時候都顯得忙碌。 也作“快牛門前臥,蔫牛不下套”。
【第26句】:【糞堆上開花兒——臭美】(歇)譏諷人顯示自己漂亮或能干。
【第27句】:【錢是奴才,用了還來】(諺)奴才:舊時賣身供主人役使的人。指錢財就像奴才一樣,是供人使用的,花了還會來,不必過于看重。
【第28句】:【鐵將軍把門】(慣)鐵將軍:鐵鎖。指門鎖著,家里沒人。
【第29句】:【針無兩頭利】(諺)針不能兩頭都是有鋒芒的。比喻同時把兩件事都做好,是不可能的。 也作“針沒兩頭快”。
【第30句】:【趁臺階下驢】 釋義:比喻趁機會擺脫。 例句:“干脆,趁臺階下驢,不干這個炊事員算了,也省得得罪人生閑氣。”
【第31句】:【和事老】“和事老”通常是指那些沒有原則立場來調解爭端的人,意同“和稀泥”,多含貶義。那么,和事老源自哪里呢? “和事老”始于唐,成于宋。“和事”作為一個專有名詞出現在唐朝。據《新唐書》載,唐中宗景龍三年,監察御史崔琬彈劾宰相宗楚客“專威福,有無君心,納境外交,為國取怨。”并請求將其下獄。而宗楚客則怒目爭辯,聲稱自己“忠誠鯁直”,為崔琬所嫉恨,故遭陷害。而性格軟弱的唐中宗競不問是非,親自為他們調和,詔令崔琬和宗楚客“約為兄弟”。由于唐中宗無原則和稀泥的態度,故而時人竊稱其為“和事天子”。因此歷史上第一個“和事老”就是唐中宗。 但“和事老”這一完整的專有名詞的出現是在宋朝。北宋著名文學家黃庭堅在《南鄉子》詞中寫道:“風力裊萸枝,酒面紅鱗愜細吹。莫笑插花和事老,摧頹,卻向人間耐盛衰。”這首詞是重陽節懷念他遠在成都的弟弟而做的。這里描寫的“插花和事老”,是指頭上戴花、萬事隨和、無所爭競的老者,雖然“和事老”沒有原則,但也無憂無慮,更能經得起人間的盛衰。自此,“和事老”常用來代指那些調解爭端的人。如南宋初,洪皓出使金國,和金人力爭和議條件,金朝宰相怒道:“汝作和事官,而口硬如此,謂不能殺汝耶?”露出一副霸道嘴臉。那時的和事老、和事官用起來已很普遍。
【第32句】:【逮著旋風就是鬼】(慣)旋風:螺旋狀運動的風。比喻聽到一點風聲,就信以為真。
【第33句】:【執牛耳】(慣)古代諸侯歃血為盟時,主盟者親手割牛耳取血。比喻在某一方面居領導地位。
【第34句】:【莽張飛,粗中有細】 釋義:張飛:字翼德,三國時蜀漢大將,性格剛直魯莽。比喻人雖然粗心大意,但有時做事也很細心。 例句:“莽張飛,粗中有細嘛!”農則豐得意地說。
【第35句】:【天上下雨地下流,小倆口打架不記仇】(諺)指年輕夫妻吵架很平常,彼此很快就會忘記,也作天上下雨地下流,倆口子吵架不記仇。 天上下雨地下流,夫妻打架不記仇。
【第36句】:【吃一看二眼觀三】(慣)吃著這個,看著那個,還望著第三個。形容人貪心不足。
【第37句】:【樹欲靜而風不止】 釋義:比喻客觀情勢不能如人的心愿。 例句:樹欲靜而風不止,地主階級的浮財還沒挖凈,敵人還沒有認輸,階級斗爭還在繼續。
【第38句】:【老鼠跺腳震不塌地】 釋義:比喻小人物干不成多大壞事,沒什么了不起。 例句:同志們!咱還是那句老話:老鼠跺腳震不塌地,問題慢慢解決。
【第39句】:【拿錢往水里打漂漂】(慣)比喻白糟蹋錢。
【第40句】:【老馬嘶風——英心未退】(歇)老馬面對烈風仍嘶鳴,馳騁千里之心不減當年。指老年人雄心未衰。
【第41句】:【咽不下這口氣】(慣)比喻不能忍受別人的欺侮或冤枉。 也作咽不下這口窩囊氣。 咽不下這口屈氣。
【第42句】:【跌倒不疼,爬起來疼】(諺)人往住在跌倒時不覺疼痛,爬起身來才感到疼痛。比喻人在受到屈辱之后,痛定思痛,會越想越覺得氣惱。
【第43句】:【逮雀兒也得舍一把米】 釋義:比喻做事總要付出代價。“逮雀兒”又作“逮個麻雀”。“舍”又作“擻”。 例句:該修補的修補,該添置的添置,決不可在這方面小氣。我的天!過日子嘛,不攤點底兒還能行?逮雀兒也得舍一把米哩!
【第44句】:【無例不可興,有例不可廢】(諺)沒有先例的,不可隨便去做;有了先例的,不可隨便廢止。原指舊時衙門辦案,以有無先例為依據;后泛指做事要遵循先例。 也作“無例不興,有例不廢”。
【第45句】:【推倒油瓶不扶】(慣)比喻不管閑事或見急不救,在一旁看笑話。 也作“油瓶倒了不扶”。
【第46句】:【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諺)指將領在前線作戰,皇命如不利戰事,可以不接受。
【第47句】:【清官難斷家務事】(諺)清正廉明的官員,也難把家務事斷清楚。指家庭內部的事務瑣碎繁雜,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糾纏不清,任何外人都無法理順,更不用說作出公正的裁決了。 也作清官難斷家事。 清官難斷家常事。 清官難審家庭案。
【第48句】:【井里頭的蛤蟆——就會嚼舌頭】(歇)本指蛤蟆就會呱呱地亂叫,轉指人只會說空話。
【第49句】:【朝山的不是全為了敬神】(諺)朝山:到山上去朝拜神仙。指朝山的人,目的不一定都是去敬神。泛指同做一件事的人,目的并不都相同。
【第50句】:【結為秦晉之好】這句話的意思是兩家聯姻,結為親家。此俗語出自春秋時期。 春秋時期,秦晉一直交好,而且以婚姻來促進秦晉之間的關系。那個時候,秦國與晉國不僅是相交之邦、禮儀之邦,也是婚姻走得最頻繁的兩個國家,兩國王室之間常會出現秦晉聯姻事件,后來秦晉就被稱為親人關系,一直沿用到今天。結秦晉就是促成男女雙方,使之交好,暗含結婚之意。
【第51句】:【一個人跟著影子轉】(慣)指一個人孤單地過日子。
【第52句】:【姑娘有福氣,前世招佳婿】 釋義:前世:前生,迷信指人生的前一輩子。迷信認為,姑娘要是有福氣,前世就注定了要招個好女婿,即婚姻是前世就由天定了的。 例句:常言說得好,姑娘有福氣,前世招佳婿,虎妹姑娘的福氣是前世招的!
【第53句】:【結束】事情到了最后階段稱之為“結束”。如快開學了,暑假即將結束。 “結束”一詞,源自古代少女結婚。現在只要看到女子的左手無名指上戴了戒指,就表示她已經訂婚或結婚了。而在我國古代,女子把頭發束起來也就意味著她已經訂婚或嫁為人婦了。“結束”一詞的由來跟古代婦女結婚有密切的關系。“結束”就是把頭發盤結束起來.“結發夫妻”也是來源于此。 我國儒家傳統認為“身體發膚,受之父母”,因此,頭發也被認為是人體最珍貴、最神圣的一部分,古代女子一生是不能剪發的,頭發也就越長越長。 大約到十五歲的時候,就必須把頭發盤起來,要舉行笄禮,也就是成年禮。 這時候家里人會把及笄女子的頭發盤成發髻,再插上簪子,表示此女子成年了。而且一般來說,女子在“及笄”之前,父母就已經給她訂下了婚事,到“及笄”那一年出嫁。束發結簪就表示女子已為人婦,為閨閣之女的完結,為之結束,這就是“結束”一詞的由來。同時,又是該女子新生活的開始。
【第54句】:【是真難滅,是假易除】(諺)是真的誰也難以否定,是假的自然容易消除。指凡真的自然經受得住考驗,凡假的總經不住事實的驗證。
【第55句】:【以書為御者,不盡于馬之情;以古制今者,不達于事之變】(諺)御:駕御。制:裁斷。以書本上的知識駕御馬,不能盡情發揮馬的性能;以古代的法制治理當今社會,不能適應時代的變化。指不能迷信書本,泥古不變。
【第56句】:【丑婦家中寶】(諺)貌丑的妻子多安分守己,不會惹是生非,招致麻煩。指娶妻應重在德行,不可一味追求美貌。 也作丑妻薄地家中寶。薄地:貧瘠的田地,薄地無人爭,故稱一寶。 丑是家中寶,可喜惹煩惱。 可喜:俊俏美貌,招人喜愛。
【第57句】:【掛幌子】(慣)原指在店鋪門外懸掛所賣商品的標志,比喻某種跡象顯露在外表上。
【第58句】:【八兩換半斤,人心換人心】(諺)舊制秤一斤是十六兩,八兩換來半斤,這是公平的交換。指只要誠懇待人,自會換取人們的信任。 也作“人心換人心,八兩換半斤”。
【第59句】:【拋繡球】“拋繡球”是“彩樓招親拋繡球”的簡化。說到拋繡球,自然聯想到彩樓招親,專指凰求鳳。 拋繡球招親,在文學作品中常見。古典小說《西游記》描寫玄奘的父親陳光蕊高中頭名狀元,在欽賜游街時被相府小姐殷溫嬌看中,拋下繡球打中烏紗帽,歡天喜地結為鸞儔。明代詩人高啟《觀顧蕃所藏宋賜進士絲鞭歌》:“影梟夕陽何處去,曲江園里宴初歸。天街直拂花枝過,擇婿樓高彩球墜。” 如戲劇。《彩樓記》、《三擊掌》等,說的是唐代王丞相之女王寶釧,在彩樓上用繡球打中乞丐薛平貴,由此演繹出一系列精彩故事。 經考證,這些故事皆屬于子虛烏有,雖然文學作品多有描寫,但在史料中卻難覓蹤影。不過,拋繡球招親絕非憑空想象,這種說法是怎么來的呢? 有人認為源于壯族人民的一種傳統體育游戲。兩千多年前,壯鄉就有用青銅鑄造的兵器“一飛砣”,應用于作戰和日常狩獵。后來飛砣逐漸演變成拋擲的布囊,姑娘們又將它改造成彩球,人們在空閑時間拿來拋接作為娛樂。尤其是每到春節、三月三等傳統節日,彩球就會出現在賽歌會上,姑娘們一邊對歌一邊將此作為選擇伴侶的道具,手中的彩球會投向自己的意中人。小伙子如果看上這位姑娘,可在繡球上系上精心準備的小禮品,回敬過去,姑娘接住禮物時,或繼續對歌表達情意,或相約到僻靜處聚會,這就是拋繡球選婿的來歷。到了文學家之手,就編出了許多精彩絕倫的“彩樓招親拋繡球”的故事來。
【第60句】:【防人之心不可無】(諺)防范別人傷害自己的心不可沒有。指人不可有害人之心,但防人害己的警惕性總要經常保持。 也作防賊之心不可無。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
【第61句】:【兄弟同心,黃土變金】見“弟兄協力,土塊變金”。
【第62句】:【碟子里扎猛子——不知深淺】(歇)扎猛子:方言,游泳時頭朝下鉆到水里。本指不知水深淺的程度,轉喻人說話、做事不知輕重,沒有分寸。
【第63句】:【大災之后,必有大疫】(諺)指在發生大的自然災害之后,必然會有各種疫病流行,要嚴加防范。
【第64句】:萬人萬雙手,拖著泰山走。
【第65句】:【打不斷的親,罵不斷的鄰】(諺)親:親戚。鄰:鄰里。指親戚、鄰里關系親密,縱然有時發生矛盾,但很快就會和解,不會結成冤仇。 也作“割不斷的親,打不斷的鄰”。
【第66句】:【窮人無災即是福】(諺)指對窮人來說,無災無病,平平安安,就是最大的福氣了。
【第67句】:【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釋義:水能使船航行,也能使船翻沉。比喻百姓可以扶持君主,也可以推翻君主。 例句:想到這里,嘴里不禁冒出唐太宗的“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那句BBB,心也隨著越發緊縮了。
【第68句】:【棗核解板兒——能有幾鋸】(歇)解板兒:用鋸子鋸開。棗核很小,把棗鋸開,根本用不了幾鋸。 鋸:諧“句”。指沒有多少話語或唱詞。
【第69句】:【沒到西天,碰上如來佛了】(慣)西天:我國古代佛教徒稱印度。如來佛:即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比喻半路上遇到了好人、救星。
【第70句】:【大丈夫】“大丈夫”指有志氣或有作為的男子。 但是在古代真正能稱為“大丈夫”的不多,因為它的標準實在太高。“大丈夫”一詞源出戰國時期的“亞圣”孟子,能被孟子看上眼的才有資格稱得上“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記載了孟子與戰國時期的縱橫家景春討論大丈夫的對話。景春日:“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息。”景春認為,說到大丈夫,只有張儀、公孫衍這樣的人才可當之無愧。張儀和公孫衍兩人,一連橫,一合縱,相當程度上左右著戰國時期的天下大勢。由于以上二人“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息”,有一言九鼎的作用,因此景春由衷地佩服這兩個人,稱之為大丈夫。 對景春的說法,孟子立場鮮明地堅決予以駁斥:“是焉得為大丈夫乎?子未學禮乎?……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在孟子的思想體系中,張儀、公孫衍這樣的人不配稱為大丈夫,他們展現最多的是小人得志,涂炭生靈,他們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忘記了做人的根本,忘記了自己的衣食父母,是數典忘祖的勢利小人。孟子認為只有做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正能屈”的人才能稱為大丈夫。 孟子雖然鄙視張儀、公孫衍,但孟子的主張在當時卻到處碰壁,不被諸侯采納,不被看重,而張儀、蘇秦等縱橫家,卻能左右諸侯,發揮著決定天下安危的作用。 隨著時間的推移,“大丈夫”一詞已由高不可及向有志者都能成為大丈夫演化。
【第71句】:【神仙眼睛看得寬,看不到自家鼻子尖】(諺)比喻即使是有才智的人,也往往很難看清自身的缺點。
【第72句】:【抱著扁擔進門——直出直入】(歇)本指直著進出,轉以形容說話做事直截了當,不拐彎抹角。
【第73句】:【螞蚱打噴嚏,滿嘴莊稼氣】 釋義:比喻沒有文化,說話土氣。 例句:“就得是這樣,不能像高翔他們一樣,螞蚱打噴嚏,滿嘴的莊稼氣,講起話來,像數白花菜一樣。”
【第74句】:【家有三件事,先從緊處來】(諺)家里同時有幾件事,要先揀緊要的做起。指處事要盡先處理緊要、急迫的。 也作家有三件事,先揀緊的干。 家有三件事,先打急處來。
【第75句】:【三九四九凍死狗】(諺)三九四九:從冬至節算起,每九天為一“九”;三九是冬至后第三個九天,四九是冬至后第四個九天。指三九、四九是一年中最冷的天氣。 也作三九四九,凍破石頭。 三九四九,凍死忙牛。 三九四九,隔門叫狗。
【第76句】:【酒肉朋友,柴米夫妻】見“柴米夫妻,酒肉朋友”。
【第77句】:【開門七件事】中國有這樣一句俗語:“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就是說每戶人家開始一天的生活,就有七件東西是必需的,不可缺少的。 其實,宋代就有了“早晨起來七件事”的說法。不過當時的七件事與今天的七件事略有不同,宋代的七件事是指“油、鹽、醬、豉、姜、椒、茶。” 而且這七件事的說法在宋代并沒有完全定型,還有“八件事”的說法。南宋吳自牧編撰的《夢粱錄》中有這樣一句話:“人家每日不可缺者,柴米油鹽酒醬醋茶。”到了元代,七件事才固定下來。元雜劇《劉行首》二折念白中有首《當家詩》:“教你當家不當家,及至當家亂如麻。早起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不僅這一首,很多元雜劇,例如《玉壺春》、《度柳翠》、《百花亭》都有“早起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的內容。 明代江南才子唐伯虎,一生潦倒,做了一首感懷詩《除夕口占》:“柴米油鹽醬醋茶,般般都在別人家。歲暮清閑無一事,竹量寺里看梅花。”這才道出了老百姓的真實生活,連過年都吃不上油鹽醬醋,何況平時乎! 明朝還有一首無“醋”詩歌,蠻有意思,不得不錄。當時有一才子,不顧其妻再三規勸而納下小妾,其妻十分憤怒贈詩一首:“恭喜郎君又有她,儂今洗手不理家。開門諸事都交付,柴米油鹽醬和茶”。耐人尋味的是,在開門七件事中,她交付的只有六件事,唯獨留下了一件——醋。個中滋味,不難理解。
【第78句】:【做秀】“做秀”是主觀故意將亮點顯擺給公眾,目的帶有功利色彩。 “做秀”是20世紀70年代以來港、臺地區流行的新詞,八十年代流人國內,并迅速蔓延。“做秀”一詞,時下可謂躥紅,甚至泛濫成災。“做秀”的秀拿出來還可單獨使用,比如“秀一把”、“寶寶秀”等,不一而足。 “做秀”之源,中外皆有。先說國外之源。“秀”一詞來自洋文的sh。w,是展覽表演的意思,指藝壇歌星、影星的表演活動。后“做秀”一詞應用日益廣泛,并不單限于藝人。政治上有所謂政治秀,學術界里有學人做秀,他們看見攝影記者,擠著向前站,無時無地不抓麥克風,想秀一把。 再說國內之源。中國古代的“秀”,源更深,流更長。“秀”在中文的本義雖非是展覽、表演之意,卻有引人注意之處。“秀”始出《論語》,孔子日:“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實者有矣夫。”南宋朱熹的解釋是:“谷之始生日苗,吐華日秀,成谷日實。”朱熹的解釋雖是古文,卻明白無誤,“秀”就是花。《詩經》有詩云:“實發實秀,實堅實好。”就是形容禾谷生長的過程。《禮記·月令》孟夏之月有“王瓜生,苦瓜秀”的文案,也就是苦菜開花的意思。所以,花蕾綻放就是“秀”了。植物的“秀”,用以招蜂引蝶,傳花授粉。藝人做秀,無非是綻放才華,展現年華,正像花卉吐華。 今日之“做秀”,不要做作、故弄姿態,還是“實發實秀,實堅實好”的好。
【第79句】:【到手的泥鰍又溜了】 釋義:比喻捉到又逃走了。 例句:“快,大家都快跟上,莫讓到手的泥鰍又溜了。”廖守道這時也來了勁,他從一個解放軍戰士手里,奪過了一支火把,帶頭走向開闊地。
【第80句】:【盡忠難以盡孝】(諺)指要報效國家,就不能在家孝敬父母,自古忠孝不能兩全。 也作盡忠者不能盡孝。 盡得忠來難盡孝。
【第81句】:【認錢不認人】(慣)指人只認錢財,沒有情意。
【第82句】:【摸著石頭過河】(慣)試探著做事情。形容做事謹慎、穩妥。
【第83句】:【一回見面二回熟】(諺)頭次見面是陌生人,二次相見就是熟人了。 指人們的社會交往,由生到熟,很容易交上朋友。 也作一次相交,二次相熟。 一回生,二回熟,三回四回成朋友。
【第84句】:【心眼子長到肋條骨上】(慣)形容人心術不正,心眼兒太壞。
【第85句】:【東亞病夫】一提起“東亞病夫”,準把賬記在西方帝國主義者特別是日本侵略者頭上,但他們確實用“東亞病夫”一詞來蔑視中國人民,也成了國人忌諱的病根。 其實,“東亞病夫”一詞最初并非出自日本人之口,也并非貶義。此詞始于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源出嚴復《原強》:“蓋一國之事,同于人身,合夫人身,逸則弱,勞則強者,固常理也。然使病夫焉,日從事于超距贏越之間,以是求強,則有速其死而已矣。今之中國,非猶是病夫也耶!”意思是國家之事,像人的身體一樣,閑逸就會虛弱,勞動(鍛煉)就會強身健體,這是常理。但如果強迫一個病夫進行高強度超極限的鍛煉,希望以此強健起來,只能導致其快速死亡。今日之中國,也像一個病夫,應按常理革新求強。 自此以后,文人學者自稱“病夫”多矣。清朝末年專寫《孽海花》小說的文學家,也曾自號為“東亞病夫”,而國人自讀自嘲之詞之文章也不乏以“病夫”泛稱中國人。這應是自醒求變之強音,絕非自暴自棄。棄弊圖利,國強之始也。 當時國人的這種自嘲自勉,決不允許西方帝國主義者與日本侵略者偷換詞義來污蔑偉大的中國人民。
【第86句】:【饅頭落地狗造化】(慣)造化:福氣,好運氣。諷刺人意外地得了好處。
【第87句】:【一分行情一分貨】(諺)行(hang)情:市場上商品的時價。 指出錢多少決定貨物的優劣。也泛指得多少好處辦多大的事。 也作一分價錢一分貨。 一分錢,一分貨。 一分貨色一分價。
【第88句】:【吃江水,說海話】 釋義:比喻口氣大,凈說不著邊際的大話。 例句:“你真是吃江水,說海話,口氣那么大,也不怕閃了舌頭。”
【第89句】:【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 釋義:指人要有進取心,要追求進步。也指官職地位、生活水平等的提高。 例句:“……要是農村富起來,手工匠人將來歸到工廠,變成正經八百的工人階級,誰不樂意,誰愿意一輩子抱風箱掄錘。人往高處走,水往低下流!爹,對不?”
【第90句】:【智賽隨何,機強陸賈】(慣)隨何、陸賈:二人均為漢高祖劉邦的謀士、說客。形容人聰明而善謀略,靈活而善機變。
【第91句】:【破著一身剮,皇帝也對打】見“拼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
【第92句】:【盲人騎瞎馬】這句俗語形容有的人做事情莽撞,不計后果,不做調查研究,亂闖瞎撞,以致碰壁,非常危險。那么,真有盲人騎瞎馬的事情嗎?一般不會,它源于“危語”游戲。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排調》:“桓南郡與殷荊州語次,因共作了語,復作危語。桓日:‘矛頭淅米劍頭炊。’殷日:‘百歲老翁攀枯枝。’顧日:‘井上轆轤臥嬰兒。’殷有一參軍在坐云:‘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 從上面的晉朝畫家顧愷之和南郡公桓玄、荊州刺史殷仲堪做的“危語”游戲中,我們了解到:盲人騎瞎馬,并不是雙目失明的人騎著瞎馬,而是從一個參軍的口里演變出來的。以上危語,全是極端,世上沒有一件他們所言之事,全是開玩笑(游戲娛樂)。
【第93句】:【半路殺出個程咬金】(慣)程咬金:唐初大將,一些白話小說常常把他描寫成魯莽憨直的人,武藝雖不甚高強,但他的三板斧功夫,也能給對方造成威脅。比喻事情在進展中突然出現了意想不到的人或事,造成干擾。 也作半路上殺出個程咬金。 半腰里殺出個程咬金。
【第94句】:【一口吃成胖子】(慣)比喻一次就取得成功或一下子發了大財。也泛指急于求成。 也作一口吃個胖子。 一嘴吃個胖子。
【第95句】:【費手腳】(慣)指事情復雜或麻煩,不好辦。
【第96句】:【不知葫蘆里賣甚么藥】(慣)舊時方士賣藥把藥裝在葫蘆里。指不了解內情,不清楚對方的意圖。 也作不曉得葫蘆里賣的甚么藥。 不知道葫蘆里裝著什么藥。
【第97句】:【交人交心,澆樹澆根】 釋義:交朋友要真誠。 例句:“交人交心,澆樹澆根,人不能不講良心,也不能不識抬舉。”
【第98句】:【往火坑里推】(慣)比喻使人遭受苦難,陷入悲慘的境地。 也作“向火坑里推”。
【第99句】:【吃飯防噎,走路防跌】 釋義:說明做事要小心謹慎。 例句:李小二道:“只要提防他便了。豈不聞古人言:‘吃飯防噎,走路防跌’?”
上一篇:諺語俗語文案適合女生發的文案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