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雛鳳清于老鳳聲】釋義:雛鳳:小鳳凰。比喻年輕人勝過老年人,后一代勝過前一代。例句:水溶見他語言清楚,談吐有致,一面又向賈政笑道:“令郎真乃龍駒鳳雛,非小王在世翁前唐突,將來‘雛鳳清于老鳳聲’,未司量也。”
【第2句】:【掛羊頭賣狗】肉這一俗語,家喻戶曉,人人明白,看似比喻商業(yè)行為,廣告吹得天花亂墜,而實際上以次充好,以假充真,以售其奸。實指政治手段,一些所謂得道高人,不厭其煩講經(jīng)說法,混淆視聽,欺騙群眾,以達(dá)到不可告人的目的。也指世俗之間弄虛作假、以賴充好,愚弄人、糊弄人。總之,這一俗語運(yùn)用十分廣泛。那么,它源于哪里呢?原來,它出自兩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最早不叫“掛羊頭賣狗肉”,而叫“掛牛頭賣馬肉”,后轉(zhuǎn)為“掛羊頭賣狗肉”。典出《晏子春秋·內(nèi)篇雜下》,據(jù)載:齊靈公喜歡看宮內(nèi)女人著男裝,齊國女人皆效法。但靈公有點(diǎn)葉公好龍,卻討嫌宮外女子著男裝,便下令官府制止,有女子著男裝者撕衣斷帶,但還是制止不了。靈公便問齊相晏子,這是為什么。晏子回答說:“您喜歡官內(nèi)女人穿男裝,卻禁止宮外女人穿,這如同在門上掛牛頭,而在門里賣馬肉。你如果先禁宮內(nèi)女子,則宮外女子莫敢再穿。” 齊靈公采納晏子的建議,果然在一月之內(nèi)沒有女人再穿男裝。后世,掛牛頭賣馬肉逐漸轉(zhuǎn)為“掛羊頭賣狗肉”。
【第3句】:一個世紀(jì)才盤點(diǎn)——百年大計
【第4句】:哥哥眼看到了訂婚年齡,媽媽犯愁了。爸爸說:“咱的兒子長得標(biāo)標(biāo)致致的,能找不到對象?有這金镢頭,不愁沒有梨木把!孬的咱還不要哩!”(山東·單縣)
【第5句】:清晨的太陽——光芒萬丈;滿紅火
【第6句】:【千滾豆腐萬滾魚】(諺)指豆腐和魚多煮些時間才能入味。
【第7句】:【百聞不如一見】(諺)聞:聽。指聽來的再多,也不如親眼一見真實可靠。 也作百聞不如一見,百見不如一干。 百聞不如一見,百講不如一練。
【第8句】:姐姐鼓勵正學(xué)裝潢設(shè)計的弟弟說:“沒有比人更高的山,沒有比腳更長的路,只要腳踏實地地干,就會越來越有出息。”(湖北·鐘祥)
【第9句】:【二十五里罵知縣】(慣)知縣:舊時的縣長。比喻背后指責(zé)、謾罵有權(quán)勢或厲害的人。
【第10句】:【張跟斗,豎直立】(慣)豎直立:做倒立。翻跟頭,做倒立。比喻瞎折騰。
【第11句】:【十八般武藝】“十八般武藝”源自十八般兵器,多出自文學(xué)作品,形容某人武藝高強(qiáng)。最早見于南宋永嘉戲文《張協(xié)狀元》:“十八般武藝都不會,只有白廝打。”元代關(guān)漢卿雜劇《五侯宴》:“孩兒十八歲也,學(xué)成十八般武藝。”可見最遲到元代,南北都已通用“十八般武藝”一詞。但其包括的內(nèi)容有各種說法。《水滸傳》稱十八般兵器是:矛、錘、棒、弓、努、銃、鞭、簡、劍、鏈、撾、斧、鉞、戈、戟、牌、槍、權(quán)。明代朱國楨《涌幢小品》說是:弓、弩、槍、刃、劍、矛、盾、斧、鉞、戟、鞭、簡、撾、殳、叉、爬頭、錦繩套索、白打(徒手搏斗)。清代有兩種并存的說法,一說為矛、錘、弓、銃、弩、鞭、锏、劍、鏈、撾、斧、鉞、戈、戟、牌、棒、槍、扒:一說為弓、弩、槍、刀、劍、矛、盾、斧、鉞、戟、鞭、锏、錘、殳、叉、爬頭、錦繩套索、白打。還有九長九短的說法。九長是:槍、戟、棍、鉞、叉、鉤、槊、環(huán);九短是:刀、劍、拐、斧、鞭、锏、錘、棒、杵。皆因出自小說家之口,可謂五花八門,沒有定說,以上諸說,可互相參照。也可理解為武藝精通,樣樣皆能。
【第12句】:【拜天地】在民間的結(jié)婚典禮上,一對新人要“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對拜,送人洞房”。那么,拜天地是怎么回事呢?拜天地的習(xí)俗,來源于民間神話。相傳,女媧造人的時候,開始只造了俊俏的后生,這后生雖說有吃有穿,逍遙自在,但孤孤單單一個人,總覺得很悶,所以常唉聲嘆氣。一天晚上,小伙子望著天空圓圓的月亮,自言自語地對月亮說:“月老月老你細(xì)聽,給我找個知心人,我世世代代領(lǐng)你情。”他剛說完,忽然月亮一閃,一個白眉長須老人領(lǐng)著一個姑娘飄悠悠地來到小伙子面前,對小伙子說:“我又讓女媧造了一個女的,給你領(lǐng)來。你們先認(rèn)識一下,一會兒,我給你們辦喜事。”說完,老人就不見了。小伙子見姑娘臉腮緋紅,像月季一般,不禁喜上眉梢,愁容云消霧散。姑娘見小伙子眼睛明亮,誠實坦白,也覺得情投意合。二人四目相對,一見鐘情。正在這時,長須老人領(lǐng)著兩個白發(fā)白須的老人站在兩人面前,指著兩個老人說:“這是天公和土地,你們以后的生活都離不開他倆。現(xiàn)在,我給你們辦喜事,首先,給養(yǎng)育你們的天公、土地拜三拜。”小伙子和姑娘對“天地”拜了三拜。隨后,月下老人笑著說:“我給你們牽紅線,你們還得給我拜拜哩!”于是小伙子和姑娘又對著月下老人拜了三拜。剛拜完,三位老人就不見了。從此以后,人們在結(jié)婚時必須一拜天地,二拜月老,三拜父母。習(xí)俗遂成,“拜天地”一詞也隨之出現(xiàn)了。現(xiàn)在稍有不同,媒人不拜了,換成了夫妻對拜。
【第13句】:我學(xué)習(xí)總是心猿意馬,精力不集中。爸爸說:“心專才能繡得花,心靜才能織得麻;人深水者得珍珠,涉淺灘者撈魚蝦。你呀,今后可得用心點(diǎn)。”(廣西·都安)
【第14句】:【窮算命,富燒香】(諺)算命:用迷信方法預(yù)測人的前途命運(yùn)。舊指窮人喜歡算命,指望改變自己的命運(yùn);富人喜歡燒香,祈求神靈保佑自己長富不貧。
【第15句】:【青菜蘿卜一鍋煮】釋義:比喻不加區(qū)別,同樣對待。例句:李春山過去攔住,想緩和他,被他觸了一鼻子的灰:“噢!青菜蘿卜一鍋煮,黃鱔泥鰍一簍裝!沒有那么安逸!”
【第16句】:狗給老虎搔癢癢——好心沒有好報
【第17句】:【豁牙子啃西瓜——凈道道】(歇)道道:本指牙啃的一條條痕跡,轉(zhuǎn)指主意、道理等。形容主意很多,或事情的道理、奧妙很多。
【第18句】:【飽漢不知餓漢饑】(諺)指能吃上飽飯的人,很難體會出挨餓是什么滋味。也泛指處于良好境況中的人,體會不到處于艱辛困難狀況中的人的痛苦。
【第19句】:臺上三分鐘,臺下三年功。
【第20句】:【夾著尾巴】(慣)1形容狼狽逃跑的樣子。2比喻隱瞞錯誤。3形容隱藏張狂本性。
【第21句】:美術(shù)課上,王老師教我們疊紙酒壺。我雖沒有王老師疊得好,但我心里美滋滋的。我問媽媽為什么呢,媽媽說:“紅糖甜,白糖甜,不如自己的勞動果實甜嘛!”(河南·浚縣)
【第22句】:【 好漢不吃眼前虧】情況不利,不必硬拼。好漢,也說:光 棍。浩然《山水情》:“他懂得光棍不吃眼前虧的策略,更明 白胳膊扭不過大腿的正理明言。”
【第23句】:【七十二行,莊稼為王】(諺)七十二行:泛指各行各業(yè)。在各行各業(yè)中,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是最重要的一行。指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關(guān)系著國計民生,是重中之重。 也作七十二行,以農(nóng)為本。 千行萬行,莊稼是頭一行。
【第24句】:種瓜得豆——變種
【第25句】:夢里拾鈔票——財迷心竅;財迷
【第26句】:【改日不如撞日,撞日不如即日】不選擇日期,不拖延,立即 行動。香港阮朗《蒼天》:“改日不如撞日,撞日不如即日,今 天就算是這兩口子的訂婚酒,怎樣?” 干脆利落麻利快形容人精明果斷勤快。《北京日報》 (1986,7,18):“老北京口語中的‘干脆利落麻利快’,幾個詞 綴在一起,對人褒獎極高。”
【第27句】:【豬爪煮了一千滾——總是朝里彎】(歇)比喻人總會袒護(hù)與自己有親友關(guān)系的人。
【第28句】:【混龍鬧海,魚蝦遭殃】釋義:強(qiáng)者胡鬧,弱者受害。例句:“我是大老粗,可也懂得兩句俗話:混龍鬧海,魚蝦遭殃。”
【第29句】:【破鞋,提不起來】釋義:比喻事情十分棘手,或事態(tài)非常糟糕,沒法說起。也指事情不要再提。例句:(老山頭)怔了一刻,把手在膝蓋上一拍,嘆了口氣說:“咳!破鞋,提不起來了!”馮貴堂問:“怎么?拉不過李霜泗來?”老山頭搖搖頭說:“他不來。”
【第30句】:老包斷案——臉黑心正
【第31句】:【拍馬挨了踢,上勁崩了弦】(慣)比喻想討好人卻遭人冷待,想干好事卻辦成了壞事。
【第32句】:【無中生有】“無中生有”指把沒有的說成有的,憑空捏造,栽贓陷害他人。這個詞源自道家學(xué)說,原是一種哲學(xué)思想,并無貶義。道家認(rèn)為世間萬物都是從“無”開始的。從“無”生出“有”,又從“有”發(fā)展成萬物。《莊子·齊物論》指出,小到生命,大到宇宙,都有一個開始,在開始之前有一個未曾開始的開始。宇宙之初的形態(tài)是“有”,在“有”之前是“無”,還有連“有”和“無”都沒有的“無”。莊子這話聽起來有點(diǎn)玄。不過老子早就說過:“玄而又玄,眾妙之門。” 道家認(rèn)為:“天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易經(jīng)》也說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直至無窮。但是事物一開始,首先是“無中生有”。后來“無中生有”雖是貶義,但用到兵法當(dāng)中卻是克敵制勝的法寶,“無中生有”是三十六計當(dāng)中的重要一計,常能收到出人意料之戰(zhàn)績。《三國演義》中“蔣干中計”就是運(yùn)用的“反間計”,也是“無中生有”之計。“增灶計”、“減灶計”都是“無中生有”之計。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千萬不要“無中生有”編造事實,中傷朋友或同志。
【第33句】:考試快結(jié)束的時候,班里只剩下三四個成績差的還沒做完試卷。這時鈴響了,李老師走進(jìn)班,笑著說:“時間到了,交卷吧,再熬也熬不出多少油水啦!”(河南·虞城)
【第34句】:【叫天天不應(yīng),叫地地不靈】釋義:比喻呼告無門,處境十分困難。例句:我這是下了十八層地獄了,叫天天不應(yīng),叫地地不靈,有誰知道我的苦楚。
【第35句】:小偷報警一賊喊捉賊
【第36句】:一個好朋友的爸爸經(jīng)常虐待他媽媽。他媽媽死后,他爸爸只好又當(dāng)?shù)之?dāng)媽,十分狼狽。我媽媽見了說:“真是龍在不知恩,龍走土也崩啊!”(湖南·東安)
【第37句】:【拍賣】“拍賣”是一種特殊的買賣形式,一般以比較貴重、價高的物品為拍品,先定一底價,然后競價,最高者成交。 “拍賣”是古羅馬人首創(chuàng)的一種買賣方式,用以出售在戰(zhàn)爭年代俘獲的戰(zhàn)利品。具體的做法是:在拍賣的場地上插一柄長矛作為標(biāo)志,有意者就會圍過來進(jìn)行交易。因此,拍賣也有“矛下之交”的說法。后來,隨著商品經(jīng)濟(jì)的發(fā)展,拍賣成為貿(mào)易過程中的一種買賣方式。
【第38句】:好漢上梁山——逼出來的
【第39句】:【鬼畫符】(慣)符:道士所畫的一種線條或圖形,聲稱能驅(qū)鬼辟邪或給人帶來禍福。1形容字跡潦草難認(rèn)。2比喻騙人的謊言或伎倆。3玩弄騙人的伎倆。
【第40句】:爸爸愛串門,不是打牌就是下棋,整日和鄰里幾個小伙子嘻嘻哈哈,沒個穩(wěn)重樣兒。媽媽憤憤地說:“一年長不成,到老也是驢駒子!”(河南·南召)
【第41句】:【天上飛的野鴨,撈到手就是菜】比喻做事要主動爭取,或容 易取得。反義說:天上飛的野鴨,不能算一碗菜。沈從文 《貴生》:“其實只要你好意思親口提一聲,天大的事定了。 天上的野鴨子各處飛,撈到手的就是菜。”
【第42句】:驚槍的山蹦子(兔)——狂顛猛跑
【第43句】:【臘月水土貴三分】(諺)指舊時一到臘月,逼近年關(guān),所有貨物都要漲價。
【第44句】:【打鐵要趁熱,治病要趁早】(諺)泛指辦事要抓緊時機(jī),及時采取行動。 也作“趁熱打鐵,趁早治病”。
【第45句】:黃鼠狼鉆進(jìn)磨房里——硬充大尾巴驢
【第46句】:三月打扇——滿面春風(fēng)
【第47句】:電信局的話務(wù)員——耳聽八方
【第48句】:落榜聽見喜鵲叫——不忍聞
【第49句】:【大丈夫四海為家】釋義:有作為的男兒不戀家。例句:“大丈夫四海為家。喜財,我勸你還是避一避的好。”
【第50句】:【只揀有頭發(fā)的抓】(慣)比喻專門挑能夠撈到好處的事做。
【第51句】:七分鑼鼓三分唱。
【第52句】:【什么種子出什么苗】(諺)指農(nóng)作物下什么種子,就會生長出什么苗。常比喻有什么樣的父輩,就會有什么樣的后代,或有什么樣的領(lǐng)頭人,就會有什么樣的下屬。 也作什么種出什么苗,什么葫蘆畫什么瓢。 什么葫蘆開什么瓢,什么種子長什么苗。
【第53句】:【明槍好躲,暗箭難防】(諺)來自明處的刀槍容易躲避,從暗處冷不防射來的箭最難防范。指陰謀暗算的小人最不好對付。 也作明槍好防,暗箭難躲。 明槍容易避,暗箭最難防。
【第54句】:【風(fēng)馬牛不相及】“風(fēng)馬牛不相及”比喻事物之間毫不相干。這個詞語,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常常被人們所引用。那么,它源自哪里呢?其典出自《左傳·僖公四年》:“君北海,寡人處南海,唯是風(fēng)馬牛不相及也。”孔穎達(dá)疏引服虔日:“牝牡相誘謂之風(fēng)……此言‘風(fēng)馬牛’,謂馬牛風(fēng)逸,牝牡相誘,蓋是末界之微事,言此事不相及,故以取喻不相干也。”此后,后世遂用風(fēng)馬牛不相及,風(fēng)馬牛不相接等來比喻事物之間的毫不相干,沒有關(guān)聯(lián)。 “風(fēng)馬牛不相及”除此解釋之外,還有一種解釋——遠(yuǎn)距說。認(rèn)為風(fēng)為放逸、走失之意。齊楚兩地相距甚遠(yuǎn),所以馬牛不會走失到對方地界。如北京大學(xué)中國文學(xué)史教研室選注的《先秦文學(xué)史參考資料》中說:“‘風(fēng)’與‘放’通,此指兩國相去極遠(yuǎn),絕不相干,雖牛馬放逸,也無從相及。”
【第55句】:檀香木當(dāng)柴燒——不識好歹;大材小用
【第56句】:【鑼鼓聽聲,說話聽音】(諺)指聽話要善于聆聽話的弦外之音。 也作鑼鼓聽聲,聽話辨音。 鑼鼓聽音,說話聽聲。
【第57句】:【半路上出家】(慣)出家:離開家到廟里去做和尚、尼姑或道士。比喻放棄原來從事的職業(yè),中途改行。
【第58句】:【吉人自有天相】(諺)吉人:善良的人。相:扶持,幫助。舊指善良的人,遇有危難自有老天佑護(hù)。
【第59句】:【馬尾巴搓繩,合不了股】合不到一起,不能協(xié)作。成語:格 格不入。劉江《太行風(fēng)云》:“當(dāng)下就把互助組挑拆了個七叮 八當(dāng),五零四散。真是馬尾巴搓繩,合不了股兒。”
【第60句】:【快刀切豆腐——兩面光】(歇)光:本指光滑,轉(zhuǎn)指光彩。比喻兩面討好或兩全其美。 也作快刀打豆腐——兩面光。 刀切豆腐——兩面光。
【第61句】:【鳴禮炮二十一響】在我國的國慶典禮上,鳴禮炮二十一響,這是為什么,它有什么說道嗎?鳴禮炮二十一響,作為國家最高禮儀的習(xí)俗起源于英國。十七至十八世紀(jì),英國已成為“日不落”帝國,世界幾乎每一塊大陸都有它的殖民地。英國軍艦駛過外國炮臺或駛?cè)胪鈬劭跁r,蠻橫地要求所在國向他們鳴禮炮,以示對英國的尊重和臣服。作為回禮,英國一般鳴禮炮七聲。但是,英國鳴一聲禮炮,別國應(yīng)報三聲。這樣三七二十一聲禮炮的習(xí)俗就誕生了。禮炮二十一響是最高規(guī)格,以下按單數(shù)逐級遞減直到一響,用于較低的禮儀。以后,鳴禮炮二十一響成了國際慣例。
【第62句】:【駝子跌在街心上——賣翹】(歇)翹:諧“俏”。指人故意造作嬌媚姿態(tài)來誘惑人。含譏諷意味。
【第63句】:媽媽在整理豆角架,我站在旁邊發(fā)愁地說:“這么多,什么時候能干完呢?”媽媽邊干邊說:“眼是懶蛋,手是好漢。動動手,一會兒就干完了。”(黑龍江·大慶)
【第64句】:【雜燴】“雜燴菜”是河南的特色菜。所謂“雜燴”,就是把白菜、粉條、白豆腐、油炸豆腐、肉丸子等放在一起,再加上蔥、姜、香菜,以及其他佐料熬成一大鍋。味美香濃,甚是好吃。吃時,一人一碗,或配蒸饃,或配白米飯,既簡單方便,又經(jīng)濟(jì)實惠。因此,“雜燴菜”擴(kuò)大了地域,北方大部分省份都喜歡吃這樣的“大鍋菜”,特別是在農(nóng)村,紅白喜事必不可少。民間傳說,雜燴菜起源于宋代。據(jù)說南宋時朱敦儒為兵部侍郎,因主張抗金,被奸相秦檜免職,回河南老家,這一年,時逢朱敦儒六十壽辰,就在準(zhǔn)備壽宴時突然從京城臨安傳來消息說,抗金元帥岳飛被奸相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于風(fēng)波亭。朱敦儒無心慶壽,又不能讓赴宴的人餓肚子,就吩咐家廚:“今日不飲酒,只把備好的疏菜熬在一起,一人一碗,配上蒸饃端來即是。”眾人聽說岳飛被害之事,都難過得吃不下飯。朱敦儒就說:“這碗熬菜中的丸子就當(dāng)是秦檜的頭,油炸豆腐就當(dāng)是秦檜的肉,粉條就當(dāng)是秦檜的腸子。”大家聞聽此話,紛紛拿起筷子,頃刻之間就把一碗熬菜吃了個精光。吃完之后,眾人給這道菜取名“雜檜菜”。因為此菜味道香美,就流傳開來。又因為這道菜是將各種雜七雜八的菜燴在一起做成的,所以就將它叫做“雜燴菜”了。另有一說,雜燴菜起源于福州。當(dāng)時福州有一名廚,聽說岳飛被秦檜誣陷而死后,特意取用多種原料烹制了一道取名“雜檜”的菜,“雜”的意思雜種,“燴”與秦檜的檜同音。經(jīng)考證,朱敦儒(1081-1195)字希真,河南(今河南洛陽)人,曾官至兵部郎中。1142年岳飛被害時,正在臨安樞密行府諮議參軍任上,七年后致仕。但1155年,因秦檜之子秦嬉喜好詩歌,起用朱敦儒之子為刪定官,朱敦儒為鴻臚少卿。秦檜死后,敦儒也去職。“談?wù)咧^敦儒老懷舐犢之愛,而畏避躥逐,故其爺不終。”因而民間傳說朱敦儒發(fā)明“雜燴菜”并不可信,而且宋時番薯還未傳人中國,當(dāng)時還沒有粉條。而起源于福州之說,也沒有歷史根據(jù)。但是“雜燴”菜確實是河南菜肴的重要代表,流傳千年,影響很廣。宋金戰(zhàn)爭中,河南地區(qū)是主要戰(zhàn)場,人們飽受戰(zhàn)亂之苦,對岳飛十分愛戴,因此對秦檜的氣憤情緒是真實的,最有可能的是“雜燴”確實是在痛罵秦檜,其發(fā)明者應(yīng)是河南百姓,這個故事在流行過程中又附會了故舊鄉(xiāng)賢,附會到朱敦儒頭上的可能性較大。
【第65句】:【不是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諺)不經(jīng)受徹骨般的嚴(yán)寒,就不會有梅花開放的撲鼻清香。比喻人只有經(jīng)受艱難困苦的磨煉,才能取得出類拔萃的功績。 也作“若無三冬霜雪侵,難有梅花放清香”。
【第66句】:我的表弟吃飯總愛掉米粒。他的媽媽生氣地問他:“要不要到外婆家捉幾只雞養(yǎng)到桌子下面?”他每次吃飯很慢,他的爸爸說他是“人前吃到人后,種麥種到收豆”。(江蘇·姜堰)
【第67句】:鴨子的嘴巴——煮不爛
【第68句】:出頭的鳥兒——先挨打
【第69句】:【戲法人人都會,各有巧妙不同】(諺)指人人都會變戲法,但巧拙不同,自然效果兩樣。常比喻處事。 也作戲法人人會變,各自巧妙不同。 戲法人人會變,巧妙各有不同。
【第70句】:逼著牯牛生仔——強(qiáng)人所難
【第71句】:【寧管千軍,莫管一夫】(諺)寧可管理干軍萬馬,也不管理一個散漫成性的人。指有組織有紀(jì)律的群體好管理,散漫成性的人最難治。
【第72句】:【藥方】“藥方”是為治病而組合起來的寫著若干種藥物的名稱、劑量加用法的紙張。人吃五谷雜糧,沒有不得病的,治病拿藥就得找大夫開“藥方”。那么,它為什么叫“藥方”呢?這得從古代的書寫材料說起。中國古代有一部書《儀禮·聘禮》說“百名以上書于策,不及百名書于方。”這里的“名”指文字,“策”是冊的通假字。“方”是“牘”的別名,是長方形的木板。這句話是說,如果文字長達(dá)百字以上就用簡冊書寫;如果不到百字,就用方(木牘)來書寫。由于藥方一般不超過一百個字,用一塊木牘很方便(漢代出土的木牘,大約一尺左右,寬度一般為三到十厘米),所以,醫(yī)生看病開藥方,一劑藥也可以用一塊牘寫完。甘肅省武威漢墓中就有把藥方寫在木牘上的實例。據(jù)專家考證,“藥方”之所以叫“方”,正是因為古代習(xí)慣把它寫在木牘上,因為木牘又叫“方”,“藥方”之名由此而來。
【第73句】:一個船上的難友——同舟共濟(jì)
【第74句】:【 太公八十遇文王】姜太公八十歲遇到周文王,文王拜他 為相,后助武王伐紂(見《封神演義》)。借指年老才遇到機(jī) 會。明代《初刻拍案驚奇》:“女兒年紀(jì)一年大似一年,萬一 如姜太公八十歲才遇文王,那女兒不等做老婆婆了?”
【第75句】:【肩不能挑擔(dān),手不能提籃】(慣)指什么活也干不了或不會干。 也作肩不能挑,手不能提。 手不能提,肩不能挑。
【第76句】:【偷得爺錢沒處使】(諺)指暗地里偷來的財物,不敢公開使用。也指發(fā)了橫財卻苦于沒有發(fā)落處。
【第77句】:兩家人吵架,看熱鬧的人圍了一層又一層。一位老人去勸解:“算了,算了,都是鄰里鄰居的,有什么大不了的事,何必七百年谷子八百年糠的抖個沒完沒了呢?”(河南·沁陽)
【第78句】:【快馬加鞭,永不下鞍】釋義:比喻快速前進(jìn),永不停止。例句:你們看,現(xiàn)在像一片綠色的湖水,看著它,你就有信心,有力量,在繼續(xù)革命的征途中快馬加鞭,永不下鞍!
【第79句】:【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這句俗語有混日子、消磨時光的貶義。生活中,有人遇事敷衍,得過且過,湊合著混日子,于是就會被別人戲稱為撞鐘和尚,甚至說連鐘也撞不響。那么,這一俗語源出何處呢?原來,出家人里確有專司撞鐘之事的和尚。“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鐘,指的是寺廟里的晨昏鐘。據(jù)佛家講,人生共有一百零八種煩惱,所以,按以前的寺規(guī),就是在早晨和黃昏各敲一百零八下的鐘,以清除人生的煩惱,稱為晨昏鐘。撞鐘也不是件容易的事,也存在一套嚴(yán)格的規(guī)定。撞鐘前,和尚必須默誦佛經(jīng),誦畢方能撞鐘。在撞鐘時要撞出輕重緩急的節(jié)奏,抑揚(yáng)頓挫的韻律。晨昏兩次鐘,緊七下,緩八下,平平二十下,是為一通。如是者三,名為三通,共擊一百零五下,再撞三下,前后共撞鐘一百零八下。做一個合格的撞鐘和尚談何容易,故被挑選上的弟子不僅手腳麻利,腦子靈活,責(zé)任心強(qiáng),而且還要精通經(jīng)文,方可稱職。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撞鐘的和尚必須在二十分鐘之內(nèi)敲完一百零八下,而且最后一下必須敲在十二點(diǎn)整(零時),差一秒不行,過一秒也不行,最后一下“夜半鐘聲到客船”。如此分秒不差的撞鐘功夫,實在令人嘆服。據(jù)說敲完鐘的和尚每回都有“猶如卸下千斤擔(dān)”的感覺。真是“鐘上一分鐘,鐘下十年功”啊。無奈俗人不解其中味,誤認(rèn)為撞鐘的和尚輕松自如。真要是能像和尚一樣“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那工作就是高標(biāo)準(zhǔn)了。
【第80句】:【草多不燒灶,虱多不壓秤】(諺)指野草再多也不能燒灶煮飯,虱子再多也增添不了人的體重。比喻無足輕重的人說話做事當(dāng)不了家也作不了主。
【第81句】:【當(dāng)面燒香,背后拆廟】(慣)比喻人前假裝善良,背地里干壞事。
【第82句】:【時髦】現(xiàn)在,“時髦”一詞很流行,它的意思是形容人的衣著裝飾或其他事物新穎人時。時髦雖新穎,它卻是個古老的詞,在古代,時髦并不是我們現(xiàn)在理解的意思,而是指當(dāng)代的俊杰。《后漢書·順帝紀(jì)贊》就記有“孝順初立,時髦允集”之語。《舊唐書》也說:“朕初臨萬邦,思弘大化,務(wù)擢非次,招納時髦。”其中的時髦都是時代英雄的意思。這個詞義直到近代還在使用。那么,為什么將英才稱為時髦呢?這與毛發(fā)有關(guān)嗎?有關(guān)。但不是指人的頭發(fā),而是指馬頸上的長毛。這處長毛是馬的皮毛中最與眾不同的,正如郭璞所說:“士中之俊,猶毛中之髦。”因此將才俊稱為“時髦”,就不足為奇了。 “時髦”一詞到清末時才逐漸轉(zhuǎn)為如今我們所使用的意思。如20世紀(jì)80年代青少年穿的喇叭褲既流行又時髦。
【第83句】:【雞也飛了蛋也打了】(慣)雞飛走了,蛋也打破了。比喻兩頭落了空。
【第84句】:【捧得高,跌得重】(諺)被人吹捧得越高,跌落下來摔得就越慘重。 指人要保持清醒的頭腦,不要接受別人的吹捧。 也作捧得越高,摔得越重。 捧得高高的,摔得扁扁的。 抬的高,跌的重。
【第85句】:雞飛蛋打——雙重?fù)p失;一場空
【第86句】:鴨腳上掛銅鈴——響當(dāng)當(dāng);當(dāng)當(dāng)響
【第87句】:【笑罵由他笑罵,好官我自為之】一心只為得利,不管別人恥 笑。明代《石點(diǎn)頭》:“因為這些榜樣,所以見了錢財,性命不 顧,縱然被人恥笑鄙薄,也略無慚色。笑罵由他笑罵,好官 我自為之,這兩句便是行實。”
【第88句】:我因為吃得太多,肚子撐脹。媽媽說:“酒醉君子,飯撐傻瓜。”(湖南·城步)
【第89句】:【上有天堂,下有蘇杭】釋義:極言蘇州、杭州可與天堂相媲美。例句:江南真是個好地方,上有天堂,下有蘇杭,不像我們這地獄世界。
【第90句】:蟲憑蠕動尋食,人憑勞動養(yǎng)身。
【第91句】:【雞腳高來鴨腳低】釋義:比喻人心下齊,步調(diào)不一致。例句:俗話說:“猛火烤不出好燒餅。”綠竹村這一陣風(fēng)搭起來的互助組,合作沒多久,雞腳高來鴨腳低,組里就發(fā)生矛盾了。
【第92句】:【半天云里吹嗩吶——九州十府都聞鳴】(歇)九州十府:言地域廣闊。鳴:諧“名”。指名聲很大,遠(yuǎn)近皆知。
【第93句】:【雞多爭窩,羊多爭坡,和尚多了爭飯鍋】(諺)雞多了就爭著占窩,羊多了就爭上山坡,和尚多了就爭吃飯的鍋。捐人多了就免不了爭多論少,發(fā)生摩擦。
【第94句】:【破天荒】(慣)相傳唐朝時湖北荊州每年送舉人去考進(jìn)士,均未考中,時人稱作天荒;后來劉蛻考中了,稱為“破天荒”。比喻第一次發(fā)生的事或第一次做某事。
【第95句】:一次,我對媽媽說:“媽,你陪我去街上買雙鞋子吧!”媽媽說:“我成天不出三門四戶的,忙得連個放屁的空兒都沒有,哪有時間陪你買鞋?”(河南·鄧縣)
【第96句】:【兩個肩膀扛著一張嘴——凈等吃】(歇)指等著吃現(xiàn)成的。
【第97句】:【千般易學(xué),一竅難通】(諺)指各種各樣的本事都容易學(xué),但要達(dá)到精熟的程度卻很難。
【第98句】:小剛自己的作業(yè)都沒有完成,還告妹妹小蘭的狀。媽媽說:“自己都是四尺八,拿著五尺量人家,管住你自己就行了。”(河南·內(nèi)鄉(xiāng))
【第99句】:【和顏悅色買人心】(諺)態(tài)度謙和,言談友善,就會得到別人的好感和支持。指待人和顏悅色是受人敬愛的重要條件。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