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每個星期天,不管爺爺有多忙,妹妹都要纏著去公園,去時自然要帶上我了。爺爺說:“真是貓打翻,狗造化啊!”(浙江·蘭溪)
【第2句】:【炒熟的蝦仁兒從嘴里蹦了】(慣)比喻本來已經到手的利益又意外失去了。
【第3句】:【不是吃素的】(慣)比喻不是好對付的。
【第4句】:【青天里一個霹靂】(慣)比喻突然發生了令人震驚的事情。 也作青天打下一個霹靂。 晴天里一聲霹雷。
【第5句】:【放著鵝毛不知輕,頂著磨子不知重】(慣)比喻人不知輕重,不識好歹。 也作“頂著鵝毛不知輕,壓著磨盤不知重”。
【第6句】:【哪個人也不全,哪個車輪也不圓】(諺)任何人都不會十全十美,就像車輪沒有絕對圓的一樣。指世上沒有完人,每個人都不可避免地帶有這樣或那樣的缺點。 也作哪個瓜也不圓,哪個人也不全。 瓜無滾圓,人無十全。 人不能全,車不能圓。
【第7句】:【貓不跟狗斗,窮不跟富斗】釋義:舊謂窮人不和富人作對,以免吃虧。參見“貧不與富敵,賤不與貴爭”、“窮不與富斗,富不與官斗”。例句:他覺得,自古道:“貓不跟狗斗,窮不跟富斗。”這是老人們興下哩。
【第8句】:【宰相肚里好行船】(諺)宰相:朝廷中官職最高的大臣。指大人物胸襟開闊,度量大。也泛指有修養的人能寬容別人,不計較小事。 也作宰相腹中撐得船過。 宰相肚里橫開船。
【第9句】:【人心齊,泰山移】見“大伙心齊,泰山能移”。
【第10句】:兩個阿姨在吵架,媽媽走過去勸她們:“抬頭不見,低頭見,何必為一點小事兒扯不清呢?”(安徽·太湖)
【第11句】:老天下黃沙——昏昏沉沉
【第12句】:一個人渾身是鐵,也打不了幾根釘子。
【第13句】:【貪多嚼不爛】貪多力不勝任。清代《紅樓夢》:“那功課寧 可少些,一則貪多嚼不爛,二則身子也要保重。”
【第14句】:【胳膊斷了往袖子里藏】發生了事情,不外傳,自己處理。 清代《紅樓夢》:“我什么不知道?咱們胳膊斷了往袖子里 藏!”
【第15句】:【好馬不備雙鞍韉,烈女不嫁二夫郎】釋義:鞍韉:馬鞍子和墊在馬鞍子下面的東西。舊封建禮教提倡女子不二次嫁人。“不備雙鞍韉”又作“不擔雙鞍”、不配二鞍”。 “烈女”又作“貞女”。“不嫁二夫郎”又作“不更二夫”、“不嫁二夫”。例句:我幼讀《女兒經》,長讀《閨中訓》,我明白德容言功與三從四德,我也知道好馬不備雙鞍韉,烈女不嫁二夫郎。我進了蕭家的門,活著是蕭家人,死了是蕭家鬼。
【第16句】:【色膽大如天】(諺)指迷戀女色的人,膽子就像天那么大,什么也不怕,什么也不顧。 也作“色膽天來大”。
【第17句】:【打核桃捎帶了棗】(慣)比喻打擊某個人,也連帶傷害了另一個人。
【第18句】:【無巧不成書】俗語“無巧不成書”用來比喻事情非常湊巧。相傳,這句話來源于施耐庵。施耐庵在創作《水滸傳》時,寫到“景陽岡武松打虎”這一段時,文思阻塞,怎么寫都覺得太過生硬,沒有靈性。正當為此傷透腦筋的時候,房外傳來一陣喧嘩聲,他停筆走到門口一看,原來是鄰居阿巧喝完了酒,和一條惡狗纏斗在一起。這場人狗相斗的場景,像極了人虎相搏的場面,施耐庵觀看完整個過程,立刻文如泉涌,寫出了精彩絕倫的武松打虎。他把這件事告訴了妻子,妻子說:“真是無巧(阿巧)不成書啊!”以后,這句話逐漸流傳開來。
【第19句】:屬野豬的——到處亂拱;亂撞人
【第20句】:小人手多,老人口多。
【第21句】:【山怕無林海怕荒,人怕老來花怕霜】釋義:人一老就不中用了。例句:看來,自己已經到了“山怕無林海怕荒,人怕老來花怕霜”的時候,自己是老了。
【第22句】:【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諺)知府:州府的最高行政長官。雪花銀:成色純正的白銀。當上三年清廉的知府,就可得到十萬兩雪花白銀。指舊時無官不貪。
【第23句】:水牛掉井里——有力使不出
【第24句】:【文武之道,一張一弛】釋義:文:指周文王。武:指周武王。張:拉緊弓弦,比喻嚴。弛:放松弓弦,比喻寬。原指周代的文王和武王的治國之道是寬嚴結合。后比喻工作和生活要適當調節,合理安排,勞逸結合。例句:那是要你們訓練中抓緊點。文武之道,一張一弛。我剛才下命令要你們休息,你沒聽到?
【第25句】:【繳白卷】見“交白卷”。
【第26句】:【連陰百日,也有天晴;冬長三月,早晚打春】釋義:比喻好日子總會到來。例句:“你不能死,你得活著。連陰百日,也有天睛;冬長三月,早晚打春。我就不信這種悶死人的日子沒有盡頭!”
【第27句】:【沒心沒肺直腸子】謂人思想簡單,直率。《1983年佳作 集》:“這閨女是個沒心沒肺直腸子,待人挺實落。”
【第28句】:【扶貧要扶本】(諺)幫助貧困戶擺脫貧困狀態,要從根本上采取措施。指扶貧不只是解救目前困難,更要從根本上使之走向富裕。
【第29句】:【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福】(諺)不測:無法預料。旦夕:早晚。指人的禍福命運就像天空變幻的風云一樣很難預測。 也作天有不測風云,人有無常禍福。 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變。 天有不測的風云,人有無端的禍福。
【第30句】:我讀課文時心不在焉,媽媽見了說:“案上不可少書,心中不可少思。鏡不擦不明,腦不用不靈。你怎么能光讀書不思考呢?”(福建·福州)
【第31句】:【吃啞巴虧】(慣)指受了損失不便聲張或無法申訴。
【第32句】:火箭加油——快上加快;飛快
【第33句】:【趕鴨子上架】(慣)鴨子本不會爬高,卻硬趕著它向高高的架子上爬。比喻強逼別人做力所不能及的事。 也作打鴨子上架。 拿鴨子上架。
【第34句】:【雞叫三遍天明亮】釋義:比喻黑暗總會過去,光明定會到來。例句:陶家媽媽!雞叫三遍天明亮,烈士們的血不是白流的。我們的力量比從前大得多了!革命總是要成功的。
【第35句】:天鵝落到雞窩里——盛不下它
【第36句】:【戶口本】中國人一出生便要落戶口,否則就是“黑人”。戶口本以戶為單位,登記全家所有的人口,是國家戶籍管理的重要依據。人口登記,歷朝歷代都有,但類似于現在戶口本一樣的,則是在明朝。朱元璋定都南京以后,于洪武三年(1370年)開始在全國清丈土地、核查人口。此時,寧國知府陳灌創建的“戶帖制”在南京試行。朱元璋遂取以為式,頒行天下。由戶部制作“戶帖”(即登記表),統一格式和內容,逐一下發。主要內容有:戶主姓名、籍貫及丁口數;記載全家其他成員的“花名冊”,包括姓名、性別、年齡及與戶主的關系;“事產”一項,詳載該戶土地、房屋、山林、河塘、耕畜等不動產和動產情況;最后是“戶別”,即屬于“軍戶”、“民戶”、“匠戶”等。“戶帖”登好后,集中“存轉”,封存于戶部。由此可見,“戶帖”實質上已是一種比較嚴謹的“戶口本”,真比現在的戶口本還詳細,拿來那時的“戶帖”,就完全可以當現在的“戶口本”用。
【第37句】:【 小孩嘴里無假話】小孩天真不會作假,說話能夠反映真 實情況。或說:小孩嘴里討實話。清代《三俠五義》:“什么 緣故呢?俗話說的好,小孩嘴里討實話。” 閻王爺貼告示,鬼話連篇說的都是假話。《敵后武工 隊》:“這叫閻王爺貼告示,鬼話連篇。’劉太生笑著指指報 紙。”
【第38句】:老鼠集合——愉糧大隊
【第39句】:【 只拉弓,不放箭】做出樣子,并不采取行動。成語:引而 不發。清代《官場現形記》:“正欽差聽了,別的還不在意,倒 于這個‘只拉弓,不放箭’兩句話,著實心領神會。”
【第40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此語別看有“四知”,其實只有兩知,即除你我二人知道外別人誰也不知。現在多用在見不得人、拿不到桌面上的私人交易。此語源自東漢。東漢楊震是個頗得稱贊的清官。他做過荊州刺史。后調任為東萊太守。當他去東萊上任的時候,路過昌邑。昌邑縣令王密是他在荊州刺史任內薦舉的官員,聽說楊震到來,晚上悄悄去拜見,并帶黃金十斤作為見面禮。王密送這樣的重禮,一是對楊震過去的舉薦表示感謝,二是通過賄賂這位老上司請以后多加關照。可楊震當場拒絕了這份禮物。王密以為楊震假裝客氣,便道:“幕夜無人知者。”楊震當即生氣了,說:“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說不知!”王密十分羞愧,只得帶著禮物打道回府。然而,這樣驚天動地的反腐之語,卻被人們反其義用之,成為訂立攻守同盟的常用語了。
【第41句】:【黃忠人老刀不老】釋義:黃忠:三國時蜀將,英勇善戰,武藝超群,《三國演義》寫他與魏將張邰交戰,張邰笑他年老,不自量力,他說,我年老,手里的刀卻不老。比喻年紀雖大,本領還在。例句:朱老星噴紅了臉說:“別說老了,咱一輩子都是斗爭過來,黃忠人老刀不老!”
【第42句】:【打了騾子馬受驚】(諺)比喻懲罰某人,旁邊的人會受到驚嚇。 也作打了騾子驚了馬。 打了騾子馬也驚。
【第43句】:【偷的鑼兒敲不得】(諺)比喻做下見不得人的事,不敢在人前露相,只能偷偷摸摸,遮遮掩掩。 也作“偷來的鑼鼓敲打不得”。
【第44句】:【沒水不煞火】(諺)指只有用水才能撲滅火。泛指要想制服一種暴力,就必須動用它的克星。也指離了金錢就辦不成事。
【第45句】:【一人拼命,萬夫難當】(諺)一個人舍命地沖殺,再多的人也難以抵擋。指人要是拼命戰斗,就會產生無窮的威力。 也作一人敢死,萬夫難敵。 一人不怕死,萬夫莫近身。
【第46句】:【鉆錢眼】(慣)錢眼:舊時銅錢當中的方形小孔。比喻人過于貪財,千方百計在錢上打主意。
【第47句】:【只說獐過鹿過,可不說麂過】(慣)獐:獐子,哺乳動物,形狀像鹿,但比鹿小。過:本指跑過,轉指過錯。麂:小型的鹿,諧“己”。 指只說別人的過錯,不說自己的過錯。
【第48句】:【 上不得臺盤】謂不夠分量,無法重視。清代《紅樓夢》: “這老三還是這么毛腳雞似的。我說你上不得臺盤。” 少這盤狗肉也成席指缺少什么也無關緊要,無關大局。 陳登科《風雷》:“你怕啥?少了他這盤狗肉還不成席啊?不 要一泡雞屎壞了一缸醬!”
【第49句】:希特勒上臺——不可一世
【第50句】:喝生水,拿贓錢——早晚是病
【第51句】:【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意思是群策群力才能出智慧。這句俗語是怎么來的呢?大體有以下三種說法。一是源于“草船借箭”。赤壁大戰時,周瑜要諸葛亮三天內造出十萬支箭。諸葛亮想出了草船借箭的主意。命人在船的兩邊插上草人,然后圍以布幔,以便駛進曹營受箭。此事被三個皮匠出身的東吳士兵看出破綻。他們對諸葛亮說:“這些草人容易被人識破,而且箭射到上面容易滑落,不如給草人穿上皮盔皮甲,幾乎可以亂真,可保萬無一失。”諸葛亮聞言感慨:“真乃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啊!”他照計而行,果然大獲成功。此事在東吳傳開,遂有了“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之說。二是源于皮影戲藝人。我國古代就有皮影戲,用燈光照射以獸皮制成的人物來表演戲劇,并配以唱腔。這些皮影人物多由皮匠制作,也常由皮匠操作表演。常演出的劇目是三國劇目。老藝人一手可操控二到三個皮影人物,被稱為“把式”。而三個新手只能操控一個皮影人物,而且是像諸葛亮等動作較少的文官。于是,就有了“一個老把式,推挑三結義;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這一俗語了。三是源于江南水鄉的“豬革梁”。舊時為了使鞋子結實耐穿,皮匠們便在鞋面上鑲制兩條豬皮豎梁,又結實又好看。技術差的人一人難以完成這個活兒,往往需要別人幫著做。于是人們譏諷這些技術差的是“三個臭皮匠,湊個豬草梁”。豬革梁是諸葛亮的諧音,以訛傳訛,就變成了“三個臭皮匠,湊個諸葛亮”。以上這些說法,多有演繹附會之嫌。但,它卻為我們留下了一個個精美有趣的故事,同時很有啟發意義。
【第52句】:【吃飯防噎,走路防跌】釋義:說明做事要小心謹慎。例句:李小二道:“只要提防他便了。豈不聞古人言:‘吃飯防噎,走路防跌’?”
【第53句】:【大恩不言謝】(諺)大恩大德,不能用普通的謝禮來報答。指人有大恩于我,只能銘記在心,終生不忘。
【第54句】:【瞎貓撞著死鼠】釋義:比喻僥幸得到意外收獲或成功。例句:甌諺有云“瞎貓撞著死鼠。”意外之遇,然有一世為瞎貓而不遇死鼠者。
【第55句】:【阿諛人人喜,直言人人嫌】(諺)阿諛(eyu):用好聽的話奉承人。 直言:不回避事實的真話。阿諛奉承的話對人有損,但人愛聽;直來直去的話對人有益,但人嫌惡。指喜阿諛、嫌直言,是一種不良的世態。
【第56句】:【槍打出頭鳥】(諺)獵槍首先打著的,是那探出頭來的鳥。常比喻愛出風頭、愛帶頭首倡的人,最容易首先受打擊。
【第57句】:妹妹吃饅頭時,吃半塊扔半塊,媽媽心疼地說:“浪費猶如河決口,節約好似燕銜泥。你從小要養成節約的習慣啊!”(山東·夏津)
【第58句】:【事不關己,己不勞心】跟自己無關的事情,不去費心。香 港梁鳳儀《千堆雪》:“我有種怪脾氣,一般的事不關己,己不 勞心!”
【第59句】:一步踏進云端里———步登天
【第60句】:【殺人不過頭點地】(諺)即使被殺死,也不過是腦袋滾在地上罷了。 指充其量不過是個死,沒有什么了不起。
【第61句】:【荷葉包鱔魚,一下子就溜跑了】釋義:鱔魚:體形像蛇而無鱗,有黏液,很滑。比喻悄悄地走開。例句:爸爸曉得有理說不清,三十六計,走為上計,荷葉包鱔魚,一下子就溜跑了。
【第62句】:風吹頭毛——齊發動
【第63句】:八只腳的螃蟹——橫行
【第64句】:老虎的頭發——沒有人敢理
【第65句】:【張天師被鬼迷】(慣)張天師:東漢張道陵創立道派,認為符水咒法能驅鬼治病,被盾世尊為“天師”,其后裔繼承道法,受封號為“張天師”;民間也泛指能降鬼的人。比喻有本領的人被入迷惑,頭腦不清醒。 也作張天師吃鬼迷了。 張天師著鬼迷。 張天師教鬼給迷住了。
【第66句】:【方榫頭,圓榫眼】連接不上,結合不上。成語:格格不入。 語文圖書:“明明是一種修辭現象,卻硬要從邏輯上來解釋, 無疑于方榫頭,圓榫眼,只能格格難入。”
【第67句】:【瘦狗莫踢,病馬莫欺】釋義:借指對弱者要同情。例句:在胡玉音面前,秦書田十分知趣,眼睛不亂看,半句話不多講。“瘦狗莫踢,病馬莫欺”.倒是胡玉音覺得他落魄,有些造孽。有時舀給他的米豆腐,香油和作料還特意下得重一點。
【第68句】:【老虎借豬,有進沒出】釋義:強行奪取,不付代價。例句:“連個價錢也不容說定,就硬逼著把豬宰了。可是至今,連一文錢也不給。”說到這里,她揩著眼淚說:“大老板呵,你替我們想想,這不是合著了那句老話‘老虎借豬,有進沒出’么?”
【第69句】:【大千世界】“大干世界”指廣闊無邊的世界,包羅萬象的事物。“大干世界”是怎么來的呢? “大干世界”是佛教語。據《華嚴經》卷四說:“以須彌山為中心,以鐵圍山為外廓,在同一日月照耀下的四大洲和七山八海,叫做一個世界。累計一千個世界,叫做‘小千世界’;累計一千個‘小千世界’,叫做‘中千世界’;累計一千個中千世界,叫做‘大千世界’。因為以‘千’為單位,經過三次累計,所以完整的叫法是‘三千大干世界”’。佛家指出,宇宙中有無數大干世界。后來,用“大干世界”形容廣大而豐富多彩的世界。佛教的“大干世界”,竟然和物理學、天文學的漫無邊際的宇宙相似。
【第70句】:豬食盆里雞伸頭——亂插嘴
【第71句】:【家里沒有梧桐樹,也招不來彩鳳凰】見“沒有梧桐樹,引不得鳳凰來”。
【第72句】:【豁出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見“拼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
【第73句】:【人老三不貴:貪財、怕死、沒瞌睡】(諺)貴:稀奇少見。指老年人有三種常見的毛病:一是貪圖錢財,二是擔心死去,三是睡眠很少。
【第74句】:女大十八變,臨了上轎還要變三變。
【第75句】:【眼不見,心不煩】看不見也就算了,不操心。類似的:耳 不聽,心不煩。清代《紅樓夢》:“幾時我閉了眼,斷了這口 氣,任憑你們兩個冤家鬧上天去,我眼不見,心不煩,也就罷 了。”
【第76句】:鯉魚吃水——吞吞吐吐
【第77句】:墻上畫的大餅一中看不中吃
【第78句】:【城狐不灌,社鼠不熏】(諺)城墻上的狐貍窩不可用水灌,不然會毀壞城墻;社廟的老鼠洞不可用火熏,不然會燒毀社廟。指邪惡有所憑借便難以清除,常借指帝王左右的佞臣無法鏟除。
【第79句】:【小時不防,大了跳墻】(諺)跳墻:越墻入室,偷竊作案。指孩子小時不管教,不防范,長大后就有可能為非作惡,觸犯法律。
【第80句】:【敲邊鼓】“敲邊鼓”比喻從旁協助,幫人說話。這個俗語源自打擊樂——鼓樂。敲邊鼓,是音樂表現手段之一。敲鼓,可以敲鼓心,也可以敲鼓邊,兩者音色不同,音量不等,可以造成鮮明的對比。為了表現主題的需要,可以通通通地敲得電閃雷鳴,也可以篤篤篤地敲得蹄輕馬疾,這才能體現出作品的飽滿和豐富。京劇中有二出戲特別突出擊鼓場面,一出是《擊鼓罵曹》,另一出是《抗金兵》。兩出戲都有敲鼓邊的動作,尤其是《抗金兵》中的巾幗英雄梁紅玉“擊鼓助戰”一場戲,演得淋漓盡致,敲鼓心和敲鼓邊結合,敲得錯落有致,節奏明快,鼓舞士氣,一鼓作氣,戰勝了金兵。鼓樂以敲鼓心為主,輔以敲鼓邊,音樂感更強,效果更好。所以,用“敲邊鼓”比喻幫人說話,十分形象。
【第81句】:大海里丟針——無處尋
【第82句】:李阿姨的兒子和她頂嘴,李阿姨氣呼呼地坐在床上生悶氣。李叔叔勸道:“消消氣吧,哪個牛犢不抵母呢?”(湖北·丹江口)
【第83句】:【千里投名,萬里投主】遠道慕名而來。明代《水滸》:“三位 頭領容覆:小人千里投名,萬里投主,憑托柴大官人面皮,徑 投大寨入伙。”
【第84句】:【只有包做媒人,沒有包養兒子】(諺)指媒人只管婚前介紹,不管結婚后的事。
【第85句】:【 說的無心,聽的有意】說話人沒有那個意思,而聽話人多 心。清代《官場現形記》:“誰知言者無心,聽者有意,早被那 個二婚頭記在肚里,待時而動。”
【第86句】:【錢是一個一個上萬的,糧是一顆一顆上石的】(諺)石(dan):容量單位,十斗為一石。錢必須一文一文地攢,才能上萬;糧必須一顆一顆地積,才能上石。指積少才能成多,積零才能成整。
【第87句】:【扳到網里就是葷腥】得到的不論大小,都是利益。陳世旭 《裸體問題》:“但劉高俅的方針是廣泛聯系,薄利多做,對江 海公司來說,魚也好,蝦也好,扳到網里就是葷腥。”
【第88句】:剃頭刀不能砍柴,砍柴刀不能剃頭——各有各的用處
【第89句】:【瓦片尚有翻身日】(諺)扔掉的瓦片,也還有拾起來再用的時候。比喻背時的人不必喪氣,總會有境遇好轉的一天。
【第90句】:【一個籬笆三棵樁,一個好漢三個幫】釋義:說明人需要別人幫助。例句:“俗話講,一個籬笆三棵樁,一個好漢三個幫。我不是好漢,但我手下需要幾個得力的人。……”
【第91句】:鯉魚蹦在灰堆里——越跳越糊涂
【第92句】:【西方不亮東方亮】見“東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
【第93句】:【酒怕牛肉飯怕魚】(諺)指最好的下酒菜是牛肉,最好的就飯菜是魚肉。
【第94句】:大腿上綁銅鑼——走到哪響(想)到哪
【第95句】:幸福烏落到了頭上——鴻運將至
【第96句】:看我急著要去買福利獎券,爸爸攔住說:“摸獎這事是百年難得歲交春,不要癡雞想把奶喝!”媽媽在一旁接過話茬兒道:“沒準雨點兒滴在禿頭上,能碰巧,你去買幾張。”(江蘇·海安)
【第97句】:【井底蛤蟆——沒見什么天日】(歇)生活在深井里的蛤蟆,沒見過天,不知天有多大。形容人眼界窄,沒見過大世面。 也作井底的青蛙——只看見碟子大的天。 井里的青蛙——沒見過簸箕大個天。
【第98句】:【潑出去的水,收不回來了】指說話不能改口,做事無法挽 回。成語:覆水難收。巴金《寒夜》:“我要是你,我就登報跟 她離婚,橫豎潑出去的水是收不回來的。”
【第99句】:【一而再,再而三】(慣)比喻由此及彼,連續多次。
上一篇:歇后語文案文藝到跪!
下一篇:返回列表